① 澱粉酶來源於的微生物
能水解澱粉的酶都可以叫做澱粉酶。
人可以產生,你口水裡就有,微生物也可以產生,實際上大部分異養生物均可產生澱粉酶。
② 是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有分解澱粉的能力
澱粉是由生物產生的一種性質穩定的長鏈狀聚合物,在自然界中,如果沒有生物作用,它的化學性質非常穩定,分解速度非常慢,甚至比一些塑料的性質還要穩定.
但實際上自然界中的澱粉很快就會被分解,原因就是生物既然能產生它,當然也能分解它.生物分解澱粉用的是澱粉酶.所以,只有是能夠產生澱粉酶的生物,就能分解澱粉.
在微生物中,多數能夠產生澱粉酶.其中產生澱粉酶最多、分解澱粉效率最高的是絲狀真菌,如黴菌.有些子囊菌綱和擔子菌綱的真菌不但能夠分解澱粉,甚至能夠分解纖維素和木質素.酵母菌也能產澱粉酶,但能產澱粉酶的種類比絲狀真菌少得多.細菌也能產澱粉酶,但主要是桿菌,特別是芽孢桿菌.其它如放線菌也能產生澱粉酶.
③ 什麼是澱粉酶包括哪些種類
澱粉酶是水解澱粉和糖原的酶類總稱,通常通過澱粉酶催化水解織物上的澱粉漿料,由於澱粉酶的高效性及專一性,酶退漿的退漿率高,退漿快,污染少,產品比酸法、鹼法更柔軟,且不損傷纖維。澱粉酶的種類很多,根據織物不同,設備組合不同,工藝流程也不同。
澱粉酶包括α-澱粉酶、β-澱粉酶、γ-澱粉酶、異澱粉酶。
(3)產澱粉酶微生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澱粉酶會導致嘴唇乾燥,有些人為了滋潤口唇,喜歡用舌頭去舔,其實這是一種不良的壞習慣,因為舔唇只能帶來短暫的濕潤,當這些唇部水分蒸發時會帶走嘴唇內部更多的水分,使你的唇陷入「干—舔—更干—再舔」的惡性循環中,結果是越舔越痛,越舔越裂。
同時唾液裡面含有澱粉酶等物質,風一吹,水分蒸發了,帶走熱量,使唇部溫度更低,澱粉酶就粘在唇上,會引起深部結締組織的收縮,唇粘膜發皺,因而乾燥得更厲害。嚴重者還會感染、腫脹,造成痛苦。
④ 土壤中哪些細菌能夠產生澱粉酶如何分離出它們
篩選產澱粉酶的細菌,用的培養基一般營養豐富並且含有澱粉,得到單菌落後用碘液檢測是否產生澱粉酶,因為產生澱粉酶的菌種分解澱粉後,菌落周圍遇碘不變藍.請注意不是要篩選以澱粉為唯一碳源的微生物,所以培養基中不是只以澱粉為碳源. 一般正常的土豆裡面應該是無菌的,表面可能細菌.
⑤ 1固體發酵生產α-澱粉酶的微生物主要是A黴菌B細菌C原生動物D放線菌
是黴菌 一般用的是黑麴黴
⑥ 哪種黴菌分解澱粉的能力更強
在微生物中,多數能夠產生澱粉酶.其中產生澱粉酶最多、分解澱粉效率最高的是絲狀真菌,如黴菌.有些子囊菌綱和擔子菌綱的真菌不但能夠分解澱粉,甚至能夠分解纖維素和木質素.酵母菌也能產澱粉酶,但能產澱粉酶的種類比絲狀真菌少得多.細菌也能產澱粉酶,但主要是桿菌,特別是芽孢桿菌.其它如放線菌也能產生澱粉酶.
⑦ 自然界中產澱粉酶的菌可以從哪些地方或植物中提取
可以在土壤中分離枯草芽孢桿菌,它可以產澱粉酶。可以取澱粉廠附近的土壤,進行菌體的分離;也可以在種植薯類的田地里取土壤進行分離。
⑧ 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桿菌這三種細菌都產澱粉酶么求回答求回答,嗚嗚!
大腸桿菌不能產生澱粉酶,為革蘭氏陰性菌:而另外兩種菌都能,為革蘭氏陽性菌!
⑨ 生產α-真菌澱粉酶的菌株有哪些啊
一般利用麴黴屬微生物,但是這些微生物的產量也不高,中國目前還不能自主生產真菌α—澱粉酶。高產的的菌株都是經誘變來得,例如
真菌α—澱粉酶生產菌株誘變選育路線圖譜
出發菌株~米麴黴2197產酶148u/g
↓紫外線
突變株~米麴黴ZLA16產酶324u/g
↓硫酸二乙酯
突變株~米麴黴ZLB35產酶416u/g
↓鈷60γ—射線
突變株~米麴黴ZLC06產酶685u/g
↓微波
突變株~米麴黴ZLD14產酶788u/g
↓亞硝酸
突變株~米麴黴ZLE09產酶801u/g
↓離子束
突變株~米麴黴ZLF13產酶946u/g
真菌α—澱粉酶提取工藝流程圖
水
麩曲(粗酶)—→浸提—→壓濾—→濾渣—→飼料
↓
超濾濃縮←—稀酶液
↓
乙醇沉析
↓
過濾—→酶泥(餅)
↓
低溫烘乾
↓
標准化—→成品
⑩ 澱粉酶的產生菌株及其產酶條件
澱粉酶
澱粉酶(amylase)一般作用於可溶性澱粉、直鏈澱粉、糖元等α-1,4-葡聚糖,水解α-1,4-糖苷鍵的酶。根據作用的方式可分為α-澱粉酶(EC3.2.1.1.)與β-澱粉酶(EC3.2.1.2.)。(1)α-澱粉酶廣泛分布於動物(唾液、胰臟等)、植物(麥芽、山萮菜)及微生物。微生物的酶幾乎都是分泌性的。此酶以Ca2+為必需因子並作為穩定因子,既作用於直鏈澱粉,亦作用於支鏈澱粉,無差別地切斷α-1,4-鏈。因此,其特徵是引起底物溶液粘度的急劇下降和碘反應的消失,最終產物在分解直鏈澱粉時以麥芽糖為主,此外,還有麥芽三糖及少量葡萄糖。另一方面在分解支鏈澱粉時,除麥芽糖、葡萄糖外,還生成分支部分具有α-1,6-鍵的α-極限糊精。一般分解限度以葡萄糖為準是35-50%,但在細菌的澱粉酶中,亦有呈現高達70%分解限度的(最終游離出葡萄糖);(2)β-澱粉酶與α-澱粉酶的不同點在於從非還原性末端逐次以麥芽糖為單位切斷α-1,4-葡聚糖鏈。主要見於高等植物中(大麥、小麥、甘薯、大豆等),但也有報告在細菌、牛乳、黴菌中存在。對於象直鏈澱粉那樣沒有分支的底物能完全分解得到麥芽糖和少量的葡萄糖。作用於支鏈澱粉或葡聚糖的時候,切斷至α-1,6-鍵的前面反應就停止了,因此生成分子量比較大的極限糊精。從上述的α-澱粉酶和β-澱粉酶的作用方式,分別提出α-1,4-葡聚糖-4-葡萄糖水解酶(α-1,4-glucan
4-glucanohydrolase)和
α-1,
4-葡聚糖-麥芽糖水解酶(α-1,4-glucan
maltohydrolase)的名稱等而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