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二三四類病原微生物是什麼
病原微生物共分為四類,其中第一、二類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一類:使人或動物發生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已消滅的微生物。
第二類:使人或動物發生嚴重疾病,較易在人-人、人-動物、動物-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
第三類:能引起人或動物發生疾病,但一般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限,實驗室感染後很少引起嚴重疾病,具有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類:通常不會引起人或動物發生疾病的微生物。
採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應當具備的條件
採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應當具備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條件:
(1)具有與採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水平相適應的設備;
(2)具有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員;
(3)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和感染的措施;
(4)具有保證病原微生物樣本質量的技術方法和手段。
凡採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應特別注意防止其擴散和感染,並對樣本來源、採集過程、方法等進行詳細記錄。
② 實驗室涉及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種類
高致病性病原體:HIV、SARS-CoV、結核、鼠疫桿菌、炭疽、霍亂、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漢坦病毒。病原體的毒力(Virulence) 病原體的毒力是指病原體的侵襲力,即是病原體在機體內生長,繁殖,蔓延擴散的能力。有的通過細菌的酶如金葡球漿凝固酶,鏈球菌的透明質酸酶,產氣莢膜桿菌的膠原酶等起作用;有的通過莢膜阻止吞噬細胞的吞噬;有的通過菌毛粘附宿主組織。病原體產生內外兩種毒素,通過毒素產生殺傷作用。外毒素包括神經毒如破傷風毒素、肉毒素;細胞毒素如白喉毒素;腸毒素如霍亂毒素、葡萄球菌毒素。內毒素是菌體裂解後產生的脂多糖中類脂A,可致機體發熱反應,中毒性休克,播散性血管內凝血,施瓦茨曼反應(Shwartzmansreaction)。 2.病原體的數量 病原體入侵和數量是重要的致病條件。侵入的數量越多,引起的傳染性越大。潛伏期可能越短,病情也就越嚴重。 3.病原體的定位與擴散形式 病原體在人體內寄生有一定的特異的定居部位,特異的定位由特異的侵入門戶與傳入途徑所決定的,特異性定位又決定著病原體排出途徑。傷寒桿菌經口傳入,定位於腸道網狀內皮系統,藉助糞便排出體外。白喉桿菌經鼻咽部侵入,定位於鼻咽部,藉助鼻咽分泌物排出體外。不同病原體有其不同的特異性定位。
③ 動物病原微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為四類,其中哪類危害程度最高
1、第一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
2、第二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
3、第三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後很少引起嚴重疾病,並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
4、第四類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類、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3)什麼是高致病性微生物擴展閱讀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第八條 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由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商國務院有關部門後制定、調整並予以公布;動物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由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商國務院有關部門後制定、調整並予以公布。
第九條 採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與採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護水平相適應的設備;
(二)具有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員;
(三)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和感染的措施;
(四)具有保證病原微生物樣本質量的技術方法和手段。
採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樣本的工作人員在採集過程中應當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和感染,並對樣本的來源、採集過程和方法等作詳細記錄。
④ 高致病性病原體有哪些
高致病性病原體:HIV、SARS-CoV、結核、鼠疫桿菌、炭疽、霍亂、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漢坦病毒。
⑤ who關於微生物危險度等級最高的是哪類微生物
1、《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第七條規定,國家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後對個體或群體的危害程度,將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
第一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
第二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之間傳播的微生物。
第三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後很少引起嚴重疾病,並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類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其中,第一類、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2、《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根據生物因子對個體和群體的危害程度將其分為4級:
危害等級Ⅰ(低個體危害,低群體危害):不會導致健康工作者和動物致病的細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因子。
危害等級Ⅱ(中等個體危害,有限群體危害):能引起人或動物發病,但一般情況下對健康工作者、群體、家畜或環境不會引起嚴重危害的病原體。實驗室感染不導致嚴重疾病,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並且傳播風險有限。
危害等級Ⅲ( 高個體危害,低群體危害):能引起人或動物嚴重疾病,或造成嚴重經濟損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觸而在個體間傳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蟲葯治療的病原體。
危害等級Ⅳ(高個體危害,高群體危害):能引起人或動物非常嚴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癒,容易直接、間接或因偶然接觸在人與人,或動物與人,或人與動物,或動物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病原體。
3、農業部《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規范》中的微生物危害通常分為以下4級:
生物危害1級:對個體和群體危害程度低,已知的不能對健康成年人和動物致病的微生物。
生物危害2級:對個體危害程度為中度,對群體危害較低,主要通過皮膚、粘膜、消化道傳播。對人和動物有致病性,但對實驗人員、動物和環境不會造成嚴重危害的動物致病微生物,具有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
生物危害3級:對個體危害程度高,對群體危害程度較高。能通過氣溶膠傳播的,引起嚴重或致死性疫病,導致嚴重經濟損失的動物致病微生物,或外來的動物致病微生物。對人引發的疾病具有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
生物危害4級:對個體和群體的危害程度高,通常引起嚴重疫病的、暫無有效預防和治療措施的動物致病微生物。通過氣溶膠傳播的,有高度傳染性、致死性的動物致病微生物;或未知的危險的動物致病微生物。
4、中國醫學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辦法根據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委員會管理和組織條例的規定,為了加強醫學微生物菌種(以下簡稱菌種)的保藏管理,特製定本管理辦法。
其中,菌種的分類根據其危險性決定(包括實驗室感染的可能性,感染後發病的可能性,症狀輕重及愈後情況,有無致命危險及有效的防止實驗室感染方法,用一般的微生物操作方法能否防止實驗室感染、我國有否此種菌種及曾否引起流行、人群免疫力等情況等)。依其危險程度的大小,我國的菌種分為四類:
一類:實驗室感染的機會多,感染後發病的可能性大,症狀重並能危及生命,缺乏有效的預防方法,以及傳染性強,對人群危害性大的烈性傳染病,包括國內未發現或雖已發現,但無有效防治方法的烈性傳染病菌種。
二類:實驗室感染機會較多、感染後的症狀較重及危及生命,發病後不易治療及對人群危害較大的傳染病菌種。
三類:僅具有一般危險性,能引起實驗室感染的機會較少,一般的微生物學實驗室採用一般實驗技術能控制感染或有對之有效的免疫預防方法的菌種。
四類:生物製品、菌苗、疫苗生產用各種減毒、弱毒菌種及不屬於上述一、二、三類的各種低致病性的微生物菌種。
5、世界衛生組織《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感染性微生物的危險度等級分類:
危險度1 級(無或極低的個體和群體危險):不太可能引起人或動物致病的微生物。
危險度2 級(個體危險中等,群體危險低):病原體能夠對人或動物致病,但對實驗室工作人員、社區、牲畜或環境不易導致嚴重危害。實驗室暴露也許會引起嚴重感染,但對感染有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並且疾病傳播的危險有限。
危險度3 級(個體危險高,群體危險低):病原體通常能引起人或動物的嚴重疾病,但一般不會發生感染個體向其他個體的傳播,並且對感染有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
危險度4 級(個體和群體的危險均高):病原體通常能引起人或動物的嚴重疾病,並且很容易發生個體之間的直接或間接傳播,對感染一般沒有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
6、美國CDC/NIH 《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第四版中規定:
BSL-1不會經常引發健康成年人疾病。
BSL-2人類病原菌,因皮膚傷口、吸入、粘膜暴露而發生危險。
BSL-3內源性和外源性病原,可通過氣溶膠傳播,能導致嚴重後果或生命危險。
BSL-4對生命有高度危險的危險性病原或外源性病原;致命、通過氣溶膠而導致實驗室感染;或未知傳播危險的有關病原。
⑥ 病原生物可分為哪幾類及各自特點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
第七條國家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後對個體或者群體的危害程度,將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
1、第一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
2、第二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
3、第三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後很少引起嚴重疾病,並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
4、第四類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類、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⑦ 強毒微生物有哪些
所謂的強毒微生物應該是「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吧,即在我國規定的一類和二類病原微生物,常見的有炭疽芽孢桿菌、結核分枝桿菌、霍亂弧菌、鼠疫桿菌、SARS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IV、出血熱病毒等等。
在此意義上,1樓的沙門細菌,變形桿菌,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還不算強毒微生物。
⑧ 根據農業部規定,動物病原微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為四類,其中哪類危害程度最高
第一類危害最高,第一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
國家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後對個體或群體的危害程度,將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
一類: 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 具有高個體危害和高群體危害,引起的疾病一般不能治癒,如天花病毒、埃博拉病毒等。
第九條 採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與採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護水平相適應的設備;
(二)具有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員;
(三)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和感染的措施;
(四)具有保證病原微生物樣本質量的技術方法和手段。
採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樣本的工作人員在採集過程中應當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和感染,並對樣本的來源、採集過程和方法等作詳細記錄。
⑨ 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為四類,其中哪類危害程度最高
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為第一類病原微生物、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第三類病原微生物、第四類病原微生物四種。第一類、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一類、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1、第一類病原微生物,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
2、第二類病原微生物,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
3、第三類病原微生物,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後很少引起嚴重疾病,並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
4、第四類病原微生物,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9)什麼是高致病性微生物擴展閱讀
病原體侵入人體後,人體就是病原體生存的場所,醫學上稱為病原體的宿主。
病原體在宿主中進行生長繁殖、釋放毒性物質等引起機體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這一過程稱為感染。不過人體或動物不像人工培養細菌的培養基,可以讓病菌不受限制地肆意生長繁殖,輕易地導致機體死亡。病原體入侵人體後,在發生感染的同時,能激發人體免疫系統產生一系列免疫應答與之對抗,這稱之為免疫。
⑩ 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哪類危害最高
第一類危害程度最高。
1、一類動物病原微生物。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豬水泡病病毒、非洲豬瘟病毒、非洲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芻獸疫病毒、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絲狀支原體、牛海綿狀腦病病原、癢病病原。
2、二類動物病原微生物。豬瘟病毒、雞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綿羊痘/山羊痘病毒、藍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桿菌、布氏桿菌。
3、三類動物病原微生物。多種動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偽狂犬病病毒、破傷風梭菌、氣腫疽梭菌、結核分支桿菌、副結核分支桿菌、致病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巴氏桿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