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鏈怎麼變

生物鏈怎麼變

發布時間:2022-05-24 17:18:00

1. 什麼是食物鏈

食物鏈是指生物相互制約、相互依存所形成的食物網路關系。食物對任何生物來說都是極為重要,它是能供應生活所需的能源,修補受損機能及生長之用。而吃和被吃的行為在生物之間是互相緊密連系的,這就促成了食物鏈的形成。
食物鏈類型可分為4種:捕食性食物鏈、寄食性食物鏈、腐食性食物鏈和碎食性食物鏈
如草原生態的食肉動物—食草動物以及昆蟲—鳥類等,它們互相制約,共生共榮。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自然和諧的。在非洲大草原,以獅子、獵豹和獵狗為代表的食肉動物專吃食草動物,它們對角馬甚至斑馬的獵殺是兇殘的,但這種殘酷的捕殺既是食肉動物生存繁衍的需要,同時也是保持草原植物繁茂和生態平衡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沒有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的控制,食草動物就會迅速發展起來,當食草動物發展到一定數量,草原就難以承受,草原退化,食草動物也就失去生存和發展的條件。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的捕殺,不僅能控制食草動物種群的數量,從某種意義上說同時也是提高食草動物的質量。生物學家經過長期的野外考察證明,食肉動物在獵捕過程中,選擇的對象往往是病殘弱小的食草動物,這無疑有利於物種的優勝劣汰。從這一點說,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的兇殘捕殺,就顯得自然合理,天經地義了。
食肉動物以食草動物為食,在控制食草動物種群數量的同時保護了草原,各類飛鳥對昆蟲的捕食和食肉動物一樣,也起到保護草原的作用。而飛禽走獸的糞便則成為上好肥料,促使各種植物的生長。這種以植物為主體,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以及昆蟲—鳥類為客體所形成的食物鏈,對維護草原的生態平衡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呼倫貝爾草原,是我國北方最大的草原之一,那兒牧草豐茂,牛羊成群,是我國最大的牧業基地。可是,歷史上由於這兒野狼成群,對牧業的發展構成嚴重的威脅,為了保護人畜的安全,當地牧民曾經組織過大規模的獵捕野狼活動,使野狼的數量銳減,剩下為數不多的狼再也不敢以草原為家,以牛羊為食,統統搬到深山老林里去了。野狼不見了,畜牧業空前發展,在牛羊種群不斷增加的同時,野兔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野兔和牛羊爭食牧草,草原難以承載,導致草場急劇退化,使草原面臨沙化的危險。
事實使人們認識到,食物鏈的任何一個環節一旦出現了問題,災難也就快要降臨了。野狼在飢餓的時候,固然偷獵牛羊,但在正常情況下,野狼是以野兔為食的。從這一點上說,是野狼控制了野兔的繁殖和發展,避免了野兔和牛羊爭食的現象,保證了草原的正常生態環境。當牧民認識到這一自然規律後,對野狼也就寬容了許多,再也不談狼色變、見狼就打了。
知道了吧?

2. 食物鏈是怎麼的一個過程

中國有句諺語:「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球。」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通過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構成一條鏈條,叫做食物鏈。

按照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食物鏈主要有食物鏈以下三種類型:一類是捕食性食物鏈,以植物為基礎,由植物到小動物,再到大動物,後者可以捕食前者。青草→蝗蟲→蛙→蛇→鷹,就屬於這種類型。二是寄生性食物鏈,以大動物為基礎,由小動物寄生在大動物身上。鳥類→跳蚤→原生動物→細菌→過濾性病毒,就屬於這種類型。三是腐生性食物鏈,也稱分解鏈,在死的動植物殘體上,從繁殖細菌、真菌及某些土壤動物開始。植物殘體→蚯蚓→線蟲類→節肢動物,就屬於這種類型。

生物之間的食物鏈是復雜的,大體上,食物鏈可分為4類。

捕食性食物鏈:反映捕食性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這種食物鏈在水域和陸地都存在,它的鏈索是由小生物開始逐漸到較大的生物。構成方式是:植物——植食性生物——肉食性動物。

寄生性食物鏈:反映寄生物與宿主之間的食物聯系,它的鏈索是由較大的生物逐漸到較小的生物,後者是前者軀體上的寄生物。

腐生物食物鏈:反映腐爛的動物屍體和植物被微生物分解利用的關系。

碎食性食物鏈:這種食物鏈的最初食物源是碎食物。高等植物葉子的碎片,經細菌與真菌的作用後,再加入微小的藻類,就構成碎屑性食物。其構成形式是:碎食物——碎食物消費者——小肉食性動物——大肉食性動物。

3. 高中生物知識點食物鏈可變的原因有哪些

一個食物鏈一般包括3-5個環節:一個植物,一個以植物為食料的動物和一個或更多的肉食動物。食物鏈可變是因為多數動物的食物不是單一的,不同的植物和不同的動物可以構成許許多多個食物鏈,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交錯連接成食物網。

1、食物鏈

食物鏈亦稱營養鏈。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為維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動,必須以其他生物為食物的這種由食物聯結起來的鏈鎖關系。這種攝食關系,實際上是太陽能從一種生物轉到另一種生物的關系,也即物質能量通過食物鏈的方式流動和轉換。食物鏈不同環節的生物。其數量相對恆定,以保持自然平衡。

2、食物網

食物網又稱食物鏈網或食物循環,在生態系統中生物間錯綜復雜的網狀食物關系。實際上多數動物的食物不是單一的,因此食物鏈之間又可以相互交錯相聯,構成復雜網狀關系。更多知識點可關注下北京新東方中學全科教育的高中生物課程。

4. 什麼叫食物鏈

食物鏈(food
chain)
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間以一系列吃與被吃關系聯結起來的食物關系的順序。鷹吃蛇,蛇吃蛙,蛙吃蝗蟲,蝗蟲吃草,這就是一條含5個環節的食物鏈。一般分三類:生食鏈,或叫捕食鏈,以植物為起點,經食草動物到食肉動物;腐食鏈,亦稱碎屑鏈,以動植物屍體為起點,如枯枝落葉→分解者細菌→食菌生物→捕食動物;寄生鏈,以活的動植物體為起點,經各級寄生物,如黃鼠→跳蚤→細菌→噬菌體。生態系統中的能流分配到各種食物鏈的比例很不相同,這可用作生態系統功能特點的指標。在高度放牧的草原生態系統中,多以生食鏈為主;淺水和森林生態系統中以腐屑鏈為主,通過寄生鏈的比例一般較少。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不是固定不變的。如蛙在個體發育不同階段中食性就有變化,廣食性動物的食性也因季節不同而異,若食物鏈中某一環節發生變化,則可能影響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食物鏈一般不超過5、6個營養級,因為能量每流經一級都要丟失一大部分,所以食物鏈越長,流量流失就越多。縮短食物鏈,如吃以生產者為主,就可使有限的土地供養較多人口。

5. 如何理解生態系統中食物鏈不是固定不變的,它不僅是隨著進化歷史上有變化,在短時間內也會變化

個人認為每一種動物都不太可能只吃一兩種東西,說它的主要食物是什麼,可能只是在它可吃的東西裡面,這種東西對它來說最容易得到,當這種東西一時得不到時,便會不得已犧牲口味的喜好或付出更多以得到其他代替品:比如我們人類,可能某人喜歡吃蘋果,可是一時找不到蘋果,又非常渴,也不得不吃不喜歡的梨;我看過一個關於地球的記錄片,一隻北極熊過冬之後,由於冰的消溶,找不到海豹,只好冒險捕獵海獅,可是海獅龐大兇猛,又是群居,北極熊飢餓後只剩體重的一半,平時不能做為它的獵物,這就是一種短期的食物鏈改變;長期來看,一句話:適者生存。環境在不斷地變化,如果那一種動物不改變和妥協,面臨的便只有滅亡。大熊貓的瀕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6. 食物鏈數量變化

f以e為食,f的數量減少,e缺少天敵,種群數量會增多.
e以d為食,e的數量增多了,d就減少了.
d與b、c是競爭關系,d減少則b、c都增多.
b、c增多,d減少,b、c、d均以a為食,a偏向於減少.
g以f為食,f減少,g的食物來源減少,g也減少.
綜上
增多的有:e、b、c
減少的有:d、a、g

7. 食物鏈的八個規律

食物鏈是生態學的經典概念,一般描繪的是某個生態系統中不同物種之間的捕食/被捕食關系,同時也可以體現不同物種之間物質/能量的流動方向。

食物鏈作為一種生態學模型,描繪的往往是被極大簡化過後的捕食/被捕食關系,並不能全面反映真實的生態關系,所以不太經得起較真。

比如常見的食物鏈里大多都只有成年動物,很少涉及幼崽。但我們其實都知道很多頂級捕食者的幼崽,小熊小老虎小獅子什麼的同樣都會面對被捕食的風險(下蛋的同理) ,只是對於整個生態系統而言這些現象常被認為是次要的,就慘遭忽略不計了。
再比如有些隨季節變化的捕食/被捕食關系(所謂「蛇吃鼠半年,鼠吃蛇半年」)也很難直接套用簡單的食物鏈模型,不然就該出現無限循環的bug了。

另一方面,科學家們往往會為了自己具體的研究方向對食物鏈模型做出各種修整。比如有些學者會把分解者也加入食物鏈關系來描述完整的物質循環,甚至提出應該包括寄生/被寄生的關系來完善現有的食物鏈模型(Lafferty KD, Allesina S, Arim M, et al. Parasites in food webs: the ultimate missing links. Shea K, ed. EcologyLetters. 2008;11(6):533-546. doi:10.1111/j.1461-0248.2008.01174.x.)。

關於食物鏈,有一個常見誤會是」人類是食物鏈頂端的生物「。

在正兒八經的學術界,評價食物鏈地位常用的指標是營養級(trophic level)。生產者的營養級是1,往上推每出現一次捕食/被捕食關系就再加1。所以初級消費者營養級是2,次級消費者是3,三級消費者是4,以此類推。

以營養級為標準的出發點主要有兩個:一是絕大多數生物其實並沒有被食物鏈聯系起來,沒法直接按照誰吃誰來比較食物鏈地位。二是自然界很少存在單一線條的食物鏈,絕大多數情況都會有好幾條食物鏈同時出現形成食物網,同一個生物可能在多條食物鏈中處於不同的捕食者地位。比如」草->蟲->鳥->鷹「和」草->兔->鷹「,鷹在兩條食物鏈中分別是三級消費者和次級消費者。想要全面客觀的評價食物鏈地位,必須全面評估一個物種涉及的所有食物鏈才能真正准確的評估它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對於人類而言這一點尤其重要,因為我們食譜里真的有很多很多不同的物種。)

綜合考慮多條食

8. 食物鏈是怎麼形成的

生態系統中貯存於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通過一系列吃與被吃的關系,把生物與生物緊密地聯系起來,這種生物之間以食物營養關系彼此聯系起來的序列,稱為食物鏈。按照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可將食物鏈分為捕食食物鏈、碎食食物鏈 (腐食性食物鏈)、和寄生性食物鏈。

食物鏈這個詞是英國動物學家埃爾頓(C.S.Eiton)於1927年首次提出的,據他自己說是受到中國俗語「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啟發。食物鏈包括幾種類型:捕食性、寄生性、腐生性、碎食性等,如果一種有毒物質被食物鏈的低級部分吸收,如被草吸收,雖然濃度很低,不影響草的生長,但兔子吃草後有毒物質很難排泄,當它經常吃草,有毒物質會逐漸在它體內積累,鷹吃大量的兔子,有毒物質會在鷹體內進一步積累。因此食物鏈有累積和放大的效應。美國國鳥白頭海雕之所以面臨滅絕,並不是被人捕殺,而是因為DDT逐步在它體內積累,導致生下的蛋是軟殼,無法孵化。一個物種滅絕,就會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導致其物種數量的變化,因此食物鏈對環境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食物鏈是一種食物路徑,它聯系著群落中的不同物種。食物鏈中的 能量和營養素在不同生物間傳遞著。食物鏈很少包括六個以上的物種, 因為傳遞的能量每經過一階段或食性層次就會減少一些。

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雖然種類繁多,但根據它們在能量和物質運動中所起的作用,可以歸納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類。

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能用簡單的物質製造食物的自養生物,這種功能就是光合作用,也包括一些化學合成細菌,它們也能夠以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生產者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進行初級生產或稱為第一性生產,因此它們就是初級生產者或第一性生產者,其產生的生物量稱為初級生產量或第一性生產量。生產者的活動是從環境中得到二氧化碳和水,在太陽光能或化學的作用下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太陽輻射能只有通過生產者,才能不斷的輸入到生態系統中轉化為化學能力即生物能,成為消費者和分解者生命活動中唯一的能源。

消費者屬於異養生物,指那些以其他生物或有機物為食的動物,它們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根據食性不同,可以區分為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兩大類。食草動物稱為第一級消費者,它們吞食植物而得到自己需要的食物和能量,這一類動物如一些昆蟲、鼠類、野豬一直到象。食草動物又可被食肉動物所捕食,這些食肉動物稱為第二級消費者,如瓢蟲以蚜蟲為食,黃鼠狼吃鼠類等,這樣,瓢蟲和黃鼠狼等又可稱為第一級食肉者。又有一些捕食小型食肉動物的大型食肉動物如狐狸、狼、蛇等,稱為第三級消費者或第二級食肉者。又有以第二級食肉動物為食物的如獅、虎、豹、鷹、鷲等猛獸猛禽,就是第四級消費者或第三級食肉者。此外,寄生物是特殊的消費者,根據食性可看作是草食動物或食肉動物。但某些寄生植物如桑寄生、槲寄生等,由於能自己製造食物,所以屬於生產者。而雜食類消費者是介於食草性動物和食肉性動物之間的類型,既吃植物,又吃動物,如鯉魚、熊等。人的食物也屬於雜食性。這些不同等級的消費者從不同的生物中得到食物,就形成了"營養級″。

由於很多動物不只是從一個營養級的生物中得到食物,如第三級食肉者不僅捕食第二級食肉者,同樣也捕食第一級食肉者和食草者,所以它屬於幾個營養級。而最後達到人類是最高級的消費者,他不僅是各級的食肉者,而且又以植物作為食物。所以各個營養級之間的界限是不明顯的。

實際在自然界中,每種動物並不是只吃一種食物,因此形成一個復雜的食物鏈網。

分解者也是異養生物,主要是各種細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及腐食性動物如食枯木的甲蟲、白蟻,以及蚯蚓和一些軟體動物等。它們把復雜的動植物殘體分解為簡單的化合物,最後分解成無機物歸還到環境中去,被生產者再利用。分解者在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大約有90% 的陸地初級生產量都必須經過分解者的作用而歸還給大地,再經過傳遞作用輸送給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以分解者又可稱為還原者。
生物鏈是不能根據自己的願望來改變的,如果改變不當,則會對生物產生極大的影響.
食物鏈又稱為「營養鏈」。指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以食物聯系起來的鏈鎖關系。例如池塘中的藻類是水蚤的食物,水蚤又是魚類的食物,魚類又是人類和水鳥的食物。於是,藻類一水蚤一魚類一人或水鳥之間便形成了一種食物鏈。根據生物間的食物關系,叮將食物鏈分為四類;
(1)捕食性食物鏈。它是以植物為基礎,後者捕食前者。如青草一野兔一狐狸一狼。
(2)碎食性食物鏈。指以碎食物為基礎形成的食物鏈。如樹葉碎片及小藻類一蝦(蟹)一魚一食魚的鳥類。
(3)寄生性食物鏈。以大動物為基礎,小動物寄生到大動物上形成的食物鏈。如哺乳類--跳蚤--原生動物--一原生動物--細菌--過濾性病毒。
(4)腐生性食物鏈。以腐爛的動植物屍體為基礎,然後被微生物所利用。

9. 食物鏈中數量變化口訣

食物鏈中數量變化口訣是這樣的。
一🐔級生物若減少,
其他🐑生物跟著跑。
如果天敵患了病🐱,
先增後減再穩定🐶。
中間生物被捕殺,
不同情況要分家。
你能看懂,
不解釋了。

10. 什麼是食物鏈

食物鏈(food chain) 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間以一系列吃與被吃關系聯結起來的食物關系的順序。鷹吃蛇,蛇吃蛙,蛙吃蝗蟲,蝗蟲吃草,這就是一條含5個環節的食物鏈。一般分三類:生食鏈,或叫捕食鏈,以植物為起點,經食草動物到食肉動物;腐食鏈,亦稱碎屑鏈,以動植物屍體為起點,如枯枝落葉→分解者細菌→食菌生物→捕食動物;寄生鏈,以活的動植物體為起點,經各級寄生物,如黃鼠→跳蚤→細菌→噬菌體。生態系統中的能流分配到各種食物鏈的比例很不相同,這可用作生態系統功能特點的指標。在高度放牧的草原生態系統中,多以生食鏈為主;淺水和森林生態系統中以腐屑鏈為主,通過寄生鏈的比例一般較少。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不是固定不變的。如蛙在個體發育不同階段中食性就有變化,廣食性動物的食性也因季節不同而異,若食物鏈中某一環節發生變化,則可能影響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食物鏈一般不超過5、6個營養級,因為能量每流經一級都要丟失一大部分,所以食物鏈越長,流量流失就越多。縮短食物鏈,如吃以生產者為主,就可使有限的土地供養較多人口。

閱讀全文

與生物鏈怎麼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