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物武器的特點
具有傳染性。
生物武器具有區別於核武器、化學武器和常規武器的殺傷特點:致病力強。作為生物戰劑的微生物,大多是烈性傳染病的病原體,少量進入體內就可以引起疾病、甚至死亡。例如:委內瑞拉馬腦炎及登革熱病毒、天花病毒等,只要吸入一到數個病原體就可能使人感染,若同時感染幾種戰劑,能使臨床症狀改變或病情加重。另外,具有傳染性的戰劑可引起疾病大流行。
污染范圍廣。由於生物戰劑的致病劑量很小,因此在有利的氣象地形條件下,用少量的生物戰劑即可造成大面積的污染。帶有生物戰劑的昆蟲、小動物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傳播生物戰劑,造成一定范圍的污染,所引起的疾病可以在人和動物之間造成大流行。
不易被及時發現。生物武器的襲擊一般無特殊跡象,特別是氣溶膠雲團,無色無味,且一般都在夜間、拂曉和多霧時使用,因而不易被人們發現。
傳播途徑多。可經空氣、水、食物、污染物體及生物媒介等傳播。通過食入、吸入、接觸和昆蟲叮咬等進入人體內。
危害時間長。生物戰劑氣溶膠危害時間一般為數小時(白天約2小時,夜間約8小時)。散布在水或土壤中的生物戰劑危害時間可達幾十天至數十年。散布的帶菌昆蟲與鼠類,傳染性可保持數天或數月。有的生物戰劑能在當地昆蟲、動物體內繁殖、傳播,有的可能形成長期疫源地,其危害時間更長。
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生物戰劑在生產、貯存、運輸及使用時,其使用時間和效能都將受到自然因素影響。其攻擊效果會受風速、風向、溫度、濕度、降雨、日光及地貌等條件的影響。
㈡ 生物武器有哪些特點
生物武器的特點。
第一,致病力強,傳染性大。作戰時使用的多數是烈性傳染性致病微生物,少量即可使人得病。在缺乏防護、人員密集、衛生條件差的情況下,很容易傳播,引起傳染病流行。
第二,有潛伏期,潛伏期最短的至少也有3~6小時,一般是3~4天,一般潛伏期的症狀不明顯,難以及時發現。
第三,污染面積大,危害時間長。像直接噴灑的生物氣溶膠,可隨著風散發到很遠的地方,殺傷范圍達數百至數千平方公里。在適當條件下,有些生物戰劑存活的時間很長,不易被發現。
第四,傳染途徑多。生物戰劑可通過多種途徑使人感染發病,如從口食入、經呼吸道吸入、昆蟲叮咬、污染傷口、接觸皮膚、黏膜感染等。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發展出了一些更精確、更有針對性、更具殺傷力的新型生物武器,如基因武器、納米生物武器。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基因武器。
㈢ 細菌武器的介紹
細菌武器作為一種生物武器,是由生物(細菌)戰劑及施放裝置組成的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所謂生物(細菌)戰劑是指用來殺傷人員、牲畜和毀壞農作物的致病性微生物及其毒素,主要是靠炮彈、炸彈、布灑器和氣溶膠發生器等施放裝置進行施放。
㈣ 生物武器的特點是什麼
1、致病性強
傳染性大生物戰劑多為烈性傳染性致病微生物,少量使用即可使人患病。在缺乏防護、人員密集、平時衛 生條件差的地區,因其所致的疾病極易傳播、蔓延。電影《生化危機》里明顯表示生化病毒對人類傷害的效果,嚴重擴散可至全人類滅亡。
2、污染面積大
危害時間長直接噴灑的生物氣溶膠,可隨風飄到較遠的地區,殺傷范圍可達數百至數千平方公里。在適當條件下,有些生物戰劑存活時間長,不易被偵察發現。例如炭疽芽孢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可數十年不死,即使已經死亡多年的朽屍,也可成為傳染源。
3、傳染途徑多
生物戰劑可通過多種途徑使人感染發病,如經口食入,經呼吸道吸入,昆蟲叮咬、傷口污染、皮膚接觸、黏膜感染等都可造成傳染。
4、成本低
有人將生物武器形容為「廉價原子彈」。據有關資料顯示,以1969年聯合國化學生物戰專家組統計的數 據,以當時每平方公里導致50%死亡率的成本,傳統武器為2000美元,核武器為800美元,化學武器為600美元,而生物武器僅為1美元。
5、使用方法簡單
難以防治生物戰劑可通過氣溶膠、牲畜、植物、信件等多種不同形式釋放傳播,只要把100公斤的炭疽芽孢經飛機、航彈、鼠攜帶等方式散播在一個大城市,就會危及300萬市民的生命。投放帶菌的昆蟲、動物還易與當地原有種類相混,不易發現。
6、受影響因素復雜
有限性生物武器易受氣象、地形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烈日、雨雪、大風均能影響生物武器作用的發揮。此外,生物武器使用時難以控制,使用不當可危及使用者本身。
(4)生物細菌武器有哪些特點擴展閱讀
生物武器主要是以細菌為主,如:天花病毒、炭疽菌、鼠疫桿菌、霍亂弧菌、肉毒菌、球孢子菌等。這些感染死亡率都達到了80%以上,而其中的鼠疫桿菌感染者在1—2天就能發病死亡,其死亡率高達了90%。
二戰時期,臭名昭著的日軍731部隊就是生產和投放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的部隊,曾對我10餘個省投放鼠疫、霍亂、傷寒、炭疽等戰劑。如1940年7月,日軍就用飛機在寧波投撒了70公斤的傷寒桿菌和50公斤的霍亂桿菌,還有5公斤的鼠疫跳蚤,大量無辜平民在痛不欲生,慢慢折磨中死亡。
㈤ 什麼是生物武器
生物武器是一種特殊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它由生物戰劑及其施放裝置組成。戰爭中,用來殺傷人畜、毀壞農作物的致病微生物和細菌毒素叫做生物戰劑;裝有生物戰劑的各種炸彈、導彈彈頭以及布灑器等是現代意義上的生物武器。
如前所述,在19世紀末以前,人們在進行生物戰時,主要還是以自然物為生物武器。如以上所說的那些人畜屍體和各種媒介物,它使敵方人員因受傳染而得病。
然而,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戰爭狂人開始大量培養各種會造成傳染病與瘟疫的細菌和病毒,製成生物戰劑,並應用於戰爭。
英國在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開始建立細菌武器試驗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前夕,德國納粹就製造出了小型細菌彈。後來法西斯又在集中營里進行了一系列細菌武器的實驗,屠殺無數無辜的猶太人和戰俘,犯下了令人發指的罪行。更令人憤慨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侵略者使用了大量細菌武器來攻擊抗日的軍隊和手無寸鐵的中國百姓,還建立了專門研製生物武器的特種部隊,如臭名昭著的「黑太陽」731特種部隊,對我國人民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殺害。
生物武器的種類很多,至少有160種。
目前,美國把下列病毒列為了標准生物戰劑:疽桿菌、士拉桿菌、布魯氏桿菌、Q熱立克次體、黃熱病毒、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肉毒桿菌毒素和葡萄球菌腸毒、英國瘋牛病病毒等。
根據生物戰劑對人體危害的程度,可將其分為致死性戰劑和失能性戰劑兩類。致死性戰劑的病死率約在10%以上,甚至達到50%~90%。炭疽桿菌、霍亂弧菌、野兔熱桿菌、傷寒桿菌、天花病毒、黃熱病毒、東方馬腦炎病毒、西方馬腦炎病毒。斑疹傷寒立克次體、肉毒桿菌毒素都屬於致死性戰劑。
病死率在10%以下的為失能性戰劑,如布魯氏桿菌、Q熱立克次體、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等。
根據生物戰劑有無傳染性,可將其分為傳染性生物戰劑和非傳染性生物戰劑。
傳染性生物戰劑包括大花病毒、流感病毒、鼠疫桿菌和霍亂弧菌等,所致疾病能在人群中傳播流行。
非傳染性生物戰劑有土拉桿菌、肉毒桿菌毒素等。
隨著微生物學和有關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的致病微生物不斷被發現,生物戰劑的種類也將不斷增加。
目前,為了挖掘新的生物戰劑,有的國家從非洲等地搜集拉沙熱病毒、伊波拉出血熱病毒及馬爾堡熱病毒等致病性強的病毒,作為新的生物戰劑。
除了刻意發現自然界現存的病毒以外,生物病毒專家們還利用微生物遺傳學和遺傳工程的研究成果,運用基因重組技術進行遺傳物質重組,定向控制和改變微生物的性狀,從而獲得新的、符合生物戰要求的。致病力更強的生物戰劑。
上述生物戰劑盡管林林總總,但其總體趨勢是價格比較低廉,生產設備比較簡單,投放也很方便,因此生物武器被認為是最便宜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據推算,與其他武器相比較而言,生產1噸核武器炸葯需要100萬美元,生產1噸沙林化學毒劑需要1萬美元,而生產1噸生物戰劑僅需要幾十美元。你看,相差是多麼的懸殊!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迄今仍有許多軍事大國還在「孜孜不倦」地進行生物武器的研究和製造,並或明或暗地把它們裝備了部隊。當然,有生物戰就有反生物戰,許多國家也十分重視反生物戰的訓練。
生物武器不同於通常的爆炸殺傷性武器。根據軍事上的需要和戰場上想要達到的目的,生物戰劑可以使用火箭發射,飛機布撒,也可以通過帶菌昆蟲及特務投放;既可單獨使用,也可混合使用,甚至可以與放射性物質。化學武器同時使用。
第一種方式是施放生物戰劑氣溶膠。這是現代生物武器的主要施放方式。
鑒於生物戰劑的特點,在攻擊目標的上方,可用飛機、軍艦或其他運載工具裝載的氣溶膠發生器,直接噴灑形成生物戰劑氣溶膠。
氣溶膠顆粒的大小,既要有利於順風傳播,保持穩定性,又要使人吸進後迅速吸收。形成氣溶膠的方法大致有三種類型:投擲式發射、機械發生器和噴霧裝置。
歸納起來,氣溶膠這種生物戰劑的施放方式,可分為以下三種:
一是線源施放。如由飛機連續噴灑形成空中線源;軍艦噴灑形成地面線源;飛機連續投擲小型生物彈,也可連續形成地面線源。
二是用機械發生器,向單點施放。比如用生物戰劑作為裝葯製成的彈頭,可以瞄準一點進行射擊,從而達到打擊有限目標的目的。
三是多點源施放,用爆炸性生物彈造成,當風向不定時,許多點源可連成一片污染區。
另外一種生物戰劑施放方式是散布帶菌的媒介物。可以攜帶致病微生物的媒介物有:小昆蟲,比如跳蚤、蚊、蠅、虱、蟎、婢、蜘蛛、黑跳蟲等;小動物,如老鼠、青蛙、蛤蜊等;雜物,如樹葉、羽毛、食品、玩具、棉花、紙片等。
其他生物戰劑投放方式,如派遣特務潛入對方領地施放病毒,在戰場上遺棄污染物品、屍體,釋放感染病毒的戰俘等。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基因工程、發酵工程、細胞工程和蛋白質工程新技術相繼出現,微生物的致病力、對外界的耐受力和對各種葯物的抵抗力都得到了增強,甚至還可能生產出傳統方法所無法大量生產的致命微生物。
今後,生物武器發展的總趨勢是什麼呢?概括起來不外3個方向:利用生物技術研製基因武器;尋找新的病原體用作生物戰劑;繼續完善已有的生物戰劑。
㈥ 生物武器的殺傷特點有哪些
1、致病性強
傳染性大生物戰劑多為烈性傳染性致病微生物,少量使用即可使人患病。在缺乏防護、人員密集、平時衛 生條件差的地區,因其所致的疾病極易傳播、蔓延。電影《生化危機》里明顯表示生化病毒對人類傷害的效果,嚴重擴散可至全人類滅亡。
2、污染面積大
危害時間長直接噴灑的生物氣溶膠,可隨風飄到較遠的地區,殺傷范圍可達數百至數千平方公里。在適當條件下,有些生物戰劑存活時間長,不易被偵察發現。例如炭疽芽孢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可數十年不死,即使已經死亡多年的朽屍,也可成為傳染源。
3、傳染途徑多
生物戰劑可通過多種途徑使人感染發病,如經口食入,經呼吸道吸入,昆蟲叮咬、傷口污染、皮膚接觸、黏膜感染等都可造成傳染。
(6)生物細菌武器有哪些特點擴展閱讀:
生物武器的分類
一、根據生物戰劑對人的危害程度,可分為致死性戰劑和失能性戰劑。
二、根據生物戰劑的形態和病理可分為:
1、細菌類生物戰劑。主要有炭疽桿菌、鼠疫桿菌、霍亂弧菌、野兔熱桿菌、布氏桿菌等。
2、病毒類生物戰劑。主要有黃熱病毒、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天花病毒等。
3、立克次體類生物戰劑。主要有流行性斑疹傷寒立克次體、Q熱立克次體等。
4、衣原體類生物戰劑。主要有鳥疫衣原體。
5、毒素類生物戰劑。主要有肉毒桿菌毒素、葡萄球菌腸毒素等。
6、真菌類生物戰劑。主要有粗球孢子菌、莢膜組織胞漿菌等。
三、根據生物戰劑有無傳染性可分為兩種
1、傳染性生物戰劑,如天花病毒、流感病毒、鼠疫桿菌和霍亂弧菌等。
2、非傳染性生物戰劑,如土拉桿菌、肉毒桿菌毒素等。
網路-生物武器
㈦ 什麼是細菌武器
細菌武器作為一種生物武器,是由生物(細菌)戰劑及施放裝置組成的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所謂生物(細菌)戰劑是指用來殺傷人員、牲畜和毀壞農作物的致病性微生物及其毒素,主要是靠炮彈、炸彈、布灑器和氣溶膠發生器等施放裝置進行施放。
在人類戰爭史上,細菌武器的使用由來已久。最早使用細菌武器的實例,可追溯到1349年。韃靼人圍攻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卡法城時,由於城堅難摧,攻城部隊又受到由中國向西蔓延的鼠疫大流行的襲擊,他們便把鼠疫死者的屍體從城外拋到城內,結果使保衛卡法城的許多士兵和居民染上鼠疫,不得不棄城西逃。
1763年,英國殖民主義者企圖侵佔加拿大,但遭到土著印地安人的頑強抵抗。一個英軍上尉根據他們駐北美總司令傑弗里·阿默斯特的命令,偽裝友好,以天花病人用過的被子和手帕作為禮物贈送給印地安人首領,以示安撫,結果在印地安人中引起天花大流行而喪失戰鬥力,使英國侵略者不戰而勝。
由於細菌武器如此「神威」,因而倍受侵略者的「偏愛」。他們不借代價,不擇手段地從事細菌武器的研究。據記載,在近半個世紀中,至少有三個國家使用了細菌武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曾派間諜攜帶馬鼻疽菌和炭疽菌培養物潛入協約國,將病菌秘密地投放到飼料中,或用毛刷接種到馬、牛和羊的鼻腔里,使協約國從中東和拉丁美洲進口的3.45萬頭馱運武器裝備的騾子感染瘟疫,影響了整個部隊的戰鬥力。
1935年,日本侵略者在我國哈爾濱附近的平房鎮建立了一支3000人的細菌部隊,這就是臭名昭著的731部隊,專門從事細菌武器的研製。每月能生產鼠疫菌300公斤、霍亂菌1000公斤、炭疽菌500~600公斤,並用中國人們作活體試驗,僅1940~1943年就使3000多人慘遭殺害。1940~1944年,日本帝國主義曾在我國浙江、湖南、河南、河北、山東和山西等省的11個縣市多次使用細菌武器,結果在寧波和常德等地鼠疫大流行。在太平洋戰爭中,日本公然使用了當今世界上最缺德的生物武器——「性病武器」,這是世界戰爭史上聞所未聞的醜行。
美國研製生物武器,是從1941年開始的。1943年在馬里蘭狄特里克堡建立了陸軍生物研究所,從事生物武器的研製。根據美公開的記錄報告透露:1971~1977年間美國每年用於生物戰的經費都在1000萬美元以上,並有專門生產細菌武器的研究所、實驗場、工廠和倉庫。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先後使用生物(細菌)武器達3000多次,攻擊目標主要是我國東北各鐵路沿線的重要城鎮如沈陽、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錦州、山海關、丹東等,以及朝鮮北部的一些主要城鎮。
細菌武器之所以受到一些國家,特別是侵略者的青睞,主要是因為它具有以下特點:①面積效應大。10噸生物戰劑的殺傷面積比100萬噸級核武器的殺傷面還要大10倍以上。②傳染性強。有些生物戰劑所引起的疾病傳染性很強,如鼠疫桿菌、霍亂弧菌和天花病毒等,在一定條件下,能在人和人之間或人與家畜之間互相傳染,造成大流行。③危害時間長。有些生物戰劑對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如傷寒和副傷寒桿菌在水中可存活數周。能形成芽孢的炭疽桿菌在外界可存活數年。④偵察發現難。細菌武器與原子武器不同,施放時不存在閃光和沖擊波,再加上氣溶膠無色無味,並且可在上風向使用,借風力飄向目的地,所以不易被偵察發現。⑤種類多樣化。生物戰劑的潛伏期有長有短,傳播媒介復雜多樣,途徑千差萬別,因此可適應不同的情況和軍事目的。⑥選擇性強。細菌武器只能傷害人、畜和農作物,而對於無生命的物質(如生活資料、生產資料、武器裝備、建築物等)則沒有破壞作用,這符合侵略者利用它達到掠奪財富的目的。
盡管如此,由於細菌武器作用慢,且受到自然條件的嚴重製約,所以,只要我們積極防禦,預防為主,發動群眾,堅持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對細菌武器是完完可以戰勝的。1952年,中朝人民齊心協力,最終粉碎了美帝國主義的細菌戰,就是一個很好的先例。
國際上早在1925年的日內瓦會議上就訂立了禁止使用化學武器的協議書,其中就有在戰爭中「禁止使用細菌之類的生物武器」的條文。但生物武器的使用和研究並沒有因此作罷。事實上,時至今日一些國家仍在秘密進行細菌武器的研製。近年來,由於遺傳工程技術的迅速發展,一些潛在危險性更大的基因武器也相應問世。據悉一些國家在這方面已經取得很大的發展。他們利用基因工程技木,將兩種病毒的DNA進行重組,從而研製出比任何一種病毒更為凶惡的瘟神——超級病毒。這種病毒具有很大的傳染性和很高的致病率,且有很強的生活力和適應能力。如將一種超級出血熱基因武器投入對方水系,可使整個流域的居民喪失生活能力和生殖能力,這比核彈的殺傷力更要大得多。因而有人稱為「世界末日武器」。
盡管使用生物細菌武器會遭到世界公眾輿論的譴責。盡管我們已擁有一些粉碎生物戰爭的經驗,但對於可能出現的更高級的生物武器——基因武器,應引起人們的高度警惕!
㈧ 生物武器有哪些主要特點
生物武器被越來越多的恐怖主義分子應用來對付其他國家。那麼生物武器有什麼特點呢?它是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與常規武器相比有其不一樣的許多特點。
第一,致病力強,傳染性大。作戰時使用的多數是烈性傳染性致病微生物,少量即可使人得病。在缺乏防護、人員密集、衛生條件差的情況下,很容易傳播,引起傳染病流行。
第二,有潛伏期,潛伏期最短的至少也有3~6小時,一般是3~4天,一般潛伏期的症狀不明顯,難以及時發現。
第三,污染面積大,危害時間長。像直接噴灑的生物氣溶膠,可隨著風散發到很遠的地方,殺傷范圍達數百至數千平方公里。在適當條件下,有些生物戰劑存活的時間很長,不易被發現。
第四,傳染途徑多。生物戰劑可通過多種途徑使人感染發病,如從口食入、經呼吸道吸入、昆蟲叮咬、污染傷口、接觸皮膚、黏膜感染等。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發展出了一些更精確、更有針對性、更具殺傷力的新型生物武器,如基因武器、納米生物武器。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基因武器。
㈨ 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學武器各自的特點與共同特點是什麼
核武器是利用核裂變或者核聚變產生的瞬時能量來摧毀大范圍目標;生化武器主要利用化學反應產生一些人類不適應的煙幕和氣體俗稱毒氣;生物武器不屬於生化武器,雖然生物和化學分不開,但是它們有本質的不同,生物武器主要是利用生物鏈的關系,達到破壞一個地區生態系統的目的。例如可以在某些昆蟲體內注射一些葯物,然後投放到目標地區,之後以這些昆蟲為食的動物或者和它有間接聯系的生物就會產生不良反應。當整個生物網坍塌時,在生物鏈頂端的人類必然受到影響。三種武器都被列為大規模殺傷武器,共同特點是影響范圍大。不同的是,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不屬於戰略武器,也就是說影響的程度不如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