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中生物:什麼是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數學模型舉例說明。謝謝啦。
物理模型:以實物或圖片形式直觀表達認識對象的特徵。如: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概念模型:指以文字表述來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質特徵的模型。如:對真核細胞結構共同特徵的文字描述、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的變化的解釋、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解釋模型等。
數學模型:用來描述一個系統或它的性質的數學形式。如:酶活性受溫度(PH值)影響示意圖,不同細胞的細胞周期持續時間等。
(1)高中生物概念模型在哪裡擴展閱讀:
概念模型建模過程
1,運用概念目錄列表或名詞性短語找出問題領域中的後選概念。
2,繪制概念到概念模型圖中。
3,為概念添加關聯關系。
4,為概念添加屬性。
概念模型模型設計
1,概念模型不依賴於具體的生物系統,他是純粹反映信息需求的概念結構。
2,建模是在需求分析結果的基礎上展開,常常要對數據進行抽象處理。常用的數據抽象方法是『聚集』和『概括』。
3,E-R方法是設計概念模型時常用的方法。用設計好的ER圖再附以相應的說明書可作為階段成果。
『貳』 高中生物必修三概念模型總結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點匯編
第一章
一、細胞的生活的環境:
1、單細胞(如草履蟲)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2、多細胞動物通過內環境作媒介進行物質交換
養料 O2 養料 O2
外界環境 血漿 組織液 細胞(內液)
代謝廢物、CO2 淋巴 代謝廢物、CO2
內環境
細胞外液又稱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其中血細胞的內環境是血漿
淋巴細胞的內環境是淋巴
毛細血管壁的內環境是血漿、組織液
毛細淋巴管的內環境是淋巴、組織液
3、組織液、淋巴的成分與含量與血漿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別在於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淋巴中蛋白質含量較少.
4、內環境的理化性質:滲透壓,酸鹼度,溫度
①血漿滲透壓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含量有關;無機鹽中Na+、cl- 占優勢
細胞外液滲透壓約為770kpa 相當於細胞內液滲透壓;
②正常人的血漿近中性,PH為7.35-7.45與HCO3-、HPO42- 等離子有關;
③人的體溫維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過10C ).
二、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
1、穩態是指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 內環境成分相對穩定
內環境穩態 溫度
內環境理化性質的相對穩定 酸鹼度(PH值)
滲透壓
①穩態的基礎是各器官系統協調一致地正常運行
②調節機制:神經-體液-免疫
③穩態相關的系統:消化、呼吸、循環、排泄系統(及皮膚)
④維持內環境穩態的調節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環境變化過於劇烈或人體自身調節能力出現障礙時內環境穩態會遭到破壞
2、內環境穩態的意義: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第二章
三、神經調節:
1、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神經系統
細胞體
神經系統的結構功能單位:神經元 樹突
突起 神經纖維
軸突
神經元在靜息時電位表現為外正內負
功能:傳遞神經沖動
2、神經調節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
組成: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分析綜合作用) (運動神經末梢+肌肉或腺體)
3、興奮是指某些組織(神經組織)或細胞感受外界刺激後由相對靜止狀態變為顯著的活躍狀態的過程.
4、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神經纖維受到刺激時,內負外正變為內正外負
→↓刺激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電信號的形式沿著神經纖維的傳導是雙向的;靜息時膜內為負,膜外為正(外正內負);興奮時膜內為正,膜外為負(外負內正),興奮的傳導以膜內傳導為標准.
5、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突觸
突觸前膜 由軸突末梢膨大的突觸小體的膜
①突觸的結構 突觸間隙
突觸後膜 細胞體的膜 樹突的膜
②突觸小體中有突觸小泡,突觸小泡中有神經遞質,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到突觸後膜,使後膜產生興奮(或抑制)所以是單向傳遞.(突觸前膜→突觸後膜,軸突→樹突或胞體)
③在突觸傳導過程中有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的過程,所以比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速度慢.
6、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
①神經中樞位於顱腔中腦(大腦、腦干、小腦)和脊柱椎管內的脊髓,其中大腦皮層的中樞是最高級中樞,可以調節以下神經中樞活動
②大腦皮層除了對外部世界感知(感覺中樞在大腦皮層)還具有語言、學習、記憶和思維等方面的高級功能
③語言文字是人類進行思維的主要工具,是人類特有的高級功能(在言語區)
(S區→說,H區→聽,W區→寫,V區→看)
④記憶種類包括瞬時記憶,短期記憶,長期記憶,永久記憶
四、激素調節
1、促胰液素是人們發現的第一種激素
2、激素是由內分泌器官(內分泌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
激素進行生命活動的調節稱激素調節
3、血糖平衡的調節
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來源:①食物中的糖類的消化吸收
②肝糖元的分解
③脂肪等非糖物質的轉化
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為CO2 H2O和能量
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③血糖轉化為脂肪、某些氨基酸
②血糖平衡調節:由胰島A細胞(分布在胰島外圍)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濃度
由胰島B細胞(分布在胰島內)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濃度
兩者激素間是拮抗關系
血糖含量升高時: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加,促進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轉變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時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減少來源)
血糖含量降低時: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要作用於肝臟,促進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
③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維持血糖含量的穩定,它們之間存在著反饋調節.
4、激素的分級調節與反饋調節.
寒冷、過度緊張等
刺 激
( 促進 ) (促進)
(抑制) (抑制)
反饋調節 (濃度高時)
下丘腦有樞紐作用,調節過程中存在著分級調節與反饋調節
5、激素調節的特點:
(1)微量和高效 (2)通過體液運輸 (3)作用於靶器官、靶細胞.
注: 激素是有機分子,信息分子,由腺體產生後,運輸到各器官和細胞,只作用於相應的靶器官和靶細胞,激素作用是間接的.
6、水鹽平衡調節中樞,體溫調節中樞都在下丘腦.
體溫的相對穩定,是機體產熱量和散熱量保持動態平衡的結果.
水鹽平衡調節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7、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關系:
a、特點比較:
比較項目 神經調節 體液調節
作用途徑 反射弧 體液運輸
反應速度 迅速 較緩慢
作用范圍 准確、比較局限 較廣泛
作用時間 短暫 比較長
b、聯系:二者相互協調地發揮作用
(1)不少內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間接地接受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體液調節可以看作神經調節的一個環節;
(2)內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
五、免疫調節
1、基礎:免疫系統
2、免疫系統組成 免疫器官(免疫細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場所)
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結、扁桃體
吞噬細胞
免疫細胞
(發揮免疫 淋巴細胞 T細胞
作用細胞) B細胞
免疫活性物質如: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
(由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的發揮免疫作用物質)
3、免疫系統功能:防衛、監控和清除
4、人體的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皮膚、黏膜
非特疫性免疫
第二道防線:體液中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體液免疫
第三道防線:特異性免疫
細胞免疫
若病原體兩道防線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線發揮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藉助於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而組成的.
5、抗原與抗體:
抗原:能夠引起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物質.(病毒、細菌、自身組織、細胞、器官)
抗體:專門抗擊相應抗原的蛋白質.(具有特異性)
6、體液免疫的過程:
抗原 吞噬細胞 T細胞 B細胞 漿細胞 抗體
記憶細胞
(二次免疫)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強,速度更快,產生抗體的數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B細胞的感應有直接感應和間接感應,沒有T細胞時也能進行部分體液免疫;
c、抗體由漿細胞產生的;
d、漿細胞來自於B細胞和記憶細胞.
7、細胞免疫的過程:
抗原 吞噬細胞 T細胞 效應T細胞 淋巴因子
記憶細胞 效應T細胞作用:
(二次免疫) 與靶細胞結合,使靶細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場所)
8、免疫系統疾病:
免疫過強 自身免疫病
過敏反應 已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時所發生的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
免疫過弱、艾滋病(AIDS)a、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遺傳物質是RNA;
b、主要是破壞人體的T細胞,使免疫調節受抑制,並逐漸使人體的免疫系統癱瘓;
c、傳播途徑:性接觸、血液、母嬰三種途徑,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濫交是傳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徑.
9、免疫學的應用:
a、預防接種:接種疫苗,使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和記憶細胞(主要是得到記憶細胞);
b、疾病的檢測:利用抗原、抗體發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用相應的抗體檢驗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當於抗原、自身T細胞會對其進行攻擊,移植時要用免疫抑制葯物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
第三章:
六、生長素的發現:
1、胚芽鞘: 尖端產生生長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瓊脂塊有吸收、運輸生長素的作用;
4、生長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向光性的原因:由於生長素分布不均勻造成的,單側光照射後,胚芽鞘背光一側的生長素含量多於向光一側,因而引起兩側生長不均勻從而造成向光彎曲.
七、生長素的合成:幼嫩的芽、葉、發育的種子(色氨酸→生長素)
運輸:只能從形態學上端到形態學下端,又稱極性運輸;
運輸方式:主動運輸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對集中的分布在生長素旺盛部位.
八、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長素是不直接參與細胞代謝而是給細胞傳達一種調節代謝的信息;
2、作用:
a、促進細胞的生長;(伸長)
b、促進果實的發育(培養無籽番茄);
c、促進扦插的枝條生根;
d、防止果實和葉片的脫落;
3、特點具有兩重性:
高濃度促進生長,低濃度抑制生長;既可促進生長也可抑制生長;既能促進發芽也能抑制發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長素發揮的作用與濃度、植物細胞的成熟情況和器官的種類(根〈芽〈莖).
九、其他植物激素:
1、惡苗病是由赤黴素引起的,赤黴素的作用是促進細胞伸長、引起植株增高,促進種子萌發和果實成熟;
2、細胞分裂素促進細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脫落酸抑制細胞分裂,促進衰老脫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葉片);
4、乙烯:促進果實成熟;
5、各種植物激素並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種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調節;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運輸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
7、植物生長調節劑:人工合成的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調節作用的化學物質稱為植物生長調節劑;
優點: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廣泛,效果穩定等優點,如:2、4-D奈乙酸.
第四章:
十、種群的特徵:
1、種群密度
a、定義: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
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徵;
逐個計數 針對范圍小,個體較大的種群;
b、計算方法: 植物:樣方法(取樣分有五點取樣法、等距離取樣法)取平均值;
動物:標志重捕法(對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
計算公式:N=M×n/m.
估算的方法 昆蟲:燈光誘捕法;
微生物:抽樣檢測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義:單位時間內新產生的個體數目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
b、意義:是決定種群密度的大小.
3、遷入率和遷出率:a、定義:單位時間內遷入和遷出的個體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
b、意義:針對一座城市人口的變化起決定作用.
4、年齡組成: a、定義:指一個種群中各年齡期個體數目的比例;
b、類型:增長型(A)、穩定型(B)、衰退型(C);
c、意義:預測種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別比例: a、定義:指種群中雌雄個體數目的比例;
b、意義:對種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響.
十一、種群數量的變化:
1、「J型增長」a、數學模型:(1) Nt=N0λ
(2)曲線(如右圖)
b、條件:理想條件指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等條件;
c、舉例:自然界中確有,如一個新物種到適應的新環境.
2、「S型增長」 a、條件:自然資源和空間總是有限的;
b、曲線中注意點:
(1)K值為環境容納量(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
(2)K/2處增長率最大.
3、大多數種群的數量總是在波動中,在不利的條件下,種群的數量會急劇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種群數量變化的意義:對於有害動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以及瀕臨動物種群的拯救和恢復有重要意義.
十二、群落的結構:
1、群落的意義: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徵;
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與緯度、環境污染有關.
3、群落中種間關系:
捕食(甲圖)
競爭(乙圖)
互利共生(丙圖)
寄生
丙
4、群落的空間結構:
a、定義:在群落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
b、包括:垂直結構: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
意義:植物的垂直結構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結構又為動物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所以動物也有分層現象(垂直結構);
水平結構:由於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鹼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它們呈鑲嵌分布.
十三、群落的演替:
1、定義: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
2、類型: 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過程:裸岩階段 地衣階段 苔蘚階段 草本植物階段
灌木階段 森林階段(頂級群落)
(缺水的環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階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發芽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如:火災過後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
3、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於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
第五章
十四、生態系統
1、定義: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無機環境的總和).
2、類型: 自然生態系統
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大於人工生態系統
人工生態系統
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3、結構:組成結構
生產者(自養生物) 主要是綠色植物,還有硝化細菌等
消費者 主要有植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
寄生動物(蛔蟲)
異養生物
分解者 主要是細菌、真菌、還有腐生生活的動物(蚯蚓)
食物鏈 從生產者開始到最高營養級結束,分解者不參與食物鏈
營養結構
食物網 在食物網之間的關系有競爭同時存在競爭.食物鏈,食物網是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的渠道.
4、生態系統功能: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
(1)、能量流動 a、定義:生物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
輸入生態系統總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
傳遞沿食物鏈、食物網,
散失通過呼吸作用以熱能形式散失的.
b、過程:一個來源,三個去向.
c、特點:單向的、逐級遞減的(中底層為第一營養級,生產者能量最多,其次為初級消費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數量金字塔可倒置).能量傳遞效率為10%-20%
(2)研究能量流動的意義:1實現對能量的多級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魚塘)
2合理地調整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的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如農作物除草、滅蟲)
1. 定義: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
2、物質循環 2.特點:具有全球性、循環性
3.舉例 碳循環 :
碳循環的形式:CO2
大氣中CO2過高會引起溫室效應
減少溫室效應的措施:
1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使用新能源.
2植樹造林,保護環境.
兩者關系:
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質循環是能量流動的載體,能量流動作為物質循環動力
5、實踐中應用:a.任何生態系統都需要來自系統外的能量補充
b.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c.能量多極利用從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幫助人們合理調整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有益的方向.
物理信息 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如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可來源於無機環境,也可來自於生物.
6、信息傳遞 ①信息種類 化學信息 通過信息素傳遞信息的,如,植物生物鹼、有機酸動物的性外激素
行為信息 通過動物的特殊行為傳遞信息的,對於同種或異種生物都可以傳遞(如:孔雀開屏、蜜蜂舞蹈)
②范圍:在種內、種間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
③信息傳遞作用: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作用,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開
信息傳遞.信息還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④應用:a .提高農產品或畜產品的產量.如:模仿動物信息吸收昆蟲傳粉,光照使雞多下蛋
b.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蟲,用不同聲音誘捕和驅趕動物
7穩定性 ①定義: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能力
抵抗力穩定性 抵抗干擾保持原狀
②種類 兩者往往是相反關系,但也有一致的 如:北極凍原
恢復力穩定性 遭到破壞恢復原狀
③原因:自我調節能力(負反饋調節是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
能力大小由生態系統的組分和食物網的復雜程度有關,生態系統的組分越多和食物網越復雜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
但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超過自我調節能力限度的干擾會使生態系統崩潰
抵抗力穩定性越強恢復力穩定性越弱(如:森林)
抵抗力穩定性越弱恢復力穩定性越強(如:草原、北極凍原)
④應用:a.對生態系統的干擾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b.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實施相應的物質能量的投入保證內部結構與功能的協調
十五、生態環境的保護:
1、我國由於人口基數大而且出生率大於死亡率,所以近百年來呈「J」型;
2、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a、人均耕地減少
b、燃料需求增加
c、多種物質、精神需求
d、社會發展
地球的人口環境容納量是有限的,對生態系統產生了沉重壓力.
3、我國應對的措施:a、控制人口增長
b、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
c、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農業發展
4、全球環境問題:a.全球氣候變化 b.水資源短缺 c.臭氧層破壞 d.酸雨
e.土地荒漠化 f.海洋污染 g.生物多樣性銳減
5、生物多樣性 ①概念: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的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潛在價值 目前不清楚
②多樣性價值 間接價值 生態系統區別調節功能
直接價值 食用葯用 工業用 旅遊觀賞 科研 文學藝術
就地保護 建立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 是生物多樣性最有效
的保護.
易地保護 將滅絕的物種提供 最後的生存機會
③保護措施 利用生物技術對瀕危物種基因進行保護
協調好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關鍵)
反對盲目的掠奪式地開發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護)
6、可持續發展
①定義:在不犧牲未來幾代人需要的情況下,滿足我們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經濟、社會的持久而協調發展.
②措施:a.保護生物多樣性
b.保護環境和資源
c.建立人口、環境、科技和資源消費之間的協調和平衡.
祝你好運.
『叄』 ☆高中生物里的概念模型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
首先,模型是人們按照特定的科學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再現原型客體某種本質特徵(如結構特性、功能、關系、過程等)的物質形式或思維形式的類似物。作為一種現代科學認識手段和思維方法,模型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抽象化,二是具體化。
高中生物學課程中的模型構建活動,則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設計的,讓學生結合具體生物學內容的學習而進行的建立模型的活動。值得注意的是,中學生物學課程中的模型建構與科學研究中的建立模型既有聯系又不完全等同:前者以後者為基礎,它們的思維過程在本質上應是一致的;但兩者的目的不同,建構背景不同,建構過程也不完全相同。高中學生建構模型時,多數是在背景知識清晰的情況下進行的。例如,沃森和克里克建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目的,是為了揭示當時並不清楚的DNA分子結構。他們的工作是建立當時其他科學家已經發現的事實的基礎上的:DNA分子由含有4種鹼基的脫氧核苷酸構成的長鏈,而且A的量總是等於T的量,G的量總是等於C的量;X射線衍射法推算出該分子呈螺旋狀,而且否定了該分子是單鏈或4鏈的可能。根據這些事實,沃森和克里克採用模型方法,試探著揭示DNA分子的結構。他們在構建模型的過程中,還始終聯系該分子的功能,能夠自催化(自我復制)和異催化(能作為模板合成其他分子)。經過緊張而又充滿創造性的工作,他們終於成功構建了完全符合已知科學事實的DNA分子結構模型。在揭示DNA分子結構的過程中,模型方法實際上起到了研究綱領的作用,並形象地表現出分子結構,以方便對各種假說進行驗證。顯然,建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過程,既有對已知事實的歸納、抽象、簡化、捨去非本質屬性的過程,也有對頭腦中所構想的模型形象化、具體化的過程。所以,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是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的統一。高中生物學課程中的「製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模型建構活動,主要是對已知DNA分子為雙螺旋結構的概念進行具體化,所建立的模型是物理模型;其主要目的顯然不是揭示DNA分子的結構,而是通過製作物理模型來再現難以直接觀察到的DNA分子的結構,加深對DNA分子結構特點的認識和理解,並體驗具體化的模型的作用。
在比如說我們高中的「性狀分離比模擬實驗「也是模型的構建。
『肆』 高中生物:什麼是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數學
⒈數學模型是為了某種目的,用字母、數字及其它數學符號建立起來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圖表、圖象、框圖等描述客觀事物的特徵及其內在聯系的數學結構表達式。是近些年發展起來的新學科,是數學理論與實際問題相結合的一門科學。人教版生物實驗教科書提供了豐富的數學模型資源。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種群數量的變化的實驗(必修三),要求學生具有建立數學模型的思想和方法。人教版教科書中也有較多的應用。在《分子與細胞》中有:細胞有氧呼吸的方程式,細胞無氧呼吸的方程式,光合作用的方程式,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圖解,酶活性受溫度影響示意圖,酶活性受PH影響示意圖,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的吸收光譜變化曲線,不同細胞的細胞周期持續時間等。在《遺傳與進化》中有:黃色圓粒豌豆和綠色皺粒豌豆的雜交實驗,果蠅雜交實驗圖解,種群中基因頻率和基因變化等。在《穩態與環境》中有:HIV濃度和T細胞數量的關系,某島環頸雉種群數量的增長,大草履蟲種群的增長曲線,東亞飛蝗種群數量的波動,雪兔和猞猁在90年間的種群數量波動,賽達波格湖能力流動圖解,我國人口增長等。
⒉物理模型:以實物或圖畫形式直觀地表達認識對象的特徵。有以下兩類:
(1)天然模型在生物研究中會利用動物來替代人體進行實驗,在生物課堂上也就可以從自然環境中選擇動物或植物體來對照說明研究對象結構或特徵。例如:細胞的結構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可以選用桃形象說明其結構分布,果皮是最外層的細胞膜,果肉代表細胞質,果核與細胞核比較類似,包括了核膜和核仁。初中這一塊很多,可以挖掘。
(2)人工模型由專業人士、教師或學生以實物為參照的仿製品。放大或縮小實物,但真實反映研究對象的特徵或模擬表達生命過程。例如:沃森和克里克製作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除立體的三維物理模型之外,在平面上用簡化的圖形表示研究對象也是一種物理模型,這種圖象直觀的體現各類具體對象的總體特徵以及運動歷程。例如:動植物細胞模式圖、細菌結構模式圖、分泌蛋白合成和運輸示意圖等。
⒊概念模型:通過分析大量的具體形象,分類並揭示其共同本質,將其本質凝結在概念中,把各類對象的關系用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來表述,用文字和符號突出表達對象的主要特徵和聯系。例如:用光合作用圖解描述光合作用的主要反應過程,甲狀腺激素的分級調節等。
『伍』 高中生物里的概念模型是什麼
概念模型是對真實世界中問題域內的事物的描述,不是對軟體設計的描述。概念的描述包括:記號、內涵、外延,其中記號和內涵(視圖)是其最具實際意義的。
也就是說,首先把現實世界中的客觀對象抽象為某一種信息結構,這種信息結構並不依賴於具體的計算機系統,不是某一個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支持的數據模型,而是概念級的模型,稱為概念模型。
概念數據模型是面向用戶、面向現實世界的數據模型,是與DBMS無關的。它主要用來描述一個單位的概念化結構。
(5)高中生物概念模型在哪裡擴展閱讀
由於概念模型用於信息世界的建模型,是現實世界到信息世界的第一層抽象,是用戶與資料庫設計人員之間進行交流的語言,因此概念模型一方面應該具有較強的語義表達能力,能夠方便、直接地表達應用中的各種語義知識,另一方面它還應該簡單、清晰、易於用戶理解。
由於概念模型在此次的迭代過程非常簡單,所以本來計劃PASS掉其中的具體分析,不過概念模型的確非常之重要,他是OOD的一個基石。除了用例,應該說概念模型是OO開發過程中另一個充滿主觀色彩的工件。
『陸』 高中生物中什麼是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數學模型
物理模型通常簡稱為模型,指可以模擬物理對象的較小或更大的復製品。
概念模型指一種或多或少的形式化描述,描述的內容包括建立軟體組件時,所用到的演算法、架構、假設與底層約束。通常對實際的簡化描述,包括一定程度的抽象,顯式或隱式地按照頭腦中的確切使用方式進行構建。
數學模型指運用數理邏輯方法和數學語言建構的科學或工程模型。針對參照某種事物系統的特徵或數量依存關系,採用數學語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的一種數學結構,這種數學結構藉助於數學符號刻劃出來的某種系統的純關系結構。
(6)高中生物概念模型在哪裡擴展閱讀
物理模型設計所做的工作是根據信息系統的容量,復雜度,項目資源以及數據倉庫項目自身(當然,也可以是非數據倉庫項目)的軟體生命周期確定數據倉庫系統的軟硬體配置,數據倉庫分層設計模式,數據的存儲結構,確定索引策略,確定數據存放位置,確定存儲分配等等。這部分應該是由項目經理和數據倉庫架構師共同實施的。
概念模型用於信息世界的建模,是現實世界到信息世界的第一層抽象。為了把現實世界中的具體事物抽象、組織為某一資料庫管理系統支持的數據模型,人們常常首先將現實世界抽象為信息世界,然後將信息世界轉換為機器世界。
也就是說,首先把現實世界中的客觀對象抽象為某一種信息結構,這種信息結構並不依賴於具體的計算機系統,不是某一個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支持的數據模型,而是概念級的模型,稱為概念模型。
從廣義理解,數學模型包括數學中的各種概念,各種公式和各種理論。因為它們都是由現實世界的原型抽象出來的,從這意義上講,整個數學也可以說是一門關於數學模型的科學。從狹義理解,數學模型只指那些反映了特定問題或特定的具體事物系統的數學關系結構,這個意義上也可理解為聯系一個系統中各變數間內的關系的數學表達。
『柒』 高中生物概念模型例子是什麼
1、是以文字表述來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質特徵的模型。如對真核細胞結構共同特徵的文字描述,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的變化的解釋,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解釋模型等。
2、高中生物中的模型還有物理模型,是以實物或圖片形式直觀表達認識對象的特徵。如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數學模型,是用來描述一個系統或它的性質的數學形式。如酶活性受溫度,PH值影響示意圖,不同細胞的細胞周期持續時間等。
概念模型的含義:
概念模型是對真實世界中問題域內的事物的描述,不是對軟體設計的描述。概念的描述包括:記號、內涵、外延,其中記號和內涵(視圖)是其最具實際意義的。
也就是說,首先把現實世界中的客觀對象抽象為某一種信息結構,這種信息結構並不依賴於具體的計算機系統,不是某一個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支持的數據模型,而是概念級的模型,稱為概念模型。
概念數據模型是面向用戶、面向現實世界的數據模型,是與DBMS無關的。它主要用來描述一個單位的概念化結構。
『捌』 高中生物 什麼是模型,形式有哪些
模型來源於拉丁文的Molus,意思是尺度、樣本、標准。是人們為了某種特定目的而對認識對象所作的一種簡化的概括性的描述,這種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藉助於具體的實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則通過抽象的形式來表達。因此,它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徵,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質特徵。
高中生物中所涉及到的模型一般分為物理模型、數學模型、概念模型三大類。
『玖』 高中生物里的概念模型是什麼新課標生物里
高中生物里的概念模型是什麼新課標生物里
如體液調節中的調節圖等都是概念模型,
除了物理模型和數學模型其他都是概念模型
『拾』 高中生物物理模型,數學模型,概念模型各有哪些例子
物理模型:以實物或圖片形式直觀表達認識對象的特徵。如: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概念模型:指以文字表述來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質特徵的模型。如:對真核細胞結構共同特徵的文字描述、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的變化的解釋、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解釋模型等;
數學模型:用來描述一個系統或它的性質的數學形式。如:酶活性受溫度(PH值)影響示意圖,不同細胞的細胞周期持續時間等。
(10)高中生物概念模型在哪裡擴展閱讀
物理模型就像大廈的基礎架構,就是通用的業界標准,無論是一座摩天大廈也好,還是茅草房也好,在架構師的眼裡,他只是一所建築,地基—層層建築—封頂,這樣的工序一樣也不能少,關繫到住戶的安全,房屋的建築質量也必須得以保證,唯一的區別是建築的材料,地基是採用鋼筋水泥還是石頭,牆壁採用木質還是鋼筋水泥或是磚頭。
當然材料和建築細節還是會有區別的,視用戶給出的成本而定;還有不可忽視的一點是,數據倉庫的數據從幾百GB到幾十TB不等,面對如此大的數據管理,無論支撐這些數據的RDBMS(關系資料庫)多麼強大,仍不可避免地要考慮資料庫的物理設計。
設計依據
物理模型設計所做的工作是根據信息系統的容量,復雜度,項目資源以及數據倉庫項目自身(當然,也可以是非數據倉庫項目)的軟體生命周期確定數據倉庫系統的軟硬體配置,數據倉庫分層設計模式,數據的存儲結構,確定索引策略,確定數據存放位置,確定存儲分配等等。這部分應該是由項目經理和數據倉庫架構師共同實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