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測量微生物生長的方法有哪些
原發布者:568126398
2微生物生長量的測定微生物特別是單細胞微生物,體積很小,個體生長很難測定,意義也不大。通常測定微生物的生長是測群體的生長,而測定繁殖則都要建立在計數這一基礎上。2.1測生長量測定生長量的方法有許多種,適用於一切微生物。2.1.1直接法2.1.1.1測體積它是一種較為粗放的方法,通常用於初步比較用。例如將待測培養液放在刻度離心管中作自然沉降或進行一定時間的離心,然後觀察沉降物的體積。2.1.1.2稱乾重採用離心法或過濾法測定,一般乾重為濕重的10%~20%。如用離心法,將待測培養液離心,再用清水洗滌離心1~5次後乾燥,可用105℃、100℃或紅外線烘乾,也可在較低的溫度(80℃或40℃)下進行真空乾燥,然後稱乾重。如細菌一個細胞一般重10-12~10-13g。如為絲狀真菌可用濾紙過濾,細菌可用醋酸纖維膜等濾膜進行過濾。過濾後,細胞可用少量水洗滌,再真空乾燥(40℃以下),稱乾重。以乳酸菌為例,在液體培養基中,細胞的濃度大約為2×108個/ml。100ml培養物可得10~70mg乾重的細胞。2.1.2間接法2.1.2.1生理指標法與生長量相平行的生理指標很多,它們均可用作生長測定的相對值。1)測定細胞總含氮量來確定細菌濃度大多數細菌的含氮量為乾重的12.5%,酵母菌為7.5%,黴菌為6.0%。總氮量與細胞粗蛋白的含量(因其中包括了雜環氮和氧化型氮)的關系可用下式計算:粗蛋白總量=含氮量%×6.25含氮量的測定方法有很多,常用凱氏定氮法。此法適用於細胞濃度較高的樣品,同時
㈡ 求MRS培養基上乳酸菌菌落形態
這個形態描述在國家標准GB/T 4789.35-2008里曾有過描述,是這樣:
菌落呈圓形,中等大小,凸起,微白色,濕潤,邊緣整齊,直徑為3mm士1mm,菌落背面為黃色。
不過這個標准已經作廢了,新的標准不需要觀察MRS培養基上乳酸菌菌落形態。
㈢ 微生物在液體培養基中培養怎麼看其是否存活
如果是真菌的話,會出現大量菌絲,培養基不渾濁,並且會出現大量的菌球。如果是細菌的話,培養基會出現渾濁現象。最好在24小時內進行鏡檢。
㈣ 液體培養基中什麼現象表示有微生物生長
變色、渾濁、產氣:比如說大腸桿菌發酵乳糖膽鹽培養基(液體培養基),會由紫變黃,同時渾濁,有氣體產生
表面有菌膜:比如說綠膿桿菌在SCDLP液體培養基中增菌時,表面會生成一層藍綠色或黃綠色的菌膜。
上面單指液體培養基,如果是在其他液體的話就很多了,變色、渾濁、產氣、絮凝、變稀、破乳等等,其實很好比較,留一管液體培養基做對照,有異常變化的肯定是有微生物生長了
㈤ 測定微生物的生長曲線有幾種方法要配置怎麼的培養基。。。求詳解!!!謝謝
首先回答你的第二個問題——配製怎樣的培養基。這具體要看你培養什麼菌種而定。很多微生物有自己的特定培養基,或最適培養基。譬如大腸桿菌可以用LB或TB,酵母可以用YPD,細菌可以用營養肉湯等。
至於生長曲線的測定,一般是用如下方法:取菌種接種到對應培養基中(500ml三角瓶裝100ml培養基),合適的溫度和轉速培養。每隔一定時間取樣檢測OD值。
每種微生物的生長曲線雖說都是經歷四個階段,趨勢一樣,但是其各個階段所處的時間長短是不一樣的,所以,在取樣時間上應該根據菌種的生長特性來調整。
㈥ 關於MRS培養基
乳酸細菌培養基(MRS)
蛋白腖 10.0 g
牛肉膏 10.0 g
酵母膏 5.0 g
檸檬酸氫二銨[(NH4)2HC6H5O7] 2.0 g
葡萄糖(C6H12O6·H2O) 20.0 g
吐溫80 1.0 mL
乙酸鈉(CH3COONa·3H2O) 5.0 g
磷酸氫二鉀(K2HPO4·3H2O) 2.0 g
硫酸鎂(MgSO4·7H2O) 0.58 g
硫酸錳(MnSO4·H2O) 0.25 g
瓊脂 18.0 g
蒸餾水 1 000 mL
pH 6.2~6.6
當乳酸菌生長代謝出乳酸後,會使pH下降而使顏色由綠變為黃綠,也由於pH值降低再加上抗生素及厭氧培養的作用,所以一般的微生物不容易在此培養基上生長,因此十分容易鑒別乳酸菌。
㈦ 設計實驗,判斷微生物處於哪一生長階段急~~~
1.菌體大小觀察
2.培養過程中需氧量、糖類等的消耗量以及PH變化情況。
3.不同階段產生的代謝產物是不同的,如果你比較了解目標菌,應該可以根據代謝產物來判斷。
拙見,見笑,見笑。
㈧ 如何判斷以培養基用來培養何種微生物
知道了培養基的物質組成以及其中一些物質的特殊作用,再結合微生物對營養的需求以及特殊需求或特性就可判斷培養基能培養何種微生物了。
㈨ 微生物的培養基
培養基:按照微生物生長繁殖或產生代謝產物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人工配製而成的營養基質。
1.1培養基的設計原則
1)目標明確(微生物類型、種子、發酵、分離、保藏)
明確培養基的用途,如用於培養何種微生物,培養的目的如何,是培養菌種還是用於發酵生產,發酵生產的目的是獲得大量菌體還是獲得次級代謝產物等,根據不同的菌種及其不同的培養目的確定搭配的營養成分及營養比例。
營養的要求主要是對碳素和氮素的性質,如果是自養型的微生物則主要考慮無機碳源,如果是異樣型的微生物,主要提供有機碳源物質;除碳源物質外,還要考慮加入適量的無機礦物質元素;有些微生物菌種在培養時還要求加入一定的生長因子,如很多乳酸菌在培養時,要求在培養基中加入一些氨基酸和維生素等才能很好地生長。
2)營養協調
--6大營養要素的適合比例
--尤其C/N比 (分離:細菌約4/1;酵母約6/1;黴菌約8/1)
除營養物質要求外,還要考慮營養成分的比例適當,其中碳素營養與氮素營養的比例很重要。C/N 比是指培養基中所含 C 原子的摩爾濃度與 N 原子的摩爾濃度之比,不同的微生物菌種要求不同的 C/N 比,同一菌種,在不同的生長時期也有不同的要求,一般 C/N 比在配製發酵生產用培養基時,要求比較嚴格, C/N 比例對發酵產物的積累影響很大;一般在發酵工業上,發酵用種子的培養,培養基的營養越豐富越好,尤其是 N 源要豐富,而對以積累次級代謝產物為發酵目的的發酵培養基,則要求提高 C/N 比值,提高 C 素營養物質的含量。
3)合適的理化條件
除營養成分外,培養基的理化條件也直接影響微生物的生長和正常代謝.
◆ pH(內源調節、外源調節)
微生物一般都有它們適宜的生長pH 范圍,細菌的最適pH 一般在pH 7~8范圍,放線菌要求pH 7.5~8.5范圍,酵母菌要求pH 3.8~6.0, 黴菌的適宜pH 為4.0~5.8。
由於微生物在代謝過程中,不斷地向培養基中分泌代謝產物,影響培養基的pH變化,對大多數微生物來說,主要產生酸性產物,所以在培養過程中常引起pH的下降,影響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速度。為了盡可能地減緩在培養過程中pH的變化,在配製培養基時,要加入一定的緩沖物質,通過培養基中的這些成分發揮調節作用,常用的緩沖物質主要有以下兩類:
3)合適的理化條件
除營養成分外,培養基的理化條件也直接影響微生物的生長和正常代謝.
----pH(內源調節、外源調節)
----滲透壓
----水活度(相對濕度)
----氧化還原電位(V, mV)
好氧菌:>0.3 V; 厭氧菌<0.1V
4)成本
1.2培養基的設計方法
1)生態模擬
2)參照文獻進行適當修改
3)試驗比較
----單因子比較選擇出主要C、N源、
無機 鹽等
----正交試驗確定適宜的濃度
2 培養基的種類
根據培養基的成分:天然培養基 組合培養基 半組合培養基
根據培養基的功能分:加富性選擇培養基 抑制性選擇培養基
(根據某些微生物的營養要求或對某些化學物質敏感性不同設計而成、有利於所分離微生物的生長或抑制它種微生物,從而達到選擇分離目的的培養基。)
(1)加富性選擇培養基
----纖維素培養基:富集纖維素分解菌
----阿什貝培養基:富集好氧性自生固氮菌
----Martin培養基:富集土壤真菌
(2)抑制性選擇培養基
在培養基中加入抑制性物質
細菌:慶大黴素、青黴素、鏈黴素、四環素
G+:膽鹽
真菌:制黴菌素、放線菌酮
2 鑒別性培養基
一類在培養基中加入能與目的菌無色代謝物發生顯色反應的指示劑,從而達到用肉眼辨別顏色就能方便地鑒別某種微生物的培養基。
---- 伊紅美藍乳糖培養基(EMB)
1)伊紅、美藍兩種苯胺染料對G+和部分G-抑製作用
2) 伊紅、美藍在低酸度下結合並形成沉澱起產酸指示作用
3)大腸桿菌發酵乳糖產酸
菌落區別於不利用乳糖的其它腸桿菌,菌落呈深紫色,並有金屬光澤。
4)大腸桿菌產酸強
菌落區別於利用乳糖產酸弱的其它腸道菌,產酸力弱的腸道菌的菌落呈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