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實驗材料在勻漿或攪拌後,容器應在什麼設施內開啟
容器應在高壓滅菌鍋內開啟。
高壓滅菌鍋又名高壓蒸汽滅菌鍋,可分為手提式滅菌鍋和立式高壓滅菌鍋。利用電熱絲加熱水產生蒸汽,並能維持一定壓力的裝置。
主要有一個可以密封的桶體,壓力表,排氣閥,安全閥,電熱絲等組成。適用於醫療衛生事業,科研,農業等單位,對醫療器械,敷料,玻璃器皿,溶液培養基等進行消毒滅菌,是理想的設備。
(1)病原體生物原漿要在哪裡開啟擴展閱讀:
使用注意事項
1、高壓滅菌鍋由取得特種設備資格證人員操作,熟悉和掌握高壓鍋的性能及原理,按照說明書使用。具備日常保養和維護能力。
2、堅守工作崗位,具有安全意識,不擅自離崗,如需離開一定有專人代為看管,同時做好交接班登記。
3、工作前檢查高壓滅菌鍋電源及性能是否良好。水位是否在正常范圍。
4、每日清理高壓滅菌鍋表面衛生,保持清潔無污漬、油漬。
5、每日記錄滅菌鍋使用的時間、鍋次和物品名稱。
B. 病原微生物分為幾類
目前對病原微生物共分為四類,一類最強,四類最弱。
一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具有高個體危害和高群體危害,引起的疾病一般不能治癒,如天花病毒、埃博拉病毒等。
二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具有高個體危害和低群體危害特徵,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布魯桿菌等。
三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具有中等個體危害和有限群體危害特徵,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四類: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具有低個體危害和低群體危害。
相關信息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體,引起感染甚至傳染病的微生物,或稱病原體。病原體中,以細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指朊毒體、真菌、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病毒。
某些病原體反復接觸某些化學治療葯物後,其反應性不斷減弱,以致最後病原體可抵抗該葯而不被殺滅或抑制,這就是病原體對葯物的耐受性,稱為耐葯性或抗葯性。產生抗葯性的主要原因是葯物劑量不足或長期使用某種葯。許多細菌會發生抗葯性。
病原體產生了抗葯性,常使療效減小或完全失效。抗葯菌株具有遺傳性,因此,在治療疾病時要嚴格掌握適應症,防止濫用葯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病原微生物
C. 醫學上的病原生物是指
病原生物學的定義:是研究與疾病有關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細菌、立克次體、衣原體等)和寄生蟲(包括原蟲、蠕蟲、醫學節肢動物)的生物學規律、致病機理及其與宿主之間相互作用的科學,是基礎醫學中極為重要的學科。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人類生活的改善和和行為方式的改變以及環境、氣候的變化,人類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譜」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加上病原體對抗生素耐葯性的產生和新的病原體因子的發現,人類仍面臨著與病原生物斗爭的嚴峻挑戰。
(3)病原體生物原漿要在哪裡開啟擴展閱讀:
病原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蟲等的統稱。微生物占絕大多數,包括病毒、衣原體、立克次體、支源體、細菌、螺旋體和真菌;寄生蟲主要有源蟲和嚅蟲。病源體屬於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為動植物和人。
能感染人的微生物超過400種,它們廣泛存在於人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膚中。每個人一生中可能受到期150種以上的病原體感染,在人體免疫功能正常的條件下並不引起疾病,有些甚至對人體有益,如腸道菌群(大腸桿菌等)可以合成多種維生素。
這些菌群的存在還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較強的細菌的繁殖,因而這些微生物被稱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但當機體免疫力降低,人與微生物之間的平衡關系被破壞時,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稱它們為條件致病微生物(條件致病病原體)。
機體遭病原體侵襲後是否發病,一方面固然與其自身免疫力有關,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病原體致病性的強弱和侵入數量的多寡。
在自然科學還沒有發展的古代,人們對生物的五光十色、絢麗多彩迷惑不解,他們往往把生命和無生命看成是截然不同、沒有聯系的兩個領域,認為生命不服從於無生命物質的運動規律。
不少人還將各種生命現象歸結為一種非物質的力,即「活力」的作用。這些無根據的臆測,隨著生物學的發展而逐漸被拋棄,在現代生物學中已經沒有立足之地了。
生命有許多為無生命物質所不具備的特性。例如,生命能夠在常溫、常壓下合成多種有機化合物,包括復雜的生物大分子;能夠以遠遠超出機器的生產效率來利用環境中的物質和能製造體內的各種物質,而不排放污染環境的有害物質;以不可逆的方式進行著個體發育和物種的演化等等,揭露生命過程中的機制具有巨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D. 感染性病原微生物的傳播途徑
傳播途徑主要有:空氣傳染、飛沫傳染、糞口傳染、接觸傳染、垂直傳染、血液傳染
一、空氣傳染
1、有些病原體在空氣中可以自由散布,直徑通常為5微米,能夠長時間浮游於空氣中,做長距離的移動,主要藉由呼吸系統感染,有時亦與飛沫傳染混稱。
二、飛沫傳染
1、飛沫傳染是許多感染原的主要傳播途徑,藉由患者咳嗽、打噴嚏、說話時,噴出溫暖而潮濕之液滴,病原附著其上,隨空氣擾動飄散短時間、短距離地在風中漂浮,由下一位宿主因呼吸、張口或偶然碰觸到眼睛表面時黏附,造成新的宿主受到感染。
三、糞口傳染
1、未處理之廢水或受病原沾染物,直接排放於環境中,可能污損飲水、食物或碰觸口、鼻黏膜之器具,以及如廁後清潔不完全,藉由飲食過程可導致食入者感染,主要病原可為病毒、細菌、寄生蟲,如霍亂、A型肝炎、小兒麻痹、輪狀病毒、弓型蟲感染症,於已開發國家也可能發生。
四、接觸傳染
1、經由直接碰觸而傳染的方式稱為接觸傳染,這類疾病除了直接觸摸、親吻患者,也可以透過共享牙刷、毛巾、刮鬍刀、餐具、衣物等貼身器材,或是因患者接觸後,在環境留下病原達到傳播的目的。因此此類傳染病較常發生在學校、軍隊等物品可能不慎共享的場所。
五、垂直傳染
1、垂直傳染專指胎兒由母體得到的疾病。通常透過此種傳染方式感染胎兒之疾病病原體,多以病毒、和活動力高的小型寄生蟲為主,可以經由血液輸送,或是具備穿過組織或細胞的能力,因此可以透過胎盤在母子體內傳染,例如AIDS和B型肝炎。
2、細菌、真菌等微生物雖較罕見於垂直感染,但是梅毒螺旋體可在分娩過程,由於胎兒的黏膜部位或眼睛接觸到母體陰道受感染之黏膜組織而染病;且有少數情況則是在哺乳時透過乳汁分泌感染新生兒。
六、血液傳染
1、主要透過血液、傷口的感染方式,將疾病傳遞至另一個個體身上的過程即血液傳染。常見於醫療使用注射器材、輸血技術之疏失,因此許多醫療院所要求相關醫療程序之施行,必須經過多重、多人的確認以免傷害患者。
2、在捐血、輸血時,也針對捐贈者和接受者進一步檢驗相關生理狀況,減低此類感染的風險,但由於毒品的使用,共享針頭的情況可造成難以預防的感染,尤其對於艾滋病的防範更加困難。
E. 病原體包括哪三個生物
病原體可以分為:"正常微生物菌群"和"條件致病微生物(條件致病病原體)"。"病原體"是指可造成人或動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立克次氏體、寄生蟲、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組體包括雜交體或突變體)。病原體的形態,有球形、桿狀、絲狀、螺旋狀,還有許多復雜又精巧的結構。肌體遭病原體侵襲後是否發病,一方面自身免疫力有關,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病原體致病性的強弱和侵入數量的多寡。一般地,數量愈大,發病的可能性愈大。尤其是致病性較弱的病原體,需較大的數量才有可能致病。少數微生物致病性相當強,輕量感染即可致病,如鼠疫、天花、狂犬病等。
F. 涉及生物安全性的實驗應該在哪裡完成
生物安全實驗室。
涉及生物安全性的動物實驗,必須在BSL-1以上生物安全實驗室中進行。依據實驗室所處理對象的生物危險程度,把生物安全實驗室分為四級,其中一級對生物安全隔離的要求最低,四級最高。
生物安全實驗室(biosafety laboratory ),也稱生物安全防護實驗室,是通過防護屏障和管理措施,能夠避免或控制被操作的有害生物因子危害,達到生物安全要求的生物實驗室和動物實驗室。
(6)病原體生物原漿要在哪裡開啟擴展閱讀:
二級生物安全水平操作準則:
1、實驗人員與處理病原體人員需為特定培訓和高級培訓的科學家;
2、實驗時限制特定人士的出入;
3、採取極端的防治污染物品預防措施; 在生物安全櫃或其他物理遏制設備進行可以創建;
4、在可能造成傳染性氣融膠或噴霧被製造時必須在二級生物安全櫃進行。
G. 病原生物名詞解釋
病原生物指 能引起動植物患病的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等。
H. 消毒方法有哪些
有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及生物方法,但生物方法利用生物因子去除病原體,作用緩慢,而且滅菌不徹底,一般不用於傳染疫源地消毒,故消毒主要應用物理及化學方法。
一、物理消毒法
1、機械消毒一般應用肥皂刷洗,流水沖凈,可消除手上絕大部分甚至全部細菌,使用多層口罩可防止病原體自呼吸道排出或侵入。應用通風裝置過濾器可使手術室、實驗室及隔離病室的空氣,保護無菌狀態。
2、熱力消毒包括火燒、煮沸、流動蒸氣、高熱蒸氣、乾熱滅菌等。能使病原體蛋白凝固變性,失去正常代謝機能。
(1)火燒 凡經濟價值小的污染物,金屬器械和屍體等均可用此法。簡便經濟、效果穩定。
(2)煮沸 耐煮物品及一般金屬器械均用本法,100℃1~2分鍾即完成消毒,但芽胞則須較長時間。炭疽桿菌芽胞須煮沸30分鍾,破傷風芽胞需3小時,肉毒桿菌芽胞需6小時。
金屬器械消毒,加1~2%碳酸鈉或0.5%軟肥皂等鹼性劑,可溶解脂肪,增強殺菌力。棉織物加1%肥皂水15l/kg,有消毒去污之功效。物品煮沸消毒時,不可超過容積3/4,應浸於水面下。注意留空隙,以利對流。
(3)流動蒸氣消毒相對濕度80~100%,溫度近100℃,利用水蒸氣在物何等表面凝聚,放出熱能,殺滅病原體。並當蒸氣凝聚收縮產生負壓時,促進外層熱蒸氣進入補充,穿至物品深處,加速熱量,促進消毒。
(4)高壓蒸氣滅菌(濕熱滅菌) 通常壓力為98.066kPa,溫度121~126℃,15~20分鍾即能徹底殺滅細菌芽胞,適用於耐熱、潮物品。
(5)乾熱滅菌 乾熱空氣傳導差,熱容量小,穿透力弱,物體受熱較慢。需160~170℃,1~2小時才能滅菌。適用於不能帶水份的玻璃容器,金屬器械等。
不同病原體的熱耐受力,以熱死亡時間表達。見附表。
3、輻射消毒有非電離輻射與電離輻射二種。前者有紫外線,紅外線和微波,後者包括丙種射線的高能電子束(陰極射線)。紅外線和微波主要依靠產熱殺菌。電離輻射設備昂貴,對物品及人體有一定傷害,故使用較少。
應用最多為紫外線,可引起細胞成份、特別是核酸、原漿蛋白和酸發生變化,導致微生物死亡。紫外線波長范圍2100~3280A,殺滅微生物的波長為2000~3000A,以2500~2650A作用最強。對紫外線耐受力以真菌孢子最強,細菌芽胞次之,細菌繁殖體最弱,僅少數例外。
紫外線穿透力差,3000A以下者不能透過2mm厚的普通玻璃。空氣中塵埃及相對濕度可降低其殺菌效果。對水的穿透力隨深度和濁度而降低。但因使用方便,對葯品無損傷,故廣泛用於空氣及一般物品表面消毒。照射人體能發生皮膚紅斑,紫外線眼炎和臭氧中毒等。故使用時人應避開或用相應的保護措施。
日光曝曬亦依靠其中的紫外線,但由於大氣層中的散射和吸收使用,僅39%可達地面,故僅適用於耐力低的微生物,且須較長時間曝曬。
此外過濾除菌除實驗室應用外,僅換氣的建築中,可採用空氣過濾,故一般消毒工作難以應用。
二、化學消毒法
根據對病原體蛋白質作用,分為以下幾類。
1、凝固蛋白消毒劑 包括酚類、酸類和醇類。
(1)酚類主要有酚、來蘇、六氯酚等。具有特殊氣味,殺菌力有限。可使紡織品變色,橡膠類物品變脆,對皮膚有一定的刺激,故除來蘇外應用者較少。
苯酚(石炭酸)(carbolic acid):無色結晶,有特殊臭味,受潮呈粉紅色,但消毒力不減。為細胞原漿毒,對細菌繁殖型1:80~1:110溶液,20℃30分鍾可殺死,但不能殺滅芽胞和抵抗力強的病毒。
加肥皂可皂化脂肪,溶解蛋白質,促進其滲透,加強消毒效應,但毒性較大,對皮膚有刺激性,具有惡臭,不能用於皮膚消毒。
來蘇(煤酚皂液)(lysol):以47.5%甲酚和鉀皂配成。紅褐色,易溶於水,有去污作用,殺菌力較石炭酚強2~5倍。常用為2~5%水溶液,可用於噴灑、擦試、浸泡容器及洗手等。細菌繁殖型10~15分鍾可殺滅,對芽胞效果較差。
六氯酚(hexochlorophane):為雙酚化合物,微溶於水,易溶於醇、酯、醚,加鹼或肥皂可促進溶解,毒性和刺激性較少,但殺菌力較強。主要用於皮膚消毒。以2.5~3%六氯酚肥皂洗手可減少皮膚細菌80~90%,有報告可產生神經損害,故不宜長期使用。
(2)酸類 對細菌繁殖體及芽胞均有殺滅作用。但易損傷物品,故一般不用於居室消毒。5%鹽酸可消毒洗滌食具,水果,加15%食鹽於2.5%溶液可消毒皮毛及皮革,10l/kg加熱30℃浸泡40小時。乳酸常用於空氣消毒,100m3空間用10g乳酸熏蒸30分鍾,即可殺死葡萄球菌及流感病毒。
(3)醇類乙醇(酒精)(ethyl alcohol)75%濃度可迅速殺滅細菌繁殖型,對一般病毒作用較慢,對肝炎病毒作用不肯定,對真菌孢子有一定殺滅作用,對芽胞無作用。用於皮膚消毒和體溫計浸泡消毒。
因不能殺滅芽胞,故不能用於手術器械浸泡消毒。異丙醇(isopropylalcohol)對細菌殺滅能力大於乙醇,經肺吸收可導致麻醉,但對皮膚無損害,可代替乙醇應用。
2、溶解蛋白消毒劑 主要為鹼性葯物,常用有氫氧化鈉、石灰等。
(1)氫氧化鈉 白色結晶,易溶於水,殺菌力強,2~4%溶液能殺滅病毒及細菌繁殖型,10%溶液能殺滅結核桿菌,30%溶液能於10分鍾殺滅芽胞,因腐蝕性強,故極少使用,僅用於消滅炭疽菌芽胞。
(2)石灰(CaO)遇水可產生高溫並溶解蛋白質,殺滅病原體。常用10~20%石灰乳消毒排泄物,用量須2倍於排泄物,攪拌後作用4~5小時。20%石灰乳用於消毒炭疽菌污染場所,每4~6小時噴灑一次,連續2~3次。刷牆2次可殺滅結核芽胞桿菌。因性質不穩定,故應用時應新鮮配製。
(8)病原體生物原漿要在哪裡開啟擴展閱讀
使用加熱滅菌法,在溫度和壓力等規定的滅菌條件下,要達到一定的加熱時間,因滅菌物品的性質、滅菌容器的容積大小各異,所以,滅菌時間是從容器內全部達到規定的溫度時開始計算。
1、火焰滅菌法,是利用火焰加熱殺滅微生物的一種方法。
本辦法以燃氣為主,用於磁製與金屬制口及在火焰中不會破損的物品。加熱時間通常在噴燈或酒精的火焰中加熱秒以上。
2、乾熱滅菌法,是利用乾熱空氣加熱殺滅微生物的一種方法。
本辦法以燃氣為主,用於磁製、金屬制若干物品,纖維制物品,礦物油、脂肪、脂肪油、試驗葯物、固態的醫葯品等耐高溫的物品;利用燃氣和電能直接加熱空氣,將加熱的空氣進行循環,保持乾燥與高溫狀態。通常,在以下幾種條件下進行滅菌。
135℃~145℃ 3~5小時;160℃~170℃ 2~4小時;180℃~200℃ 0.5~1小時;200℃以上0.5小時以上。在密封容器中裝入醫葯品、水溶液等,這些物品屬耐高溫的物品,可用134℃~138℃的熱空氣,加熱3分鍾以上進行滅菌。
3、高壓蒸氣滅菌法,是利用適當溫度和壓力的飽和水蒸氣加熱殺滅微生物的一種方法。本辦法以燃氣為熱源,用於磁製、金屬制、橡膠制、紙制、纖維制的物品、水、培養基、試驗葯品、試驗液體和液態醫葯品等的滅菌,總之,用於耐高溫高壓水蒸氣的物品。
為確實達到滅菌,滅菌容器中的原有空氣在操作中要從排氣中排除,進行滅菌時,高壓蒸氣必須飽滿。通常可在以下條件下進行滅菌。
115℃(0.7kg/cm2;)30分鍾;121℃(1.0kg/cm2;)20分鍾;126℃(1.4kg/cm2;)15分鍾。
4、流通蒸氣滅菌法,利用直接加熱的流通水蒸氣殺滅微生物的方法。
本辦法以燃氣作為熱源,對磁製、金屬制、橡膠制、纖維制的物品、水、培養基、試驗葯品、試驗液和液狀的醫葯品等進行滅菌。用乾熱滅菌法或高壓蒸氣滅菌法,物品有變質的危險,所以在100℃流通水蒸氣中滅菌需30~60分鍾。
5、煮沸滅菌法,利用沉沒在沸騰水中加熱殺滅微生物的一種方法。
本辦法以燃氣為能源,對磁製、金屬制、橡膠制、纖維制的物品、水、培養基、試驗葯品、試驗液體、液狀的醫葯品等進行滅菌,用乾熱滅菌法和高壓蒸氣滅菌法進行滅菌的物品有變質的危險。所以為增加殺菌效果,可以在沸騰水中加入1—2%的碳酸氫鈉。將物品沉入沸騰水中進行滅菌時,煮沸時間應在15分鍾以上。
6、間歇滅菌法,是利用80℃~100℃水或流通水蒸氣,24小時為一周期,每隔30~60分鍾反復加熱3—5回;用來殺滅微生物的一種主法。用60℃~80℃的水反復加溫也是一種間歇式低溫滅菌方法。本辦法主要用於以橡膠為主的製品,培養基、試驗用葯品、液體和液態狀的醫葯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消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滅菌
I. 醫院常用消毒方法 用法
醫院常用的消毒有4種類型,第一種就是高溫對於專用醫療器械進行殺菌和消毒。利用專業的消毒櫃或者消毒箱進行殺菌消毒。第二種,就是利用紫外線燈進行殺菌消毒,UV燈進行照射後,對於環境進行殺菌。但是不是很全面。
第三種就是利用消毒劑進行消毒殺菌,對於破壞細菌和病毒的細胞壁進行殺菌。但是有一定的時效性。濃度較高時,對於人體有一定的風險和危害。第四種,利用活氧水對於環境、物表、皮膚等等多個應用場景。對於醫院的消毒殺菌,高效快捷。
J. 病原生物的傳播途徑有哪些
經空氣傳播
經空氣傳播(airborne transmission)包括下列三種方式:
1.經飛沫傳播(droplet transmission)呼吸道傳染病的病原體存在於呼吸道粘膜表面的粘液中或纖毛上皮細胞的碎片里,當病人呼氣、大聲說話、嚎哭、打鼾、咳嗽、打噴嚏時,可從鼻咽部噴出大量含有病原體的粘液飛沫,體積較小(約15~100μm),在空氣中懸浮的時間不久(通常不超過幾秒鍾)。飛沫傳播的范圍僅限於病人或攜帶者周圍的密切接觸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均可經此方式傳播。擁擠的臨時工棚、看守所或監獄、旅客眾多的船艙、車站候車室是發生此類傳播的常見場所。
2.經塵埃傳播含有病原體的分泌物以較大的飛沫散落在地上,乾燥後成為塵埃。落在衣服、床單、手帕或地板上。當整理衣服或清掃地面時,帶有病原體的塵埃飛揚而造成呼吸道傳播。凡耐乾燥的病原體,皆可經此方式傳播,如結核桿菌、炭疽芽孢等。
經空氣傳播的傳染病大多有季節性升高的特點,一般多見於冬春季。在缺乏免疫預防的人群中,人們常在兒童時期感染而獲得免疫力,對免疫力持久的疾病,以兒童多見,故常稱為「兒童傳染病」。影響空氣傳播的因素很多,與人口密度、居住條件及易感者在人群中所佔的比例三者有關。
(二)經水傳播
經水傳播(water-borne transmission)包括兩種傳播方式。一類是由飲用糞便污染的水之後而引起的疾病,另一類是由於與「疫水」(感染的水體)接觸而引起的疾病。
經飲水傳播的疾病有霍亂、傷寒、細菌性痢疾及甲型肝炎等。它的流行強度取決於水源類型、供水范圍、水受污染的強度及頻度、病原體在水中存活時間的長短、飲水衛生管理是否完善及居民衛生習慣等。
經飲水傳播常呈爆發或流行,病例分布與供水范圍相一致,有飲用同一水源的歷史,除哺乳嬰兒外,不拘年齡、性別、職業,凡飲用生水率相似者其發病率無差異,暴飲生水者,發病尤多。在水型流行中很難從水中檢出病原體。如停止使用被污染的水源或經凈化後,流行或爆發即可平息。如水源經常被污染時,病例可終年不斷,發病呈地方性特點。
經接觸疫水(感染水體)傳播的疾病,如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等,其病原體主要經皮膚粘膜侵入體內。此類疾病的流行特徵是病人有接觸疫水的歷史,如在流行區游泳、洗澡、捕魚、收獲、搶險救災等暴露於疫水而遭受感染。呈地方性或季節性特點,一般在水網地區較常見,若大量人群在流行區與疫水接觸後,可呈爆發或流行。
(三)經食物傳播
所有腸道傳染病、某些寄生蟲病及個別呼吸道病(如結核病、白喉等)可經食物傳播(food-borne transmission)。
引起食物傳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食物本身含有病原體,另一種是食物在不同條件下被污染。
食物本身含有病原體的情況:如感染絛蟲囊蟲的牛、豬,患炭疽的牛、羊,患結核或布魯菌的乳牛所產的奶,沙門菌感染的家畜、家禽和蛋,攜帶甲型肝炎病毒的毛蚶、牡蠣、蛤、貝殼等水生物等。如食用未煮熟或未經消毒的上述食物,即可受到感染。如1988年1至3月,上海市發生大規模肝炎流行,急性肝炎病人達20餘萬人。從病人糞便中分離出甲型肝炎病毒,故證實這次流行為甲型肝炎流行。調查發現,這次流行是由於當地居民有生吃或半生吃毛蚶的飲食習慣。毛蚶等貝類水生物養殖區水體因受污染而引起這次大規模甲型肝炎流行。
食物在生產、加工、運輸、貯存、飼養與銷售的各個環節均可被污染。常見的原因有:①污染的手直接接觸而使之污染,如痢疾桿菌、傷寒桿菌、沙門菌及葡萄球菌等;②用污染的水洗滌水果、蔬菜、食具等;③經空氣、飛沫、塵埃使食品污染;④攜帶病原體的昆蟲、鼠類及其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⑤生吃經含有病原體的糞便施肥、灌溉而未洗凈的瓜果、蔬菜及水生動植物等。
食物傳播與食物性質、污染程度、飲食習慣及食品生產、加工、運輸、貯存有關。
經食物傳播的傳染病的流行特徵:①發病者吃過污染的食物,不吃者不發病;②易形成爆發,累及人數與吃污染食物的人數有關;③停止供應污染食物後,爆發即可平息。
(四)接觸傳播
接觸傳播(contact transmission)包括兩類傳播方式:
1.直接接觸傳播(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指傳染源與易感者接觸而未經任何外界因素所造成的傳播。例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熱等。
2.間接接觸傳播(in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又稱日常生活接觸傳播,是指易感者接觸了被傳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而造成的傳播。被污染的手在間接接觸傳播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例如,接觸被腸道傳染病患者的手污染了的食品經口可傳播痢疾、傷寒、霍亂、甲型肝炎;被污染的衣服、被褥、帽子可傳播疥瘡、癬等;兒童玩具、食具、文具可傳播白喉、猩紅熱;洗臉用被污染的毛巾可傳播沙眼、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便器可傳播痢疾、滴蟲病;動物的皮毛可傳播炭疽、布魯菌病等。
間接接觸傳播所引起的傳染病,病例多呈散發、亦可形成家庭或同室內傳播;無明顯季節性,流行亦較緩慢;通常多見於個人衛生習慣不良、衛生條件不佳者。如切實改善公共衛生條件及個人衛生習慣後,可以減少或制止發病。
(五)經媒介節肢動物傳播
經媒介節肢動物傳播(arthropod-borne transmission),指經節肢動物叮咬吸血或機械攜帶而傳播的傳染病。
1.經節肢動物的機械攜帶而傳播如蒼蠅、蟑螂攜帶腸道傳染病病原體,後者一般只能存活2~5天。當它們覓食時接觸食物、反吐或隨其糞便將病原體排出體外,使食物污染,人們吃了這種被污染的食物或使用這些食具時而感染。
2.經吸血節肢動物傳播指吸血節肢動物叮咬處於菌血症、立克次體血症、病毒血症、原蟲血症的宿主,使病原體隨宿主的血液進入節肢動物腸腔或體腔內經過發育及(或)繁殖後,才能感染易感者。病原體在節肢動物內有的經過繁殖,如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在蚊體內;有的經過發育,如絲蟲病的微絲蚴在蚊體內數量上不增加,但需經過一定的發育階段;有的既經發育又經繁殖,如瘧原蟲在按蚊體內。節肢動物自吸入病原體至能夠感染易感者,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稱為外潛伏期(extrinsic incubation period)。換言之,吸血節肢動物感染病原體後,不立即具有傳染性,必須經過一個外潛伏期後,方有傳播能力。
經吸血節肢動物傳播的疾病為數極多,其中除包括鼠疫、瘧疾、絲蟲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等疾病外,還包括200多種蟲媒病毒傳染病
節肢動物的孳生繁殖和活動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因而它的媒介作用也受後者的影響。所以節肢動物傳播的傳染病的發病一般均具有地區性和季節性升高;有些節肢動物傳播的傳染病具有明顯的職業特點(例如森林腦炎多見於伐木工人),發病年齡有差異,新疫區各年齡組發病無差異,老疫區多集中於兒童。
(六)經土壤傳播
土壤受污染的機會很多,如人糞施肥使腸道病病原體或寄生蟲蟲卵污染土壤,如鉤蟲卵、蛔蟲卵等;某些細菌的芽孢可以長期在土壤中生存,如破傷風、炭疸、氣性壞疽等,若遇皮膚破損,可以經土壤引起感染。
經土壤傳播(soil-borne transmission)的病原體的意義大小,取決於病原體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與土壤的接觸機會及個人衛生習慣。皮膚傷口被土壤污染易發生破傷風和氣性壞疽;赤腳下地在未加處理的人糞施肥土地上勞動,易被鉤蚴感染;兒童在泥土中玩耍,易感染蛔蟲病。
(七)醫源性傳播
醫源性傳播(iatrogenic transmission)是指在醫療、預防工作中,人為地造成某些傳染病傳播,稱為醫源性傳播。
醫源性傳播有兩種類型,一類是指易感者在接受治療、預防或檢驗(檢查)措施時,由於所用器械、針筒、針頭、針刺針、采血器、導尿管受醫護人員或其他工作人員的手污染或消毒不嚴而引起的傳播;另一類是葯廠或生物製品生產單位所生產的葯品或生物製品受污染而引起傳播,如用第Ⅷ因子引起的艾滋病。從廣義上說,這兩類傳播方式均屬於間接接觸傳播,是由於消毒不嚴、管理不善所造成的。目前,第一種傳播方式以乙型肝炎多見,此外,丙型肝炎、艾滋病亦可通過此方式傳播;第二種傳播方式與第一種相比,雖較少見,但一旦發生,往往波及人群數量較多,故危害也較大。此種情況在國內外曾有報道,值得注意。
(八)垂直傳播
在產前期內孕婦將病原體傳給她的後代,稱為垂直傳播(vertical transmission)。此種傳播是孕婦與胎兒兩代之間的傳播。垂直傳播與水平傳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是相應的。從廣義上說,垂直傳播可包括下列幾種方式:
1.經胎盤傳播受感染的孕婦經胎盤血液使胎兒受感染,稱為經胎盤傳播。經胎盤傳播的有風疹、乙型肝炎、腮腺炎、麻疹、水痘、巨細胞病毒感染及蟲媒病毒感染、梅毒等病。如孕婦在懷孕早期患風疹往往使胎兒遭受危害,使胎兒發生畸形、先天性白內障。
2.上行性傳播病原體經孕婦陰道通過子宮頸口到達絨毛膜或胎盤引起胎兒感染,稱為上行性傳播。如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肺炎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等。
3.分娩引起的傳播胎兒從無菌的羊膜腔穿出而暴露於母親嚴重污染的產道內,胎兒的皮膚、呼吸道、腸道均存在受病原體感染的機會。如孕婦產道存在淋球菌、結膜炎包涵體及皰疹病毒等疾病的病原體時,則有可能導致相應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