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牛羊消化系統的器官組成
牛羊的消化系統組成:
一、牛羊胃的組成和功能
牛羊都是反芻動物。牛羊的胃都是由4個胃室組成,即瘤胃(草肚)、網胃(蜂窩胃)、瓣胃(百葉肚)和皺胃(真胃)。飼料按順序流經這4個胃室,其中一部分在進入瓣胃前返回到口腔內再咀嚼。這4個胃室並非連成一條直線,而是相互交錯存在。前3個胃稱為前胃,不分泌胃液。皺胃(真胃)有胃腺,能分泌胃液。
1、瘤胃,是四個胃中最大的,其功能是容納採食的食物,作為臨時貯存和發酵罐。暫時貯存飼料 採食時把大量飼料貯存在瘤胃內,休息時將大的飼料顆粒反芻入口腔內,慢慢嚼碎,嚼碎後的飼料迅速通過瘤胃,為再吃飼料提供空間。微生物發酵飼料不斷進入和流出瘤胃,唾液也很穩定地進入瘤胃,調控酸鹼度。微生物(細菌、真菌和原蟲根據飼料類型進行不同的發酵,發酵終產物被牛經瘤胃壁吸收利用。瘤胃微生物可以消化粗纖維,分解糖、澱粉和蛋白質;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質,合成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K。
2、網胃,又名蜂巢胃,為球型,第一、二胃緊連在一起,其消化生理作用基本相似。網胃位於瘤胃前部,實際上這兩個胃並不完全分開,因此飼料顆粒可以自由地在兩者之間移動。網胃內皮有蜂窩狀組織,故網胃俗稱蜂窩胃。網胃的主要功能如同篩子,隨著飼料吃進去的重物,如釘子和鐵絲,都存在其中,因此,網胃也被稱為「硬胃」。
3、重瓣胃,又名百葉胃,內壁有無數縱列的褶膜,對食物進行機械的壓榨作用。 瓣胃是第三個胃,其內表面排列有組織狀的皺褶。對瓣胃的作用還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它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飼料內的水分和擠壓磨碎飼料。
4、皺胃,也叫真胃,胃壁有腺體組織,分泌胃液,主要為鹽酸和胃蛋白酶,食物在胃液的作用下進行消化。其功能與單胃動物的胃相同,分泌消化液,使食糜變濕。真胃的消化液內含有酶,能消化部分蛋白質,基本上不消化脂肪、纖維素或澱粉。飼料離開真胃時呈水狀,然後到達小腸,進一步消化。未消化的物質經大腸排出體外。
二、反芻
牛羊每日反芻時間約為8小時,分4-8次,每次40-70分鍾。反芻時需要平靜的環境。經過反芻將飼料磨碎,可使飼料暴露的表面積更大,有助於微生物對粗纖維的消化。但是最近的實驗證明,反芻不能提高消化率,只能增加牛利用的總飼料量,因為飼料顆粒必須小到一定細度才能通過瘤胃。反芻時,每一個柔軟的飼料團(即食團),從瘤胃經食管到口腔需要的時間不到1秒鍾。每個食團的咀嚼時間約1分鍾,然後全部吞咽下去。吃優質牧草用的反芻時間少,過瘤胃的速度快,因此採食量較大。應該牢記,採食的粗飼料量最多不應該超過反芻9小時的數量,否則容易引起消化性和營養性疾病。
三、牛羊腸道的組成
牛羊與豬等單胃動物一樣,牛羊的腸道分為小腸和大腸兩部分。小腸包括十二指腸和回腸;大腸包括盲腸、結腸和直腸。小腸是牛羊消化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小腸長17~25米,食物在小腸多種消化酶的作用下被消化、分解、吸收,腸道越長,吸收能力越強,未被消化的食物,經腸蠕動進入大腸。大腸長4~13米,同時也有消化吸收功能,未被消化吸收的殘渣形成糞便排出。
2. 瘤胃消化有什麼特點
瘤胃容積很大雖不具備分泌消化液的能力但胃壁強大的縱形肌肉環能有力地收縮和鬆弛進行節律性的蠕動以攪拌和揉磨胃中的食物。胃粘膜上發達的乳頭狀突起更有助於食物的揉磨與攪勻。另外牛瘤胃中還存在著大量的與牛「共生」的細菌和纖毛蟲這些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對瘤胃的消化起著極其重要的主導作用。飼料中的70%~80%的可消化干物質和50%以上的粗纖維素在瘤胃內消化產生揮發性脂肪酸、二氧化碳和氨以合成自身需要的蛋白質和B族纖維素及纖維素K。因而有人把瘤胃稱作是一個活的、龐大的、高度自動化的「飼料發酵缸」。
3. 反芻動物是怎樣利用飼料中的粗纖維
粗飼料尤其是飼料中的纖維物質對控制採食量和保證奶牛瘤胃的正常發酵功能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粗飼料中由於木質素和硅含量較高,
造成消化利用率低下。動物本身對日糧纖維幾乎不能降解,
只是依賴於棲居其消化道內的微生物來實現降解。日糧中最少數量的NDF對於維持瘤胃正常的發酵功能具有重要意義,但過高的NDF
則會對干物質採食量DMI
產生負面影響。Mertens(1994)指出,在日糧滿足奶牛足夠的NE
情況下,NDF含量對DMI沒有限製作用。在奶牛產奶量接近40kg/d,日糧NDF超過32%時,DMI受到抑窢伐促和詎古存汰擔咯制。而當產奶量為20kg/d,日糧中NDF小於44%時,就不會抑制DMI。人們對纖維素的測定雖有上百年的歷史,
但對其定義至今仍看法不一。
2.1
提供能量
瘤胃微生物消化利用纖維的基礎是可以產生纖維素酶類,
藉助微生物產生的B-
糖苷酶,
消化宿主動物不能消化的纖維性物質,將其降解為VFA(
乙酸、丙酸、丁酸)
,
顯著增加飼料中總能(GE)的可利用程度。日糧纖維在瘤胃內發酵產生的VFA
是反芻動物主要能源物質。
2.2控制採食量
反芻動物採食量的調節以物理調節為主,
化學調節為輔,
飼料磨碎和顆粒化可增加採食量。粗纖維由於體積大,
吸水性強,
有強烈的填充作用,
使動物產生飽感;
纖維素降解產物VFA
也有一定的化學刺激作用,
產生化學調節,
其中乙酸和丙酸對採食量影響較大。丁酸較弱。反芻動物過食現象不明顯,
對苦味、酸味、鹹味和甜味很敏感,
利用這一特點配製日糧時,
可合理利用某些飼料。
2.3
維護正常的生產性能
如果日糧纖維水平過高,
會導致動物熱增耗增加和飼料利用率下降。如果控制在適宜的水平,
則有利於肉牛的肥育,
提高奶牛的產乳量和維持較高的乳脂率。反芻動物體內主要的生糖物質是丙酸,
主要生糖器官是肝和腎,
VFA
中如果丙酸比例增加,
則有利於肥育;
如果乙酸比例增加,
則有利於提高乳脂率。一般情況下,
三種VFA
的比例為乙酸70%
、丙酸20%
、丁酸10%,
但受日糧組成、飼料加工方法和飼料添加劑等因素的影響。飼喂青貯、苜蓿或乾草時,
乙酸比例較高,
有利於提高乳脂率;
飼喂較多精料時,
丙酸比例較高,
則有利於肥育。研究表明,
泌乳母牛日糧中,
CF
應占日糧干物質的15%
~
20%
,
其中以17%為最宜,
最低也不能低於13%
。日糧內合適的結構性碳水化合物(
SC)
和非結構性碳水化合物(
NSC)
比例對控制瘤胃內VFA
的生產和吸收有重要作用。
2.4
改善胴體品質
日糧內纖維水平超過一定值後,
日糧粗纖維每提高1%,
能量消化率下降113%,
ME利用率下降019%,
飼料轉化率下降3%,
生長下降2%
(
Fernandez
和Jorgensen,
1986)
,但這些不利影響往往伴隨有胴體含脂率下降、瘦肉率上升的正面效果。改善胴體品質以單胃動物明顯。
2.5
促進胃腸道的消化吸收
胃腸道正常蠕動和反芻是影響養分吸收的重要因素。CF
可刺激胃腸道,
促進胃腸蠕動和糞便的排泄。此外,
還對維持正常的微生態系統平衡,促進瘤胃的發育和動物的健康有重要的作用。維持瘤胃正常功能和動物健康纖維和澱粉是瘤胃內揮發性脂肪酸的主要底物,
纖維水平過低,
澱粉迅速發酵,大量產酸,降低瘤胃pH
值,抑制纖維分解菌的活性,嚴重導致酸中毒。
4. 反芻動物和馬屬動物對粗纖維的消化主要是通過什麼作用
解析:1、反芻動物:指把吃下的食物進入胃裡以後,不直接被消化,而是再返回口腔重加咀嚼,這樣的過程稱反芻。反芻是野生祖先的一種防禦性適應。反芻動物對粗纖維的消化主要是口腔和胃。如:牛的胃分四室,第一室最大,叫瘤胃;第二室最小,叫窠胃;第三室較小,叫重瓣胃;第四室也較小,叫皺胃。前三室不分泌消化液,主要是貯存食物,軟化食物。第四室能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牛吃草很迅速,草在口腔里跟唾液混合,粗咀嚼就咽下去,經過食管進入瘤胃,進入蜂窠胃,牛休息時候,蜂窠胃裡的食物逆行回到口腔里,再經細細咀嚼,嚼得很啐的食物進重瓣胃,最後進入皺胃,在皺胃裡消化。
2、馬屬動物的消化系統跟吃植物的食性相適應,馬不是反芻動物,但馬的大腸發達,盲腸尤其長大,能夠充分消化吃進的草。它主要靠大腸、盲腸進行粗纖維消化。
5. 反芻動物對粗飼料和粗纖維有何需求
反芻家畜(如牛、羊、駱駝等),由於具有瘤胃、網胃、瓣胃和皺胃4個功能不同的胃,對粗飼料的消化利用率高。粗飼料是反芻動物基本飼料,是瘤胃微生物正常生長繁殖的基礎,更是瘤胃運轉的條件。粗飼料的消化利用完全依賴於瘤胃微生物活動過程中的分解作用,而瘤胃微生物在降解粗纖維過程中必需有充足的能量供給。在放牧條件下,天然草地或人工草地就可基本滿足其營養需要;在舍飼條件下,粗飼料應占日糧的70%~80%。反芻家畜對秸稈飼料有良好的利用效果,玉米秸消化率達40%~45%,氨化玉米秸的消化率在60%左右。粗飼料纖維含量均在30%以上,在消化道中起填充作用,並有促進胃腸蠕動和消化的功能。所以,在反芻家畜日糧中必須有足量的粗飼料,才能充分發揮其他飼料的作用。
(1)維持瘤胃的正常功能和反芻動物的健康 澱粉和中性洗滌纖維(NDF)是瘤胃內產生揮發性脂肪酸的主要底物。澱粉在瘤胃內發酵比NDF更快,更劇烈。若飼料中纖維水平過低,澱粉迅速發酵,大量產酸,降低瘤胃液pH,抑制纖維分解菌活性,嚴重時可導致酸中毒。飼料纖維能結合H+,本身就是一種緩沖劑,粗飼料的緩沖能力比籽實高2~4倍。此外,飼糧纖維可通過刺激咀嚼和反芻,促進動物唾液分泌增加,從而間接提高瘤胃緩沖能力。因此,適宜的飼糧纖維水平對消除大量進食精料所引起的採食量下降、纖維消化率降低、防止酸中毒、瘤胃黏膜潰瘍和蹄病是絕對不可缺少的。泌乳牛飼糧至少應含19%~21%的酸性洗滌纖維(ADF)或25%~28%的NDF,並且飼糧中中性洗滌纖維(NDF)總量中的75%必須由粗飼料提供。
(2)維持反芻動物正常的生產性能 飼糧中纖維水平過低,瘤胃液揮發性脂肪酸中乙酸減少,導致乳脂肪合成減少;飼料中纖維水平過高,降低飼糧可利用能值,增加動物消化道內源蛋白質、脂肪和礦物質等的損失。所以,將飼糧纖維控制在適宜的水平上,可維持動物較高的乳脂率和產乳量,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能值,減少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等的損失。
(3)為反芻動物提供大量能源 飼糧纖維在瘤胃中發酵產生的揮發性脂肪酸是反芻動物主要的能源物質。揮發性脂肪酸能為反芻動物提供能量需要的70%~80%,可見飼糧纖維發酵對反芻動物能量代謝的重要意義。
6. 反芻動物瘤胃內的消化過程
反芻動物採食一般比較匆忙,特別是粗飼料,大部分未經充分咀嚼就吞咽進入瘤胃,經過瘤胃浸泡和軟化一段時間後,食物經逆嘔重新回到口腔,經過再咀嚼,再次混入唾液並再吞咽進入瘤胃的過程。除駱駝和駱馬以外,這些動物都沒有上門牙,而是在相應的位置上長著堅硬的齒齦,用來支撐下門牙要撕咬的東西。進食時,反芻動物粗略咀嚼後咽下食物(主要是草木和小樹枝),然後躺著或坐著將食物重新返回口中細嚼一遍。
反芻動物的消化生理與單胃哺乳動物截然不同 , 要比單胃哺乳動物復雜得多。 單胃哺乳動物對三大營 養要素—— 糖類、脂類和蛋白質的消化都是通過消化 液把它們分解為較簡單的形式後吸收 ,再利用這些物 質維持自身生理活動所需的能量或合成自身代謝、生 長、發育和繁殖所需的各種物質。 在單胃動物,糖類通 常被消化液分解為單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甘露糖等 )和雙糖 (麥芽糖、蔗糖和乳糖 ),這些糖類被吸收後 在體內氧化產生供應代謝活動所需的能量或合成為脂 肪貯備;脂肪是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將高級脂類分解為 甘油三脂或其它低級脂類被吸收,作為能量來源或重 新合成自體脂肪貯備;蛋白質則是在消化液的作用下 水解為氨基酸 ,氨基酸作為重新合成自體蛋白的構件[1] 。 在反芻動物,它們不是直接將飼料中的營養物質 通過自身的消化和吸收,無論是那一類營養物質都要 首先經瘤胃微生物發酵,發酵過程最終產生的有機酸 和一些初級脂肪酸,可經瘤胃吸收作為它們代謝的能 源 ,而其他營養物質則來源於對瘤胃微生物的消化。可以這樣說,瘤胃微生物的菌體蛋白質、糖類和脂類,才是反芻動物最重要、最直接、也是利用效益最高的營養來源[1] 。 所以,在反芻動物的飼養上 ,必須重視瘤胃微生 物的營養需求,充分滿足微生物繁殖的營養和對礦物 元素的需求,使瘤胃微生物最大限度的增殖 ,使反芻動 物能夠獲得更多的菌體營養。瘤胃微生物的增殖,又可 將更多的非蛋白氮轉化為牛羊可利用的菌體蛋白 ,這 對於提高反芻動物飼料利用率和增進營養水平具有重 要意義。礦物質對於反芻動物的營養有雙重作用,它不僅 是維持動物正常代謝所必需,而且是瘤胃微生物繁殖所必需。充分滿足瘤胃微生物對礦物質的需要,對於提 高飼料的轉化率有重要作用
7. 粗纖維在動物飼養中的作用有哪些有哪些影響消化的因素
(1)粗纖維在家畜飼養中的作用填充胃腸道:粗纖維不易被消化,吸水量大,能起到填充胃腸道的作用,給家畜以飽感。
促進胃腸道蠕動:粗纖維對家畜的腸黏膜有一種刺激作用,促進胃腸道的蠕動,有利於糞便的排泄。此外,對犢牛盡早補飼粗料,能促進瘤胃機能的發育。
能量來源:粗纖維能在瘤胃(反芻動物)及盲腸(單胃動物)中發酵形成揮發性脂肪酸,因此是重要的能量來源。
(2)家畜日糧中粗纖維的含量 反芻動物日糧中除應含有必需水平的能量和蛋白質外,還應含有18%~20%水平的粗纖維。粗纖維含量過少時,丁酸增多,並發生酸毒症,膨脹、痙攣,反芻時間縮短或不反芻,唾液分泌減少,瘤胃乳頭發炎和角化等。但粗纖維含量過多時,不僅引起能量不足,還易引起腸胃消化反常。豬、禽日糧中粗纖維含量應嚴格控制在6%~4%以下。
(3)影響反芻動物消化粗纖維的因素日糧粗蛋白水平:日糧蛋白質水平是影響瘤胃對粗纖維消化的重要因素。日糧蛋白質含量越少,纖維素的消化率越低。
日糧粗纖維水平:飼料中粗纖維含量越高,粗纖維本身消化率越低,而且對其他營養物質的消化率也有不利影響。
添加劑:日糧中加入不同種類的礦物質添加劑,可提高粗纖維的消化率。日糧中加入適量的鈣、磷、硫等鹽類,可提高粗纖維的消化率,但過量則降低粗纖維的消化率。體外試驗表明,日糧中添加蛋氨酸,可提高粗纖維及干物質的消化率。補加食鹽對改善瘤胃消化和提高粗纖維消化率有重要意義。
飼料加工調制技術:如粗飼料粉碎過細,會降低粗纖維的消化率。這主要是由於加快了飼料通過瘤胃、網胃的速度,從而減少了瘤胃微生物作用於飼料的時間。如經鹼化處理,秸稈類飼料的粗纖維消化率可提高20%~40%。
8. 瘤胃內微生物消化的作用
瘤胃微生物消化的優缺點?
優點:是微生物可將大量不能被宿主直接利用的物質轉化成能被宿主利用的高質量的營養素,如藉助於微生物產生的
β—糖苷酶,消化宿主動物不能消化的纖維素、半纖維素的物質,顯著增加飼料中總能的可利用程度;微生物能合成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和b族纖維素等營養物質工供宿主利用。
缺點:是在微生物消化過程中,也有一定量能被宿主動物直接的營養物質首先被微生物利用或發酵損失,這種營養物質二次利用明顯降低利用效率,特別是能量利用效率。
瘤胃微生物消化蛋白的優缺點?
(1)可以利用非蛋白氮合成微生物菌體蛋白和必需氨基酸,滿足反芻動物的維持需要,並保證一定的生產水平。
(2)可以利用劣質蛋白質合成微生物菌體蛋白,利用非必需氨基酸合成必需氨基酸,提高飼料蛋白質營養價值。
(3)瘤胃蛋白質消化的缺點在於大量飼料蛋白質在瘤胃中被微生物降解,存在能量和蛋白質的雙重損失。
瘤胃蛋白質降解率不僅決定了過瘤胃蛋白的數量,也影響著微生物蛋白的合成量。
適宜的瘤胃蛋白質降解率有利於充分發揮瘤胃的消化吸收優勢,避免飼糧蛋白質的浪費。
9. 牛瘤胃發酵的原理是什麼
瘤胃的發酵原理
飼料不斷進入和流出瘤胃,唾液也很穩定地進入瘤胃,調控酸鹼度。微生物(細菌、真菌和原蟲)根據飼料類型進行不同的發酵,發酵終產物被牛經瘤胃壁吸收利用。瘤胃微生物可以消化粗纖維,分解糖、澱粉和蛋白質;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質,合成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K。 為了保持瘤胃的正常功能和合成B族維生素及蛋白質,瘤胄細菌和原蟲需要不斷從日糧中獲得營養物質
10. 牛的消化系統特性是什麼,求詳細資料...
牛的消化系統
一、牛胃的組成和功能
牛的胃由4個胃室組成,即瘤胃、網胃、瓣胃和皺胃。飼料按順序流經這4個胃室,其中一部分在進入瓣胃前返回到口腔內再咀嚼。這4個胃室並非連成一條直線,而是相互交錯存在。
(一)瘤胃 成年母牛的瘤胃容積可達151升,能存136千克內容物。瘤胃的功能有:
1.暫時貯存飼料 牛採食時把大量飼料貯存在瘤胃內,休息時將大的飼料顆粒反芻入口腔內,慢慢嚼碎,嚼碎後的飼料迅速通過瘤胃,為再吃飼料提供空間。
2.微生物發酵 飼料不斷進入和流出瘤胃,唾液也很穩定地進入瘤胃,調控酸鹼度。微生物(細菌、真菌和原蟲根據飼料類型進行不同的發酵,發酵終產物被牛經瘤胃壁吸收利用。瘤胃微生物可以消化粗纖維,分解糖、澱粉和蛋白質;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質,合成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K。
為了保持瘤胃的正常功能和合成B族維生素及蛋白質,瘤胄細菌和原蟲需要不斷從日糧中獲得營養物質,包括:
(1)能量 除粗纖維等緩慢釋放的能量外,牛還需要一定量的快速釋放能量,如糖、糖蜜或澱粉。牛在飼養中必須考慮適當的精粗比來配合日糧,才能使飼料利用率達到最高值。
(2)氮源 分為降解速度快的氮源<如尿素)和降解速度;慢的氮源(如豆餅)。兩者比例合適才能使微生物生長速度最快。生產中一般要求前者佔25%,後者佔75%。
(3)無機鹽 以鈉、鉀和磷為最重要,如果飼料中使用尿素,也須考慮硫和鎂。對微生物生長比較重要的微量元素是鈷,因為鈷不但有利於微生物的生長,還是合成維生素B12的原料。
(4)未知因子 也叫生長因子。對於牛,有兩個重要的未知因子來源,一是苜蓿,一是酒糟,兩者都能刺激瘤胃微生物的生長,但具體是什麼物質起作用,目前還不知道。
瘤胃微生物發酵飼料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二氧化碳、甲烷和氨,還有少量的氫氣、硫化氫、一氧化碳及其他氣體。正常情況下,這些氣體經呼吸道排出,有時牛不能及時排出氣體,就會發生瘤胃臌脹病。
(二)網胃 網胃位於瘤胃前部,實際上這兩個胃並不完全分開,因此飼料顆粒可以自由地在兩者之間移動。網胃內皮有蜂窩狀組織,故網胃俗稱蜂窩胃。網胃的主要功能如同篩子,隨著飼料吃進去的重物,如釘子和鐵絲,都存在其中,因此,美國的牛仔都稱網胃為「硬胃」。
(三)瓣胃 瓣胃是第三個胃,其內表面排列有組織狀的皺褶。對瓣胃的作用還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它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飼料內的水分和擠壓磨碎飼料。
(四)皺胃 牛的皺胃也稱為真胃。其功能與單胃動物的胃相同,分泌消化液,使食糜變濕。真胃的消化液內含有酶,能消化部分蛋白質,基本上不消化脂肪、纖維素或澱粉。飼料離開真胃時呈水狀,然後到達小腸,進一步消化。未消化的物質經大腸排出體外。
二、反 芻
肉牛的反芻時間每天約為8小時,反芻時需要平靜的環境。經過反芻將飼料磨碎,可使飼料暴露的表面積更大,有助於微生物對粗纖維的消化。但是最近的實驗證明,反芻不能提高消化率,只能增加牛利用的總飼料量,因為飼料顆粒必須小到一定細度才能通過瘤胃。反芻時,每一個柔軟的飼料團(即食團),從瘤胃經食管到口腔需要的時間不到1秒鍾。每個食團的咀嚼時間約1分鍾,然後全部吞咽下去。吃優質牧草用的反芻時間少,過瘤胃的速度快,因此採食量較大。應該牢記,牛採食的粗飼料量最多不應該超過反芻9小時的數量,否則容易引起消化性和營養性疾病。
三、犢牛的胃
犢牛出生時瘤胃最小,皺胃最大,消化過程與單胃動物相似。犢牛吃的奶經過前兩個胃直接到達皺胃,皺胃分泌凝乳酶原和其他消化牛奶的酶類。如果犢牛咽得太快,牛奶就可能進入瘤胃,這時由於瘤胃的消化功能差,很容易導致消化系統疾病。當犢牛開始採食少量干物質進入瘤胃時,瘤胃才開始發育,並逐漸達到成年牛瘤胃的容積。
四、牛腸道的組成
與豬等單胃動物一樣,牛的腸道分為小腸和大腸兩部分。小腸包括十二指腸和回腸;大腸包括盲腸、結腸和直腸。
B、肉牛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
一、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與吸收
碳水化合物一是來自精料,主要含有澱粉和可溶性糖;二是來自牧草和其他粗飼料,如乾草、作物秸稈和青貯料,這類飼料的粗纖維含量很高。碳水化合物飼料是肉牛的主要能量來源。
(一)可溶性糖的消化 可溶性糖主要包括單糖和雙糖,是穀物飼料的成分。這些糖類幾乎全部在瘤胃內被微生物發酵生成丙酮酸,丙酮酸進一步分解生成揮發性脂肪酸(VFA)和二氧化碳。揮發性脂肪酸是反芻動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能量,也可被細菌直接利用轉變為菌體多糖。
(二)澱粉的消化 澱粉是穀物和某些作物塊莖的主要成分,有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兩種形式。澱粉進入瘤胃後,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迅速分解為麥芽糖和葡萄糖。澱粉的消化速度受飼料來源和加工條件的影響,例如,加熱可以加快澱粉的消化速度。在瘤胃內未被消化的澱粉與菌體多糖一起到達小腸,被分解生成葡萄糖,經小腸吸收後被利用。
(三)粗纖維的消化 粗纖維是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和果膠的總稱,約有45%在瘤胃內消化,10%在大腸內消化.粗纖維在瘤胃內被微生物分解的最終產物是揮發性脂肪酸,到達大腸的粗纖維也同樣被棲居在那裡的微生物所降解。
二、脂肪的消化與吸收
(一)瘤胃內脂肪的消化與代謝 飼料脂肪進入瘤胃後,發生3種變化,即水解作用、水解產物的氫化作用和脂肪酸的合成。瘤胃微生物能夠把脂肪水解為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被微生物氫化飽和,甘油則進一步發酵降解生成丙酸。瘤胃微生物能合成各種結構的脂肪酸。
(二)小腸內脂肪的消化 盡管瘤胃微生物對脂肪有一定的消化作用,但起主要作用的是小腸。在膽汁和胰液的作用下,脂肪在空腸後段被完全降解並吸收。
三、蛋白質的消化與吸收
(一)蛋白質在瘤胃內的消化 飼料蛋白質在瘤胃內被微生物消化,可分為4個過程:
第一,瘤胃微生物分泌的蛋白分解酶與肽酶將食入的蛋白質水解,變為肽與游離氨基酸;
第二,游離氨基酸直接被利用以合成微生物蛋白質或微生物的其他成分,如細胞壁和核酸;
第三,氨基酸被繼續分解而產生揮發性脂肪酸、二氧化碳與氨;
第四,氨被用於合成微生物蛋白質。飼料蛋白質約60%~80%在瘤胃內降解,剩下20%~40%直接進入皺胃與小腸;
(二)非蛋白質氮(簡稱非蛋白氮,NPN)飼料在瘤胃內的消化 目前使用最多的非蛋白氮是尿素。尿素在微生物脲酶的作用下分解為氨和二氧化碳,其中氨被微生物利用合成菌體蛋白質。但是,尿素在瘤胃內的分解速度太快,利用效率低,還容易出現氨中毒。提高尿素飼料利用效率的方法有:
1.延緩尿素在瘤胃內的分解速度,使微生物有充分的時間利用 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①使用分解較慢的非蛋白氮作飼料,如縮二脲、縮三脲等;②採用保護劑,以硫、蠟及某些化學聚合物包裹尿素,以減緩其降解速度,效果較好。目前已用於生產的「糊化澱粉尿素」系將玉米、高粱、大麥等富含澱粉的穀物粉碎後與尿素混合,配成相當於粗蛋白質含量40%~70%的混合物,再經糊化處理而得的產品。⑧利用瘤胃微生物脲酶抑制劑降低脲酶的活性,減慢尿素分解的速度,從而提高尿素的利用效率和避免氨中毒。脲酶抑制劑技術屬90年代國際新技術,優點是成本低,效果明顯,易於工業化生產。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在這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2.增強微生物的合成利用能力 包括;①不同種類的微生物利用尿素的能力不同,因此飼喂尿素時可以由少到多,逐漸增加,使瘤胃微生物逐步適應,15天後飼喂較大量的尿素也就安全了。②除了氨以外,其他許多物質也為微生物合成自身菌體蛋白時所需要,其中能量最重要。在不同的碳水化合物中,纖維素發酵太慢,提供的有效能不足,糖類發酵太快,不易做到與氨的生成同步,而澱粉可以較好地達到上述目的。碳水化合物在提供能量的同時,也提供了一定數量的氨基酸合成所需的碳架。除了能量以外,日糧中應含有一定數量的真蛋白質,以及礦質元素鈷。此外,在尿素用量較大時還應考慮補充一定量的硫,以滿足含硫氨基酸合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