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物武器防護的方法主要有哪幾種
防護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幾種:
帶防毒面具,防毒面具的式樣很多,但主要由濾毒罐和面罩兩部分組成。濾毒罐包括裝填層和濾煙層。裝填層內裝防毒炭,用於吸附毒劑蒸汽,但對氣溶膠作用很小。濾煙層是用棉纖維、石棉纖維,或超細玻璃纖維等做的濾煙紙製成的。為了增加過濾效果,濾煙紙折疊成數十折,它的作用是過濾放射性塵埃、生物戰劑和化學毒劑氣溶膠,濾效可達99.99%以上。
使用防護口罩,例如使用那種用過氯乙烯超細纖維製成的防護口罩。這種口罩對氣溶膠濾效在99.9%以上。在緊急情況下,如果沒有防毒面具或特殊型的防護口罩,也可採用容易得到的材料製造簡便的呼吸道防護用具,例如脫脂棉口罩、毛巾口罩、三角巾口罩、棉紗口罩以及防塵口罩等。此外,還需要保護好皮膚,以防有害微生物通過皮膚侵入身體。通常採用的辦法有穿隔絕式防毒衣或防疫衣以及戴防護眼鏡等。
對污染區要及時標示範圍,監視疫情,控制人員通行。發動廣大軍民對工事、住房、倉庫和交通要道,進行消毒、殺蟲和滅鼠。
加強疫區管理,控制傳染病向外傳播。發現鼠疫、霍亂、天花等烈性傳染病人時,要盡快封鎖疫區,組織好檢疫工作,檢疫時間根據傳染病潛伏期確定。傳染病人原則上應就地隔離治療,不作遠距離後送,以防傳播。
為了更有效地防止生物武器的危害,在可能發生生物戰的時候,可以有針對性地打預防針。
B. 如何做好實驗動物與動物實驗中生物危害的防護工作
各級生物安全實驗室防護的實驗對象和防護措施簡單介紹如下:
(一)一級生物安全防護(BSL-1)適用實驗對象和防護措施
已知對健康成年人無致病作用,對實驗室工作人員和環境的潛在危害很小。防護措施:工作人員進入實驗室應穿工作服,實驗操作時應戴手套,必要時佩戴防護眼鏡。離開實驗室時工作服必須脫下並留在實驗區內。不得穿著進入辦公區等清潔區域。用過的工作服應定期消毒。
(二)二級生物安全防護(BSL-2)適用實驗對象和防護措施
實驗對象:對人體和環境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潛在危險的致病因子。防護措施:除符合BSL-l的要求外,還應該符合下列要求:進入實驗室時,應在工作服外加罩衫或穿防護服,戴帽子、口罩。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當微生物的操作不可能在生物安全櫃內進行,而必須採取外部操作時,為防止感染性材料濺出或霧化危害,應使用面部保護裝置(如:護目鏡、面罩、個體呼吸保護用品或其他防濺出保護設備)。
(三)三級生物安全防護(BSL-3)適用實驗對象和防護措施
實驗對象:是通過呼吸途徑使人感染導致嚴重的甚至是致死性疾病的感染性材料。防護措施:除符合BSL-2的要求外還應該符合下列要求:①工作人員在進入實驗室時必須使用個體防護裝備,包括兩層防護服、兩層手套、生物安全專業防護口罩(不應使用醫用外科口罩等),必要時佩戴眼罩、呼吸保護裝置等。工作完畢必須脫下工作服,不得穿工作服離開實驗室。可再次使用的工作服必須先消毒後清洗。②在實驗室中必須配備有效的消毒劑、眼部清洗劑或生理鹽水,且易於取用。實驗室區域內應配備應急葯品。
(四)四級生物安全防護(BSL-4)適用實驗對象和防護措施
實驗對象:是危險的和新的感染性材料,表現出通過氣溶膠途徑傳播實驗室感染和致命疾病的高度危險性。防護措施:除符合BSL-3的要求外,還應該符合下列要求:所有工作人員進入BSL-4實驗室時要更換全套服裝。工作後脫下所有防護服,淋浴後再離去。在BSL-4實驗室中工作人員需穿著整體的由生命維持系統供氣的正壓工作服或使用Ⅲ及生物安全櫃操作病原。
C. 怎樣防止生物入侵
1、建立統一協調的管理機構
在1999年以前,美國也沒有設立專門機構領導防治外來物種的入侵工作,但日益嚴重的入侵危機和堅決的反入侵的決心促成了美國入侵物種理事會的誕生,而此理事會的主要職責則是與不同級別、不同地區、不同種類的各個部門、機構、單位進行積極協作,並對各部門之間的協作計劃的執行進行監督。
2、完善風險評估制度
要阻止外來物種的入侵,首要的工作就是防禦,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就是力爭在第一時間,第一地區將危害性較大的生物堅決拒之門外。
該評價系統根據待引進物種的有關信息、生物學特徵、繁殖和傳播方式以及氣候參數等情況,設計49個問題,通過問卷的方式回答每個問題,再對每一問題的回答給出得分,將所有問題的得分相加,根據最終的得分與標准值的比較來決定是否引進該物種。
3、跟蹤監測
某一外來生物品種被引進後,如果不繼續跟蹤監測,則一旦此種生物被事實證明為有害生物或隨著氣候條件的變化而逐漸轉化為有害生物後,對一國來講,就等與放棄了在其蔓延初期就將其徹底根除的機會,面臨的很可能就是一場嚴重的生態災害。
4、綜合治理
對於已經入侵的有害物種,要通過綜合治理制度,確保可持續的控制與管理技術體系的建立。外來有害物種一旦侵入,要徹底根治難度很大。因此,必須通過生物方法、物理方法、化學方法的綜合運用,發揮各種治理方法的優勢,達到對外來入侵物種的最佳治理效果。
(3)如何進行生物防護擴展閱讀
生物入侵影響
1、對個體的影響
入侵種對於本地種個體具有著快速而顯著的影響。例如,個體在面臨入侵的捕食者或競爭者時,生長或生殖率會出現明顯的下降。同時,生物個體的形態在面對入侵者時也會產生改變。個體也會由於入侵者的捕食或競爭而產生行為學上的反應,例如改變對資源的利用模式。
2、對種群的影響
種群的分布、結構(年齡或大小)以及增長率等,都會嚴重受到入侵種的影響。例如入侵種可能會通過佔領本地種的生態位,減少本地種的可利用資源,導致本地種種群的增長率大大降低,進而將本地種排斥出去。
3、對群落的影響
入侵種會嚴重的影響群落的組成與結構。盡管入侵種的大量遷入可能會增加總體的物種豐富度,但由於入侵種競爭力強,本地種往往被其取代,甚至群落的建群種也會發生變化。
這些變化進一步改變了原有的生境,導致其他的本地種的消失,引起生物多樣性的下降。例如引入澳大利亞北部的含羞草(Mimosa pigra)將開闊的莎草濕地轉變成灌木叢,導致一些特異的本地動植物失去其生境而消失。
D. 生物武器有哪些防護措施
對生物武器的防護:(1)接種免疫疫苗。
(2)採取個人防護措施。
(3)隔離染病人員。
(4)做好滅菌消毒工作。
(5)做好殺蟲、滅鼠等消滅傳染媒介的工作。
為了在遭遇災難時能進行有效的自救、互救,每個家庭都應備有一隻急救箱(包),其中配備一些必需的急救用品。一旦發生意外災情,只需打開家庭急救箱(包),便能基本滿足自救、互救的需要。
E. 生物安全防護措施有哪些
生物安全防護措施主要是指生物實驗室的防護措施。我國生物安全實驗室是按照研究對象的不同而進行分級,一共分為四級。
一級:對人體、動植物或環境危害較低,不具有對健康成人、動植物致病的致病因子。這類的實驗室可以處理較多種類的普通病原體,例如犬傳染性肝炎、 非感染性的埃西里氏大腸桿菌,以及對於非傳染性的病菌與組織進行培養。 在這個水平中需要的防範問題的生物危害性的措施是微乎其微的,手套和一些面部防護。在一般情況下,被污染的材料都留在開放(但分別註明)廢棄物容器。實驗後洗凈程序與我們在許多方面對現代日常生活對於微生物的預防措施皆相同。實驗室環境中使用的所有細胞和/或細菌所使用的所有材料都必須經過高壓釜的滅菌消毒處理。實驗室人員在實驗室中進行的程序中必須經由普通微生物學或相關科學訓練的科學家監督且必須事先訓練之。
二級:對人體、動植物或環境具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潛在危險的致病因子,對健康成人、動物和環境不會造成嚴重危害。有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這類實驗室較能處理較多種的病菌,且該病菌僅造成輕微的疾病給人類,或者是難以在實驗室環境中的氣溶膠中生存。適合它的病原體包括各種細菌和病毒但僅造成輕微的疾病給人類,或者是難以於實驗室環境中的氣溶膠存活,如艱難梭菌、大部分的衣原體門、A;B與C型肝炎、 A型流感、萊姆病、沙門氏菌、腮腺炎病毒, 痳疹病毒、艾滋病毒,羊搔癢症, 抗葯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與VRSA。實驗人員與處理病原體人員需為特定培訓和高級培訓的科學家;實驗時限制特定人士的出入;採取極端的防治污染物品預防措施; 在生物安全櫃或其他物理遏制設備進行可以創建;在可能造成傳染性氣融膠或噴霧被製造時必須在二級生物安全櫃進行。
三級:對人體、動植物或環境具有高度危險性,主要通過氣溶膠使人傳染上嚴重的甚至是致命疾病,或對動植物和環境具有高度危害的致病因子。通常有預防治療措施。該級別適用於臨床、診斷、教學、科研、或生產葯物設施,這類實驗室專門處理本地或外來的病原體且這些病原體可能會藉由吸入而導致嚴重的或潛在的致命疾病。這些病原體包括各種細菌,寄生蟲和病毒可能導致人類嚴重的致命性疾病,但已經有治療法包含炭疽桿菌、結核桿菌、利什曼原蟲、鸚鵡熱衣原體, 西尼羅河病毒,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 東部馬腦炎病毒, SARS冠狀病毒、傷寒桿菌、貝納氏立克次體、裂谷熱病毒、立克次氏體與黃熱病毒。實驗室工作人員必須在對於致病性和潛在的致命或致病性病原體的具體培訓,且必須被對於此方面有經驗之適任科學家之監督。所有涉及感染性材料的操作過程是在生物安全櫃,專門設計的通風櫃,或備有其他物理抑制裝置/穿著適當的個人防護衣物和設備的人員進行。該實驗室具有特殊的工程和設計特點。
四級:對人體、動植物或環境具有高度危險性,通過氣溶膠途徑傳播或傳播途徑不明,或未知的、危險的致病因子。沒有預防治療措施。此級別需要處理危險且未知的病原體且該病原體可能造成經由氣溶膠傳播之病原體或造成高度個人風險,且該病原體至今仍無任何已知的疫苗或治療法,如阿根廷出血熱與剛果出血熱、埃博拉病毒,馬爾堡病毒,拉薩熱,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天花,以及其他各種出血性疾病。當處理這類生物危害病原體時必須且具強制性地使用獨立供氧的正壓防護衣。生物實驗室的四個出入口將配置多個淋浴設備、真空室與紫外線光室,及其他旨在摧毀所有的生物危害的痕跡安全防範措施。多個氣密鎖將被廣泛應用並被電子保護以防止在同一時間打開兩個門。所有的空氣和水的服務,將和來自生物安全實驗室將進行類似的消毒程序,以消除意外釋放的可能性。 當一個病原體被懷疑或可能有抗葯性時都必須在BSL-4實驗室進行處理,直到有足夠的數據得到確認必須在此規格實驗室持續工作,或移交至一個較低水平的實驗室。 實驗室工作人員必須對於他們在處理極其危險的傳染性有具體和深入的培訓並且理解的標准和特殊的措施、抑制配備與設計特色。他們將會受到受過訓練與實地處理這些病原體的合格科學家的監督且實驗室的出入受到實驗室主管的嚴格控制。實驗室必須建立防止污染的協議,經常使用負加壓設備並准備或採用一個特定設備操作手冊,如此一來即使實驗室受到損害,會嚴重抑制透過氣溶膠傳播之病原體的爆發,而工作領域內的所有活動只限於III級生物安全櫃,或II級生物安全櫃一且只有配有生命支持系統與正壓通風的人才能使用。
F. 怎樣進行病蟲害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有哪些重要措施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或生物制劑來防治害蟲。比如利用鳥防止森林害蟲,利用赤眼蜂來防止棉鈴蟲。採用生物防治要比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更優越。因為防治效果好,且不污染環境,因此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生物防治中有可能加以利用的有拮抗作用和交叉保護作用等。
(1)拮抗作用及其利用
一種生物的存在和發展,限制了另一種生物的存在和發展的現象,稱為拮抗作用。這種作用在微生物之間廣泛存在,在高等生物間、高等生物和微生物間也廣泛存在。拮抗作用的機制比較復雜,主要有抗生作用、寄生作用和競爭作用等。一種生物的代謝產物能夠殺死或抑制其他生物的現象,稱為抗生現象。具有抗生作用的微生物稱為抗生菌,這些抗生菌主要來源於放線菌、真菌和細菌。對植物病原物有寄生作用的微生物很多,如噬菌體對細菌的寄生,病毒、細菌對真菌的寄生等,寄生作用在生物防治中的應用正日益廣泛。在枝、干、根、葉、果、花的表面及周圍的微生物區系中,除直接作用於病原物並具有抗生作用或寄生作品的微生物之外,還有一些同病原物進行陣地競爭或營養競爭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往往可以防止或減輕病害的發生。利用這些微生物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兩類:①直接使用。把人工培養的拮抗微生物直接施入土壤或噴灑在織物表面,可以改變根圍、葉圍或其他部位的微生物組成,建立拮抗微生物的優勢,從而達到控制病原物的目的。②促進繁殖。在植物的各個部位幾乎都有拮抗微生物的存在,創造一些對其有利的環境條件,可以促使其大量繁殖,形成優勢種群,達到防治病害的目的。例如多施有機肥,會促進鱷梨根腐病菌的多種抗生菌的增殖,大大減輕該病的危害。在土壤中施入二氧化硫、甲基溴化物等化學物質可以刺激木霉的增殖,殺死或抑制根朽病菌。此外,把拮抗微生物與其適宜的基物混合在一起施入土壤中,可以幫助拮抗微生物建立優勢,起到防治病害的作用。
(2)交叉保護現象及其利用
在寄主植物上接種低致病力的病原物或無致病力的微生物後,誘導寄主增強其抗病力,甚至可保護寄主不受侵染,這種現象稱為交叉保護。例如在番茄花葉病的防治上,即在番茄播種20~30天,或在番茄有3~4片真葉時,接種無致病力的弱病毒株系,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生物防治是病害防治中的一個新領域,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除上述使用途徑外,新近的研究還發現了一些新的途徑,如某些生防因子與某些化學葯劑混合使用可發生協同作用。如果把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對病害進行綜合防治,可以大大提高防治效果。
G. 如何對紅火蟻進行生物防治
入侵紅火蟻是當今世上最可怕的入侵螞蟻之一,現已擴散至北美洲、亞洲和澳洲的許多地方。憑借驚人的競爭力和適應性,它們每到一地,往往能夠迅速建立起強大的生態優勢,排擠和取代本地蟻種和節肢動物,最終造成當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嚴重下降。
面對這種嚴峻局面,許多螞蟻專家都在著手研究本地螞蟻和紅火蟻之間的競爭關系,他們希望能夠找出一些足以抗衡紅火蟻的本地蟻種,從而優化紅火蟻的防治策略,抑制紅火蟻的擴散傳播。
阿氏盤腹蟻
那些對抗指數小於1的蟻種,往往和紅火蟻占據不同的棲息地,比如說北美的盤腹蟻雖然在所有生境都有分布,但它們尤其喜歡森林生態系統,而紅火蟻則不太喜愛林地,也許是在長期的相互作用和取代後形成了一種平衡。針對這種情況,為了治理紅火蟻,有學者提出一種方案,即人工設計一個動物群落,在已被入侵的地區引入強力的、足以抗衡紅火蟻的蟻種作為它的競爭對手,比如本文中比較厲害的蟻種。當然,這種方法可能是非常危險的,必須確保被引入的物種不會像紅火蟻一般製造生態災難,在未來,還需要對這些蟻種進行嚴格的行為、生態和系統研究。
雖然有些種類的螞蟻在數量相當的公平較量下可以打敗紅火蟻,但它們的自然群落都太小,而且與紅火蟻生活在不同生境,難以起到在野外防治紅火蟻的作用。看來,紅火蟻能入侵幾大洲並泛濫到如此程度,確實有其厲害之處啊。
表中還有種叫新黑毛蟻的螞蟻也能打敗紅火蟻,我在別的文章里講過了。
H. 如何做好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措施
各級生物安全實驗室防護的實驗對象和防護措施簡單介紹如下: (一)一級生物安全防護(BSL-1)適用實驗對象和防護措施 已知對健康成年人無致病作用,對實驗室工作人員和環境的潛在危害很校防護措施:工作人員進入實驗室應穿工作服,實驗操作時應戴手。
I. 如何防治外來生物入侵
防治外來生物入侵的方法
1.人工清除
通過人工對該生物進行捕捉或打撈,若該生物可以為人利用可以把捕上來的生物進行利用,如果它對我們毫無用處直接殺死丟埋即可。
2.找尋天敵
仔細在本生態系統中查找該生物的天敵,利用本土的生物對該生物進行驅逐。不過利用生物法除去外來生物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可以人工、生物兩種方法一起使用。
3.引入天敵
這個和第二種方法的原理一樣,但效果有可能完全不一樣。引入天敵是指從外來生物原本的生活環境中引入它的天敵,由於它的天敵也算是外來生物,隨意引入也有可能導致生物入侵。所以此種方法使用之前一定要經過嚴格考慮,確定它的天敵不會對本土環境造成破壞後再引入。
4.化學防治
這個是指通過化學方法一般是化學葯劑來殺死外來生物。這種方法具有速度快、效果好以及便於推廣的優點。不過使用此方法在殺死外來生物的同時也有可能大量殺死本地原有生物,有可能對環境產生更大影響。
5.杜絕入侵
生物入侵一般發生在外來人員攜帶的各種植物或者動物身上,所以杜絕入侵最源頭的辦法就是嚴格監察入境的各種生物,若發現有可能產生生物入侵的生物即進行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