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史前生物為什麼都是那麼大
史前生物體型巨大的原因是那時的氣候及大氣含氧量決定的,當然也有適應環境。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約距離今天有2億到7千萬年的時候,我們的地球上生活著一個龐大的家族,它們統治著海洋、陸地和天空,其他一切動物都無法和它們對抗,它們是名符其實的霸主,這就是恐龍。
在那個時候,地球的氣候溫暖濕潤,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森林裡居住著各種各樣的動物,所以,不論是吃植物還是吃動物的恐龍,都有享受不盡的美食。因為有了這么好的環境,恐龍們一般都長得巨大無比。據推測,最大的恐龍有30米長,體重達40到50噸,就是用現在最大的公共汽車也拉不動它們呢。當然,也有小一些的恐龍,像細齶龍全長才60厘米,重3公斤,跟我們見到的雞差不多。
可是,這樣一個龐大的家族,卻突然很快地從地球上消失了。消失的時間是在科學家們稱為「白堊紀」的結束期。恐龍為什麼會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凈,這是一個科學之謎,很多年以來人們紛紛猜測,但一直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所幸的是有些死去的恐龍並沒有完全消失,它們的骨胳變成了化石被大自然保留了下來,使我們今天知道過去有這樣一些動物存在,並且根據這些骨胳推測描繪出了它們的樣子。如果你對恐龍感興趣,也不妨試試,看能不能解開這個千古之謎。
對恐龍的研究是很有意義的,它不僅能幫我們認識地球生物進化的過程,還可以使我們了解地球氣候的變遷、地質活動的狀況、我們人類自己與環境的關系等等,甚至還涉及宇宙天體的方方面面呢。
恐龍的種類很多,科學家們根據它們骨胳化石的形狀,把它們分成兩大類,一類叫做鳥龍類,一類叫做蜥龍類。根據它們的牙齒化石,還可以推斷出是食肉類還是食草類。這只是大概的分類,根據恐龍骨胳化石的復原情況,我們發現,其實恐龍不僅種類很多,它們的形狀更是無奇不有。這些恐龍有在天上飛的,有在水裡游的,有在陸上爬的。下面我們就來大概認識一下它們吧。
翼手龍生活在白堊紀,它們的骨胳在歐洲被發現。翼手龍並不是很大,它的翅膀不過22厘米左右。但是風神翼龍的翅膀卻長達12米,像公共汽車那麼大。美國科學家曾經發現過一種翼龍,它的翅膀長達15米以上,如果我們今天能看到它,說不定會以為是飛機在天上飛呢。很多會飛的鳥龍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們好像用一雙手撐起巨大的翅膀,於是,又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們的一大特點。有人認為,後來的鳥類就是由它們演化來的。
體形巨大的翼龍是怎麼飛上天的?對此,科學家們有不同的認識。一些人認為,那些巨大的翼龍根本就不會飛,它們不能像鳥兒一樣振動自己的翅膀,但是它們可以先爬到高處,迎風張開巨大的雙翼,這樣就可以藉助上升氣流,使自己在空中滑翔。另一些人認為,翼龍翅膀上的膜非常堅硬,而且翅膀的外側有像框架一樣的筋骨相連,所以它們能像鳥兒一樣扇動翅膀。由於它們的翅膀非常大,稍稍拍動一下就可以獲得巨大的反作用力,使自己飛起來。這兩種觀點究竟哪一個是正確的,目前還沒有結論,也許不久的將來,你就可以破解它呢。
在恐龍統治陸地的時候,海洋也同樣被一些巨大的爬行動物佔領著。它們與陸地上的恐龍和空中的翼龍是近親,也用肺呼吸空氣,一般也產卵。它們是海洋中的霸主,有些長著鋒利的牙齒,為的是捕食其他魚類。這些爬行動物多多少少長得有些像今天的魚類,有人就認為它們是魚變的,也有人認為今天的魚是它們變的。這些海中巨怪也有不少種類,像我們今天有的鰻、龜、蛇、鱷等等,過去也都有相似的種類。如鰻龍,如蛇頸龍等等。薄板龍是最長的蛇頸龍,全長可達15米。它的脖子大約為軀乾的兩倍。
鰻龍是蛇頸龍的一種,在日本發現過它們的化石,經測量,它們的身長約7、8米。而且它們有鋒利的牙齒。
科學家們在發掘原角龍巢穴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了一具小型恐龍化石。它跑到原角龍的巢里去做什麼?經過研究,原來它是一個專門偷吃恐龍蛋的小壞蛋。它的嘴裡沒有牙齒有一根尖刺那就是它用來刺破並吸取蛋汁用的工具。
陸地上的恐龍是我們最熟悉的了,這也許是因為它們的骨胳化石更容易被保留下來的緣故。現在發現的這類恐龍很多,有獸龍類,如異齒龍;劍龍類,如劍龍;甲龍類,如森林龍;角龍類,如三角龍;雷龍類,如雷龍等等。
異特龍是是一種兇猛可怕的食肉恐龍,它的一張大嘴可以一下子吞下一頭小豬。它的牙齒全都向里彎曲,獵物被它咬住就休想逃出來。
原角龍生蛋時往往是幾只雌龍共用一個窩,大家輪流一圈一圈地產蛋。看來它們很講團結呢。
三角龍是角龍的一種。它的鼻子上有一隻角,像犀牛,眼睛上有兩只角,又像牛。這三隻角都有1米長,是它們打架的有力武器。
櫛龍的頭上長著一個引人注目的管子,里邊有細細的通道。空氣經過時就會發出低沉的聲音,可以用來嚇跑敵人。也有人認為,那是它們在潛水時用來通氣用的,究竟是做什麼用的,目前還沒有定論。
這是甲龍的一種,它們的皮膚非常堅硬,像鎧甲一般。身上和尾部長著骨刺,像狼牙棒一樣,誰也不敢碰它們。
雷龍是恐龍中最大的一種,有的身長達30米以上,有6層樓那麼高。它們都是食草或樹葉的動物。我們在博物館見到的一些恐龍化石,大多就是這種恐龍。
大約在2億多年前,地質史上開始進入中生代,這個時候,地球上出現了恐龍。在以後的1億多年裡,恐龍的家族越來越龐大。後來它們好像在一天之內突然消失得乾乾凈凈,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謎。經過科學家們不懈的探索,我們才漸漸對恐龍有了一些認識,原來恐龍雖然又大又笨又可怕,其實它們的故事還是挺有趣的呢。
慈母龍的故事:以前人們一直認為恐龍和今天的爬行動物一樣,都是一生下蛋就走開,根本不管它們的孩子會怎麼樣。後來,科學家們發現一些幼小恐龍化石的牙齒有明顯的磨損痕跡,這表明它已經開始吃東西了。但是這些幼龍的四肢卻還沒有發育完全,顯然還未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爬行。這似乎可以說幼龍是在巢中由父母來養育的。另外,分析恐龍足跡化石表明,它們常列隊外出,大恐龍在兩側,小恐龍在隊列中間,如同今天我們看到的象群。於是科學家給這種恐龍起了一個很有人情味的名字,慈母龍。不過,也有很多人認為,僅憑這些證據,並不能證明恐龍是有目的志養育自己的後代。因為現在世界上任何爬行動物都沒有表現出這樣的愛心。鱷魚算是做得最好的,也不過就是用嘴巴含起剛出殼的小鱷魚,把它們帶到水邊,就算完成任務了,至於小鱷魚會不會游水,能不能捕食,它可不管。慈母龍每次能生25個蛋,這25隻小恐龍每天要吃掉幾百斤鮮嫩的植物,慈母龍需要不辭勞苦地到處尋找食物。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它們是無愧於慈母龍這個稱號的。
人們剛發現劍龍的時候就注意到它們背上長著許多骨板。最初,科學家們估計這些骨板是像護蓋一樣平鋪在恐龍身上。後來,經過仔細的考察,最終確定骨板是豎立的。這些骨板裡面充滿空隙,表面還有很多溝槽,這些空隙和溝槽裡布滿了血液。當氣溫降低時,劍龍就會張開骨板,吸收陽光的熱量,氣溫升高時,又會將骨板轉一下,利用涼風散熱。劍龍的頭小得很,腦子只有核桃大小,與它龐大的身軀極不相稱,科學家們由此認定,劍龍一定很笨。
在恐龍家族中,個子最大的要屬梁龍了。它們又高又長,簡直就像一幢樓房。按說身軀如此龐大的梁龍,體重也應該不輕,可實際上它們只有10多噸重,那些比它們個頭小許多的恐龍倒往往比它們重上好幾倍。原來,梁龍的骨頭非常特殊,不但骨頭里邊是空心的,而且還很輕。因此,梁龍這樣的龐然大物就不會被自己巨大的身軀壓垮了。
在加拿大的雷德迪爾河沿岸,曾經生活著很多恐龍,其中有一種叫阿爾伯特龍。這種恐龍和霸王龍屬於同一個家族。與一般恐龍相比,它們的身軀要小一些,但它們卻更令其他動物害怕。因為它們奔跑的速度極快,據估計,短距離內可達時速30多公里。阿爾伯特龍的可怕之處還在於它的嘴巴特別大,里邊排滿了尖利的牙齒,能咬穿堅硬的骨頭,更不用說其他恐龍的厚皮了。另外它們的前爪像老鷹一樣非常尖銳,任何動物被它抓住都難以逃脫惡運。
1993年,科學家在我國河南西部的西峽縣發現了大批恐龍蛋。在這以前,人類總共才發現了500多枚恐龍蛋化石,而這次西峽出土的的恐龍蛋多達5000多枚,沒有出土的估計還有上萬枚。一時間,世界都為之震驚。但是,為什麼那麼多恐龍都跑到西峽來生蛋呢?科學家們推測,恐龍喜歡在水邊、向陽、地勢較高的地方下蛋。西峽恰恰就符合了這些條件。古地質時代的西峽是一個盆地,湖泊沼澤很多,氣候溫暖濕潤,適合恐龍生存。
過去,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恐龍像所有爬行動物一樣是冷血動物或變溫動物,但是隨著化石資料的不斷增多,人們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有人提出,有些恐龍可能是溫血動物。首先,他們認為有些恐龍行動極為敏捷,也不是像蛇一樣在地上爬行,而是靠兩條後腿在地面上跑動,其速度可達每小時20至90多公里。這就需要有強壯的心臟並且維持較高的新陳代謝,這些顯然冷血動物是做不到的。其次,恐龍的食量都相當大,據推測,一頭30噸重的蜥龍類恐龍,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噸食物,只有溫血動物才需要這么多的能量。從食肉恐龍遠遠於少於食草恐龍來看,這一點也是合理的。另外,還有一些身體較小的恐龍,它們身上很可能覆蓋著一層羽毛或毛發,這也是為了防止體溫散失。其它方面,如骨胳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龍是溫血動物。溫血恐龍的說法一提出,就受到強烈抨擊,但倒底結論如何,目前還難下定論。
在我們的地球上,曾經有很多生物種類出現後又消失了,這是一個生物演化史中的必然階段。但是像恐龍這樣一個龐大的占統治地位的家族,為什麼會突然之間就從地球上消失了,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種種猜測。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究竟發生了什麼,使得恐龍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統統死去,科學家們對此一直爭論不休。有的說是地球在那個時候發生了地質上的造山運動,因為平地上長出許多高山來,沼澤便減少了,氣候也變得不那麼濕潤溫暖了。恐龍的呼吸器官不能適應乾冷乾熱的空氣,而且一到冬天,恐龍的食物也沒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絕路。有的說是超新星爆發引起地球氣候發生強烈變化,溫度驟然升高後又降得很低的緣故。還有的說是恐龍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龍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證據是那個時候開始出現了有花植物。還有人別出心裁地說,是因為恐龍這種巨大的動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斷放屁,向空中釋放大量的甲烷氣體。由於它們數量太多,生存時間又長,所以破壞了地球的臭氧層造成毀滅性氣候。甚至還有人說是外星人跑到地球來獵取的結果,因為它們覺得恐龍肉特別好吃。證據是他們在北極發現的恐龍骨胳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跡。總之,真可謂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但是,普遍被大家認可的是隕石撞擊說。
1980年,美國科學家在65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幾十甚至數百倍。這樣濃度的銥在隕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學家們就把它與恐龍滅絕聯系起來了。根據銥的含量還推算出撞擊物體是相當於直徑10公里的一顆小行星。這么大的隕石撞擊地球,絕對是一次無與倫比的打擊,以地震的強度來計算,大約是里氏10級,而撞擊產生的隕石坑直徑將超過100公里。科學工作者用了10年的時間,終於有了初步結果,他們在中美洲猶加敦半島的地層中找到了這個大坑。據推算,這個坑的直徑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間。現在,科學工作者們還在對這個大坑做進一步的研究。
科學家們開始為我們描繪6500萬年前那壯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龍們還在地球樂園中無憂無慮地盡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現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顆直徑10公里相當於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從天而降。那是一顆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頭撞進大海,在海底撞出一個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氣化,蒸氣向高空噴射達數萬米,隨即掀起的海嘯高達5公里,並以極快的速度擴散,沖天大水橫掃著陸地上的一切,洶涌的巨浪席捲地球表面後會合於撞擊點的背面一端,在那裡巨大的海水力量引發了德干高原強烈的火山噴發,同時使地球板塊的運動方向發生了改變。
那是一場多麼可怕的災難啊。隕石撞擊地球產生了鋪天蓋地灰塵,極地雪融化,植物毀滅了,火山灰也充滿天空。一時間暗無天日,氣溫驟降,大雨滂沱,山洪暴發,泥石流將恐龍捲走並埋葬起來。在以後的數月乃至數年裡,天空依然塵煙翻滾,烏雲密布,地球因終年不見陽光而進入低溫中,蒼茫大地一時間沉寂無聲。生物史上的一個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不論以上的事情是否真的發生過,恐龍的全部滅絕都將是一個奇特的事情。好在我們現在獲得了一些珍貴的恐龍化石,使科學家們的研究工作能夠進行。我們希望不久的將來,這個謎一定會解開。同時我們應該知道,任何一種生物都要經歷產生、繁榮、滅亡的過程。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並不會因為那一物種龐大強盛而改變。恐龍滅絕了,隨後出現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更多的更高級的生物世界把地球裝點得更加美好。
⑵ 為什麼史前動物身體這么大拜託各位大神
史前巨型生物所處的環境,氧氣濃度很高,而生物的基因和當時的條件都有利於史前生物變大,而現在動物普遍變小就是氧氣含量較低,無法供應大型史前生物的生存。
大家在觀看史前生物時會發現他們都很大,就以恐龍舉例,恐龍是冷血動物,而冷血的大小跟當時的氣溫成正比。
史前時期,經科學家研究發現,當時的大氣沒有現在的厚,而太陽比現在照射到地球的能量更強,氣溫比較高同時氧氣含量也高,都利於大型生物的生長需要,而如果把恐龍拉到今天這個環境,估計會因為含氧量較低而窒息而死。
而史前生物恐龍其基因並不如現在完全,恐龍時代的動物們身體里缺少抑制細胞生長的繁殖基因,就像現在的鱷魚和恐龍同屬一個時代,鱷魚只要不死,身體細胞一直在生長,但因為氣溫,氧氣含量等各方面因素,鱷魚長不到史前那麼大了。
(2)史前生物為什麼那麼大擴展閱讀
恐龍是史前時期出現的大型生物。
恐龍(英文名:Dinosaur),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恐龍」一詞在西方指恐蜥(恐怖的蜥蜴),日本的古生物學家譯為「恐竜」,後來流行於中國。古希臘語蜥蜴(Saurosc),特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類似蜥蜴的爬蟲。
東方譯名這種語境里的「龍」特指該希臘語蜥蜴家族,如主龍、暴龍、異齒龍、梁龍、霸王龍、翼龍、三角龍等。就像「壁虎」的虎字是轉用性質。
雖然恐龍化石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千萬年,但直到19世紀,人們才知道地球上曾經有這么奇特的動物存在過。第一個發現恐龍化石的是一位名叫吉迪昂·曼特爾的英國醫師,而創立「恐龍』』的這一名詞的是英國古生物學家查德歐文。
⑶ 為什麼史前生物體型都巨大
史前動物大的原因:遠古時期地球還是一塊陸地,一般來說,陸地越大,資源越豐富,動物體型也越大,有一個關於恐龍的介紹,同一種恐龍,在大陸上生存的體型就大,而在另一個島嶼上生存的,個頭就小了很多。同時那時候的氣候很適宜草木生長,能支持大型素食動物的生長需求,有了大型的吃草的動物,自然可以供應大型肉食動物。滅絕的原因是地球的氣候大變化,火山海嘯,大陸板塊漂移,冰河時期等等長很長牙齒的虎叫做劍齒虎,長這么長的牙是為了殺死獵物,因為劍齒虎生存的時期,動物體型都太大,為了生存
⑷ 為什麼遠古的生物那麼巨大呢
為什麼遠古生物特別大?
關鍵是那個時代空氣中的氧氣濃度比現在要高的多,為大型生物的生 存提供了基礎。
遠古時代,地球 大氣層中氧含量遠遠超出了今天的標准,而古生物學家通過化石標本得知遠古時代的昆蟲體積普遍大於現代。那麼,是不是當時的高氧大氣造就了古代的巨型昆蟲?
3億年前石炭紀地球上生活著巨型昆蟲,蜻蜓翼展接近一米。
科學家們通過化石記錄發現,在恐龍之前,地球上就有巨大的物種存在,它們就是3億年前石炭紀的巨型節肢動物,包括超大的蜉蝣昆蟲、蠍子;吊蘭大小的蜘蛛;還有5英尺長的千足蟲,等等。其中最神奇的應是巨型蜻蜓,它們的翼展可以達到2英尺半(接近1米),有老鷹那麼大,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昆蟲。
3億年前,這些物種曾經昌盛一時。那時大部分陸地都在熱帶,植物繁盛(後埋入地下形成煤炭,該時期因此稱為石炭紀)。但經過大約5000萬年,從二疊紀的中期到晚期,這些巨型物種消亡了。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猜測,也許是大氣中氧氣含量的變化在它們的興亡中起了關鍵作用。現在,古生物學家開始探究這些大小與現在的老鷹相當的遠古蜻蜓、蟑螂以及其它超型昆蟲的興亡是否與超高的氧含量有關。
正方:高氧濃度造就了古代巨型昆蟲
石炭紀地球大氣層中氧氣濃度高達35%,不久前,美國耶魯大學生物學家羅伯特·貝爾納等人發表的一項古氣候研究肯定了這個猜測。
研究者在報告中指出,石炭紀時地球大氣層中氧氣的濃度高達35%,比現在的21%要高很多。許多節肢動物是通過遍布它們肌體中的微型氣管直接吸收氧氣,而不是通過血液間接吸收氧氣,所以高氧氣含量能促使昆蟲向大個頭方向進化。
這些認識來源於對遠古大蜻蜓的飛行機制的研究。科學家們長期認為,那樣巨大的蜻蜓只能滑翔而不可能飛。航空工程師羅伊·貝克邁爾指出:「很明顯,它們是能飛行的。」其中關鍵條件之一是它們的翅膀可以擺動、彎曲和扭轉。現代蜻蜓就是靠彎曲和扭轉它們的雙翅來上升和前進的。
化石資料表明,古蜻蜓的雙翅上有類似於現代蜻蜓的褶皺結構,現代蜻蜓能扭動外部的翅膀,而古蜻蜓可以緩緩地扭動全部翅膀,所以它們也許不會飛得太快,但還是能飛的。
但是那麼巨大的昆蟲,就算是緩慢的飛行也會因肌肉運動而產生大量熱量。因此,古代蜻蜓一定得有排出自身熱量的途徑,不然它們會被自己的體溫烤死。這一點是美國拉特格斯大學的昆蟲學家邁克爾·梅最先指出的。
科學家發現,現代蜻蜓和其它昆蟲一樣,體內有一種叫血淋巴的體液(即無脊椎動物的血)在它們整個身體中循環流動。當它們太熱的時候,會增加腹部血淋巴的流量,它們的腹部既長且薄,可以通過對流,散去多餘的熱量。這就像汽車的冷卻系統把熱量從發動機處帶走一樣。
盡管還沒有找到直接證據,但梅認為很可能古代蜻蜓也有類似的機制,使它們能長時間飛行而不至於過熱。之所以沒有找到直接證據,是因為化石通常只保留下骨骼材料。
氧氣含量的多少可以決定昆蟲的形體大小,為弄清楚高氧氣含量是否推動了古代超大蜻蜓等節肢動物的進化,研究者對現代蜻蜓進行了研究。原來,昆蟲是通過它們身體上的氣孔系統來「呼吸」的。氣孔連著氣管,而且由上往下又附著更多層的越來越小的氣孔,由此把氧氣送到全身。在目前的氧氣水平下,氣孔系統的總長度已經達到極限;超過這個限度,氧氣的水平就會變得不夠。因此,根據這一該構造,可以有效判斷,氧氣含量的多少可以決定昆蟲的形體大小。
也就是說,在高濃度氧氣環境中,大個頭的昆蟲就有進化上的優勢,它們可以獲得更多的氧氣。對海洋中的無脊椎動物的研究也發現,在更冷和氧氣含量更高的水體中,那裡的生物的體積也更大。
誠然,石炭紀時代的大氣氣壓確實比現在高。這就基本可以推斷那些遠古龐然大物的一個決定因素正是氧含量較高。但這究竟是怎樣導致它們體積變大的,目前科學家還很難回答。
反方:體型與氧氣含量也許並沒有必然聯系
昆蟲通過各種技能適應氧氣濃度的變化
雖然貝爾納等人的分析很精彩,但一些科學家還是心存疑慮,甚至有的還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
為探究昆蟲體型大小變化的根源,亞利桑那大學的昆蟲研究員喬恩·哈里森和他的同事在不同的含氧量環境中喂養了蝗蟲、米蟲、果蠅以及其他昆蟲,並對它們的大小進行測量,以解答遠古地球的高氧大氣是否與古代巨型昆蟲的進化有關。
哈里森他們起先認為個體較大的昆蟲在含氧量較低的環境中生存更困難,然而結果卻不是如此。例如,小蝗蟲在低含氧量環境中尤其是氧氣濃度低於15%的環境中就無法生存,而成年蝗蟲則可以在2%的氧氣含量環境中生存下來。
哈里森在美國地質協會與加拿大地質聯合大會上表示,在初步實驗中,他們將一些與自己祖先一樣都沒有呼吸器的現代昆蟲放在富氧環境中,結果發現較高的氧氣含量並不必然產生較大的個體,而較低的氧氣含量也並沒必然會產生較小的個體。
哈里森解釋說,昆蟲通過各種各樣的技能來適應氧氣濃度的變化。這些技能包括增大氣孔和增加進入身體的新鮮空氣量等。而在這些昆蟲中,有的更善於增加吸入的新鮮空氣量,有的則更善於擴大氣孔的大小。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使得他們對所研究的問題有了不同的答案。
哈里森說:「我想問的是為什麼現代昆蟲的個體都如此小?」過去,研究人員猜想,與現在大氣含氧量為21%相比,石炭紀時期大氣含氧量達到35%,在這種環境中,更容易產生大型昆蟲。而哈里森的研究卻發現,體型與氧含量也許並沒有必然聯系。
昆蟲體型大小是否與氣壓高低有關
與此同時,耶魯大學古生物研究生約翰·凡登·布魯克斯也在鱷魚身上進行了相同的實驗。試圖找到在二疊紀時期高達30%的氧氣含量環境是否會在生活其中的動物骨骼中留下任何線索。結果發現,在一定的高氧含量環境中生活的鱷魚個頭更大。但氧含量超過27%或28%時,這種變化就不那麼明顯了。布魯克斯還打算在下一步實驗中,將虹鱂放在不同氧含量的環境中喂養,並觀察在數代之後有什麼變化。
此外,科學家通過對果蠅的研究發現,有的果蠅在高氧環境中體型增大,有的並沒有。但在氧氣含量高、氣壓也高的環境下,接受試驗的果蠅生活到第五代,身體尺寸增長了20%。難道氣壓的高低也與昆蟲大小有關?
這些實驗結果的不一致不能不讓人對先前的猜想產生疑問:氧氣是否真的造就了古代巨型昆蟲?遠古時代的巨型昆蟲的滅亡果真是大氣中氧氣濃度減小導致的嗎?對這些問題的解答,看來還得有更加充分的證據才行
⑸ 為什麼史前動物比現在動物大很多
在3億年前的石炭紀,出現了很多巨型節肢動物。
那個時候的蚊子就比現在的蚊子大3~5倍;蜘蛛像盆栽吊蘭一樣大;蜻蜓甚至接近1米長,與現代老鷹大小相近;千足蟲可達1.55米,像條長蛇;巨型蠍子的體長可達2.4米;而巨型蜈蚣的體長達2.6米,看起來都像條鱷魚了。
這類巨型昆蟲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約5000萬年,在二疊紀的晚期就消亡了。
史前巨型昆蟲,其主要的促成原因和當時空氣的含氧量有很大關系。
3億多年前的石炭紀、二疊紀時期,地球上的平均溫度比較高,但更重要的是大氣中的含氧量更高。
當今時代的大氣含氧量為21%,而史前二疊紀時期最高達35%左右。
由於節肢動物都沒有肺,它們主要依靠體表的呼吸孔完成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
當然,巨型昆蟲的成因不僅僅只和氧氣含量有關,那個時候的氣壓也比現在要高,可以保證有足夠的空氣進入昆蟲體內,這也保證了昆蟲的軀體可以長得特別巨大。
總的來說,當代最大的動物並不比任何史前時期的動物小,且海洋哺乳動物還處於史上最大時期。
所以說,人們認為現代的動物比史前的動物更小,只是現代的節肢動物、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更小,而不能以偏概全。
⑹ 為什麼史前的生物都那麼大
首先糾正你的錯誤觀點——不是所有史前生物都那麼大,比如古生態的一些海洋生物,和一些古代植物,其實都很小,地球最早期的生物不過單細胞生物,再往後相當長的時期不過是一些苔蘚和藻類,這些生物的體型都很渺小。
你說的「史前」其實是指人類歷史以前的時期(而人類歷史,可以廣義指人類存在的歷史——大約幾百萬年吧,狹義的指有人類文字記載的歷史——也就最近幾千年以來),可以分為許多的地質時期,你說的史前生物都特別大的的時期,典型的應該是指中生代的恐龍和同時期的巨大生物吧!——提問題先把概念搞清楚再提,才好回答。
現在概念清楚了,我再開始答題——史前(比如中生代)的生物(比如恐龍)為什麼體型那麼大,因為那個時候的地球陽光和氧氣充足,到處是高大的植物,氣候溫暖濕潤,為了吃到這些高大的植物,因此植食性的恐龍體型都特別高大,同樣,為了吃到這些體型巨大的植食性恐龍,肉食性的恐龍也進化的特別大,這都是基於進化論的解釋,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哦!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解答你心中的疑惑。
⑺ 為什麼遠古時代的生物體型都非常大呢
說起這些遠古生物,相信不少朋友都有了解,最明顯的特點就是遠古生物體型都非常龐大,白堊紀、三疊紀和侏羅紀等時期,生物的體型都異常大,恐龍我們都知道,那絕對是體型巨大的生物,行走間都能引得大地震動,除了恐龍,其它的生物體型也不小,比如現在常見的蚊子,遠古時期的蚊子可比現在的蚊子至少大3倍,還有幾億年前的蜻蜓,能夠生長到一米多長,人們都可以把它當坐騎了。
還有其它的像蜜蜂,蜘蛛等都是龐然大物,遠古時期的生物很少見到像現在的家貓大小的,大部分的生物都要比家貓大,就是一個蜜蜂體型都要超過家貓。那麼遠古時期的生物體型為什麼那麼大?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科學家經過深入分析,終於找到答案,等你聽完科學家的解釋,就會恍然大悟。
宇宙浩瀚無邊,行星無數,生命星球也會有很多,外星文明的智慧生命的體型也會不一樣,有的可能和人類差不多,有的可能會非常矮小,也有的可能會異常高大,在我們的眼裡就是巨人,當然巨人外星文明的星球,必然也會比地球大很多,否則星球上的資源是不可能支持到他們走出本星球。未來人類會走出太陽系,去探索太陽系外的星系,那個時候我們有可能就會遇到其它的外星文明,也會發現他們形態各異,可能會有在我們眼裡巨人般的外星生命。
⑻ 史前動物為什麼體型都那麼大,是什麼因素決定的
如果要談論我們想像中的史前動物,我們或許會想到高大的霸王龍、巨大的海底生物、甚至對史前環境也有著類似的幻想:遍地蒼天樹木、巨大的花朵下不知隱藏著怎樣的生物……而反觀現代,現存的動物種類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樣高大,即使最高的長頸鹿站在我們面前,我們或許也會認為這樣的高度也算正常,更不要說更矮些的老虎、鬣狗。可為什麼史前動物普遍巨大,而現代動物的體型都很一般呢?
當然含氧量只是環境因素,更早時期的生物之所以會擁有更大的體型,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們自身的呼吸系統。對越低級的生物來說,呼吸系統就越不完善,這是導致節肢動物體型變大的主要原因。不過這些含氧量的提升對哺乳動物的呼吸系統起不到太大改善,所以我們只能判斷,恐龍擁有比現代哺乳動物更加高效的呼吸系統,不然它們很容易將自己憋死。這樣來看,效率更高的呼吸系統應該是進化的結果,但不是恐龍長得更大的原因。
其實物競天擇,地球上物種總量越多,就越容易誕生體型更大的個體,但體型越大又會消耗大量的能量,最終導致自身的運動方式越來越困難,也更加不容易捕獲食物,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很多體型很大的動物都是食草性的。不過太大的體型對自身行為或許是不利的,畢竟我們也看到了,現代並沒有太多體型巨大的生物,或許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巨大的體型並不是生物進化的最優選擇路線。
⑼ 為什麼史前生物都特別巨大
很多史前巨獸的體型都非常巨大,特別是恐龍,某些植食性恐龍的身體簡直如一座山一般,科學家們發現許多體重超過100噸的恐龍化石,2-3隻恐龍的身體連接起來就和足球場一樣長,人類在其面前就如同螞蟻。
首先,食物充足,遠古時期的的氣候溫暖濕潤,森林覆蓋率比現在高很多,植物繁多並且茂盛,植物又是生態系統的基礎,大部分植食性動物不會為食物發愁,體型自然會增長。肉食性生物也不得不隨之增長體型以捕獲更大的獵物。其次,生物體內都含有一種生長抑制基因,可以抑制自身體型的增長,而遠古時期的生物很多都不具有這種基因,所以體型就不受控制的增大,現在的藍鯨也不具有這種基因。
再者,由於以前的植物大多是裸子植物,這類植物的營養價值不如現在的被子植物高,植食性生物必須在體內儲存更多的食物,以吸收更多的營養,這種循環就使得其體型持續增長。而現代的被子植物的營養價值非常高,植食類的生物不必再以增長體型為代價來吸收營養了。也可以這樣理解,現在的動物體型本就很小,又特別適宜現在的環境,沒有必要再做出改變來適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