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腸菌群是什麼
大腸菌群並非細菌學分類命名,而是衛生細菌領域的用語,它不代表某一個或某一屬細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這些細菌在生化及血清學方面並非完全一致,其定義為:需氧及兼性厭氧、在37℃能分解乳糖產酸產氣的革蘭氏陰性無芽胚桿菌。一般認為該菌群細菌可包括大腸埃希氏菌、檸檬酸桿菌、產氣克雷伯氏菌和陰溝腸桿菌等。
大腸菌群主要包括暢桿菌科中韻埃希氏菌屬、檸檬酸桿菌屬、魔雷伯氏菌屬和腸桿菌屬。這些屬的細菌均來自於人和溫血動物的腸道,需氧與兼性厭氧,不形成芽孢;在35~37℃條件下,48 小時內能發酵乳糖聲酸產氣,革蘭氏陰性。大腸菌群中以埃希氏菌屬為主,埃希氏菌屬教俗稱為典型大腸桿菌。大腸菌群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人和溫血動物的糞便。本群中典型大腸桿菌以外的菌屬,除直接來自糞便外,也可能來自典型大腸桿菌排出體外7~30 天後在環境中的變異。所以食品中檢出大腸菌群J表示食品受動人寢溫血動物的糞便污染,其中典型大腸桿菌為糞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屬則可能為糞便的陳舊污染
2. 最初誰提出的腸道微生物這個概念
腸道微生物指動物腸道中存在的數量龐大的微生物,這群微生物依靠動物的腸道生活,同時幫助寄主完成多種生理生化功能。腸道不僅是人體消化吸收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在維持正常免疫防禦功能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人體腸道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具有人體自身不具備的代謝功能。
作為人體最龐大、最復雜的微生態系統,腸道微生物本身及其代謝產物不僅能調節人體健康,更在膳食和宿主之間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Joshua Lederberg曾指出的,人體與人體共生微生物構成了超級生物體(superorganism)。
1972年,微生物學家托馬斯·拉奇(Thomas Luckey),在論文中估計消化道容積約有1升,而每克腸道內容物的細菌含量約有10,由此得出腸道細菌的數量大致為10。
2016年,以色列和加拿大的幾位研究者對人體細菌與細胞估算,得出:一個體重70千克、身高1.7米的「標准參考人」身上的細菌/細胞比值平均為1.3:1。
3. 腸道菌群分為哪幾類
腸道菌群的分類:有益菌、中性菌、有害菌三類。
有益菌:這是我們都會知道的腸道菌群,也是對於身體起到很好的作用的菌群,無論是在可以購買的食物成分表上會時常體現,而且也是我們被告知最佳的食物選擇里。那麼,我們最為熟悉的有益菌有哪些呢?有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會對身體提到非常好的作用,是可以幫助孩子們的腸道進行消化吸收,並且可以抵制有害菌群對於寶寶身體形成的傷害。就是當媽當爸為孩子選擇食物的首選。
中性菌:像大腸桿菌、腸球菌等就是這類菌群,也會被視為是雙重作用的細菌。怎講呢?就是在人體正常的狀態下,一旦增殖失控,就會是的腸道出現問題,會影響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出現問題。
有害菌:是我們都想避而遠之的菌群,如果一旦這類菌群的數量得不到很好地控制,就會殃及到真個身體的健康,也會出現致癌物質,影響到寶寶的免疫系統的功能。
4. 什麼是腸道微生物群
就是人體腸道里的所有微生物組成的群體
5. 什麼是腸道微生物
就是生活在腸道里的微生物,種類非常多。比如人腸道里有大腸桿菌、乳酸菌等細菌,牛的腸道里有纖毛蟲。。。。。。
6. 大腸菌群的定義
大腸菌群並非細菌學分類命名,而是衛生細菌領域的用語,它不代表某一個或某一屬細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這些細菌在生化及血清學方面並非完全一致。
其定義為:需氧及兼性厭氧、在37℃能分解乳糖產酸產氣的革蘭氏陰性無芽胚桿菌。
大腸桿菌是一種細菌,大腸菌群可包括大腸埃希氏菌、檸檬酸桿菌、產氣克雷伯氏菌和陰溝腸桿菌等多種細菌。
(6)腸道微生物群是什麼擴展閱讀:
大腸菌群對人體的危害:
大腸菌群並非細菌學分類命名,而是衛生細菌領域的用語,它不代表某一個或某一屬細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這些細菌在生化及血清學方面並非完全一致。
一般認為該菌群細菌可包括大腸埃希氏菌、檸檬酸桿菌、產氣克雷白氏菌和陰溝腸桿菌等。大腸菌群是作為糞便污染指標菌提出來的,主要是以該菌群的檢出情況來表示食品中有否糞便污染。
大腸菌群數的高低,表明了糞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對人體健康危害性的大小。糞便是人類腸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糞便,也有腸道患者或帶菌者的糞便,所以糞便內除一般正常細菌外。
同時也會有一些腸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糞便污染,則可以推測該食品中存在著腸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潛伏著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脅,必須看作對人體健康具有潛在的危險性。
7. 腸道菌群有1000多種大致分哪三類
在人體消化道中,生存著不同的細菌、病毒、真菌及原蟲等多種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共同組成人體腸道的微生態環境。腸道菌群可以主要分為共生菌、致病菌、中性菌三類。
1、共生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所謂「益生菌」的范疇,他們的主要作用是協助胃腸道進行營養物質的分解、代謝、吸收和消化,同時這類菌群還有助於免疫功能的建立和完善,主要包括優桿菌、類桿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及消化球菌。
2、致病菌:也就是我們普遍意義上理解中的「有害菌」,這類菌群是能夠直接導致消化道疾病發生的菌類,在健康狀態下,這類菌群在我們的腸道中比較少,因此不會表現出致病性,但在一定的條件下,例如:身體抵抗力下降或飲食不潔,攝入有害菌超標的食物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這類菌群主要包括韋氏梭菌、變形桿菌、葡萄球菌及假單胞菌等。
3、中性菌:菌如其名,其作用介於共生菌和致病菌之間,在正常情況下,一定數量的中性菌是有益於腸道的消化、代謝的,但在一定條件下,中性菌可能在腸道中積累,使腸道中的某些毒素、腐敗物質或者致癌物質的含量增加,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這一類菌群包括大腸埃希菌、乳桿菌、鏈球菌(屎球菌)及韋榮球菌等。
腸道菌群有哪些功能
腸道菌群的數量龐大,類型復雜,與人體形成了一種「互惠互利」的共生關系。它們的生長依賴於人體提供的豐富營養和相對安全環境,同時它們也在我們的體內形成了一套井井有條的工作網路,在維護人體身體健康,促進人體正常發育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生物拮抗作用:正常菌群是能夠在人體腸道中某一特定部位「安家落戶」,即黏附、定植和繁殖,這個時候,菌群就能夠在定植的部位表面形成一層「菌膜屏障」,這層「菌膜屏障」就像是腸道表面的一層保護傘,對於流經消化道的外源性微生物(包括許多外源性病原體)形成了一種天然的隔絕,通過競爭、消化和分泌各種代謝產物和細菌素等,抵抗外源微生物定植和侵襲。
體內的正常菌群通過這種拮抗作用,抑制並排斥人體不慎食入的病原菌在腸道的「安家落戶」,維持體內微生態的平衡狀態,使人體免於感染致病菌。
2、營養作用:腸道菌群在我們的腸道中不僅扮演著「衛兵」的作用,同時還能夠促進腸道組織的發育、參與腸道營養物質的代謝以及合成人體所需的重要營養物質。腸道細菌參與代謝,產生的短鏈脂肪酸,為腸道上皮細胞的生長發育提供營養支持,促進人體腸道上皮的生長與分化。
同時,腸道菌群還參與合成人體生長發育必需的氨基酸、維生素等,如 B 族維生素、維生素 K、煙酸、泛酸等。此外,腸道中微生物還能夠能促進人體對鈣、鐵、鎂、鋅等多種離子的吸收,這些離子對於促進身體某些結構的生長與發育,如:骨骼、牙齒等,對體內氧的輸送等有重要作用。
3、代謝作用:腸道菌群還能夠為我們機體的某些代謝過程提供了重要的「催化劑」——酶類,通過發酵和降解多糖(澱粉、纖維素、半纖維素、膠質等)以及不能被宿主吸收的寡糖,產生一些短鏈脂肪酸,例如:乙酸、丙酸、丁酸等,這些脂肪酸都是宿主生長、增殖的能量和生化反應的重要底物。此外,腸道菌群還以其他各種各樣的方式協助機體對於糖類、脂類、氨基酸、維生素、膽固醇以及諸多外來化合物的代謝。
4、免疫作用:腸道細胞發揮著類似皮膚的免疫屏障作用,阻止致病因素經過腸道時對機體造成損害,同時,腸道正常菌群發揮著刺激機體免疫系統發育、激活細胞免疫等作用。研究發現,腸道中的兩大代表性有益菌「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他們的活菌體和菌體中的一些成分(破碎液、發酵液)都能夠起到增強機體免疫的作用。
此外,雙歧桿菌能通過刺激免疫細胞產生重要的細胞因子白介素來促進我們機體內重要的免疫細胞——淋巴細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增強免疫細胞的對病原體的殺傷力。
為什麼會出現菌群失調呢?菌群失調的危害有哪些?應該如何識別和治療呢?請關注本公眾號下期講解。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關於腸道菌群的那些事兒(上)------消化病公益科普1588帖
馬醫生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8. 家兔腸道正常微生物菌群的構成如何
兔消化道內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它們並不引起兔體發病,這些微生物就是正常微生物群。兔在出生後,幼兔接觸到外界環境微生物後,在消化道內很快就有大量微生物生長繁殖,逐漸適應定殖下來,形成一個微生物群體。腸道內容物中,按傳統觀念,需氧菌或兼性厭氧菌占絕對多數,但事實上,像大腸桿菌和腸球菌這些需氧菌或兼性厭氧菌只佔腸道菌群的5%以下,而佔95%以上的都是厭氧菌。這些厭氧菌,以往由於技術上的原因,很難培養出來,因而認為無此類菌存在。隨著厭氧培養技術的不斷提高,佔多數的厭氧菌都能進行分離培養。厭氧性細菌,如雙歧桿菌、乳桿菌和類桿菌主要在大腸和盲腸段。腸內正常菌群的平衡是相對的,飼料的種類、抗菌葯物、疾病、氣候變化以及日齡等因素,均可對菌群種類和數量產生一定的影響。研究發現,隨著兔日齡的增長,其體內雙歧桿菌和大腸桿菌數量明顯增加,腸球菌等逐漸減少;乳桿菌、消化球菌、類桿菌、葡萄球菌和芽孢桿菌的變化不大。
食道內的菌群以乳酸菌為主,其次還有腸球菌、大腸桿菌,胃中的pH非常低,微生物在此部位能否存活取決於對酸的耐受性。在小腸中存活的主要有乳酸菌、腸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和芽孢桿菌,此外,還有少量的酵母。小腸前段細菌數量較少,後段數量逐漸增多。微生物很少在十二指腸內增殖,因其液體內容物的流動性很高,但在生長停滯的兔中,小腸腸球菌可以在十二指腸絨毛上形成集落。盲腸充滿黏稠黏液,內有數量很高的微生物,且微生物菌群種類繁多,十分復雜。盲腸內的正常微生物主要是厭氧性細菌,如乳酸菌、雙歧桿菌和類桿菌等,兼性厭氧菌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變形桿菌等也存在,但數量少。另外,還存在少量的其他微生物如酵母等。
兔腸道正常微生物群大致有三大類型:共生性類型——這一類微生物對家兔有益無害,是生理性細菌,數量大,恆定存在,主要有乳酸菌、雙歧桿菌、類桿菌、腸球菌。在微生態平衡時,不會對兔產生不良反應,具有維生素、蛋白質合成和輔助消化、吸收作用,可防止外襲菌侵入,刺激免疫功能,保持機體健康。致病性類型——此類菌在生態平衡時數量少,不會致病,而且作為保持微生物群落中生態平衡的必要的組成部分,如果數量超出正常水平則可引起兔的疾病。這類細菌主要有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等。中間性類型——此類菌具有生理性作用和病理性作用,換言之,它們具有潛在的危害性,中間類型微生物群的增加可導致腐敗物質和毒素的增加。
9. 如何看待腸道菌群對人體健康有什麼影響
腸道菌群是指人體腸道內寄居著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微生物的統稱。
健康人群腸道內菌群的總量多達1014個,是人體細胞總和的10倍左右。腸道內不同微生物編碼的基因總和是整個人類基因組的150~300倍,又稱為「人體第二基因組」。
目前人體可檢測到的細菌種屬包括擬桿菌門、放線菌門、厚壁菌門、疣微菌門、變形菌門等,其中厚壁菌門和擬桿菌門作為優勢菌群占腸道細菌的90%。
近年來,肥胖已經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後威脅全球人類健康的第三大疾病,全球約有百分之四十的人面臨肥胖和超重困擾。最新研究表明引起肥胖可能並不單指缺乏鍛煉、過度飲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甲狀腺功能衰退等某些後天性疾病這些傳統的因素,與人的腸道菌群有很大的關系。而腸道菌群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是它會將人體內的營養物質分解為短鏈脂肪酸。減少攝入過多含有高脂的食物會減少體內短鏈脂肪的產生。此外,多吃一些富含乳酸菌以及益生菌的食物會有效地降低體內短鏈脂肪的含量,從而可以預防肥胖。
10. 什麼是腸道菌群
腸道菌群是指定植在人體腸道內並長期與人體相互依存的細菌群,包括40多個菌屬,400到500種菌種,數量達100萬億之多,是人體細胞的10倍,重量上相當於一個人的肝臟,占健康成人每日排出糞便的1/3到2/5。
小腸內基本上是無菌的,除膽汁和消化液以及粘膜分泌的IgA具有抑菌作用外,小腸的蠕動對除菌也起重要的作用,這種蠕動使腸內容物不會停留於某一處,故能使小腸內保持相對無菌。由於回盲部的反流在末段回盲內可有一定量的腸菌繁殖,食糜殘渣進入結腸後要在結腸內濃縮儲留較長時間,故有機會讓細菌大量繁殖定居。自出生後兩小時結腸內就有細菌存在,成年後結腸內的菌群構成和數量趨於相對穩定,正常人的結腸菌群與人體共生是機體內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體無害。相反能排擠外來有害病菌,對人體起保護作用。此外,腸菌的代謝還能製造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k,供機體所需,因腸道內含氧甚少,故繁殖的細菌主要是厭氧菌,大腸桿菌是一種兼性菌,只佔腸道菌群的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