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醫學發展史的實驗醫學
醫學模式轉變。20世紀的醫學,由於自然科學的進步,牢固地建立在實驗基礎之上,在技術上有空前的進步;後來人們看到僅從生物學角度來考慮健康和疾病,是有很大局限性的。1977年美國醫學家G.L.恩格爾 (1913~)提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主張,即從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三個方面綜合考察人類的健康和疾病問題,以彌補過去單純從生物學角度考察的缺陷,這對未來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將有重大意義。
總之,20世紀以來,醫學獲得極大發展。在研究層次上,向微觀和宏觀發展,分子醫學和系統醫學並進。學科體繫上,學科分立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並進。醫學研究的國際化傾向日益明顯;科學成果的取得,不再只是個人努力的結果。
20世紀醫學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人類仍然面臨許多嚴重問題亟待解決,如心血管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及病毒感染仍是目前威脅人類的主要疾病。與社會環境密切相關的公害病,與人類行為有關的心因性疾病、心身疾病等等,以及人口問題,是醫學正著手解決的部分問題。即使解決了老問題,也還會出現新問題,如當今已解決了傳染病的大多數問題,但又出現了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這一威脅人類的傳染病。
要解決問題,需要新的思維方式和先進的科學技術。20世紀後半期發展起來的分子生物學、免疫學、遺傳工程學等學科正方興未艾。同時20世紀發展起來的現代物理學、現代化學等已為生命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條件。預計21世紀將是生命科學進步的時代,醫學將會有一個較大的發展。
19世紀是實驗生物學(生態、生理、遺傳與醫學等)範式建立,20世紀是實驗生物學迅速發展和系統生物學(生態、生理、遺傳與醫學等)範式形成,21 世紀進入了系統生物科學(簡稱系統生物學)全球化迅速發展時代。 中醫葯煉丹實踐、本草綱目分類學,對近代林耐生物分類學和羅吉爾.培根的醫療化學實驗方法作出了貢獻。羅吉爾.培根融合希臘哲學與中國實踐經驗兩種傳統,誕生了醫療化學的實驗傳統,經弗蘭克林.培根的理論闡述發展成為歸納方法論和實證科學範式。
近代醫學革命來自血液循環的發現 - 其實是重新發現,因中醫學已經有血液循環的概念。19世紀貝爾納的《實驗醫學研究導論》(1865)奠定了現代實驗生理學的方法論基礎。 從生態系統研究、坎農的體液穩態原理發展了最早的系統思維,維納發展了控制論,還艾什比從大腦生理學創立的穩態模型類似於中醫的五行相生相剋模型。
貝塔郎菲創立系統論和理論生物學後,系統生態學(1966年)、系統生理學(1973年)、系統生物醫學(1992年4季度)、系統生物學(1993年)、系統生物工程(1994年)、系統遺傳學(1994年)等學科概念先後誕生。
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科學哲學屆舉辦了系列系統科學、綜合哲學與中國哲學、中醫葯學的學術研討會。1992年4月份在廣州中醫葯大學,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和《醫學與哲學》雜志社舉辦了首屆中西醫學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會議主要討論西方綜合(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的形成與中醫葯的機遇與危機,曾邦哲(曾傑)「論中西結合全息醫學人體結構模式」(後編入1994年5月《結構論》)討論了中西醫學融合形成系統心理學以及實驗和系統醫葯學(systems medicine and pharmacy)的範式。
1929年出版了Titchener的系統心理學(systematic psychology)文稿,1992年Kamada T.發表了系統生物醫學題頭的論文,1993年Zieglgansberger W和Tolle TR論述了系統生物學(systems biology)的神經生物學與病理學應用。1968年美國舉辦了系統理論與生物學(systems theory and biology)的國際會議,1979年Joël de Rosnay的著作《The Macroscope》有非常明晰與現代的論述應用系統方法的生物學研究 。1989年在美國舉辦了討論生物化學系統論與生物數學計算機模型(即早期計算系統生物學家的集會)國際會議。
1999年中國科學家曾(傑)邦哲在德國創建了首家系統生物科學(及系統醫葯學)與工程網,2000年日本Sony公司舉辦了第1屆國際系統生物學會議,2000年美國胡德院士創建了第1家系統生物學研究所。
21世紀伊始,權威刊物Nature、Science 發表系統生物學、合成生物學等專刊,系統生物學和系統醫學的研究機構紛紛建立,從而醫學步入了系統醫學與葯物學的時代,並將帶來中醫葯現代化和產業規模化的巨大前景。
㈡ 古代醫學,近代醫學,現代醫學的劃分界限是什麼為什麼這么劃分
古代醫學、近代醫學、現代醫學的劃分界限為醫學模式轉變。
古代醫學經歷了原始醫學、古代經驗醫學、近代實驗醫學和現代醫學的過程;近代的醫學西方近代醫學為文藝復興以後逐漸興起的醫學,包括16世紀、17世紀、18世紀和19世紀的歐洲醫學;近代醫學經歷了16~17世紀的奠基,18世紀的系統分類,19世紀的大發展,到20世紀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發展為現代醫學。
20世紀的醫學,由於自然科學的進步,牢固地建立在實驗基礎之上,在技術上有空前的進步;後來人們看到僅從生物學角度來考慮健康和疾病,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1977年美國醫學家G.L.恩格爾 (1913~)提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主張,即從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三個方面綜合考察人類的健康和疾病問題,以彌補過去單純從生物學角度考察的缺陷,這對未來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將有重大意義。
總之,20世紀以來,醫學獲得極大發展。在研究層次上,向微觀和宏觀發展,分子醫學和系統醫學並進。學科體繫上,學科分立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並進。醫學研究的國際化傾向日益明顯;科學成果的取得,不再只是個人努力的結果。
(2)恩格爾提出建立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在20世紀的哪個年代擴展閱讀
20世紀醫學的特點是一方面向微觀發展,如分子生物學;一方面又向宏觀發展。在向宏觀發展方面,又可分為兩種:一是人們認識到人本身是一個整體;二是把人作為一個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密切相互作用的整體來研究。
20世紀以來,基礎醫學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基本理論的發展,它有力地推進了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治療和預防疾病的有效手段在20世紀才開始出現。20世紀醫學發展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科學的進步。各學科專業間交叉融合,這形成現代醫學的特點之一。
㈢ 1977年提出醫學模式轉變的學者是誰
1.1977年提出醫學模式轉變的學者是恩格爾(O.L.Engel)
2.恩格爾(O.L.Engel)是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內科教授,1977年「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題為「需要新的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3.醫學模式的概念是在醫學模式科學的發展和醫學實踐活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觀察和處理醫學領域中有關問題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由於醫學包括認識和實踐兩個方面,所以醫學模式也就包括醫學認知模型(medical model)和醫學行為模式(medical pattern)。前者是指一定歷史時期人們對醫學自身的認識,即醫學認識論;後者是指一定歷史時期人們的醫葯實踐活動的行為範式,即醫學方法論。醫學模式是從實踐中抽象出來的理論概念,常用語言文字或圖像表示。醫學模式一經形成,便會成為醫學實踐的指導。
4.醫學模式的轉變主要由神靈醫學模式,到自然哲學醫學模式,再到生物醫學模式,最後是恩格爾提出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㈣ 20世紀醫學發展理論成果
醫學發展是建立在生物、化學、物理學等基礎上的
20世紀醫學發展最重要的理論成果是:1977年美國醫學家G.L.恩格爾 (1913~ )提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主張,即從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三個方面綜合考察人類的健康和疾病問題,以彌補過去單純從生物學角度考察的缺陷,這對未來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將有重大意義。
其他的如基因、克隆、器官移植等,在理論提出來的時候對醫學推動意義不大,而且很快就通過試驗證實了,都不再是理論上的東西,是技術發現了。
㈤ 恩格爾生物心裡社會模型的背景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理論是當代醫學哲學的經典命題。這一思想源於20世紀西方精神病學領域的折衷主義思潮,以阿道夫·梅耶的 精神生物學 理論為開端,經由羅伊·格林科的創造性論述,最終因喬治·恩格爾的系統闡發而廣為人知。恩格爾在其著名文獻中分析了 生物醫學模式 的內涵、哲學基礎及其實踐缺點,並據此提出了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的構想。新的模式以系統論為方法基礎,主張從 人 的層級來整體考慮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問題。恩格爾的理論對於臨床實踐、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與此同時,一些學者也對這一理論的邏輯缺陷和實踐困難進行了批判。深入了解恩格爾的這一理論,依然是我國醫學哲學界的一項重要課題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理論是當代醫學哲學的經典命題。這一思想源於20世紀西方精神病學領域的折衷主義思潮,以阿道夫·梅耶的 精神生物學 理論為開端,經由羅伊·格林科的創造性論述,最終因喬治·恩格爾的系統闡發而廣為人知。恩格爾在其著名文獻中分析了 生物醫學模式 的內涵、哲學基礎及其實踐缺點,並據此提出了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的構想。新的模式以系統論為方法基礎,主張從 人 的層級來整體考慮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問題。恩格爾的理論對於臨床實踐、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與此同時,一些學者也對這一理論的邏輯缺陷和實踐困難進行了批判。深入了解恩格爾的這一理論,依然是我國醫學哲學界的一項重要課題
㈥ 護理心理學中生物社會醫學模式產生於哪個時代是誰題出的
1977 年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精神病學、內科學教授恩格爾(George L. Engel)正式提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新概念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實現了對生物醫學模式的超越。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是以人類的疾病譜以及健康觀念的變化為依據的。這一模式認為導致人類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還有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因而治療方法除了傳統的生物學方法以外,還應當包括社會科學法和心理學方法。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研究對象不僅是自然的人, 還要研究人的狀態和人所處的環境。醫學必須建立在人與其生存環境的和諧適應基礎上, 改善人的生存狀態, 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治病、防病和促進健康。
㈦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內容
一般認為,在環境健康醫學模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綜合健康醫學模式,可作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代表。
1.布魯姆
1974年,布魯姆(Blum)提出:影響人類健康有環境、生物、行為生活方式、衛生服務四大因素,其中環境因素包括自然和社會環境,特別是社會環境對健康有重要影響。
2.綜合健康模式
拉隆達(Lalonde)和德威爾(Dever)對環境健康醫學模式加以修正和補充後,提出了綜合健康醫學模式,為制定衛生政策、指導衛生保健工作提供了理論基礎。
該模式認為:影響人類健康的四大類因素,每一大類可分為三個因素,則共計十二個因素;
各類因素對不同的疾病影響是不同的,如心腦血管病以行為生活方式、生物因素為主,意外死亡以環境因素為主,傳染病以衛生服務為主。
3.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1977年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精神和內科教授恩格爾(Engel)提出,應該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取代生物醫學模式。
他指出:生物醫學模式關注導致疾病的生物化學因素,而忽視社會、心理的維度,是一個簡化的、近似的觀點。
恩格爾提出:「為理解疾病的決定因素,以及達到合理的治療和衛生保健模式,醫學模式必須考慮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環境以及由社會設計來對付疾病的破壞作用的補充系統,即醫生的作用和衛生保健制度」。
㈧ 醫學模式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醫學模式(medical model)指一定時期內人們對疾病和健康總體的認識,並成為當時醫學發展的指導思想。也是一種哲學觀在醫學上的反映。在醫學的發展進程中大體經歷了四種醫學模式。
1、神靈主義醫學模式(spirtualism medical model) :
原始社會的初民希望自己的生命世界可以永存不朽,形成了天命的觀念,並形成了人類最早期的疾病觀與健康觀,即神靈主義醫學模式的體現。
公元5~15世紀,中世紀時期,基督教的宗教思想占統治地位,與宗教神學自然觀相適應,確立了神靈主義醫學模式。神靈主義的醫學模式認為人的生命與健康是上帝神靈所賜,疾病和災禍是天譴神罰。
因此人們主要依賴:求神問卜、祈禱。如:「巫醫」等。
2、自然哲學的醫學模式(nature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 :
宗教是對自然力的屈服,並將其神秘化的結果;醫學是對自然力的征服,並將其明朗化的結果。
在公元前數百年間,在西方的古希臘、東方的中國等地相繼產生了樸素的辨證的整體醫學觀,對疾病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形成了自然哲學醫學模式。
祖國醫學的陰陽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5種元素可以相生、相剋,並且與人體相應部位對應,五行若生克適度則生命健康。
在古希臘,人們依據當時自然哲學中流行的土、水、火、風4元素形成萬物的學說來解釋生命現象。
3、機械論的醫學模式(mechanistic medical model) :
從16世紀文藝復興運動起,隨著牛頓的古典力學的理論體系建立,形成了用「力」和「機械運動」去解釋一切自然現象的形而上學的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
出現了「機械論醫學模式」,認為「生命活動是機械運動」。把健康的機體比作協調運轉加足了油的機械。
這一機械論的思想,統治了醫學近兩個世紀,直到18世紀,機械論的醫學思想對醫學的發展出現雙重性,一方面認為機體是純機械的,從而排除了生物、心理、社會等因素對健康的影響,而常常用物理、
化學的概念來解釋生物現象。另一方面機械論又使解剖學、生物學獲得了進展,大大推動了醫學科學的發展。
4、生物醫學模式(biomedical model) :
英國醫生哈維在1628年發表《心血運動論》建立血液循環學說作為近代醫學的起點,生物科學在這一時期相繼取得了很多巨大成就和發現。此時期的醫學建立在生物科學基礎之上,開始形成了生物醫學模式。
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即能量守恆定律、細胞學說和進化論,進一步推動了生物學和醫學的發展,科學方法被廣泛的應用於醫學實踐,這時對健康的認識已有很大的提高,並建立了健康的生物醫學觀念。生物醫學模式可以簡單地解釋為:細胞病變→組織結構病變→功能障礙。
生物醫學模式是醫學發展的重大進步,研究生物體本身結構和功能及其對各種內外環境因素的生物反應和疾病過程,至今仍是醫學研究的基本課題。但這種形而上學的認識方式「只看到了它們的存在,看不到它們的產生、發展和滅亡,只看到了它們的靜止狀態,而忘記了它們的運動」。
5、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美國醫學家恩格爾(G.L.Engle)首先指出生物醫學模式的缺陷是「疾病完全可以用偏離正常的可測量生物(軀體)變數來說明;在它的框架內沒有給疾患的社會、心理和行為方面留下餘地」,事實上僅用生物醫學解決不了諸如結核病和性病尤其是艾滋病等疾病的發生、流行和預防問題。
正如艾滋病等性病在生物醫學技術發達的國家仍無法控制,因為這些疾病更多的決定於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以及經濟條件、文化水平等社會因素。同期布魯姆提出的環境健康醫學模式著重強調了環境因素,特別是社會環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
拉隆達和德威爾提出的綜合健康醫學模式,進一步修正和補充了影響人群疾病與健康的主要因素為環境因素、生活方式與行為因素、生物遺傳因素、醫療服務因素。恩格爾在1977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模式的取代是一種含肯定於其中的辨證的否定。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整合的水平上將心理作用、社會作用同生物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揭示了3種因素相互作用導致生物學變化的內在機制,形成了一個適應現代人類保健技術的新醫學模式。
參考資料
醫學教育網-醫學模式的四個發展階段
㈨ .現代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者是誰
30年前,美國著名醫學專家恩格爾(engel,g.l)提出要以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來替代目前在西方主流醫學中占據絕對主導的純生物醫學模式⑴,這一倡導引起了強烈反響和普遍關注
㈩ 生物-心理-社會 的醫學模式
所謂「醫學模式」,是指通過專業教師、教科書、臨床實踐以及醫療機構和衛生行政組織的各種設施和制度的影響,醫務人員在對待疾病現象和病人方面所形成的一套思想和行為方式。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新醫學模式,是美國精神病學家和內科專家恩格爾(G.L.Engel)於1977年在《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需要新的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的挑戰》,提出的新醫學模式概念,是對生物醫學模式的局限提出批評。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它不僅關注人的生物性,同樣關注人的社會性,充分認識到環境因素、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對健康的綜合作用,是對舊的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的更正與補充,它不僅重視生物個體本身,更重視影響個體和群體健康的社會、心理和精神狀態。
因此,這里的「社會」是指人與環境的關系、是指社會因素對人疾病健康的影響、是指人的社會適應能力。
當然,醫院應該也存在「生物-心理-社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