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細菌可能來源於哪些方面
根據感染來源不同,醫院感染分為:
(一)內源性感染(自身感染) 指免疫機能低下病人由自身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即病人在發生醫院感染之前已是病原攜帶者,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引起自身感染。
(二)外源性感染 指由環境他人處帶來的外襲菌群引起的感染。包括:
1.交叉感染 在醫院內或他人處(病人、帶菌者、工作人員、探視者、陪護者)獲得而引起的直接感染。
2.環境感染 由污染的環境(空氣、水、醫療用具及其它物品)造成的感染。如由於手術室、空氣污染造成病人術後切口感染,注射器滅菌不嚴格引起的乙型肝炎流行等。
三、常見的醫院感染
(一)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常發生在一些慢性嚴重影響病人防禦機制的疾病,如癌、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炎,或行氣管切開術、安置氣管導管等病人中。判斷肺部感染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和X線透視或照片,其發生率在醫院感染中約佔23.3%~42%。肺部感染對危重病人、免疫抑制狀態病人及免疫力衰弱等病人的威脅性大,病死率可達30%-50%。
(二)尿路感染 病人在入院時沒有尿路感染的症狀,而在其住院期間24小時後出現症狀(發熱、排尿困難等),尿培養有細菌生長,或雖無症狀,但尿標本中的白細胞在10個/ml以上,細菌多於105/ml,都可判為尿路感染。我國統計,尿路感染的發生率在醫院感染中約佔20.8%~31.7%, 66%~86%尿路感染的發生與導尿管的使用有關。
(三)傷口感染 傷口感染包括外科手術及外傷性事件中的傷口感染,判斷傷口感染主要看傷口及附近組織有無炎性反應或出現膿液,更確切是細菌培養。據統計傷口感染發生率在醫院感染中約佔25%。
(四)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不僅在健康人中可以傳染,在病人中更易傳染。病毒性肝炎可分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種。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傳染源是病人和無症狀感染者,經消化道傳染。病人排出帶有病毒的糞便,未經消毒處理,污染了水源或食物,人們誤 食了未煮沸的水或未煮熟的食物而被傳染,即糞-口傳染。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的傳染源是病人和病毒攜帶者,病毒存在於血液及各種體液中,傳染性血液可透過皮膚、粘膜的微小損害而感染,還可通過母嬰垂直傳播,或通過輸注血液製品,密切性接觸而傳染。
(五)皮膚及其它部位感染 病人在住院期間發生皮膚或皮下組織化膿、各種皮炎、褥瘡感染、菌血症、靜脈導管及針頭穿刺部位感染、子宮內膜感染、腹內感染等。
住院病人中凡有氣管插管、多次手術或延長手術時間、留置導尿、應用化療、放療、免疫抑制劑者,以及老年病人,均應視為預防醫院感染的重點對象。
四、醫院感染的促發因素
(一)主觀因素 醫務人員對醫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認識不足;不能嚴格地執行無菌技術和消毒隔離制度;醫院規章制度不全,無健全的門急診預檢、分診制度,住院部沒有入院衛生處置制度,致使感染源傳播。此外,缺乏對消毒滅菌效果的監測,不能有效地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
(二)客觀因素
1.侵入性診治手段增多 據統計,美國每年因使用醫療器械而發生感染者占醫院感染的45%。如內窺鏡、泌尿系導管、動靜脈導管、氣管切開、氣管插管、吸入裝置、臟器移植、牙鑽、采血針、吸血管、監控儀器探頭等侵入性診治手段,不僅可把外界的微生物導入體內,而且損傷了機體的防禦屏障,使病原體容易侵入機體。
2.使用可抑制免疫的治療方法 因為治療需要,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接受化療、放療後,致使病人自身免疫機能下降而成為易感者。
3.大量抗生素的開發和普及 治療過程中應用多種抗生素或集中使用大量抗生素,使病人體內正常菌群失調,耐葯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長,感染機會增多。
4.易感病人增加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過去某些不治之症可治癒或延長生存時間,故住院病人中慢性疾病、惡性疾病、老年病人所佔比例增加,而這些病人對感染的抵抗力是相當低的。
5.環境污染嚴重 醫院中由於傳染源多,所以環境的污染也嚴重。其中,污染最嚴重的是感染患者的病房,廁所的污染也很嚴重,抽水馬桶每抽一次水都可能激起大量微生物氣溶膠。病區中的公共用品,如水池、浴盆、便器、手推車、拖布、抹布等,也常有污染。
6.對探視者未進行必要的限制 對探視者放鬆合理和必要的限制時,以致由探視者或陪住人員把病原菌帶入醫院的可能性增加。
『貳』 醫院感染的傳播途徑包括哪些
傳播途徑有1接觸傳播 2空氣傳播 3飲水 飲食傳播 4注射 輸液 輸血傳播 5生物傳播
『叄』 屬於醫院感染的情況有哪些
醫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後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者入院時已處於潛伏期的感染。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也屬醫院感染。廣義地講,醫院感染的對象包括住院病人、醫院工作人員、門急診就診病人、探視者和病人家屬等,這些人在醫院的區域里獲得感染性疾病均可以稱為醫院感染,但由於就診病人、探視者和病人家屬在醫院的時間短暫,獲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復雜,常難以確定感染是否來自醫院,故實際上醫院感染的對象主要是住院病人和醫院工作人員。
按感染部位分類
全身各器官、各部位都可能發生醫院感染,可分為呼吸系統醫院感染、手術部位醫院感染、泌尿系統醫院感染、血液系統醫院感染、皮膚軟組織醫院感染等等。
按病原體分類
可將醫院感染分為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體感染、衣原體感染及原蟲感染等,其中細菌感染最常見。每一類感染又可根據病原體的具體名稱分類,如柯薩奇病毒感染、銅綠假單孢菌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按病原體來源分類
1.內源性感染:又稱自身感染,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患者在醫院內遭受自身固有病原體侵襲而發生的醫院感染。病原體通常為寄居在患者體內的正常菌群,通常是不致病的,但當個體的免疫功能受損、健康狀況 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時則會成為條件致病菌發生感染。
2.外源性感染:又稱交叉感染,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患者在醫院內遭受非自身固有的病原體侵襲而發生的感染。病原體來自患者身體以外的個體、環境等。包括從個體到個體的直接傳播和通過物品、環境而引起的間接感染。
『肆』 根據病原體來源的不同,醫院感染分為哪幾類
根據病原體來源的不同,醫院感染分為內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1) 內源性感染:是指病原體來自患者體內的感染,也稱自體性感染,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和臨床診療措施有關,不易預防。例如患者長期使用抗菌葯物,使原存在於患者體內的正常菌群失調而引起的感染;由於診斷和治療措施引起的損傷為存在於體內的非條件致病菌提供了侵入門戶而發生的感染;或長期使用免疫制劑、激素等激活的潛在性感染(如皰疹病毒、結核桿菌)等。 (2) 外源性感染:稱為交叉感染,病原體來自其他患者或環境,可以通過清潔、消毒、滅菌和隔離措施進行預防和控制。如診療過程中由於所用的醫療器械、設備、葯物、制劑及衛生材料的污染或院內場所消毒不嚴而造成的感染;患者於患者、患者與醫務人員、患者與陪護人員或探視人員之間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途徑而引起的感染。
『伍』 院內感染的定義
醫院內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s)為病人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住院前獲得的感染、住院時正值潛伏期或於住院後發病者不能作為醫院內感染;反之,住院期內獲得的感染,出院後才發病者,應作醫院內感染計。
『陸』 醫院感染病原學有哪些特點醫院感染病原體的主要來源有哪些
醫院感染又稱院內感染或醫院獲得性感染,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定義為:凡住院病人、陪護人員或醫院工作人員因醫療、護理工作而被感染所引起的任何臨床顯示症狀的微生物性疾病,不管受害對象在醫院期間是否出現症狀,均視為醫院感染。醫院感染具有以下特點:①易感人群抵抗力低,病死率高;②醫院中病原體來源廣泛、外環境污染較嚴重,因此容易發生交叉感染;③醫院中流行的菌株大多為多重耐葯性,難以治療[1]。 1 醫院感染形成過程 醫院感染形成過程中必須具備3個基本條件:①傳染源:醫院環境中的任何人和物體都可以成為傳染源,主要包括患者、病原攜帶者、患者家屬、醫院工作人員、污染的環境、設備和空氣等;②傳播途徑:任何傳播方式都可以造成醫院感染的傳播,主要傳播途徑有經接觸傳播、經血液傳播、經空氣傳播以及使用醫療器械導致的醫源性傳播等;③易感人群:主要包括細胞免疫或體液免疫缺陷的患者,新生兒、嬰幼兒和老年人(≤1歲或≥65歲者),有嚴重基礎病者(如惡性腫瘤、糖尿病、肝病、腎病、結締組織病、慢性阻塞性支氣管肺疾患和血液病等),燒傷或創傷產生組織壞死者[1,2]。當這3個相互連接的條件同時存在並相互作用時,就可造成醫院感染的發生,甚至蔓延。 2 醫院感染流行現狀 醫院感染已成為當今世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其難治性及較高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已成為臨床實踐中有待攻克的新課題。醫院感染不僅造成病人住院期延長,還使病死率增加,給病人生命、健康帶來極大威脅。不同時間、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醫院感染率各不相同;就同一所醫院而言,感染率也隨時間變化而不同,不同科室感染率不同。
『柒』 病原微生物有哪些
病原微生物指朊毒體、寄生蟲(原蟲、蠕蟲、醫學昆蟲)、真菌、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病毒。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體,引起感染甚至傳染病的微生物,或稱病原體。病原體中,以細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
澆灌糞肥的蔬菜會被病原微生物污染,距離施肥時間越近,蔬菜表面大腸菌群數量越多,用自來水浸泡、沖洗等方法對去除蔬菜表面的大腸菌群有一定效果,其中以沖洗效果最佳。此外,最好的殺滅蔬菜病原菌的方法是沸水浸泡。
(7)醫院內感染微生物來源有哪些擴展閱讀:
每個人一生中可能受到期150種以上的病原體感染,在人體免疫功能正常的條件下並不引起疾病,有些甚至對人體有益,如腸道菌群(大腸桿菌等)可以合成多種維生素。
這些菌群的存在還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較強的細菌的繁殖,因而這些微生物被稱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但當機體免疫力降低,人與微生物之間的平衡關系被破壞時,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稱它們為條件致病微生物(條件致病病原體)。
機體遭病原體侵襲後是否發病,一方面固然與其自身免疫力有關,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病原體致病性的強弱和侵入數量的多寡。一般地,數量愈大,發病的可能性愈大。
尤其是致病性較弱的病原體,需較大的數量才有可能致病。少數微生物致病性相當強,輕量感染即可致病,如鼠疫、天花、狂犬病等。
『捌』 細菌感染的來源和傳播途徑
1、來源
有外源性感染:完整的皮膚和粘膜是防止細菌侵入人體的天然屏障,破損後細菌易於從此處侵入體內,擠壓皮膚炎症部位或膿腫時細菌侵入的可能性更大。嚴重燒傷時,創面為細菌敞開門戶,皮膚壞死、血漿滲出又為細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環境,故極易發生感染。
內源性感染:當皮膚粘膜有破損或發生化膿性炎症時,細菌則容易侵入體內;人體的免疫反應可分為非特異性免疫反應及特異性免疫反應兩種,後者又可分為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兩方面。
當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不能充分發揮其吞噬殺滅細菌的作用,即使入侵的細菌量較少,致病力不強也能引起感染;條件致病菌所引起的醫源性感染也逐漸增多。
2、傳播途徑
經空氣傳播呼吸系統傳染病的主要傳播方式,包括飛沫傳播、飛沫核傳播和塵埃傳播三種傳播途徑。
1、經飛沫傳播含有大量病原體的飛沫在病人呼氣、噴嚏、咳嗽時經口鼻排入環境,大的飛沫迅速降落到地面,消毒飛沫在空氣里短暫停留,局限於傳染源周圍。
因此,經飛沫傳播只能累及傳染源周圍的密切接觸者。此種傳播在一些擁擠的公共場所如車站、學校、臨時工棚、監獄等較易發生。對環境抵抗力較弱的流感病毒、腦膜炎雙球菌、百日咳桿菌等常經此方式傳播。
2、經飛沫核傳播飛沫核是飛沫在空氣中失去水分後由剩下的蛋白質和病原體所組成。飛沫核可以氣溶膠的形式漂流到遠處,在空氣中存留的時間較長,一些耐乾燥的病原體如白喉桿菌、結核桿菌等可以此方式傳播。
3、經塵埃傳播含有病原體的較大的飛沫或分泌物落地面,乾燥後形成塵埃,易感者吸入後即可感染。凡對外界抵抗力強的病原體,如結核桿菌和炭疽桿菌芽胞,均可以此種方式傳播。
(8)醫院內感染微生物來源有哪些擴展閱讀:
細菌感染的預防:
經常保持皮膚和粘膜的清潔和完整,避免創傷,切忌擠壓或用針挑刺瘡癤,應積極治療、控制慢性病,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劑和抗生素類葯物,燒傷病房應嚴格消毒等措施,均可預防發生。一切明顯的或隱匿的化膿性病灶如能及早予以清除,感染的發生就可以減少。
小兒時常見的傳染病如麻疹、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每易繼發較重的呼吸道細菌感染,從而發生細菌感染。對這類病兒,必須加強保護。對不論多麼細小的皮膚創傷必須予以重視,早作適當處理。環境衛生、個人衛生、營養狀況及小兒保健工作的不斷改善,細菌感染的發病率必然會隨著下降。
『玖』 感染性病原微生物的傳播途徑
傳播途徑主要有:空氣傳染、飛沫傳染、糞口傳染、接觸傳染、垂直傳染、血液傳染
一、空氣傳染
1、有些病原體在空氣中可以自由散布,直徑通常為5微米,能夠長時間浮游於空氣中,做長距離的移動,主要藉由呼吸系統感染,有時亦與飛沫傳染混稱。
二、飛沫傳染
1、飛沫傳染是許多感染原的主要傳播途徑,藉由患者咳嗽、打噴嚏、說話時,噴出溫暖而潮濕之液滴,病原附著其上,隨空氣擾動飄散短時間、短距離地在風中漂浮,由下一位宿主因呼吸、張口或偶然碰觸到眼睛表面時黏附,造成新的宿主受到感染。
三、糞口傳染
1、未處理之廢水或受病原沾染物,直接排放於環境中,可能污損飲水、食物或碰觸口、鼻黏膜之器具,以及如廁後清潔不完全,藉由飲食過程可導致食入者感染,主要病原可為病毒、細菌、寄生蟲,如霍亂、A型肝炎、小兒麻痹、輪狀病毒、弓型蟲感染症,於已開發國家也可能發生。
四、接觸傳染
1、經由直接碰觸而傳染的方式稱為接觸傳染,這類疾病除了直接觸摸、親吻患者,也可以透過共享牙刷、毛巾、刮鬍刀、餐具、衣物等貼身器材,或是因患者接觸後,在環境留下病原達到傳播的目的。因此此類傳染病較常發生在學校、軍隊等物品可能不慎共享的場所。
五、垂直傳染
1、垂直傳染專指胎兒由母體得到的疾病。通常透過此種傳染方式感染胎兒之疾病病原體,多以病毒、和活動力高的小型寄生蟲為主,可以經由血液輸送,或是具備穿過組織或細胞的能力,因此可以透過胎盤在母子體內傳染,例如AIDS和B型肝炎。
2、細菌、真菌等微生物雖較罕見於垂直感染,但是梅毒螺旋體可在分娩過程,由於胎兒的黏膜部位或眼睛接觸到母體陰道受感染之黏膜組織而染病;且有少數情況則是在哺乳時透過乳汁分泌感染新生兒。
六、血液傳染
1、主要透過血液、傷口的感染方式,將疾病傳遞至另一個個體身上的過程即血液傳染。常見於醫療使用注射器材、輸血技術之疏失,因此許多醫療院所要求相關醫療程序之施行,必須經過多重、多人的確認以免傷害患者。
2、在捐血、輸血時,也針對捐贈者和接受者進一步檢驗相關生理狀況,減低此類感染的風險,但由於毒品的使用,共享針頭的情況可造成難以預防的感染,尤其對於艾滋病的防範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