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抗微生物葯的抗微生物葯-7 磺胺類葯物應用的注意事項
根據磺胺類葯作用機制,應用時應注意:①PABA與二氫葉酸合成酶的親和力較磺胺類強萬倍,為避免耐葯,使用磺胺類葯常採用首劑加倍,以保證足夠的劑量抑制細菌; ②膿液和壞死組織中含有大量的PABA、普魯卡因水解產生的PABA都可對抗磺胺類葯物抑菌作用,使其抗菌作用減弱,必須清創排膿後方可應用本類葯物,並忌與PABA衍生物配伍應用;③人體細胞能直接利用外源性葉酸,不受磺胺類葯影響。④ 單用時細菌對磺胺類葯容易產生耐葯性,耐葯性一般為永久的、不可逆的,同類葯物間可產生交叉耐葯。
Ⅱ 如何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葯物
(1)嚴格掌握適應證 (2)掌握葯物動力學特徵,制定合理的給葯方案 (3)避免耐葯性的產生 (4)防止葯物的不良反應 (5)抗菌葯物的聯合應用,注意葯物間配伍禁忌
Ⅲ 抗微生物葯物是什麼
治療除寄生蟲感染以外的感染的葯物,是抗微生物葯物,包括抗菌葯物、抗病毒葯物、抗真菌葯物、抗原蟲、滴蟲、分枝桿菌葯物、抗衣原體、支原體葯物等,部分書籍上把抗寄生蟲葯物也歸為抗微生物葯物。
抗菌葯物是抗細菌感染的葯物,是抗微生物葯物中最大的一類葯物。
抗生素是抗菌葯物中最大一類葯物,是指由細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他活性的物質。
抗菌葯物中,除抗生素外,就是合成的抗菌葯物。
消炎葯與抗微生物葯物完全不是一回事。
消炎葯的作用主要是退燒、止痛。如阿司匹林、去痛片等就是消炎葯。
Ⅳ 為了防止耐葯菌株的產生使用抗微生物葯應注意什麼
多種抗生素交替使用,,劑量加大。
Ⅳ 如何正確使用微生物菌肥
生物肥料是靠微生物的作用發揮增產作用的,其有效性取決於優良菌種、優質菌劑和有效的施用方法。因此,生物肥料合理施用的原則是:第一,要保證菌肥有足夠數量的有益微生物;第二,要創造適合於有益微生物生長的環境條件。①生物肥料必須選用質量合格的產品,質量低劣、過期的不能使用。菌肥必須保存在低溫(最適溫度4~10℃)、陰涼、通風、避光處,以免失效。②為盡量減少微生物死亡,施用過程中應避免陽光直射;拌種時加水要適量,使種子完全吸附;拌種後要及時播種、覆土,且不可與農葯、化肥混合施用。③一般菌肥在酸性土壤中直接施用效果較差,要配合施用石灰、草木灰等,以加強微生物的活動。④微生物生長需要足夠的水分,但水分過多又會造成通氣不良,影響好氣性微生物的活動,因此必須注意及時排灌,以保持土壤中適量的水分。⑤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大多是好氣性的,如根瘤菌、自生固氮菌、磷細菌等。因此,施用菌肥必須配合改良土壤和合理耕作,以保持土壤疏鬆、通氣良好。⑥微生物活動需要消耗能量。有機質是微生物的主要能源,有機質分解還能供應微生物養分。因此,施用生物肥料時必須配合施用有機肥料。⑦微生物生長需要多種養分,因此,必須供應充足的氮、磷、鉀及微量元素。例如豆科作物生長的早期,必須供應適量的氮素,以促進作物生長和根瘤的發育,提高固氮量;施磷肥能發揮「以磷增氮」的作用;適量的鉀、鈣營養有利於微生物的大量繁殖;鉬是根瘤菌合成固氮酶必不可少的元素,鉬肥與根瘤菌肥配合施用,可明顯提高固氮效率。⑧磷細菌肥與農家肥料、固氮菌肥、「5406」抗生菌肥配合施用效果更好。⑨土壤中大量施用氮肥後,應隔10天左右再施固氮菌肥,否則會降低固氮作用,但固氮菌劑與有機肥、磷肥、鉀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配合施用,對固氮菌的活性有促進作用,特別在貧瘠的土壤上。⑩「5406」菌肥忌與硫酸銨、硝酸銨混用,但可以交叉施用。
Ⅵ 怎樣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葯
按需用葯. 謹遵醫囑. 根據病情、微生物感染情況用葯,可自愈的疾病即自身免疫系統可調節的由微生物致病的疾病不需要用葯.無論是體內還是體外,都要注意用葯的量. 一旦葯物對微生物形成了選擇,那後果便是該微生物在本區域的抗葯性增強.
Ⅶ 病原微生物預防治療原則
(一)微生物感染的免疫防治
對微生物感染的人工免疫防治措施包括:
①人工主動免疫:是用病原微生物,或其特異抗原、毒素等製成減毒活疫(菌)苗、死疫(菌)苗、類毒素等生物製品,給易感人群接種,使體內產生抗該病原微生物或毒素的特異性免疫力。主要用於預防,常需接種1~3次,l~4周後免疫力可出現,持續時間可達數月至數年;
②人工被動免疫:是用含抗某種病原微生物或毒素特異性抗體的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等生物製品給已(疑)感人群注射,或注射細胞因子等細胞免疫制劑,使之獲得特異性免疫力。主要用於治療某些由外毒素所引起的疾病,其作用快速,但持續時間短,僅2~3周。
(二)微生物感染的化學防治
1.化學預防:是使用抗微生物葯物對某些微生物感染進行治療性預防,以及用於外科手術病人和高危對象等以預防可能會發生的微生物感染。使用時要慎重和掌握好應用體征。
2.抗感染治療的基本原則:可概括為"安全、有效、經濟",其中關鍵因素是"有效".具體體現為:
(1)合理選葯:合理的抗感染選葯方案主要取決於:病原微生物;葯敏試驗結果和擬選葯物的臨床葯理學特點;感染部位、病人的基礎疾病和免疫狀態;擬選葯物的臨床試驗和既往的應用經驗等。
(2)合理給葯和考核療效:應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並密切觀察臨床療效、及時調整用葯。
(3)認真觀察疾病演變情況加強綜合療法。
(4)預防和避免抗微生物葯物的不良反應和相互作用,以及二重感染的發生。
(5)預防和延遲細菌耐葯性的產生:細菌對抗菌葯物的耐葯性可分為固有耐葯和獲得耐葯。它們的發展、表現都與抗生素的使用密切相關,在臨床實踐中應注意預防和延遲。
Ⅷ 簡述抗微生物葯的抗菌機制有哪些
抗微生物葯的主要作用機制
抗微生物葯物主要是通過干擾病原菌的生化代謝過程,影響其結構與功能而產生抗微生物作用(圖5—2)。
一、抑制細胞壁合成
與哺乳動物不同,細菌的外層有堅韌而厚的細胞壁,維持細菌的正常形態和正常功能,抵抗菌體內強大的滲透壓。革蘭陽性細菌的細胞壁厚而堅韌,主成分為肽聚糖(peptidoglycan,黏肽),其含量占細胞乾重的50%~80%,黏肽層數可達50層,胞內滲透壓約為20~25個大氣壓。而革蘭陰性細菌細胞壁較薄,肽聚糖僅佔1%一l0%,菌體內滲透壓低。敏感細菌細胞壁肽聚糖合成受抑制後,細胞壁缺損,菌體內部高滲,水分不斷進入,引起菌體膨脹、破裂而死亡。
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磷黴素、環絲氨酸,萬古黴素、桿菌肽等,通過抑制細胞壁合成的不同環節而發揮抗菌作用。
青黴素結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PBPs)是廣泛存在於細菌細胞膜上的一種膜蛋白,可催化轉肽反應,使末端D~丙氨酸脫落,並與鄰近多肽形成網狀交叉連接。β-內醯胺類可以和PBPs在活性位點上通過共價鍵結合,使其失去轉肽作用,阻礙肽聚糖的合成,導致細胞壁缺損,使細菌細胞腫脹變形、破裂而死亡,故PBPs為β一內醯胺類的主要作用靶位。各種細菌的細胞膜的PBPs數目及分子量不同,因而對β一內醯胺類的敏感性不同。PBPs結構與數量的改變也是細菌對β-內醯胺類產生耐葯的一個重要機制。
二、影響細胞膜功能
通過抑制細胞膜功能發揮抗菌作用的抗生素,主要包括兩性黴素B、多黏菌素和制黴菌素等。胞漿膜位於細菌細胞壁的內側,為一類脂質和蛋白質分子構成的半透膜,具有物質交換、滲透屏障及合成黏肽的功能。多黏菌素陽離子極性基團能與菌體胞漿膜的磷脂結合;制黴菌素和兩性黴素B等能與真菌胞漿膜上的麥角固醇類物質結合;咪唑類抗真菌葯可以抑制真菌的細胞色素P450依賴的14α-去甲基酶,使14α-甲基固醇堆積,麥角固醇合成受阻。這些均可以使胞漿膜通透性增加,導致菌體的氨基酸、蛋白質及離子等物質外漏而發揮抑制或殺滅真菌的作用。
三、抑制蛋白質合成
細菌蛋白質合成包括:起始、肽鏈延長和終止3個階段,在胞漿內通過核糖體循環完成,抑制蛋白質合成的葯物,分別作用於蛋白質合成的不同階段,發揮抗菌作用。
1.起始階段氨基糖苷類阻止30s亞基和70s始動復合物的形成。
2.肽鏈延長階段 四環素類與30s亞基結合,阻止氨基醯tRNA與其A位結合,肽鏈形成受阻而抑菌;氯黴素、克林黴素抑制肽醯基轉移酶;大環內酯類抑制移位酶,從而阻止肽鏈的延長。
3.終止階段氨基糖苷類阻止了終止因子與A位結合,使肽鏈不能從核糖體釋放出來,使核糖體循環受阻,而發揮殺菌作用。
四、干擾核酸代謝
抑制核酸合成的葯物主要有喹諾酮類、乙胺嘧啶和利福平、磺胺類及其增效劑等。喹諾酮類葯物是有效的核酸合成抑制劑,其抑制DNA迴旋酶和拓撲異構酶Ⅳ,抑制敏感細菌的DNA復制,從而導致細菌死亡;磺胺類葯物為對氨基苯甲酸(PABA)的類似物,可與其競爭二氫蝶酸合酶,阻礙二氫葉酸的合成;甲氧苄啶捫制細菌的二氫葉酸還原酶(較對哺乳動物的二氫蝶酸合酶強5000倍),阻止四氫葉酸的合成。兩者合用,依次抑制二氫蝶酸合酶和二氫葉酸還原酶,起到雙重阻斷,抗菌作用增強。利福平能抑制細菌DNA依賴的RNA聚合酶,阻礙mRNA的合成。核酸類似物如齊多夫定、阿昔洛韋、阿糖胞苷等抑制病毒DNA合成的必需酶,終止病毒核酸復制。
Ⅸ 如何合理應用抗微生物葯物
長期使用單一抗生素,會使微生物產生抗性。目前常用方法就是多種抗生素聯合使用,以及嚴格的劑量控制。具體指標根據使用目的不太一樣。比如滅菌消毒,可能劑量較高;但用於疾病治療就比較嚴格了,一般不能殺死體內益生菌。總之,抗生素盡量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