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峰峰哪裡有生物化石

峰峰哪裡有生物化石

發布時間:2022-05-30 08:39:37

『壹』 寒武系—奧陶系

寒武系和奧陶系形成於大規模海侵的大陸邊緣構造背景,以形成和發展廣泛分布的碳酸鹽岩台地為特點(劉德正,2002),由於經歷了長期的地質改造過程,各地層單元之間的聯系性及地層產狀變動較大(圖1-3-12),但仍具有較廣泛的分布。

圖1-3-38 寒武系中—下統演化示意圖(年代地層格架)

中—晚寒武世和早中奧陶世的早期(崮山期—紅花園期),沉積岩石地層由南向北穿時。後期(大灣期—寶塔期)則由南北兩側向中部穿時(圖1-3-39)。反映出從張夏期開始,海侵方向變化由北向南,直至馬家溝組大規模沉積時期為止,表明該時期盆地基底形態的改變,由中隆狀改變為向北部的傾斜;馬家溝組沉積時,南部和北部的白雲岩地層開始向中部穿時,反映了華北盆地南部兩側的隆升作用,盆地基底形態已改變為中坳狀。

圖1-3-39 上寒武統—中下奧陶統演化示意圖(年代地層格架)

『貳』 我國哪裡有化石的分布

國是古生物化石比較發育的國家之一,幾乎遍及全國各地。特別是近年來先後發現的河南南陽、湖北鄖陽、內蒙古二連恐龍蛋及骨骼化石,遼西的鳥化石,雲南澄江動物群化石、山東山旺動、植物等珍稀的古生物化石,受到國際上特別是科學界的廣泛青睞

恐龍化石分布
http://..com/question/296215.html

『叄』 嵩山有哪些景區比較有名

嵩山風景區位於河南省登封市,是世界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全國文明旅遊風景區示範點。主要旅遊景點有少林寺、嵩陽書院、中嶽廟、三皇寨、盧崖瀑布、峻極峰、中嶽行宮、嵩山滑草場等。

嵩山由太室山36峰、少室山36峰組成。太室山主要旅遊景點有嵩陽書院、老母洞、中嶽廟、盧崖瀑布、峻極峰、老爺廟、中嶽行宮、老君洞、嵩山滑草場等。

太室山有36峰,峰多寺廟也多,以黃峰蓋下的中嶽廟最為顯著,它是河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寺廟建築群;中國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也坐落於嵩山的腳下。這些都為嵩山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今天的嵩山到處為中國人文風物的瑰寶。

河南嵩山(太室山)除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外,還有獨特的地質構造。嵩山先後經歷了「嵩陽運動」、「中嶽運動」、「少林運動」等幾次大的地殼運動,逐漸形成了山脈。

在嵩山范圍內,地質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層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質學界稱為「五世同堂」。

嵩山古生物化石十分豐富,在嵩山既有海象生物化石,也有陸象生物化石,還有古脊椎動物化石。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質和古生物演化的寶貴資料,嵩山奇特的地質構造,使它蘊藏了豐富的煤、鋁、鐵、麥飯石等礦產資源。

嵩山以它自己誘人的山川風貌,燦爛的古老文化,獨特的演變歷史,天然的地質演變而在國際國內久負盛名,嵩山旅遊也被越來越多的人青睞。中嶽嵩山,群峰挺拔,氣勢磅礴,景象萬千,距離省會鄭州市近,是登山遊玩、野營探險、科研考古、了解中國歷史的絕佳去處。

『肆』 <<夢溪筆談>>中記載:太行山中發現許多海螺生物化石.你能解釋此現象嗎還有類似現象的地方嗎

這是地殼運動造成的,好比大陸板塊漂移說,造成大陸板塊的漂移,同時由於地殼的運動,使得有的地方在陸地相互擠壓作用下出現山脈,特別是在一些河流和海洋,當由於地殼運動出現山脈時,誰由於地球引力的作用流向地是比較低的地區,從而使某些水裡的生物滯留在原地,久而久之形成死亡的,特別是有殼類生物化石。據報道,在珠峰就有生物學家發現好多水生動物化石。

『伍』 珠穆朗瑪峰上為什麼會有「海洋生物化石」呢

老師拿出一塊三葉蟲的化石,告訴學生們,這塊化石是1960年中國登山隊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瑪峰時在山頂找到的。三葉蟲是遠古時期的一種海洋生物,誕生於寒武紀,消亡於二疊紀末期,在地球上生活了3億多年。「化石」准確來說應該叫做「海洋生物化石」。這些化石是由海洋生物的遺體沉積到海底,然後被後續的沉積物覆蓋形成的。這些海底化石是如何出現在珠穆朗瑪峰的?

而且由於板塊運動,印度洋板塊「鑽」在歐亞板塊下,喜馬拉雅山一直在繼續珠穆朗瑪峰的最新長高「身高」被公布於眾——8848.86與2005年相比,珠穆朗瑪峰頂部岩石面的海拔高程8844.43米高了4.43米。據報道,目前處於碰撞前沿的珠穆朗瑪峰每年向長春或北京移動約3厘米;在垂直方向上,珠穆朗瑪峰每年上升約4毫米。因此,珠穆朗瑪峰也需要定期測量「身高」,理論上,每10到15年重測一次。因此,海洋生物化石將存在於珠穆朗瑪峰。這種現象告訴我們,當化石和海底沉積物形成時,這個地方曾經是海洋。

『陸』 (十一)華北地區早古生代沉積環境的演化

華北地區自早寒武世海侵開始至早奧陶世亮甲山期海退為第一沉積旋迴。由於懷遠運動的影響,造成了早奧陶世亮甲山期與「馬家溝期」之間的平行不整合。自「馬家溝期」至中奧陶世峰峰期華北地區出現了更大規模的海侵,構成了第二沉積旋迴。在這兩個明顯的二級沉積旋迴控制下,華北地區的沉積環境經歷了由簡單—復雜—簡單的發展和演化。

海侵初期古陸及古隆起提供了豐富的陸源物質,致使圍繞呂梁古陸發育的潮坪相區接受了陸源碎屑沉積。辛集期呂梁古陸分布范圍較大,將華北地區以中部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辛集期後全區發生了短時間的海退,在華北北部地區形成了沉積間斷,表現為平行不整合。至饅頭期、毛庄期及徐庄早期華北地區均仍以潮坪相沉積為主,形成了一套碎屑岩、泥岩和碳酸鹽岩的沉積建造。這一時期全區以潮坪環境為主,其中包括潮上、潮間潟湖和局限海灣、濱岸灘壩等環境,辛集期在華北北部存在開闊海環境。這一時期華北南部最早發育濱岸灘壩,並逐漸向開闊海環境演化,反映出這一時期海侵方向以南及東南方向為主,但也存在北及東北方向的海侵,尤其是辛集期較為明顯。徐庄晚期海侵范圍日漸擴大,至中寒武世張夏期華北地區幾乎全被海水漫浸,海侵達到最大。水下高地演化為淺灘環境,這些地區久處浪底之上,頻受水體簸選和攪動,所以多形成鮞粒、砂屑和生屑等顆粒灰岩。與淺灘環境密切伴生的則有局限海和開闊海展布於灘後或灘間。由於海域面積不斷加大,古陸由物理風化向化學風化轉化,遠離陸源區漸以碳酸鹽岩沉積為主,距陸源區較近地區仍可夾有少量頁岩、粉砂質頁岩,而陸源碎屑砂岩則極為少見。泥岩-碳酸鹽岩組合為這一時期的典型沉積建造。

范圍較小,僅表現為南部地區地殼輕微的抬升。但僅此及全球海平面的下降共同作用,晚寒武世華北地區明顯發生了海退,導致全區再次出現潮坪、濱岸淺灘環境,並有泥質條帶狀泥晶灰岩、竹葉狀灰岩的廣泛分布。海退以晚寒武世長山期、鳳山期表現強烈,海水由南向北退出,因此,華北南部地區以潮坪環境為主。在南部局部地區如魯山辛集一帶已缺失上寒武統的沉積。

晚寒武世之後至亮甲山期,懷遠運動強烈影響了華北地區,華北南部地殼抬升形成熊耳伏牛古陸,而華北北部地殼相對下沉。使華北南部部分地區缺失了冶里組及亮甲山組的沉積,形成了平行不整合,下馬家溝組直接覆蓋於晚寒武世鳳山組地層之上。華北地區沉積沉降中心由寒武紀時期的南部轉移至華北北部一帶。華北北部地區因受懷遠運動影響較小,所以冶里期沉積環境仍具有明顯的繼承性,張夏期淺灘環境,如唐山、北京、易縣、曲陽等地在冶里期接受了生物泥晶灰岩、竹葉狀灰岩、泥質條帶泥晶灰岩和雲斑灰岩或中細晶白雲岩等沉積,反映了水下淺灘與開闊海或局限海的交替沉積環境。亮甲山晚期白雲岩含量驟增,局部地區如臨清坳陷、峰峰等地均有石膏出現,表明了海退期潮坪、潮間潟湖與局限海交替沉積環境的廣泛分布。自冶里期開始,因地表的長期夷平,已很少有陸源物質供給,開始了清水碳酸鹽沉積,相應形成了以碳酸鹽岩為主的沉積建造。

華北地區早古生代第二沉積旋迴自「馬家溝期」開始,無論其海侵規模或沉積厚度均較第一旋迴要大。華北地區南部下馬家溝組底部(相當於馬一段)以白雲質泥岩、鈣質雲岩為主,至華北中部及北部則以准同生泥質白雲岩、鹽溶角礫岩為主,常見石膏、石鹽假晶及泥裂、鳥眼及雞籠狀構造。這些海侵初期的產物反映了當時的潮上和潮間環境,但隨著海侵規模和范圍的迅速擴大,下馬家溝組上部就已轉為厚層狀泥晶灰岩,夾泥質灰岩,其沉積環境以局限海和開闊海交替為主。上馬家溝組與下馬家溝組相同,底部(相當於馬三段)以鹽溶角礫岩為主,上部以厚層狀泥晶灰岩為主。反映了「馬家溝期」由於海平面的升降發生了兩次海退、海進,從而形成了兩個三級旋迴,沉積環境由潮坪演變為開闊海的兩次交替。中奧陶世峰峰期與「馬家溝期」相似,早期為潮坪沉積,形成了含膏雲灰岩,局部地區膏、鹽後期溶蝕垮塌形成鹽溶角礫岩,晚期則演變為開闊海環境,沉積形成了一套灰色厚層泥晶灰岩。

總之,華北地區早古生代沉積旋迴清晰,環境分異顯著,各地質時期沉積建造互不相同(表1-3-1),碎屑岩-泥岩-碳酸鹽岩建造多見於早期,冶里期之後本區開始了清水碳酸鹽岩沉積。早期沉積旋迴形成的岩石類型復雜、多變、單層厚度較小,並以潮坪為主。這些特點反映了海侵初期地殼升降頻繁、沉降幅度小、海侵和沉積速度均較緩慢等特點。中、後期海侵范圍、規模均較早期廣泛,一般海侵迅速達到最大,所以其岩性較為單一,單層厚度、較深水相和廣海生物組合多見,如馬家溝組二、四段厚層泥晶灰岩中含有豐富的螺類、筆石等生物化石,顯示了環境相對穩定、沉積速度較快等特點。

表1-3-1 華北地區早古生代沉積環境演化及對比

此外,華北地區早古生代沉積環境演化的另一特點是具有明顯的繼承性,突變環境較為少見。潮坪與局限海、局限海與開闊海,及台地淺灘與開闊海環境間相互轉化的實例極為普遍,從而反映了華北穩定台地發育歷史的總特徵。

『柒』 太行山上為什麼有許多生物化石

太行山區的主要出露岩石為前寒武紀高級變質岩和前寒武紀滹沱群沉積
前者為下地殼的產物,不會出現化石
lz所說的生物化石應該多產於滹沱群以及再向上的層位,主要到達早古生代
那個時候中國華北地區以海洋沉積為主,因此海生動物富饒。

『捌』 我國有哪些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產地

依據主要古生物化石產地的化石種屬、地理分布特徵,結合各地古生物化石保護和開發利用現狀,以省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可將全國劃分為東北、華北、西北、西南、中南、華南六大古生物化石片區。

東北片區主要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遼寧省、黑龍江省。主要化石產地有遼寧北票熱河生物群產地、黑龍江嘉蔭恐龍化石產地、內蒙古二連浩特恐龍化石產地、內蒙古巴彥淖爾恐龍化石產地、黑龍江雞西龍爪溝地層古生物產地和青岡更新世晚期哺乳動物化石產地。

華北片區主要包括山東、河北、北京、山西、河南5省(直轄市)。主要化石產地有山東山旺中新世化石群產地,萊陽青島龍動物群產地,諸城山東龍動物群及足跡化石產地,大汶口寒武紀三葉蟲化石產地,河北泥河灣新生代生物群產地,豐寧熱河生物群產地,北京延慶硅化木化石及恐龍足跡產地,山西天鎮白堊紀恐龍化石產地,武鄉和榆社早中三疊世肯氏獸動物群產地,河南汝陽、欒川白堊紀恐龍化石產地和河南南陽西峽恐龍蛋化石產地。

西北片區主要包括新疆、甘肅、寧夏3省(自治區)。主要化石產地有新疆五彩灣侏羅紀硅化木化石及恐龍產地,新疆阜康黃山街三疊紀水龍獸動物群化石產地、柯坪早古生代脊椎動物化石產地,甘肅劉家峽白堊紀恐龍足印產地、和政新近紀脊椎動物群化石產地、肅北早白堊世動物群化石產地,寧夏靈武白堊紀恐龍化石產地、中寧石峽溝泥盆紀脊椎動物群化石產地和同心古近紀脊椎動物群化石產地。

西南片區主要包括雲南、貴州、四川3省。主要化石產地有雲南澄江動物群化石產地、祿豐恐龍化石產地、曲靖翠峰山古生代魚類化石產地,貴州關嶺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群產地、興義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群產地、甕安生物群產地,四川安縣晚三疊世生物礁產地和自貢大山鋪侏羅紀恐龍化石產地。

中南片區主要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浙江4省。主要化石產地有湖北鄖縣恐龍蛋化石產地、松滋古近紀魚類化石產地,湖南長沙跳馬澗中泥盆世魚類化石產地,安徽淮南生物群產地和浙江新昌白堊紀硅化木產地等。

華南片區主要包括廣東、廣西2省(自治區)。主要化石產地有廣東河源白堊紀恐龍蛋化石產地、南雄恐龍及恐龍蛋化石產地,廣西橫縣六景泥盆紀古生物化石產地、廣西扶綏縣岜盆恐龍化石產地。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片區的劃分只是參考了現有的地理區域劃分及化石群分布特點,而並非全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區劃方案。

『玖』 哪裡有化石的資料

化石(fossil) 保存在岩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和活動遺跡。化石一詞源自拉丁文fossillis,意為挖掘。化石是古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它為研究地質時期的動、植物生命史提供了證據。中國古籍中早已有關於化石的記載,如春秋時代的計然和三國時代的吳晉,都曾提到山西省產「龍骨」,「龍骨」即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和牙齒的化石;《山海經》也有「石魚」(即魚化石)的記述;南朝齊梁時期陶弘景有對琥珀中古昆蟲的記述;宋朝沈括對螺蚌化石和杜綰對魚化石的起源,已有了正確認識。迄今,發現最早的細菌化石為距今35億年前的澳大利亞瓦拉翁納群中的絲狀細菌化石。

形成條件 地史時期的生物,只有一小部分與地質環境相適宜,保存下來成為化石:①生物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硬體,如無脊椎動物的貝殼、甲殼,脊椎動物的骨骼、牙齒,植物的樹干、葉子和孢子、花粉等;②生物死亡後必須迅速地被沉積物埋藏起來,免遭生物、機械或化學作用的破壞;③必須經過較長時間的各種石化作用。生物遺體如果是原地埋藏,就比較容易形成完整的化石,如中國山東臨朐晚第三紀中新統山旺組中保存大量完好的動、植物化石。另一種情況是生物死後的遺體可能經受各種搬運作用,這些在異地埋藏的化石,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分選程度較好,有時還有定向排列現象。以生物的遺體、遺跡的埋藏和化石的形成過程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稱為埋藏學。

保存類型 化石保存類型一般可分為實體化石、模鑄化石、遺跡化石和化學化石。①實體化石是指古生物遺體本身全部或部分被保存下來的化石,如中國撫順第三紀煤層中琥珀內的昆蟲化石,是在嚴密封閉的情況下保存下來的。西伯利亞第四紀冰期凍土中的猛獁象,是在嚴寒冷凍的條件下整體保存的。但多數化石僅能保存生物的硬體部分,而且經受了明顯的變化,即石化作用。具有幾丁質、幾丁—蛋白質或蛋白質骨骼中容易揮發的成分(氧、氫、氮)經升溜作用而消失,僅留下碳質薄膜,因而又稱炭化作用,如筆石和植物的葉子經炭化作用保存下來。生物硬體的組成物質,部分被地下水溶解,由外來礦物質填充代替,就可以保存原來硬體的微細構造,稱為交代作用,如硅化木,其年輪甚至植物細胞形狀仍能清晰可見。②模鑄化石是指生物遺體在底質、圍岩、填充物中留下的印模和復鑄物。根據化石與其圍岩的關系可以分為若干類型,如印痕化石、印模化石、鑄型化石和復型化石。③遺跡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生活活動時,在底質沉積物表面或內部留下的痕跡和遺物,如脊椎動物的足跡化石、蠕形動物的爬跡化石和動物的排泄物糞化石或卵化石。廣義的遺跡化石還包括舊古器時代古人類的勞動工具、文化遺物等。④化學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的遺體雖然未能保存下來,但組成生物的有機成分經分解後形成各種有機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等,仍可保留在岩層中,足以證明古代生物的存在。這類化石叫化學化石。

研究意義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英國W.史密斯在地層層序律的基礎上,根據化石的縱向分布建立了化石順序律。這不僅利用化石確定地層時代,且為生物進化提供了證據。古生物學家發現地層層位越高,所含化石類別越多,化石的形態構造越復雜,反映了生物類別從少到多、形態構造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規律。

生物化石的古生態研究是重建地史時期古地理、古氣候的重要依據。每種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適應環境的結果。各種生物在其習性行為和身體形態構造上都具有反映環境條件的特徵。利用這些特徵就可以推斷生物的生活環境,例如海生生物化石珊瑚、有孔蟲等反映海洋環境;陸生植物葉片、樹根、昆蟲等則反映大陸環境。根據一個地質時期各種生物化石的生活環境和氣候條件的研究,就可以推斷該時期的海陸分布、海岸線位置和湖泊、河流、沼澤的范圍等。古環境和古氣候的重建對地質歷史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此外,生物的硬體部分還可以形成反映古環境、古氣候的岩石標志,如貝殼岩反映海濱環境,生物岩礁反映低緯度暖海環境,泥炭或煤反映潮濕沼澤環境等。

化石資料的大量收集還為古生物的系統分類提供了基礎。現代生物是古代生物經過漫長的地質時期發展而成的,各種生物之間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親緣關系,從而建立了一個反映生物界親緣關系和進化發展的自然分類系統。

化石的類群 古生物與現代生物一樣,一般分為低級的原核生物和高級的真核生物兩大類,共有5個界,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界以下依次為門、綱、目、科、屬、種等單位。

由於生物是由低級到高級發展到現代的,地史上各個時期的生物門類都不相同,每個時期的化石類群與當時的生物門類相關。不同地史時期有其發達的生物門類,也就有其特徵的化石類群,有些門類在該時期占統治地位,有些門類在該時期衰退或滅絕。總之,按時間的進程,生物門類與化石類群的變化,顯示了生物演化的系統發展歷史。

『拾』 (二)沉積環境及沉積相

華北地區以碳酸鹽岩沉積為主。由於中條、呂梁等陸島的存在,導致呂梁山以東廣大地區成為古陸邊緣沉積區和相關相帶的空間展布;呂梁山以西,因毗連秦嶺和祁連海槽,故以台地邊緣和盆地沉積區為主。下古生界沉積相的劃分及沉積特徵見圖1-3-2。

1.古陸邊緣沉積區

古陸邊緣沉積區和碳酸鹽台地沉積區是本區沉積類型的基本特徵,前者根據其沉積岩的岩石類型、層理及結構、構造特點,生物組合及其他標志,可分成潮坪相和近岸淺灘相;後者又可分為局限海、台地淺灘和開闊海等微相。

古陸邊緣沉積區主要指沿古陸、古島邊緣分布的潮汐作用帶。此帶具有海水極淺,有時暴露,蒸發作用強,鹽度高不宜於生物繁衍,間歇性水流能量弱,並常接受來自古陸剝蝕區的陸源砂、泥物質以及席狀藻普遍發育等特點。常形成泥、粉晶白雲岩,疊層藻白雲岩,膏質白雲岩,泥質或雲質條帶泥晶灰岩和竹葉狀灰岩等,並常夾有粉砂岩、頁岩。多具薄層、頁狀或微細紋層構造,石灰岩中不溶組分偏多。岩石顏色普遍具強氧化或氧化色,其中的顆粒(如礫屑)常有氧化邊。有時伴有異地生物屑和砂屑、球粒等。化石少,組合單一,在潮汐流作用下,扁平礫石和生物屑多呈定向或疊瓦狀、扇狀、菊花狀或渦流狀排列。乾裂、膏鹽假晶、雨痕、岩溶角礫、鳥眼、帳篷等淺水標志及爬痕、垂直潛穴等構造較普遍發育。淡水滲流作用形成的滲流砂、重力膠結和溶蝕等成岩標志均較常見。根據沉積部位、海水鹽度、水體能量及沉積物性質可進一步劃分微相。

(1)潮坪相

包括潮上帶、潮間帶及潮上、潮間潟湖環境,有時也包括部分淺潮下帶。潮上環境最靠近古陸邊緣,只有風暴高潮可以淹沒的地帶。平緩的潮上坪在乾旱炎熱氣候下由強蒸發引起的「毛細管濃縮作用」常形成泥、粉晶白雲岩,泥晶泥質白雲岩或藻席白雲岩,並構成雲坪亞相。當有大量陸源物質混入時,可形成泥雲坪、砂雲坪,甚至泥坪亞相。潮間及部分淺潮下環境除具潮坪相常見的沉積特徵外,泥質或雲質條帶泥晶灰岩為此帶典型微相,有時其中夾有潮道或潮池沉積,其微相以竹葉狀灰岩為主。

總之,潮坪環境是以緊鄰古陸、島嶼,時而暴露,時而被極淺水淹沒,介質能量主要來自潮汐作用而具間歇性,缺乏有利生物繁衍條件,微相組合簡單為基本特點,空間上隨古陸邊緣地貌條件而呈寬窄不一的展布。潮坪相的識別與圈定是判定古陸位置和剝蝕程度的主要依據,因此,在華北地台東部潮坪相極為發育的廣大地區,其研究意義甚為重要。

早寒武世海侵初期,古陸邊緣沉積區較為發育。華北東部的南部及北部、東北部主要為碎屑、粘土岩組合,靠近東部西側的陸島或水下隆起區則以潮上雲坪、灰雲坪為主。淮北的猴家山組和鄭州一帶的辛集組是最早出現的潮坪沉積,因為海侵剛剛開始,這些相帶正處於淮陽古陸北側,故以含磷石英砂岩、礫岩、粉砂岩和泥岩為主,但在魯南、魯西南則為碳酸鹽潮坪沉積,並以泥質灰岩、准同生白雲岩、角礫雲岩、紫色頁岩等為主。長治、林縣、范縣、棗庄一帶為潮上和上潮間泥雲坪亞相,總厚度33~70m以上,岩石中少見生物碎屑,具紋層、乾裂、鳥眼和變形層理等指相構造。在沛縣發育了膏質雲坪,石膏層佔10%以上。至饅頭、毛庄期海侵范圍加大,波及全區,潮坪亞相繼而廣為發育,東部各區以紫、紫紅色粉砂質頁岩和鈣質頁岩為主,夾薄層泥晶灰岩。徐庄期至鳳山期在鄂爾多斯古隆起以東廣大地區內,仍不時出現潮坪沉積,如東部早、中徐庄期繼承了潮坪環境,從山海關往西經唐山、京西、曲陽至峰峰和聊古1井、古2井、東1井、大1井等鑽孔揭露的平原區以及濟南、皖北等地均以潮上及潮間帶為主,局部為潮下帶沉積。在鄂爾多斯古隆起東緣文水、沁源以西地區,在柳林、離石殘留島嶼控制下,自饅頭期至上寒武世,接受了大量陸源粗粒碎屑後發育了含砂泥雲坪,其中臨縣泥雲坪中泥雲岩佔60%以上。臨縣、離石、中陽以西亦沉積了60%以上的潮上含砂泥質泥晶白雲岩。地台東部鳳山組由泥質條帶泥晶灰岩和鈣質頁岩組成的韻律性沉積也是潮間帶沉積的典型產物。

圖1-3-4 地台東部寒武系沉積模式

華北東部徐庄期,在北京、曲陽、任丘、莒縣等地均有厚層鮞粒灰岩分布,表明水下淺灘環境已間歇性出現。至張夏期,鮞灘分布較廣,自唐山、京西、曲陽至峰峰等地,鮞粒灰岩產出部位各異,從而反映縱向上隨地殼升降,淺灘間歇性發育和橫向上,相帶有規律展布(圖1-3-4)。

此外,環呂梁陸島的河津、洪洞、昔陽、平魯等地,以及地台南部的徐淮、嵩山、洛陽等地,均有點狀淺灘出現。在黃驊、濟陽、任丘坳陷等掩蓋區,經鑽井揭露亦有點灘發育,如港59井、堂2井等均為岩性穩定的厚層亮晶鮞粒灰岩。

張夏期廣泛發育淺水高能灘環境,灘間多局限海或開闊海環境。淺灘環境穩定,鮞灰岩單層厚度大,水體能量高,多以亮晶鮞或豆粒灰岩為主,竹葉礫屑灘或砂屑灘少見。淺水鮞灘易出露水面之上,在山東張夏、徐淮和峰峰等地均在張夏組厚層塊狀鮞粒灰岩內部發現暴露標志。大氣淡水淋溶和淡水膠結等成岩標志也常見。

冶里期淺灘主要為竹葉狀礫屑灰岩,據馮增昭所倡導的單因素定量統計綜合分析方法,以組顆粒含量15%為依據,曲陽、津塘、魯中和莒縣均為淺灘。竹葉灰岩或白雲岩中,礫屑含量多>50%,填隙物以灰泥為主,亮晶不時出現。礫屑多不具氧化邊,呈扁平狀,磨圓好,分選中等,礫間常見砂屑、生屑。水體一般淺,鹽度正常。中奧陶世第二次大規模海侵,導致沉積環境以雲坪-局限台地、開闊台地為主,有時雖夾竹葉灰岩,但厚度較小,橫向不穩定,已基本不具淺灘沉積特點。在工作區外的地台西部,在鄂爾多斯古隆起、秦嶺祁連海槽和淮陽古陸控制下,沉積區狹窄,台地淺灘沉積不甚典型,而台地邊緣斜坡相和盆地相較發育。鄂爾多斯古隆起以東的華北地台東部,台地邊緣相和盆地相不典型。

閱讀全文

與峰峰哪裡有生物化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