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物包括什麼內容
按兩界說就是植物界、動物界。
如果按三界說就是植物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
如果按四界說就是植物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
如果按五界說就是植物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
六界說就是植物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和非胞生物界(病毒)。
微生物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卻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
(1)古代的生物都有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除病毒外,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細胞是生命系統結構層次的基石,離開細胞,就沒有神奇的生命樂章,更沒有地球上那瑰麗的生命畫卷。
從生物圈到細胞,生命系統層層相依,又有各自特定的組成、結構和功能。
無論是動物細胞,還是植物細胞,他們都有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這三種結構。
【細胞的邊界保衛- 細胞膜】
細胞作為一個基本的生命系統,它的邊界就是細胞膜。
細胞質與細胞器: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均含有核糖體。原核細胞僅含有一種細胞器,而真核細胞則含有其他細胞器。
如:內質網、高爾基體(在動物細胞中與細胞分泌物有關,在植物細胞中主要與細胞壁形成有關)、線粒體、葉綠體、溶酶體、質體(葉綠體屬於質體中的有色體,還包括白色體)、微體、液泡、細胞骨架(微管、微絲、肌動蛋白絲)及中心體(只存在於低級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中,與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
【細胞的調控中心- 細胞核】
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是細胞新陳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真核細胞具有成形的細胞核。原核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一般為裸露的DNA分子,叫擬核或質粒。
㈡ 古代生物資料
三葉蟲簡介
這是有人對三葉蟲的吹捧,不過作者不知,三葉蟲身體雖化作落寞化石,思想卻穿越了長空――
三葉蟲(Trilobita),節肢動物門的一綱。背殼縱分為一個中軸和兩個肋葉三部分,橫分為前、中、後三部分。在早古生代的寒武紀已發現動物化石2500多種,除脊椎動物外,幾乎所有的門類都有了。其中最多的就是三葉蟲,約占化石保存總數的60%。它在寒武紀初期即已出現許多科、屬和種,我國已經描述過的三葉蟲就有1200多種。晚寒武紀發展到最高峰,志留紀以後逐漸衰亡,而後歷經晚古生代的泥盆紀、石炭紀,到了二迭紀末完全滅絕。如今只有在古生代的沉積岩中才能發現它那美麗的化石。在化石中,如果你仔細的傾聽,還能聽到那2億年前大海的波濤聲和那有關三葉蟲的久已失傳的故事。多嚮往那個遙遠而美麗,空曠而寧靜的年代。多喜愛那個原始而單純,頑強而壯麗的生命!從失落於2億年前的三葉蟲,我深深地悟出:生命的存在並非是為了完成某個崇高而偉大的使命,而僅僅是一種展現,是對自然界發展到一定時期的那種狀麗現象的展現,盡管是曇花一現的閃現。我贊美三葉蟲,那個曾經是如此壯麗而頑強的生命。如果將地球年齡比作一本共有4500頁的厚書,則三葉蟲出現於第4000 到4300頁之間,佔300頁,大約3億年的時間。而人只是出現於最後一頁。人的發展能持續多少頁?有三葉蟲長嗎?不管怎樣,在有限的時間里,讓我們來無所顧及地思考一切,盡一切可能地展現自己吧
雖然一個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決於許多因素,但是有三個因素是基本的:
(1)有機物必須擁有堅硬部分,如殼、骨、牙或木質組織。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條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蟲或水母也能夠變成化石。
(2)生物在死後必須立即避免被毀滅。如果一個生物的身體部分被壓碎、腐爛或嚴重風化,這就可能改變或取消該種生物變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須被某種能阻礙分解的物質迅速地埋藏起來。而這種掩埋物質的類型通常取決於生物生存的環境。海生動物的遺體通常都能變成化石,這是因為海生動物死亡後沉在海底,被軟泥覆蓋。軟泥在後來的地質時代中則變成頁岩或石灰岩。較細粒的沉積物不易損壞生物的遺體。在德國的侏羅紀的某些細粒沉積岩中,很好地保存了諸如鳥、昆蟲、水母這樣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昆蟲遠祖:撫仙湖蟲
撫仙湖蟲是澄江動物群中特有的化石,屬於真節肢動物中比較原始的類型,成蟲體長10厘米,有31個體節,外骨骼分為頭、胸、腹三部分,它的背、腹分節數目不一致,與泥盆紀直蝦類化石類似,而直蝦是現代昆蟲的祖先,這間接表明了撫仙湖蟲是昆蟲的遠祖。侯先光還發現,撫仙湖蟲消化道充滿泥沙,這表明它是食泥的動物。
·九眼精靈:微網蟲
微網蟲屬於葉足動物門,因身上多邊形的鱗狀骨片而得名,體長可達8厘米,具有9對礦化骨片和10對足,這些骨片起到連接腿和關節的作用,目前只有在澄江才發現有這種生物完整的化石。
有專家認為,這些骨片是一種繁殖後代用的儲卵器,不過參照現代節肢動物繁殖器官多集中在一個部位的特點,儲卵器不可能這樣分散。也有專家認為,這些骨片是具有感光作用的多眼,所以有了「九眼精靈」的美稱。不過動物的眼睛一般集中在頭部,和微網蟲類似的生物在地球上還沒有找到。
微網蟲曾登在《自然》雜志封面上,成為化石明星。《紐約時報》曾經這樣評論微網蟲:「一些寒武紀生物很容易就扮演科幻小說里的角色,最奇怪的傢伙就是一種身上長著10對足和覆蓋有鱗片狀骨骼的蠕形動物。」
·神奇的腔腸動物:櫛水母
櫛水母是一種食肉的腔腸動物,目前對澄江發現的櫛水母化石僅限於描述,對其進化意義還未研究清楚。
它的身體上有類似樓梯一樣的褶子,身體輻射對稱,這在海洋生物中非常特殊。因為輻射對稱的動物在海洋中保持平衡很難,捕食就更加不容易。櫛水母身體頂端長了一個石質的平衡球,依靠它來掌握平衡。現代櫛水母叫「海胡桃」,是最古老的無脊柱動物。
·寒武紀海洋巨無霸:奇蝦
奇蝦是一類已經滅絕的大型無脊椎動物,化石表明這種動物口器有十幾排牙齒,直徑有25厘米,糞便化石長10厘米,粗5厘米。由此推測,奇蝦體長可能超過2米。奇蝦最初在加拿大發現,當時只發現一隻前爪的化石,被誤認為是蝦的尾巴。科學家還想像了一個蝦頭,由於它不是蝦,所以命名為奇蝦。1994年,我國科學家在帽天山發現完整的奇蝦化石,糾正了從前的錯誤,所謂的「尾巴」其實是它的爪子。
科學家在奇蝦糞便化石中發現小型帶殼動物的殘體,這說明它是寒武紀海洋中的食肉動物,是海洋世界的統治者和食物最終的消費者。奇蝦的發現表明,當時海洋確實存在完整的食物鏈。新的研究發現,奇蝦的捕食肢能彎曲,腿能在海底行走,不過它的附肢沒有分化,節之間缺少關節。
·人類遠祖:雲南蟲
雲南蟲,身體呈蠕形,一般長3至4厘米,大者可以長到6厘米,1991年侯先光研究員發現並命名。它的頭部在化石上不易保存,開始曾被認為是特殊的蠕蟲。1995年,陳均遠等研究者發現它有7對腮弓,可以呼吸,並把食物留在口腔里,這是脊索動物的重要特點,提出了「雲南蟲是脊索動物」的觀點。
雲南蟲原始的脊索是脊椎的前身,相當柔軟,容易受到外力的傷害,似於如今脊髓中的軟性物質,身體神經單元集中的脊索上,肢體的感覺可以通過脊索傳到全身,脊索的出現提高了動物控制身體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雲南蟲的發現證明了在澄江動物群中蘊涵著脊椎動物的起源,這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重大突破。
中國學者曾在《自然》雜志發表數篇文章,集中展現對雲南蟲的研究成果。1995年《紐約時報》發表一篇名為《從雲南蟲到你之路》的文章,文中說:「如果雲南蟲夭折,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將永遠得不到發展,地球將像遙遠的月球一樣永遠寂寞冷清。」
·夢幻生物:怪誕蟲
怪誕蟲屬於葉足動物門,頭很大,軀干背側具有7對斜向上生長的強壯的長刺,最早發現於加拿大,它是寒武紀最著名的動物。
由於最初的化石保存不好,當英國古生物學家莫瑞斯1977年看到它身體上規則分布的兩排刺時,誤當成了用來走路的腿,而把本用來走路的腿誤作裝飾品。他認為這樣的奇幻生物「只有做夢才能夢到」,所以命名為怪誕蟲。
我國科學家在澄江發現的怪誕蟲化石訂正了這種錯誤的解釋。後來,侯先光先生對采自澄江的最好的塊標本修理後揭示,原先復原的怪誕蟲頭尾也顛倒了。在討論動物演化時,怪誕蟲被作為「寒武紀大爆發產生了比現代多得多的門(門一級生物),後來大部分滅絕」這一觀點的理論基礎。
[編輯本段]化石和古生物學
對許多人來說,「化石」一詞已並不生疏,因自然博物館里常陳列有化石。可若問你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它的科學意義何在?恐怕就較少有人會說得清楚了。簡單說來,化石是古代生物死後,其遺體遺物或遺跡被埋藏在地層里,經長期的石化作用,變成了像「石頭」狀的東西。比如,一條古代的魚死了,屍體如果沒被別的動物吃掉,也沒被湍急的水流沖毀,而正好遇上沉積環境,被泥沙一層層掩埋起來。一年,十年,百年,千年,至少幾萬年甚至幾億年,軟體部分腐爛了,骨頭,鰭條等堅硬部分,其有機質逐步被無機質(礦物質)所置換,最後變成了化石。化石的外形還和原來骨骼一樣,但內容已是礦物質,所以分量就重多了。
照此說來,只有在沉積岩(或叫水成岩)中才能保存有化石,火成岩、變質岩中一般不會有化石。因為火山爆發時溫度很高,即便有生物遺體,早已會被燒為灰燼。變質岩是在高溫高壓下形成的,也不可能把化石保存下來。不過,火山灰中卻時有發現化石,因為火山灰飄落時業已冷卻。所以,找化石,應到沉積岩地區去。不是經常有人發問,你們怎麼知道哪裡有化石?這是最簡明的回答。
除動、植物的硬體部分如骨骼、牙齒、介殼、樹乾等最易保存為化石外,在特殊的情況下,有時生物的軟體部分也可保存為化石。如山東山旺組硅藻土中的花朵、觸須,西伯利亞凍土中猛獁象的肌肉等。這些,統稱遺體化石,即生物體本身的某部分石化為化石。有時,動物的糞便、蛋也可形成化石,這叫遺物化石;而足印、洞穴等化石,則叫遺跡化石。
並不是所有生物死後都能形成化石。恰恰相反,能形成化石的只佔古代死亡生物的很少很少一部分。而完整保存或部分完整保存的化石,又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化石深埋在岩層中,只有在遇到地層上升的機會,或經風吹雨打,把表面的岩層風化了,化石才被暴露出來。這時如正巧遇上古生物學家去了,才有可能把化石挖出來。若沒遇上有人去,暴露出來的化石,隨同它的圍岩一起,一點點被風化殆盡,化石也就告吹了。你看,採到一件化石有多難,特別是一件完整的化石,更是難上加難。無怪乎古生物學家視化石為珍寶!一隻茶杯打碎了,你馬上可以再去買一隻來,可一件化石損壞了,尤其是珍稀標本,你可能一輩子再也找不到了。珍貴的化石不僅是出產國所有,它也是世界古生物學界的「財富」。德國的始祖鳥化石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制有模型,用以展覽和對比研究。我國中國猿人第一個頭蓋骨標本丟失後,50年來,世界許多古人類學家一直在注意尋找。
廣義來說,凡從地層的岩石中挖出來的,能夠為我們提供關於古代生物的體形或構造方面資料的東西,無論是直接的或比較間接的資料,都可稱為化石。按此,煤無疑也是化石,甚至連古人類製造和使用的工具,也可歸為化石。
古生物學,顧名思義,是研究古代生物的科學。古代生物現已死亡,古生物學的研究是以化石為依據的。化石是埋藏在地層里的,所以古生物學又與地質學有聯系。實際上,它是一門介於生物學和地質學之間的科學。一位有作為的古生物學家,既要具備生物學的知識,也要具備地質學的知識。加之,古代生物是沒有國界的,各大洲可以互通,我們在研究本國出產的標本時,務必了解其它國家出產的同類標本。這就要求我們有一定外語基礎,並且多多益善。顯然,培養一位有為的古生物學家多不容易!
經常有人把古生物學和考古學混為一談,認為凡是研究古代東西的學問統叫考古學。其實,它倆各有自己研究的對象和范圍。大體說來,古生物學研究的范圍是從地球上生命開始出現,到人類出現。生命出現之前的研究為天文學范圍,而進入人類社會後則為考古學范圍。不過,有時的確也沒有絕對界線。
據研究,地球迄今大約已有45億年歷史了。為研究、敘述方便,地質學家根據生物發展的不同階段,把地球的歷史劃分為好幾個代,代下分紀,紀下分世。代的名稱從古至今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太古代歷時最長,約有20億年。當時地球上還沒有生命,可能在該代末期,海洋里才開始出現藻類。元古代除藻類外,還發現有海綿的骨針,水母的印痕,放射蟲的矽質骨骼等。到距今5億年前的古生代開始,生物才在地球上大量出現。古生代早期被稱為「海洋無脊椎動物時代」。那時,現代無脊椎動物的各大門類,海洋里幾乎都已有代表。到古生代中期,魚類已大為發展,泥盆紀被稱為「魚類時代」。泥盆紀晚期魚類上岸進化為兩棲動物。
㈢ 古生物學及其內容
古生物學是以化石為研究對象的,是研究地質時代中的生物及其發展演化的科學。其研究范圍包括各地史時期地層中保存的生物遺體和遺跡,以及一切與生物活動有關的地質記錄。
古生物學的基礎工作包括化石的採集和發掘、處理和復原、鑒定和描述,並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進行分類分析,進而研究各類生物的形態、分類、生活方式、進化規律等,最終應用於其他方面的科學研究。在古生物學研究的化石中,有些生物體和化石個體較大,利用常規方法在肉眼下就能直接進行研究,這些化石稱為大化石(macrofossil)。但是某些生物類別,如有孔蟲、放射蟲、介形蟲、溝鞭藻和硅藻等,以及某些古生物類別的微小部分或微小器官,如牙形石、輪藻和孢子花粉等,形體微小,一般肉眼難以辨認,這些化石稱為微化石(microfossil)。對於微化石的研究必須採用專門的技術和方法從岩石中將化石處理、分離出來,或磨製成切片,通過顯微鏡進行觀察和研究,這就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科——微體古生物學(Micropaleontology),其中包括專門研究古代植物繁殖器官孢子和花粉的孢粉學(Palynology),以及以更加微小的超微化石(nannofossil)為研究對象的超微古生物學(Ultramicropaleontology)。
此外,在古生物學的發展和應用過程中,不斷與相關學科交叉和滲透,產生了一系列邊緣、交叉學科,如與地層學結合產生的生物地層學(Biostratigraphy)和生態地層學(Ecostratigraphy),與物理化學結合產生的分子古生物學(Molecular paleontology)和古生物化學(Paleobiochemistry),研究古代生物和無機、有機環境關系的古生態學(Paleoecology),專門研究古代生物生活活動遺跡及其生態環境的古遺跡學(Paleoichnology),研究地史時期動、植物地理分布的古生物地理學(Paleobiogeography)等等,以及研究古生物的結構構造,並用以啟發各技術領域的發明創造而形成的古仿生學等,都是近幾年以來飛速發展的新學科。
應當指出,古生物學首先是隨著地質學發展而誕生的,主要為地質學,特別是為地史學服務的,為地質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對於確定地層時代,劃分和對比地層,研究古地理、古氣候以及成礦條件和地殼演變等等,都起著重要作用,因而它與地質學具有更為密切的關系。
㈣ 古代的動植物分類有哪些
在我國古代,隨著農牧業生產的發展,人們在實踐活動中,不僅在動植物的大類方面積累了寶貴的分類知識,而且,對於動植物還有進一步的比較精細的分類。
古人不斷觀察,不斷分析,不斷比較,不斷認識,逐漸產生了古老的傳統動植物分類認識,區分出大獸和小蟲,逐步地形成了我國古代的動植物分類體系。
傳說很早以前,龍門還沒有鑿開,伊水流到這里被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
居住在黃河裡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河南孟津的黃河裡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口。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
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說:「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那麼高,怎麼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於是,大紅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讓我先跳,試一試!」只見它從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雲里,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
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
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
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至今天,黃河鯉魚的額頭上還長著黑疤。
宋代陸佃的訓詁書《埤雅·釋魚》記載:「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意思是說,魚躍龍門,越過去就成為龍,只有鯉魚也許能這樣。
遠在人類社會初期,古人在從事最簡單的採集、漁獵的生產過程中,就已經開始學會辨別一些有用的和有害的動物和植物。
隨著農牧業生產的發展,人們在實踐活動中,不斷觀察,不斷分析,不斷比較,不斷認識,逐漸產生了要把周圍形形色色的生物加以分類的想法,並且逐步地形成了我國古代的動植物分類體系。
對動植物加以分類,是人類認識利用生物的重要手段,它對農牧業的生產和醫葯事業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春秋戰國以後,我國古代生物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它的主要標志,就是出現了一些有關動植物方面的著作。《禹貢》和《山海經》中都有文字記述各地的物產,其中主要是動植物。《山海經》不僅著錄各地動植物的名稱,而且描述它們的形態特徵,並記錄它們的用途。
用草、木、蟲、魚、鳥、獸來概括整個動植物界的種類,這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分類認識。這一分類認識在我國最早的一部詞典《爾雅》中比較完整地反映了出來。
《爾雅》大概從戰國時期起就已經開始匯集,到西漢才告完成,是一部專門解釋古代詞語的著作。書中有《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等篇,專門解釋動植物的名稱。
前6篇主要包括野生的植物和動物,最末一篇主要講家養動物。從它的篇目排列次序來看,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於動植物的分類認識,就是分植物為草、木兩類,分動物為蟲、魚、鳥、獸4類。
《爾雅》各分篇比較細的動植物分類認識,基本上反映了自然界的客觀實際。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動植物分類的樸素、自然的認識。這一樸素的分類方式,起源由來已久,流傳也比較廣。
根據殷墟甲骨卜辭中有關動植物名稱的文字來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4000多年前,人們在長期的農牧業生產實踐中,就已經把某些外部形態相似的動物或植物聯系起來,以表示這類動物或植物的共同性;把某些外部形態相異的動物或植物相比較,以表示它們之間的相異性。如:繁體字的雉、雞、雀、鳳文字,都從「佳」形,有羽翼,表示它們同屬鳥類。
甲骨文中關於蟲類名稱的字形不多,但仍然可以反映出當時人們對蟲類的分類認識。例如,蟲、蠶都從「蟲」形,表明它們同屬蟲類。谷類植物都是草本,生長期短,適宜於農業栽培,是人們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之一。甲骨文中有關谷類名稱的有禾形,表明它們同屬一類,都是草本植物。
也許當時人們對各種魚類還沒有嚴格區分,因此,在甲骨文中沒有反映各種魚類名稱的文字。各種魚類都用形來表示,以示它們同屬一類。所以,可以說,在甲骨文中,已經有了蟲、魚、鳥、獸的分類認識的雛形。
《爾雅》中的分篇,正是應用了這一古老的傳統分類方式。從每篇所包含的具體內容來看,清楚地表明,人們對每一類的分類認識是相當明確的。
《釋草》中所包含的100多種植物的名稱,全部是草本植物。
比如蔥蒜類,《釋草》中說:「蒮,山韭。茖,山蔥。勤,山薤。蒚,山蒜。」
把山韭,山蔥、山薤、山蒜等植物名稱排列在一起,表明它們是一類的。而韭仍蔥、薤、蒜等植物,在現在的分類學上認為是同一屬的,稱「蔥蒜屬」。
《釋木》中的幾十種植物名稱,都是木本植物。這說明人們把植物分為草本和木本兩類,和現在分類學的認識基本一致。
比如桋栜類,《釋木》中說:「桋,赤栜;白者栜。」顯然,把栜分為赤、白兩種,自然是把桋和栜看作一類,反映我國古代已經有「桋樹屬」的概念。其他如桃李類、松柏類、桑類、榆類、菌類、藻類、棠杜類等,不一而足。
《釋蟲》所包含的80多種動物名稱中,絕大多數是節肢動物。其餘是軟體動物。
比如蟬類,《釋蟲》中把蜩、蚻、蠽、蝒、蜺等動物名稱排列在一起,表示它們同屬一類。這些不同種類的蟬,在現代分類學上屬同翅目蟬科。
又如甲蟲類,《釋蟲》中說:「蛣蜣,蜣蜋。蠍,蛣。蠰,嚙桑。諸慮,奚相。蜉蝣,渠略。蛂,蟥蛢。蠸,輿父,守瓜。」把這些名稱排列在一起,顯然是認為它們同屬一類。
蛣蜣就是現在的蜣螂,屬鞘翅目金龜子科。蠍又名蛣,是一種甲蟲的幼蟲。蠰一名嚙桑,可能是現在的嚙桑,屬鞘翅目天牛科。
諸慮和嚙桑同類,是甲蟲的一種。蜉蝣屬鞘翅目金龜子科的一種,名叫雙星蛂或角蛂。蛂一名蟥蛢,當是現在的金龜子,屬鞘翅目。蠸又名守瓜,是金花蟲一類的昆蟲,屬鞘翅目金花蟲科。
古人把這些甲蟲排列在一起,列為一類,可知他們已經有甲蟲類的概念。甲蟲在現在分類學上是鞘翅目的總稱。
《釋魚》所列舉的動物名稱有70多種,種類比較復雜,其中以魚類為主,其次是兩棲類、爬行類、節肢動物、扁蟲類和軟體動物。
如果按照《爾雅》中「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的概念,把節肢動物、扁蟲類和軟體動物歸入蟲類,那麼《釋魚》所包含的動物相當於現代分類學上的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也就是所謂冷血動物。
《釋鳥》列舉的動物大約90多種,除蝙蝠、鼯鼠應列入獸類外,其餘都屬鳥類,大致相當於現代分類學上的鳥類。
《釋獸》列舉的動物名稱大約有60多種,都屬獸類,和現代分類學上的獸類同義。
在《釋獸》、《釋畜》篇中,有「寓屬」、「鼠屬」、「齸屬」、「須屬」、「馬屬」、「牛屬」、「羊屬」、「狗屬」、「豕屬」、「雞屬」等名稱。從各屬所包含的內容來看,這里的「屬」,和現代分類學上「屬」的定義不盡相同。
比如,「馬屬」所包含的動物有馬、野馬,也有良馬,還有按毛色變異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稱的馬達40種之多,大抵是家馬和野馬兩類,相當於現代分類上的馬科。
再如,「鼠屬」所包含的動物有10多種,大多屬現代分類上的嚙齒目。其他如「雞屬」,基本上和現代分類學上的雉科同義。
《爾雅》中的動植物名稱,在排列上是略有順序的,從它的排列順序,不難看出古代比較精細的分類認識。
古人在蟲、魚、鳥、獸古老的傳統分類認識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把動物概括為大獸和小蟲兩大類,這是我國古代動物分類認識的又一發展。
根據和《考工記》差不多同時期的《周禮·地官》、《管子·幼官篇》、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十二紀》和漢初的《淮南子·時則訓》中的有關記載,大獸所包含的5類動物不是別的,而是羽、毛、鱗、介、裸。
羽,這類動物的形態特徵是「體被羽毛」。《考工記》的描述是嘴巴尖利,嘴唇張開,眼睛細小,頸項長,身體小,腹部低陷。因此,「羽屬」實際上是古老的傳統分類中的鳥類。
毛,古人往往把虎、豹、貔之類的動物稱為毛獸,也是因為它們「軀體被毛」的緣故。這類動物實際上是傳統分類認識中的獸類。
鱗、介兩類是從古老的傳統分類的魚類中分化而來的。鱗,是因它「體被鱗甲」而得名的。一般是指魚類和爬行類。《考工記》認為小頭而長身,團起身體而顯得肥大,這正是「鱗」的形象描述。
介,是傳統分類認識中魚類的另一部分,就是龜鱉類。這類動物的軀體包裹在骨甲裡面,古人稱它為「介獸」。
至於裸屬,根據大量事實證實,指的是人類,相當於現代分類學上的人科動物。在古人看來,人的體外沒有羽、毛、鱗、介等附屬物,所以稱為「裸」,意思是裸體的,就是人。
上述5類動物在現代分類學上都同屬脊椎動物,因此「大獸」的含義自然也和現代分類學上的「脊椎動物」一詞同義。
小蟲之屬,是以動物的外部形態結構、行動方式以及發聲部位來區分的。
據《考工記》記載:骨長在外的,骨長在內的,倒行的,側行的,連貫而行的,紆曲而行的,用脖子發聲的,用嘴發聲的,用翅膀發聲的,用腿部發聲的,用胸部發聲的,這些都是小蟲類。
小蟲之屬所包含的內容,實際上是古老的傳統分類中的蟲類,相當於現代分類學上的無脊椎動物。比如,體外有貝殼的軟體動物,以兩翅摩擦成聲的昆蟲等。這是我國古代傳統分類認識的一次飛躍。
綜上所述,我國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古老的傳統分類認識,有了草、木、蟲、魚、鳥、獸的區分,又把動物分為大獸和小蟲兩大類。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我國生物學史上的一份寶貴遺產。
㈤ 有那些古代生物的知識
菊石
菊石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的一個亞綱,是已絕滅的海生無脊椎動物,生存於中奧陶世至晚白堊世。它最早出現在古生代泥盆紀初期(距今約4億年),繁盛於中生代(距今約2.25億年),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的三疊紀海洋中,白堊紀末期(距今約6500萬年)絕跡。因為表面通常具有類似菊花的線紋而得名。
菊石是由鸚鵡螺進化而來,屬於頭足類動物,即運動器官在頭部的動物。說到鸚鵡螺與菊石的關系,我們就不得不感概大自然的神奇:菊石雖然早已滅亡,但是鸚鵡螺作為它的祖先至今仍然生存於深海之中。菊石的結構也與鸚鵡螺相似,體外有一個硬殼,它內部分為隔壁和氣室兩部分,通過氣室排水或吸水作用來控制自身升降。菊石殼體的大小差別很大,一般的殼的直徑只有幾厘米或者幾十厘米,最小的僅有一厘米;最大的比農村的大磨盤還要大,可達到2米。我們館中出口處也展示了一塊直徑在1米左右的非洲菊石。菊石同樣也是一種游速不快、運動連貫性很差的動物。閩、台一代民間認為菊石可以轉運、行氣,給人帶來好運氣、好風水,多喜收藏,室內成對擺放。不過菊石總體產量還是很大的,它的科研價值勝過收藏價值。
菊石是推算岩石年代最有用的化石。利用菊石,專家可以將地質年代劃分精確到50萬年。如果你認為地球的年齡為46億年,那麼50萬年就是非常短的時間段。侏羅紀和白堊紀的大部分時期,就是利用菊石以此種方法劃分的。菊石化石分布地很廣——發現相同種類化石的地點可能相隔數千英里。這是因為在侏羅紀,泛大陸開始分裂,給菊石散布到全世界提供了航道。
尾羽龍
尾羽龍生存在早白堊世,身長約1米,如火雞般大小,它的前肢短且呈翼狀,上面長滿大片華麗的羽毛,尾巴上也長有羽扇。另外,全身則遍布絨毛狀的短毛。羽毛並不是用來飛行,而是用來保持體溫和吸引異性的。尾羽龍屬於竊蛋龍類。竊蛋龍類是外形奇特、身披羽毛的一類恐龍。雖然它們是從肉食性的獸腳類演化而來,但這類恐龍卻是雜食性或植食性的。關於尾羽龍還有一個故事:美國的前總統柯林頓先生曾經想要來我們中國,他在會議上手中拿了一本雜志,雜志封面的圖片就是尾羽龍,他想用這個說明我們中國不僅有歷史,還有文化。
尾羽龍的發現在世界上首次為長期以來懸而未決的鳥類羽毛起源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使我們對羽毛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研究第一次建立在化石證據的基礎上。這些發現表明羽毛的最初功能並非飛行,而是保暖或者吸引配偶等,羽毛不能再作為鑒定鳥類的特徵,羽毛發生在鳥類出現之前。以後如果我們發現長羽毛的動物化石,必須仔細觀察它的骨骼形態,才能確定它屬於鳥類還是肉食類恐龍。因為,長羽毛的動物未必是鳥類,它有可能是一個長著羽毛,棲息於地面上的肉食類恐龍。
顧氏小盜龍
顧氏小盜龍由於四肢都長有鳥類飛行所需的飛羽,所以也被稱作「四翼恐龍」。小盜龍生存於早白堊世,是已知最小的恐龍之一,和鴿子差不多大小。這種恐龍全身覆蓋著羽毛,靠把四肢張開像兩對翅膀一樣在樹林之間滑翔。小盜龍是馳龍類的一種,同屬肉食性恐龍,它不是鳥類。和鳥類不一樣之處就是,它有牙齒和尾椎,前肢上還長有大爪子。但化石上也清晰地顯示有飛羽的印痕,這說明羽毛並非鳥類所特有,在恐龍身上也會發現。小盜龍的尾巴末端是菱形的尾扇,上面長有羽毛。有可能是在飛行過程中保持平衡的。由於它的後肢上長長的羽毛在奔跑行走時會很礙事,因此小盜龍一般只呆在樹上。
顧氏小盜龍是目前發現的第一批會飛的恐龍。對於鳥類飛行起源這個謎,一百多年來學術界一直存在著兩大推斷:「樹棲起源說」和「地棲起源說」。 這個問題至今仍然存在著爭議。「樹棲假說」,即鳥類的祖先棲息在樹上,藉助於羽毛,它們能從樹「滑翔」下來,逐漸進化出了主動飛行的能力。另外一種「地棲假說」,這一理論認為鳥類的祖先生活在地上,它們肢體上的羽毛有助於行動,幫助捕食或者逃避捕食者。經歷了一個高速奔跑的階段之後,最終演化出飛行的本領。通過仔細研究「顧氏小盜龍」等帶羽毛恐龍的化石標本。徐星博士認為,「顧氏小盜龍」的發現為「樹棲起源滑翔說」提供了最直接的化石證據。
三葉蟲
三葉蟲是最有代表性的遠古動物,距今5.6億年前的寒武紀就出現,5億~4.3億年前發展到高峰,至2.4億年前的二迭紀完全滅絕,前後在地球上生存了3.2億多年,可見這是一類生命力極強的生物。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它們演化出繁多的種類,有的長達70厘米,有的只有2毫米。三葉蟲橫向分為頭、胸、尾三部分,縱向分為中間的中軸和兩邊的肋葉,由於橫向和縱向都分為三部分,因此取名為三葉蟲。
三葉蟲為雌雄異體,卵生,個體發育過程中經過多次周期性蛻殼,形態變化很大。一般劃分為3個階段:幼蟲期、分節期 、成蟲期。三葉蟲與珊瑚、海百合、腕足動物、頭足動物等動物共生。大多適應於淺海底棲爬行或以半游泳生活,還有一些在遠洋中游泳或遠洋中漂浮生活。生活習性的不同決定著其身體構造各異。三葉蟲的生活習性是多種多樣的,化石中最多的一類是保存在石灰岩或頁岩中,可見當時它們大多生活在淺海底或游移於淤泥之上。它們有的稍能游泳,有的隨水漂流。
三葉蟲滅絕的具體原因不明,但是志留紀和泥盆紀時期兩齶強大,互相之間由關節連接的鯊魚和其它早期魚類的出現與同時出現的三葉蟲數量的減少似乎有關。三葉蟲為這些新動物可能提供了豐富的食物。
此外到二疊紀後期時三葉蟲的數量和種類已經相當少了,這無疑為它們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中滅絕提供了條件。此前的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雖然沒有後來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那麼嚴重,但是也已經大大地減少了三葉蟲的多樣性。
海百合
海百合是一種始見於石炭紀的棘皮動物,生活於海里,具多條腕足,身體呈花狀,表面有石灰質的殼,由於長得像百合花,人們就給它們起了海百合這么個植物的名字。海百合的身體有一個像植物莖一樣的柄,柄上端羽狀的東西是它們的觸手,也叫腕。這些觸手就象蕨類植物的葉子一樣迷惑著人們認為它們是植物。事實上,它並不是植物,而是一種古老的無脊椎動物,在幾億年前,海洋里到處是它們的身影。
這些珍貴的海百合化石在地下沉睡了兩、三億年,如今依然栩栩如生,恰似國畫大師筆下綻放的百合花。在幾億年前,海洋里到處是它們的身影。完整的海百合由冠、莖、根三部分組成。構成冠部的萼和腕,如同美麗花朵的花萼和花瓣一樣,是海百合的主體部分,它主要生活在海底和海木樁上。它吃食的方法很特別,是依靠類似花一樣的觸手在搖曳的過程中過濾水中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來吸收營養維持生命的。
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海百合,大多在淺海底棲。海百合類最早出現於距今約4.8億年前的奧陶紀早朝,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中,曾經幾度(石炭紀和二疊紀)繁榮。其屬種數占各類棘皮動物總數的三分之一,在現代海洋中生存的尚有700餘種。
孔子鳥
孔子鳥(Confuciusornis,或根據拉丁文音譯作孔夫子鳥)是一種古鳥屬,化石遺跡在中國遼寧省北票市的熱河(即四合屯和李八郎溝等白堊紀時期的沉積岩)中發現。在已公開的化石標本中,孔子鳥的骨骼結構十分完整,並有著清晰的羽毛印跡。這一切使得孔子鳥成為最出名的中生代鳥。根據出土地點的地質形成史推斷,這種鳥生活在距今約1.25億年到1.1億年,即西方學者所稱的白堊紀早期或中國學者所稱的晚侏羅紀。孔子鳥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擁有無齒角質喙部的鳥類。
孔子鳥的形態與德國的始祖鳥有許多相近的特徵,例如,頭骨沒有完全癒合,肱骨比橈骨長,手上長有3個帶爪的指,等等。孔子鳥的個體與雞的大小相近,上下頜沒有牙齒,有一個發育的角質喙嘴;它的脊椎骨退化,胸骨發育,尾巴很短。從進化角度來看,孔子鳥的形態特徵比始祖鳥顯得進步,生活時代也應該比始祖鳥晚。
孔子鳥的化石樣品在羽毛上顯示了樣品差異:大概5到10%的樣品顯示有一對長的尾羽。很多研究人員相信這是性別特徵。如果這一觀點成立,孔子鳥就是最早的兩性異形鳥類。這種兩性異性在行為學上有著很多可能性:首先存在擇偶,來自其中一別性的個體會觀察異性的羽毛。如果有長尾羽的是雄性的話,根據上面提到的性別比例失調,可能出現一夫多妻制現象。但是,若雄性參與護幼活動,例如保護雛鳥等,這種制度有其經濟性的一面。 這種羽毛上的差別提示,早在下白堊紀的鳥類,就可能有復雜的社會行為。
㈥ 關於中國古代的神話生物
1.贔屓(音必洗):形似巨龜,喜好負重物,多用為石碑或石柱的基石裝飾。
2.螭吻(螭音吃):龍頭魚身,性好在高處眺望,多用於殿堂屋脊上的裝飾,以鎮宅辟邪。
3.蒲牢:形狀似龍,生於海中,非常怕鯨魚,如果遇到鯨魚,就會大吼。因其好吼,所以古時鑄造大鍾時,都刻上浦牢為鍾鈕。
4.狴犴(音必岸):形似虎,因外形威武,故多雕飾於監獄大門上。
5.饕餮(音淘帖):龍角虎面,好飲食,故多用來鑄造在鼎器之上,所以好吃的人被稱為「饕餮之徒」。
6.蚣蟲夏:頭以獅而尾像龍,是水中的猛獸,性好水又善飲,古人多作橋柱之圖飾。
7.睚眥:性殘好殺,所以多用於刀柄、斧鉞等兵器的裝飾,以增加威勢。
8.狻猊(音酸泥):外形像獅,性好煙火,多鑄於香爐上作辟邪之物。
9.椒圖(又名椒塗):外形像獅,性喜牢閉,故古人多用來做門上的飾物,或用來鑲上門環,鎮守門戶,現代人誤以為「獅頭」。
◇ 人神 ◇
盤古:號稱第一大神,開天闢地者
女媧:與祝融,共工是三兄妹,第二代神?有補天,造人等傳奇
元始天尊:三清祖師
黃帝:==天帝?統治者
刑天:戰神
禺號:東海海神,人面鳥身,耳掛兩條黃蛇,足踏兩條黃蛇。
禺京:禺號的兒子,人面鳥身,耳掛兩條青蛇,足踏兩條紅蛇。風神兼北海海神。
旱魃 :熱神,身著青衣,頭戴青帕,面容冷漠。性別是女的。
祝融:火神,獸身人面,駕兩條火龍。
共工:水神,蛇身人面紅發,駕黑龍。乃祝融玄孫。
後土:土神。
噎鳴:時間神。
句芒:木神,又名重,鳥面人身,駕兩條龍。
神荼,郁壘:冥府之神,居東海桃都山。
不廷胡余:南海海神。
燭陰:鍾山之神。
帝台:中山大神。領中山之地。
西王母:人身豹尾虎齒,亂發蓬鬆的頭上精心地別著一支玉勝。大神,居西方之玉山。
英招:人面馬身,背長雙翅,通體虎紋。
陸吾:昆侖山神,人面虎身九尾。
開明獸:昆侖山神,身如巨虎,九頭,每個頭都有一張人面。
離朱:昆侖山護樹神。眼睛最明亮。
長乘:贏母山神。
帝江:天山神,六腳四翼無頭。
瑤水:型如牛,八足馬尾,兩個腦袋,喊叫地聲音象鳴號筒,他在哪裡出現,哪裡就會有戰亂。
白澤神獸:將天地間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種精怪奇物描述出來的神獸。
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頭生堅角,耳旁毛發直豎如劍 ,以沙石金錢為食。
魑魅:人面獸身四腳的怪物,以柔媚的女兒聲迷人。
神輝:人面獸身,獨腳單手,能以催人入眠的哈欠聲迷人。
魍魎:象三歲小娃娃,通身黑里透紅,長耳紅眼,長了一頭烏黑的長發,能用呀呀學語的童聲迷人。
風伯飛廉:鹿身雀首,頭生尖角,通身豹紋,尾如黃蛇。
雨師屏翳:形如七寸細蠶,背生鱗翅。
夔牛:牛形無角,灰身一足,進出海水,必定有大風雨伴隨,雙目如日月般明亮,吼聲如打雷震驚天地。
雷獸:龍身人頭,肚大如鼓,每自拍打肚腹,便放雷。
肥遺:六腳四翅的蛇,當人們看到它在天生翱翔的時候,地上就會發生可怕的旱災。
柃柃:牛形虎斑紋,鳴聲似人呻吟,它一出現就會發生大水災。
蜚 :牛形白腦袋,一隻眼,尾似蛇,它經過水水乾枯,經過草草枯萎。它一出現天下就會發生大瘟疫。
畢方鳥:象鶴,輕身白嘴,紅斑紋,一隻腳,它出現在哪,哪就會發生怪火。
酸與鳥:象蛇,四翅六眼,三隻腳,見到它的地方就會鬧恐慌。
玄丹山的五色鳥:人臉長發,棲息在哪,哪裡就會有亡國之災。
◇ 嗜人獸 ◇
諸懷:四角,象牛大耳,嘴形狀怪。
麃鶚:象長腿大狗,眼長在前腳後面。
窮奇:牛形紅身,人面馬腳,叫似嬰兒啼哭的怪物。(跟黃帝有血緣關系)
浮游:人面獸身有翼,身披紅毛,常浮游水上,善興風作浪。
相柳:九頭怪物,天界第四次大戰結束後與共工不知所蹤。
騰蛇:火神,家在巳,主驚恐怖畏,凶將.騰虵,騰蛇也
鑿齒:人身獸首,口生六尺長的鑿刀般的利齒的怪物。
修蛇:又名巴蛇,身長百丈,黑身青首,一口可以吞下一頭大象。
強良:嘴裡銜著蛇,手裡握著蛇,人身虎頭,有很長的手。
日猋:長居地心烈岩,暴躁兇狠,渾身如烈日煞白,足跡到處,裂地焦土。群火中凶芒。
魍狐:狡猾奸詐,佔有欲強,黃色昧火能僵化所有生命。代表群火中之惑昧。
尚饗:貪嘴暴食,可吞天地,口噴腐蝕性的紫光,可溶解堅礦金鑒。代表群火之貪芒。
螟蛟:憤世嫉俗,凶性爆發青色烈火,蒸雲化霧,損害天地乾旱連年。代表群火之怒火。
金鰲:水陸雙棲,內容玄寒,深藍之光能凝固萬物成冰。代表群火中之冰寒。
鳧鷩:瘋狂妄為,熊熊烈火無孔不入,催發火山天災,令生靈塗炭。代表群火之狂焰。
貔貅:嗜殺殘暴,雙目照射紅光,高熱令萬物化成灰燼。代表群火中之血光。
崔嵬:生於陰暗,討厭光明,闇黑邪芒蠶食日月之輝,遮天蔽地。代表群火中之黑暗。
狡猊:怨毒乖張,以摧毀世上一切美好為樂,藍色烈火可焦土千里。代表群火中之怨炎。
㈦ 古生物學都研究了哪些東西
古生物學是研究地質時代中的生物及其發展的科學。古生物學全面地研究了古代生物的形態、分類、生活方式、生存條件和地史分布等,古生物學還闡明了生物進化發展的基本途徑和規律。
古生物學的研究對象是從岩層中發掘出來的化石。通過對化石的考察,配合對含化石岩層的了解以及其他一些有關地質問題的研究,就能解釋古代生物中的各類問題。古生物學研究中最著名的就是驗證大陸漂移學說。另外,由於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生活著不同的生物,也沉積著不同的沉積物,通過對其中化石的研究,可推斷當時的古地理和古氣候,而且有些礦產,如煤、石油等的形成與生物密切相關,通過研究可了解這些礦產的成因。
㈧ 古生物都是有哪些
古生代
寒武紀:奇蝦,三葉蟲,雲南魚,海口魚等
奧陶紀:鸚鵡螺,彗星蟲,三葉蟲等
志留紀:頭甲魚,布隆度蠍子等
泥盆紀:海納皮東,熨板鯊,含肺魚等
石炭紀:巨型蜻蜓,巨型蜘蛛,巨型馬陸,游曳岩蜥等
二疊紀早期:基龍,棘龍等
二疊紀晚期:利齒獸,杯龍,二齒獸,迷龍
中生代
三疊紀早期:派克鱷,水龍獸,加斯馬吐龍,瘦頭獸等
三疊紀後期:(恐龍時代開始,恐龍種類繁多,只例舉幾種)理理恩龍,虛形龍,板龍,始盜龍等
侏羅紀:異特龍,躍龍,巨獸龍,劍龍,脘龍,迷惑龍,梁龍等
白堊紀:禽龍,雷利諾龍,木他龍,副櫛龍,暴龍,翼手龍等
新生代
第三紀:狐猴,龍王鯨,巨犀等
第四紀:長毛犀,猛獁,板齒象,後弓獸,劍齒虎等
㈨ 古生物有哪些!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歷史的地質年代中、而現已大部分絕滅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蘆木、鱗木等)、古無脊椎古生物(三葉蟲)動物(貨幣蟲、三葉蟲、菊石等)、古脊椎動物(恐龍、始祖鳥、猛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