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能源投入多少

生物能源投入多少

發布時間:2022-05-30 17:35:21

Ⅰ 生物質燃料生產成本是多少

1、如果採用壓縮成型技術,即壓成塊狀,大約200元/噸左右,具體要看收運距離、原料成本和人工費了,不同地區有差別。
2、以小麥的麥稈為例:
從田間暈倒堆場,每噸的運價成本以50公里為基數大概是40元,
人工費為每噸15元,粉碎加工費用20元每噸,電費為10元。
大概為135元每噸。

Ⅱ 開一家生物顆粒加工廠要投資多少錢

大約200-300萬

1/ 成型原理及主要設備

生物質原料中含有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由於結構比較疏鬆,密度小,當受到外力後,原料將經歷重新排列位置、機械變形、彈性變形、塑性變形階段,非彈性或粘彈性纖維素分子之間的相互纏繞和絞合,使體積縮小,密度增大。

主要設備

1.旋風除塵器 2. 原料倉 3. 除塵罩 4. 顆粒機 5. 斗式提升機 6. 顆粒機料倉 7. 斗式提升機 8. 冷卻器 9. 振動篩 10. 斗式提升機 11.成品倉 12.旋風除塵

2/ 市場概況
木質顆粒在美國市場的小包裝零售價格為 170美元/噸,大包裝價格約為135美元/噸;在瑞典的交貨價格為150美元/噸;散裝的木質顆粒在阿姆斯特丹的離岸價為80美元/噸。國內顆粒燃料市場目前還不完善,大連地區木質顆粒零售價為人民幣650--750元/噸,農作物秸稈顆粒零售價為人民幣430--500元/噸,北京地區約為人民幣550元/噸。國家發改委生物質成型燃料發展規劃提出,在2010年前,結合解決農村基本能源需要和改變農村用能方式,開展生物質顆粒燃料應用示範點建設 年消耗顆粒燃料 500萬噸,代替300萬噸煤 。到 2020年,使生物質顆粒燃料成為普遍使用的一種優質燃料。 年消耗顆粒燃料 5000萬噸,代替3000萬噸煤,

3/效益分析
建一條年產 5000t玉米秸稈顆粒燃料生產線 成本及利稅

成本構成
成本費用
以遼寧生產為例
備注

原料成本
當地原材料價格
平均成本 135元/t

粉碎製造成本
22 kwh /t×0.8
電耗 17.6元/ t
產量 0.5t/h

人工 30元/8 h 人工 15元/t 2人
成型製造成本 70 kwh /t×0.8 56元/t 產量 0.7t/h
易損件
30元/t
30元/t
環模和壓輥

人工 30元/8 h 25元/t 5人
包裝費用
40元/t
40元/t
25kg/袋

設備折舊
6.25元/t
6.25元/t

銷售費用
5元/t
5元/t

管理費用
5元/t
5元/t

其它費用
8元/t
8元/t

顆粒產品成本
342.85 元/t

銷售價格
430元/t

利稅
87.15元/t
年利 43.6萬元 7 結論 國家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擴大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生產能力」。 國家的相關政策及產業發展規劃為生物質顆粒燃料設備的推廣應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因此,開發與生產生物質顆粒燃料能獲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是一個利國利民的好項目。

Ⅲ 生物能源的主要特徵

我國生物質能發展方向與對策

--------------------------------------------------------------------------------

生物橋 2005-09-27 11:45:07

生物質能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於地球上的太陽能,最有可能成為21世紀主要的新能源之一。據估計,植物每年貯存的能量約相當於世界主要燃料消耗的10倍;而作為能源的利用量還不到其總量的l%。這些未加以利用的生物質,為完成自然界的碳循環,其絕大部分由自然腐解將能量和碳素釋放,回到自然界中。事實上,生物質能源是人類利用最早、最多、最直接的能源,至今,世界上仍有15億以上的人口以生物質作為生活能源。生物質燃燒是傳統的利用方式,不僅熱效率低下,而且勞動強度大,污染嚴重。通過生物質能轉換技術可以高效地利用生物質能源,生產各種清潔燃料,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燃料,生產電力。而減少對礦物能源的依賴,保護國家能源資源,減輕能源消費給環境造成的污染。專家認為,生物質能源將成為未來持續能源重要部分,到2015年,全球總能耗將有40%來自生物質能源。

1.2能源與環境

人類正面臨著發展與環境的雙重壓力。經濟社會的發展以能源為重要動力,經濟越發展,能源消耗多,尤其是化石燃料消費的增加,就有兩個突出問題擺在我們面前:一是造成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二是地球上現存的化石燃料總有一天要掘空。按消費量推算,世界石油資源在今後50年到80年間將最終消耗殆盡。到2059年,也就是世界上第一口油井開鑽二百周年之際,世界石油資源大概所剩無幾。另一方面,由於過度消費化石燃料,過快、過早地消耗了這些有限的資源,釋放大量的多餘能量和碳素,打破了自然界的能量和碳平衡,是造成臭氧層破壞,全球氣候變暖,酸雨等災難性後果的直接因素。這就是說,如果不發展出新的能源來取代化石常規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主導地位,在21世紀必將發生嚴重的、災難性的能源和環境危機,是人類在下一世紀所面臨的三大最可能發生的災難之一。

1.3國家安全

固然,發展生物質能源不是獲得新的能源的唯一途徑,人類可以採用高技術手段獲得核能源,甚至從外太空獲得能源,但其中的危害也是有目共睹的。首先,核能源的發展極可能給已經不安的世界帶來新的不穩定因素,甚至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其次,各國或各集團在人類下世紀技術水平下所能到達的有限外太空區域內進行的能源開發,將不可避免地引發新的爭奪或爭端,其禍福不言自明。而生物質能源則不僅是最安全、最穩定的能源,而且通過一系列轉換技術,可以生產出不同品種的能源,如固化和炭化可以生產因體燃料,氣化可以生產氣體燃料,液化和植物油可以獲得液體燃料,如果需要還可以生產電力等等。目前,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都在致力於開發高效、無污染的生物質能利用技術,保護本國的礦物能源資源,為實現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根本保障。

2.國外生物質能技術的發展狀況

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利用早已引起世界各國政府和科學家的關注。有許多國家都制定了相應的開發研究計劃,在日本的陽光計劃、印度的綠色能源工程、美國的能源農場和巴西的酒精能源計劃等發展計劃。其它諸如丹麥、荷蘭、德國、法國、加拿大、芬蘭等國,多年來一直在進行各自的研究與開發,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物質能源研究與開發體系,擁有各自的技術優勢。

2.1沼氣技術

主要為厭氧法處理禽畜糞便和高濃度有機廢水,是發展較早的生物質能利用技術。80年代以前,發展中國家主要發展沼氣池技術,以農作物秸稈和禽畜糞便為原料生產沼氣作為生活炊事燃料。如印度和中國的家用沼氣池;而發達國家則主要發展厭氧技術,處理禽畜糞便和高濃度有機廢水。目前,日本、丹麥、荷蘭、德國、法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均普遍採取厭氧法處理禽畜糞便,而象印度、菲律賓、泰國等發展中國家也建設了大中型沼氣工程處理禽畜糞便的應用示範工程。採用新的自循環厭氧技術。荷蘭IC公司已使啤酒廢水厭氧處理的產氣率達到10m3/m3.d的水平,從而大大節省了投資、運行成本和佔地面積。美國、英國、義大利等發達國家將沼氣技術主要用於處理垃圾,美國紐約斯塔藤垃圾處理站投資2000萬美元,採用濕法處理垃圾,日產26萬m3沼氣,用於發電、回收肥料,效益可觀,預計10年可收回全部投資。英國以垃圾為原料實現沼氣發電18MW,今後10年內還將投資1.5億英鎊,建造更多的垃圾沼氣發電廠。

2.2生物質熱裂解氣化

早在70年代,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加拿大、歐共體諸國,就開始了以生物質熱裂解氣化技術研究與開發,到80年代,美國就有19家公司和研究機構從事生物質熱裂解氣化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加拿大12個大學的實驗室在開展生物質熱裂解氣化技術的研究;此外,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印尼等發展明家也先生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芬蘭坦佩雷電力公司開始在瑞典建立一座廢木材氣化發電廠,裝機容量為60MW,產熱65MW,1996年運行:瑞典能源中心取得世界銀行貸款,計劃在巴西建一座裝機容量為20-3OMW的發電廠,利用生物質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等先進技術處理當地豐富的蔗渣資源。

2.3生物質液體燃料

另一項令人關注的技術,因為生物質液體燃料,包括乙醇、植物油等,可以作為清潔燃料直接代替汽油等石油燃料。巴西是乙醇燃料開發應用最有特色的國家,70年代中期,為了擺脫對進口石油的過度依賴,實施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乙醇開發計劃,到1991年,乙醇產量達到130億升,在980萬輛汽車中,近400萬輛為純乙醇汽車,其餘大部分燃用20%的乙醇-汽油混合燃料,也就是說乙醇燃料已佔汽車燃料消費量的50%以上。1996年,美國可再生資源實驗室已研究開發出利用纖維素廢料生產酒精的技術,由美國哈斯科爾工業集團公司建立了一個1MW稻殼發電示範工程:年處理稻殼12,000噸,年發電量800萬度,年產酒精2,500噸,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

2.4其它技術

此外,生物質壓縮技術可書固體農林廢棄物壓縮成型,製成可代替煤炭的壓塊燃料。如美國曾開發了生物質顆粒成型燃料:泰國、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第三世界國家發展了棒狀成型燃料。

3.我國的生物質能源

我國基本上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0%以上,生物質一直是農村的主要能源之一,在國家能源構成中也佔有益要地位。

3.1生物質能資源

我國現有森林、草原和耕地面積41.4億公頃,理論上生物質資源理可達650億噸/年以上(在但第平方公里土地面積上,植物經過光合作用而產生的有機碳量,每年約為158噸)。以平均熱值為15,000千焦/公斤計算,摺合理論資源最為33億標准煤,相當於我國目前年總能耗的3倍以上.

實際上,目前可以作為能源利用的生物質主要包括秸稈、薪柴、禽畜糞便、生活垃圾和有機廢渣廢水等。據調查,目前我國秸稈資源量已超過7.2億噸,約3.6億噸標准煤,除約1.2億噸作為飼料、造紙、紡織和建材等用途外其餘6億噸可作為能源用途:薪柴的來源主要為林業採伐、育林修剪和薪炭林,一項調查表明:我國年均薪柴產量約為1.27億噸,摺合標准煤0.74億噸:禽畜糞便資源量約1.3億噸標准煤;城市垃圾量生產量約1.2億噸左右,並以每年8%-10%的速度增,據估算,我國可開發的生物質能資源總量約7億噸標准煤。

3.2生物質能源和利用

我國生物質的能源利用絕大部分用於農村生活能源,極少部分用於鄉鎮企業的工業生產:而利用方式長期來一直以直接燃燒為主,只是近年來才開始採用新技術利用生物質能源,但規模較小。普及程度較低,在國家,甚至農村的能源結構中佔有極小的比例。

生物質直接燃燒方式不僅熱效率低下,而且大量的煙塵和余灰的排放使人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日益惡化,嚴重損害了婦女、兒童的身心健康。此外,還對生態、社會和經濟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

1.在必須使用生物質能源而利用方式不合理的情況下,必然對森林等自然資源進行不合理採伐,破壞了自然植被和生態平衡;

2.對於有機垃圾、有機廢水、有機廢渣、禽畜糞便以及部分農業廢棄物等資源沒有充分加以利用,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而且使其成為主要的有機污染源,除造成嚴重的大氣和水污染之外,還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加劇了全球溫室效應;

3.同時,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問題必將成為21世紀阻礙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並採取有效措施著力加以解決。

事實上,大力開發和利用生物質能源,對於緩解21世紀的能源、環境和生態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產生諸多利益;

4.減少污染,改善人民生活條件。不管是有機污水處理、城鎮垃圾能源的利用還是秸稈熱解利用中一個重要的共同點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這也是大部分生物質利用的首要目標。

5.解決農村能源供應問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我國農村能源供應緊張,而生物質源豐富,所以可利開展利用生物質能,可以改善農村的能量供應。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

6.改善能源結構,減輕對對環境的壓力。我國可開發的生物資源達7億噸,如果能充分開發,可以在我國的能源消費中占重要的地方,這對改善我國能源結構,減少我國對石化燃料的依賴,進而減少我國CO2和SO2等污染物的排放,最終緩解能源消耗給環境造成的壓力有重要的意義。

3.3市場需求

可以預計,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物質能利用技術和裝置的市場前景將會越來越廣闊。主要依據:

1.目前,絕大部分農作物秸稈因得不到有效利用而就地焚燒於農田,不僅浪費了大量的能源,而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給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如發生在成都雙流機場和首都機場的煙塵事件。逐漸富裕起來的農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迫切改變原來直接燃用秸稈薪柴煙薰火燎的炊事取暖局面,以生物質可燃氣作為他們的生活能源,就會改善其衛生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減輕勞動強度。

2.眾多糧食、木材、茶葉、果類等加工廠,每天都有大量的谷殼、鋸末、木屑、果殼等廢棄物產出堆放,利用生物質氣化技術將其轉換成可燃氣,生產出優質能源,變廢為寶,可謂一舉兩得。

3.禽畜糞便既是極為有害大環境污染源泉又是重要的生物質能資源,隨著大型畜牧場的不斷建成和發展,所產生的環境污染也日趨嚴重。應用厭氧技術處理禽畜糞便更具有能源與環境雙重意義。

4.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人口的增多和居民生活的改善,城市的垃圾處理問題便顯得日益突出。我國的以北京為例,1995年,年垃圾產量均已突破400萬噸,1996年北京的垃圾量則達485萬噸。採用厭氧技術處理有機垃圾,不僅可獲得能源,而且達到低費用治理污染的目的。

5.我國的邊遠地區,生物質資源豐富,多屬於缺電、少電地區,可將生物質氣化發電,或供熱可自產自用。

6.事買上,生物質能源技術之所以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其優勢在於開發利用生物質能源不僅可以獲得取之不盡的能源,而且具有保護環境,節省資源的功能。

3.4我國生物質能技術發展現狀與問題

我國政府及有關部門對生物質能源利用極為重視,國家幾位主要領導人曾多次批示和指示加強農作物秸稈的能源利用。國家科委已連續在三個國家五年計劃中將生物質能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列為重點研究項目,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科研成果和成功的應用範例,如產用沼氣池、禽畜糞便沼氣技術、生物質氣化發電和集中供氣、生物壓塊燃料等,取得了可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我國已形成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隊伍,包括國內有名的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擁有一批熱心從事生物質熱裂解氣化技術研究與開發的著名專家學者。

a.沼氣技術是我國發展最早、曾晉遍推廠的生物質能源利用技術。70年代,我國為解決農村能源短缺的問題,曾大力開發和推廣戶用沼氣地技術,全國已建成525萬戶用沼氣池。在最近的連續三個五年計劃中,國家都將發展新的沼氣技術列為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計劃實施了一大批沼氣及其利用的研究項目和示範工程。至今,我國已建設了大中型沼氣池3萬多個,總容積超過137萬m3,年產沼氣5,500萬m3,僅100m3以上規模的沼氣工程就達630多處,其中集中供氣站583處,用戶8.3萬戶,年均用氣量431m3,主要用於處理禽畜糞便和有機廢水。這些工程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對發展當地經濟和我國厭氧技術起到了積極作用。在「九五」計劃中,應用於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和城市垃圾的高效厭氧技術被列為科技攻關重點項目,分別由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杭州能源環境研究所承擔實施,現已取得預期的進展。

我國厭氧技術及工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相關技術研究少、輔助設備配套性差、自動化程度低、非標設備加工粗糙、工程造價高、開放式前後處理的二次污染嚴重等。

b.我國的生物質氣化技術近年有了長足的發展,氣化爐的形式從傳統上吸式、下吸式到最先進的流化床、快速流化床和雙床系統等,在應用上除了傳統的供熱之外,最主要突破是農村家庭供氣和氣化發電上。「八五」期間,國家科委安排了「生物質熱解氣化及熱利用技術」的科技攻關專題,取得了相當成果:採用氧氣氣化工藝,研製成功生物質中熱值氣化裝置;以下吸式流化床工藝,研製成功l00戶生物質氣化集中供氣系統與裝置:以下吸式固定床工藝,研製成功食品與經濟作物生物質氣化烘乾係統與裝置;以流化床干餾工藝,研製成功1000戶生物質氣化 集中供氣系統與裝置。「九五」期間,國家科委安排了「生物質熱解氣化及相關技術」的科技攻關專題,重點研究開發1MW大型生物質氣化發電技術和農村秸稈氣化集中供氣技術。目前全國已建成農村氣化站近200多個,谷殼氣化發電100多台套,氣化利用技術的影響正在逐漸擴大。

c.「八五」期間,我國開始了利用纖維素廢棄物製取乙醇燃料技術的探索與研究,主要研究纖維素廢棄物的稀酸水解及其發酵技術,並在「九五」期間進入中間試驗階段。我國已對植物油和生物質裂解油等代用燃料進行了初步研究:如植物油理化特性、酯化改性工藝和柴油機燃燒性能等方面進行了初步試驗研究。「九五」期間,開展了野生油料植物分類調查及育種基地的建設。我國的生物質液化也有一定研究,但技術比較落後,主要開展高壓液化和熱解液化方面的研究。

d.此外,在「八五」期間,我國還重點對生物質壓縮成型技術進行了科技攻關,引進國外先進機型,經消化、吸收,研製出各種類型的適合我國國情的生物質壓縮成型機,用以生產棒狀、塊狀或顆粒生物質成型燃料。我國的生物質螺旋成型機螺桿使用壽命達500小時以上,屬國際先進水平。

雖然我國在生物質能源開發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技術水平卻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如:

a.新技術開發不力,利用技術單一。我國早期的生物質利用主要集中在沼氣利用上,近年逐漸重視熱解氣化技術的開發應用,也取得了一定突破,但其他技術開展卻非常緩慢,包括生產酒精、熱解液化、直接燃燒的工業技術和速生林的培育等,都沒有突破性的進展。

b.由於資源分散,收集手段落後,我國的生物質能利用工程的規模很小;為降低投資,大多數工程採用簡單工藝和簡陋設備,設備利用率低,轉換效率低下。所以,生物質能項目的投資回報率低,運行成本高,難以形成規模效益,不能發揮其應有的、重大的能源作用。

c.相對科研內容來說,投入過少,使得研究的技術含量低,多為低水平重復研究,最終未能解決一些關鍵技術,如:厭氧消化產氣率低,設備與管理自動化程度較差;氣化利用中焦油問題沒有徹底解決,給長期應用帶來嚴重問題;沼氣發電與氣化發電效率較低,相應的二次污染問題沒徹底解決。導致許多工程系統常處於維修或故障的狀態,從而降低了系統運行強度和效率。

此外,在我國現實的社會經濟環境中,還存在一些消極因素制約或阻礙著生物質能利用技術的發展、推廣和應用,主要表現為:

a.在現行能源價格條件下,生物質能源產品缺乏市場竟爭能力,投資回報率低挫傷了投資者的投資積極性,而銷售價格高又挫傷了消費者的積極性。

b.技術標准未規范,市場管理混亂。在秸桿氣化供氣與沼氣工程開發上,由於未有合適的技術標准和嚴格的技術監督,很多未具備技術力量的單位和個人參與了沼氣工程承包和秸桿氣化供氣設備的生產,引起項目技術不過關,達不到預期目標,甚至帶來安全問題,這給今後開展生物質利用工作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c.目前,有關扶持生物質能源發展的政策尚缺乏可操作性,各級政府應盡快制定出相關政策,如價格補貼和發電上網等特殊優惠政策。

d.民眾對於生物質能源缺乏足夠認識,應加強有關常識的宣傳和普及工作。

e.政府應對生物質能源的戰略地位予以足夠重視,開發生物質能源是一項系統工程,應視作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建設工程。

4.發展方向與對策

4.1發展方向

我國的生物質能資源豐富,價格便宜,而經濟環境和發展水平對生物質技術的發展處於比較有利的階段。根據這些特點,我國生物質的發展既要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又要強調自己的特色,所以,今後的發展方向應朝著以下幾方面:

a.進一步充分發揮生物質能作為農村補充能源的作用,為農村提供清潔的能源,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及提高人民生活條件。這包括沼氣利用、秸桿供氣和小型氣化發電等實用技術。

b.加強生物質工業化應用,提高生物質能利用的比重,提高生物質能在能源領域的地位。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擴大生物質能的影響,為生物質能今後的大規模應用創造條件,也是今後生物質能能否成為重要的替代能源的關鍵。

c.研究生物質向高品位能源產品轉化的技術,提高生物質能的利用價值。這是重要的技術儲備,是未來多途徑利用生物質的基礎,也是今後提高生物質能作用和地位的關鍵。

d.同時,利用山地、荒地和沙漠,發展新的生物質能資源,研究、培育、開發速生、高產的植物品種,在目前條件允許的地區發展能源農場、林場,建立生物質能源基地,提供規模化的木質或植物油等能源資源。

4.2對策

根據上面的主要發展方向,今後我國生物質利用技術能否得到迅速發展,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方面:

a.在產業化方面:加強生物質利用技術的商品化工作,制定嚴格的技術標准,加強技術監督和市場管理,規范市場活動,為生物質技術的推廣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b.在工業化生產與規模化應用方面:加強生物質技術與工業生產的聯系,在示範應用中解決關鍵的技術在技術研究方面:既重點解決推廣應用中出現的技術難題,在生產實踐中提高並考驗生物質能技術的可靠性和經濟性,為大規模使用生物質創造條件。

c.在技術研究方面:既重點解決推廣應用中出現的技術難題,如焦油處理,寒冷地區的沼氣技術等,又要同時開展生物質利用新技術的探索,如生物質制油,生物質制氧等先進技術的研究。

d.制定一項生物質能源國家發展計劃,引進新技術、新工藝,進行示範、開發和推廣,充分而合理地利用生物質能資源。在21世紀,逐步以優質生物質能源產品(固體燃料、液體燃料、可燃氣、由、執等形式)取代部分礦物燃料,解決我國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等問題。

4.3優先領域

.秸稈能源利用

.有機垃圾處理及能源化

.工業有機廢渣與廢水處理及能源化

.生物質液體燃料

4.4重大關鍵技術

.高效生物質氣化發電技術

.有機垃圾IGCC發電技術

.高效厭氧處理及沼氣回收技術

.纖維素製取酒精技術

.生物質裂解液化技術

.能源植物培育及利用技術

5.結語

生物質能源在未來世紀將成為可持續能源重要部分。我國幅員遼闊,但化石能源資源有限,生物質資源豐富,發展生物質能源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採用高新技術將秸稈、禽畜糞便和有機廢水等生物質轉化為高品位能源,開發生物質能源將涉及農村發展、能源開發、環境保護、資源保護、國家安全和生態平衡等諸多利益。希望得到社會各界、各級政府、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與支持,為我國的生物質能源事業創造有益的發展環境。

http://www.newenergy.org.cn/energy/ocean/read.asp?id=397

Ⅳ 我想請問現在生產生物質燃料顆粒行情、利潤怎麼樣,投資多少大約

1、 整體的市場大環境下,這幾年生物質顆粒是發展很快。同時不同地區的原材料、人工、成品市場都會有差異,並且涉及到運輸的問題,顆粒的市場半徑最好不要超過500公里。所以最終的利潤得根據當地的資源具體情況核算。至於要投資多少,得看你的生產規模,主要的投資在設備、產地、原料收儲、人工運輸等。
2、 根據09年到17年這幾年的市場行情趨勢,常規的淡季是每年的4到9月,但是每年淡季是越來越旺,尤其去年17年,幾乎沒有淡季,淡季是相對來說,10月份之後,市場就是供不應求,需求量越來越多。所以這個環保行業還是前景樂觀的,只要有鍋爐,就有人要至於建廠,看你規模大小,一般一個日產30噸的壓塊廠,估計固定資產投資約50萬。顆粒廠一般需要100萬。
拓展資料:
1、 生物質顆粒主要用於綠色能源,替代木材等有色金屬生產原料。當下,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國內重視發展生物質顆粒熱能的呼聲越來越高,生物質燃料顆粒的出現為商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在以其優越的環保性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被越來越多的商家所認可。生物質能作為一種重要的新能源,其技術成熟,應用廣泛,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緩解能源供需矛盾、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已成為國際能源轉型的重要力量。
2、 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產的工藝、方法符合我國目前建設節約型社會要求和可持續發展的國策,具有突出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有很好的實用性和推廣價值,隨著該區域性團體標準的發布,將對德清當地及周邊的特色產業帶來的固體廢物進行充分資源綜合利用,同時也能統一產品質量標准,促進當地生物質能產品的推廣和創新,有利於企業管理,真正使企業有標可依,健康發展。目前,我國生物質成型燃料仍處於發展初期,受限於農村市場,專業化程度不高,大型企業主體較少,市場體系不完善,尚未成功開拓高價值商業化市場。迄今,生物質能一直處於「一入能源深似海,從此碰壁是常態」的尬尷面。但事實上,生物質能是新興的生態能源,包含任何可再生或可循環有機物質,科學合理地對其開發和利用,能夠擁有千億級的產業市場。

Ⅳ 有誰能告訴我生物質能源的前景怎麼樣

生物質能(biomass energy ),就是太陽能以化學能形式貯存在生物質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質為載體的能量。它直接或間接地來源於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轉化為常規的固態、液態和氣態燃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同時也是唯一一種可再生的碳源。2006年底全國已經建設農村戶用沼氣池1870萬口,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14萬處,畜禽養殖場和工業廢水沼氣工程2,000多處,年產沼氣約90億立方米,為近8000萬農村人口提供了優質生活燃料。中國已經開發出多種固定床和流化床氣化爐,以秸稈、木屑、稻殼、樹枝為原料生產燃氣。2006年用於木材和農副產品烘乾的有800多台,村鎮級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系統近600處,年生產生物質燃氣2,000萬立方米。發展生物質能源重在解決「五難」面對全球性的減少化石能源消耗,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形勢,利用生物質能資源生產可替代化石能源的可再生能源產品,已成為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國家出台了具體的補貼措施,並且規劃到2015年,生物質能發電將達1300萬千瓦的目標。然而受原料收集難、政策補貼不到位等難題,生物質能源產業的發展規模和水平遠遠低於風能、太陽能的利用。如何發揮生物質能企業的生產積極性,盡快解決這些難題,為此,記者采訪了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生物質專委會秘書長肖明松,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秦世平教授,以及可再生能源學會生物質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袁振宏。[1]一難:認識不夠生物質能源正處在一個很尷尬的境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秦世平研究員開門見山地告訴本刊記者:「要說重要,在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質能源是最重要的,但相比而言,它的產業化程度,發展規模都是最差的。這其中有一些客觀原因,也有一些屬於認識問題。」[1]生物質能源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四點,秦世平介紹:第一,我國是地少人多的國家,農林剩餘物、城市垃圾等廢棄物是生物質資源的主要來源,以往農民處理秸稈大多是一把火點著,城市垃圾多是填埋,但廢棄物的處理是個剛性需求,隨著國家對CO2的排放限制的提高,生物質的能源化利用成為更為先進和有效的方法;第二,我國化石能源短缺,其中液體燃料是最缺少的,而液體燃料只有利用生物質可以轉化;第三,生物質能的各個生產階段都是可以人為干預的,而風能、太陽能只能靠天吃飯,發電必須配合調峰,而生物質能源則不需要,甚至可以為其他能源提供調峰;第四,生物質原料需要收集,這樣能夠增加農民收入,刺激當地消費,可以有效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一個2500萬~3000萬千瓦的電廠,在原料收集階段農民獲得的實惠約有五六千萬元。「三農」問題解決好了,對於整個社會發展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除了客觀上發展規模受限以外,秦世平認為:對生物質能的認識各不相同,對其投資的額度,與地方的GDP增長是不相符的,資源的分散性導致生物質能源在一地的投資,最多也就2億多;這在某些政府官員那來看,生物質能源有點像「雞肋」,有呢吃不飽,丟了又有點可惜,並且地方政府還要幫助協調農民利益、禁燒等「麻煩事」。由此導致生物質能源整體項目規模較小,技術投入不足,盡管它是利國利農的好事,卻處於發展欠佳的尷尬地位。[1]可再生能源學會生物質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袁振宏也在電話里向記者表示,相比於煤炭、石油、天然氣這些傳統能源,生物質能源在技術上的投入顯然要低得多。對於生物質能源發展,首先要從上層統一思想,提高對生物質能源重要性的認識,並要在技術上加大投入。[1]二難:補貼門檻過高對生物質能源的支持,國家採取了多種補貼手段。但補貼門檻過高,手續繁瑣、先墊付後補貼也困擾著不少企業。財政部財建[2008]735號文件規定,企業注冊資本金要在1000萬元以上,年消耗秸稈量要在1萬噸以上,才有條件獲得140元/噸的補助。對此,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生物質專委會秘書長肖明松認為:1000萬元的注冊資金,是國家考慮防範企業經營風險時的必要手段,這對大企業無所謂,但對一些中小公司則很難達到。而1萬噸秸稈的年消耗量,需要相當規模的貯存場地,由此帶來的火災隱患,成本增加問題也是企業不得不考慮的事情。事實上,如果擴大鼓勵面的話,三五千噸也是適用的。受制於這些現實難題,財政部的萬噸補貼政策遭遇落地難。[1]而參與國家補貼政策制定的秦世平對此解釋說,國家制訂政策的初衷並不鼓勵生物質能源企業因陋就簡,遍地開花,而是鼓勵企業專門從事生物質能源,培養骨幹型企業,這就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一萬噸的廠子,固定資產就大概需要400萬元,加上流動資金,1000萬元並不算多。而萬噸規模在能源化利用上,剛稱得上有點規模,只要是同一個業主,生產點可以分散,如果規模太小,補貼監管成本也太高。對於補貼方式上,秦世平承認存在一定缺陷,整個機制缺乏能源主管部門、技術部門的參與。制度怎樣更有利於監管,公平公開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而該行業的快速發展,補貼政策功不可沒,但不能因為出現一些問題,因噎廢食,取消這個補貼政策,那將會對剛剛起步的生物質能源化利用產業造成重大的打擊。因為國家補貼不僅僅是提供資金,還表明國家對該行業的支持態度,對企業和投資具有強力的引導作用。除此之外,固定電價也是補貼的重要一塊。生物質發電是0.75元/度,垃圾和沼氣發電是0.65元/度。增值稅實行即征即退,所得稅按銷售收入的90%來計算。袁振宏則指出政府鼓勵生產,生產完了沒有銷路,這個產業還是發展不起來。所以生產者和用戶兩頭都要鼓勵,為企業開拓市場。產業發展了國家才有政策,反過來不給政策,企業也難有市場。[1]三難:布局不好要吃虧到底企業要建多大產能的好?秦世平經常碰到有企業負責人向他請教。「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的,適合的就是最好的。比如蘇南地區每人只有幾分地,那就沒法收,這些地方就沒法建大廠,但東北墾區就比較適合建大型電廠,有條件上規模,成本才越低,效益才越高。一定要因地制宜。密集地區可以建氣化發電,做成型燃料,不一定去建發電廠。」肖明松也建議企業要多方考慮,合理布局,否則很容易陷入發展困局。建生物質能電廠首先要考慮可持續發展,原料分散,就需要分散性利用,要考慮水資源、電力、人文環境是不是可以支撐這個項目。[1]四難:成本價格難控受目前耕作制度的限制,我國農村土地高度分散,從資源的收集儲存運輸帶來很大不利因素,在後續的環節上會放大很多倍。「有些人認為收集半徑的擴大就是多一個油錢,實際上運輸工具、人力成本都不一樣。」秦世平解釋說,「裝機容量3萬千瓦的生物質電廠,一年大概需要25萬-30萬噸秸稈,按我國戶均10畝耕地計算,需要大約20萬農戶來完成,那麼收購時你要帶秤,光開票都需要20萬張。還要一個個裝車,不能實現高效的機械化。」肖明松也非常理解企業的苦楚。「生物質能源要依賴農業,資源掌握在老百姓手裡,農民的市場意識很好,完全隨行就市。如果收集半徑過大,需要農民花費大量時間收集、運輸,那農民就會要求按外出打工時計算人力成本,如此一來,企業為原料支出的成本就會大大提高。如果企業堅持不抬價,就可能造成企業吃不飽,縮量生產,影響經濟效益。每度電原料成本如果超出一定范圍,無論怎麼發電都是賠錢。加上人工費用近年來的快速增加,成本成了扼住企業脖子的一道枷鎖。」[1]「所以准備入行的企業首先要考慮的是原料資源的可獲得性,如果不成熟千萬不要貿然進入。」肖明松認為地方政府可以進行協調,比如利用示範效應,鼓勵農民種植秸稈作物,做好企業加農戶的結合,平衡好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利益。[1]五難:技術投入小「我國的生物質能源技術與國外有一定的差距,但目前的技術加上國家的補貼可以維持產業化經營。技術進步永無止境,國外的技術、設備成本太高並不一定適合我們,轎車科技水平高,但要是去農田就不如拖拉機。」秦世平笑著向記者打了個比方。科研部門每年都在做前端的研究,力度並不大。從實驗室到田間再到工業企業的規模化生產,技術的創新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企業可以一邊生產一邊進行探索。「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有些研究成果與生產有些脫節,並沒有轉化為生產力,推向社會。」肖明松說,一方面技術部門因缺少資金,無法進行規模化生產,另一方面為了盡可能多地收回技術成本,企業有意拉長新技術向市場投放的周期。「但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是國際化的市場,如果抱著老的技術不放,一旦有新技術投放市場,企業始終面臨著效率低下,最終難以維持。」「生物質能源的技術投入還很小,從宏觀方面來說,現有能源還沒有用盡。壟斷企業控制著部分能源的終端,也限制了中小企業的技術投入。中石油若投入生物質能源,生產乙醇汽油很容易,因為燃料乙醇按標准要求添加到汽油里形成乙醇汽油,整個產業鏈他們可以控制,別人加不進去。當大能源還能夠持續的時候,就不會在生物質能源上下太大的力氣。」此外,國際石油、煤炭,天然氣價格有一個聯動關系,當他們的價格逼近生物質能源的產品價格時,企業就會有更多的利潤,當化石能源資源枯竭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生物質能源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1]我國擁有豐富的生物質能資源,據測算,我國理論生物質能資源為50億噸左右標准煤,是目前中國總能耗的4倍左右。在可收集的條件下,我國目前可利用的生物質能資源主要是傳統生物質,包括農作物秸稈、薪柴、禽畜糞便、生活垃圾、工業有機廢渣與廢水等。農業產出物的51%轉化為秸稈,年產約6億噸,約3億噸可作為燃料使用,摺合1.5億噸標准煤;林業廢棄物年可獲得量約9億噸,約3億噸可能源化利用,摺合2億噸標准煤。甜高粱、小桐子、黃連木、油桐等能源作物可種植面積達2000多萬公頃,可滿足年產量約5000萬噸生物液體燃料的原料需求。畜禽養殖和工業有機廢水理論上可年產沼氣約800億立方米。能源多樣化發展生物燃料既有助於促進能源多樣化,幫助我們擺脫對傳統化石能源的嚴重依賴,還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緩解對環境的壓力。所以,它被視為替代燃料之一,對於加強能源安全有著積極的意義。前期工作較為困,但前景一片大好!

Ⅵ 生產生物質燃料需要投資多少錢

看您想生產多大的規模,拿一天生產十噸的產量來說,大概投資50萬就可以了

Ⅶ 生物能源的研發狀況及前景

。《2020年歐盟能源展望評估報告》指出,到2010年,歐盟能源消費將平均增長0.7%。由於能源消費的基數本來已經很大,因此未來歐盟對能源資源的需求將十分巨大。因此,大力開發節約型替代能源便成為歐盟今後一項重要的能源課題。
據悉,歐盟決定全力發展以本地資源為重點的節約型能源,其中,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垃圾發電和生物能源最被看好。
在眾多替代能源中,目前最令人青睞的是生物能源。統計表明,2003年歐盟生物能源的產量逾174萬噸,而2002年只有137萬噸,一年時間就增加了26%左右。
根據歐盟的計劃,到2010年生物能源的產量可望增加到1100萬噸。
據介紹,所謂生物能源,目前主要是指生物乙醇和生物石油。生物乙醇的原料是秸稈、玉米、甜菜、甘蔗、小麥、大麥等,通過發酵和糖分轉化等加工過程,製成酒精。
這種酒精按一定比例可直接與石油相混合,也可與汽油相混合,目前與汽油混合的比例在5%-10%。使用這種混合燃料的發動機可不用做任何改動,不但不會降低發動機的功率,還有助於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同時使汽油得到更加充分的燃燒,從而減少了大氣污染,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生物柴油來自所有含油的植物和動物油脂,專家認為,生物柴油是優質石油最有前途的替代品。與傳統的柴油相比,生物柴油使用時的燃燒更加充分,同時也更加安全,便於儲存。
在同樣情況下,使用生物柴油可以節油15%-30%,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可減少45%左右。正因如此,歐盟各個成員國先後制定了各種法律法規,這種法律法規從資金、稅收、研發貸款、立項等各個方面提供方便,從而推動了歐盟生物能源的發展。

生物能源的發展前景

摘要:目前,生物質能的利用佔世界總能耗的14%,相當於12.57億噸石油。在發展中國家,生物質能占總能耗的35%,相當於11.88億噸石油。目前全世界仍有25億人口用生物質能做飯。取暖和照明。但是生物質利用總量還不到其生產總量的1%,由此可見,生物質能的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生物質能的開發利用有利於改善環境,同時可以滿足我們對能源的需求。由綠色植物派生的生物質包括:城市垃圾、有機廢水、糞便、林業生物質、農業廢棄物、水生植物以及能源植物等。

多少年來,人類文明發展主要依賴於節制地開發利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等自然資源。對由此帶來的環境污染,走的是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為此我們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它給人類帶來沉痛的教訓是:奢侈的資源浪費,過低的能源利用率和不可容忍的環境污染。
人類使用的三大主要能源是原油、天然氣和煤炭,但它們都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據國際能源機構的統計,這三種能源還能供開採的年限,分別只有40年、50年和240年。開發新能源已成為人類發展中的緊迫課題,核能還將有所發展,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波浪能和氫能這五種新能源,今後將會優先獲得開發利用。另一個值得重視的新能源是可再生的生物能源。
我國雖已探明煤儲量6000億t,石油70億t,水力發電6.8億k但由於1978年以來我國總的能源利用率已超過30%,能源分布不均勻,能源產量低和農村能源供應短缺等因素,致使能源供應趨於緊張。開發利用生物能源,在這方面可以起到顯著的緩解作用。特別是在農村年產稻殼3225萬t,玉米芯1250萬t,甘蔗渣400萬t,棉籽殼200萬t,糠醛渣30萬t,人畜糞便1380萬t的條件下,可用微生物作用年產沼氣達14.28×108m3,相當於25.94×106t標准煤,從而徹底改變現在農村能源短缺的狀況。

我國現在因利用能源而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例如煙塵和SO2年排放量為2857萬t,燃燒後的垃圾排放為年均573000萬t,因薪柴之用破壞森林植被導致每年土壤流失50億t。利用生物生產能源和對其進行利用,不僅沒有環境污染問題出現,而且還可使目前污染嚴重的環境狀況得以緩解。
數百年來在燃料王國里唱「主角」的煤和石油都是遠古時代的動植物生成的,那麼能否種植能源作物,直接從能源作物生產燃料?這是21世紀普遍關注的一個新問題。理想的生物燃料作物應具有高效光合能力,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已發現了40多種能夠生產「石油」的植物。

生物質能是由植物與太陽能的光合作用而貯存於地球上植物中的太陽能,最有可能成為21世紀主要的新能源之一。據估計,植物每年貯存的能量相當於世界主要燃料消耗的10倍,而作為能源的利用量還不到其總量的1%。通過生物質能轉換技術,可以高效地利用生物質能源,生產各種清潔燃料,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燃料。由此可見,發展生物質能源,對保障我國未來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專家分析,石油已不是可持續發展的理想汽車燃料,過度依賴存在四大問題,包括:國內資源短缺和國際石油爭奪劇烈的雙重風險;汽柴油的性能已不能滿足汽車高水平和高清潔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油價居高不下,用戶負擔增加;依靠進口,要花大量外匯,影響國內就業。巨大的國際采購會使我國原油陷入類似現在鐵礦砂市場的「價格合圍」。適應汽車消費需求,建設車用燃料替代體系成為必然趨勢。

據了解,目前中國汽車保有量超過2000萬輛,2010年將達到5000萬輛至6000萬輛。屆時,國內汽車年生產量將達1000萬輛以上,汽車用成品油市場就將有數千億元。另一方面,環境保護逼迫中國採取石油替代技術。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較早對公共交通車輛實行天然氣替代石油等措施,主要是出於環境因素。目前,天然氣、煤炭、生物質能等技術路線替代石油,其燃燒排放都小於石油類40%左右。按我國城市進程,2020年前還將有4億人口「進城」,汽車保有量將急劇增加,不採用潔凈的替代能源將無法維持人類適宜的城市居住環境。有人這樣計算:大城市裡按每車每天用15KG汽、柴油計,100萬台車即用1.5萬噸汽、柴油,它將耗盡18338萬立方米空氣中的氧氣,使之變成只含二氧化碳和和氮氣等的無氧氣體。又因二氧化碳比空氣重得多,所以,它們大都分布在地面附近,可在100平方公里范圍內堆積1.83米厚,比正常的中國人還高出一巴掌。如果沒有大自然賜予的空氣流動,這將是一種多麼可怕的情景呀!

[NextPage]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學校長歐陽平凱說,美國國家委員會預測,到2020年,將有50%有機化學品和材料來自生物質原料。我國最先起步的是生物質轉化替代石油,即乙醇汽油。生物柴油是利用植物油脂、動物油脂等提煉的車用燃料,可直接替代柴油,低排放,無需改造發動機,而且對車輛發動機還有保護作用。世界各國對此非常重視,發展迅速,美國、加拿大、巴西、日本、印度等都有龐大的發展計劃。歐盟國家用菜油加工生物柴油,2001年加工量已達100萬噸。本世紀我國政府也很重視這項工作,近年來相繼建成了許多年產量超萬噸的生物柴油廠,預計到2010年,我國生物柴油需求量將達2000萬噸。

車用能源的市場穩定、數量巨大。石油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石油延伸替代市場也非常可觀。安徽豐原集團在宿州建設的世界第一個生物質原料乙烯生產廠,2004年底投產,年產2萬噸,效益可觀。2005年7月底,記者當企業采訪,負責人吳玉熙介紹,「當原油價格在每桶35美元左右,企業即可有利潤;到40美元每桶,噸產品利潤可達5000元,原油超過50美元一桶,噸產品利潤可達8000元,利潤率高達35%以上。

接受采訪的專家、企業家強調,石油替代產業還有煤化工替代線路。但用一種緊缺能源替代另一種緊缺能源,只能是權宜之計。生物能源與生物材料產業鏈長,涉及基礎研究、工藝創造、成套設備、運輸分銷、終端產品設計生產,等等。我國正由出口拉動轉向內需接動,能源原材料「內需」強勁,必然呼喚出龐大的的石油替代產業。
如此可見,我國生物能源產業市場前景廣闊.

按目前國內外研究水平,燃料電池汽車、電動汽車、氫動力汽車等仍有很多技術上不確定性,何時投入運營是未知數。混合動力汽車造價高,而且仍以成品油消耗為主。另一方面,石油的應用不僅僅是作為交通運輸的動力,其衍生的乙烯等化工產品還是比鋼鐵應用更廣泛的基礎材料。因此,發展生物能源是必然之路,眼前解決車用燃油問題,中、長期解決後石油時代的能源、原材料問題。

目前,國際上生物能源技術相對成熟,替代石油的路線是:穀物、秸桿、其它植物等-發酵-乙醇-車用油、乙烯、無毒溶劑及上百種化工、原材料產品等;另一種是利用劣質食用油、麻瘋樹籽等直接加工生產高品質車用柴油。無論何種生物質轉化,都是我國資源的「長腿」。發展生物能源是農業大國和「缺油多煤」資源現狀化短為長的最佳契機。
在現在科技水平,工業水平高度發展的今天,發展生物能源是今天解決能源短缺問題必然道路,而且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我國發展生物替代能源時不我待

--生物能源發展調查之一

國際市場油價的曰高一曰,曰前超出每桶70美元,給我國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近一個多世紀來,石油是應用最為廣泛的化石能源,有「現代社會血液」之稱。它不僅僅是能源之母,還是紡織、電子、化工、材料等現代工業產品的基礎原材料。油價高漲、資源短缺、環保壓力和高速增長的需要,形成無法調和的矛盾,直接制約我國加速建設「全面小康」和國家安全。記者調查采訪了解到,我國有能力替代石油的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產業研究有數十年歷史,在生物質能加工轉化及相關環保技術方面有了一定的積累。專家認為,我國有條件進行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規模工業化和產業化,可以在2020年形成產值規模達萬億元,在「石油枯竭拐點」形成部分替代能力。

石油消費仍是我國國民消費水平標志,巨量進口危及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

進入本世紀,石油價格上漲已讓很多平常百姓感到壓力。以車用93號汽油為例,目前價格已經從2000年前的1.8元左右上漲到現在的4.4元左右。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倪維斗教授曰前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據美國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會預測,全球石化類能源的可開采年限分別為石油39年、天然氣60年、煤211年,而其分布主要在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和中東地區。中國是石油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專家測算石油穩定供給不會超過20年,很可能我們實現「全面小康」的2020年就是石油供給喪失平衡的「拐點年」。

根據國家海關總署提供的資料,我國由1993年變為石油凈進口國。過去的10年中,我國石油需求量幾乎翻了一倍。2004年進口原油1.2億噸,比上年增長34.8%,占國家石油總供給量40%以上。今年石油進口依存度將上升到57%。到2010年,我國石油消費總量將達4億噸。而國內生產能力僅為1.6億噸到1.7億噸。

另外,我國以石油為原料的能源、材料,如乙烯、醇類,需求量激升。2004年實際消費量1600多萬噸,進口量佔40%以上。專家預測,到2010年,此類產品的需要量將上升到3000萬噸左右。這些是化工、電子、汽車、紡織、塑料、能源產品等的基礎原料。而且,目前這類石油加工品的成套設備均為國外大公司壟斷。

據有關部門的粗略統計,2004年一年的國際原油價格上漲,使我國增加支付金額60億到80億美元,相當的2000萬待業職工一年的低保費用。2005年8月25曰,紐約油價再創新高,突破67美元。同時,美國高盛公司預測油價還將繼續上升,最終可能達到每桶105美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曰前再次預測,由於中國石油進口持續大幅度增加,國際原油價格將穩定攀升100美元以上。更有專家分析,發達國家將把石油價格不斷推升,作為壓制中國、印度等後發展國家的重要手段。

石油是基礎能源原材料,由於資源制約因而無法調控價格,對國內市場已經造成很大壓力。以安徽為例,3月下旬,安慶市因成品油價格上調引發了計程車行業的罷運、上訪,全市癱瘓。此前,南京等全國大中城市多次發生類似事件發生多起。8月1曰,合肥再度發生因油價直接導致的計程車行業罷運事件。即使不考慮國際政治變幻對我國能源安全的影響,要保證社會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發展石油替代產業,也成了當務之急。

建設「小康社會」汽車工業發展仍是主流

汽車,被認為是現代小康社會的標志。2000年,我國==提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當年,我國汽車銷售市場出現井噴,同時出現由集團購買為主變個人購車為主的重大轉折。安徽奇瑞集團介紹,汽車業界把2000年確定為「中國汽車元年」,認為這是中國汽車進入高速發展時期的起始點。

現在的成品油價格高位運行,對汽車工業發展與產品普及有一定影響,但從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我國發展趨勢看,汽車保有量迅速增加之勢不可逆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曰前再次預測,中國到2030年汽車保有量將達3.9億輛,約為現在的20倍。

合肥工業大學是中國汽車人才的搖籃之一。記者采訪中,專家、教授們一致表示:「發達汽車工業」是一個國家步入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然支柱。中國科技大學商學院有關「國家經濟發展時期」研究的課題組得出結論,任何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過程均離不開汽車工業,特別是轎車工業的貢獻。過去的100年間,沒有任何一項發明比得上汽車對人類進步的推動。轎車的普及以民族意識的改變、國民素質的飛躍式提高,有不可比擬的作用。汽車是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集大成者,對技術進步的推動是全方位的。汽車還是高度產業關聯的工業,按公認的數據,以家用轎車為主的汽車工業對輔助產業、相關產業的拉動效應可達1:7:11;調查研究顯示:目前世界上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萬億美元的國家有7個,其中包括中國。其餘6個均擁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汽車工業」,每千人擁有汽車數200-600輛。唯有中國在民族汽車工業方面相對落後,因而同列GDP總值大國,人均則只有6強的二十一分之一。

據國家科技部調研室的一項調查,進入2000年以後,我國汽車市場進入高速增長時期,近兩年增幅超過30%。2003年與上年同比,汽車產量增長35.20%,銷售量增長34.21%。特別轎車,產量由上年的109.28增長到206.89,增幅達84.7%。

我國生物能源產業市場前景廣闊

專家分析,石油已不是可持續發展的理想汽車燃料,過度依賴存在四大問題,包括:國內資源短缺和國際石油爭奪劇烈的雙重風險;汽柴油的性能已不能滿足汽車高水平和高清潔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油價居高不下,用戶負擔增加;依靠進口,要花大量外匯,影響國內就業。巨大的國際采購會使我國原油陷入類似現在鐵礦砂市場的「價格合圍」。適應汽車消費需求,建設車用燃料替代體系成為必然趨勢。

據了解,目前中國汽車保有量超過2000萬輛,2010年將達到5000萬輛至6000萬輛。屆時,國內汽車年生產量將達1000萬輛以上,汽車用成品油市場就將有數千億元。另一方面,環境保護逼迫中國採取石油替代技術。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較早對公共交通車輛實行天然氣替代石油等措施,主要是出於環境因素。目前,天然氣、煤炭、生物質能等技術路線替代石油,其燃燒排放都小於石油類40%左右。按我國城市進程,2020年前還將有4億人口「進城」,汽車保有量將急劇增加,不採用潔凈的替代能源將無法維持人類適宜的城市居住環境。有人這樣計算:大城市裡按每車每天用15KG汽、柴油計,100萬台車即用1.5萬噸汽、柴油,它將耗盡18338萬立方米空氣中的氧氣,使之變成只含二氧化碳和和氮氣等的無氧氣體。又因二氧化碳比空氣重得多,所以,它們大都分布在地面附近,可在100平方公里范圍內堆積1.83米厚,痹積常的中國人還高出一巴掌。如果沒有大自然賜予的空氣流動,這將是一種多麼可怕的情景呀!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學校長歐陽平凱說,美國國家委員會預測,到2020年,將有50%有機化學品和材料來自生物質原料。我國最先起步的是生物質轉化替代石油,即乙醇汽油。生物柴油是利用植物油脂、動物油脂等提煉的車用燃料,可直接替代柴油,低排放,無需改造發動機,而且對車輛發動機還有保護作用。世界各國對此非常重視,發展迅速,美國、加拿大、巴西、曰本、印度等都有龐大的發展計劃。歐盟國家用菜油加工生物柴油,2001年加工量已達100萬噸。本世紀我國==也很重視這項工作,近年來相繼建成了許多年產量超萬噸的生物柴油廠,預計到2010年,我國生物柴油需求量將達2000萬噸。

車用能源的市場穩定、數量巨大。石油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石油延伸替代市場也非常可觀。安徽豐原集團在宿州建設的世界第一個生物質原料乙烯生產廠,2004年底投產,年產2萬噸,效益可觀。2005年7月底,記者當企業采訪,負責人吳玉熙介紹,「當原油價格在每桶35美元左右,企業即可有利潤;到40美元每桶,噸產品利潤可達5000元,原油超過50美元一桶,噸產品利潤可達8000元,利潤率高達35%以上。

接受采訪的專家、企業家強調,石油替代產業還有煤化工替代線路。但用一種緊缺能源替代另一種緊缺能源,只能是權宜之計。生物能源與生物材料產業鏈長,涉及基礎研究、工藝創造、成套設備、運輸分銷、終端產品設計生產,等等。我國正由出口拉動轉向內需接動,能源原材料「內需」強勁,必然呼喚出龐大的的石油替代產業。

替代能源:替代石油將使我國資源狀況化短為長

--生物能源發展調查之二

按目前國內外研究水平,燃料電池汽車、電動汽車、氫動力汽車等仍有很多技術上不確定性,何時投入運營是未知數。混合動力汽車造價高,而且仍以成品油消耗為主。另一方面,石油的應用不僅僅是作為交通運輸的動力,其衍生的乙烯等化工產品還是比鋼鐵應用更廣泛的基礎材料。因此,發展生物能源是必然之路,眼前解決車用燃油問題,中、長期解決後石油時代的能源、原材料問題。

目前,國際上生物能源技術相對成熟,替代石油的路線是:穀物、秸桿、其它植物等-發酵-乙醇-車用油、乙烯、無毒溶劑及上百種化工、原材料產品等;另一種是利用劣質食用油、麻瘋樹籽等直接加工生產高品質車用柴油。無論何種生物質轉化,都是我國資源的「長腿」。發展生物能源是農業大國和「缺油多煤」資源現狀化短為長的最佳契機。

發展石油替代行業有利於解決「三農」問題

農村、農民和農業的「三農」問題、環境與資源問題,是13億人口大國均衡發展、建立和諧社會的關鍵,建立龐大的「石油替代」能源體系,不僅為我國農業產業化、農村地區城市化提供良好的機遇,是我國相當長時間發展重要驅動力,也是解決這些突出問題的最佳切合點。我國最著名的農業科學家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元春曰前公開提出:讓我國農民「種出綠色大慶」。

據科技部有關單位的調研,我國南方的甘蔗、木薯,中、東部地區的小麥、水稻,北部的土豆、玉米,西部地區的油桐。麻瘋樹,乾旱地區的山芋,等等,都是加工轉化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的良好原材料。其中麻瘋樹籽含油率達50%,是製造生物柴油的良好材料。我國西南地區現有10萬畝,到2010年種植面積可達1000萬畝。國家科技部生物技術中心主任王宏廣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富餘的農副產品加工轉化,確可「再造大慶」,即相當於5000萬噸原油。如果把每年農民白白焚燒的秸桿收集處理後加工乙醇,替代車用油,總量可達6000萬到1億噸。已經開始用生物質能加工品全線替代石油產品的安徽豐原集團董事長李榮傑測算:只要石油不低於35美元每桶,用生物質能加工成燃料酒精、生物柴油、乙烯、聚酯等,都有利可圖。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王靜康等專家指出:「國際上許多國家和組織的預測表明,本世紀中葉可再生能源在一次性能源消耗中將超過50%。」科技難度更大的生物制氫等一旦投入應用,生物能源前景更為廣闊。可喜的是,我國生物質能富集區往往是老少邊窮地區和純農業區,經濟建設相對落後,發展生物能源不僅經有經濟意義,對解決農業產業化、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農村地區工業化和建設和諧社會,都有很大意義。中國著名農業專家石元春教授等專家強調:發展生物能源要做到「一石四鳥」:其一,生物質能的全面利用,可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其二,中小型加工企業的發展,可以加速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其三,生物質能與土地資源富集的中部、西部貧困農村的地區會形成中國生物能源企業集群,從而促進和諧社會進程;其四,結合中國能源戰略調整,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工業可以考慮生產適應中國能源體系的生物能源汽車產品,在汽車普及化過程中迎頭趕上,提升競爭力。

發展生物能源和原材料可以做到「四不」

能源、原材料是國家、社會的支撐體系,戰略調整是否會觸及社會基礎和多方利益,從而引發較大的社會震盪?國家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進行了大量了調查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廣總結為「四不」:「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傳統行業爭利,不與發達國家爭資源」。

「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傳統行業爭利」,這是我國發展生物質能利用的新特點,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清華大學、北京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均強調這一點。生物技術開發中心主任王宏廣、北京農業大學教授李十中、大連理工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修志龍等表示:我國科學用糧潛力很大,每年陳化糧、飼料用糧約1億噸左右,加工轉化可獲得相當5000萬噸的原油,同時還有30%繼續成為飼料。現狀是每年8000萬噸糧食直接用作飲料,浪費3000萬噸以上的澱粉。利用小麥陳化糧生產燃料酒精的河南天冠燃料乙醇有限公司提供的數據:僅小麥麩皮中提取的物質,價值就和小麥差不多。而目前發展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原料是分布更為廣泛、利用價值更高的植物。如我國科學家研究的甜玉米,每公頃產量可達70噸,可生產6噸以上燃料酒精。南方的木薯、甘蔗,生長廣泛的菊芋、土豆、山芋,等等。這些不宜食用的植物,是轉化為生物能源、材料的最佳原料。另外,我國現在每年僅廢棄的作物秸桿、林業棄置物達10億噸,相當於1億多噸的燃料汽油。

就發展生物能源、材料的土地資源而言,我國有約40億畝的低質地、荒坡、灘塗等,可以用來種植適宜物種;淮河以南還有3億計冬季閑田,用來種油菜生產生物柴油,相當於「再造大慶」。專家介紹,我國加工替代石油產品的農作物、薯類植物研究時間長,來源非常豐富,潛力巨大。早在「七五」、「八五」時期,部委、高校就組織科學家研究、攻關,尋找到很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植物種質。如有穩定的市場,推廣種植條件相當成熟。大連理工大學有教授在山東灘塗種植菊芋(洋生薑)數十萬畝,長勢很好。這種植物我國南北方農民都有小規模種植。在貧瘠的土地上,鹽鹼地、灘塗都可以長得很好,固沙能力還很強。一次種下,自然生長。每年挖取其塊莖即可,第二年還會自己生發。畝產量可達萬斤。糖的含量超過甘蔗30%,甜度是蔗糖的一倍。結合「山川改造」工程,我國可以大量種植生物質能富集的植物。我國西南地區的麻瘋樹等木質油料發展迅速,籽含油率達50%,現有10萬畝,2010年可達1000萬畝。

專家分析,生物質能利用,特別是替代石油的能源、材料產業,前端是農業,中間是發酵等生物轉化,後端依然是現有的大化工。因此,我國大規模發展生物質能產業,並不會對傳統化工工業產生沖擊。同時,我國能源、原材料需求增長過快、消費量較大,傳統石油加工業根本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產品供應保障能力薄弱,現在廣東等地不斷發生「油荒」已是前兆。因此,傳統石化領域對生物能源、原材料普遍看好,中石油公司等國家壟斷性石化公司也在力推生物質能利用。

清華大學劉德華教授等強調:生物質能利用,特別是替代石油,是我國建設和諧社會、解決「農業、能源、環境」難題的最佳切合點。我國的老少邊窮地區生物質能與土地資源富集,通過發展生物產業,可以讓這些地區形成新興產業,讓農村地區形成工業化支點。劉教授專門到青海省調查,青海是德國面積的兩倍,非常適合種植油菜。現在德國生物柴油年產量140萬噸,如果青海能夠發展到德國水平,其產業鏈收益非常可觀。我國新疆棉產區面積廣大,在棉籽中引入一個產油基因,即可讓棉籽產生很高的副效益。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50%,而且年需求量還要擴大;化石產品對環境的污染曰益嚴重,相比之下,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的污染排放要比化石燃料低50%以上。用生物材料,如聚乳酸等,可製成可降解塑料、綠色塗料和紡織品等。

替代能源:借鑒國外石油代替及生物能源發展經驗

--生物能源發展調查之三

1907年,汽車發明人福特製造出第一台燃燒純乙醇的發動機;20世紀30年代,不少國家用醇類燃燒替代石油作為車用能源;中國==戰爭時期,我方不少汽車就是用乙醇作為燃料。但真正形成替代石油的產業,國外發展歷史已約20多年。

根據發展改革委的調查,以美國、巴西為主的燃料乙醇替代石油產業形成,可分為四個階段:其一,20世紀70年代,國際上第一次石油危機使發達國家和貧油國家重

Ⅷ 生物燃料的國外現狀

目前,生物燃料主要被用於替代化石燃油作為運輸燃料,如替代汽油的燃料乙醇和替代石油基柴油的生物柴油。在化石燃料儲量逐步下降、環境保護日益嚴峻的背景下,生物燃料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歐盟委員會積極推進生物燃料發展,制定了2015年生物燃料占運輸燃料消費總量8%的目標。美國通過法律手段強制在運輸燃料中添加生物燃料,具體比例是柴油中添加2%的生物柴油,汽油中添加5%的燃料乙醇。據調查數據統計,2011年8月16日,美國白宮宣布推出一項總額為5.1億美元的計劃,由農業部、能源部和海軍共同投資推動美國生物燃料產業的發展。英國政府從2006年起要求生產運輸燃油的能源企業必須有3%的原料是來自可再生資源,並且比例將逐年提高。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EA)的數據,2010年全球生物燃料日產量為182.2萬桶,2011年降至181.9萬桶。 作為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的一部分,西歐和北美政府強制要求,在未來15年裡汽油和柴油中要添加更多的生物燃料組分。修改後的歐盟燃料質量法規定,歐盟汽油中可再生乙醇的含量將從5%倍增至10%,歐盟各國將在加油站出售這種命名為E10的汽油。
世界對生物柴油的需求量有望從2006年的690萬噸增長至2010年的4480萬噸。到2010年,亞洲有望超過北美、中歐和東歐,成為僅次於西歐的世界第二大生物柴油生產地區。全球生物柴油工業呈現快速增長,2000~2005年產能、產量及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約為32%,而到2008年產能和需求增速更快,年均增速將分別達到115%和101%,甚至更高。2005~2010年全球生物柴油生產模式也將發生變化,2005年西歐生物柴油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75%,2010年將減少至低於40%,主要原因是以亞洲為首的其他地區產量增速加快,亞洲將可能成為第二大生物柴油生產地區,其次是北美地區。從消費情況來看,2005年德國佔全球消費量的61%,其他消費國家主要包括法國、美國、義大利和巴西,其消費總和只佔到全球消費量的11%。2010年,美國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物柴油市場,佔全球消費量的18%,新的大型消費市場將出現在中國和印度,其他國家的消費總和將佔到全球消費量的44%。生物燃料的原料來源成為生物燃料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東南亞正在崛起成為一個主要的生物柴油生產基地,到2010年更有望成為世界上領先的供應地區。東南亞各國政府和企業紛紛斥巨資發展生物柴油工業,在建的生物柴油工廠遍及各地,也因此成為未來西歐和北美地區生物柴油的主要供貨地。棕桐油是東南亞最豐富的自然資源之一,將成為該地區發展生物柴油工業的主要原料。同時,該地區還計劃將大量土地開發為新的油棕種植園。東南亞生物柴油工業發展最快的是馬來西亞,然後是泰國和印尼,馬來西亞和印尼的粗棕櫚油合計產量大約佔到全球產量的85%。
泰國能源部去年5月份開始實施一項到2012年使生物柴油產量達到255萬噸的計劃。馬來西亞政府表示,2007年,該國生物柴油產量將翻一番多,達到110萬噸,工廠將由3家增加至今年的22家,到2008年將達到29家,到2010年,馬來西亞生物柴油產量將達到330萬噸,成為僅次於美國和德國,與印度並列的世界第三大生物柴油生產國。印尼政府表示,該國生物柴油產量有望從2006年的18萬噸增長至2007年的75萬噸,到2008年將達到120萬噸,該國的生物柴油工廠將由4家增加至今年的15家,到2008年將達到23家。到2010年,印尼和泰國的生物柴油年產量都將達到約130萬噸。 目前,巴西所有車用汽油均添加20%~25%的燃料乙醇,並且已有大量使用純燃料乙醇的汽車。除在本國大力發展生物乙醇工業之外,巴西還積極開展國際「乙醇外交」。今年3月,巴西與美國簽訂了在西半球鼓勵生產和消費乙醇的協定。此外,還同義大利和厄瓜多簽訂了共同開發乙醇項目的合作協定。中國限制使用玉米加工生物燃料之後,引起了巴西工業界的廣泛關注,巴西農業部1995年就表示關注中國推廣使用乙醇汽油的行動,希望與中國在發展乙醇燃料方面進行廣泛的合作。
美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利用其耕地多、玉米產量大的優勢,發展燃料乙醇,目前以玉米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的生產工藝已經基本成熟。今年年初布希表示,美國到2012年法定的可再生和替代性能源的總量目標是要達到75億加侖,到2017年達到350億加侖,而當前的替代能源每年產量是40億加侖。因此美國玉米價格節節攀升。隨著對燃料汽油需求的不斷增加,美國的乙醇加工項目也不斷上馬,2004—2005被用於生產乙醇的玉米總量是13.23億蒲式耳,2005~2006達到21.5億蒲式耳,美國農業部預計,2007年將會有約32億蒲式耳玉米用於加工成燃料乙醇。
一些企業正在致力於將非糧食類或廢棄生物質如秸稈等轉化為乙醇,以幫助解決原料供應問題。以木質纖維素為原料生產生物乙醇是技術開發的焦點。木質纖維素來源於農業廢棄物(如麥草、玉米秸稈、玉米芯等)、工業廢棄物(如制漿和造紙廠的纖維渣)、林業廢棄物和城市廢棄物(如廢紙、包裝紙等)。目前世界各國研究利用木質纖維素發酵生產乙醇的科研機構都圍繞著這幾大關鍵技術進行攻關,但是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家工業規模利用纖維質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的企業。其主要障礙是酶解成本過高、缺乏經濟可行的發酵技術。因此,技術路線的優化組合問題、生產過程中成本降低的問題以及乙醇廢糟的綜合利用等問題,需要解決。
養殖藻類是另一個潛在的生物燃料原料。一些企業正在開發從藻類中產業化生產合成氣和氫氣的體系。綠色燃料技術公司與亞利桑那公共服務公司合作,利用以天然氣為原料的發電廠排出的二氧化碳養殖可以轉化為生物柴油或生物乙醇的藻類。綠色燃料技術公司的技術去年在亞利桑那州的一個發電廠進行了中試並獲得了巨大成功。公司計劃將該項目范圍擴大,並於2008年在亞利桑那州開始商業化生產,然後擴展至澳大利亞和南非。 我國玉米資源比較豐富,2006年產量1.44億噸,居世界第二位,玉米秸稈年產量達6億多噸。在全球高度關注能源危機,關注可再生資源開發利用的大背景下,以玉米為原料生產的燃料乙醇、玉米乙烯及其衍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等,成為企業競相開發和投資的熱點。2006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已達到1.8億噸標准煤,約為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7.5%。摻入10%燃料乙醇的乙醇汽油成為中國能源替代戰略的著力點之一。
2001年國內酒精原料中玉米占原料總量的比重為59%,到2006年,這一比重已經上升到79%。目前有關部門正著手研究、開發汽車用甘蔗燃料乙醇。目前我國甘蔗年產量在8500萬噸左右,僅產食用酒精50多萬噸。若技術攻關成功,成本控製得當,用甘蔗生產燃料乙醇,將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但問題在於,我國甘蔗種植面積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廣西、雲南等少數幾個省份,而且隨著國內食糖消費量大幅增加,價格也將一路上揚,生產成本將可能大大高於玉米製造燃料乙醇。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也表示,繼續推廣乙醇汽油是大勢所趨,非糧生物能源如紅薯、木薯、甜高粱、纖維質乙醇是今後發展的重點,將加大這方面的科研投入力度。而另一方面,相關部委緊急叫停玉米加工乙醇後,政府仍會繼續「適度」發展燃料乙醇行業,堅持能源與糧食雙贏,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國家會採取一些財稅扶持政策,支持燃料乙醇的生產和使用。
(一)我國大型集團公司積極進行生物燃料的研究開發及生產
2006年11月,中國石油集團與四川省簽訂合作開發生物質能源框架協議,雙方將以甘薯和麻瘋樹為原料發展生物質能源,「十一五」期間將建成60萬噸/年燃料乙醇、10萬噸/年生物柴油項目。2006年12月,中石油又與雲南省簽署框架協議,在以非糧能源作物為原料製取燃料乙醇、以膏桐等木本油料植物為原料製取生物柴油等方面進行合作。2007年初,中石油與國家林業局就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簽署合作框架協議,並正式啟動雲南、四川第一批能源林基地建設。作為我國石油能源行業的巨頭,中石油在生物質能源的頻頻出手令人矚目,充分顯示了生物質能源對中石油集團發展的戰略重要性。中石油總經理蔣潔敏表示,「十一五」末,中石油非糧乙醇年生產能力將超過200萬噸/年,達到全國產量的40%以上,同時形成林業生物柴油每年20萬噸/年的商業化規模,並建設生物質能源原料基地40萬公頃以上。
無獨有偶,中糧集團近年也將生物質能源發展提到了戰略重地的高度,一時間與中石油並駕齊驅,成鏖戰之勢。2007年4月6日,緊隨中石油之後,中糧集團與國家林業局簽署《關於合作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框架協議》,雙方將重點建設一批能源林基地,開發利用林業生物柴油、燃料乙醇和木本食用油三大產品。
中糧集團在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方面頻頻重拳出擊,進行企業並購。目前,國家發改委先後批准建設的4套燃料乙醇生產裝置。2006年國家審批第5個燃料乙醇生產裝置,也是唯一的一個非糧作物燃料乙醇裝置——廣西15萬噸/年木薯乙醇項目正在建設中。
2006年7月,中石化在攀枝花建設了一座10萬噸/年的生物柴油裝置,配套的能源林基地為40萬~50萬畝。同月,中石化總投資約1800萬元、規模為2000噸/年生物柴油的試驗裝置在河北建成。2007年4月13日,中石化與中糧集團簽訂《關於發展中國生物質能源及生物化工的戰略合作協議書》,共同發展生物質能源及生物化工,雙方將在未來5年內合作建設100萬~120萬噸/年燃料乙醇的生產裝置。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的幫助下,一些中國公司在海外開辦生物燃料加工廠。例如,一家中國企業在奈及利亞投資9000萬美元開生物乙醇加工廠,以木薯作原料,年產15萬噸,北京出資85%,15%由奈及利亞政府負擔。2007年4月12日,國家科技部與義大利環境國土與海洋部簽署協議:武漢的生物柴油公司與義大利有關單位合作,在武漢興建一條將餐館產生的潲水油、地溝油等廢棄油脂,加工成為生物柴油的生產線。這條生產線建成投產後每年可生產3萬噸生物柴油,生產成本在5000元/噸左右,與石油柴油相當,發展前景看好。該項目在武漢實施成功後還將向我國的其他大中城市推廣。
(二)國家鼓勵以非糧食作物進行生物燃料的研發及生產,企業積極響應
國家發改委2006年12月18日下發的《關於加強玉米加工項目建設管理的緊急通知》明確提出,我國將堅持非糧為主積極穩妥推動生物燃料乙醇產業發展,並立即暫停核准和備案玉米加工項目,對在建和擬建項目進行全面清理。通知要求,「十五」期間建設的4家以消化陳化糧為主的燃料乙醇生產企業,未經國家核准不得增加產能。
相關部委鑒於目前危及糧食安全的嚴峻形勢對國內一些地方盲目發展玉米加工乙醇能力的態勢實施緊急剎車,令生產企業猝不及防。糧食問題直接關繫到整個社會與國家經濟的穩定,這也許是國家部委對發展玉米加工乙醇能力緊急剎車的最根本原因。去年玉米和大豆的國際期貨價格大幅飆升,受此影響,國內市場的玉米價格也一路走高,國內四大定點乙醇生產廠全部虧損,為了不進一步刺激玉米需求,國家發改委此前已經叫停了一些中小乙醇生產項目。
國家現在和將來都不會鼓勵用玉米大規模發展燃料乙醇和工業酒精,但我國有6億多噸的農作物秸稈,應該展開規模化利用,還有北方的甜高粱及南方的木薯等非糧作物都在國家鼓勵利用之列。尋找玉米替代資源,企業已經開始行動。
中糧集團正努力發展木薯、甜高粱和纖維素乙醇,中糧集團的廣西15萬噸/年木薯乙醇項目正在建設中,計劃在今年投產;甜高粱乙醇正在中試階段,分別在廣西桂林和內蒙古五原建設了液態發酵和固態發酵中試裝置;在黑龍江肇東建立了500噸/年的纖維素乙醇中試裝置,目前正改造生產裝置,優化工藝流程,為萬噸級工業示範裝置的建設奠定基礎。到2010年,中糧集團將年產燃料乙醇310萬噸,其中玉米乙醇佔42%、木薯乙醇佔26%、紅薯及甜高粱等為原料的乙醇佔32%。 誠然,我國有豐富的非糧生物質資源有待開發利用,除了有農作物秸稈、甜高粱、木薯、紅薯處,還有甘蔗、甜菜、芒草、柳枝稷等。但這些作物普遍存在收集、貯運的難題,生產中又有技術、工藝、設備不成熟等諸多問題,另外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和工業化生產連續性的矛盾也是制約非糧食乙醇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乙醇燃料的推廣促使糧食價格上漲
讓人擔憂的跡象頻頻出現。世界一些積極推廣乙醇燃料的國家糧食已在上漲,比如美國、巴西、墨西哥和中國等國家。以美國為例,用玉米生產乙醇對糧價上漲起到了促進作用。2006年8月,購買1蒲式耳(等於35.238升)玉米要付2.09美元,但2006年9月、10月、11月和12月,這個價格分別上漲到2.2美元、2.54美元、2.87美元和3美元。2006年美國乙醇燃料工業消耗了美國20%左右的玉米,今年預計增加至25%以上。
在中國,摻入10%乙醇的乙醇汽油成為中國能源替代戰略的重要目標,但是糧食和糧食產品與乙醇燃料的爭奪也日趨白熱化。專業研究機構預測,「十一五」期間,中國玉米缺口在350萬噸左右,將由玉米的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而加工企業搶購糧源必然會使玉米價格扶搖直上。此外,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的玉米都是非轉基因,非常適合人畜食用,用來生產乙醇燃料顯然大材小用。
(二)反對聲音漸起,有研究認為乙醇燃料加劇了環境污染
世界范圍內已經有多項研究表明,被標榜為綠色的乙醇燃料並非如人所願可以保環境,而是更加劇了環境污染。美國斯坦福大學大氣科學家馬克·雅各布森等人的研究結果表示,乙醇燃料對人和生物健康損害比人們以前想像的還要大,以乙醇為燃料的車輛可能導致更多人罹患或死於呼吸系統疾病。如果用以乙醇為燃料的車輛替代所有的轎車和卡車,美國死於空氣污染的人數將增加4%。證明乙醇燃料不「綠」反「黑」的研究結果並非孤例。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生物學家伯頓·沃恩的研究小組通過實際調查發現,生產乙醇的過程中造成了另一種環境污染,減少生物多樣性和增加土壤的侵蝕。另外,即使用非糧食作物甘蔗來生產乙醇,也要消耗很多的水,每處理1噸甘蔗需要用水3900升(3.9噸水),對環境又增加了負擔。
(三)生物乙醇產出效率較低
目前世界上普遍用玉米生產生物乙醇,但是產出效率比較低。即使技術最先進的工廠用100kg玉米也只能生產出約45L乙醇,而且在生產乙醇和栽培玉米等原料作物過程中消耗的能量相當於所產乙醇產生能量的80%,同時也會排放二氧化碳。科學家經過系統測算之後,對生物燃料的經濟性產生了疑問。
生物燃料在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比它們所能夠產生的能源要多,並且生產成本高於它們所替代的石油燃料。能源成本首先包括種植作物所需的化肥,也包括進行轉化所需的水、蒸汽及電力。經濟成本包括人工、除草劑、灌溉與機械以及化肥。與汽油相比能量密度較低的乙醇還增加了運輸成本,並降低了發動機效率。玉米、柳枝稷、木質纖維素、大豆及葵花油等多種生物燃料原料植物的能源與經濟性逆差是相似的。所有植物生長都需要二氧化碳,當這些植物作為燃料或者轉化為其他用於燃燒用途的燃料時會被再次釋放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說,生物質對碳吸收與排放的影響是中性的。不過,這沒有將耕種、施肥、施殺蟲劑、運輸、乾燥以及轉化為可用燃料的過程中的能源消耗考慮進去。其中,化肥是消耗能源的主要方面,工業固氮生產氨的Haber-Bosch工藝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大約每噸氨需要3100萬英熱單位的能源,如果原料不是天然氣,而是煤,或者採用需部分氧化的其他工藝,則每噸氨需要4100萬英熱單位的能源。磷肥與鉀肥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能源要低許多(主要是在機械開采、粉碎、乾燥等環節)。化肥在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產過程所消耗的能源中分別佔45%、24%。在生物柴油的生產過程中,需要與甲醇進行酯交換反應,而這也要佔到所消耗能源的35%。 我國正在擬訂生物能源替代石油的中長期發展目標,到2020年,生物燃料生產規模達到2000萬噸,其中生物乙醇1500萬噸、生物柴油500萬噸。如果進展順利,到2020年,達到3000萬噸以上。2006年我國進口石油1.4億噸,預計2010年進口2億噸,2020年進口3億噸。這就能夠在2020年以前把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控制在50%以下,提高我國能源安全。中國的生物燃料很豐富,秸稈和林業採伐加工剩餘物有10億噸,合5億噸標准煤,還有900萬公頃木本油料林和薪碳林,30多種油料樹種。
「十一五」我國將投入1010億美元,到2020年實現生物能源占交通能源需要的15%,即1200萬噸。我國還計劃到2010年種植1300萬公頃麻瘋樹,從中提取600萬噸生物柴油。柴油機燃料調合用生物柴油(BDl00)生產標准近日正式頒布,於2007年5月1日實施。這必將大大促進我國生物燃料產業的發展。
但是為避免對糧食生產威脅,我國發展燃料乙醇也正在從糧食為主的原料路線向非糧轉變,當然,作為調節糧食供需餘缺的手段,玉米燃料乙醇仍將保持適度的規模。從大方向來看,不能再用糧食做燃料乙醇。用非糧物質替代石油將是長遠的方向。我國農村勞動力豐富,在田頭地角都可以種植纖維素原料植物,更有條件發展。
當2008年國際油價重挫曾一度沖破40美元之時,作為替代能源之一的燃料乙醇的發展前景也令人擔心。但燃料乙醇擁有清潔、可再生等特點,可以降低汽車尾氣中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的排放。未來我國燃料乙醇行業的重點是降低生產成本、減少政府補貼,為此,制定生物燃料乙醇生產過程的消耗控制規范,及產品質量技術標准,統一燃料乙醇生產消耗定額標准,包括物耗、水耗、能耗等,是降本增效的有力手段。而未來我國燃料乙醇行業發展的方向是如何實現非糧乙醇的規模化。因此,決定未來燃料乙醇發展前景的關鍵是成本和技術。
未來,中國政府還將繼續適度發展燃料乙醇行業。「十一五」期間,中國燃料乙醇的潛在市場規模將急劇擴大。以中國四家燃料乙醇生產企業的產能來看,遠遠不能滿足未來國內對燃料乙醇的需求,燃料乙醇裝置產能擴張不可避免。因此計劃到「十一五」末,國內乙醇汽油消費量佔全國汽油消費量的比例將上升到50%以上,這意味著屆時中國燃料乙醇的產能和產量將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中國在生物燃料方面的政策扶持相對較晚,近年隨著政府的重視,生物燃料技術迅速提高,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截至2010年底,我國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年利用量為50萬噸左右,非糧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增加20萬噸,生物柴油年產量為50萬噸左右。根據《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國家確定的「十一五」生物質能的發展目標為:到2010年,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年利用量達到100萬噸,增加非糧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萬噸,生物柴油年利用量達到20萬噸。可見我國生物燃料的發展規模距離之前的規劃相去甚遠,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只完成了1/2,非糧燃料乙醇則僅完成了既定目標的10%左右。總的來說,我國「十一五」期間生物質能源的利用出現「虎頭蛇尾」的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是國家產業扶持政策沒有跟上。截至2012年4月中旬,《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已上報國務院,但仍未正式發布。《規劃》已初定我國2015年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達到500萬噸,與「十一五」的規劃目標相比翻了一倍多;生物柴油年利用量為100萬噸。
為了「十二五」期間不重蹈覆轍,我國有關部門正在積極制定應對措施。根據《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20年,我國生物柴油年利用量達到200萬噸,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達1000萬噸。而由於化石能源的有限性,開發新型能源已上升為各國的能源戰略。目前全球原油可采年限約為46年,而我國石油可采年限僅為15.62年。發展替代能源是解決我國能源供應緊張問題的有效途徑。雖然由於原料短缺及價格高漲等原因,目前我國生物柴油的產能利用率較低,有些企業處於部分停產甚至完全停產狀態,但隨著國家產業扶持政策的出台,「十一五」期間生物燃料「先熱後冷」的局面將不再出現,生物柴油行業必將得到長遠的發展。

Ⅸ 每天產二噸生物油燃料投資多少利潤分析

做節能環保油起步所需資金,工具,配件等
 
1。 這個油是真的嗎?還是網上炒作?
首先明確一點,這個燃料是真實存在的,本人2010年開始做,目前每月銷量也有幾百噸,但為什麼網上有人說是騙人的?那是因為他選擇皮包公司加盟,(網上很多騙加盟費,賣設備忽悠的),沒學到實用技術,做不起來,自然就認為是騙人的,選擇不對,努力白費。實體才有實際的經驗和技術。
 
2。節能環保油是怎麼做成的?
是以甲醇為主,加其它幾種添加劑勾兌合成的。不需要特殊機器設備,一般只需要桶和泵之類就可以。
 
3。做油的原料當地能買到嗎?對人體有害嗎?
甲醇又叫工業酒精,全國各地都有賣的,正常接觸對身體沒有影響,燃燒後排放就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只要不是食用,都無關緊要。甲醇本身幾乎無毒,網上說的有毒是指食用後,試問液化氣沒毒?柴油,汽油能喝?咱們這個是燃料不是飲料。
 
4。這個油主要有哪些用途?
目前來說主要針對用量較大的餐飲,食堂,流動宴席,工廠,洗浴,烘乾,熱風爐,鍋爐等,也可車用,目前比較就行的如甲醇汽油,尾氣清潔劑。至於民用,因涉及安裝改灶,民用量不大,成本及各方面不劃算,目前不是主要客戶。
 
5。這個油安全性如何?客戶容易接受嗎?對比液化氣,柴油,汽油有哪些優勢?
環保油能燃燒但不會爆炸,因為裡面含水,很穩定。即使不小心失火,用水即可潑滅,和液化氣,柴油,汽油比優勢是節能30%左右,安全不易爆,使用方便,清潔環保。這行業出來也有8年左右,目前很多地方都在推廣,效果不錯,客戶接受很快,就我們附近城市來說,飯店,食堂等普及率達到80%,很多車輛也在使用,(可和汽油混合用,也可單獨使用。)
 
6。這個油會揮發嗎?冬天會結冰嗎?
揮發很少,可以忽略不計,通過輔助添加劑以及密封來控制揮發。冬天不會結冰,即使是北方零下30度也沒關系。這個油零下70度才會結冰。
 
7。成品是液體還是氣體?普通液化氣灶能用嗎?需要更換灶芯嗎?
成品是液體的,原來的灶更換爐芯後使用,目前是很成熟的,隨著從事的同行越來越多,技術不斷更新,可以通過專用爐芯來實現液體變氣體燃燒,效果很好,未來是趨勢。
 
8。做這油成本是多少?利潤多少?
成本根據各地原料進價有一定區別,北方原料便宜,南方貴點,因為化工廠家北方多。正常來說最好的燃料成本一千五到一千八每噸(各地原料價格不同),如果用粗醇,或則其它質量差點的甲醇勾兌出來成本也就一千左右,甚至幾百元每噸。利潤正常控制在1500每噸,如果用先進點的爐芯,零售價4000每噸以上,利潤可以達到2000--2500每噸。
9。網上那麼多招商加盟的,如何選擇?
請選擇實體,不要以為廣告做的大就是實力大,很多電視打廣告的都是靠賺取巨額加盟費來盈利,本身並不生產燃料,也不生產爐具,基本上年年換地方,打游擊戰。一旦你選擇了這些所謂的公司,只會越陷越深,經營不下去,白忙一場。因為他們不做實體,沒有實際經驗。所謂的技術也是網上找來忽悠你的。至於選擇哪家,請多了解多分析,做出正確的判斷。畢竟我不能自賣自誇,有詆毀同行的嫌疑。
 
10。投資大嗎?起步資金需要多少?多久能回本? 
投資不大,一般起步有兩三萬足夠,如果有個小倉庫,有個送貨車,一萬都可以做,認真經營,做幾家客戶就能短時間回本。
 
11。能不能發燃料過來?
首先,燃料屬於易燃品,物流和快遞是禁止托運的,除非用罐車,試想下,發一兩噸運費根本劃不來,物流費可能比燃料還要貴,如果發整罐車30噸你剛開始又消化不了。所以只能來學習技術,當地生產。再則你當地原料有可能比我這還便宜。
 
12。火力如何?比液化氣,柴油能節省多少?和天然氣比有優勢嗎?
論熱值,比柴油,液化氣會略低,所以通過更換爐芯,專用爐心能提高熱效率,正常溫度能達到1200-1300度,是完全能滿足廚房火力需求。不然我們也不可能做到今天。我們零售價格3-3.5元每公斤,液化氣價格6.5-7元每公斤,同樣一罐15公斤液化氣能用30天,油用25天,雖然用量比液化氣大些,但是單價不到液化氣的一半,使用後總體成本比液化氣或柴油節能30%左右。雖然和天然氣比經濟優勢不大,但天然氣開戶費昂貴,管道不普及,一般餐館都是租的門面,誰也不願意花好幾萬去幫房東開戶,我們這燃料免費安裝改灶,提供售後服務,只要沒有用天然氣的都是我們的目標客戶。

Ⅹ 生物能源的前景有沒有被高估

沒有被高估。若想要拿生物能源全部代替化石能源顯然是不現實的,但是生物能源可以成為能源結構的一部分。

事實上,幾千年前甚至幾萬幾十萬年前,人類就開始利用生物質能源——燃燒木材取暖、做飯等。當前生物質能源研究方向很火,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能源液體化——生產乙醇、丁醇等液體燃料。當然,也有研究利用生物質生產固體顆粒燃料——方便高效率地燃燒生物質,以及研究生物質氣化技術,以生產類似天然氣的氣體。
利用糧食等生產第1代燃料乙醇是不可持續的,這在研究界是公認的。我認為如果在糧食產量足夠多的情況下,不給予補貼也能盈利的情況下,適當、合理地建幾個糧食乙醇工廠是可以考慮的。1.5代乙醇的原料是木薯、菊芋和甜高粱等,認真探討的話其實也是不可持續的,中糧在廣西北海的年產20萬噸的木薯乙醇工廠就是因為收購木薯使得木薯價格急劇上漲,導致工廠停工。最具有前景的是木質纖維素能源,即以秸稈、林業廢棄物和能源植物等木質纖維素原料生產的生物質能源。
當前利用木質纖維素原料生產生物能源如纖維素乙醇等,在技術上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主要是成本問題。在原料預處理、發酵等過程中會消耗大量能源,能源凈輸出量(轉化為生物能源後的熱量值減去轉化過程中投入的熱量值)不高甚至可能為負的,因此難以盈利。個人認為,如果未來生物質預處理技術和纖維素酶技術有重大突破的話,生物能源前景必定無線廣闊。預處理技術必須在預處理能耗上有重大突破,必須要降低次過程中的能耗,同時減少有毒物質的產生。纖維素酶的生產效率和酶解效率必須要提高,必須得在短時間能夠把纖維素水解為單糖或者寡聚糖,結合預處理技術,把發酵周期縮短在3天內,這樣才能降低生產周期,降低發酵過程中的能耗。當然,篩選穩定高效的葡萄糖和木糖共發酵的菌株也很重要,能提高最終乙醇的濃度,降低蒸餾成本。
發展生物能源必須跳出生物能源這個圈。可以利用纖維素生產乙醇,利用半纖維素生產木糖、寡聚木糖(保健品)和木糖醇。龍力集團就是利用玉米芯中的半纖維素生產寡聚糖和木糖醇,以此平攤纖維素乙醇的成本。如同@
亓龍所說,生物基產品的前景是無限的。生產纖維素燃料後剩下的木質素具有巨大的前景,木質素中含有很多化工生產過程中所需的中間產品,而且價值很高,若能加以提純和利用,企業必定能獲得巨大的收益。當前木質素主要用來作為鍋爐的燃料,為整個轉化過程提供能量,或者作為工廠附加發電廠的原料。 整個生物能源產業集中了機械製造、生物工程、發酵工程等多個學科和行業,一旦做成了,就會產生一家或者幾家如同BAT一樣規模的工業巨頭公司,產業涉及鋼鐵、預處理設備製造、鍋爐製造、發酵罐製造、發電廠、蒸餾設備製造、化學試劑、酶制劑、微生物開發、能源、保健品、食品、物流(秸稈收集運輸)等。以轉化技術為基點,逐漸發展壯大,收購上游相關設備製造的公司,拓展下游產品的銷售渠道和業務范圍。

閱讀全文

與生物能源投入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