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常見的古生物有哪些呢
植物化石【琥珀,樹化石】
腕足類化石【石燕】
海百合化石
三葉蟲化石
震旦角石
珊瑚石
魚類化石
爬行類動物化石【恐龍蛋】
⑵ 成為一個古生物學家,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識有哪些
1.必須學會拉丁語,因為古生物的命名都是用拉丁語的。
2.必須學會普通地質。
3.必須對三大岩石即變質岩、岩漿岩、沉積岩的特徵全面掌握,尤其是沉積岩各個地質年代的地質地層特徵熟悉掌握。
4.必須掌握各地層主要古生物的特徵,熟練掌握古生物鏡下觀察、鑒定的各項技能,即標本的鏡下觀察,磨片的鏡下觀察。
掌握了以上的知識以後,才能進行古生物化石的鑒定和命名。
古生物學是利用化石和古老生命痕跡進行生物學研究、探討古代生命的特徵和演化歷史、討論重大的生命起源和生物絕滅與復甦事件、探索地球演化歷史和環境變化等方面的基礎性學科。通俗的說,古生物專業就是一個專家型的學科。在國外,這個專業最初其實可以說是「貴族人」的業余愛好。因為古生物化石具備觀賞性和收藏性,但對它的研究工作持續時間長、投入大,並不會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只有「有錢人」才玩得起。
現代古生物學(Paleobiology)是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的交叉學科。該專業下主要有五個分支:古植物學、古動物學、古生態學、古生物化學和古生物地理學。研究主要側重於實現四大目標:地史中的生物多樣性研究、各生物門類的系統演化關系研究、地球演化時間格架的建立和古代環境——氣候與生物界之間的協同演化關系研究。
古生物學與不同學科交叉形成的不同的研究方向:與生物學交叉主要研究演化生物學,與地質學交叉主要研究地層學,與環境科學交叉主要研究地球生物學。
⑶ 學習任務古生物的分類和命名
【任務描述】 ①掌握古生物的分類單位;②掌握種的概念,並與現代生物種的概念進行比較;③能夠根據命名法則對古生物進行正確命名;④了解古生物拉丁名的知識。
為了對種類繁多、形態多樣的古生物進行系統研究,必須確定它們之間的親疏關系,把它們歸並成不同的類群,做不同的等級系統排列並命名,即進行分類研究。按照生物親緣關系所做的分類稱為自然分類。由於古生物化石保存常不完整或難以像現生生物那樣直接確定其親緣關系,因此有時只能按照化石之間形態上的表面相似性做人為分類。
一、分類單位
古生物化石的分類採用與現生生物相同的分類等級和分類單元,其主要分類等級是:界(kingdom)、門(phylum)、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和種(species)。除這些主要分類單元外,還可插入各種輔助單位,如亞門、亞綱、亞科、亞屬、亞種和超綱、超目、超科等。
任何等級上的生物類別都可以稱為分類群。每一分類群都由一些具有共同性狀的生物所組成。共同的性狀越多,其分類等級越低;共同的性狀越少,其分類等級越高。
種(也稱為物種)是生物分類的最基本單位,它不是人為的單位,而是生物進化過程中客觀存在的實體。生物學上的物種是由通過自然雜交可生育具有繁殖能力的後代的一系列自然居群所組成的,它們與其他類似機體在生殖上是隔離的。同一物種有共同的起源、共同的形態特徵,分布於同一地理區和適應於一定的生態環境。化石物種的概念與生物學相同,但由於對化石不能判斷是否存在生殖隔離,因此,化石物種更著重以下特徵:①共同的形態特徵;②構成一定的居群;③居群具有一定的生態特徵;④分布於一定的地理范圍。有些種內由於居群的變異積累,可區分為亞種或變種。不同居群因地理隔離在性狀上出現分異可產生地理亞種;在古生物學中由於地質年代不同而顯示的種內性狀特徵的分異,可構成年代亞種。此外,在化石材料中,常有生物體的各個部分分散保存在地層中,我們往往很難肯定它們原先是否生長在同一生物體上。例如,古生代高大的石松植物分別保存的樹皮、樹根、孢子囊穗等,可分別給予屬種名稱。這種只按其形態的相似性而定的屬稱為形態屬。在同一形態屬名下,可能包括來源不同甚至親緣關系十分疏遠的生物。但隨著化石材料不斷發掘,人們會逐漸找出這些分散保存化石之間的真正親緣關系。
二、古生物的命名法則
所有經過研究的生物都要給予科學的名稱,即學名。學名要根據國際動物或植物命名法規來建立。各級分類單元均採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來表示。屬(及亞屬)以上單位的學名用一個名詞來表示,即用單名法,其中第一個字母大寫;種的名稱則用兩個詞表示,即雙名法,由它所歸屬的屬名(名詞)加上種名(形容詞)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種名,種名的第一個字母用小寫,但種名前的屬名的第一個字母仍應大寫。對於亞種的命名,則要用三名法,即在屬和種名之後,再加上亞種名(形容詞),亞種名的第一個字母亦要小寫。在印刷和書寫時,屬和屬以下單元的名稱字母用斜體表示,屬以上的名稱用正體。一個完整的生物學名,還應包括命名者的姓氏和命名時的公歷年號,後兩者間以逗點隔開,如Squamularia grandis Chao,1929。以老虎為例,其分類系統和名稱體系如下:
界——Animalia動物界
門——Chordata脊索動物門
亞門——Vertebrata脊椎動物亞門
綱——Mammalia哺乳綱
目——Carnivora食肉目
科——Felidae貓科
屬——Panthera虎豹屬
種——Panthera tigris虎種
有些種下可分亞種(subspecies),例如,在我國,虎有6個地理亞種。
生物命名法規中有一條重要的原則是優先律,即生物的有效學名是符合國際動物或植物命名法規所規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稱。遇有同一生物有兩個或更多名稱時則構成同物異名,或不同生物共有同一個名稱時則構成異物同名,應依優先律選取最早正式發表的名稱。例如,腕足動物弓石燕屬Cyrtospirifer是Nalivkin於1918年最早命名的,後來Grabau在1931 年又將同一屬命名為Sinospirifer,依據優先律,後者應廢棄。
在化石研究中,有時會遇到一些不能進行確切鑒定到種的情形,這時要用特殊的表示方法來標示。其表示方法通常是在屬名後加註一些拉丁縮寫詞。
(1)sp.(species的縮寫)為未定種,表示標本鑒定後難於歸入已知種中,而又無條件建立新種,如Redlichia sp.。
(2)sp.indet.(species indeterminata,即不能鑒定的種)為不定種,表示化石保存欠佳,無法鑒定到種。
(3)cf.(conformis,相似、可比較)為相似種或稱比較種,指與某一已知種形態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有一定的差別,如Fusulina cf.cylindrica。
(4)aff.(affinis,親近)為親近種,說明標本與某一已知種有一定親緣聯系,但特徵上又存在差異。由於化石之間的親緣關系的確定具有明顯的人為性,因此,近年來古生物學家們一般不再使用aff.表示法。
(5)gen.nov.(genus novum,新屬)和sp.nov.(species novum,新種)分別置於屬名、種名之後,示該名稱為第一次提出的新屬名或新種名。如屬、種名稱都是新命名的,則可在其後記以gen.et sp.nov.(genus et species novum),表示新屬和新種。
三、古生物學分類系統
生物及化石可以按各種各樣的標准和方法進行分類。但是古生物學的分類系統都是以化石形態和結構上的相似程度為基礎的。這種分類最大的優越性在於它是以許多形態學上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的總和為基礎的,而且它基本上能反映生物界的自然親緣關系,因而被稱為自然分類系統。按照這種分類方法,把具有共同構造特徵的生物(包括化石)歸為一類,而把具有另外一些共同特徵的生物歸為另一類,於是整個生物界(包括現生生物和古生物)可以根據其固有的性狀特徵之間的異同關系,歸納為一個統一多級別的分類系統。下面是古生物學分類系統中部分化石比較常見的一些門類:
動物界Animal Kingdom
原生動物門Protozoa,典型化石代表:肉足蟲綱有孔蟲目
海綿動物門Spongia
古杯動物門Archaeocyatha
腔腸動物門Coelenterata,典型化石代表:珊瑚綱四射珊瑚目
環節動物門Annelida
軟體動物門Mollusca,典型化石代表:腹足綱、雙殼綱、頭足綱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典型化石代表:三葉蟲形超綱三葉蟲綱和甲殼超綱介形蟲綱
苔蘚動物門Bryozoa
腕足動物門Brachiopoda
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
半索動物門Hemichordata,典型化石代表:筆石綱
脊索動物門Chordata,典型化石代表:脊椎動物亞門
植物界Plant Kingdom
低等植物Lower Plants
藍藻植物門Cyanophyta,典型化石代表:疊層石
硅藻植物門Bacillariophyta
甲藻植物門Pyrrophyta,典型化石代表:溝鞭藻
金藻植物門Chrysophyta,典型化石代表:顆石藻類
輪藻植物門Charophyta
高等植物Higher Plants
苔蘚植物門Bryophyta
原蕨植物門Protopteridophyta
石松植物門Lycophyta
節蕨植物門Arthrophyta
真蕨植物門Pteridophyta
前裸子植物門Progymnospermophyta
種子蕨植物門Pteridospermophyta
蘇鐵植物門Cycadophyta
銀杏植物門Ginkgophyta
松柏植物門Coniferophyta
有花植物門Anthophyta
另外,還有分類位置未定的典型化石代表,如牙形石Conodonts。
四、拉丁文簡介
拉丁語原本是義大利中部拉提姆地方(Latium,義大利語為Lazio)的方言,後來因發源於此地的羅馬帝國勢力擴張而將拉丁語廣泛流傳於帝國境內,並定拉丁文為官方語言。而基督教普遍流傳於歐洲後,拉丁語更加深其影響力,從歐洲中世紀至20世紀初葉的羅馬天主教為公用語,學術上論文也大多數由拉丁語寫成。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後,各民族語言代替了拉丁語,但在學術領域里拉丁語仍有它的地位。醫學、葯學、動物學、植物學、化學、天文學等學科的新術語仍採用拉丁語或拉丁化的希臘語詞根作為構詞的基礎。拉丁語現僅為梵蒂岡官方語言。
按照國際動植物命名法規的要求,生物名稱必須是拉丁詞或由希臘詞等加以拉丁化的詞。名稱為復合詞,其構詞成分應是同源的,即同為拉丁詞或同源於希臘詞,不可將二者混用。拉丁語中共有25個拉丁字母,缺英語中的W,分單母音(a,e,i,o,u,y)、雙母音(ae,oe,au,eu)、單輔音(b,c,d,f,g,h,j,k,l,m,n,p,q,r,s,t,v,x,z)和雙輔音(ch,ph,rh,th),共有九種詞類,與生物命名關系較大的是名詞和形容詞。名詞和形容詞都有單數、復數,陽性、中性、陰性和六種變格。第一格(主格、原形)多用於屬及屬以上的分類單元,第二格(所有格)常用作種本名。
⑷ 古生物學都研究了哪些東西
古生物學是研究地質時代中的生物及其發展的科學。古生物學全面地研究了古代生物的形態、分類、生活方式、生存條件和地史分布等,古生物學還闡明了生物進化發展的基本途徑和規律。
古生物學的研究對象是從岩層中發掘出來的化石。通過對化石的考察,配合對含化石岩層的了解以及其他一些有關地質問題的研究,就能解釋古代生物中的各類問題。古生物學研究中最著名的就是驗證大陸漂移學說。另外,由於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生活著不同的生物,也沉積著不同的沉積物,通過對其中化石的研究,可推斷當時的古地理和古氣候,而且有些礦產,如煤、石油等的形成與生物密切相關,通過研究可了解這些礦產的成因。
⑸ 世界上都存在過哪些奇特的古生物它們奇特在哪裡
世界上都存在過許多奇特古生物,比如魔鬼蛙,它們生活在距今6500萬到7000萬年前,屬於白堊紀中後期,是有史以來最大蛙類。蛇頸龍還有有角囊地鼠,它們都有著獨特外觀和生活方式,特別奇特。還有一類角囊地鼠,也可以叫做嚙齒犀牛。看到犀牛兩個字,這只地鼠形象,我們大概可以憑空想像出來:就是那種長角地鼠,而且角要長在鼻子上。關於角會有幾種猜想,有人說是挖掘工具,但作為挖掘工具,長在鼻子上不太合理;還有人說是求偶,也就是說雄性之間,互相作為戰斗工具,為了贏得雌性地鼠青睞;最靠譜的一種說法就是防禦工具,畢竟按照經驗來講,幾乎所有有角哺乳動物都是把角當作防禦掠食者的侵襲利器,而且有角囊地鼠的角長的位置特別適合保護自身眼睛和頸部。
⑹ 世界都有哪些古生物
太多了,只舉其中著名的幾種。
植物(蘆木、鱗木等)、古無脊椎古生物(三葉蟲)動物(貨幣蟲、三葉蟲、菊石等)、古脊椎動物(恐龍、始祖鳥、猛獁等)
⑺ 古生物都是有哪些
古生代
寒武紀:奇蝦,三葉蟲,雲南魚,海口魚等
奧陶紀:鸚鵡螺,彗星蟲,三葉蟲等
志留紀:頭甲魚,布隆度蠍子等
泥盆紀:海納皮東,熨板鯊,含肺魚等
石炭紀:巨型蜻蜓,巨型蜘蛛,巨型馬陸,游曳岩蜥等
二疊紀早期:基龍,棘龍等
二疊紀晚期:利齒獸,杯龍,二齒獸,迷龍
中生代
三疊紀早期:派克鱷,水龍獸,加斯馬吐龍,瘦頭獸等
三疊紀後期:(恐龍時代開始,恐龍種類繁多,只例舉幾種)理理恩龍,虛形龍,板龍,始盜龍等
侏羅紀:異特龍,躍龍,巨獸龍,劍龍,脘龍,迷惑龍,梁龍等
白堊紀:禽龍,雷利諾龍,木他龍,副櫛龍,暴龍,翼手龍等
新生代
第三紀:狐猴,龍王鯨,巨犀等
第四紀:長毛犀,猛獁,板齒象,後弓獸,劍齒虎等
⑻ 古生物有哪些!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歷史的地質年代中、而現已大部分絕滅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蘆木、鱗木等)、古無脊椎古生物(三葉蟲)動物(貨幣蟲、三葉蟲、菊石等)、古脊椎動物(恐龍、始祖鳥、猛獁等)。
⑼ 古生物有哪些,元古宙到侏羅紀。
從元古宙到侏羅紀,典型的古生物代表有:
元古宙:藍藻、細菌、無脊椎動物、海生無脊椎動物,
元古宙後是顯生宙:其古生代時期的寒武紀:藻類廣泛發育,出現魚類、蕨類植物、三葉蟲。
之後奧陶紀,裸子植物、昆蟲、兩棲動物、爬行動物、松柏類植物大量分布。
奧陶紀後是志留紀:三葉蟲進化。
在三疊紀,哺乳動物出現、恐龍大量繁衍。
三疊紀後是侏羅紀,此時:裸子植物繁盛、鳥類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