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海里的動物有哪些
海里的動物有:
1、鯊魚
鯊魚是游速較快的大型海洋魚類,它的骨骼無任何真骨頭組織,完全由軟骨組成,鯊魚的身體呈現紡錘形,其頭部具有腮裂,體色為暗灰色,且鯊魚在我國的主要分布地是南海、東海、黃海等海域。
B. 這個是什麼生物
筐蛇尾海洋生物筐蛇尾,又名蔓星魚,俗稱女妖的頭,這是因為外形像女妖的頭部,此外,也被稱為藍海星,但它並不屬於海星綱,只是與海星是近親。筐蛇尾是棘皮動物門、蛇尾綱、蔓蛇尾亞目、筐蛇尾科的代表物種。其腕多分支,且多捲曲,生活在2深海海域。筐蛇尾重11磅(約合5公斤),它們以海底淤泥中的有機物碎屑為食,也可憑借其復雜精細的臂狀物去捕捉磷蝦等浮游動物。筐蛇尾,它不但再生能力驚人,就連5條腕的每一條也能分成2條小腕,而這些小腕又再分成許許多多更小的腕足,看起來就像許多條蛇盤繞在一起。形態特徵/筐蛇尾 腕分支,常纏繞成團,中央盤及腕上不具骨板。中央圓盤盤徑14厘米(5.5英寸),體色有白色和米色的分布於不同層面,越往裡顏色越深。體表蓋裸出的或具顆粒的厚皮,不具板和鱗片。腕棘短小,位於腹面,呈鉤狀,可以用來控制和處理食物殘渣。筐蛇尾的再生能力驚人,5條腕上各分出兩條小腕,而每條小腕上又長出很多分支。體重可以達到11磅(約合5公斤)。分布范圍/筐蛇尾生活於底質較硬的深水域。最早的筐蛇尾見於泥盆紀。現存種類對環境條件(溫度、鹽度和底質)的要求比較嚴格,分布比較特殊,是研究海洋動物地理學的一個指標種。主要分布於北冰洋和大西洋北部地區的南法羅群島和馬薩諸塞州。在日本南部太平洋的白令海和拉古納海灘、加利福尼亞州也有發現。主要發現於水流強勁深度為2000米(6600英尺)的岩石地區,但最常見的是在15至150米深的海底,在泥漿和沙質海床在巨石中也有發現。
C. 這是什麼生物
螳螂卵
學名螵蛸」(piāo xiāo):
螳螂的卵塊,即螳螂科昆蟲大刀螂Tenodera sinensisiSaussure、小刀螂Statilia maculata(Thurlberg)或巨斧螳螂Hierola patellifera(Servi11e)的乾燥卵鞘。(以上三種分別習稱「團螵蛸」、「長螵蛸」及「黑螵蛸」。)產在桑樹上的叫「桑螵蛸」,可入葯。又名「蜱蛸」。無脊椎動物昆蟲螳螂,雌蟲在產卵前,首先在樹枝上或樹皮上,分泌出一種泡沫狀的粘液,再將受精卵產在裡面,許多卵分行排列,乾燥後即形成一種卵鞘,稱螵蛸。每隻雌蟲可產4~5個大小、形狀相同的卵鞘。中醫學稱卵鞘為「螵蛸」,如桑樹上的卵鞘,稱為「桑螵蛸」。冬季採收,蒸1小時,殺死蟲卵,曬干後可入中葯,成品黃褐色,質松軟,體輕,對體弱、小便次數過多者,有抗利尿(縮尿)功效。
按照古本草只有產在桑樹上的才叫桑螵蛸,而產在其他植物上的只能叫做螵蛸,只有產在桑樹上的才獨得桑白皮津液之精氣,從而入葯最好。有些老中醫為了彌補這些不足就在方子中加些桑白皮,增加一些利水效果,不過總感到有種「隔靴搔癢」的味道,那種軟螵蛸(大綿)往往產在石頭上,那種長螵蛸往往產在蘆葦盪中,那個短螵蛸往往產在槐樹,柳樹等喬木灌木上,現在有些老中醫認為這種較「鐵螵蛸」質量最好,產卵時最前端的那個往往顏色最黑,認為是鐵螵蛸中質量最好的。螳螂產卵,初時是乳白色,好像熱熔膠,過一會兒就變黑變硬了。
中文名
螵蛸
又名
「蜱蛸」
!!!!!!!!!!!!
D. 十字蛸的蛸該讀什麼音
xiāo
shāo、xiāo,多音形聲。字從蟲,從肖,肖亦聲。"肖"意為"變小變細"。"蟲"與"肖"聯合起來表示"一類從頭部到尾部逐漸變小變細的蟲"。
E. 煙灰蛸的分類學
身長20厘米, 蛸,即「章魚」,俗稱「八帶魚」,軟體動物。軟體動物門,鞘亞綱,八腕目,十字蛸科,煙灰蛸屬。 這種「深海小飛象」發現於2009年,這是一種人們了解得非常少的一種特殊章魚。
F. 什麼是 蛸
軟體動物門(Mollusca)頭足綱 (Cephalopoda)八腕目(蛸Octopoda)無須亞目(Incirrata)蛸科(章魚科,Oct-opodidae)的統稱。古稱章魚、石拒,俗稱八蛸。蛸科共包括約 140種,其中已成為捕撈對象的約10種,如短蛸(Octopus ocellatus)、長蛸 (O.variabilis)、真蛸(O.vulgaris)、水蛸(O.dofleini)等,以水蛸體型最大,長可達3米,體重達30千克。 蛸科廣泛分布於溫帶、熱帶和寒帶海域,主要生活在大陸架海域,北極海有深海性種類,其棲居水深可達幾千米。世界蛸的主要漁場在日本的北海道沿岸和西北非沿岸。中國沿岸的經濟蛸類有短蛸、長蛸、真蛸等,短蛸和長蛸主要分布於北方沿岸;真蛸僅分布於南方沿岸,北界在舟山群島附近。
基本形態
蛸的頭部和胴部很小,而各腕甚長,全體呈蛛形,頭部兩側的眼徑較小,眼眶外有膜。頭前和口周有8隻腕,長度相近或不等。腕上一般具2行吸盤,也有的種類只具單行吸盤。雄性右側或左側第3腕莖化,腕的頂端捲成錐形或匙形,稱「端器」,司傳遞精莢至雌體的功能。無觸腕。胴部呈卵圓形,不具肉鰭。胴部腹面具漏斗。內殼退化,僅在背部殘留2個小殼針。無發光器。墨囊不發達,有的種類退化或全缺。色素細胞發達,變色適應能力很強。
生物學特性
蛸主要營底棲生活,常爬行或攀登於岩礁之間,也能憑借漏斗噴水形成反推力而遊行,但持續的時間很短,在遊行中受風、流的影響很大。主要捕食貝類和甲殼動物十足目中的爬行亞目,也獵取十足目中的游泳亞目、底棲魚類和同類。大量捕食蛸類的有皺唇鯊、星鯊、裸胸鱔、海鰻等。生殖洄遊和越冬洄遊較明顯,但移動的范圍較小,多在內灣和沿岸交配、產卵。卵分批成熟,分批產出,常產於空貝殼中或海底穴窩處。卵小,狀如飯粒,成穗地結附在一起。個體產卵量隨種類不同而有很大差異,從幾千個至十幾萬個。孵化期約需1~2個月,水溫對孵化時間的提早或推遲有較大的影響。孵化率高,一般可達70~80%。孵出的稚仔與親體的形態很相似,經一定的洄遊生活階段後沉入海底,轉為底棲生活。幼蛸生長很快,半年左右可增重百倍。中小型蛸的壽命一般只有1年左右,大型蛸的壽命可達3~4年。蛸是理想的放流增殖對象,蓄養也較容易。
捕撈和利用
日本和西班牙是捕蛸最多的國家,其年漁獲量之和約佔世界蛸漁獲量的70%。中國的產量不多。捕蛸的專用漁具有蛸壺、螺殼壺、蛸釣等,拖網和定置網也可兼捕。 蛸味美, 100克鮮蛸肉中約含蛋白質15克,脂肪為5~10克,相當於其他頭足類的3~6倍。干製品是野外考察的理想食物。此外,蛸還可作中葯材,有補血益氣、收斂生肌的作用。
G. 請問這種是什麼生物
蚰蜒(學名:Scutigera coleoptrata),(國語注音:ㄧㄡˊ ㄧㄢˊ),又名地蜈蚣,體色呈黃灰色,有15對步足(其中一些種類被認知為家居蜈蚣)。它原本是地中海地帶的特有物種,現在已經分布於世界各地,通常棲息於人類的房屋中。它是食蟲動物,以獵食節肢動物例如昆蟲綱和蛛形綱。某些地區也稱草鞋蟲草鞋底子,千足蟲,錢串子,有的地方叫「蚵蛸」或「牆串子」。中醫講其性溫味辛,破積解毒。
H. 這叫什麼海洋生物
這種海洋生物是鱟。
鱟,音[hòu],sb(horseshoe crab),屬於肢口綱(Merostomata)劍尾目(Xiphosura)的海生節肢動物,鱟形似蟹,身體呈青褐色或暗褐色,包被硬質甲殼,有四隻眼睛,其中兩只是復眼 ,頭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兩只小眼睛,對紫外光最敏感,只用來感知亮度,頭胸甲兩側有一對大復眼。雖然鱟可以背朝下拍動鰓片以推進身體游泳,但通常將身體彎成弓形,鑽入泥中,然後用尾劍和最後一對步足推動身體前進。
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鱟從4 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
I. 蝗蛸是什麼動物或昆蟲
蜘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