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原核生物可以進行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嗎
在高中階段,原核生物只能進行基因突變。
基因重組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在高中階段原核生物是不能進行基因重組的,不過有些物殊情況的例子,例如:進行基因工程時人們把目的基因導入原核生物的細胞,這就是基因重組;必修二中R型細菌轉變成S型細菌也是基因重組。這些特殊的例子不具普遍性,所以不能說原核生物有基因重組。
原核生物由於沒有染色體,所以也就沒有染色體變異。
⑵ 原核生物能發生基因重組么
況且,也可以不同,會發生接合重組,在某一位置上的轉座子(一段有特徵的序列,可以是同條染色體。
基因重組的方式有很多種,大腸桿菌還有
接合生殖,意思是,有性生殖產生配子的減數分裂過重中的交叉重組僅僅是一個方面。
轉座重組遍布原核與真核生物,也可以反之,其間可以攜帶有功能的基因)經過轉座酶介導的轉座作用,可以從擬核dna轉座到質粒上,轉移到其他座位,而在原核生物中可以。
首先你要明確什麼叫做
基因重組
⑶ 基因重組的重組過程
是由於不同DNA鏈的斷裂和連接而產生DNA片段的交換和重新組合,形成新DNA分子的過程。發生在生物體內基因的交換或重新組合。包括同源重組、位點特異性重組、轉座作用和異常重組四大類。是生物遺傳變異的一種機制。
指整段DNA在細胞內或細胞間,甚至在不同物種之間進行交換,並能在新的位置上復制、轉錄和翻譯。在進化、繁殖、病毒感染、基因表達以及致癌基因激活等過程中,基因重組都起重要作用。基因重組也歸類為自然突變現象。基因工程是在試管內按人為的設計實施基因重組的技術,也稱為重組DNA。
目的是將一個個體細胞內的遺傳基因轉移到另一個不同性狀的個體細胞內DNA分子,使之發生遺傳變異。來自供體的目的基因被轉入受體細菌後,可進行基因產物的表達,從而獲得用一般方法難以獲得的產品,如胰島素、干擾素、乙型肝炎疫苗等是通過以相應基因與大腸桿菌或酵母菌的基因重組而大量生產的。即基因重組
由於基因的獨立分配或連鎖基因之間的交換而在後代中出現親代所沒有的基因組合。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組有轉化、轉導和接合等方式。受體細胞直接吸收來自供體細胞的DNA片段,並使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組中,從而獲得供體細胞部分遺傳性狀的現象,稱為轉化。通過噬菌體媒介,將供體細胞DNA片段帶進受體細胞中,使後者獲得前者的部分遺傳性狀的現象,稱為轉導。自然中轉導現象較普遍,可能是低等生物進化過程中產生新的基因組合的一種基本方式。供體菌和受體菌的完整細胞經直接接觸而傳遞大段DNA遺傳信息的現象,稱為接合。細菌和放線菌均有接合現象。高等動植物中的基因重組通常在有性生殖過程中進行,即在性細胞成熟時發生減數分裂時同源染色體的部分遺傳物質可實現交換,導致基因重組。基因重組是雜交育種的生物學基礎,對生物圈的繁榮昌盛起重要作用,也是基因工程中的關鍵性內容。
從廣義上講,任何造成基因型變化的基因交流過程,都叫做基因重組。而狹義的基因重組僅指涉及DNA分子內斷裂—復合的基因交流。真核生物在減數分裂時,通過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形成各種不同的配子,雌雄配子結合產生基因型各不相同的後代,這種重組過程雖然也導致基因型的變化,但是由於它不涉及DNA分子內的斷裂c復合,因此,不包括在狹義的基因重組的范圍之內。
根據重組的機制和對蛋白質因子的要求不同,可以將狹義的基因重組分為三種類型,即同源重組、位點特異性重組和異常重組。同源重組的發生依賴於大范圍的DNA同源序列的聯會,在重組過程中,兩條染色體或DNA分子相互交換對等的部分。真核生物的非姊妹染色單體的交換、細菌以及某些低等真核生物的轉化、細菌的轉導接合、噬菌體的重組等都屬於這種類型。大腸桿菌的同源重組需要RecA蛋白,類似的蛋白質也存在於其他細菌中。位點特異性重組發生在兩個DNA分子的特異位點上。它的發生依賴於小范圍的DNA同源序列的聯會,重組也只限於這個小范圍。兩個DNA分子並不交換對等的部分,有時是一個DNA分子整合到另一個DNA分子中。這種重組不需要RecA蛋白的參與。異常重組發生在順序不相同的DNA分子間,在形成重組分子時往往依賴於DNA的復制而完成重組過程。例如,在轉座過程中,轉座因子從染色體的一個區段轉移到另一個區段,或從一條染色體轉移到另一條染色體。這種類型的重組也不需要RecA蛋白的參與。
基因重組發生在減數分裂過程和基因工程中(只要有DNA的生物都可以發生)
⑷ 原核生物能不能基因重組
可以基因重組,因為基因重組的本質是形成新的基因型。原核生物也有基因,故可以重組基因,如導入外源基因。
⑸ 基因重組的原理是什麼
基因重組是指一個DNA序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親本DNA組合起來的。基因重組是遺傳的基本現象,病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存在基因重組現象。減數分裂或體細胞有絲分裂均有可能發生基因重組。基因重組的特點是雙DNA鏈間進行物質交換。基因重組包括位點特異性的重組和同源重組兩種類型。有整合酶催化的在兩個DNA序列特異位點間發生的整合,產生位點特異的重組。另外有發生在同源序列間的同源重組,又稱基本重組。
⑹ 自然條件下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組的方式有哪些類型各有什麼特點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組
(一)轉化 (transformation)
轉化是細菌中最早被發現的遺傳物質轉移形式。 l928 年 Griffith 用肺炎鏈球菌對小鼠的感染實驗以及 10 多年後 Avery 等體外轉化過程的實現,轉化因子 DNA 的證實,是現代生命科學發展的重要起點。
1 .幾個概念
轉化 受體菌直接吸收了來自供體菌的 DNA 片段,通過交換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組中,從而獲得了新的遺傳特性的現象。
轉化子( transformant ) 受體細胞經復制分裂後出現了供體性狀的子代。
感受態 (competence) 細菌能夠從周圍環境中吸收 DNA 分子進行轉化的生理狀態。
(二) 轉導 (transction)
1952 年 Zinder 和 Lederberg 在驗證鼠傷寒沙門氏菌是否也存在接合現象時發現了轉導現象。
通過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體為媒介,把供體細胞的 DNA 片段攜帶到受體細胞中,通過交換與整合,從而使後者獲得前者部分遺傳性狀的現象,稱為轉導。獲得新性狀的受體細胞,稱為轉導子 (transctant) 。攜帶供體部分遺傳物質 (DNA 片段 ) 的噬菌體稱為轉導噬菌體。在噬菌體內僅含有供體菌 DNA 的稱為完全缺陷噬茵體;在噬菌體內同時含有供體 DNA 和噬菌體 DNA 的稱為部分缺陷噬菌體 ( 部分噬菌體 DNA 被供體 DNA 所替換 ) 。
根據噬菌體和轉導 DNA 產生途徑的不同,可將轉導分為普遍性轉導和局限性轉導。
1 .普遍性轉導 (general transction)
通過完全缺陷噬菌體對供體菌任何 DNA 小片斷的「誤包」,而實現其遺傳性狀傳遞至受體菌的轉導現象,稱為普遍性轉導。
普遍性轉導的機制——「包裹選擇模型」,當噬菌體侵染敏感細菌並在細菌內大量復制增殖時,亦把寄主 DNA 降解為許多小的片段,在裝配時,少數噬菌體 (10 -6 一 10 -8 ) 錯誤地包裝了宿主的 DNA 片段並能形成「噬菌體」,這種噬菌體稱普遍性轉導噬菌體 ( 為完全缺陷噬菌體 ) 。隨著細菌的裂解,轉導噬菌體也被大量釋放。當這些轉導噬菌體再次侵染受體菌時,其中的供體 DNA 片段被注入受體菌。 如果該 DNA 片段能與受體菌 DNA 同源區段配對,通過遺傳物質的雙交換而進行基因重組並形成穩定的轉導子,稱完全普遍性轉導。如鼠傷寒沙門氏菌的 P22 噬菌體、大腸桿菌的 P1 噬菌體和枯草芽孢桿菌的 PBS1 和 SP10 等噬菌體中都能進行完全轉導。 如果該 DNA 片斷不能與受體菌 DNA 進行交換、整合和復制,只以游離和穩定的狀態存在,而僅進行轉錄、轉譯和性狀表達,稱流產轉異。發生流產轉導的細胞在其進行分裂後,只能將這段外源 DNA 分配給一個子細胞,而另一子細胞僅獲得供體基因轉錄、轉譯而形成的少量產物 -- 酶,因此在表型上仍可出現輕微的供體菌特徵,每經分裂一次,就受到一次「稀釋」。所以能在選擇培養基上形成微小菌落就成了流成轉導子的特點。
2 .局限性轉導 (specialized transction)
通過部分缺陷噬的溫和噬菌體把供體菌的少數特定基因攜帶到受體菌中,並獲得表達的轉導現象)。轉導後獲得了供體部分遺傳特性的重組受體細胞稱為局限轉導子。
(1) 局限性轉導的機制——「雜種形成模型」 λ噬菌體的線狀雙鏈 DNA 分子的兩端為 12 個核苷酸單鏈(粘性未端 cos 位點),在溶源狀態下,以前噬菌體狀態存在於細胞染色體上。被誘導後,在裂解細菌時,其以粘性末端形成的環狀分子通過滾環復制形成一個含多個基因組的 DNA 多聯體,以 2 個 cos 位點之間的距離決定其包裝片段的大小而進行切割、包裝,最終形成轉導噬菌體。在極少數情況下 ( 約 10 -5 ) ,在前噬菌體兩端鄰近位點上與細菌染色體發生錯誤的切割,使其重新形成的環狀 DNA 中,同時失去前噬菌體的一部分 DNA 和增加了一段相應長度的細菌宿主染色體 DNA ,這樣形成的雜合 DNA 可正常被包裝、復制。形成的新轉導噬菌體稱為部分缺陷噬體。因為λ前噬菌體位點兩端是細菌染色體的 gal + ( 發酵半乳糖基因 ) 和 bio + ( 利用生物素基因 ) ,故形成的轉導噬菌體通常帶有 gal + 或 bi0 + 基因,故這些部分缺陷噬菌體表示為λ dga1( 缺陷型半乳糖轉導噬菌體 ) 或λ dbio( 缺陷性生物素轉導噬菌體 ) 。這些轉導噬菌體可重新侵入受體菌,侵入後,噬菌體 DNA 與受體菌的 DNA 同源區段配對,通過雙交換而整合到受體菌的染色體組上,使受體菌獲得了供體的這部分遺傳特性。
( 2 )局限性轉導中的低頻轉導與高頻轉導 低頻轉導 (LFT) :由於宿主染色體上進行不正常切離的頻率極低,因而在裂解物中所含的部分缺陷噬菌體的比例是極低( 10 -4 --10 -6 )的,這種裂解物稱為 LFT 裂解物。 LFT 裂解物在低 m.o.i(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情況下感染宿主,就可獲得極少量的轉導子。高頻轉導 (HFT) :形成轉導子的頻率很高,理論上可達 50 %,故稱之為高頻轉導。其原因是因為供體菌為雙重溶源菌,它同時有兩種噬菌體整合在細菌的染色體上。例如,大腸桿菌 K12 株,其雙重溶源菌為 E.coli K12( λ / λ dg), 即其前噬體體有λ和λ dg 為缺陷噬菌體,帶有供體 gal + 基因,但丟失了部分噬菌體本身的 DNA ;而λ噬菌體為正常噬菌體,不帶 gal 基因,但起輔助作用,稱為輔助噬菌體,可彌補λ dg 的不足,使λ dg 也能成為「完整噬菌體」而釋放。這樣,一個細菌便可同時等量地釋放出λ dg 和λ兩種噬菌體,這時的裂解物稱為 HFT 裂解物,當用低 m.o.i 的 HFT 裂解物去感染另一個 E.coligal - 受體菌,是可高頻率的把它轉化為能發酵乳糖的 E.coli gal + 轉導子。這種方式稱為高頻轉導。
當溫和噬菌體感染其宿主而使之發生溶源化時,因噬菌體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組,而使後者獲得了除免疫以外的新性的現象,稱為溶源轉變。
( 三 ) 接合 (conjugation)
指供體菌和受體菌完整細胞間的直接接觸,而實現大段的 DNA 傳遞現象。
Iederberg 和 Tatum 於 1946 年設計了一個有名的實驗,才證明了原核生物的接合現象。他們篩選出了兩種不同營養缺陷型的大腸桿菌 K12 突變株,其中 A 菌株是 met- 、 bio- , B 菌株是 thr- 、 Leu- ,將它們在完全培養基上混合培養後,再塗布於基本培養基上。結果發現,在基本培養基上出現了 met + 、 bi0 + 、 thr + 、 1eu + 的原養型菌落 ( 約為 10 -7 ) ,而分別塗布的兩種親本菌株對照組都不出現任何菌落。進一步的實驗證實,上述遺傳重組的形成,是兩個親本細胞接合以後發生基因重組的結果。在細菌中,接合現象發研究最清楚的是 E.coli ,研究發現 E.coli 是有性別分化的,決定性別的是一種質粒,即 F 因子。
(四)原生質體融合( protoplast fusion )
通過人為的方法,使遺傳性狀不同的兩細胞的原生質體發生融合,並進而發生遺傳重組以產生同時帶有雙親性狀的、遺傳性穩定的融合子( fusant )的過程 . 能進行原生質體融合的細胞是極其廣泛的,不僅包括原核生物,而且還包括各種真核細胞。
⑺ 怎樣才能基因重組
基因重組
科技名詞定義中文名稱:基因重組 英文名稱:gene recombination 定義:造成基因型變化的核酸的交換過程。包括發生在生物體內(如減數分裂中異源雙鏈的核酸交換)和在體外環境中用人工手段使不同來源DNA重新組合的過程。 應用學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一級學科);基因表達與調控(二級學科)
基因(遺傳因子)是遺傳的物質基礎,是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遺傳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總稱,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段。基因通過復制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使後代出現與親代相似的性狀。人類大約有幾萬個基因,儲存著生命孕育生長、凋亡過程的全部信息,通過復制、表達、修復,完成生命繁衍、細胞分裂和蛋白質合成等重要生理過程。基因是生命的密碼,記錄和傳遞著遺傳信息。生物體的生、長、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現象都與基因有關。它同時也決定著人體健康的內在因素,與人類的健康密切相關。
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重新組合
英文介紹
A gene is a set of segments of nucleic acid that contains the information necessary to proce a functional RNA proct in a controlled manner. They contain regulatory regions dictating under what conditions this proct is made,transcribed regions dictating the sequence of the RNA proct,and/or other functional sequence regions. The physical development and phenotype of organisms can be thought of as a proct of genes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the environment,and genes can be considered as units of inheritance.(基因是一個包含必要的信息,在可控制的方式生產功能的RNA產物的核酸段。它們包含這個產品是在什麼條件下發號施令的監管區域,轉錄區域發號施令RNA的產品序列,和/或其他功能序列。身體發育和生物體的表型可以想到作為一個相互交融的基因與環境的產品,可以繼承的單位和基因。)
基因重組過程
是由於不同DNA鏈的斷裂和連接而產生DNA片段的交換和重新組合,形成新DNA分子的過程。
發生在生物體內基因的交換或重新組合。包括同源重組、位點特異性重組、轉座作用和異常重組四大類。是生物遺傳變異的一種機制。
指整段DNA在細胞內或細胞間,甚至在不同物種之間進行交換,並能在新的位置上復制、轉錄和翻譯。在進化、繁殖、病毒感染、基因表達以致癌基因激活等過程中,基因重組都起重要作用。基因重組也歸類為自然突變現象。基因工程是在試管內按人為的設計實施基因重組的技術,也稱為重組DNA。
有目的的將一個個體細胞內的遺傳基因轉移到另一個不同性狀的個體細胞內DNA分子,使之發生遺傳變異的過程。來自供體的目的基因被轉入受體細菌後,可進行基因產物的表達,從而獲得用一般方法難以獲得的產品,如胰島素、干擾素、乙型肝炎疫苗等是通過以相應基因與大腸桿菌或酵母菌的基因重組而大量生產的。即基因重組
由於基因的獨立分配或連鎖基因之間的交換而在後代中出現親代所沒有的基因組合。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組有轉化、轉導和接合等方式。受體細胞直接吸收來自供體細胞的DNA片段,並使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組中,從而獲得供體細胞部分遺傳性狀的現象,稱為轉化。通過噬菌體媒介,將供體細胞DNA片段帶進受體細胞中,使後者獲得前者的部分遺傳性狀的現象,稱為轉導。自然界中轉導現象較普遍,可能是低等生物進化過程中產生新的基因組合的一種基本方式。供體菌和受體菌的完整細胞經直接接觸而傳遞大段DNA遺傳信息的現象,稱為接合。細菌和放線菌均有接合現象。高等動植物中的基因重組通常在有性生殖過程中進行,即在性細胞成熟時發生減數分裂時同源染色體的部分遺傳物
質可實現交換,導致基因重組。基因重組是雜交育種的生物學基礎,對生物圈的繁榮昌盛起重要作用,也是基因工程中的關鍵性內容。
從廣義上講,任何造成基因型變化的基因交流過程,都叫做基因重組。而狹義的基因重組僅指涉及DNA分子內斷裂—復合的基因交流。真核生物在減數分裂時,通過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形成各種不同的配子,雌雄配子結合產生基因型各不相同的後代,這種重組過程雖然也導致基因型的變化,但是由於它不涉及DNA分子內的斷裂c復合,因此,不包括在狹義的基因重組的范圍之內。
根據重組的機制和對蛋白質因子的要求不同,可以將狹義的基因重組分為三種類型,即同源重組、位點特異性重組和異常重組。同源重組的發生依賴於大范圍的DNA同源序列的聯會,在重組過程中,兩條染色體或DNA分子相互交換對等的部分。真核生物的非姊妹染色單體的交換、細菌以及某些低等真核生物的轉化、細菌的轉導接合、噬菌體的重組等都屬於這種類型。大腸桿菌的同源重組需要RecA蛋白,類似的蛋白質也存在於其他細菌中。位點特異性重組發生在兩個DNA分子的特異位點上。它的發生依賴於小范圍的DNA同源序列的聯會,重組也只限於這個小范圍。兩個DNA分子並不交換對等的部分,有時是一個DNA分子整合到另一個DNA分子中。這種重組不需要RecA蛋白的參與。異常重組發生在順序不相同的DNA分子間,在形成重組分子時往往依賴於DNA的復制而完成重組過程。例如,在轉座過程中,轉座因子從染色體的一個區段轉移到另一個區段,或從一條染色體轉移到另一條染色體。這種類型的重組也不需要RecA蛋白的參與。
類型
基因重組是指一個基因的DNA序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親本DNA組合起來的。基因重組是遺傳的基本現象,病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存在基因重組現象。減數分裂可能發生基因重組。基因重組的特點是雙DNA鏈間進行物質交換。真核生物,重組發生在減數分裂期同源染色體的非姊妹染色單體間,細菌可發生在轉化或轉導過程中,通常稱這類重組為同源重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即只要兩條DNA序列相同或接近,重組可在此序列的任何一點發生。然而在原核生物中,有時基因重組依賴於小范圍的同源序列的聯會,重組只限於該小范圍內,只涉及特定位點的同源區,把這類重組稱作位點專一性重組(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此外還有一種重組方式,完全不依賴於序列間的同源性,使一段DNA序列插入另一段中,在形成重組分子時依賴於DNA復制完成重組,稱此類重組為異常重組(illegitimate recombination),也稱復制性重組(replicative recombination)。
自然界的基因轉移和重組
自然界不同物種或個體之間的基因轉移和重組是經常發生的,它是基因變異和物種進化的基礎。自然界的基因轉移的方式有:
接合作用:當細胞與細胞、或細菌通過菌毛相互接觸時,質粒DNA 就可從一個細胞(細菌)轉移至另一細胞(細菌),這種類型的DNA轉移稱為接合作用(conjugation )。
轉化作用(transformation) 通過自動獲取或人為地供給外源DNA,使細胞或培養的受體細胞獲得新的遺傳表型。
轉導作用:當病毒從被感染的(供體)細胞釋放出來、再次感染另一(受體)細胞時,發生在供體細胞與受體細胞之間的DNA轉移及基因重組即為轉導作用(transction)。
轉座:大多數基因在基因組內的位置是固定的,但有些基因可以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位置。這些可移動的DNA 序列包括插入序列和轉座子。由插人序列和轉座子介導的基因移位或重排稱為轉座(transposition )。
基因重組:在接合、轉化、轉導或轉座過程中,不同DNA分子間發生的共價連接稱基因重組。基因重組包括位點特異性的重組和同源重組兩種類型。有整合酶催化的在兩個DNA序列特異位點間發生的整合,產生位點特異的重組。特異重組依賴特異的DNA序列,如λ噬菌體的整和酶可識別噬菌體DNA和宿主染色體的特異靶位點,並進行選擇性整合;反轉錄病毒整合酶識別整合反轉錄病毒cDNA的長末端重復序列等。另外有發生在同源序列間的同源重組,又稱基本重組。同源重組依賴兩分子間序列的相同或相似性,將外源DNA整合進宿主染色體。
噬菌體的基因重組
歷史:1936年F. M. Burnet發表了噬菌體能產生突變體的觀點,其噬菌斑的外形和野生型的有明顯區別,可惜未能引起重視,以致噬菌體遺傳學延遲了十幾年才得以建立。
1946年第11屆冷泉港學術討論會上,在宣布一基因一酶學說的勝利,及Ledernerg、Tatum細菌雜交實驗報告的同時,Hershey和Luria宣布發現了噬菌體的r,h突變,Delbrück和Hershey發表了他們各自發現的噬菌體重組,這四項重大的發現分別在1958年和1969年獲得了諾貝爾獎。後兩項的發現有力地推動了噬菌體遺傳學的發展。
噬菌體的基因重組和細菌不同,而和真核的重組十分相似。雜交是用標記不同的噬菌體之間進行。然後計算重組噬菌體占總的子代噬菌體的比例來確定重組值。一般可以選用2-4個基因差異的噬菌體來混合感染細菌。首先把不同類型的噬菌體混合起來和細菌一起塗布在固體培養基上,細菌的濃度要達到可以長成菌苔(lawn)的水平,噬菌體的濃度要很稀。每個噬菌體感染一個細菌,經過裂解周期,宿主細胞破裂後,釋放出的子噬菌體又去感染周圍的細菌,結果在菌苔上形成一個圓形清亮的斑,稱為噬菌斑(plaque),而一個噬菌斑來自最初塗布平板時的一個噬菌體。噬菌斑的形態必須選擇容易區別的,以表示噬菌體的相應表型。單個的噬菌體只能在電鏡下才可觀察其形態,突變引起其形態變化沒有電鏡是無法鑒別的,但突變影響到生活周期,會產生不同的噬菌斑,因此通過噬菌斑的觀察我們很容易觀察基因型的變化與重組。
Hershey等用T2噬菌體的兩個不同表型特徵:噬菌斑的形態和宿主范圍來進行雜交。一個噬菌體的基因型是h+r,另一個噬菌體的基因型是h r+。h+表示宿主范圍(hostrange),是野生型,能在E.coli B菌株上生長,r 表示快速溶菌(rapid lysis),產生的噬菌斑大,邊緣清楚。h噬菌體能在E.coli B和B/2品繫上生長,r+產生小而邊緣模糊的噬菌斑,能產生透明的噬菌斑,而h+因只能裂解E.coli B,所以在B和B/2的混合菌上產生的噬菌斑是半透明的。
雜交時hr+和h+r混合感染E.coli B和B/2,在B和B/2混合菌苔上出現了四種噬菌斑,表明h r+ 和h+r之間有一部分染色體在B菌株的細胞中進行了重組,釋放出的子噬菌體有一部分的基因型為h+r+和h r。我們利用下面的公式就可以計算出和兩個位點的重組值:
重組值=(h+r++h r)/總噬菌斑數×100%
此重組值也表示兩個連鎖基因之間的遺傳距離。
基因重組和基因突變的區別
基因突變是指DNA分子發生鹼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從而導致遺傳信息的改變。基因突變的頻率很低,但能產生新的基因,對生物的進化有重要意義。發生基因突變的原因是 DNA在復制時因受內部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干擾而發生差錯。典型實例是鐮刀形細胞貧血症。基因突變是誘變育種的理論基礎。
發展
基因的分離定律1866年,奧地利學者G.J.孟德爾在他的豌豆雜交實驗論文中,用大寫字母A、B等代表顯性性狀如圓粒、子葉黃色等,用小寫字母a、b等代表隱性性狀如皺粒、子葉綠色等。他並沒有嚴格地區分所觀察到的性狀和控制這些性狀的遺傳因子。但是從他用這些符號所表示的雜交結果來看,這些符號正是在形式上代表著基因,而且至今在遺傳學的分析中為了方便起見仍沿用它們來代表基因。
20世紀初孟德爾的工作被重新發現以後,他的定律又在許多動植物中得到驗證。1909年丹麥學者W.L.約翰森提出了基因這一名詞,用它來指任何一種生物中控制任何性狀而其遺傳規律又符合於孟德爾定律的遺傳因子,並且提出基因型和表現型這樣兩個術語,前者是一個生物的基因成分,後者是這些基因所表現的性狀。
1910年美國遺傳學家兼胚胎學家T.H.摩爾根在果蠅中發現白色復眼 (white eye,W)突變型,首先說明基因可以發生突變,而且由此可以知道野生型基因W+具有使果蠅的復眼發育成為紅色這一生理功能。1911年摩爾根又在果蠅的 X連鎖基因白眼和短翅兩品系的雜交子二代中,發現了白眼、短翅果蠅和正常的紅眼長翅果蠅,首先指出位於同一染色體上的兩個基因可以通過染色體交換而分處在兩個同源染色體上。交換是一個普遍存在的遺傳現象,不過直到40年代中期為止,還從來沒有發現過交換發生在一個基因內部的現象。因此當時認為一個基因是一個功能單位,也是一個突變單位和一個交換單位。
40年代以前,對於基因的化學本質並不了解。直到1944年 O.T.埃弗里等證實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因子是DNA,才首次用實驗證明了基因是由DNA構成。
1955年S.本澤用大腸桿菌T4噬菌體作材料,研究快速溶菌突變型rⅡ的基因精細結構,發現在一個基因內部的許多位點上可以發生突變,並且可以在這些位點之間發生交換,從而說明一個基因是一個功能單位,但並不是一個突變單位和交換單位,因為一個基因可以包括許多突變單位(突變子)和許多重組單位(重組子)(見互補作用)。
1969年J.夏皮羅等從大腸桿菌中分離到乳糖操縱子,並且使它在離體條件下進行轉錄,證實了一個基因可以離開染色體而獨立地發揮作用,於是顆粒性的遺傳概念更加確立。隨著重組DNA技術和核酸的順序分析技術的發展,對基因的認識又有了新的發展,主要是發現了重疊的基因、斷裂的基因和可以移動位置的基因。
基因診斷
通過使用基因晶元分析人類基因組,可找出致病的遺傳基因。癌症、糖尿病等,都是遺傳基因缺陷引起的疾病。醫學和生物學研究人員將能在數秒鍾內鑒定出最終會導致癌症等的突變基因。藉助一小滴測試液,醫生們能預測葯物對病人的功效,可診斷出葯物在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還能當場鑒別出病人受到了何種細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的感染。利用基因晶元分析遺傳基因,將使10年後對糖尿病的確診率達到50%以上。未來人們在體檢時,由搭載基因晶元的診斷機器人對受檢者取血,轉瞬間體檢結果便可以顯示在計算機屏幕上。利用基因診斷,醫療將從千篇一律的「大眾醫療」的時代,進步到依據個人遺傳基因而異的「定製醫療」的時代。
種類:
①基因的自由組合:減數分裂(減Ⅰ後期)形成配子時,隨著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位於這些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組合。組合的結果可能產生與親代基因型不同的個體。
②基因的交叉互換:減Ⅰ四分體時期,同源染色體上(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等位基因的交換。結果是導致染色單體上基因的重組,組合的結果可能產生與親代基因型不同的個體。
③重組DNA技術 (註:對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應該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用其利,避其害。中國規定對於轉基因產品必須標明。)
應用(育種):雜交育種
應用:①為生物的變異提供了豐富的來源;
②為生物的進化提供材料;
③是形成生物體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⑻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組有轉化、轉導和接合 等方式。受體細胞直接吸收來自供體細胞 的DNA片段,並使它整
轉化過程包括有轉化能力的染色體DNA片段的吸附、吸收和整合3個階段。外源DNA首先吸附在細菌細胞表面的一些接受位點上。肺炎雙球菌和枯草桿菌等細胞的接受位點沒有專一性,它們能吸附同種的DNA,也能吸附大腸桿菌的DNA。流感嗜血桿菌的接受位點則只能吸附近緣細菌的DNA。DNA在和細菌剛接觸時可以被洗去,在穩定吸附以後便不能洗去,但還能被核酸酶水解。DNA被細胞吸收以後便不能被外源的核酸酶水解。能吸附的DNA主要是雙鏈狀態的,在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的吸收過程中DNA分子轉變為單鏈,並以這種形式整合到細菌染色體上。整合過程又可以分5個步驟。
外源基因整合後,通過基因表達使受體細菌的表型發生相應的變化。圖中所示的轉化模式至少對於肺炎雙球菌和枯草桿菌來講是正確的。
⑼ 原核生物能否發生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原因是什麼
原核生物是進行無性生殖,不進行減數分裂和雌雄配子的結合,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也就不會發生基因重組。不過現在更多的是,在實驗室里,通過人為的方法,將基因通過載體導入原核生物內(最常見的就是大腸桿菌E.coli,就是大家平時聽到的基因工程菌),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發生基因重組。
而原核生物沒有成形的染色體,也不會發生染色體變異。不過可以發生基因突變。
⑽ 原核生物能發生基因重組嗎,不是有轉基因嗎
按照基因重組的概念,原核生物是沒有基因重組的。
但是在基因工程中將目的基因加到運載體上導入原核生物的細胞中去表達,也叫基因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