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伴x遺傳伴y遺傳和伴xy遺傳在染色體上的位置
根據分析:伴X遺傳的基因所處的位置是X染色體的差別部分;伴Y遺傳的基因所處的位置是Y染色體的差別部分.
故選:B.
❷ XY染色體同源區段具體指的是哪裡
XY染色體同源區段指的是X和Y兩個染色體共有的區段,在該區段上它們有等位基因。
❸ 高中生物的那個性染色X Y是同源染色體嗎
同源染色體是形態相似,大小相同,來自不同的染色體;
對於XY性別決定的生物,X和Y染色體是與性別決定有關的,但是他們大小形態都不同,X明顯大些,那麼能不能將X和Y算做同源染色體呢?
答案是:他們是同源染色體
理由:1.X和Y分別來自不同的親本,這符合概念中的一部分條件;
2.經觀察X和Y染色體 在細胞減數分裂的過程中有聯會和減Ⅰ後期分離的現象,而我們知道,減數分裂中能聯會、並且在減Ⅰ期結束以後分離的現象是發生在同源染色體上的;
所以我們可以認為X和Y是同源染色體,鑒於他們的大小形態不同,我們就把他們稱為:異型同源染色體
其實X和Y在整體上是有形態差異的,但是在某些區段上他們是相同的,就是在這些區段存在等位基因,這些區段稱為同源區段;自然還有些不同源的區段,這樣就使得存在在不同源區段上的基因不存在等位基因,這也就是伴性遺傳的原因,在此不贅述!
❹ xy染色體示意圖
(1)由題意知,該植物抗病性狀受顯性基因B控制,且等位基因位於X、Y染色體的同源區段,因此雄性個體的基因型有X B Y B 、X B Y b 、X B Y B 、X b Y b 四種,其中X B Y B 、X B Y b 、X B Y B 抗病.
(2)由於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中隱性雌性個體和顯性雄性個體雜交,其後代表現型與性別相關,因此利用一次雜交實驗來推斷抗病基因是位於X、Y染色體的同源區段還是僅位於X染色體上,選用的母本和父本的表現型地分別應為不抗病(雌性)、抗病(雄性).
故答案為:
(1)X B Y B 、X B Y b 、X b Y B
(2)不抗病(雌性)、抗病(雄性)
❺ xy型的染色體存在於哪兒
A、性染色體是普遍存在於體細胞內的,因為個體是由一個受精卵發育而來,發育的前提是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在細胞分裂和分化過程中其染色體組成是不變的,所以包括性細胞在內的大多數體細胞都有x染色體的存在,A錯誤;
B、性染色體病是普遍存在於體細胞內的,不僅僅存在於 性腺細胞中,B錯誤;
C、哺乳動物體細胞和性細胞都來自於受精卵的分裂分化,都含有若干對常染色體和一對性染色體,如人有22對常染色體和一對性染色體,女性的性染色體是同型的XX,男性的性染色體是異型的XY,C正確;
D、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性別決定方式是XY型性別決定,除此以外還有ZW型性別決定,如家蠶,D錯誤.
故選:D.
❻ 高中生物。這里xy染色體同源說明什麼有什麼含義
XY染色體同源區段指的是X和Y兩個染色體共有的區段,在該區段上它們有等位基因,遺傳方式類似於常染色體(僅僅是類似,但不相同)。
❼ xy型性染色體的遺傳分析高中生物
A、在XY型的性別決定中,具有同型性染色體的生物,發育成雌性個體,具有異型性染色體的生物發育成雄性個體;而在ZW型的性別決定中,正好相反,A錯誤;B、X、Y染色體屬於同源染色體,分離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後期;X、X染色體可能是同源染色體,。
❽ xy染色體的著絲點位置
X染色體是亞中著絲粒染色體,所以X染色體的著絲點在X染色體中部偏向短臂的位置。
Y染色體是近端著絲粒染色體,所以Y染色體的著絲點位於染色體端部。
❾ 高中生物的那個性染色XY是同源染色體嗎
是,XY和ZW都屬於同源染色體,但是二者結構不完全相同,染色體上面的遺傳信息和基因也有差別
❿ 染色體xy是什麼意思
染色體xy是指人類性染色體。
目前已知人類有X和Y兩種性染色體。女性的兩條性染色體,大小與形態也完全相同,稱X染色體。男性的一條與X相同,另一條則小得多,稱Y染色體。Y染色體最重要的意義是決定男性性別,除此以外沒有其他更重要的作用。
X染色體上有許多重要的基因,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而男性雖只有一條,但女性的性染色體基因產物並不比男性多一倍。這種男女X連鎖基因產物相等的現象,稱之為劑量補償。
染色體起源是細胞核起源的核心過程,但依然還是未解之謎。迄今為止的學說主要有:共營模型(syntrophic model)、自演化模型(autogenous model)、病毒性真核生物起源模型(viral eukaryogenesis model)、外膜假說(exomembrane hypothesis)、壓縮和結構化假說(packing and structurization hypothesis),等等 。
共營模型認為,與現代產甲烷古菌類似的某些古老的古菌,侵入並生活在類似於現代粘細菌的細菌體內,形成了早期的細胞核。古菌與真核生物在特定蛋白質(如組蛋白)基因的相似性被認為是支持以古菌為基礎的細胞核起源理論的證據。
病毒性真核生物起源模型認為,病毒感染原核生物導致了膜結合的細胞核與其他真核生物特徵的產生。證據是真核生物和病毒在大分子結構上存在一定相似性,譬如,線性DNA鏈、mRNA的加帽,以及與蛋白質的緊密結合(病毒的外套膜類似於組蛋白)。該假說的其中一種觀點認為,吞噬作用形成了早期的細胞「捕食者」,並隨之演化出細胞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