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海洋里有哪些貝類生物

海洋里有哪些貝類生物

發布時間:2022-06-01 06:00:02

① 貝類的海洋生物知識

貝類,屬軟體動物門中的瓣鰓綱(或雙殼綱)。因一般體外披有1—2塊貝殼,故名。常見的牡蠣、貽貝、蛤、蟶等都屬此類。現存種類1.1萬種左右,其中80%生活於海洋中。
貝類的生活方式因種類而異。
陸生種類屬於腹足類,都用肌肉健壯的足部在陸地上爬行。
水生的種類生活方式有浮游、游泳、爬行、固著、穿孔和寄生等類型。
浮游生活的種類都是隨波逐流地在水中過漂浮生活。一般個體較小,貝殼薄或無貝殼,
游泳生活的種類能在海洋中長距離洄遊,如頭足類中的烏賊、槍烏賊等,它們的足特化成腕和漏斗,靠漏斗噴水和鰭的擺動可迅速平穩地游泳。
某些雙殼類如扇貝、櫛孔扇貝等雖不是游泳生活的種,但必要時可憑借貝殼的急劇開合和外套膜觸手的作用在海中進行蝶式游泳。
大部分水生貝類營底棲生活,或在水底匍匐、爬行,或在底質中挖穴隱居,或附著在其他外物上生活。
很多底棲貝類營埋棲生活,大部分的雙殼類屬於這種類型。它們的足部肌肉發達,呈斧刃狀,適於在泥沙灘挖掘泥沙將身體全部埋藏於底下生活,它們靠發達的入水管和出水管與底表交通以攝食和呼吸。

② 海洋有哪些貝殼,一定要關於海洋的。

嚴格說,貝殼不一定都是指海里的軟體動物。。貝類分海水貝類(一般說的海螺和蛤蜊之類都是海水貝類) 淡水貝類(淡水水域生活的田螺、蚌等屬於淡水貝類)和陸生貝類(蝸牛)
希望採納......

③ 海南有哪些常見的海洋生物

海南常見的海洋生物有:海蜇、海馬、鮑魚、石斑魚、對蝦等等。
1、海蜇
海蜇又名水母,白皮子,主產於中國東南沿海。8-9月間,海蜇常成群浮游於海面,有時被沖擊而擱淺在海灘,捕撈時,先用長標刺穿其傘體,然後用網捕獲。捕後用石灰、明礬浸制。再榨去其體中水分,洗凈,鹽漬。一般傘體部和口腕部分開加工,口腕部俗稱「海蜇頭」,傘部俗稱「海蜇皮」。
2、海馬
海馬,是刺魚目海龍科暖海生數種小型魚類的統稱,是一種小型海洋動物,身長5~30厘米。因頭部彎曲與體近直角而得名,頭呈馬頭狀而與身體形成一個角,吻呈長管狀,口小,背鰭一個,均為鰭條組成。眼可以各自獨立活動。海馬行動遲緩,卻能很有效率地捕捉到行動迅速、善於躲藏的橈足類生物,分布在大西洋、歐洲、太平洋、澳大利亞。
3、鮑魚
鮑魚是名貴的「海珍品」之一,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被譽為海洋「軟黃金」。鮑魚是名貴的海洋食用貝類,被譽為「餐桌黃金,海珍之冠」,其肉質細嫩、營養豐富。
4、石斑魚
石斑魚是石斑魚亞科魚類的總稱,隸屬於硬骨魚綱、輻鰭亞綱、棘鰭總目、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產魚類,廣泛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台灣海峽以及南海海域。
5、對蝦
對蝦(學名東方對蝦,又稱中國對蝦,中國明對蝦和斑節蝦)是節肢動物門,軟甲綱,十足目,對蝦科,對蝦屬的蝦類。對蝦屬個體大,通稱大蝦。對蝦經大量進行商品養殖,產量正在迅速增加。整隻對蝦的烹調方法有紅燒、油炸、甜烤。

④ 海洋貝殼有多少種類

貝殼資料: 軟體動物幾乎都擁有外殼-貝殼。貝類共分五大綱,即腹足綱、雙殼綱、掘足綱、多板綱、和 頭足綱。每一綱再分為若干不同的族群。 腹足綱貝殼:大多數腹足類貝殼在殼口後部有小的後水管溝,在殼口前部也有水管溝。螺軸上可能有褶襞,外唇則有凸齒。觀察殼口面,外形呈笠形、耳形、陀螺形、螺絲形、梨形、紡錘形、琵琶形和 棍棒形。 雙殼綱貝殼:這類貝殼由左右兩殼構成,兩殼由一韌帶連接起來;兩殼合攏時可從殼底看到韌帶。外形呈圓盤形、扇形、船形、槳形,少數呈心形和不規則形。 其它綱貝殼:多板綱、掘足綱、頭足綱貝類不論在種類或 形態的變化上,遠不及腹足綱和雙殼 綱豐富。掘足類全部呈象牙狀,稀有的頭足類貝殼形狀大小幾乎一致;多板類的殼板則有裝飾。 貝殼的成長:未成熟的貝殼與長成的貝殼非常類似,只是大小不同。雙殼綱貝 類沿著兩殼邊緣生長,貝殼長大後生長方向並不改變。腹足綱類則沿著螺管的殼口以自我盤卷的方式生長。 貝殼的成分:碳酸鈣是構成貝殼的最基本的物質,另一種成分是貝殼蛋白質,腹足綱類的口蓋里將含有這種蛋白質。這種成分一層疊一層地分泌,使貝殼越來越硬,有的還會 產生珍珠的光澤。堅硬的貝殼從外緣處增大,隨著生長逐漸增厚。貝類還會在增長外緣上分泌出鱗片、瘤、棘狀突起和肋。 因為生長的周期性和連續性,貝殼展現美麗的彩色花紋。 貝殼的收藏:將貝類的肉、殘物和外殼附生物清洗干凈,確保貝殼完全乾燥,然後將其保存在遮光密閉處。最後是貼上標簽,分門別類,以利於收藏和檢索。 貝類棲息地:軟體動物已能適應不同的生存環境,從海水日夜沖刷的岩石到陰暗的深海底,都有其特殊的軟體動物群。潮汐影響生長在海邊的軟體動物的特徵和分布,充足的日照能提供豐富的食物。軟體動物最適合棲息於熱帶的海貝種類繁多,令人嘆為觀止。 保護棲息地:人類應盡可能不去破壞生物的棲息地。幾乎每塊岩石和珊瑚礁下,都是一個動植物生存的群落,一旦遭到破壞, 都為它們帶來滅頂之災。只要從珊瑚礁上割下一塊珊瑚,其它珊瑚礁就會相繼死去。如果某片海灘不斷有海貝收藏者去搜尋,那麼這塊生物自然棲息地便逐漸會被破壞殆盡,所以,請尊重這些毫無防範能力的低等動物的生存空間。 多種多樣的貝殼螺殼,形狀奇特,色彩斑讕。其中虎斑貝、白玉貝、夜光貝、五爪螺、豬母螺、珍珠貝、貞潔螺、唐冠螺、七角貝、豬耳殼,以及可作煙灰缸的馬蹄螺、漁民作用號角的大角螺等等,都是惹人喜愛的天然工藝品,用光滑油亮的海貝殼雕琢、鑲嵌製成的各種畫屏、器具、擺設等,具有色澤明麗自然,格調名貴雅緻的特色。 貝殼又被製成多種多樣實用工藝品,如酒具、擺件、掛件、項鏈胸飾等,精美華貴不亞玉石。貝雕也很有特色。海南貝雕工藝在明代就有很高水平,並且逐漸和古老的椰雕工藝結合起來,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大凡精製的海南貝雕,都與椰雕拼合、鑲嵌而成,或者用椰雕作座架。明麗的貝雕與古樸的椰雕對比強烈,奪人眼目。 雙殼貝有兩瓣貝殼,一般呈卵形,殼身側扁,貝體大小差異極大。雙殼貝大多潛居沙中,但有些可自由游泳,屬濾食動物,能濾食水中微細的浮游生物。這類貝殼在香港水域以及大部分印太區域頗為常見。 寶貝色彩斑斕,形狀優美,光滑明亮,貝體大小不一,呈卵至卵圓形,殼身側呈螺旋形,向內覆疊。現時,有大約190個品種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水域,而大鵬灣及果洲一帶的香港水域則發現19種。寶貝多於晚間活動及覓食,主要攝食珊瑚蟲、海綿及其他微細的海洋生物。古時,寶貝貝殼是種流通的貨幣。 芋螺殼帶斑點、花紋或圖案,色彩絢麗。其外套膜分泌而成的圖案色彩豐富多姿,為貝殼的優美造形添上特色。螺體呈倒雙錐或卵形,極為堅實,螺塔扁平或略為凸出。芋螺大多生活在溫暖及熱帶水域,以及淺水礁石之間。他們屬食肉動物,利用含毒腺的齒舌捕食多毛類蠕蟲或小魚。生長在熱帶水域的芋螺約有450個品種,其中17種在香港海岸一帶出現。 骨累殼厚而堅實,形狀各異,螺體呈陀螺或梭形,螺塔凸出,螺層有曙脅、結節或刺棘。骨螺不乏色彩鮮艷者,但其美麗悅目的外形更為吸引。他們大多棲息於沙中或石間,在各海域均有出現,尤其盛產於熱帶水域或珊瑚礁一帶,捕食無脊椎動物為生。

⑤ 貝類海鮮有哪些

1,牡蠣

牡蠣(ostrea gigas tnunb)及其近緣動物的全體,是海產貝殼。

在亞熱帶、熱帶沿海都適宜蚝的養殖,我國分布很廣,北起鴨綠江,南至海南島,沿海皆可產蚝。蚝乃軟體有殼,依附寄生的動物,鹹淡水交界所產尤為肥美。

牡蠣是軟體動物,有兩個貝殼,一個小而平,另一個大而隆起,殼的表面凹凸不平。肉供食用,又能提制蚝油。肉,殼,油都可入葯,也叫蚝或海蠣子。

2,貽貝

貽貝(學名:Mytilus elis)亦稱海虹,也叫青口。

煮熟後加工成干品——淡菜,是一種雙殼類軟體動物,殼黑褐色,生活在海濱岩石上。分布於中國黃海、渤海沿岸。 貽貝殼呈楔形,前端尖細,後端寬廣而圓。

一般殼長6~8厘米,殼長小於殼高的2倍。殼薄。殼頂近殼的最前端。兩殼相等,左右對稱,殼面紫黑色,具有光澤,生長紋細密而明顯,自頂部起呈環形生長。

3,文

文蛤(拼音:wén-gé)又稱為蛤蜊(g嗄-lí),別名華哥,另有稱謂為麗文蛤、蚶仔(hān-zǎi)、粉蟯(fěn-náo),白仔,是屬於雙殼綱簾蛤目簾蛤科的貝類,是重要的食用貝類之一。

殼呈圓形略呈三角形,內面為瓷白色。原產地為日本,朝鮮半島、中國大陸、台灣沿岸也有分布。台灣西南沿海的沙岸有養殖文蛤。

多棲息於淺海的沙泥底,喜歡生活在有淡水注入的河水濕地與潮間帶等地區。購買文蛤宜選殼緊閉者,可將文蛤互敲,有清脆聲音的蛤蜊者較為新鮮。

4,蟶

蟶(chēng)子 razor clam為海產貝類。軟體動物。介殼兩扇,形狀狹而長,外面蛋黃色,裡面白色,生活在近岸的海水裡,也可人工養殖,肉味鮮美。有縊蟶、竹蟶等種類。

chēng ,在閩南語里讀音類似「攤」,在甌語里讀音類似「青」。蟶子常見於潮間帶的泥沙中(尤其在溫帶)。

殼窄長,剃刀狀,長可達20公分(8吋)。斧足大而活躍,能在洞穴中迅速上下移動,受驚時很快縮入洞內。

以短水管攝食海水中食物顆粒。有的種可藉水管噴水而作短距離游泳。北美太平洋沿岸的莢蟶(Siliqua patula)不棲息在固定的洞穴中,而生活在不斷受海浪沖刷的海灘的流沙中 。

5,毛蚶

毛蚶屬海產經濟貝類。分布於西太平洋日本、朝鮮、中國沿岸。在中國,北起鴨綠江,南至廣西都有分布,萊州灣、渤海灣、遼東灣、海州灣等淺水區資源尤為豐富。生素B12含量較高的食用貝類。

常見的殼高 3厘米,殼長 4厘米,寬 3厘米。殼質堅厚,長卵圓形,通常兩殼大小不等,右殼稍小。背側兩端略顯稜角,腹緣前端圓,後端稍延長。殼頂突出,向內捲曲,位置偏向前方,兩殼頂距離不很遠。殼面有放射肋35條左右,肋上有方形小節結,狀似瓦壟。生長紋在腹側極明顯。殼面白色,被有褐色絨毛狀殼皮。殼內白色,殼緣具齒。鉸合處很窄,呈直線形,齒細密。

⑥ 大海里有什麼植物和動物

珊瑚、各種海洋植物(海藻、海帶等)、海洋浮游生物、軟體動物(海星、水母、海參)、各種貝類、魚類、哺乳動物(海豚、鯨)等等。

海里的動物有海馬、鯊魚、水母、金槍魚、螃蟹、烏賊、章魚、海龜、牡蠣、鯨魚、鮑魚、帶魚、白鰷魚、壓鰷魚、紅翅魚、丁鉤魚、海豚、海獅等等;海里有植物以藻類植物為主,如藍藻、紅藻、褐藻、綠藻、珊瑚、海帶、海綿、螺旋藻、輪藻等。

海里生活的動物,大多是在物種進化中未曾脫離水中生活的水生動物,或者是由陸生動物轉化成水生動物的水生動物,它們可以在水中進行有氧呼吸,例如像鯨魚則是用肺呼吸。

海里的植物則以水藻為主,間或有其他,像藻類植物繁殖速度是非常快的,因此在有的海域水藻瘋狂生長則會造成海水富營養化,影響海里動物的生活,也影響附近植物的生長。

這些動物和植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如動物死後屍體腐爛成為了水生植物的營養,而很多植物又是動物的食材,因此它們誰也缺不了誰。

(6)海洋里有哪些貝類生物擴展閱讀:

我國海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情況大致可以分為水域海洋生物和灘塗海洋生物兩大類。在水域海洋生物中,魚類、頭足類(例如我們常吃的烏賊,也叫墨魚)和蝦、蟹類是最主要的海洋生物。其中以魚類的品種最多,數量最大,構成了水域海洋生物的主體。

水域海洋生物種數的分布趨勢是南多北少,即南海的種類較多,而黃海、渤海的種類較少。根據最新的調查資料,分布在我國灘塗上的海洋生物種類共有1580多種。

其中以軟體動物(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貝類)最多,有513種,其次是海藻358種,甲殼類(主要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蝦、蟹)308種,其他類群種類很少。我國沿海灘塗生物的種數與海域生物一樣,也是自北向南逐漸增多。

一項綜合全球海域數據的調查報告出爐了。已經登錄的海洋魚類有15304種,最終預計海洋魚類大約有2萬種。而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萬種,預計實際的數量則在這個數字的10倍以上,即210萬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海洋生物

⑦ 海底都有什麼貝類呀

1.蛤蜊。
蛤蜊又被稱為花甲,是一種分布在世界各大洋淺海海底的經濟性貝類,目前在中國沿海發現有30多種,因蛤蜊肉新嫩味美、製作方式多樣、且內部營養豐富,...
2.鮑魚。
鮑魚是一種有著海洋軟黃金之稱的海洋珍品,是一種名貴的海洋食用貝類,而新鮮的鮑魚中因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因此是對人體非常有利的...
3.生蚝。
生蚝又被稱為牡蠣、海蠣子,是世界重要的養殖貝類,在世界各沿海國家均有分布,因肉味鮮美,含鋅量居人類食物之首,營養價值較高而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海...
4.象拔蚌。
象拔蚌又被稱為高雅海神蛤、皇帝蚌,是一種蛤屬的大型貝類食物,世界十大頂級海鮮之一,主要分布在美國和加拿大的東海岸地區,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體...
5.扇貝。
扇貝是一種廣泛分布於世界各海域中的水產食物,其中的扇貝柱曬干後就是中國十大最常見的海鮮干貨之一「干貝」,而新鮮扇貝可食用部分以蛋白質為主要營...
6.田螺。
田螺是一種以淡水湖泊、水庫、池塘溝渠為分布范圍的田螺科軟體動物,田螺肉內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在煮熟後肉嫩味美,營養豐...
7.海瓜。
海瓜子又被稱為尋氏肌蛤、烏鯰,是一種貝殼小呈三角形的貝類海產品,外殼內面呈灰白色並泛有珍珠光澤,因肉質鮮美、內部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等多...
8.文蛤。
文蛤是一種以平坦的河口附近沿岸潮間帶為主要棲息地的廣溫性半鹹水貝類,通常成熟的雌性肉質呈奶黃色,雄性呈乳白色,在中國沿海均可見到這種經濟貝類...
9.海虹。
海虹又被稱為青口、貽貝,是一種廣泛分布與中國黃海、渤海及東海沿岸地區的雙殼類軟體動物,因生命力頑強,產量佳因此被在中國大多數沿海省份均有養殖...
10.蟶子。
蟶子是一種以近岸海水為主要生活場所,目前可以進行人工養殖的海產貝類,主要可分為竹蟶和縊蟶兩種,在中國沿海地區均可見到這種貝類食物,蟶子肉潔白...

⑧ 帶殼的海鮮有哪些

帶殼的海鮮有如下:

1、牡蠣(ostrea gigas tnunb)俗稱海蠣子、蚝等,隸屬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珍珠貝目,是世界上第一大養殖貝類,是人類可利用的重要海洋生物資源之一。

⑨ 海洋生物有哪些

最大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體型最大的當屬鯨,鯨類中又以藍鯨(也稱剃刀鯨)的體型最大。

藍鯨

成體藍鯨的平均體長雄性可達25米,雌性則可超過26米。國外曾捕獲過一條體長34.6米、體重154噸的雌性藍鯨,這也是人類有記載以來所記錄到的個體最大的生物,據說僅其舌頭的重量就超過陸地上的最大生物——大象的體重。藍鯨不僅是最龐大的海洋生物,也是迄今地球上所有生物中體型最大的。即使是一頭剛出生的小藍鯨,體長也有7米,體重接近3噸。鯨的妊娠期約11~13個月,最長壽命80年以上。雖然鯨的體型龐大但並不笨拙,游泳能力和潛水本領都很強:最快游速可達37千米/小時,並可數小時內一直保持在28千米/小時以上的游動速度;其潛水深度最深可超過1,000米。其中屬抹香鯨的潛水本領最強,最大潛水深度可達2,200米,潛入水下的時間可長達1小時。

各類海洋生物的「巨無霸」

鯨雖然體型龐大但並非魚類,魚類中體型最大的應是鯨鯊。根據報道最大鯨鯊體長達21米,體重超過40噸。而體型最小的魚為生活在菲律賓呂宋島及馬紹爾群島的一種緞虎魚,其體長一般只有1~1.5厘米,體重僅幾十毫克,這種魚需要幾萬條才有1千克重。

緞虎魚

軟體動物頭足類中體型最大的是大王烏賊,其最大個體體長可達17米,其中頭和軀體長6米,腕長11米;而體型最小的細烏賊體長則僅有1厘米左右。某些種類的章魚個體也很大,1973年在美國華盛頓州附近海域捕到的一隻太平洋章魚腕長達7.8米,體重53.6千克。章魚腕上生有許多吸盤,具有非常大的吸力,體型大的章魚腕上吸盤多達2000個,每個吸盤的吸力約100克,總吸力可達200千克。

貝類中體型最大的是生活在熱帶海洋的硨磲,其最大個體殼徑達1.2米,體重100千克;海藻中體型最大的種類是太平洋巨藻,全長可達60米,能從幾十米深的海底一直生長到海面;水母類中體型最大的為霞水母,最大個體傘徑可達2.4米,腕長則可達36米;有一種被稱為絲帶蟲的蠕蟲類的海洋生物,其體長平均約4.6米,最大者可達30米。這些也都稱得上是同類當中的「巨無霸」。

游得最快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游得最快的當屬旗魚,最快游速可達110千米/小時,相當於高速公路上快速奔跑的小汽車。旗魚常年生活在大洋中,身體呈流線型,背鰭長而高,口吻部向前突出為箭狀,尾鰭發達有力,游動非常迅速。

旗魚

海洋哺乳動物中以海豚游得最快,最高游速可超過50千米/小時。

企鵝是海洋鳥類中的游泳高手,最快時可達35千米/小時。

烏賊是無脊椎動物中的游泳冠軍,當它遇到緊急情況時,可以用胴體部的噴管噴射海水來產生推進力,短時游速可達32千米/小時。

表中列出部分海洋生物的最快游速,從中可以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

海洋生物游速簡表種類旗魚箭魚金槍魚海豚鯨鯊魚企鵝烏賊燕鰩魚鯉魚游速(千米/小時)109978050373635323212會飛的魚

魚不僅會在水中游泳,有些還會離開水在空中飛翔,這種會飛的魚被人們稱為飛魚。飛魚的種類多達上百種,例如在我國南北沿海比較常見的燕鰩魚就屬於會飛的魚。燕鰩魚的體長一般只有20~30厘米,身體呈流線型,胸鰭寬大,展開後呈翼狀。當其在水中遇到敵害攻擊或者受到驚嚇時,能以每小時30千米以上的游速迅速沖出海面,並展開寬大的胸鰭,像鳥兒那樣展翅在低空飛翔。有時為了增加前進的動力,延長飛行時間,燕鰩魚還經常用尾不停地擊打水面。據記載,燕鰩的最長飛行距離達396米,離開海面的最大高度6米。燕鰩魚位於北美洲加勒比海的島國多米尼加以盛產飛魚而聞名,據說其周圍的海洋中飛魚的種類多達數十種,最大的種類體長可超過1米,最大飛行距離近千米。

燕鰩魚

飛魚看似會飛,但實際上只是在海面上空滑翔,因為在整個飛行過程中,其鰭既不能像鳥翅那樣上下扇動來產生飛行動力,也不能像昆蟲翅膀那樣不停地快速抖動來產生動力,而只能像滑翔飛機那樣,依靠在水中快速游泳產生的原動力,沖出海面滑翔,飛行一段距離後仍要再落回大海繼續游泳。

能上樹的魚

魚不僅有會飛的,還有會跑的,甚至會爬樹的。在我國東南沿海潮間帶生活著一種小型海水魚,學名叫彈塗魚,體長一般只有10厘米左右,其胸鰭和腹鰭的肌肉非常發達,能用胸鰭和腹鰭支撐起身體跳躍前進,有點像陸地動物的四肢那樣。退潮後,彈塗魚常用其胸鰭和腹鰭支撐起身體,在海灘上活潑地跳動,因而也被當地群眾稱為跳跳魚或跳魚。彈塗魚有時還能利用其胸腹鰭攀爬到水邊的蘆葦上或樹叢上捕食昆蟲。

彈塗魚

會發電的魚

魚類中還有少數種類體內生長著可以產生電流的器官,能釋放出電流,用以擊退敵人,保護自己。有的種類可產生比較強大的電流。例如:電鰩的放電電壓最高可達200伏(V),完全可以擊退一些體型較大的侵犯者;而電鰻的放電電壓最高時可達600伏,甚至可以擊昏一頭大水牛。雖然它們的放電電壓都比較高,但儲存的電量有限,經幾次放電便消耗殆盡,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後才能再次放電。

電鰩

據測量,電鰻在放電時的平均電壓約350伏,電流可大於1安培(A),瞬時放電電壓可達500~600伏、電流近2安培,功率約1千瓦(kw),最高放電電壓可以達到650伏。電鰻和電鰩釋放的雖然都是直流電,但放電頻率可達每秒300個脈沖。

電鰩的自然分布較廣,我國海域有時也可以發現。電鰻則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電鯰主要分布在非洲尼羅河一帶。

懂得「免費旅行」的魚

海洋中有一種魚叫做魚,其頭頂上生有一個形狀像膠鞋底的大吸盤,它可以用該吸盤吸附到鯊魚等大型魚類的身上或者航行中的船舶上,進行免費旅行,被人們戲稱為「免費旅行家」。但是,魚並不是白白地利用被吸附魚的勞動力,而是與被吸附魚之間存在一定的共生關系,因為它可以吃掉被吸附魚身上的寄生蟲和食物殘渣,起到免費清潔工的作用。

凍不死的海洋生物

有些海洋生物為了適應特殊的生活環境,必須具備特殊的本領。例如,生活在南極海域的一種魚非常耐寒冷,即使在冰冷的海水中其血液也不會凝固,而普通魚的血液在0.8℃左右就開始凝固了。研究發現,這種魚的血液中血紅素比普通魚少96%,但卻含有大量含羥基的特殊物質,而含羥基物質常被人們作為汽車散熱器防凍劑的重要成分。在美國阿拉斯加海域還生活著一種鮭魚,即使被凍入冰塊中也不會死亡,在冰塊融化後還能照樣生活。當地人在捕到這種魚後常將其放到籃子里然後在戶外凍起來,想吃時再拿到屋裡解凍,解凍後的魚仍然是活魚。此外,生活在高緯度海域潮間帶的貝類耐寒能力也非常強。例如,我國北方沿海冬季的氣溫可降至0℃以下,生活在沿海潮間帶灘塗的文蛤和褶牡蠣經常被凍入冰中。這些貝類被凍到冰中3~5天,解凍後照樣還可以存活。

被稱為「活化石」的海洋生物

1938年12月22日,在南非的東倫敦港近海曾捕到一條名為「空棘魚」,也稱腔棘魚、矛尾魚或者拉蒂邁魚的特殊魚類,曾引起海洋生物界的轟動。因為空棘魚類的化石最早出現於泥盆紀至白堊紀,至今已有4億多年的歷史,並且被認為在2億年前就已滅絕,其中的一支——骨鱗魚,還被認為是兩棲動物的祖先。空棘魚的形態結構仍保留著古魚類的某些特徵,例如,其胸鰭骨骼與古代兩棲動物相似,能向各個方向轉動,可以在水底爬行;體內有一個類似肺的氣囊;尾鰭呈矛形,由3葉組成;鰭條不分枝;鰭與身體之間的空棘魚骨骼連接方式與古魚類相似。因而這種魚被人們稱為海洋魚類中的「活化石」。其後該種魚又曾在南非、葛摩等海域被捕獲過數條,其中1999年發現的那條還被認為是一個新種。

空棘魚

產於熱帶太平洋海域的鸚鵡螺則被人們稱為貝類中的「活化石」。鸚鵡螺最早出現於晚寒武紀,在奧陶紀、志留紀和早泥盆紀最繁盛,延續至今已有4~5億年。其外形與現代其他螺類有些相似,但鸚鵡螺貝殼的盤旋方向是沿著同一個平面,而其他螺類的盤旋方向則是三維的。此外,鸚鵡螺的殼內還被橫隔片分隔為許多個小室,稱為氣室,橫隔的中部有一個小孔,使各氣室相互連通。它的軟體部生活在最外側的一個室內,這個室稱住室。鸚鵡螺可以通過調節氣室內的氣量,使其在海水中呈漂浮狀態,因而既可以在海底適應匍匐生活,也可以適應半浮游型生活。鸚鵡螺的頭部生有許多腕狀觸手,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上與烏賊和章魚等同屬一大類。

鸚鵡螺

鱟也是一種古老的海洋生物,其出現時間比恐龍還要早,最早見於泥盆紀,同期出現的三葉蟲等均滅絕,成為化石生物,而鱟的繁衍卻一直延續至今,大約已延續了4億多年。因而鱟也被人們稱為海洋生物中的「活化石」。

鱟的某些形態結構及幼體發育仍保留著古老的面貌,其幼體發育過程中有一個階段的形態與古老的化石生物三葉蟲非常相似,被稱為三葉蟲幼體。鱟的外形比較怪異,在我國東南沿海被當地群眾稱為海怪,有些地方也稱馬蹄蟹。鱟的軀體由頭胸甲、腹部、尾三部分組成。頭胸甲呈半月形,外覆厚厚的「盔甲」,背面生有單眼和復眼各一對。腹部較小,呈六角形,兩側生有6對銳棘,鱟腹面有片狀游泳肢6對,其中的後5對肢基部各生有書鰓一對;尾細長而堅硬,劍狀,可以自由擺動。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中,鱟屬於節肢動物,與蝦蟹同屬一大類。目前全世界僅存在5種,比較局限地分布在我國東南沿海、北美洲、中美洲3個區域。分布在我國東南沿海的學名為中國鱟,也稱東方鱟或三刺鱟,多棲息於沙質海底,並可潛入沙層內,過著晝伏夜出式生活,有時也能爬到海灘上活動。鱟生長緩慢,大約需要8年才能達到性成熟,成熟後的鱟常常像鴛鴦那樣雌雄成雙成對地生活,雄鱟可利用其帶鉤的附肢匍匐在雌鱟背上,隨雌鱟一起行動。鱟的雌雄個體的體型大小差異比較明顯,雌大雄小。鱟的血液比較特殊,一般動物的血大多為紅色,而鱟血卻呈藍色,這是因為大多數動物的血液中都含有鐵離子,鐵離子與氧結合後形成血紅蛋白,因而血液顯紅色。而鱟的血液中含有銅離子,銅離子與氧結合後形成血藍蛋白,因而鱟血顯藍色。鱟血對細菌的反應非常敏感,受傷後其血液能在傷口處很快凝結,起保護作用。用鱟血製成的試劑可以用於檢驗內毒素,其檢驗速度快,靈敏度高,是一種非常珍貴的生化指示劑。

只見雌性不見雄性的魚

沿海的漁民常常會感到奇怪,為什麼所捕到的魚全都是雌魚,雄魚都到哪兒去了呢?原來魚的雌魚與雄魚個體大小差別非常大,其中有的種類雌雄個體大小相差上千倍。雄不僅個體小,而且外形與雌也不太一樣,大多都附著在雌的身上,當雌魚被捕獲時它們大多都偷偷地溜走了,不被人們注意。還有的種類雄魚發育不完全,只能寄生在雌魚的身上,僅起著產生雄性配子的作用。例如,角的雄魚就寄生在雌魚的身上,宛如雌魚身上的一條角刺,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因而人們捕獲的魚便只能全都是雌魚了。

靠爸爸養大的海洋生物

海馬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上也隸屬於魚類,但其外形與魚類幾乎沒有相似之處。其頭部像馬,與軀體呈90°彎曲;腹部突出;體外被覆有一層堅硬的環狀骨片,好似盔甲;尾鰭消失,尾細長,可以捲曲,平時可用尾卷附在海藻等物體上。雄海馬的腹部生有一個育兒袋,繁殖季節雌海馬把卵產在育兒袋中,孵化出的幼海馬就在育兒袋中生長發育,直到能獨立生活後才離開育兒袋。這點雖然有些像陸地上的袋鼠,但海馬看起來似乎是由爸爸生的。海馬是一味比較名貴的中葯材,有「南方人參」之稱,有舒筋通絡、補腎壯陽、散結消腫等功效。

海馬

鮃與鰈

鮃鰈魚有時也稱比目魚,地方名偏口魚,是鮃類和鰈類兩大類魚的總稱。鮃鰈魚的外形比較特殊,身體扁平,如同一片平放的樹葉。上側體色較深,多呈棕黃色至棕褐色,下側色淺,多為白色或黃白色;比目魚

兩隻眼睛皆生在色深的一側,其中一隻眼位於頭的中間部位,另一隻則偏向頭的一側;口雖然也生在頭的前端,但開裂方向卻不像其他魚那樣呈水平方向而是以近乎垂直的方向傾斜開裂,偏口魚的地方名大概就是由此而得的。鮃類與鰈類在外形上十分相似,一般人不太容易區分。一個最簡單的區分方法就是:將魚體側立起來,使其頭朝向前方、偏向頭一側的那隻眼朝向上方,若兩隻眼均生在身體的左側(即體色深的一側在身體的左方)則為鮃,若在身體的右方則為鰈,也即人們常說的「左鮃右鰈」。常見的鮃類魚有牙鮃、大菱鮃、漠斑牙鮃等,常見的鰈類魚有黃蓋鰈(地方名小嘴)、高眼鰈(地方名長脖)、石鰈(地方名石礓子)、星鰈等。

鮃鰈魚一生多數時間都匍匐在海底,色淺的一側朝下,色深的一側朝上,而且上側的體色還可以隨著環境的改變而變化,有時體色可變得深一些,有時可變得淺些,有時還能出現一些深淺不同的小斑點,使之與周圍的環境色澤一致,起保護色作用。鮃鰈魚在小時候形狀與普通魚相似,身體也是呈側扁形,兩隻眼分別生在頭的兩側,在海水中自由游動。

石鰈

但長至1厘米左右時鮃鰈魚開始下沉至海底,鮃類身體右側朝下側卧於海底,鰈類則左側朝下側卧於海底。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鮃鰈魚體型也隨之逐漸改變,身體開始向背腹方向伸展變寬,貼近海底的一側體色變淺,而朝上的一側體色變深,同時頭部朝下的一側也逐漸向背方扭轉,眼和嘴都隨之扭轉移位,向下一側的眼移向背側,嘴扭轉成斜向,經過一段時間的變態發育即變成形態基本與成魚相同的怪樣子了。鮃鰈魚體形與體色的改變是為了更好適應底棲的生活方式,是海洋生物中身體結構與環境相適應的典型例子。

鰩與

鰩與,地方名有時通稱為老闆魚,也是經常棲息在海底的魚類。鰩與是兩大不同類的魚,兩者的外形比較相似,魚體皆為扁平的團扇形,後部生有一條長長的尾,游動時身體的兩側上下扇動,好似蝴蝶飛翔。兩者的主要區別是:鰩的尾為細長的棒狀,末端生有一片不太大的圓片狀尾鰭,尾的上側還有兩片不大的背鰭;而的尾為鞭狀,末端細長,沒有尾鰭,背鰭大多變異為尖銳的棘刺狀。

鰩和與鮃鰈魚一樣,也是長到一定時候身體逐漸伸展而變成扁平形,不同的是鮃鰈類用身體的一側著底,體形變寬的伸展方向為背腹向;而鰩類與魟類則是腹部向下著底,伸展方向是向兩側,體形變寬,因而其兩隻眼都移至背側居中位置,而不像鮃鰈魚那樣一隻眼居中而另一隻眼偏向頭的一側。太平洋海鰩是鰩類中體型最大的種類,最大個體體寬可達7.6米,重1,300千克。

鯨魚、鮑魚、魷魚、章魚為什麼都不屬於魚類

鯨魚、鮑魚、魷魚、章魚等雖然都被人們稱為「魚」,但實際上它們都不是魚,而是其他類別的海洋生物,被冠以「魚」的稱呼只是人們的習慣叫法罷了。

鯨魚學名鯨,因其外形與魚十分相似,而且又需要長年生活在水中,離開水就不能生存,因而人們習慣上將其稱為鯨魚。其實鯨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上並不屬於魚類,而屬於哺乳動物。鯨的呼吸器官為肺,需要經常浮上水面進行呼吸,幼仔為胎生,幼鯨需要雌鯨的乳汁喂養,這些特徵與陸地上的哺乳動物相似,與魚類則完全不同。外觀上,鯨與魚最明顯的區別是魚類尾鰭呈垂直方向,而鯨類的尾鰭呈水平方向,魚類頭部兩側有鰓裂,而鯨的頭部兩側無鰓裂,但在頭部上側有呼吸孔。

雜色鮑

鮑魚學名鮑,是一種非常名貴的海產貝類。其體外被覆有一枚扁平的耳狀貝殼,屬單殼貝類。鮑的足部肥大,肉細嫩鮮美,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滋補保健作用,深受廣大群眾青睞,在我國,自古就被列入「海產八珍」之中,與海參、干貝、燕窩、魚翅等齊名。全世界共有鮑100多種,全都生活在海洋中,主要分布在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太平洋沿岸,主要生產國有澳大利亞、墨西哥、美國、日本、中國等。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養鮑國,近幾年的鮑魚產量中有2/3以上為養殖產量。我國沿海自然分布有8種鮑,其中有一定產量和經濟價值的種類只有兩種,分別是皺紋盤鮑和雜色鮑。前者主要分布在江蘇以北的北方沿海,後者則主要分布在浙江以南沿海。兩種鮑中以皺紋盤鮑的味道最鮮,肉質最好,價格也最貴,為鮑中的上品。但是,兩種鮑的外形又比較相似,一般人不易區分。其主要區分方法是:皺紋盤鮑的殼孔數(即貝殼右側的一列小突起頂端的開孔數目)一般為3~5個,而雜色鮑的殼孔數一般為7~9個;前者個體較大,野生個體貝殼表面大多為綠褐色,養殖個體一般為綠色或翠綠色;而後者的最大個體一般不超過8厘米,殼色大多為紅褐色至暗褐色。

皺紋盤鮑

魷魚也稱柔魚或烏賊,章魚的學名為蛸,它們均屬軟體動物中的頭足類。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都有一個圓筒狀或者橢圓形的胴體,胴體的前部為頭,頭的兩側生有一對大眼睛,頭前部還生有10條或8條長長的腕狀足。腕足都生在頭上,這也是它們被統稱為頭足類的主要原因。魷魚的胴體一般多呈圓筒狀,頭上生有10條腕,其中的8條腕的長度略短於胴體,另外兩條腕在捕食時可迅速伸長,伸展時大約為胴體長度的3~5倍以上,但不用時則可縮至與其他腕基本等長。魷魚的游泳方式也很有趣,前進與後退靈活自如,有時簡直使人分不清它到底哪邊是頭哪邊是尾。章魚也稱八爪魚,其胴體多為橢圓形,頭上生有8條等長的腕,腕的長度大約為胴體長度的2~5倍,因而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上前者為十腕目而後者為八腕目。

有毒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有些種類生有毒腺,可以分泌毒液,人類不小心被其咬傷或者蜇傷後會引起中毒。例如:生活在澳大利亞北部海域有一種被稱為「海黃蜂」的水母,其體內所含的毒液是已知天然毒素中毒性最強的,毒性超過陸地生物中毒性最強的眼鏡蛇毒的毒性。該毒液被稀釋1萬倍再注入實驗生物體內,幾秒鍾即可致其死亡,游泳者一旦被其蜇傷往往是致命的。我國沿海一些常見的大型水母類,如海蜇等,其觸手上也生有刺細胞,能分泌毒素,若被其蜇傷,輕者能引起紅腫劇痛,重者則可能導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海蛇全都是有毒的,一旦被其咬傷,大多也是致命的。貝類中的芋螺受刺激後能噴射出有毒的棘刺,人被其刺傷後能引起紅腫劇痛。我國南方海域生長的刺冠海膽的殼上的棘也能分泌毒素,人被其刺傷也能引起紅腫劇痛。

海黃蜂水母

此外,還有一些有毒海洋生物的組織器官中含有毒素,人一旦誤食後很容易造成中毒。河豚魚恐怕是海洋生物中致死人命最多的有毒魚類了。該魚的肝臟、卵巢、血液、皮膚、眼球等均含有劇毒,被稱為「河豚毒素」,人食用後會很快引起麻痹並致死。

河魨

魚的肉白嫩細滑,味道非常鮮美,因而吸引部分人河豚不惜冒生命危險而食之,在日本甚至還有「拚死吃河豚」之說。中國、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等地幾乎每年都有人因吃河豚而致死的事件發生。除河豚之外,鮁魚(馬鮫)、草魚(鯇魚)等的肝臟中也含有毒素,鮐魚(鯖)等紅肉魚類儲存不當還容易產生一種被稱為「組胺」的有毒物質。某些貝類,如貽貝、毛蚶等,有時體內會積蓄一種被稱為「貝毒」的有毒物質,人們一旦食入這些毒素後,輕者可出現嘔吐、腹瀉、昏迷等症狀,重者則可造成死亡。

致病海洋生物

有些海洋生物的體內,特別是鰓上及消化道內,容易積聚致病的微生物,人食用後則會因致病微生物感染而引發疾病。例如,發生在我國江蘇如東沿海的甲肝事件,就是由毛蚶攜帶病原菌而引發的甲型肝炎爆發的重大事件。一些人在夏秋季吃了水產品後容易引發上吐下瀉等消化系統疾病,大多也是由於食用了不幹凈的海洋生物而造成的。

毛蚶

噬人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可直接攻擊人類,並造成人身傷害事故最多的魚類是鯊魚。

噬人鯊

全世界鯊魚約有350種,其中只有某些大型種類才可能襲擊游泳者和沖浪者,對人類造成危害。噬人的鯊魚中以大白鯊對人類危害最大,因其多生活在溫暖的淺水域,對游泳者的威脅最大。此外,噬人鯊、虎鯊、雙髻鯊、長尾鯊等也能對人類安全構成威脅。在澳大利亞、美國以及東南亞沿海,鯊魚襲擊人的事件時有發生,游泳者經常是「談鯊色變」。

⑩ 海鮮貝類有哪些

貝類海鮮是指海洋生物貝類中,能夠為人類食用且味道鮮美的貝類,貝類海鮮通常倍受消費者喜愛,它們不僅美味可口,而且相當養眼,那麼你知道常見的貝類海鮮有哪些嗎?

常見的貝類海鮮有哪些

1、田螺

田螺肉細膩,味道鮮美,素有盤中明珠的美譽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鈣質的天然動物性保健食品營養成分:維生素A蛋白質鐵和鈣

功效:清熱,消腫,軟化血管,提高代謝,利尿,助發育。

禁忌人群:脾胃虛寒者忌食田螺。

2、蛤蜊

蛤又叫蛤蜊,有花蛤文蛤西施舌等諸多品種其肉質鮮美無比,被稱為天下第一鮮百味之冠,江蘇民間還有吃了蛤蜊肉,百味都失靈之說。

功效:清熱,養胃健胃,豐胸,健脾養脾,祛濕,利尿,化痰。

禁忌人群:蛤蜊性寒,脾胃虛寒,腹瀉者忌食;寒性胃痛腹痛者忌食;女子月經**期間及婦人產後忌食;受涼感冒者忌食蛤蜊不宜與啤酒同食,否則容易誘發痛風。

3、扇貝

扇貝為雙殼綱翼形亞綱珍珠貝目中的一科廣泛分布於世界各海域,中國已發現約45種,其中北方的櫛孔扇貝和南方的華貴櫛孔扇貝及長肋日月貝是重要的經濟種扇貝又名海扇,其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它的閉殼肌干制後即是干貝,被列入八珍之一。

功效:調理腸胃,養胃健胃,滋陰補陰,暖胃。

禁忌人群:許多貝類是發物,有宿疾者應慎食;扇貝性多寒涼,故脾胃虛寒者不宜多吃。

4、牡蠣

牡蠣,屬牡蠣科或燕蛤科,雙殼類軟體動物,分布於溫帶和熱帶各大洋沿岸水域牡蠣是一種軟體動物,身體呈卵圓型有兩面殼,生活在淺海泥沙中,肉味鮮美具有很高的經濟和營養價值,素有海洋牛奶之稱牡蠣體內鋅的含量居人類食物之首,又有益智海味和夫妻和諧素之稱

功效:降血壓,養肝,養胃健胃,豐胸,安神鎮定,通淋散結,健腦。

禁忌人群:虛而有寒者忌食牡蠣患有急慢性皮膚病以及對水產類腹瀉便溏等病症者不宜多食牡蠣。

5、白貝

白貝貝殼略呈卵圓形,質堅固,一般殼長24-28mm,寬20mm左右,高10-14mm殼背部**隆起,兩側堅厚而低平,在殼後方相當於殼長1/3處,兩側突然擴張,形成瘤狀突起白貝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和礦物質等微量元素,常食白貝能起到清熱利尿,去火除濕的功效。

功效:調理腸胃,養胃健胃,健脾養脾,滋陰補陰,提高免疫力,增強記憶力,利尿。

禁忌人群:白貝無特殊食用禁忌。

6、蟶子

蟶子,學名縊蟶,屬軟體動物系,真瓣鰓綱,真瓣鰓目竹蟶科貝殼脆而薄,呈長扁方型,自殼頂腹緣,有一道斜行的凹溝,故名縊蟶蟶生活在淺海泥沙中,有左右相等的兩個貝殼,殼質脆薄,呈長方形,表面常生長一層淺綠色的薄皮蟶肉味道鮮美,是比較普通的海產食品。

功效:調理腸胃,養胃健胃,健脾養脾,理氣,提高免疫力,滋補,解酒。

禁忌人群:脾胃虛寒腹瀉者應少食蟶子。

閱讀全文

與海洋里有哪些貝類生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