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八年級生物地理會考容易考哪些

八年級生物地理會考容易考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01 07:24:42

⑴ 求初二生物、地理會考的重要或易考到的知識點 最好詳細點的 、

http://wenku..com/view/b6774b6a011ca300a6c3904d.html
這裡面有
話說初中會考很容易過的,當時我們班全都過了,而且考試前題目就都漏了

⑵ 初二會考生物地理經常容易錯的知識點

- 6 -
洋沿岸等
溫帶大陸性氣候
森林草原、荒漠 冬冷夏熱,年降水量較多,夏季多雨 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內
陸地區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耐寒的針葉林 冬長而嚴寒,夏短而暖
和,降水較少
俄羅斯和加拿大
4、寒帶氣候:
⑴、高山高原氣候: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的山地高原,氣溫較低,降水較少,自然景觀的垂直變化顯著為基本特色。
⑵、極地氣候:①、苔原氣候:亞歐大陸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終年嚴寒,分布有苔蘚和地衣等。
②、冰原氣候:終年嚴寒。主要分布 北極地區和南極洲,無植物生長。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

第一章 認識大洲
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1、比較亞洲和歐洲: 亞洲 歐洲 緯度
位臵 大部分在北半球,少部分在南半球 全部在北半球
海陸位臵 東南北臨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西、南、北臨大西洋、地中海和北
冰洋
地形特徵 ①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②地面起伏大,
高低懸殊③中部高、四周低
①地形以平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
較低;②地面起伏較小;③南北高、
中間低。
氣候特點 ①氣候復雜多樣,(沒有溫帶海洋性氣候)②大陸性特徵和海陸差異特徵顯著 ①、溫帶氣候顯著(熱帶氣候沒有);②、海洋性氣候顯著。
河流 特點 ①發源於中部高山高原順地勢呈放射狀向四周奔流入海
②、河流長,水量較大。③、多內流河。如長江,湄公河,
塔里木河。
①、發源南部山地、是順地勢呈放
射狀向四周奔流入海;②、河流短
小,水量豐富。如:多瑙河、萊茵
河、伏爾加河等。
人口特點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36.72億)人口過億的國家有6個東部、南部人口稠密 人口居世界第 二位(7.27億)人口增長率最低,西部人口最稠密。
2、需要識記的一些內容
⑴、亞、歐兩洲的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 ⑵、亞洲、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 ⑶、「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峰;世界陸地最低點——死海(-400米)。 ⑷、北半球的「寒極」奧伊米亞康(俄羅斯);世界雨極——乞拉朋齊(印度)。 ⑸、亞洲最長的河流---長江(世界第三長河,注入東海),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湄公河(中國境內叫瀾滄江)流經中國→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國,注入南海。
⑹、歐洲最長的河流——伏爾加河,注入裏海;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多瑙河(流經8個國家),注入黑海。

- 7 -
⑺、亞洲、歐洲的湖泊:
貝加爾湖(俄羅斯)——世界最深的湖泊; 裏海(中亞)——世界最大的湖泊; 死海(西亞)——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
巴爾喀什湖(中亞)—一半鹹水,一半淡水
第二節、非洲 1、地理位臵:
⑴、地理位臵:赤道從中部穿過,地跨南北兩半球。
⑵、海陸位臵: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與亞歐相望,東北和東面隔蘇伊士運河和紅海與亞洲分界。
2、非洲是世界上國家最多的大洲(54個)。二戰前,只有三個國家獨立:埃及、衣索比亞、賴比瑞亞。 3、非洲地形:⑴、地形多以高原為主(高原大陸)海拔500—1000米
⑵、勢東南高,西北低。 ⑶、主要地形區:
①、衣索比亞高原—「非洲屋脊」; ②、乞力馬扎羅山——非洲最高的山峰;
③、剛果盆地-----世界最著名的盆地;
④、東非大裂谷----世界最長的裂谷帶;
⑤、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沙漠; ⑥、幾內亞灣-------非洲最大海灣;
⑦、馬達加斯加島------非洲最大島嶼。
4、氣候:⑴、非洲絕大部分在熱帶,平均氣溫高(25℃以上)稱為「熱帶大陸」,是世界上乾旱面積最大的國家。 ⑵、氣候特點:以赤道為軸,南北對稱分布(氣候類型見下圖)
A、G地中海氣候 B、F熱帶沙漠氣候 C、E熱帶草原氣候 D、熱帶雨林氣候 M、高原氣候

註:非洲有世界上最大的熱帶草原氣候區,地中海氣候區適於栽柑橘、葡萄、橄欖等。
5、河流:⑴、尼羅河——世界上最長河(6000千米)注入地中海;
⑵、剛果河——水量次於亞馬孫河,注入大西洋。 6、物產豐富(「富饒大陸」):
⑴、礦產資源:非洲金剛石、黃金儲量和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幾內亞灣的鋁土,南非的黃金儲量和產量居世界首位,尚比亞的銅,奈及利亞的石油也非常有名。 ⑵、名貴樹種:桃花心木、檀木、花梨木等。 ⑶、農作物:咖啡、棗椰、油棕的主產地。
⑷、大型野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居世界首位如獅子、大象、斑馬、長勁鹿等。 7、經濟:
⑴、非洲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大洲。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低的一個大洲。
⑵、農業是重要部門,玉米種植面積最廣,小麥和稻米大量進口,咖啡、可可、花生、棉花等大量出口。
第三節、美洲
1、比較北美洲和南美洲

- 8 -
地理事物 北美洲
南美洲
緯度位臵 大部分在北半球小部分在南半球
大部分在南半球,小部分在北半球
海陸位臵 東北西三面臨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南隔巴拿馬運河與南美洲為 界 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臨加勒比海、北隔巴拿馬運河與北美洲為界。
地形特徵 西部是高山區、中部是平原區、東部是低緩的高地 西部是高山區、中部是平原區、東部是高原區
氣候特徵 ①、氣候復雜多樣; ②、以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為主。 ①、以熱帶草原和熱帶雨林氣候為主;
②、是世界上最濕潤的大洲。
主要山脈 落基山脈(科迪勒拉山系
北段)
安第斯山(9000千米世界上最長的山脈)(科迪勒拉山系南段)
主要河流 密西西比河,北—南,注入墨西哥灣,世界四長河
亞馬孫河,西→東,注入大西洋,全長6400千米,世界第二長河,水量最大河流。
經濟特點
發達國家(美國、加拿大) 發展中國家(巴西經濟發展較快的國
家)
2、需要識記的內容: ⑴、白令海峽:「三線」交界處(亞洲與北美洲分界線;俄羅斯與美國的國界線;日界線通過的地方)。 ⑵、巴拿馬運河:位於中美地峽南部,巴拿馬境內,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 ⑶、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加拿大、南美洲是巴西
⑷、主要地區:①、亞馬孫平原——世界上最大的平原;
②、巴西高原——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
⑸、拉丁美洲: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主要通行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以混血人為主。 ⑹、居民:①、北美洲的居民主要是歐洲等國的居民,以白種人為主。
②、南美洲是世界人種大熔爐,以混血人種為主。
⑺、經濟:①、美國是當代實力最雄厚的資本主義國家。
②、墨西哥以石油工業為主,主要糧食作物是玉米,首都墨西哥城是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 ③、阿根廷是重要的牛肉、羊肉出口國。
⑷、巴西的鐵,墨西哥的銀、智利和秘魯的銅的儲量居世界前列。 ⑤、南美洲大量出口咖啡、香蕉、蔗糖、棉花、玉米等。
第二章、了解地區
第一節、東南亞
1、位臵及領土組成:亞洲的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2、地形特點:⑴、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⑵、馬來群島——地勢崎嶇,山嶺居多,平原較少,河流湍急,多火山和地震。
3、氣候特點:⑴、中南半島——熱帶季風氣候,一年明顯的分為旱季和雨季。 旱季(11月至次年5月
吹東北風)雨季6月-----10月,吹西南風)。 ⑵、馬來群島——大部分是熱帶雨林氣候。
4、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臵:東南亞處在亞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南面的「馬六甲海峽」是通過這個路口的咽喉。 5、國家和居民:
⑴、國小:①、中南半島國家:越南、寮國、(內陸國)、緬甸——與中國南面陸上相臨、泰國、柬埔寨,、
②、馬來群島國家:新加坡(花園城市),印尼最大的群島國家(火山國)、馬來西亞、汶萊、
菲律賓、東帝汶等
⑵、居民: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上華人、華僑最集中的地區。

⑶ 初二地理生物會考難嗎考些什麼

應該不會很難。考的都是最基礎的東西,但涉及的面會很廣,尤其是選擇題。第二卷主要是地球運動,這是個重難點,應該注意一下。

⑷ 初二的地理生物會考會不會很難

生地會考不難。

會考就是高中的畢業考試,分為考試科和考查科,考試科分A、B、C、D四檔,C及其以上為及格的,會考全部通過可以領高中畢業證書並參加高考,高中畢業,有資格參加高考。

會考是評價普通中學教學質量的一項重要手段,會考的主要目的是測量和評價學校教學質量和學生學業水平為,會考合格的學生給予辦法初中畢業證,會考的實施使中考和初中畢業有了明顯的區分,即確保了學校的教學質量,又能確保給高中輸送合格的新生。

會考與中考的區別如下:

一、考試性質不同

1、會考:會考是中考前的考察,科目為地理和生物。

2、中考:是檢測初中在校生是否達到初中學業水平的考試;它是初中畢業證書發放的必要條件,考試科目將國家課程方案所規定的學科全部列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的范圍。

二、考試結果不同

1、會考:結果分為考試科和考查科,考試科分A、B、C、D四檔,C及其以上為及格的。

2、中考:是選拔考試,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報考的志願影響學生的升學情況。

⑸ 初二會考地理生物必考內容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它的平均直徑為6371米。
2、緯線與緯度 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緯線都 指示東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長和緯線,長約4萬千米。它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N「作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
3、經線和經度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狀;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線 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叫做本初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0,以東的1800屬於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0屬於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國際上習慣用200W和160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4、地球自轉與晝夜交替 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也就是一天。這樣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
5、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就是一年。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總是保持著66.50的夾角。由於地球的公轉,產生了季節的變化。
6、五帶的劃分 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7、地圖三要素 比例尺、圖例與注記。在地圖上所畫地區的范圍越小,要表示的內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8、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 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9、等高線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10、世界海陸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積佔了71%,而陸地面積僅佔29%。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叫做大洲。全部位於北半球的有歐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們習習慣把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一線作為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分界線。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分界線。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稱為美洲。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南極洲主要位於南極圈內,四周被大洋環繞。
11、陸地地形 人們把地形分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種基本類型。
山地 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巒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條帶狀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兩條由若干條高大山脈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條是橫穿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一條是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組成。
平原 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常用「一望無際」來形容平原的坦盪。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
歐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較簡單,分別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亞洲的地形則比較復雜,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平原分布在大陸周圍地區。
12、促使地形變化的力量 地球內部所產生的作用稱為內力作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沿岸的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來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風、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氣和氣候 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里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它是時刻在變化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14、氣溫的變化 一天當中,氣溫有時高,有時低。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正午過後(約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一年當中,世界陸地上大多數地 一、科學探究
1、理解科學探究
(1)體驗到科學探究是人們獲取科學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之一。
(2)意識到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基礎,解決科學問題常常需要作出假設。
(3)意識到科學探究可以通過觀察、實驗、調查等多種途徑來獲得事實和證據。
(4)意識到科學探究既需要觀察、實驗、調查,又需要進行推理和判斷。
(5)體會到科學探究需要正確地表達、需要與人交流和合作。
2、發展科學探究能力
二、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1.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說明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作用。
使用顯微鏡和模仿製作臨時裝片。
闡明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功能單位。
說明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區別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不同點。
描述細胞核在生物遺傳中的重要功能。
2.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組織
描述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
概述生物體的各種組織是由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識別人體的幾種基本組織。
識別植物的幾種主要組織。
3.多細胞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描述綠色開花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個體的結構層次。
描述人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的結構層次。
(1)細胞的基本結構是: 、 和 。
(2)動植物細胞結構上有哪些主要的區別?
三、生物與環境
1.生物的生存依賴一定的環境
舉例說出水、溫度、空氣、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環境條件。
舉例說明生物和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系。
2.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
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列舉不同的生態系統。
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解釋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3.生物圈是人類與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園
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分析和討論生物圈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食物鏈和食物網以及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的情況。
四、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1.綠色開花植物的一生
描述種子萌發的條件和過程。
描述芽的發育和根的生長過程。
概述開花和結果的過程。
2.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
說明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
描述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
3.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闡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舉例說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產上的應用。
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探究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
生產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有關措施。
4.綠色植物對生物圈有重大作用
概述綠色植物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說明綠色植物有助於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描述綠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環中的作用。
五、生物圈中的人
1.人的食物來源於環境
說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
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
概述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設計一份營養合理的食譜。
關注食品安全。
探究發生在口腔內的化學消化。
2.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供給
描述人體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
概述血液循環。
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概述人體肺部和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過程。
說明能量來自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3.人體代謝廢物的排出
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
描述其他排泄途徑
4.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調節生命活動
描述人體神經系統的組成。
概述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概述人體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取信息。
舉例說明人體的激素參與生命活動調節。
5.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員
概述人類的起源和進化。
舉例說明人對生物圈的影響。
六、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1。動物的運動
列舉動物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
說明動物的運動依賴於一定的結構。
觀察某種脊椎動物的肌肉、骨骼、關節的基本結構。
2。動物的行為
區別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⑹ 初二生物地理會考可能會考什麼知識點

生物,七下,八上,八下。地理,八上,八下

⑺ 初二地理生物會考的重點是什麼啊主要考什麼求大神。。。

地理重點考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差異,還有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它的治理方法,生物重點考達爾的文自然選擇說,克隆技術,無性繁殖和胚胎發育

⑻ 有誰知道初二生物地理會考哪些、

第一節、美國
1、位置與領土:P82圖9.5
⑴、海陸位置: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
緯度位置――主體位於北溫帶。夏威夷位於熱帶,阿拉斯加大部分位於寒帶和亞寒帶
⑵、領土由本土和阿拉斯加,夏威夷(海外州)三部分組成。
⑶、陸上鄰國:南臨墨西哥,北臨加拿大。
2、移民國家
⑴、居民主要是歐洲白人移民的後裔,有色人種主要是黑人,是非洲人的後裔。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裡。美國境內的華人、華僑主要分布在洛杉機和舊金山。印第安人是美國的土著居民。
各國移民移入美國後,經過長時間的融合,在語言、文化和生話方式等方面漸趨一致,形成統一的美利堅民族。
⑵、城市:①、首都-華盛頓;
②、最大城市(聯合國總部)—-紐約;
③、太平洋沿岸最大的城市、美國第二大城市—-洛杉機(好萊塢和迪斯尼樂園);
④、有「矽谷」分布的城市-——舊金山;
⑤、芝加哥-交通中心、美國第三大城市。
⑥、底特律-汽車城;⑦休斯敦――航空城;⑧西雅圖――波音城
⑨、匹茲堡-鋼鐵工業中心。
3、農業地區專業化P82圖9.5
⑴、世界農業大國:是世界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
⑵、農業生產實現了機械化和生產專門化(農業生產特點)如五大湖附近的乳畜帶等,
⑶、地形分布特點:南北縱列分布,有三大地形區:西部高山,中部平原,東部是低緩的山地。
注意: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大的山系。.
⑷、降水量分布特徵:降水由東部向西部遞減。
⑸、河流:密西西比河是美國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四長河。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其中蘇比利爾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河流和湖泊為農業提供了灌溉水源。
⑹美國農業帶的分布是受到氣候(氣溫和降水)、地形、土壤、人口(市場及勞動力)等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P85圖9.9
4、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⑴、工業分布地區:①、東北部地區(發展最早)-—鋼鐵、機械、汽車、化工等工業。
②、南部地區(新興工業區)-—石油、飛機、宇航、電子工業等。
③、西部地區(矽谷分布地區)-—宇航、電子、信息技術等工業。
⑵、工業特點: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在創造產值、提供就業機會等方面佔有重要地位。
5、能源消耗大國-→環境污染大國
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它發達的工業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資源和破壞地球環境的基礎上的,因而美國也是世界最大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所以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應該在在保護世界資源和環境中應擔負主要的責任和義務。

第二節、巴西
1、巴西概況:P90圖9.18
⑴、巴西是拉丁美洲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國家。國土面積居世界第四位。
⑵、位置:海陸位置――瀕臨大西洋,是一個臨海國。
緯度位置――巴西絕大部分國土位於南回歸線和赤道之間,地處熱帶,是一個熱帶國家。
2、 巴西地形特點:主要是平原和高原
巴西氣候特點:以熱帶濕潤氣候為主,主要的氣候類型有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
植被特點: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分布廣泛。
⑴、亞馬孫平原:世界面積最大的平原,該地區是常年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區(被稱為地球之肺),有世界動植物王國之稱。
⑵、巴西高原: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該地區是熱帶草原氣候。
⑶、亞馬孫河:由西向東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第二長河,也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
3、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
⑴、是南美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
⑵、巴西主要工業部門和工業分布:巴西有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工業發展水平較高,鋼鐵、機械、食品工業較發達。
工業分布:巴西的重工業多分布在東南部鄰近鐵礦和海上交通便利的聖保羅,里約熱內盧地區,工業分布不平衡。農業區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
分布在東南沿海的原因:氣候溫和濕潤、交通便利,人口集中,有充足的勞動力,開發較早。
⑶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是世界最大的咖啡生產國和出口國;蔗糖、香蕉、劍麻的產量居世界首位,牛肉大量出口。
⑷、豐富的資源:鐵礦豐富;水能資源豐富(世界最大水電站---尹泰普水電站)。
4、熱帶雨林的危機:
⑴、亞馬孫熱帶雨林的作用:P95圖9.25
A、 調節全球氣候;B、為全球提供新鮮的空氣;C、涵養水源,保護淡水資源;
D、保護土壤,防止水土流失;E、提供良好生境,維護生物多樣性;F、提供木材。
⑵、亞馬孫熱帶雨林遭受破壞的原因及產生的後果:P95-96文字部分
破壞的原因:A、為了興建亞馬遜橫斷公路等數條干線公路,許多受雇於外國公司的伐木者,把公路沿線的優良木材席捲而去。B、為了發展采礦業,開辟大型農牧場,人們不惜把大片的森林化為烏有;C、本國墾荒的貧苦農民,採用原始的刀耕火種的方法,在公路兩旁肆意砍倒數木,開墾種地。
產生的後果:森林遭受破壞,水土嚴重流失,珍貴的野生動物遭劫,全球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
5、人口和城市:⑴、巴西是南美洲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分布不均勻,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帶。北部、西部、中部人口稀少。
分布不均原因:人口分布受到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的制約,巴西東南部自然條件優越,工商業發達,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⑵、居民主要是白種人和混血人種,通行葡萄牙語。居民多信奉天主教。
⑶、城市分布特點: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而且大城市十分集中。
⑷、巴西城市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
⑸、城市化的影響及帶來的問題:城市化可以給人們帶來財富和繁榮,但是人口高度集中,又會帶來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如資源緊缺、交通擁擠、住房困難、就業緊張、污染嚴重、犯罪增多等。
最大的城市——聖保羅;最大港口和第二大城市——里約熱內盧;首都——巴西利亞。

第十節、極地地區
1、北級地區P100圖10.1
⑴、位置和范圍:北極圈以北的地區,包括北冰洋,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一些島嶼(世界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
⑵、位置特點:位於地球的最北端,是世界上緯度最高的、跨經度最多的一個地區。
⑶北極地區的土著居民是因紐特人(黃種人)和拉普人。
2、南極地區
⑴、位置和范圍:南極圈以南的廣大區域,包括南極大陸及其周圍的海洋。P100圖10.1
⑵、位置特點:位於地球的最南端,是世界上緯度最高的、跨經度最多的一個地區。
3、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海陸分布狀況:P103活動1第⑵小題。
⑴、北極地區中心大洋:北冰洋;
⑵、環繞南極大陸的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P104活動2。

結論:南極比北極地區更冷,南極地區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區 原因:a.南極洲幾乎全部位於南極圈以內,緯度高,地面接受太陽光熱少; b.南極洲平均海拔較高; c.大部分被冰雪覆蓋,冰雪對陽光有較強反射; d.南極地區以陸地為主,北極地區以海洋為主,海陸物理性質不同。

4、P104活動3----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比較表:
南極地區 北極地區
海陸狀況 中間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圍 中間是北冰洋,周圍是亞洲、歐洲、北美洲的陸地和島嶼
氣候狀況 氣溫低(冰雪高原)、降水少(白色沙漠)、風力大(風庫) 終年冰封
代表動物 企鵝 北極熊

注意:南極地氣候三大特點:酷寒,乾燥、烈風。
但南極地區與北極相比在自然環境上:①、冷極;②、冰雪高原;③、冰山;④、白色沙漠――氣候乾燥;⑤、風庫;
⑷、中國在南極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和中山站。
5、《南極條約》的建立、內容和作用:
建立:為了保護南極的生態環境,和平利用南極,1959年12月,澳大利亞、阿根廷等12個國家簽訂了《南極條約》。我國於1983年正式加入《南極條約》。
內容:《南極條約》的主要內容是南極的利用只限於和平目的,禁止進行一切軍事活動和任何核爆炸或處理放射性廢物等。
作用:《南極條約》的簽署,對緩和有關國家對南極的領土紛爭,促進各國在南極考察方面的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⑼ 初二會考生物和地理的知識要點,要重點!

生物

1.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2.從結構上說,除病毒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學變化總稱,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4.生物體具應激性,因而能適應周圍環境。
5.生物體都有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現象。
6.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特徵,使各物種既能基本上保持穩定,又能不斷地進化。
7.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8.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常見的主要有20種,可分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兩大類。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沒有一種是生物特有的,這說明生物與非生物具有統一性的一面,同時,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含量又與非生物有明顯不同,這是生物與非生物差異性的一面。
9.原生質泛指細胞內的生命物質,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等部分。原生質以蛋白質和核酸為主要成分,但並不包括細胞內的所有物質,如構成細胞的細胞壁。
10.各種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絕對不能離開水。自由水/結合水的比例升高,細胞代謝活動增強。
11.糖類是構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
12.脂類包括脂肪、類脂和固醇等,這些物質普遍存在於生物體內。
13.蛋白質是細胞中重要的有機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生物的性狀是由蛋白質來體現的。蛋白質形成過程中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n-m(其中n是該蛋白質中氨基酸總數,m為肽鏈條數),相對分子質量=氨基酸相對分子總質量-失去的水分子的相對分子總質量。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是生命活動的控制者。
15.組成生物體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夠單獨地完成某一種生命活動,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細胞就是這些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形式。
16. 構成細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大都是可以運動的,這決定了細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結構的流動性保證了載體蛋白能從細胞膜的一側轉運相應的物質到另一側,由於細胞膜上載體的種類和數量不同,因此,物質進出細胞膜的數量、速度及難易程度也不同,即反映出物質交換過程中的選擇透過性。流動性是細胞膜結構的固有屬性,而選擇透過性是對細胞膜生理特徵的描述,這一特性只有在流動性基礎上,才能完成物質交換功能。
17.細胞壁對植物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細胞壁由果膠和纖維素構成。
18.細胞質基質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為新陳代謝的進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質和一定的環境條件。
19.線粒體是活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20.葉綠體是綠色植物葉肉細胞中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
21.內質網與蛋白質、脂類和糖類的合成有關,也是蛋白質等的運輸通道。
22.核糖體是細胞內合成為蛋白質的場所,游離在細胞質基質中的核糖體合成組織蛋白,附著在內質網上的核糖體合成分泌蛋白。
23.細胞中的高爾基體與細胞分泌物的形成有關,主要是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和轉運;植物細胞分裂時,高爾基體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24.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
25.細胞核是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26.構成細胞的各部分結構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緊密聯系、協調一致的,一個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夠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27.細胞以分裂是方式進行增殖,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細胞種類不同,細胞周期的長短也不相同。
28.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特徵),是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以後,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親代和子代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具重要意義。
29.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它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進程中,但在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著細胞全能性。一般而言,受精卵的全能性大於生殖細胞,生殖細胞的全能性大於體細胞,植物細胞全能性大於動物細胞。
31.癌細胞具有的主要特徵是:能夠無限增殖;形態結構發生了變化;表面發生了變化,易在有機體內分散和轉移。衰老細胞具有的主要特徵是:水分減少;有些酶活性降低;色素逐漸積累;呼吸速度減慢,細胞核體積增大,染色質固縮、染色加深;細胞膜通透性功能改變。
32.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徵,是生物與非生物的最本質的區別。
33.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34.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專一性;並且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值等條件。
35.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縮寫。酶和ATP是生物體進行新陳代謝的兩個必要的條件,酶作為生物催化劑,催化各種代謝反應的完成,ATP為各種代謝直接提供能量。
36.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氧的過程。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光反應階段:在葉綠體的類囊體上進行,實現光能→電能→活躍化學能貯存於ATP和NADPH2中。暗反應階段:不需要光,在葉綠體的基質中進行。暗反應是活躍的化學能轉變為穩定化學能的過程,通過碳同化來完成。碳同化的途徑有C3途徑、C4途徑等。根據碳同化的最初光合產物的不同,把高等植物分為C3植物和C4植物兩類。C4植物維管束鞘細胞外面有「花環狀」的葉肉細胞。
37.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有:①光:光照強弱直接影響光反應,從而影響光合作用的速度;②溫度:溫度高低會影響酶的活性,從而影響光合作用的速度;③CO2濃度: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果CO2濃度降低到0.005%,光合作用就不能正常進行;④水份:水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體內各種化學反應的介質,另外水份還影響氣孔的開閉,間接影響進入植物體;⑤礦質元素:礦質元素是光合作用產物進一步合成許多有機物所必需的物質。
38.滲透作用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有一層半透膜,二是這層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利用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不僅可以判斷細胞的死活,初步測定細胞液的濃度,還能作為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細胞膜的方法。
39.植物根的成熟區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
40.糖類、脂類和蛋白質之間是可以轉化的,並且是有條件的、互相制約著的。只有在糖類供應充足的情況下,糖類才有可能大量轉化脂質。糖類可以大量轉化為脂肪,脂肪不能大量轉化為糖類。只有當糖類代謝發生障礙時,蛋白質和脂肪才能轉變成小分子氧化分解供給能量,當糖類和脂肪的攝入量不足時,動物體內的蛋白質的分解就會增加。
40.脂肪來源太多時,肝臟就要把多餘的脂肪合成脂蛋白,從肝臟中運輸出去,如果肝功能不好或磷脂合成減少時,脂蛋白合成受阻,體內過多的脂肪不能及時搬運出去,在肝臟積累形成脂肪肝,肝臟發生病變後,肝細胞通透性增加,谷丙轉氨酶滲透到血漿中。
41.對生物體來說,呼吸作用的生理意義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二是為體內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42.生物的新陳代謝包括①自養需氧型:綠色植物、藍藻屬光能自養需氧型;硝化細菌、硫細菌、鐵細菌屬化能自養需氧型。②自養厭氧型:如綠硫細菌。③異養需氧:人和大多數動物。④異養厭氧型:乳酸菌、大腸桿菌、某些寄生蟲。另外,酵母菌屬於兼性厭氧菌。
43.向光性實驗發現: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彎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有光無光不影響生長素的合成,兩者產生生長素的速率基本一致。生長素的產生部位在尖端,對光敏感點在尖端,但發生效應的部位在尖端以下一段。雲母片不能使生長素透過,而瓊脂對生長素的運輸和傳遞沒有阻礙。分析植物生長狀況一看生長素的產生,有,生長;無,不生長也不彎曲。二看分布均勻否,均勻,直立生長;不均勻,彎麴生長。生長素具有極性傳導和橫向運輸的特點。運輸方式是主動運輸。
44.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往往具有兩重性。這與生長素的濃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種類等有關。一般來說,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45.在沒有受粉的番茄(黃瓜、辣椒等)雌蕊柱頭上塗上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可獲得無子果實。
46.植物激素共有五類:生長素類、赤黴素類、細胞分裂素類、脫落酸和乙烯。五大類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大致分為兩方面:促進植物的生長發育和抑制植物的生長發育。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不是受單一激素的調節,而是由多種激素相互協調、共同調節的。
47.神經系統調節動物體各種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稱為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傳人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五個部分。每一種反射,都有一定的反射弧。所以,一定的刺激便引起一定的反射活動。反射弧的任何一個環節破壞,都將使相應的反射消失。反射活動的種類很多,按其形成的條件和過程的不同,可分為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兩種類型。條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的。
48.神經沖動產生的興奮的傳導:神經纖維上傳導(雙向傳導):刺激→電位差→局部電流→局部電流迴路。細胞間傳遞(單向傳遞):軸突→突觸小體→突觸小泡→遞質→突觸間隙→下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或細胞體。即神經沖動在神經元中傳導的方向是細胞體→軸突→樹突、樹突→細胞體→軸突→另一個神經元。
49.相關激素間具有協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50.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調節人和高等動物生理活動的高級中樞是大腦皮層。
51.動物建立後天性行為的主要方式是條件反射。
52.判斷和推理是動物後天性行為發展的最高級形式,是大腦皮層的功能活動,也是通過學習獲得的。
53.動物行為中,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是相互協調作用的,但神經調節仍處於主導的地位。
54.動物行為是在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運動器官共同協調下形成的。
55.有性生殖產生的後代具雙親的遺傳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變異性,因此對生物的生存和進化具重要意義。
56.營養生殖能使後代保持親本的性狀。
57.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的生殖細胞的減少了一半。
58.減數分裂過程中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開,說明染色體具一定的獨立性;同源的兩個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則不同對的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間可進行自由組合。
59.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
60.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四個精細胞,精細胞再經過復雜的變化形成精子。
61. 一個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只形成一個卵細胞。
62. 對於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於維持每種生物前後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對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十分重要的
63.對於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個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
64.極體是動物體內伴隨著卵細胞的形成過程而產生的。極核是綠色植物特有的,是指植物胚囊中央的兩個核,也是伴隨著卵細胞的形成而形成的。
65.被子植物的個體發育包括種子的形成和萌發、植株的生長和發育等階段。受精卵發育成胚,受精極核發育成胚乳,珠被發育成種皮,整個胚珠發育成種子,子房壁發育成果皮,整個子房發育成果實。很多雙子葉植物成熟種子中無胚乳,是因為在胚和胚乳發育的過程中胚乳被胚吸收,營養物質貯存在子葉里,供以後種子萌發時所需。
66.植物花芽的形成標志著生殖生長的開始。
67.高等動物的個體發育,可以分為胚胎發育和胚後發育兩個階段。胚胎發育是指受精卵發育成為幼體。胚後發育是指幼體從卵膜孵化出來或從母體內生出來以後,發育成為性成熟的個體。一般的,兩棲類和昆蟲類的胚後發育是變態發育。
68.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等動物,在胚胎發育的早期,從胚胎周圍的表面開始,形成了胚膜,胚膜的內層叫做羊膜,羊膜內有羊水。羊膜和羊水保證了胚胎發育的水環境,還具有防震和保護作用

⑽ 初二生物地理會考大概是什麼樣的

我就說我吧,我是濟南的。
會考是全市統一考,劃分等級ABCDE,全市前15%還是5%是A,做的題跟平時差不多,但我做的時候遇到幾個見都沒見過的題型,還遇到了滴滴打車地圖,但那個地圖我看不懂,因為沒用過。
生物題不難,就看你平時掌握,這里也就不多說了。
地理題是關鍵,就像我剛才說的,有些題看都看不懂,只能靠感覺,簡答題平時背的有一些萬能答法要記住,但主要還是考你的分析能力和答題能力,不是背過就能寫的。
最後一個地理簡答比較難,考了一個比較雨水充沛的丘陵地帶要開辟梯田,有三個方案,有斜坡的種樹的啥亂七八糟的,讓你選一個合適的,再說理由。
可能看起來很難,當時我也覺得我肯定掛了,但結果,是為數不多的雙A,所以,不用緊張。
考試前要去看考場,記好自己的位置,正式開始時帶張衛生紙,擦擦桌子,可能會有人使壞撒上水,要知道濕了答題卡可是沒有多餘的,我就遇到過。
進考場之前要搜身,金屬探測儀,所以如果你是女生,內衣不要穿搭扣的,免得尷尬。
囑咐完畢,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八年級生物地理會考容易考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