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球生物的來源地球的生物是怎麼來的
關於生命的起源到現在可以說還是未解之謎,目前有兩種假設:一是化學進化說 ,就是說生命是由於早期的化學反應,創造了生命的基礎物質:核酸和蛋白質,再由這些物質的不斷進化形成生命;
二是宇宙胚種說,認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來自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間,只是後來才在地球上發展起來.
關於生與死的問題,這是應該說是一種規律吧,任何物質都有:產生、發展、壯大、消亡的過程。
最初的原始生命不論是來自天外,還是產自地球本身,最關鍵的因素是我們的地球恰好具備了能孕育出生命這個極其苛刻的條件:它距離太陽不遠不近,溫度適宜,有水、有富含氧氣的大氣層,最難能可貴的是億萬年來地球未發生過毀滅性的大災變!因此經過這樣一個漫長的時期,地球上的原始生命逐漸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單細胞)到復雜(多細胞)的不斷進化,最終孕育出了地球上的萬物包括人類這朵最燦爛的宇宙生命之花!可以說,宇宙間生命的誕生同生命的消亡一樣,都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地球是孕育生命的搖籃,也是人類唯一能夠生存的家園,請愛護我們的地球母親吧!
㈡ 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樣形成的
大約30億年前,大雨停止後,地球進入了另一個發展階段。地球的原始大氣中含有氨(NH3)、甲烷(CH4)、氰化氫(HCN)、硫化氫(H2S)、二氧化碳(CO2)、氫氣(H2)、水(H2O)等成分,但沒有游離的氧氣,大氣中的一些氣體和地殼表面的一些可溶性物質溶於水中,在宇宙射線、太陽紫外線、閃電、高溫等的作用下而自然合成了一系列的小分子有機化合物,例如氨基酸、核苷酸、單糖、脂肪酸等,匯集在原始海洋中,形成霍爾丹所謂的「原始湯」,從而為生命的誕生准備了必要的條件。其中具有四價鍵的碳,特別能同其他元素結合而形成多種物質。現在約有2000種以上的有機化合物中都含有碳(現在已知各種有機化合物約200萬種)。如果沒有碳的存在,也就沒有生命的誕生了。近幾十年來,科學家曾用射線輻射具有與海洋的原始撎酪簲成分相似的混合物,由此產生了少量的在生命的基礎物質中也具有的有機分子。當氨基酸、核苷酸、單糖、脂肪酸等有機小分子物質形成之後,在適當的條件下,它們可以進一步形成復雜的有機物質。例如蛋白質、核酸、多糖、類脂等大分子物質。其中蛋白質和核酸的形成對於生命現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於它們的形成主要有兩種觀點:(1)陸相起源。他們認為聚合反應是發生在火山的局部高溫地區,聚合生成的生物大分子經雨水沖刷匯集到海洋,並在一定的條件作用下,繼續發展成為復雜的有機物質;(2)海相起源。認為在原始的海洋中的氨基酸和核苷酸等小分子有機物可以被吸附於粘土一類物質的活性表面,而在適當縮合劑(如羥胺類化合物)存在時,可以發生聚合反應。生物大分子並不能獨立表現生命現象,只有形成了眾多的、乃至成百萬的已蛋白質、核酸為基礎的多分子體系時,才能表現生命萌芽。而生物大分子在溶液中自動聚集,從而形成各種獨立的多分子體系,出現團聚體或微球體。由於多分子體系可以起到有機表面的催化作用,而反過來作用於各類單體的聚合,促使產生更高級的蛋白質和核酸,然後通過有序性逐漸提高的長期過程,其結構、機能便愈益復雜和完善,由此產生出原始生命。
㈢ 地球的生物是怎麼形成的
地球自誕生以來就在不間斷地向外釋放能量。由高溫岩漿不斷噴發釋放的水蒸氣,二氧化碳等氣體構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氣層---原始大氣。隨著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的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再匯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就這樣,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海洋的形成和一些其他物質(甲烷,硫化鐵,二氧化碳)為生命的誕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大約在38億年前,最原始的生命體在海洋中誕生。 為了證明生命起源與地球,人們在不斷通過實驗和推測等研究方法,提出各種假設來解釋生命誕生。1953年美國青年學者米勒(Stanley L.Miller)在實驗室用充有甲烷(CH4),氨氣(NH3),氫氣(H2)和水(H2O)的密閉裝置,以放電,加熱來模擬原始地球的環境條件,合成了一些氨基酸,有機酸和尿素等物質,轟動了科學界。這個實驗的結果更具說服力地表明,早期地球完全有能力孕育生命體,原始生命物質可以在沒有生命的自然條件下產生出來。 一些有機物質在原始海洋中,經過長期而又復雜的化學變化,逐漸形成了更大,更復雜的分子,直到形成組成生物體的基本物質---蛋白質,以及作為遺傳物質的核酸等大分子物質。在一定條件下,蛋白質和核酸等物質經過濃縮,凝聚等作用,形成了一個由多種分子組成的體系,外面有了一層膜,與海水隔開,在海水中又經歷了漫長,復雜的變化,最終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生命自從誕生以來,就一直在往更高級,更復雜的方向進化。1859年,查理士·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發表了《物種起源》,解釋了生命進化的原因。達爾文認為生命都存在變異,同種個體之間並不都是一樣的。正是因為變異與遺傳,擁有差異的生物個體越來越多。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不適應環境的生物種群會被淘汰,而比較適應環境的生物種群就得以生存繁衍,這一理論被稱作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理論。正是因為自然選擇,生命不斷變異,繁衍遺傳和淘汰,地球上的生命種類發展到今天數百萬種。今天,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已被人們普遍接受。 總之,地球的演變使得生命誕生與地球。
㈣ 地球所有生物從何而來
地球上最原始的生物實際上就是RNA,這比任何原核細胞拉,真核細胞拉都要早,
總而言之來之於地球當時環境中的化學反應.
地球生命的形成
在40億年前的地球水環境中,原子組合成分子,形成新的四力平衡體,而且地球在形成過程中,已聚合了極多的星際有機分子,這些分子組合成大分子,利用彼此的引力場和反引力場來尋找合適的組合對象。大分子、分子、原子三間也是依靠彼此形成的力場來尋找合適的組合對象,形成新的復雜四力平衡體,其中引力場起到遠距吸引作用(5-20個原子直徑),這也就限制了大分子在大范圍獲得所需的組合對象,因此大分子彼此組合成一種能移動的組織形式,即最原始的海洋微生物。能移動的大分子團主要採用定向釋放電磁力的方法,逐漸發展成能在水中游動的原始組織,因此它們能獲得大量所需的食物(四力平衡體),並在體內積存了一些分子,這些分子在原始微生物母體力場導引下,組合成與母體相似的新微生物,這些原始微生物實質上就是一些復雜大分子團形成的四力平衡體,這也是生物基因復制的雛形。
這些大分子團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蛋白質與核酸的聚合體,只是多種氨基酸、核苷、磷酸、碳水化合物及其它一些有機小分子的無序聚合體,當核苷和磷酸組成成核苷酸,並逐漸形成核苷酸鏈,這些核苷酸鏈形成的力場就對周邊的氨基酸形成力場束縛作用,進而組裝出肽鏈。或者先由多種氨基酸組合成肽鏈所形成的力場對周邊的核苷酸形成力場束縛作用,進而組裝出核苷酸鏈,隨著形成的肽鏈和核苷酸鏈越來越長,分子量越來越大,最終形成核酸和蛋白,核酸與蛋白的形成是彼此相互作用的產物,是同時產生的。
筆者認為,如果融合奧巴林的團聚體理論、福克斯的類蛋白微球理論和趙玉芬的「核酸與蛋白共同起源」理論,就能較清楚解釋地球有機生命的起源。
上述「大分子團」就相當於團聚體或類蛋白微球,只不過其中有機物成分更復雜一些,除了多種氨基酸外,還有構成核苷酸鏈的組件(核苷、磷酸)及一些如碳水化合物之類的有機分子。
有機生命的產生過程大致分為三步:先是原始地球簡單的無機化合物形成原始的有機物質(碳氫化合物及其最簡單的衍生物),二是在第一步基礎上,逐漸發展為復雜的有機化合物(糖、核苷酸、氨基酸)和它們的聚合物多糖、核酸和蛋白質,以及其它有機物質,三是隨著地球上自然條件的演變,上述物質進行復雜的相互作用,最後產生具有新陳代謝特徵、能生長、繁殖、遺傳、變異的原始的有機生物。
㈤ 地球的生物是怎樣形成的
現在陸地上的動物大都是從水中走上陸地的。在地球的演化史上,地球曾經就是一個水球,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就是從水中誕生的。人類與其它水生哺乳動物有很多相似之處。一些科學家認為,早期的人類就曾生活在水中。
根據岡瓦納大陸理論,大約800萬年前,有那麼一種類猿的樹棲動物被稱為現代人和猿最近的共同祖先,它們居住於非洲的茂密森林之中。後來這種動物的後代分成了兩支,分道揚鑣,一支是進化成了人的靈長類,而另一支繼續留在森林中成了現代猿。
但是,一個新的科學發現卻讓這種理論難以自圓其說:非洲草原的出現在人類學會用雙腳行走之後。
有什麼理論可以解釋人與猿之間分道揚鑣的原因呢?有一些科學家相信,那些樹猿從樹上下來,來到了平坦的棲息地,不是土壤和青草覆蓋的平地,而是水中。早期人類生活了近幾百萬年,在走上陸地前,已脫掉了毛發,進化出自身獨特的特性,這種觀點叫做「水猿理論」。是一位因寫《水猿的假說》一書而獲獎的女學者埃萊娜·摩根提出的。
摩根指出,大多數早期人類化石在被水覆蓋的地方或史前時代的水邊發現,其中,在最著名的人類化石——被稱為夏娃的露茜的發掘地點旁還發現許多鱷魚蛋和蟹類貝類的化石。
摩根還指出,人類與水生哺乳動物之間如海豚、河馬、海象之間有許多生物學上的相似性,一種相似性是皮下脂肪,這種物質可像保溫毯一樣,避免身體的熱量在水下很快散失掉,因為水比空氣還要吸熱快。而大多數陸生哺乳動物,包括我們的最近的親戚——猿,都沒有這種皮下脂肪層,相反,它們卻擁有一層厚厚的毛發。人類和水生哺乳動物只有很少或者說根本沒有毛發。
摩根認為,人類目前也留有許多水中生活的特點:
1.鼻孔朝下而不朝上,這樣在潛水時水不會進入鼻腔。
2.人體需要碘和2-3脂肪酸,這是大腦發育的重要養分,這些養分在陸地上的食物中是十分罕見的,但是魚和貝類體內卻有很多。
3.人類的皮膚由許多皮脂腺所覆蓋,它可以分泌一種油脂液體,叫做皮脂,以使頭發和皮膚油滑,猿則幾乎沒有這種皮脂腺。
關於人類起源於水猿的理論,還可以找到一些佐證。科學家曾經在某個土著部落發現過一具保存完好的美人魚干屍,據當地人說,是他們的祖先在海上打魚時捕獲的「海上魔女」。很多人也相信美人魚並不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而是古猿在水中進化的一個分支,後來因環境變化而最終滅絕了。
㈥ 地球上的生物是怎麼來的
地球生命源於陸地還是海洋,抑或由小行星從宇宙某個遙遠的地方攜帶而來?至今,有關地球生命的起源問題仍然是令科學家費盡心思的不解之謎。他們常常各持己見,莫衷一是。我們居住的行星大約形成於46億年前,從某種程度上說,在一個無法確定的時間,一定是發生了什麼情況,因為這顆毫無生氣的天體開始接納與岩石和水迥然不同的某些東西。氮和碳分子進化為DNA,一種微生物在宇宙星際間四處旅行……不容置疑的事實是,這種微小的分子出現數百萬年之後,原始的單細胞體誕生了,後來慢慢又出現了越來越復雜的水生生物,它們最終登陸陸地,從此各種生物在地球上大規模地繁衍並蔓延開來。
今天,地球上大約存在200萬種不同種類的生物。但所有種類的生物都發端於同一種物質——一種到某種程度時能啟動生命歷程的物質。這是一種什麼物質呢?本文將闡述有關地球生命的最新理論和最新研究成果。
在太空中游弋的一些天體的碎片猶如宇宙中的一夥「強盜」,遲早要沖撞某個天體。但是與地球發生碰撞的一些彗星和小行星,也許因此而成為地球生命的創造者。很有可能是一顆彗星(由岩石和冰構成的天體)把大量的水帶到地球,假若沒有水,地球可能永遠是一顆乾燥的行星。
義大利從事外空生物學研究的27個科研小組的協調員克里斯蒂亞諾·科斯莫維奇認為:「無論是生命的誕生還是進化,彗星和小行星肯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最近在小行星中發現了有機分子,也就是構成生物的分子。這些最新發現使人不得不再次重新考慮阿恆尼斯於1907年提出的胚種假說,這種假說認為,正是彗星和小行星這樣的天體在地球上播撒下生命的種子,這些天體有點像公共汽車,把有機物質,有時甚至是很復雜的物質,從太陽系的一顆行星運送到另一顆行星上,而且有人認為它們同時還帶來了細菌。」
但是,這位外空生物學家補充說,巨大無比的隕星也造成了真正的自然災難,真是禍從天降。「一方面,這些現象導致許多生物物種比如恐龍的滅絕,但恰恰也因此同時促進了生命形態的發展,例如恐龍的滅絕使哺乳動物繁衍得更快,然後是人類的興盛。」
㈦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是怎麼形成的
最早出現的是生命之源--蛋白質.以後才有單細胞生命.最早的是微生物菌母.5億年前的陸地上,到處是光禿禿的山脈和大地,除了石頭就是沙子,沒有任何生命,也沒有生命賴以生存的土壤.直到4億2千5百萬年前,海藻才在地球大氣中積累了足夠的氧,形成臭氧層來保護暴露在陽光下的生命,生物才可能浮出水面.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出現在45億年前.這時的生命是像細菌一樣的東西,它只有一個細胞,今天地球上所有的動植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在以後漫長的歲月中,這種單細胞的小生命遍布海洋,孤獨地生活了大約20億年.這時的地球上空曠、寂寞,空氣是有毒的,根本無法呼吸.大氣中沒有氧氣,也沒有保護生命的臭氧層,直射地面的強烈紫外線輻射只要一個小時就可以殺死絕大多數生命.大約7億年前,單細胞生物又演變成多細胞生物,就像今天的植物一樣,它們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這種只能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的小生命,用了漫長的時間,讓地球大氣中充滿了氧氣.這樣,最早的地球生命就從簡單的單細胞生物進化成一些更復雜的生命.這是生命的重大突破.據某些專家推測,地衣是最早上岸的生命,正是由於地衣分解岩石,再加上自然的分化為後來登陸的生物打下一片天地,因為沒有土壤,任何其他陸地生命都是無法生存的.生命在進化過程中,前仆後繼地經營出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生命第一次從海洋爬上陸地後,就不斷地開發新的棲息地,直至布滿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在南極零下23攝氏度的嚴寒冰層中,有自在生活的藻類和真菌;在海底火山附近達到沸點的開水中,也有安詳生活的生命.已知生活在世界最低處的動物是一種像蟲子一樣的海洋生物;在珠穆朗瑪峰海拔6千米以上的地方也有生命存在.古老而浩盪的息粒,是地球古期最為單一的生命形式,生存期短促,約有半小時的時間,它們的游離性全憑著外力.暗灰色的息粒雖瞬生瞬死,但總量奇多,鋪天蓋地,充斥著廣袤的地表.息粒時代,是地球嬰兒般簡單,並且純潔的時代.肉眼難視的息粒放大來看,是一個水泡樣的單胞原體,在它身體邊緣有若干纖毛,能緩慢地扇動.它們始生於距今47億2千萬年前,蓬勃生發,持續了約一百萬年之久,在後四十餘萬年趨減至無.繼息粒之後,地球迎來了第二批絢麗的生命之花——微生物菌母.這是地球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微生物菌母,在息粒減滅期大量湧出,它們稱雄於天下的的時間,約三十萬年.
㈧ 地球上的生物是怎麼來的
38億年前,地球誕生7億年後,水覆蓋了地表,但不只是水,水中還有小島,熔岩噴出海面,形成島嶼。大氣中有毒,溫度很高。隕石溶解,釋放出碳和氨基酸。海底煙囪,但冒出來的不是煙,水變成了化學溶液,這些化學物質結合起來創造了生命,水裡充滿了單細胞細菌,微生物從此出現了!
㈨ 地球里的生物如何形成
地球的誕生,已有45-46億年,但我們今天僅對它近6億年來的這段歷史了解得比較清楚。 為地球歷史上發生的事情,主要是靠當時形成的岩層和所含的古生物化石記錄下來的;地球上的生物雖然早在30幾億年前就已出現,但長期停滯在很低級的階段,主要是些低等的菌藻植物,它們留下的化石,說明的情況不多,而且保存這些化石的岩層,又大多經過程度不同的變質,這就使地球這段早期歷史更加不易了解。只是到了距今約6億年前,較高級的生物大量出現了,並有大量未經變質的沉積岩層和動物化石保留下來,從而提供了許多比較可靠的材料。所以,現在關於地球的6億年以來的這一段歷史,闡述得比較詳細和可信。這和人類歷史的闡述有相似之處,無文字記載以前,人類歷史是比較模糊和簡略的,而有文字記載以後,人類歷史才變得清楚和翔實。總之,無論地球歷史還是人類歷史,距今越遠越模糊、越簡略,距今越近越清楚、越翔實。
從地球誕生到6億年前,這段時間在地球歷史上被稱為隱生宙,雖然延續的時間約有40億年,但由於材料不足,未能劃分出詳細的歷史發展階段,一般只再分為太古代和元古代,而它們之間還無確定的界限,因此常統稱為前古生代。
當地球上的生物從以低等植物為主演變為有殼的無脊椎動物占優勢時,地球的歷史從隱生宙(即前古生代)進入到顯生宙。
生物繼續從低級向高級演化,無脊椎動物讓位給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中又不斷有新的「強者」出現,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到我們人類,此衰彼興,依次扮演著地球上的主角。
在古生代的早期,我國的北方和南方,都有很廣闊的地區為海水所淹沒。在海里,藻類仍在大量繁殖,但比它高級得多的生物已大量出現了,一種被稱為三葉蟲的動物統治了全世界的海洋,這時陸地上仍沒有任何生物。
三葉蟲是節肢動物的一種,全身分為頭、胸、尾三節,又有一條凸起的中軸貫穿在頭尾之間,橫看豎看都可分出三個部分,在它的身上長有甲殼,起保護作用。三葉蟲一般長約數厘米,這在當時是個兒大的動物,它們大多棲息在海底,也有少數鑽到泥沙中居住或在水裡漂游。
寒武紀後期,是三葉蟲鼎盛的時期,到奧陶紀時,三葉蟲的數量仍不少,但海中已出現了比它更厲害的動物。這種動物是一種軟體動物,它有錐狀的硬殼,在錐體開闊的一端,即它的頭部,長有環狀的觸手,用它捕捉食物和爬行、游泳。它們的個兒大,一般長達幾十厘米,行動迅速,口腔堅硬,因此三葉蟲不是它們的對手,這些軟體動物是章魚、烏賊的遠親,但大部已絕滅了,只是在岩層中留下了它們的一些錐形硬殼變成的化石,這種化石被稱作「角石」,而其中被稱為「鸚鵡螺」的這一種,居然還見之於今天的海洋里。
在三葉蟲之後,在地球上占統治地位的是屬於脊椎動物的魚類。早在奧陶紀的海洋中,一種外形似魚,頭部無上下頜骨,身上披有骨質甲片的「甲胄魚」已經出現;到了志留紀晚期,真正的魚類登場了。到了泥盆紀,魚類進入繁殖盛期,一時地球上成了魚類的世界。
從志留紀中期開始,全世界許多被海水淹沒的地區,都發生了地殼升高為陸的變化;一些地區地殼比較平穩地大面積升高,海水慢慢地退卻;還有一些地帶,地殼劇烈地褶皺,逐漸形成綿亘的山脈,這就是所謂的造山運動。在志留紀晚期,我國南部和北歐等地,都有造山運動發生。到了泥盆紀,陸地的范圍更為擴大,雖然其間也有海水漫上大陸的時候。
從海到陸的變化,促使原來在海里生活的生物向陸地上轉移。志留紀晚期,在濱海地區的沼澤中,出現了一種極為原始的蕨類植物,這類植物的根、莖、葉都還沒分化出現,光禿禿的,故被稱為裸蕨,它們是首先登上陸地的植物。到了泥盆紀,陸地上的植物增多,而且大多有根有莖,枝葉茂盛。這些植物,仍以蕨類為主,不過它們可不象今天我們還可看到的那種矮小的草本植物的蕨類,而是多為高大的木本植物,特別是在進入石炭紀以後,這些植物更為茂盛。它們在許多地方組成了茂密的森林,樹木的高度有達到40米的,莖的基部最粗的有3米。
這些樹木由於各種原因被埋藏到地下,天長日久就變成了煤層。地球上的煤,在石炭紀時形成的最多,以後地球上的森林,再也沒有達到那時的規模。緊接著石炭紀的二疊紀,陸上的植物仍很茂盛,並開始有松柏一類更高級的植物出現,這時形成的煤層也不少。
動物登上陸地比植物要晚,但在泥盆紀時也開始有了原始的兩棲類。到了石炭、二疊紀時,地球上變成了兩棲類的天下。
昆蟲出現在陸地上,可能比兩棲類還要早些,在石炭、二疊紀時已很發達,那時的昆蟲有1,300種以上,其中有形體特別大的,翅膀就有70厘米長;這樣大的昆蟲,後來再沒出現過。
在二疊紀末期,地球上的生物界來了一個大變革,三葉蟲等多種生物都絕滅了,古生代宣告結束。
在石炭、二疊紀,地殼繼續不斷升降,一些地區時而為海、時而為陸;造山運動也多次發生。今天的各大陸,在那時也已粗具規模,不過是聯成為一整塊,後來逐漸分裂成幾塊,並各自移動了位置,經過了兩億多年,才演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古生代結束,地球的歷史進入中生代。
爬行動物統治地球,是中生代一大特徵。那時的爬行動物,大都軀體龐大,形象恐怖,人們使用了傳說中的「龍」來稱呼它們。一時在陸地上爬的有恐龍,在海里游的有魚龍、蛇頸龍,在天上飛的有飛龍、翼龍,地球上成了「龍的世界」。
恐龍之所以是給人們印象特別突出的一類爬行動物,這是因為大多數恐龍的軀體巨大,有的體長20_30米,體重40_50噸。其實恐龍也並非都那樣大,也有小的。不過,那些小的被人們忽略了。一提到恐龍,人們就想到那些巨大的可怕的形象。
在中生代末期,恐龍和其他許多種「龍」都絕滅了,有人認為可能還有極個別的孑遺,但至今尚未找到。總之,在中生代末期,生物又來了一次大變革,而這也就成了劃分中生代和新生代的一個重要依據。
出現在中生代晚期的強烈的地殼運動,可能是恐龍等絕滅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場規模很大的地殼運動,使地球上出現許多高山,氣候變冷,植物隨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有利於恐龍生存的環境改變了,而它們又沒有應變能力,只好走上了絕滅的道路。近年來又有人提出,巨大的隕石撞擊地球所產生的影響,可能才是實恐龍絕滅的主要原因,講的也頗有道理。
不過中生代晚期發生的強烈的地殼運動,是確定無疑的,這輪運動對我國當時的大片土地影響很大,今天我國的地形大勢,就是在那時打下的基礎。
進入新生代,強烈的地殼運動繼續發生,特別是在3,000多萬年前,長期為水淹沒、堆積有巨厚沉積物的現今喜馬拉雅山一帶,逐漸升起成為「世界屋脊」,這新一輪造山運動,被稱為喜馬拉雅運動,它在我國其他地區也有表現,一些地區升高成為高原山嶽,一些地區又沉降成為平原窪地,造成地形起伏的巨大變化。
在爬行動物退位後,代之而起的是哺乳類動物,還有鳥類。一些四足有蹄、以吃植物為生的獸類繁殖起來,食肉類動物因有了食料也隨之發展起來了;地球上的生物,漸漸演變成為今天的狀況,人類登上地球這個舞台的條件成熟了,地球的歷史也隨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地球在不停地轉動,隨著它的轉動,時間在前進,幾十億年過去了,這才具備了適於人類發生和發展的條件。人類成為地球的主人,地球的歷史開始了一個新紀元。
究竟人類是多少年前在地球上出現的,至今還說不出一個肯定的數字,但進入第四紀後,人類才開始發展起來,這是毫無疑問的。
早在3,000多萬年前,地球上就已出現了一種高級的哺乳動物古猿。這些古猿本來在森林中生活,成天在樹上攀援,但是由於環境變化,有一部分古猿下了地,而且學會直立行走,手腳分化,視野變得開闊,頭腦也發達焉,終於能夠製造工具和說話,進化成了人,這種轉變現在一般都認為是在第四紀完成的。
第四紀時,幾次出現了世界范圍的氣溫降低,造成一些地區終年為冰雪所封凍,冰川掩蓋的陸地面積,最大時曾達5,200萬平方千米,比現在要大3倍多。
由於大量的水被凍結在冰川里,海洋里的水量減少,海面降低,今天不少被海水淹沒的地方,當時都露出在海面上,亞洲美洲之間的白令海峽,曾是連接兩大洲的「陸橋」。
氣候變冷,生物的生存和發展受到影響,一些地區的森林減少直至消失;原來溫暖潮濕的叢林變成了乾冷的草原,在這個變化過程中,有些生物因不能適應環境的改變,所以絕滅了;也有些生物為了適應環境則改變了自己的形體和習性。一部分古猿下地生活,看來也是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
人類的祖先為了得到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條件,經過難以想像的艱苦歷程,終於克服了環境改變帶來的困難,走出了一條從只能適應環境到自發改造環境的新路。
在雲南省元謀,找到了150_180萬年前的猿人化石,同時發現了少量石器和用火的痕跡。約在50萬年前,生活在今天的擊口店一帶的猿人,更已能造出大批石器和骨器,留下了許多用火的遺跡。到幾萬年前,那時人的形象便和今天的人接近了。
除了人以外,任何其他生物對自然界的影響都是無目的的,只有人才使自己的行為成為有意識的活動。人的有目的的改造環境的作用將愈來愈顯現出巨大的威力。
人類的時代同地球歷史上的「朝代」相比,只能說是剛剛開始。人類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很短,人類具有現在這樣強大的力量,為時更晚。
沒有得到科學技術武裝的人,在大自然面前是軟弱無力的。而近代科學技術和大工業的興起,不過200多年。如果把地球比做千歲老人,那麼人僅僅是在不到半小時以前才獲得了從知 識轉化來的巨大力量。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從前需要許多人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做到的事情,現在只需要少許人花費較短時間就能完成。最初出現的蒸氣機,頂得上幾匹馬幹活,面現代的火箭發動機,則頂得上1,000億匹馬幹活。
如果僅把人力作為一種自然力和其他自然力相比,那末人力是微小的。但是,只要人掌握科學技術便能駕馭自然力,並使之為人類造福。移山填海,上天入地,現在都已不是神話而是現實了。
三葉蟲在地球上持續生存了3億多年,人類地地球上生存的時間,還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實在是年輕得很;我們的地球,還有太陽,都仍處在活動力很強的時期,象現在這樣運轉、發光、發熱,還可以保持好多億年。因此,人類有充足的時間在這個舞台上大顯身手,給地球的歷史寫下新的光輝的篇章,並進而到地球以外的空間或星球去開拓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