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寶寶出現牙菌斑是常見的事,該如何避免
牙菌斑是一種細菌生物膜,常附著在兒童牙齒表面。屬於軟而不融的細菌群,漱口很難去除牙菌斑。主要成分是細菌、細胞間物質和脫落細胞。當斑塊與其他鈣化結合時,容易形成牙垢。隨著口腔內牙結石越來越多,有可能覆蓋牙齒表面,對牙齦造成刺激、水腫、炎症甚至牙周病。因此,牙菌斑患者的主要症狀是牙齒疼痛。牙結石或言語也可能引起咽喉炎症、頭痛、發熱等。牙菌斑主要對牙齒和牙齦有害,對兒童的主要危害可分為兩種,即齲齒和牙周病。齲齒也叫齲齒,意思是牙菌斑中的細菌。齲齒可以牢固地附著在牙齒表面。細菌會將口腔中的糖攝入,然後分解形成糖產生酸,酸會破壞孩子的牙齒,最終形成洞。當牙菌斑靠近牙齦時,細菌產生的毒素或其他物質會刺激牙齦,形成炎症,即牙齦炎。如果此時媽媽不注意和控制孩子的牙齒,可能會發展成牙周炎。
以上就是回答的所有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2. 牙菌斑是牢固黏附在牙表面的細菌性薄膜,要怎麼應對
大家的口腔內部里邊充滿了各種各樣微生物菌種,牙菌斑是牢固地粘附在牙齒表層的細菌性塑料薄膜。
牙菌斑被清除幾個小時後又會迅速發生,假如不刷牙,食材碎渣等長期性囤積在牙齒上,漸漸地便會產生很厚的、不光滑的、由此可見的牙漬,時間長以後與唾沫中的礦物融合,增厚發硬產生淡黃色或灰黑色的牙結石。牙結石表層易粘著牙菌斑,又不易清除,進而造成牙齦炎症。
3、木簽
用於清除牙齒縫中的渣屑,但是不建議時常應用,有誤的應用會損害牙齦。
4、空隙刷
空隙刷是口腔內部日常維護保養中主要的清潔用具,別稱也稱牙間刷。殊不知,並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必須應用此項專用工具。假如牙周炎造成的牙槽骨吸收和牙齦萎縮導致了牙縫增大,或是老人生理牙齦萎縮引起的牙縫擴大時,便是應用牙縫刷的極好機會。
5、水牙線
牙齒與牙齦交匯處有一個約2mm深得緊緊圍繞牙齒但沒有依附在牙齒的溝叫牙齦溝.這也是通往牙齒基石的最重要的交匯處,但卻容易藏污,是最易於造成牙齒及牙齦病症的地區,塞在牙齒縫中的食材殘屑,除開令人難受和自身含有細菌外,更高的壞處取決於它給牙菌斑給予營養元素,用水牙線清理實際上便是阻隔牙菌斑的一個關鍵養分來源於。
6、超聲波洗牙
超聲波洗牙別名齦上潔治術(別名潔牙)指的是用潔治術械除去齦上牙石,菌斑並拋光牙面,以延遲時間菌斑和牙結石的再堆積,以做到牙齒健康保健的目地!維持口腔內部良好的習慣,有著身心健康小日子
3. 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
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過程可分為三個基本階段:
1.獲得性薄膜(acquired pellicle)形成,最初有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至牙面,形成一層無結構、無細胞的薄膜。它形成的速度很快,在剛清潔過的牙面上。數分鍾內便可形成,1-2小時迅速成層增厚,厚度為1-20 um,在跟緣區較厚,牙尖區較薄,由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組成,能為細菌勃附提供特殊受體,具選擇性吸附細菌至牙面的作用,可促進早期細菌的勃附定植及細菌共聚,能決定細菌附著的順序,又可作為細菌的營養。
2.細菌粘附(adhesion)和共聚(coaggregation),獲得性薄膜一旦形成,口腔內的細菌便陸續地定殖(colonization)於薄膜,細菌表面與宿主組織表面間存在著高度選擇性,僅少數細菌具有直接X附於薄膜的能力。最初附著的主要是一些革蘭陽性球菌,附著機制十分復雜,這些早期菌的定植又為後期菌的附著提供表面。不同類型細菌表面的相應分子間的互相特異性識別並粘附稱為共聚。 3.菌斑成熟,細菌通過粘附共聚相互連接。定植菌迅速分裂、繁殖和生長,導致菌斑細菌數量和種類增多,形成復雜菌群。在菌斑成熟過程中,細菌定植有一定的順序,首先吸附到牙面的是革蘭陽性球菌,鏈球菌占優勢,然後是絲狀菌、放線菌,以後隨著菌斑的成熟,細菌種類逐漸增多,菌斑大小和厚度增加,厭氧菌、能動菌和螺旋體(如彎麴菌、密螺旋體)等比例上升。早期定植菌間可相互共聚,後期定植菌間也可互相共聚,早期定植菌一般不識別後期定植菌,僅少數細菌例外,如梭桿菌既可識別早期定植菌,又可識別後期定植菌,使早、後期定植菌的豁結橋在菌斑生物膜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一般12小時的菌斑便可被菌斑顯示劑著色。早期菌斑增長較快,成熟時則較慢,9天後便形成各種細菌的復雜生態群體,10-30天的菌斑發展成熟達高峰。
4. 牙菌斑是存在於牙齒上的細菌結成的斑,要用什麼辦法能有效去除牙菌斑
牙菌斑是基質包裹的互相粘附、或粘附於牙面、牙間或修復體表面的軟而未礦化的細菌性群體,為不能被水沖去或漱掉的一種細菌性生物膜。說白了就是一個超級堅固的細菌城堡,我們口腔中的唾液,對於細菌來說是豐富的營養來源,口腔中濕潤的環境,又非常適合細菌生長,這種環境中,口腔內細菌菌種多達300多種!盡管我們每天刷牙,口腔細菌卻無處不在。
抑制口腔內細菌滋生最好選用專業口腔消毒水,必達凈®口腔粘膜消毒劑所含的聚維酮-碘,可以有效殺滅口腔中99%以上的有害菌群,並且,在用必達凈®漱口15分鍾後,滅菌作用依然有效。防治口腔細菌滋生形成牙菌斑,正確做法是,飯後用必達凈®含漱3分鍾以上可達到最佳效果,每天2-4次。長期堅持使用,即使已經有輕微的牙齦炎發生,也會慢慢治癒。
5. 牙菌斑生物膜的作用
牙菌斑生物膜 能夠容納多種多樣的菌屬生存其中,其成層的結構中包含了對氧敏感性不同的需氧菌、兼性厭氧菌和絕對厭氧菌。這些細菌嵌人在含有豐富多糖、蛋白質、肽和礦物質的基質中。牙菌斑生物膜是菌叢賴以生存的基礎,其作用可歸納為:
1、抑制細菌代謝活性,保護菌斑菌叢抵抗口腔的苛刻環境,使細菌在某些不很適合的生存條件下仍能存留。
2、生物膜內所含的多聚體基質起約束性網路的作用,可維持菌斑結構的完整和保持膜內的通道,以攝取和貯藏食物,控制基質成分的移動速度。
3、菌斑生物膜中高水平的巰基能中和氧基,抵抗氧化損傷,使自菌斑表層擴散穿透的氧氣流不致使多數菌細胞被氧化。
4、濃縮從環境來的營養物質和其他元素,保留一些從菌體細胞遺漏出來的溶解物質。
5、表達新基因,使某些基因脫遏制而賦予細菌新的表型。
6、保護微生物抵禦抗菌葯物。生物膜中細菌對抗生素的抵抗力約為同種浮游細菌的1000倍。
6. 有了牙菌斑怎麼辦怎麼才能除去
1.用著色劑確定牙菌斑的位置。牙菌斑肉眼幾乎不可見,因此想知道有多少牙菌斑在牙齒上是很難的。為了搞定這點,你可以在雜貨店或葯店買「顯色片」。把它嚼了之後,牙齒上的牙菌斑就會被染成鮮紅色,這樣就能很輕易的對牙齒上的牙菌斑進行定位,然後針對這個區域進行刷牙。用棉簽蘸上綠色食用色素塗抹在牙齒上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把牙菌斑染成綠色方便定位。
2.使用正確的牙刷和牙膏。為了有效的清潔牙齒,確保把牙菌斑清除的盡量干凈,選擇正確的工具是很重要的。盡管市面上有許多琳琅滿目的牙刷,但美國牙科協會聲明任何「圓頭,拋光軟毛尼龍牙刷」都可以勝任。硬毛牙刷會磨損牙釉質。除了正確的牙刷,你還需要好的物理抗菌牙膏。物理抗菌牙膏可以使牙齒堅固,防止蛀牙,改善口腔炎症、預防牙齦牙周等疾病。牙醫推薦每3到4個月更換一次牙刷,隨著使用時間增長,牙刷的清潔能力變弱。
7. 如何打碎細菌生物膜,讓細菌分開
細菌生物膜會引起尿道炎、前列腺炎、腎結石、中耳炎、齲齒、牙周炎、口臭等多種疾病,它們往往會反復發作,極難徹底治癒。
「只要條件適宜,任何細菌均可形成生物膜,而至今尚無葯物能有效防治此類感染。」近日,由華西口腔醫學院口腔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辦的「2011年國際微生物生物膜學術研討會」召開,大會執行主席、微生物學家施文元接受了《科學時報》采訪。
在自然條件下,細菌以浮游和生物膜兩種生長狀態存在。為抵抗環境中的各種不利因素,如抗生素的殺菌、過酸或過鹼的環境、被宿主免疫細胞吞噬等,單一或多種細菌會聚集成團塊,形成與單個遊走態細胞對應的生物膜。
在細菌生物膜中,細菌本身只佔不到1/3的體積,餘下的空間則由細菌分泌的「胞外基質」的粘性物質占據。正是這些粘性物質將成千上萬個細菌連接在一起。施文元將其比喻為一個國家「有著嚴密的社會組織」。
據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專家估計,人類65%以上的細菌感染與細菌生物膜有關。施文元介紹,生物膜的形成是一個循環往復的動態過程。細菌先要粘附於人體組織或物體表面,然後通過「醯化同絲氨酸內酯」分子進行相互間的信息交流,引來同類細菌聚集。當醯化同絲氨酸內酯的濃度升高時,細菌體內的某些基因被激活,分泌出構成胞外基質的蛋白成分,從而形成完整的生物膜結構。
強生公司亞太地區研發部總監俞大鑫以蛀牙為例,描述細菌生物膜的致病原理。牙齒上的菌斑生物膜會產生大量的酸,酸溶解牙齒就會形成蛀牙。因此要控制蛀牙,首先需把菌斑生物膜控制住,以減少酸的產生。「只有把菌斑控制住,氟才能強化牙齒生長。這就是為什麼防蛀牙膏里不但含有氟,還有一些殺菌成分。」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新型生物材料的應用日益增多,生物材料相關感染率逐年上升。據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99%的機械通氣患者氣管插管處有細菌定植並反復感染,導尿管相關泌尿系統感染發生率為92%~93%。
「生物膜細菌對於抗菌葯物具有天然的抵抗能力,它的耐葯機制與單個細菌迥然不同。」生物膜之父、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Bill Costerton告訴《科學時報》記者,不攜帶耐葯基因的敏感菌形成生物膜後,對抗菌葯物的敏感性會降低,但當細菌脫落為浮游菌後,又很快恢復對抗菌葯物的敏感性。「當感染部位的細菌或生物材料污染的細菌一旦形成生物膜,即使使用正常劑量成百倍甚至上千倍的葯物也不易治癒。」
施文元認為,生物膜細菌強大的耐葯性與生物膜的結構息息相關。如何應對生物膜細菌的耐葯性?他給出了兩種辦法:一是研發新的抗生素;二是打碎生物膜,讓細菌分割開來。「但無論哪種辦法,都必須清楚了解生物膜的形成機理和結構。」
在最近的研究中,Bill Costerton正嘗試向細菌群體發送錯誤信號,使其通過接受錯誤信號自動解離。他希望,通過阻斷信號通道,破壞細菌生物膜結構。比如,放正負微電流在生物膜兩端,讓電流擾亂生物膜細菌。「當然,還可以再加入一些抗生素,這樣才有去除生物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