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今後如何開展生物安全工作

今後如何開展生物安全工作

發布時間:2022-06-03 19:44:30

⑴ 養豬場如何做好生物安全

豬場做好生物安全的17個關鍵要點!
防疫一線
2018-01-25
關注


集約化種豬場的生物安全體系是通過各種手段以排除疫病威脅、保護豬群健康、保證豬場正常生產發展、發揮最大生產優勢的方法集合體系的總稱。一個嚴格、全面、系統的內防外控的生物安全體系的建立對於養豬生產尤為重要。



01

引種

初次引種,在選擇供應單位時,盡可能減少供應單位數量,盡量做到種源引種供應單位的單—性;同時需考察種豬健康水平,有必要要求供應商提供血清檢測報告及其健康歷史。要讓本場獸醫與對方獸醫溝通討論,商定一套適宜的隔離與本土馴化計劃,確定隔離期、檢測與免疫接種需要。

02

隔離舍

規劃設計

在豬場設計中,隔離區最好坐落在生產區的邊界之外。隔離舍與大群之間的理想距離是4.8公里,但至少要達到400米。從布局上應考慮主流風向和表水徑流,確保不會將污染從隔離設施帶到大群。

管理

場區內基礎設施設備和建設要符合管理要求,生產工作須科學化、養殖記錄要規范化,區內的豬群要有可追溯標識。按照全進全出模式運營,所有引進種豬都應與大群隔離不少於八周,其中四周完全隔離,在第四周時由獸醫對豬進行采血檢測,檢測結果出來之前任何動物都不得從隔離舍轉出。

03

生產流程

各單位應採用全進/全出生產系統,以降低飼養環境中的病原水平。當病原水平高的時候,這種系統能夠降低發病風險。而且,還能防止疾病從高日齡豬只傳給小日齡豬只,從而改進豬場的健康狀態和生長速率。

04

豬舍布局

在中國養豬建設過程中,根據規模大小,可分為一點式、兩點式、三點式或多點式布局。較小規模的豬場可根據土地面積大小設計一點式,這樣管理比較方便;大規模的豬場(如超過2400頭母豬的豬場),可根據管理要求設計兩點式或三點式,每個區域布局可根據主風向把保育區放在上方向,其他飼養區域可布局在下風向。

05

封閉豬群與擴繁

封閉豬群是生物安全的關鍵要點之一,可以將疾病入侵的風險降至最低,保障舍外環境對豬只的影響,有利於舍內小環境的調節,給豬只提供舒適的環境要求,有助於豬群內部健康狀態的穩定。

06

環境控制

當前建設的豬場均為密閉性豬舍,因此豬舍內部的環境對豬群的健康和生物安全有著重要影響,在豬舍的環境系統設計上,豬舍環境控制系統是一個整體,應當根據豬只的生活習性和對環境的要求綜合考慮欄體設計、地板設計、空間設計、排污設計、房舍結構等一系列因素。從而確保豬舍空氣的良好,給不同階段的豬群提供最佳適宜的溫度。

07

供料方式

料塔是生物安全中最容易忽視的地方。因此在豬場供料方式設計上盡可能將料塔設計在場外靠近豬舍的地方,飼料運輸車不進入豬場。同時定期清空、清掃料塔,確保料塔保持密閉、乾燥。建議:有條件的豬場可以採用集中供料的輸料模式,從供料環節減少生物安全隱患。

08

消毒

生物安全措施應著重考慮設施和設備的衛生。應當系統地對豬場進行消毒,包括:豬群內正在使用的設備的清洗消毒、場內使用的車輛的清洗消毒和人員進出豬舍的消毒等。消毒過程包括:噴霧消毒、清洗(人員需要洗澡),再用合適的、高效的消毒劑按照標簽說明進行消毒。

09

人員

盡管最容易傳播疾病的方式是豬只的轉群,但通過豬場人員造成的疾病引入的風險也很常見。要想降低經人員引入疾病的風險,必須對豬場員工進行系統生物安全的培訓並嚴格要求,從人員角度最大限度確保生物安全。

10

出豬台設施

在豬場的生物安全體系中,出豬台設施是僅次於場址的重要的生物安全設施,也是直接與外界接觸交叉的敏感區域,因此,建議建造出豬台時需:

劃分明確的出豬台凈區和臟區;

出豬台的設計應保證沖洗污水不能迴流豬舍;

建造防鳥網和防鼠措施:

保證出豬台每次使用後能夠及時徹底沖洗消毒;

出豬台應設計在豬場下風向或距離生產區更遠的區域。

內部生物安全的目標是控制豬場已有疾病的擴散,盡可能降低這些疾病的發病率,外部生物安全的目標是維持豬群良好的健康水平,避免新的病原侵入豬群。以下將詳細解讀豬場外部生物安全措施。

豬場外部生物安全措施

11

訪客進出

建立來訪預約及登記制度,確保訪客理解並遵守豬場的生物安全守則;

設置工作人員和訪客的進出口及通道標識,避免交叉、重疊;

訪客需按規定沐浴消毒甚至隔離後才能進入場區及豬舍,除非必須,訪客不應進入豬欄、轉豬走道,或觸摸豬只;

訪客個人物品不得帶入豬舍,所帶的測量記錄儀等應經過徹底清洗和消毒,豬場應適當備置這類物品,盡量避免使用其它豬場用過的設備;

為投遞人員設置投遞點,避免設在場內人員穿行的區域,確保郵件、養豬設備、飼料、葯品、精液等外來物品的安全。

12

車輛進出

來訪車輛盡可能不進入場區邊界,可在場外設停車場;不允許載豬(包括活豬和死豬)車輛進場;只允許本場車輛和機械進入場區,在入口設置消毒池,進場車輛需嚴格消毒,尤其注意清除帶有藍耳病等疫病風險的糞便;

制定一項「無歸」政策,任何豬只一旦越過了某個特定邊界,如只要踏上了卡車車廂,就不能再返回豬場;

確定豬場的「臟路」(拖車、飼料、運輸車輛、掉落家畜撿拾車、糞車)和「凈路」(豬場和員工的車輛),「臟路」應遠離豬舍;確保料車不需要一次為兩家豬場送料,最好採用現代化的自動飼喂系統,實現場外供料;

確保運豬卡車到場前經清洗消毒,並充分乾燥。任何情況下參與裝豬的卡車司機都不得進入任何豬舍;除非絕對必須,否則豬場人員不應進入運豬車或接觸車廂擋板,尤其是在卡車直接來自屠宰場的情況下。

13

豬場服裝

場區邊界處提供靴子消毒池,消毒前應先清除所有可見的糞污,要注意,雨水的稀釋、錯誤的濃度、以及久不更換都會影響消毒液的效果;

為不同的豬舍配置不同的靴子和服裝,避免豬舍間交叉使用,用後應清洗消毒,一次性物件用完都應棄置;

如場內員工不得不進入裝豬卡車,那麼他們重新進場之前必須徹底清洗消毒靴子,並更換全套服裝。

14

豬只參展的生物安全

參展前確保參展豬只的健康狀況及參展場所和運輸車輛的安全;

避免互借設備,並確保豬欄、喂料器、飲水器等所有設備在使用前後的消毒和乾燥;

減少參展豬只與人和動物的不必要接觸;

做必要的獸醫和獸葯儲備,以應對參展時出現的突發情況。

15

豬場外來動物控制

確保豬場圍牆和建築完好安全,防止野豬等動物進入;清理豬舍內外雜物,一經發現鼠跡馬上解決;做好場內外清潔,減少蒼蠅蚊蟲的滋生;

清除豬舍周圍的鳥巢,確保豬場設有防鳥裝置,料槽加蓋,及時清掃灑落飼料;

讓貓狗等寵物遠離豬場;工作人員家中如有豬以外的動物,到場工作時要求必須保障個人衛生,如家裡有養豬,進場前不應接觸,否則就相當於造訪了另一家豬場,則24小時內不得接觸場內豬只。

16

死豬處置

為員工列出一套清晰的處理轉移死豬的例行規程;

死豬及妊娠產物應立即、正確、合法地處置,死豬應當焚燒或深埋,死豬處理地點應被視為高危地區;

最理想的煉油車的收集地點應位於場外,或在遠離豬舍的地方,收集點的豬場方入口和收集者入口之間應有清晰分界,使用後需清洗消毒。

17

空氣凈化

除了在豬場選址及規劃設計時考慮周邊地理及生態環境,還可以為豬場設計安裝空氣過濾系統,尤其是公豬站、母豬場等對生物安全要求嚴格的原種豬場。外界空氣通過多重空氣過濾裝置,能過濾掉99.5%以上的0.3μm微粒,能有效阻止豬藍耳病、豬瘟、偽狂犬、□蹄疫、喘氣病等原微生物感染,確保公豬站內公豬的健康,降低保育豬、育肥豬的死亡率,提升豬場效益。

⑵ 豬場應該怎麼做好生物安全體系

1、遵循生物安全原則,隔離很重要,豬場要遠離居民區、遠離交通主幹道、以及屠宰場等區域,更適合位於地勢高、平坦、背風、水源豐富的地帶,同時還要電力充足,運輸方便。豬場還要根據功能進行劃分為生活區、生產區、辦公區、隔離區等。生產區是整個豬場的主要部分,隔離區要距離生產區、生活區至少100米的距離,生活區周圍要與生產區隔開,與生產區在平行方向,辦公區在生產區外圍。
2、出入生產區的人員要將手機放入消毒櫃,衣物脫在臟衣服的衣櫃,然後還要及時洗澡,不能低於10分鍾,降低頭發、衣物、身體以及指甲帶來的污染源;另外,進入生產區的時候還要換上工作裝和膠鞋,經過消毒池之後進入生產區。同時還要減少生活區的病源被帶入生產區,避免交叉感染。
3、廠區內的道路、趕豬的通道、裝豬台以及化肥池等需要進行重點消毒,每周都要進行消毒一次。通道、裝豬台以及化糞池使用後一定要先清洗干凈在進行消毒。用工具每次使用後及時進行消毒或者高壓蒸汽消毒半小時;空欄後,對豬舍的欄體進行徹底清洗,清洗合格後進行消毒,主要會通過熏蒸消毒、消毒水沖洗等方式。豬場疾病不同,引起傳染性疾病的風險較大,需提前制定引種計劃,引種不要超過3次,引種前先進行檢測,檢測合格後再引種。

⑶ 如何加強農業生物安全工作

嚴格按照國家標准執行,禁用農葯和部分作物上禁用的農葯,對生態破壞的農葯禁止施用

⑷ 養雞場做好生物安全的幾點措施

雞場環境的衛生情況可直接影響雞群的健康,保持良好的衛生環境應是養雞場的基礎工作。另外,養雞場應制定嚴格的消毒制度,雞場消毒是控制和消滅病原微生物傳播的有效措施。

嚴格來說,生產區應一周消毒一次,工作區和周圍環境兩周徹底消毒一次,尤其是疫病高發期,一定要做到這個頻次的消毒。

除了生存環境之外,設備及用具、車輛、進出人員也要進行消毒,雞場應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做到防患於未然,不能在發生疫病的時候才要開始防治,而是要在疫病到來之前就要提前防控。

注意事項:

一般合格的養雞場應將生產區、管銷區、生活區嚴格分開,對於生產區應盡可能根據不同的功能劃分成若干個較小的、互相獨立並距離較遠的小區或分場。

根據地勢和主風向合理安排各個功能區的位置,保持雞舍乾燥以及良好的通風性能,各功能區之間應設立屏障和進出門崗。嚴格區分場內、外道路及場內凈道和污道,避免交叉感染。

⑸ 如何做好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管理機構及管理職責

(1)設立(校級)實驗室安全管理委員,負責全校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

(2)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負責全校生物安全管理日常工作和生物安全應急處置工作。

(3)各院系、醫院或從事相關工作的其他二級機構,設立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領導小組,實行領導小組領導下的實驗室管理負責制。

(4)各二級單位的法人代表,對該單位生物安全負有完全責任。

(5)實驗室主任、教學實驗中心主任、課題負責人、實驗教學主講老師為所在實驗室的生物安全負責人,負責確保實驗室設施、設備、個人防護設備、材料等符合國家安全有關安全要求,評估實驗室生物材料、樣本、葯品、化學品、化學品和機密資料被丟失或不正當使用的危險,並對其定期檢查、維護和更新,以保障實驗室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正常運轉。

生物安全級別與實驗室設置

具有感染威脅的生物危險度分為四級,級別越高,潛在危險越大。一般高校或研究所所涉及的是一級或二級生物安全水平的基礎實驗,更高級別生物安全威脅的實驗很少開展,如需要進行更高級別生物安全威脅的實驗,必須向學校相關領導機構通報,實驗室相關設施及操作必須嚴格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第三版)執行。

(1)危險度1級(無或極低的個體和群體危險)不太可能引起人或動物致病的微生物。

(2)危險度2級(個人危險中等,群體危險低)病原體能夠對人或動物致病,但對實驗室工作人員、社區、牲畜或環境不易導致嚴重危害。

(3)危險度3級(個體危險高,群體危險低)病原體通常能引起人或動物的嚴重疾病,但一般不會發生感染個體向其他個體的傳播,並且對感染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

(4)危險度4級(個體和群體的危險均高)病原體通常能引起人或動物的嚴重疾病,並且很容易發生個體之間的直接或間接傳播,對感染一般 沒有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


根據國家對實驗室生物安全分類管理規定,將實驗室分為Ⅰ級,Ⅱ級,Ⅲ級,Ⅳ級,實驗室的設置應報國家有關部門批准,確定實驗室級別,取得相應資格證書。

生物安全工作

(1)實驗室應制定意外事故的應對程序和突發事件德應急預案,應急預案應報學校「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備案。

(2)實驗室安全管理負責人有責任監督實驗室工作人員對易燃、易爆、有毒、放射性物品和病原體微生物等進行確認,分類管理,安全存放,隨時監控。

(3)實驗室安全管理人員應記錄實驗室危害評估的結果及所採取措施,發現問題應及時上報實驗室管理領導小組。

(4)實驗室安全管理人員必須對本實驗室操作有害材料的安全行為進行全過程監督和記錄,提供生物安全指導。

(5)對於高風險核污染材料應嚴密控制,專人管理,並有采購、使用記錄等,防丟失或遺失。

(6)所有廢棄物用使用可靠方法處理。

(7)實驗室安全管理負責人有義務督促使其實驗室的工作人員進行定期的健康檢查。

(8)不得擅自改建實驗室或改動實驗室設置,確需改建或變更設置的,要對生物安全影響進行評估,經相關部門批准後,報學校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備案。

(9)定期向公眾進行不同形式的生物安全教育,對相關實驗室工作人員進行分級培訓。

答案來自

⑹ 豬場的生物安全防禦很重要,養殖戶豬場的生物安全防禦從哪些做起

豬場的生物安並在自配的混合飼料中添加脫霉劑。第四:定期給豬只驅蟲後喂服健胃葯物。在飼喂自配的混合飼料後,平時喂給白菜、紅薯、紅苕騰、羅卜菜、藍瓜,讓豬只隨時都有好食慾。仔豬季節性腹瀉、還有因為空氣質量差,而一並引發的呼吸道疾病等,都令人棘手。所以;在秋季養豬,為了最大程度上的,防止豬患病。控制豬舍的溫度、濕度與空氣是極為關鍵的。

疾病遺留。對於夏季發過高熱病的豬場,豬只的免疫系統受到損害,豬群免疫力下降,部分豬仍然處於病毒排毒期,健康狀況一時難以恢復。地衣芽孢桿菌等優質的微生態制劑,促進豬胃腸道菌群的定植和平衡,很好地建立起了豬染病的第一道防線,這一點對提高全群免疫力至關重要,在防控上能發揮以八兩撥動千鈞的作用。


⑺ 如何加強檢驗科生物安全管理

1 加強安全設施 實驗室所有設施、設備和材料都應符合國家的要求和標准,醫院管理層應聽取檢驗科負責人的建議,提供足夠的生物安全設備。根據實驗室的要求安裝符合生物安全和工作要求的Ⅱ級或Ⅲ級生物安全櫃、負壓罩、高壓滅菌器、洗眼器。生物安全櫃安裝要求遠離污染區入口處和人員頻繁走動的區域,污染區內應設置消毒裝置,有獨立的排風系統,確保實驗室的氣流方向是由清潔區流向污染區,同時也要保證實驗室空氣只能通過高效過濾後經專用排風管道排出。實驗室內應設置急救用品或急救葯箱,以應對職業暴露後及突發事件的發生。
2 生物安全隔離制度及個人防護用品 首先,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在進入時應限於經過授權的人員,其次,實驗室應明確分隔為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區和區之間設緩沖間。應保證對技術試驗區的防護水平控制在經過評估的相應風險范圍內,保證足夠的通風和防止潛在傳染因子及有害氣體的擴散,防止風險進入周圍社區。在實驗室的每個進、出口處都應有國際通用的危險標志牌。建立好各項試驗記錄和制定出相應的操作規程及管理文件。加強個人防護。個人防護用品主要包括:工作服、隔離衣、防護服、工作帽、面罩、手套、呼吸保護裝置及正壓氣體供應工作服等,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3 做好樣本採集接收和廢棄物處置 在實驗室工作中,樣本的採集、接收的方法不當,都可使相關人員造成感染及環境污染,檢驗科—定要嚴格的制定出相關的SOP規范管理文件。樣本容器應採用防漏、加蓋、堅固、安全的容器。接收標本應在專設的房間,而且要建立標本接收登記記錄。實驗室的廢棄物是造成醫院內潛在的生物污染源。廢棄物分為:病理性廢棄物、葯物件廢棄物、感染性廢棄物、化學性廢棄物及損傷性廢棄物,它們含有大量的細菌和病毒,具有較強的毒性及腐蝕性,處理時稍有不當,易引發生物污染,造成嚴重後果。為此,廢棄物的處理須經過專項培訓的人員專人負責,分類進行收集。嚴格實行密封化、標志化、無菌化的規范管理原則,按照規定的時間和路線運送至指定地點,由專人進行焚燒。

4 實驗室人員培訓是預防和控制實驗室感染的—個重要環節,嚴格建立各項操作規范、個人行為規范,良好的內務規范以及實驗後的清場、消毒、滅菌的規范,使工作人員從思想上認識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把生物安全預防落實到每天的工作中去。所有人員應熟悉職業暴露後所執行的程序、各種緊急醫學處理措施。也可以選擇責任心強、業務水平較高者進行有關針對性的培訓,強化生物安全意識和基本技能,使他成為一名合格的生物安全骨幹人員,對實驗室存在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進行指導、監督和控制。

⑻ 防疫,現場采樣,無害化處理人員在開展防疫,采樣等工作前,如何加強個人生物安全

提高職業風險防護意識是避免風險因素對自身造成損害的基礎。
熟悉和掌握自身崗位特點,了解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職業風險和這些風險因素可能對自身造成的影響。
熟練掌握各種防疫活動中需要或必須做到的個人防護措施。
了解常見人獸共患病的種類和傳播途徑,增強防護知識,做好檢查和預防。
基層動物防疫員開展工作前要穿(戴)好口罩、手套、防護服和防水膠靴等防護用具,手套要做氣密性檢查,口罩要符合生物安全標准
。防疫結束後要按正確程序脫掉防護用品,洗手、消毒。消毒劑的配置一定要嚴格按照要求進行,確保濃度准確,現配現用,避免消毒葯品對皮膚、眼睛等器官的刺激和傷害。
防疫工作中還應注意器械(如針頭、刀片等)的安全使用,避免造成損傷。
要有正確的動物保定措施,由經驗豐富的健壯人員保定,避免受到動物攻擊,避免徒手捕捉,防止被動物咬傷、抓傷和踢傷。

⑼ 生物安全防護措施有哪些

生物安全防護措施主要是指生物實驗室的防護措施。我國生物安全實驗室是按照研究對象的不同而進行分級,一共分為四級。
一級:對人體、動植物或環境危害較低,不具有對健康成人、動植物致病的致病因子。這類的實驗室可以處理較多種類的普通病原體,例如犬傳染性肝炎、 非感染性的埃西里氏大腸桿菌,以及對於非傳染性的病菌與組織進行培養。 在這個水平中需要的防範問題的生物危害性的措施是微乎其微的,手套和一些面部防護。在一般情況下,被污染的材料都留在開放(但分別註明)廢棄物容器。實驗後洗凈程序與我們在許多方面對現代日常生活對於微生物的預防措施皆相同。實驗室環境中使用的所有細胞和/或細菌所使用的所有材料都必須經過高壓釜的滅菌消毒處理。實驗室人員在實驗室中進行的程序中必須經由普通微生物學或相關科學訓練的科學家監督且必須事先訓練之。
二級:對人體、動植物或環境具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潛在危險的致病因子,對健康成人、動物和環境不會造成嚴重危害。有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這類實驗室較能處理較多種的病菌,且該病菌僅造成輕微的疾病給人類,或者是難以在實驗室環境中的氣溶膠中生存。適合它的病原體包括各種細菌和病毒但僅造成輕微的疾病給人類,或者是難以於實驗室環境中的氣溶膠存活,如艱難梭菌、大部分的衣原體門、A;B與C型肝炎、 A型流感、萊姆病、沙門氏菌、腮腺炎病毒, 痳疹病毒、艾滋病毒,羊搔癢症, 抗葯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與VRSA。實驗人員與處理病原體人員需為特定培訓和高級培訓的科學家;實驗時限制特定人士的出入;採取極端的防治污染物品預防措施; 在生物安全櫃或其他物理遏制設備進行可以創建;在可能造成傳染性氣融膠或噴霧被製造時必須在二級生物安全櫃進行。
三級:對人體、動植物或環境具有高度危險性,主要通過氣溶膠使人傳染上嚴重的甚至是致命疾病,或對動植物和環境具有高度危害的致病因子。通常有預防治療措施。該級別適用於臨床、診斷、教學、科研、或生產葯物設施,這類實驗室專門處理本地或外來的病原體且這些病原體可能會藉由吸入而導致嚴重的或潛在的致命疾病。這些病原體包括各種細菌,寄生蟲和病毒可能導致人類嚴重的致命性疾病,但已經有治療法包含炭疽桿菌、結核桿菌、利什曼原蟲、鸚鵡熱衣原體, 西尼羅河病毒,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 東部馬腦炎病毒, SARS冠狀病毒、傷寒桿菌、貝納氏立克次體、裂谷熱病毒、立克次氏體與黃熱病毒。實驗室工作人員必須在對於致病性和潛在的致命或致病性病原體的具體培訓,且必須被對於此方面有經驗之適任科學家之監督。所有涉及感染性材料的操作過程是在生物安全櫃,專門設計的通風櫃,或備有其他物理抑制裝置/穿著適當的個人防護衣物和設備的人員進行。該實驗室具有特殊的工程和設計特點。
 
四級:對人體、動植物或環境具有高度危險性,通過氣溶膠途徑傳播或傳播途徑不明,或未知的、危險的致病因子。沒有預防治療措施。此級別需要處理危險且未知的病原體且該病原體可能造成經由氣溶膠傳播之病原體或造成高度個人風險,且該病原體至今仍無任何已知的疫苗或治療法,如阿根廷出血熱與剛果出血熱、埃博拉病毒,馬爾堡病毒,拉薩熱,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天花,以及其他各種出血性疾病。當處理這類生物危害病原體時必須且具強制性地使用獨立供氧的正壓防護衣。生物實驗室的四個出入口將配置多個淋浴設備、真空室與紫外線光室,及其他旨在摧毀所有的生物危害的痕跡安全防範措施。多個氣密鎖將被廣泛應用並被電子保護以防止在同一時間打開兩個門。所有的空氣和水的服務,將和來自生物安全實驗室將進行類似的消毒程序,以消除意外釋放的可能性。 當一個病原體被懷疑或可能有抗葯性時都必須在BSL-4實驗室進行處理,直到有足夠的數據得到確認必須在此規格實驗室持續工作,或移交至一個較低水平的實驗室。 實驗室工作人員必須對於他們在處理極其危險的傳染性有具體和深入的培訓並且理解的標准和特殊的措施、抑制配備與設計特色。他們將會受到受過訓練與實地處理這些病原體的合格科學家的監督且實驗室的出入受到實驗室主管的嚴格控制。實驗室必須建立防止污染的協議,經常使用負加壓設備並准備或採用一個特定設備操作手冊,如此一來即使實驗室受到損害,會嚴重抑制透過氣溶膠傳播之病原體的爆發,而工作領域內的所有活動只限於III級生物安全櫃,或II級生物安全櫃一且只有配有生命支持系統與正壓通風的人才能使用。

⑽ 生物安全工作下一步打算

建設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是構建生態文明體系的重要內容。生態環境安全體系是由生物安全、環境安全、系統安全三方面組成的動態安全體系,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為避免和有效應對生物安全風險,「十四五」時期應強化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基礎性工作。

強化生物安全領域立法。完善生物安全領域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建立行之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體制和機制。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穩定性和功能性,維持足夠的生態空間,確保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科學處理涉及生態環境的重大風險問題。

以生態性預防維持生態平衡。傳染病的生態性預防是用生態學方法控制特定病毒傳播,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保持自然界生態平衡,杜絕或減少因生態環境破壞而導致的動物病原體向人類轉移。開展生態型預防,一是通過封禁保護、自然修復的辦法,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維護生態系統健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二是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構建復合生態系統,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建設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恢復生態平衡,遏制病原體媒介和宿主的生存條件,進而防止傳染病發生流行;三是做好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加大野生動物保護的執法力度,實行野生動物分區劃片保護,禁止濫捕、販運野生動物,最大限度避免病原體由野生動物向人類傳播。

做好環境污染治理。治理環境污染可以有效阻斷病原體繁殖和遷移的載體和條件,特別是在發生重大傳染病時期,為阻斷傳播途徑,應強化醫療廢物處置、醫療污水治理、空氣殺菌消毒等工作。在醫療固體廢棄物處置環節,須防止出現二次傳染或環境污染。對此,應建立科學的疫情醫療廢物處置機制,實行分類分流焚化處置。在醫療污水處置環節,須加強疫情地區污水水體監管,尤其要對農貿市場、集貿市場、超市、車站、機場、碼頭等場所的污水加強監測,確保出水指標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准要求,防止各類地表水和地下水受醫療污水、生活污水和醫療廢物污染。在阻斷空氣疫源環節,要加強對醫院、隔離場所等病原體密集區空氣的致病微生物檢測,並對空氣中的微生物、細菌進行消毒處理,防止氣溶膠傳播。

注重科技創新,推動成果轉化應用。開展生態環境與傳染病發生機理的專項攻關研究。如宿主動物傳染人的機理研究、生態環境變化對病原體變異影響的研究、環境中病原微生物的快速監測研究、環境污染對病原體傳播能力的影響研究、生態環境因素與病原體傳播的關系研究、自然災害帶來的健康損失和應急系統建設研究、傳染病國際間傳播機制與防控研究等。研究建設傳染病防控生態環境監測體系,開展對傳染病流行生態環境的動態跟蹤監測,重點建立動物傳染病監測系統。做好生態防控傳染病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工作。打通科研部門與防控實施部門之間的壁壘,讓科研成果轉化為具體的防控方案與舉措,提高傳染病防控水平。實施項目生態流行病學評估。在制定大規模開發規劃和實施重大項目時,前置實施生態流行病學評估,論證項目對生態環境的改變、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影響,盡量避免對野生動物棲息地和致病古老病原體生存環境的破壞,降低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破壞引發重大傳染性疾病的風險。

閱讀全文

與今後如何開展生物安全工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