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一、圍繞三個維度設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設定直接關繫到學生綜合素質的高低,課堂不是簡單的擺事實講道理,而要把學生作為長久性發展目標來培養。生物學是社會的科學,自然的科學,與人類生活、環境保護、社會活動等息息相關,現代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所以生物教學有很大的創造空間。
首先,知識與技能目標是指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解題能力。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只有在理解、掌握某知識點的基礎上才會有相應的應用行為,學生之所以不能對題目正確的解決或無從下手,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缺少一定的知識儲備。教學應從學生的長遠利益出發,知識與技能目標設定為以實為要,基礎知識伴隨學生的終生成長。
其次,過程與方法目標是指對學習過程的體驗、解題方法的選擇,是對知識和技能的反思和應用,是其他目標達成的媒介。高速發展的社會需要全方位的人才,要使學生具備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自強的自學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和鑽研精神。傳統的教學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不教學生動手、用腦、做人,它消滅學生的生活力、創造力,教育家陶行知深深體會到知的苦澀,行的坎坷,欲獲真知必行,故從陶知行政名陶行知。因此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設定應該以活見長,考慮掌握、記憶和再現知識的重要,也應考慮讓學生進一步深入地理解、重構、質疑知識的可能性。
第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以人為本,通過教與學達成個性發展是課程的根本目標,使學生獲得健康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價值觀,使之具有與眾不同的個性。陶行知認為:「這個社會活動,就是我們教育的范圍」,「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是教育之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校」。教學中把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校中就能夠具備學校人和社會人雙重身份,走出課堂,走近生活。走向社會。
二、知識與能力目標的落實
三維教學目標強調教育的「平等性」,體現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教師在生物教學中落實三維教學目標,首先要強調普及意識。在現實中,學生由於智力結構、思維習慣、知識積累等因人而異,在學科內容掌握上不可能齊頭並進,甚至相差懸殊,這樣就出現了學習成績「優秀生」和「學困生」之分。搞好「學困生」的教育是面向全體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1.注重「學困生」的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才的成長中,智能因素的差異只是一個基本條件,而不是唯一條件,除智能因素外,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長中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它是智能發展的動力因素。「學困生」與「優秀生」的差異並不僅僅在於智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信心、堅持性與學習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為了加快後進生的轉化,教師可以利用課下時間走近他們,了解他們的心理動向,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課上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使之產生成功的情緒體驗,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2.優化課堂教學內容,注重因材施教。應該承認,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是普遍的、絕對的,每個人都有與他人不同的個性特點。所以教師要真正面向全體學生,只有因材施教。教師可以在處理每一章節的教學內容時,先根據教學大綱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學案,注重分層作業的設計和分層評價機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被鼓勵和被要求的評價。
三、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落實
1.通過情境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生物學科的特點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特別是對於高中生來講,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獨立生活能力越來越強,在現實中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也會隨之越來越多,這些問題會在他們腦海中產生許多問號。所以在刨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盡可能貼近生活,有利於學生能夠自己聯系實際,產生疑問,引起認知沖突。然後通過開展自主的學習活動,解決問題,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具有趣味性的問題情境,把學生引入一種要求參與的渴求狀態,使學生學習毫無強迫性,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思維也處於最佳狀態,智慧的火花也會不斷閃爍。這樣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而且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注重實驗教學,培養創新能力。開發創造力,培養創造型人才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需要。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觀察和實驗是生物科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教師應在實驗課上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他們在動手中善於求異,創造新的方法: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落實
1.德育教育滲透到生物教學的各個環節。良好的品德是促使學生努力學習、和諧生活、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觀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高中生物教材在這方面的內容非常豐富、生動。可以說每一節生物專題都是德育教育的素材,教師要充分挖掘這些教育素材,將德育教育貫穿在生物教學的全過程。
2.注重美、體、勞等其它方面的教育。三維目標同樣強調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中我們不但要滲透德育,強調刨新,而且要促進學生的體、美、勞等全面發展。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自然、生物的形態美和結構美的認識,使學生提高情趣,陶冶性情,從而更加熱愛自然、熱愛生命: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生理和營養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學會營養飲食、科學鍛煉,以達到強健身心等目標。
在生物教學中貫徹新課程理念,是長期的、艱巨的任務,教師要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從基礎做起,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和實踐,讓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准確落實,使課堂煥發出教育的功能和活力。
B. 如何進行高三生物第一輪復習教學
1、演練高考真題。演練高考真題時最好不要去看答案,而應該自己想出或列出答案要點,然後再和給出的參考答案進行比較。比較時要注意兩個答案的區別。要明白命題人給出那樣的答案思路在哪裡,自己當時做題的思路在哪裡。然後再找出思路差異的原因,必要時讓老師幫助分析。
2、、要學會如何讓自己的答案更加規范,更加具有條理性。在練習和考試過程中,應注重審題(讀題、解題思路的分析、從題干中提取有效信息、尋找解題切入點、建立生物模型等)、解題(組織解題步驟和語言、試題的拓展和變式、每類題的解題方法等)方面的練習和提高,從而提高分值。
3、注意總結反思。每隔一段時間將原先做過的試卷及練習題整理出來,看看自己試題練習中出現錯誤的原因是什麼。如果是對知識的理解不準確造成的,可以督促自己去進一步理解知識;如果是審題不嚴密造成的,應提醒自己加強審題,提高解題的正確率,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C. 高二生物會考復習如何分層教學
1認真分析教材
高二生物課是學生完成初中的生物學習,間隔兩年後又重新開設的一門學科。在初中階段,學生學習過植物學、動物學和生理衛生等方面的知識,主要側重於生命現象的描述,缺乏橫的聯系。到了高二年級,知識的安排是按照橫的方向來概括介紹生物的共同特徵,並且進一步探討生命問題的本質。教材內容既涉及了整個自然界,又涉及了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幫助學生認識自然界和人類自己本身,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問題。因此,知識的安排是從分述上升到了概述階段,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過程;另外更注重知識的運用,要求能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釋一些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和自然現象。
2按學生和知識結構實施分層分組
對於高二的每一位學生來說,學習的起點和學習效果差異明顯,目前高二年級段教學的分層主要是按照語、數、英和理化成績分為實驗班和普通班:一班---三班為成績優秀的學生,四班---十五班為成績一般的學生,每班按好、中、差分A層、B層、C層三個層次,生物是按照化學的分層進行教學,也基本上反映出了他們在本學科上的差異。這種情況不是一成不變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測試,如果發現A組中的某些學生成績下降,還不如B組中的有些學生,就把A組中成績下降的學生調換到B組,而將B組中成績進步的學生調換到A組。同樣,C組學生經過努力成績進步了,也可以調換到B組,B組學生成績退步的學生也可以調換到C組,同樣各層次也進行適當的更換學生。分層和分組後有利於教師上課組織教學,有利於教師上課輔導,有利於批改作業,有利於學生信息的反饋,充分調動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無論如何分層,我們認為學生在高二學習生物學的知識起點差別是不大的,可能有些同學別的學科不好分在了C層和普通班,但生物可能好一些,或對生物的學習更有興趣,為了鼓勵他們,從一開始就強調只要認真學習,普通班班也能超過實驗班,雖然在教學中有分班級和分層次的做法,但現在是站在知識的同一起跑線上,從而消除學生的自卑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幾次作業後,特別是9月份的月考後,生物還是和其它學科一樣,各層差異明顯,深感學生出現差異不僅有基礎方面的原因,而且還有學習的自信心、積極性、學習興趣、學習方法、重視程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原因。特別是在目前理綜情況下,生物比理化分數少20--30分,學生對生物的學習動力和重視程度更是大打折扣,這將是我們在教學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3確定分層教學對策
找到問題的症結後,對症下葯,進行有目標有計劃的分層教育教學,我們採取了以下幾方面的措施:
3.1明確教學思想:
本學期一開始我們就制定了明確的教學思想:對普通班和C層採取「低起點、小步子、多活動、快反饋」;實驗班和A層、B層採取「高起點、重能力、多聯系、重課堂」的措施,承認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僅存在差異而且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他們的困難是暫時的、可以克服的,成績最差的學生也有獲得進步的願望和需要,堅信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成才。
3.2強化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學習成敗的原因,不僅與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反應能力有關,而且與個人對學習的重視程度和學習方法有重要的關系;讓學生樹立只要努力就可能超過他人的成功思想。讓學生明白在會考和高考的理綜試卷中生物是和物理、化學等科目同等重要的,啟發學生正確處理好語數外的學習與生物課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生物課的積極性。如趙明明同學剛開始,對生物不重視,月考只考55分,但經過科任老師和班主任的工作以及自己的努力,期中考試考了86分,等等。因此老師經常根據學生的學習表現給學生以這方面的引導,特別是對B層\、\C層和普通班的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談話教育次數更多,而且確實引起了部分學生的對生物的重視,鑽研學習方法和探討學習問題的學生多了,他們的成績逐步得到提高,作業的正確率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也不斷提高了。並且認識到要想出好成績,平時必須在保證重點的同時,搞好各科平衡。
3.3明確分層目標
有明確的教學目標,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可避免事倍功半。在教學中,我們把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結合這幾年的會考和高考的考綱以及教學大綱,按照不同的層次制定學生要達到的目標:對實驗班和A層的一部分同學著眼於會考及高三高考綜合能力課的考試,讓他們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能更多了解生物學的發展動態,對B層的少部分同學同時著眼於高考和會考;對於C層的一部分同學、B層和A層的大部分同學、則著眼於會考,對課本知識不做太多的延伸和擴展。教學目標明確後,有針對性的進行學法指導,如對實驗班不僅要學好課本知識,而且還應該拓寬知識面和加深知識難度,要求選做我們設計的綜合性較強的能力題以滿足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對普通班則立足於弄懂課本上的內容,多看書本和學習卷,然後慢慢融會貫通,不斷提高要求,充分保護他們對生物學習的積極性。
3.4優化教學環節,實施「分層教學」
D. 淺談生物課堂中如何發揮學生主體性
生物新課程標准倡導探究性學習,要求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顯然,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不到發揮,生物課堂教學也就突破不了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要特徵的相對封閉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生主體地位不落實,也就不可能有主動發展的機會。由此可見,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落實是制約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瓶頸」。因此,從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特點和推進新課程改革,大面積提高生物學教學效果的角度考慮,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實施主體性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生物教學活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認為,發揮學生主體性要注意以下幾點:
1.激發學生認知內驅力
認知內驅力是一種要求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識的需要,以及系統地闡述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需要。在各類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不斷地獲得成功的學習,認知內驅力是一種最重要和最穩定的學習動機。目前,教育心理學家越來越重視認知內驅力的作用,越來越強調以「了解和理解」激發進一步學習的動機的價值。他們指出:教育的主要職責之一是,要讓學生獲得有用的知識本身發生興趣,而不是讓他們為各種外來的獎勵所左右。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也指出:當學生認為學習內容與達到自己目的有關時,他就會全身心地投入這種學習。在生物教學中,學生只有產生了對生物學科的認知內驅力,即對生物知識感興趣,有好奇心,對認識生命現象和生命本質感覺到奧秘無窮、富有探索性,對生物知識感到與人類的生活、生老病死息息相關,與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現代文明緊密相連,對生命本質的認識感到會極大的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極大的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總之,當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生物學知識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時,他們才會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生物學知識的學習中去,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生物教師要充分利用生物學科自身的認知價值和特有的魅力,去激發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心向,主動學習,讓學生把認知與情感合二為一,從學習中獲取學習的動力。那麼,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認知內驅力呢?
1.1生物知識要密切聯系社會
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它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我們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生物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更應從「STS」的高度,讓學生明確生命科學對人類社會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生物教學置身於一個開放的社會系統之中(而不是相對封閉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生物學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讓學生更多地認識和接觸到與生物學相關的真實的社會問題,將生物學與社會發展聯系在一起,從而提高生物學科的地位,使他們樹立為人類文明進步而努力學好生物學的雄心壯志。在每一節生物課里,應盡可能的把社會問題或社會普遍關注的事引入課堂,並和學習的內容緊密結合起來。例如講「光合作用」時,讓學生了解聯合國國際糧食首腦會議提供的資料:當今世界飢餓和營養不良的人數;人口增殖到2030年的估計數字及糧食要求數,預計尚需增加糧食產量30℅。讓學生感到光合作用與人類息息相關,從而提高探究光合作用機理的積極性。在「遺傳和變異」的教學中,除了要使學生知道染色體在遺傳中所起的作用等基本知識外,思維的觸角更應延伸到遺傳育種的研究、新植物品種的開發等對解決糧食短缺的重要作用。在植物學教學中,不但要讓學生了解植物的基本形態、結構、生理活動及所需的生活條件,更應指出植物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應向學生介紹由於對森林的濫砍濫伐而導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現狀,使得越來越多的物種滅絕或瀕臨滅絕,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人類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化等。使學生樹立憂患意識,喚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這樣的例子非常多,如優生學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生態農業問題、環境保護問題、生物資源的問題等。總之,從世界到我國到地區的社會問題、社會熱點都可以和學習特定內容結合起來,既可以讓學生認識到生物學的價值又可以使學生學會參與教學過程(參與自然和社會的考察及調查),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認知內驅力。
1.2生物教學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
課堂里還應盡可能地尋找生物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和體會的結合點,滲透他們關心和苦惱並期求解決的問題。誇美紐斯曾說:「不了解用途的知識,對學生來說無異於來自其它世界的怪物,學生會毫不關心它的存在,更不會產生掌握它的需要。」例如膳食的合理營養問題、煩人的「青春痘」問題、提高用腦效率問題、與性有關的困惑和煩惱問題、為朋友或親人的疾病憂慮的問題等等,其中相當一部分和生物課的內容有關,應成為使學生產生學習積極性的課堂教學設計的素材。例如講食物和營養一類的課,可以讓學生計算一日三餐的食物種類和數量,討論和設計科學合理的膳食標准,使學生在參與中學習,不僅培養了多方面的能力,同時也真切地體會到生物學知識的重要性。
1.3教學過程中要有科學史的分析
教學過程中結合特定的內容對學生進行科學史的分析,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而且能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產生探究的興趣,並認識到生物世界的奧秘無窮。例如光合作用總反應式的確立,有長達293年的歷史,許多學者的貢獻。從1648年荷蘭的范•赫爾蒙特柳樹生長實驗證明植物生長要以水為原料,到1772年約瑟夫•普里斯特著名的綠色植物放氧的實驗,繼之以塞尼比爾的綠色植物吸收CO2,到范•尼爾的紫硫細菌光合作用的研究得出生成的硫來自於H2S,因此綠色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氧來源於H2O。一直到1941年,由於原子能的研究而能夠製造出同位素,以含18O的水作為光合作用的原料,才確證光合作用是從水光解開始的,放出的O2確實來源於水。讓學生投入科學史的分析中,將對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的培養以及生物學和化學、物理學的相互關系的了解都是大有裨益的。細胞學說的建立歷史及其發展,進化論的確立及其發展,發育生物學的發展,遺傳學的曲折歷史等還有許多具體發明、發現,都是課堂教學設計可運用的素材。這些內容既可以教師介紹或設計出簡約的探究過程,也可以讓學生課前查閱資料來介紹,這將極大的提升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認識。
1.4結合教學內容滲透生命科學的新成就
生命科學是一個發展非常迅速的學科,在探求生命本質的過程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教學過程中,結合特定的教學內容向學生適當介紹生命科學的巨大發展,尤其是世界上新的生物科技進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如在學習細胞膜的功能時,向學生介紹離子泵的研究進展;在學習顯微鏡時,向學生介紹電子顯微鏡技術;在學習新陳代謝時,向學生介紹酶工程技術;在學習植物分類時,向學生介紹分子分類技術。另外腦科學的研究進展、基因工程技術(分子農場,轉基因技術、癌病的攻克等)、細胞融合、HGP計劃等等,這些都是激發學生動力,了解生命科學發展前沿的好素材。只有學生充分認識了生物學科的真正價值,他們才會感到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意義,進而產生自覺的學習動機。
2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學生的學習如果僅靠著對學習內容的需求來維持,那麼,學習內容稍一枯燥,理論性較強一些,學習就會受到影響,很難真正主動、持久、深入的進行下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物學科的特點,採取多種方法,不斷地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使之產生學習探究的動力。
2.1注意課堂導入,創造興趣氛圍
課堂導入階段,教師要精心設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使貯存在頭腦中的知識由靜息狀態變為活躍狀態,為學習新知識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准備。好的課堂導入在新課一開始就能起到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思維的重要作用。
(1)問題導入,如在講光合作用時,設問「有人說:大米和麵粉中的有機物分別由水稻和小麥的葉製造出來的,對嗎?」經過學生議論後,教師可進一步設問「葉是怎樣製造出有機物的呢?」再如講伴性遺傳時設問「通過調查發現男性色盲發病率遠高於女性色盲,這是為什麼呢?」用這些使學生覺得新奇而有趣的問題來激發學生探究原因的學習動力,使課堂氣氛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2)情境導入,如在學習生態平衡時,教師事先准備好人造生態系統——養著魚的玻璃缸讓學生觀察。然後指出「這是一個人造生態系統,你們看這些生物能在一定時期內生存下去嗎?為什麼?如果魚缸中的水遭到營養物的有機污染,將會出現什麼結果?」這樣的導言設計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起學生的思考,較快的進入分析思維狀態。再例如在學習人體的呼吸時,教師首先向學生演示呼出的氣體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的實驗,然後設問「我們吸入的是含氧豐富的空氣,呼出的卻是含二氧化碳比較多的氣體,那麼,我們吸入的氧到哪兒去了?呼出的二氧化碳又從何而來呢?」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2運用直觀教具及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
當學習內容枯燥或抽象時,若不能及時消除,久而久之,就會成為學習的障礙,學習的興趣就會大減,同時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真實性也會產生懷疑。此時直觀手段能起到引起學生興趣和注意,克服學習難點的作用。所以在教學中就必須充分利用多種直觀手段,如實物、標本、掛圖、模型、幻燈、錄像以及各種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等變抽象為直觀,將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現象、生命過程等盡可能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現出來,讓學生充分感知,看得見,摸得著。經常保持教學過程的新穎和變化,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於眼、耳、手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使知識從多途徑刺激大腦,增強了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如講授「花的形態和生理」時,我是這樣安排的:先讓學生解剖觀察桃花、油菜花等,然後讓學生討論,我再通過掛圖總結,最後結合錄像來學習花的生理。在學習細胞的結構、細胞的分裂、遺傳和變異等抽象內容時,則不僅要利用好常規直觀手段,還要用好計算機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充分利用其強大的模擬、動畫等功能來展示微觀生命世界。聲圖動畫並茂,不僅趣味性、直觀性強,能真實、形象、生動地展示生物的各種生命活動,以及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的生命發育過程,而且能創造良好的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機會和條件,提高了教學效率,增強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實踐證明,直觀情境的創設,能使枯燥的知識生動化、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它是誘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率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2.3做好實驗,提高學習興趣
實驗是生物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幫助理解生物知識,培養科學興趣等都起著其他任何教學方法均無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創造條件盡可能讓學生多做實驗,並盡可能採用探索實驗的方法。如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中,即可採取實驗探索的教學方法來進行,讓學生在實驗、觀察、分析、總結的過程中來獲取知識。實驗採取兩人一組,引導學生將課前准備好的新鮮洋蔥根尖置於解離液中(問題:解離液有什麼作用?),解離後進行漂洗(為什麼要漂洗?)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動機,染色過程中提出:我們所用染料是一種什麼樣的染色劑?在聯系「染色體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這個知識點獲得答案後,進一步提示學生解決上一個問題,學生會產生恍然大浯的感覺。在觀察臨時裝片過程中,引導學生互相交流並思考、討論為什麼有的同學所做的實驗現象較明顯,有的卻不成功,培養學生養成反思實驗過程乃至一般學習過程的習慣。通過實驗過程和提出問題建立探究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營造情感性的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的情感性是指通過強化師生情感交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愉快、生動活潑、合作互動的教學氛圍,這是實施主體性教學的基本前提。
主體性教學特別重視情感及其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認為情感性教學環境不僅是優化認知過程的「催化劑」,而且「這種環境能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價值定向和愛的方式的生成」。從這一意義上看,課堂教學與其說是師生之間的知識信息交流過程,不如說是師生之間情感信息的交流過程。只有在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和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學生對課堂教學才敢於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
課堂教學是否形成了積極的情感氛圍,一般用以下4個指標來衡量:(1)師生皆有愉悅的心理體驗,無情感障礙;(2)教師發出的信號能在學生中產生積極反應,無抵觸情緒;(3)教學雙方都樂於接受對方的信息,無強制感;(4)師生之間的情感互相促進,不是消極制約。教學中教師應對照以上指標,不斷強化師生情感交流,以期創設最優化的教學情感氛圍。
為了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學中必須注意:(1)相互尊重。師生彼此尊重的關鍵在於教師要盡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學生,要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只有教師尊重每一個學生,學生才會以同樣態度尊重教師,才可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2)教學民主。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師生關系中,其情感表現最好,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情感融洽。大量課堂教學實踐證明,只有在一個民主、平等、和諧、活躍的教學氣氛中,師生才會彼此尊重、互敬互愛、相互促進、教學相長。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會產生知識接受分歧,教師應讓他們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並因勢利導地組織討論,在討論的氣氛中將分歧和難點、重點一一化解,教師決不能搞「一言堂「,否則,將大大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體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3)以情激情。教師在教學中要以情動人,用自己的積極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以引起師生情感共鳴,渲染課堂氣氛。(4)以美激情。教師要以生動風趣的語言、和藹可親的教態、堅定自信的神態、莊重大方的舉止,給學生以美的感染,以融洽師生情感。(5)師生互愛。愛是師生關系的核心,教師要通過自己對學生的關懷,通過各種表情動作表達對學生的情感,達到與學生心靈交流的目的。如贊許的點頭、會心的微笑、親切的注視、贊美的目光等,都能使學生深切的體驗到教師對他的愛,從而激發出學生愛師的情感,創設師生互愛的富於人情味的教學情境。
4、教師活動應具激勵性
所謂教師活動的激勵性,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施加積極的影響,使學生處於一種能動、活躍的動力狀態,從而引起學習需要,激發學習動機,達到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的目的。
一般來說,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學習的願望與需要,然而參與意識的水平和參與的主動性程度是大不一樣的,這就需要教師創設一定的條件和教學情境,運用多種方法和手段激勵、幫助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活動的激勵性,要立足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展,著眼於學生學習與發展,內在動力的形成。為此,教學中應採取以下幾種激勵方式。(1)成功激勵。學生學習就是為了獲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悅,並且成功的喜悅又會轉化為進一步學習的強大動力。奧蘇伯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至少應包括三方面的內驅力決定成分,即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以及附屬內驅力。」他認為學生所有指向學習的行為都可以從這三個方面的內驅力加以解釋,其認知內驅力即學習的認知需要,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與學習成功有關。因為學生在學習上的成功可以使其嘗到學習的甜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而且可以提高學生成就動機水平。因此,在教學中要努力創造更多的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為此,在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進行分層教學。對不同層次學生要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給予不同的學習任務,使他們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二是給學生以成功的期待。教師對學生的期待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動力,能激起學生潛在力量,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學習主動性。(2)評價激勵。就是通過實施激勵性評價,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所謂激勵性評價,就是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激勵功能,使教學評價在正確判斷教學狀態的前提下,給學生一種促進和鼓舞,激發其向更高的目標邁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此,教學評價要注意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要承認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他們在知識基礎、認知能力、意志水平、興趣愛好、學習態度等方面都是不盡相同的。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確定不同層次的評價標准。同時評價應以鼓勵、表揚為主。對優生,要激起他們的成就感和進取心;對差生,要激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對有自卑情緒的,要亮化其閃光點;對在學習中受到暫時挫折的,要給予理解和積極鼓勵,幫助他們分析失敗的原因。總之,課堂上的激勵,要真誠、熱情、恰到好處,使每一個人都能「抬起頭來走路」從而克服消極的自我概念,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主動性。當教師通過激勵措施,使學生樹立了一定要學好生物學的信心時,學習便成為學生自覺行動,學習活動便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過程,也是學生開發潛能,提高素質的過程。
E. 如何有效分層布置作業
長期以來,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習慣了千篇一律,所有學生的作業一刀切,全班所有學生做的是同樣的課內作業。其結果是優等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長期的這種作業方式已經使學生逐漸形成不良的作業習慣。比如馬馬虎虎的做、到校抄同學的答案、字跡潦草、錯誤率高、不認真思考,不能按時完成作業等等。而且大量的重復性作業佔去學生的大部分課余時間,抑制了他們自身興趣愛好的發展,抑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嚴重影響了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而且造成學生兩極化發展,優等生成為機械學習的獃子,後進生則全無學習興趣,某些人甚至於因害怕作業而形成對學習的恐懼。《新課程標准》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關注、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也就是說,要重視學生語言潛能和智商的差異,學習風格不同,經驗背景不同及情感態度不同所帶來的差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此布置彈性作業即分層布置作業的作法,正是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課改理念,也響應了「以學論教,教是為了促進學」的課改要求。以下談談我在分層布置作業中的一些體會和做法:
1、樹立新的作業觀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頭腦中充滿著「是什麼?」和「為什麼?」是好奇心和求知慾驅使下初中學生的一大心理特點.因此,生物學教師應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注意創設情景讓學生發現問題,並引導學生開拓視野、自由自主、馳騁思維的廣闊空間,並享有足夠的時間.布置並組織指導學生完成適當的課後作業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有效的課後作業過程是學生學習成長的歷程,每一次作業都應成為學生成長的生長點.學生在完成課後作業的過程中,生成問題,解決問題,又不斷生成新問題,同時,在產生困惑,解除困惑的循環中,不斷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和獲得成功的愉悅.長此以往,學生主動學習、樂於參與、自主探求的精神得以升華;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綜合應用生物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激發並持久保持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樹立並不斷鞏固學好生物學的信心;從而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課後作業不再是強加給學生的額外負擔,而是一種學生成長的需要.積極努力並高質量地完成課後作業將成為學生的主動學習行為.
2、科學的分層布置作業
2.1學生分層
學生分層就是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徵、認知結構、接受能力將全班學生分開幾個層次。並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
A層:生物基礎扎實,思維能力強。B層:生物基礎中上,思維能力較好。C層:生物基礎中下,思維能力一般。D層:生物基礎不好,思維能力不強。在分層時便給學生講清分層的目的和重要性,以消除學生思想中的消極心理,讓他們積極配合自己的工作。對學生分層是動態的,要隨時注意學生層次的變化,鼓勵低層次的學生向高層次發展。
2.2作業分層
新課程在課程目標上致力於「打好基礎,促進發展」。要促進學生發展,並非要讓每個學生,每個學生的每一個方面都要按統一標准來劃分。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差異,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是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著力點。因此,我在設計作業時注意照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可以將作業分為三層
基礎類作業針對基礎較差、學有困難的學生而設計,作業的份量較少,難度較低,方法以模仿性、基礎性為主,作業內容基本可以通過教材就可以找到答案。通過練習,使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有成就感,真正減輕學困生的心理壓力,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提高類作業針對基礎一般、學業中等的學生而設計,面對的是班級的大多數學生。作業內容屬於與本節課知識有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及其變式、判斷比較和一般綜合題等。通過訓練,使學生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和相關的基本技能,完成學習目標,並通過一定量的思維訓練,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創新探究類作業這類作業面對的是班級中學有餘力的學生。以綜合性、拓展性為主,一個題目盡可能安排多個知識點綜合練習。這一類作業綜合面廣、操作靈活、創意性強。達到拓寬學生思路和知識面,培養學生勇於創新的能力。
2.3作業的布置
根據根據學生所在的年級特點及班級的不同特點,可以採取採取不同的分層措施布置作業,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教師給出所有層次的作業范圍,學生自由在所有的層次中選做自己認為合適的作業。這種模式適合在思維能力強,能領會事物的相互關系的年級和班級進行。
(2)教師具體指定各層次的作業,這一模式主要在思維能力不強,補能領會事物的相互關系的年級和班級進行。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遵循「兩部三層」的原則。「兩部」是指練習或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三層」就是上面談到的作業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全體學生的必做題;第二、三兩層次的題目為選做題。這樣可使C 、D 層學生有練習的機會, A、B兩層學生也有充分發展的餘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因而提高學習生物的積極性。
由於分層作業的份量、難度適宜,選擇自主、完成時間靈活,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作業不再有困難,這無疑激發了學生完成作業的樂趣。結果馬上就收到了明顯的效果。首先作業全交齊了,字跡工整的人數多了,而且沒有出現抄襲的情況。若使作業達到相應的效果,評價的方式也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對基礎薄弱的學生,要以鼓勵為主。學生李某,作業字跡工整,但准確率非常低,可以看出他的態度比較端正,我在正確的題目旁畫出大大的紅鉤,並附加評語「你已經掌握了部分知識,繼續努力!」一句簡單的評語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注,讓他輕松面對生命科學。
F. 八年級生物如何給學生分組背書更有效果
生物課程;分組教學;有效教學。
在初中基礎教育中將自然學科細致地分為了生物、地理、物理等學科,其中,生物是一門學習具有動能的生命體的學科,也是在初中教學中首門讓學生接觸到專業儀器的注重實際操作的重要學科。從生物第一課開始,便注重聯系生活中的生物、生態圈,包括對植物動物的認識。
G. 高中生物如何因材施教
抄幾遍生物書什麼都會了。
我知道這聽起來很扯淡,但是我在高考前用這個方法提高了20分。在我的理解中,高中生物更接近於文科,它不需要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當然遺傳題還是要一點的),只要把書上的東西都背下來就可以。如果要類比的話,我願意把它比作學醫,一開始學的時候啥都弄不明白,背就對了,要產生自己的理解得等到臨床以後。
但是高中生物三年學的東西它真的形不成體系……很多東西都屬於不能深究,一深究老師可能還明白,學生就像是在聽十萬個為什麼了。所以,學好高中生物最好的方法還是背課本,所謂「死去活來」,只要「死去」就拿到高分,高考根本考不到「活來」的難度。
當然,如何讓學生接受這種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敢說,畢竟咱不是學師范的。
畢竟高考生物考得很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