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相繼出現了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等,在東非還出現了長達八千公里的斷裂谷。由於這樣大規模的地殼運動,致使世界氣候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特別人類是從哪裡來的,又是怎樣發展進化的呢?這些問題歷來就是人們十分感興趣的。目前,人們對這些問題的了解,主要依賴於對古人類、各種猿類的化石(包括遺體、遺跡和遺物)的研究,以及對現在世界各地的人和猿猴類的各個方面進行的比較研究。
一 人類的起源
在分類學上,現代人屬於脊椎動物亞門的哺乳綱、靈長目。在靈長目動物中,人類與類人猿(包括黑猩猩、猩猩、大猩猩和長臂猿)最相似。但是,人類也具有類人猿所沒有的特徵:如直立行走;能夠使用工具和製造工具;有發達的大腦,可以思考問題,解決困難;還有復雜的語言,可以進行交流;等等。那麼,人類與類人猿具有怎樣的關系?人類是怎樣起源的呢?
從古猿到人的過渡
古人類學家認為在距今七八百萬年以前,人類和類人猿的共同祖先——古猿才開始向不同的方向進化,這個過程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進行的。
在新生代的第三紀①,世界范圍的造山運動很活躍,是到了新生代的第四紀②,氣候變化加劇,出現了一系列的冰川期。在地形和氣候巨大變化的影響下,原先一些連綿不斷的森林逐漸變得稀疏,林中空地不斷擴大,最終被稀樹草原所取代(如圖)。這時,生活在這里的一些古猿逐漸由樹棲生活轉到地面上生活,最終進化成人類;而留在森林中的那部分古猿則進化成了類人猿。
人類的祖先由樹上下到空曠的地面上生活後,逐漸能夠使用樹枝和石塊等來防禦猛獸,或挖掘根莖等來食用。在這個過程中,古猿的身體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由四肢行走轉變成兩足直立行走。這一轉變不僅增強了人類祖先的生存能力,也使他們的身體結構發生了一系列適應性變化,如身體重心下移、下肢骨增長、骨盆變短增寬、脊柱從弓狀變為S形等。因此,可以說人體的基本結構特徵都與兩足直立行走有關。此外,兩足直立行走還使人類祖先的前肢從用來行走和支持身體中完全解放出來,為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創造了條件,同時也為腦的進一步發展和增大創造了條件。兩足直立行走的重要意義,使人類學家把是否具備這一條件作為人和猿分界的一個重要標准。
人類的祖先在使用天然工具的過程中,逐漸學會了製造工具。早期人類製造的工具都是石器(如圖)。這些石器常常與動物的遺骸和人為弄碎的骨頭一起被發現,由此古人類學家推斷,石器的出現與早期人類的狩獵和肉食行為密切相關。在製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過程中,人類祖先的大腦越來越發達,並逐漸產生了語言,形成了人類社會。
www.hhfg.org/fjykx/f47.html
參考資料:www.sw-sj.com/rwdata/upload/zjm/dzkb/gzsw-2/703.htm
2. 為什麼潛水艇能自由的上下沉浮
潛水艇是一種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潛伏於水中進行活動的軍艦。它以其特有的隱蔽性、強大的攻擊力、使用的靈活性以及越來越高的技術含量,使海洋戰場的作戰范圍由水面擴展至水下,使海戰樣式日趨復雜、殘酷。
潛水艇的浮沉原理來自阿基米德定律。任何物體在液體中都會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等於這個特體所排開液體的重量。當物體重量大於浮力時,物體就下沉;當物體重量小於浮力時就上浮;當物體重量等於浮力時就在液體中懸著。
目前約有50多個國家發行了200多種潛水艇專題郵票,此外還有一些相關的郵戳和郵政用品,從中可以看到潛水艇的發展史。
最初的潛艇
1578年,英國人威廉·伯恩出版了一本關於潛艇理論的書。1620年,荷蘭一位名叫科尼利斯·德佈雷的物理學家,根據伯恩的理論研製了一艘世界上最早的潛艇。這艘潛艇可裝載12名水手,用槳推進。船體用木框做成,外面蒙著塗了油的牛皮,能下潛到水下15英尺左右。船體內裝有作為壓縮水艙的羊皮囊,下潛時往羊皮囊中注水,上浮時則將水從羊皮囊中擠出。
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於1870年出版的小說《海底兩萬里》中,描述一位印度科學家尼摩船長製造了一艘潛水艇,游弋在神秘的大海,與當時統治印度的英國人作對。在尼加拉瓜發行的1枚郵票上可以看到尼摩船長的潛水艇(圖1)。
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出現了用於實戰的潛水艇。1776年,美國人戴維·布斯內爾製造了高約2米、外殼用橡木製成、可容納1人的名為「海龜」的潛水艇。「海龜」曾攜帶水雷企圖攻擊停泊在紐約港的英國殖民者的艦艇,雖未能成功,卻成為首次使用潛艇攜帶水雷作戰的首例。1900年,美國海軍購買了第一艘潛水艇「霍蘭」號。這艘潛艇只能乘坐6個水手和1個船長
3. 潛艇是如何實現上浮的水裡沒有空氣呀!
清空重力倉的水就行了
4. 鯨魚與潛水艇的關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出於軍事上的需要,為使艦艇在水下隱蔽航行而製造出潛水艇。當工程技術人員在設計原始的潛艇時,是先用石塊或鉛塊裝在潛艇上使它下沉,如果需要升至水面,就將攜帶的石塊或鉛塊扔掉,使艇身回到水面來。以後經過改進,在潛艇上採用浮箱交替充水和排水的方法來改變潛艇的重量。以後又改成壓載水艙,在水艙的上部設放氣閥,下面設注水閥,當水艙灌滿海水時,艇身重量增加使可它潛入水中。需要緊急下潛時,還有速潛水艙,待艇身潛入水中後,再把速潛水艙內的海水排出。如果一部分壓載水艙充水,另一部分空著,潛水艇可處於半潛狀態。潛艇要起浮時,將壓縮空氣通入水艙排出海水,艇內海水重量減輕後潛艇就可以上浮。如此優越的機械裝置實現了潛艇的自由沉浮。但是後來發現魚類的沉浮系統比人們的發明要簡單得多,魚的沉浮系統僅僅是充氣的魚鰾。鰾內不受肌肉的控制,而是依靠分泌氧氣進入鰾內或是重新吸收鰾內一部分氧氣來調節魚鰾中氣體含量,促使魚體自由沉浮。然而魚類如此巧妙的沉浮系統,對於潛艇設計師的啟發和幫助已經為時過遲了。
鯨魚和潛艇的「鯨背效應」 當代核潛艇能長時間潛航於冰海之下,但若在冰下發射導彈,則必須破冰上浮,這就碰到了力學上的難題。潛舴專家從鯨魚每隔10分鍾必須破冰呼吸一次中得到啟迪,在潛艇頂部突起的指揮台圍殼和上層建築方面,作了加強材料力度和外形仿鯨背處理,果然取得了破冰時的「鯨背效應」。
5. 大海到底有多深,裡面會有什麼生物存在
大海平均三千多米深,最深處是馬里壓納海溝,有一萬一千多米深,就是把西馬拉雅山填進馬里壓納海溝,還需要近三百米才能露出西馬拉雅山的山頂,而西馬拉雅山卻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板塊碰撞後從海底隆起來的一座山脈,由於板塊運動,海底處於不斷變化之中,所以人們說:「人類對海底的了解,遠遠沒有人們對月球表面了解的多。"對海底的探索是任何國家都感興趣的事情,我國蛟龍號的橫空出世,標志著我國步入了海底探索的先進行列。
我個人猜測,很可能並沒有什麼。
就整個地球而言,生命體其實只有它的一小部分,深海下就像地殼底下一樣,那是地球在生物出現之前就存在的東西,是一個穩定而龐大的存在,是地球的本體。那不是生物可以碰到的地方。
當然考慮到不同區域的地殼厚度不一樣,有的地殼厚度高達65公里,而海洋所在的區域厚度約5至10公里,這樣我們可以大約估算一個。當然只能用平均值了,也就是地球平均的地殼厚度17公里,減去海洋下的地殼厚度5至10公里,那麼最大值就是12公里,雖然不算嚴謹,但這樣我們可以簡單地認為,海洋大概最深的厚度就是12公里左右吧,也就是12000米左右。
在大陸架的邊緣通常會出現一個坡度很陡,深度越來越深的陡坡,稱為大陸坡,其深度從200米一直加深到2000米,甚至更深的大洋底部。海溝是海底最深的地方,可以理解為海底的溝槽,其深度一般在5000米以上,世界上最深的海溝是馬里亞納海溝,其深度達到了11034米。
6. 海底深處的生物是什麼
深海生物指生活在大洋帶以下的生物。深海地區終年黑暗,陽光難以透入,鹽度高,壓力大,水溫低而恆定,動物種類和數量非常貧乏,且大多屬碎屑性動物,只有少量肉食性動物。深海生物按生活方式可分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棲生物三大類。
深海中的游泳生物主要是魚類,其次為烏賊、章魚和蝦等。
7. 鯨魚和潛水艇有什麼關系
鯨魚是通過釋放肺部的空氣來控制下潛深度的,因為鯨魚是用肺呼吸的,是哺乳動物哈。
潛水艇也是學習了這一原理 ,通過控制空氣的多少,來控制潛水深度。
8. 海底的生物是怎樣生存的
海里雖然有無數大魚、小魚和其他生物,但它們從來不會為糧食發愁,因為海里有無數可供小魚吃的浮游動物,而且,供浮游動物吃的浮游植物,其繁殖率大得驚人,30天內就有1億後代被繁殖出來。不過,卻一定要有陽光來進行光合作用,才能使浮游動物獲得糧食。所以,一般來說,海洋里的生命是要依賴陽光的。
浮游動物隨晝夜日光的變化在海中沉浮,這種在海中上下移動的幅度,大約為150米,因此海洋生物多數生長在這樣深度的海中。
然而在1977年2月間,當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在太平洋東邊,厄瓜多以西,赤道附近的加拉巴哥地殼裂縫一帶,第一次調查和研究深海的溫水出口處時,卻無意中在2500米深的海底發現了5個「沃洲」,每一處各有很多不同種類的生物,如蛤、蟹、管形蟲等。
25位科學家,對這項新發現都深感驚奇。在那樣深的海里,既然沒有食物,就不會有生物存在,但那些動物從何而來,它們何以生存呢?
他們打開由小型研究潛艇「阿爾文」號帶上來的深海水樣時,那充滿臭蛋氣味的硫化氫終於使他們的理論獲得了有力的支持。
他們認為,海水經地殼裂縫,在高度的壓力和熱度下,水裡所含的硫酸鹽便變成硫化氫。而這種含有臭味的化合物,就隱藏著深海里有生物存在的奧秘。某種細菌借硫化氫而產生代謝變化,得以繁殖;而較大的生物,甚至蛤則從細菌獲得所需的營養。這么一來,在漆黑的深海底下,一種陽光以外的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維持了一系列的生命。這種程序叫「化學合成」。在深海里發現這種作用,這還是第一次。
2400米深的海底,水的壓力大約達到每平方厘米0.3噸。在那裡,水溫本應接近冰點,但溫水出口處附近的水溫則約為12℃~17℃。在加拉巴哥裂縫約幾英里的范圍內,在生物生存的區域,由西邊起,第1區有很多比餐碟還大的蛤(35厘米左右)。第2區有很多已死的牡須,可能因那一區內的溫水已停止流出,沒有支持生命的硫化氫,於是海底便有一堆像古代野火會後遺下的殘物。第3區有些外表像蒲公英的生物,可能是一種最新發現的原生動物,它們有放射狀的細絲附在岩石上。第四區雖然定名為蚝場,實際上卻布滿了我們俗稱淡菜的貽貝。第五區定名伊甸樂園,巨型管形蟲是那裡最主要存在的生物。而每一個這種海底的「沃州」都有蟹的蹤跡。大體而言,差不多每一區都有不同的生物聚集,有些生物學家認為,當海底溫水開始湧出時,剛巧有動物幼體漂流到那附近,它們便留下來,就好像其他生物一旦發現了適合的環境,便定居下來一樣。
「沃州」以外的深海,真像沙漠一般荒蕪,只是偶爾有幾只紅色的八角珊瑚、脆弱的海星或海葵點綴在海底玄武岩石上。
全世界海洋中共有長達6.4萬公里的地殼裂縫,到底有多少海底溫水出口處呢?其中又有多少有生物存在呢?它們會使我們對深海里的生命有新的認識嗎?這些都是一些未知的謎,只有靠科學家以後的研究來揭開這個謎底。
9. 為什麼有些海洋是藍色的,而有些是綠色的
藍色的海水,綠色的海水,無色透明的飲用水……那麼水到底是什麼顏色的呢?
答案讓人出乎意料:純凈的水是藍色的。但是由於我們喝水的杯子容量有限,很難分辨出水的顏色來。如果將一個像樓房那麼大的杯子裝滿純凈水,我們就能看到它真正的顏色是藍色。
水的顏色取決於水分子對光的反射和吸收情況。白光,比如陽光,是由七色光混合而成的,也叫光譜。在光譜中,紅色到綠色波長范圍的光比較易於被水分子吸收,藍色部分的光則被反射出去,所以我們就看見了藍色。
但水的顏色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遠離海岸的海域中心位置,海水是深藍色的,甚至有些發紫。然而在靠近陸地的海岸線一帶,由遠及近,海水的顏色由藍變綠,再由綠變成黃綠。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呢?這與水裡的浮游物質和水深有關。
在海岸線附近,海水充滿了從陸地上沖來的有機物和水生植物。其中有一些很小的綠色植物,叫做浮游植物,它們含有一種叫做葉綠素的化學物質。葉綠素能夠吸收大部分的紅色光和藍色光,反射綠色光,於是我們看見的海岸邊的海水就是綠顏色的了。
在宇宙空間里,海洋的顏色讓我們可以分辨出地球生命的聚集區。綠色的海域好比是陸地上的熱帶雨林,充滿了生命;而深藍色的水域是很少有生命的地方,這里好比是大陸上無人居住的沙漠。
海水和海水裡的浮游物對光的吸收方式也改變著水面下的顏色。假設你正在駕駛一輛黃色潛艇,在水面附近,你的潛艇是黃色的,但是隨著潛艇慢慢潛入海底,照到潛艇上的光越來越少,當潛艇下降到水下30米的深度時,陽光中的黃色、橙色和紅色的光幾乎都被水分子吸收了,只有藍色和綠色的光能到達潛艇表面,這時你的潛艇就變成了藍綠色。如果再往下降,直到綠色光也消失了,潛艇就變成深藍色了。
浮游物越多,海水越混濁,對光的吸收量就越多。所以越是混濁的海水,你下降時看到周圍環境變暗的速度就越快。
10. 大海中沒有氧氣,潛水艇的氧氣從何而來你知道嗎
不知道,可能是通氣管輸送的氧氣,或者是潛水艇里有制氧的設備,也有可能是排出的廢氣分離出了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