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們是沿海地區潮連帶怎樣劃分
回望2019這錢半年,濕噠噠的回南天、陰雨連綿的梅雨季以及大面積長時間的降雨,終於還是陪你走了半年啦!今天除濕君就來幫大家盤點一下哪些地方的人們是2019最「潮」的人兒。由於每個地方氣候、地理的不同,受潮濕的影響也不同,所以我們會綜合使用除濕機情況、降雨情況、地區、沿海、地形等多個因素評選哦~希望能夠在新年到來之前幫你吸掉所有的潮濕和霉味,把霉運全部掃光光!
購買除濕機最多的地區
地區為江浙滬地區和廣東地區,其中上海更是一馬當先(看下圖那個超大的圓圈就知道啦),成為2019年「潮濕環境下最精緻的地區」,恭喜上海C位出道!
當然,光看除濕機銷量是不完全准確的,我們還得結合其他因素來評選「2019最潮的人兒」。
氣候導致潮濕
今年五月,全國共出現6次大范圍強降水天氣過程,主要沿西北-華北-黃淮和西南-江漢-江淮兩個帶狀區域分布,河南、四川、湖北、湖南、新疆、甘肅等省(自治區)洪澇災害損失相對較重。(網路)
以四川為例,除濕機的銷量在五月份快速上漲,高出去年同時間段銷量,連以往對除濕機需求較少的新疆、甘肅地區訂單也比去年多。可以看出這幾個地區今年受潮濕影響比去年大。
地理位置導致潮濕
總體來說,大部分南方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空氣濕度都比較大,南方地區的人們可以說是深受潮濕的困擾。
每年三四月份,從中國南海吹來的暖濕氣流,與從中國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在嶺南形成准靜止鋒,使華南地區的天氣陰晴不定、非常潮濕,期間有小雨或大霧,回南天現象由此產生。
在回南天,牆壁會經常「出汗」,食物容易霉變,對人的生活和身體健康有著很大的影響。這時候要記得早晚關窗,可以食用一些薏米、扁豆祛濕,使用乾燥劑、除濕機等來降低室內濕度。
每年六七月份,溫暖的東南季風帶來太平洋暖濕氣流,導致長江中下游地區持續陰雨天氣。梅雨天溫度高、空氣濕度大,食物、衣服非常容易霉變,又稱「霉雨」。
梅雨天氣空氣濕噠噠的,整個人也濕噠噠的,總會感覺身上、被子、衣服都黏糊糊的,非常難受。潮濕的天氣里人的心情會變煩躁,疾病發生的概率也會增加。
Ⅱ 潮汐池是什麼
應該是和潮汐景觀相似的人工水池,按時間有規律的升漲和回落的水池吧。
Ⅲ 什麼是潮間帶
潮間帶,指平均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間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漲至最高時所淹沒的地方開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時露出水面的范圍。潮間帶以上,海浪的水滴可以達到的海岸,稱為潮上帶。潮間帶以下,向海延伸至約三十公尺深的地帶,稱為亞潮帶。
退潮後,在低潮線以上積水的小水池稱為潮池。潮池的生物必須具有忍受每日溫差和含氧量劇烈變化的能力,此處棲地環境時而乾燥時而潮濕、溫度時高時低、鹽度也是時時變化,可以說微環境的變化非常大。在全世界,人們利用潮間帶特有的生態環境,進行水產養殖活動,形成海岸常見的人文景觀。
三個區間
灘塗濕地是海岸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全部潮間帶及潮上帶、潮下帶。可供開發利用的部分通常指sm等深線以上部分。
潮間帶是界於高潮線與低潮線之間的地帶,通常也稱為海塗。根據潮汐活動的規律,潮間帶又分為下列三個區:
1、高潮區(上區):它位於潮間帶的最上部,上界為大潮高潮線,下界是小潮高潮線。它被海水淹沒的時間很短,只有在大潮時才被海水淹沒。
2、中潮區(中區):它占潮間帶的大部分,上界為小潮高潮線,下界是小潮低潮線,是典型的潮間帶地區。
3、低潮區(下區):上界為小潮低潮線,下界是大潮低潮線。大部分時間浸在水裡,只有在大潮落潮的短時間內露出水面。
Ⅳ 1.海邊常見的藻類有哪些
每一種海藻都有其固定的潮位,主要和所含色素的種類與含量比例有關,不同色素所須的光線波長不同,隨著光線強度及光質的變化,藻類的分布也受影響。一般在較陰暗處或深海中,藻紅素與藻藍素比葉綠素更能有效地吸收藍、綠光,故只含葉綠素及胡蘿卜素的綠藻,其棲息地多靠近水淺之處。而低潮線附近及深海部分則多為紅藻類。此外,地形、底質、溫度、濕度、鹽度、潮汐、風浪、洋流、污染物、動物掘食、藻類間的相互競爭等因素,也都會影響海藻的生長與分布。
以台灣海邊常見的海藻為例,在海水淹不到但浪花可濺及的飛沫帶,在秋末至春初時,北部、東北部沿岸主要以頭發菜、紫菜、海蘿及鐵釘菜為主,在南部及東部海岸則以柔弱卷枝藻、鞘絲藻及海雹菜等為主。這些海藻本身有膠質保護,可忍受長時間的乾旱及炙熱,常在陽光下曝曬個三、五天,依然不枯不萎,顯現強韌的生命力。但到夏季時,飛沫帶則是光禿禿一片。
潮間帶依潮汐的大潮、小潮變化,分為上部、中部及下部三區。在潮間帶上部,多屬於綠藻類,常見有膜狀的石蒓、管狀的石發或絲狀的剛毛藻,都是可以忍受強光照射及每日二次漲退潮的干濕變化,尤其在冬、春季時,常在海蝕平台上形成一片青蔥翠綠的「綠色地毯」。在夏季,此區和飛沫帶一樣,岩石上多是裸露光禿,但在潮池內或有遮陰之處,則仍可發現它們的蹤影。
在潮間帶中部,主要以褐藻類為主,綠藻為輔。冬、春季時,常見有囊藻、團扇藻、水窗藻、棲狀褐茸藻、裂片石蒓、網球藻等,尤其在三、四月間有浪拍擊的地方,北部以小海帶的數量最多,到了夏、秋季,這些藻類大多消失不見。
在潮間帶下部及低潮線附近,則以紅藻類為主。常見的有沙菜、凹頂藻、龍須菜、小杉藻、角叉菜、匍扇藻。尤其在低潮線附近有海浪拍打的地區,則以小珊瑚藻、邊孢藻、石花菜、翼枝菜、馬尾藻、牛角樹、繁枝蜈蚣藻等最為常見。這些藻類能忍受海浪的直接撲打及海流的沖擊,其中,珊瑚藻及邊孢藻等,可以從海水中吸收石灰質蓄積體內,一方面增強骨架,抵抗水流,一方面降低體內有機質的比例,使其它海洋生物不愛啃食,也有助於珊瑚的造礁。
這些在潮間帶五顏六色的藻類,一到夏天,就逐漸消失了,但在潮間帶以下,終年為海水所覆蓋的亞潮帶,則一年四季均可見到各式各樣藻類繁生。常見的有馬尾藻、松藻、蕨藻、海木耳、石花菜、雞冠菜、麒麟菜、海膜、蜈蚣藻等,尤其馬尾藻常在六、七月間大量生長,形成小型的馬尾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