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微生物是什麼
微生物的定義
現代定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總稱。 形體微小,結構簡單,通常要用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統稱為微生物。 (但有些微生物是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等。)
特點
個體微小,一般<0.1mm。 構造簡單,有單細胞的,簡單多細胞的,非細胞的。進化地位低,大多依靠有機物維持生命。
分類
原核類: 三菌,三體。 三菌:細菌、藍細菌、放線菌 三體: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 真核類: 真菌,原生動物,顯微藻類。 非細胞類: 病毒,亞病毒 ( 類病毒,擬病毒,朊病毒)。
五大共性:
體積小,面積大; 吸收多,轉化快 微生物
; 生長旺,繁殖快; 適應強,易變異; 分布廣,種類多。
編輯本段類群
種類 原核:細菌、放線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氏體、衣原體。 真核:真菌
、藻類、原生動物。 非細胞類:病毒和亞病毒。 一般地,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 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微生物的化學組成
C,H,O,N,P,S以及其他元素
微生物的營養物質
1 水和無機鹽 2 碳源:凡能為微生物提供生長繁殖所需碳元素的營養物質 來源 作用 3氮源:凡能為微生物提供所必需氮元素的營養物質 來源 作用:主要用於合成蛋白質,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謝產物 4 能源:能為微生物生命活動提供最初能源來源的營養物質或輻射能
根據碳源和能源分類
5生長因子:微生物生長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機物
能引起人和動物致病的微生物叫病源微生物,有八大類: 1.真菌:引起皮膚病。深部組織上感染。 2放線菌:皮膚,傷口感染。 3螺旋體:皮膚病,血液感染 如梅毒,鉤端螺旋體病。 4細菌:皮膚病化膿,上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食物中毒,敗血壓症,急性傳染病等。 5立克次氏體:斑疹傷寒等。 6衣原體: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 7病毒:肝炎,乙型腦炎,麻疹,艾滋病等。 8支原體:肺炎,尿路感染。 生物界的微生物達幾萬種,大多數對人類有益,只有一少部份能致病。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環境下能引起感染稱條件致病菌。 能引起食品變質,腐敗,正因為它們分解自然界的物體,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質循環。
微生物的作用
微生物對人類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是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在人類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衛生組織公布資料顯示:傳染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據第一位。微生物導致人類疾病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與之不斷斗爭的歷史。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人類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新現和再現的微生物感染還是不斷發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機制並不清楚。大量的廣譜抗生素的濫用造成了強大的選擇壓力,使許多菌株發生變異,導致耐葯性的產生,人類健康受到新的威脅。一些分節段的病毒之間可以通過重組或重配發生變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與前次導致感染的株型發生了變異,這種快速的變異給疫苗的設計和治療造成了很大的障礙。而耐葯性結核桿菌的出現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結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圍內猖獗起來。 微生物千姿百態,有些是腐敗性的,即引起食品氣味和組織結構發生不良變化。當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們可用來生產如乳酪,麵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須通過顯微鏡放大約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細菌,1000個疊加在一起只有句號那麼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敗的牛奶中約有5千萬個細菌,或者講每誇脫牛奶中細菌總數約為50億。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能含有50 億個細菌。 微生物能夠致病,能夠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發霉腐爛,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萊明從青黴菌抑制其它細菌的生長中發現了青黴素,這對醫葯界來講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後來大量的抗生素從放線菌等的代謝產物中篩選出來。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發酵,生產乙醇、食品及各種酶制劑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降解塑料、處理廢水廢氣等等,並且可再生資源的潛力極大,稱為環保微生物;還有一些能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溫、低溫、高鹽、高鹼以及高輻射等普通生命體不能生存的環境,依然存在著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們發現的微生物已經很多,但實際上由於培養方式等技術手段的限制,人類現今發現的微生物還只佔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也相當奧秘。例如健康人腸道中即有大量細菌存在,稱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細菌種類高達上百種。在腸道環境中這些細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質甚至葯物的分解與吸收,菌群在這些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以及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還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調,就會引起腹瀉。 隨著醫學研究進入分子水平,人們對基因、遺傳物質等專業術語也日漸熟悉。人們認識到,是遺傳信息決定了生物體具有的生命特徵,包括外部形態以及從事的生命活動等等,而生物體的基因組正是這些遺傳信息的攜帶者。因此闡明生物體基因組攜帶的遺傳信息,將大大有助於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奧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體的變異規律、毒力和致病性,對於傳統微生物學來說是一場革命。 以人類基因組計劃為代表的生物體基因組研究成為整個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權威性雜志《科學》曾將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評為世界重大科學進展之一。通過基因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遺傳機制,發現重要的功能基因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疫苗,開發新型抗病毒、抗細菌、真菌葯物,將對有效地控制新老傳染病的流行,促進醫療健康事業的迅速發展和壯大!
⑵ 微生物是怎樣形成的
簡單的說,是微生物爸爸和微生物媽媽結合後生的!呵呵!
開個玩笑,你的意思是說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嗎?
微生物的繁殖包括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
有性繁殖就是微生物爸爸和微生物媽媽結合後產生有性生殖孢子,孢子再成長為個體
無性繁殖包括裂殖、芽殖等
⑶ 微生物是怎麼形成
目前,有關生命起源最為堅實的證據還是來自於地球,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化石。從已得到的非常稀少的化石推算,地球生命出現在35億年前,之後地球在漫長的歲月中經歷了劇烈的火山活動和地質變遷,徹底地改變了模樣,尋找古老生命化石並非易事。值得慶幸的是,在非洲、澳大利亞和格陵蘭島等地還是發現了35億年形成的火山熔岩和沉積燧石,最早的生命被凝固在這些岩石內。
盡管人們對生命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最早生命的誕生必須有水。正因如此,人們發現木星的一顆衛星表面覆蓋大量冰時,自然會聯想起是否存在有生命的可能。就地球而言,最早的生命肯定起源自海洋。科學家認為海水能溶解許多物質,這些物質的分子在水中不停地碰撞和結合,極有可能產生一些大而復雜的生命誕生所必需的大分子物質。由於合成這樣的大分子物質需要巨大的能量,而這種能量很可能來自海底的火山活動,為此,科學家將探索的目光瞄向海底的火山。
1977年,海洋生物學家在海底火山口附近發現了生物,盡管火山口附近的水溫高達350℃,生命卻依然生機勃勃。在火山附近的熱水中生活著巨蛤、貽貝、有孔線蟲和其他一些說不出名的生物,它們不需要陽光,僅僅依靠海水中的硫化物作為能量。
令人稱奇的是,海底的活火山口會不斷向外噴射出黑色的液體,就像股股的黑色煙霧裊裊上升,科學家將這一景觀稱之為「黑色煙霧」。
「黑色煙霧」的形成似乎非常簡單,活火山通過地殼的裂縫不時向外噴射熔岩,熔岩遇到低溫的海水立即冷卻下來,使得噴射口處熔岩凝固成像「煙囪」一樣。火山噴發時,海水不斷地通過縫隙流入「煙囪」,由於「煙囪」內溫度極高,海水會在極短的時間內急劇升高到1000℃左右。在極度的高壓下,海水無法變為氣體,這樣,極度高溫的海水就會與周圍的岩石發生作用,使岩石內含有的硫化鐵、硫化鋅和硫酸鈣等礦物質溶解在水中。然後含有大量礦物質的海水隨著熔岩一起從「煙囪」口噴射出來,遇到冰冷的海水時,這些硫化物又形成黑色的沉澱物,隨著水流上升,就形成所謂的「黑色煙霧」。「黑色煙霧」大小不一,多數高度為10米,最高的「黑煙」可高達13米,「黑煙」直徑也從30厘米到1米不等。
認為生命起源於海洋的科學家相信,「黑色煙霧」是產生生命的搖籃,海水中所含有硫和其他礦物質在高溫、高壓下合成有機化合物,當黑色的海水逐漸上升時,這些有機物分子開始冷卻,水中含鐵顆粒和其他礦物質與有機物分子相互作用,吸附在有機物的表面,然後再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化學反應,使水中的有機物質形成氨基酸或更大的有機分子,這些分子再通過鏈接成為蛋白質樣顆粒。這些蛋白質樣顆粒非常之小,呈球形,冷卻後就成了細胞最基本的結構。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驗室模仿海底火山口高溫高壓情況已合成了相應的一些大分子物質,支持了這一學說。科學家還認為黑色的海水除了為生命的起源提供了必需的物質外,還可以遮擋來自太空的有害射線的輻射,這一點在生命誕生時確是至關重要的。
為了證明這一學說,2000年,海洋生物學家喬治和安娜乘坐深海潛水器對海底「黑色煙霧」進行了探險。他們操縱潛水器上的機械臂對「黑色煙霧」化學成分和溫度,以及是否存在微生物進行探測。果然,在「煙囪」出口處的海水中發現了微生物,他們認為這種生活在極端高溫下的微生物是最早微生物的後代,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祖宗。由於微生物生存的海水中硫化氫和硫化鐵含量很高,推測這兩種化學物質反應後能產生氫氣是微生物生長所需的能量。當然也有人不同意他們的這一看法的,認為只有當微生物學家對微生物的DNA進行分析鑒定後才能定論。
⑷ 微生物是怎樣產生的
空氣中的微生物主要存在於灰塵和微小液滴中。
至於灰層如何形成的參考:
http://ke..com/view/20486.htm?fr=ala0_1_1
液滴的形成:水的翻騰,氣泡的破裂,蒸汽的凝結
微生物大量存在於土壤,水體中,在一起物體的表面都有大量的微生物,微生物只怕火或極高的溫度。所以但空氣流動時自然就攜帶大量的粉塵和小液滴進入空氣,這些粉塵和液滴中的大量微生物就形成了微生物氣溶膠。
⑸ 微生物從哪來
首先,我告訴你什麼是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細菌和放線菌等原核生物
細菌在生物學上的定義就是沒有細胞核的原核生物,
真菌就是大家吃的蘑菇,香菇,平菇等等,注意真菌不是微生物,它有細胞核!
病毒結構比細菌還要小的生物,一半就是由蛋白質包裹核酸形成
下面我來告訴他們的進化起源
微生物是一個廣泛的概念,無法回答他的起源
地球上大概在數十億年前,由於種種原因產生了高分子化合物包括原始的蛋白質和核酸
後來者兩種化合物結合在一起形成最原始的原核生物,
這些原核生物發展到現在形成整個地球的生態圈
細菌依然處在進化的底層
最後我告訴你病毒的來歷
病毒作為結構最簡單的生物,但是他的來歷在生物學界有著比較大的爭議
有人認為,它是生物細胞扔出去的一段無用核酸序列贊同0| 評論
⑹ 微生物是怎麼來的
微生物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就好像生物是怎麼來的。首先是無機物,然後變成有機小分子、有機大分子,然後變成有生理活性的微生物。
至於微生物是不是世界上最多的生物,我想應該是的。一方面微生物的結構簡單,容易變異,因此容易產生新品種,所以種類多。另一方面微生物繁殖快,以數量取勝。所以應該是最多的了。
⑺ 微生物從哪來它何時誕生
你應該有的觀念是微生物無處不在。至於從何時從哪裡來,看看達爾文的進化論吧
⑻ 微生物怎麼形成的
微生物就是分化分裂產生的
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與人類關系密切。涵蓋了有益跟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食品、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等。還有微生物是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須依賴於活細胞。
⑼ 微生物是從哪裡來的
一般地,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
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1 細菌:
(1)定義:一類細胞細短,結構簡單,胞壁堅韌,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強的原核生物
(2)分布:溫暖,潮濕和富含有機質的地方
(3)結構:主要是單細胞的原核生物,有球形,桿形,螺旋形
基本結構:細胞膜 細胞壁 細胞質 擬核 菌毛(幫助附著在物體表面)鞭毛(運動功能)
特殊結構:莢膜、鞭毛、菌毛、芽胞
(4)繁殖: 主要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
(5)菌落: 單個細菌用肉眼是看不見的,當單個或少數細菌在固體培養基啊行大量繁殖時,便會形成一個肉眼可見的,具有一定形態結構的子細胞群落.
⑽ 為什麼會產生微生物
其實世界上先有的微生物,最先是厭氧微生物,有了氧氣後產生了需氧微生物,然後才有的動植物,微生物是生命最早的起源。至於微生物的產生,目前還沒有統一說法,主要有兩種,彗星帶來,地球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