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微生物可以分為哪幾類
微生物可分為8大類,即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和螺旋體。它們的共性是體積小,分布廣;吸收多,轉化快:生長旺,繁殖快;適應強,易變異。
1、進行基因改造屬於微生物學的范疇;微生物工程是將微生物學的成果進行產業化,如基因工程改造後的放線菌提高了青黴素等產量。我們就把這種放線菌進行工業化培養,主要為微生物發酵學相關內容。
2、一個是理論的,實驗室范疇的理論研究。一個是將實驗室范疇的理論成果轉變成工業價值。
㈢ 微生物學的主要任務是什麼它包括哪些分支學科
一、微生物學的主要任務:
1、在自然界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2、空氣和水凈化、污水處理。
3、工農業生產:細菌、代謝產物、代謝活性。
4、對生命科學的貢獻。
二、微生物學的分支學科:
(1)按研究微生物的基本生命活動規律為目的來分總學科稱普通微生物學,分科如微生物分類學,微生物生理學,微生物遺傳學,微生物生態學和分子微生物學等。
(2)根據微生物研究對象,如細菌學、真菌學(菌物學)、病毒學、原核生物學、自養生物學和厭氧生物學。
(3)根據微生物的生態環境,如土壤微生物學、微生態學、海洋微生物學、環境微生物學、水微生物學和宇宙微生物學。
(4)按微生物應用領域,可分為工業微生物學、農業微生物學、醫學微生物學、醫學微生物學、診斷微生物學、抗生素、食品微生物學等一般學科,稱為應用微生物學。
(5)根據化學微生物學、分析微生物學、微生物生物工程、微生物化學分類學、微生物數值分類學、微生物地球化學和微生物信息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
(6)根據實驗方法和技術,如實驗微生物學、微生物研究方法等。
(3)微生物學有哪些主要的分支學科擴展閱讀:
微生物學的發展: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微生物學被牢固地建立起來。它的主要發展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傳染病與免疫學的研究,疾病的防治和化學療法的療效;另一方面是和遺傳學的結合。
從歷史上看,微生物學的發展經歷了兩個輝煌的黃金時代和低谷時期。近20年來,隨著基因組學、結構生物學、生物信息學、pcr技術、高解析度熒光顯微鏡等理化理論和技術的應用,微生物學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微生物學已經走出低谷,進入第三個黃金時代。
㈣ 微生物學的名詞解釋
微生物學(Microbiology)是生物學的分支學科之一,它是在分子、細胞或群體水平上研究各類微小生物(細菌、放線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原生動物以及單細胞藻類)的形態結構、生長繁殖、生理代謝、遺傳變異、生態分布和分類進化等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並將其應用於工業發酵、醫學衛生和生物工程等領域的科學。
概述
微生物的含義:非分類學上名詞,來自法語「Microbe」一詞。是形體微小、單細胞或個體結構簡單的多細
胞、甚至無細胞結構的低等生物的通稱。
種類:微生物類群十分龐雜,包括:無細胞結構的病毒、類病毒、擬病毒等,
屬於原核生物的細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衣原體等,
屬於真核生物的酵母菌和黴菌,單細胞藻類、原生動物等。
兩界系統
動物界Animalia:不具細胞壁,可運動,不進行光合作用。
植物界Plantae:具有細胞壁,不運動,可進行光合作用。
三界:原生生物界Protista:(E.H.Haeckel,1866年提出)
五界系統
原核生物界Monera:細菌、放線菌等
原生生物界Protista:藻類、原生動物、粘菌等
真菌界Fungi:酵母、黴菌
動物界Animalia:
植物界Plantae:
五界系統是以細胞結構分化的等級以及和光合、吸收、攝食這三種主要營養方式有關的組織類型為基礎的。六界:加上病毒界。
三界(域)系統
Woese用寡核苷酸序列編目分析法對60多株細菌的16SrRNA序列進行比較後,驚奇地發現:產甲烷細菌完全沒有作為細菌特徵的那些序列,於是提出了生命的第三種形式--古細菌(archaebacteria)。隨後他又對包括某些真核生物在內的大量菌株進行了16SrRNA(18SrRNA)序列的分析比較,又發現極端嗜鹽菌和極端嗜酸嗜熱菌也和產甲烷細菌一樣,具有既不同其他細菌也不同於其核生物的序列特徵,而它們之間則具有許多共同的序列特徵。於是提出將生物分成為三界(Kingdom)(後來改稱三個域):古細菌、真細菌(Eubacteria)和真核生物(Eukaryotes)。1990年,他為了避免把古細菌也看作是細菌的一類,他又把三界(域)改稱為:Bacteria(細菌)、Archaea(古生菌)和Eukarya(真核生物),並構建了三界(域)生物的系統樹。
微生物特點
1.體積小、比表面積大
微生物的大小以μm計,但比表面積(表面積/體積)大,必然有一個巨大的營養吸收,代謝廢物排泄和環境信息接受面。這一特點也是微生物與一切大型生物相區別的關鍵所在。
舉例:乳酸桿菌:120,000;雞蛋:1.5;人(200磅):0.3
2.吸收多、轉化快
這一特性為高速生長繁殖和產生大量代謝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
舉例:3克地鼠每天消耗與體重等重的糧食;1克閃綠蜂鳥每天消耗兩倍於體重的糧食;大腸桿菌每小時消耗2000倍於體重的糖;發酵乳糖的細菌在1小時內就可以分解相當於其自身重量1,000~10,000倍的乳糖,產生乳酸;1公斤酵母菌體,在一天內可發酵幾千公斤的糖,生成酒精
3.生長旺、繁殖快
極高生長繁殖速度,如E.coli20-30分鍾分裂一次,若不停分裂,48小時2.2×10^43菌數增加,營養消耗,代謝積累,限制生長速度。這一特性可在短時間內把大量基質轉化為有用產品,縮短科研周期。也有不利一面,如疾病、糧食霉變。舉例:Escherichiacoli(大腸桿菌)在最適的生長條件下,每12.5~20分鍾細胞就能分裂一次;在液體培養基中,細菌細胞的濃度一般為108~109個/ml;谷氨酸短桿菌:搖瓶種子→50噸發酵罐:52小時內細胞數目可增加32億倍。利用微生物的這一特性就可以實現發酵工業的短周期、高效率生產。例如生產鮮酵母時,幾乎12小時就可以收獲一次,每年可以收獲數百次。
㈤ 當今生物科學都包含哪些分支學科
分支學科
植物學、孢粉學、動物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分類學、習性學、生理學、細菌學、微生物生理學、微生物遺傳學、土壤微生物學、細胞學、細胞化學、細胞遺傳學、免疫學、胚胎學、優生學、悉生生物學、遺傳學、分子遺傳學、生態學、仿生學、生物物理學、生物力學、生物力能學、生物聲學、生物化學、生物數學
㈥ 什麼是微生物學,它的研究內容涉及哪些方面
微生物學(microbiology)生物學的分支學科之一。它是在分子、細胞或群體水平上研究各類微小生物(細菌、放線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原生動物以及單細胞藻類)的形態結構、生長繁殖、生理代謝、遺傳變異、生態分布和分類進化等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並將其應用於工業發酵、醫學衛生和生物工程等領域的科學。
①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與技能;
②臨床微生物學的基本知識;
③各類與臨床有關的微生物特性;
④病原學診斷和抗菌葯物敏感性的報告;
⑤臨床診斷、治療和預防提供科學依據。
㈦ 什麼是微生物學
微生物學(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物形態結構、生理生化、遺傳變異、生態分布和分類進化等生命活動規律,以及與其他生物和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是生物學的分支學科之一,它是在分子、細胞或群體水平上研究各類微小生物(細菌、放線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原生動物以及單細胞藻類)的形態結構、生長繁殖、生理代謝、遺傳變異、生態分布和分類進化等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並將其應用於工業發酵、醫學衛生和生物工程等領域的科學。
㈧ 微生物的介紹
微生物學是生物學的分支學科之一,它是研究各類微小生物,如細菌、放線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體、枝原體、衣原體、原生動物以及藻類等的形態、生理、生物化學、分類和生態的科學。甲骨文中的「酒」字
微生物學發展簡史
自古以來,人類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已經覺察到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及其所發生的作用。中國利用微生物進行釀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刻有「酒」字。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列有穀物制曲,釀酒、制醬、造醋和腌菜等方法。
在古希臘留下來的石刻上,記有釀酒的操作過程。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物質的作用,進行漚糞積肥。公元二世紀的《神農本草經》中,有白僵蠶治病的記載。公園六世紀的《左傳》中,有用麥曲治腹瀉病的記載。在10世紀的《醫宗金鑒》中,有關於種痘方法的記載。1796年,英國人琴納發明了牛痘苗,為免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7世紀,荷蘭人列文虎克用自製的簡單顯微鏡(可放大160~260倍)觀察牙垢、雨水、井水和植物浸液後,發現其中有許多運動著的「微小動物」,並用文字和圖畫科學地記載了人類最早看見的「微小動物」——細菌的不同形態(球狀、桿狀和螺旋狀等)。過了不久,義大利植物學家米凱利也用簡單的顯微鏡觀察了真菌的形態。
1838年,德國動物學家埃倫貝格在《纖毛蟲是真正的有機體》一書中,把纖毛蟲綱分為22科,其中包括3個細菌的科(他將細菌看作動物),並且創用細菌一詞。1854年,德國植物學家科恩發現桿狀細菌的芽孢,他將細菌歸屬於植物界,確定了此後百年間細菌的分類地位。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
微生物學的研究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進入生理學階段。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對微生物生理學的研究為現代微生物學奠定了基礎。他論證酒和醋的釀造以及一些物質的腐敗都是由一定種類的微生物引起的發酵過程,並不是發酵或腐敗產生微生物;他認為發酵是微生物在沒有空氣的環境中的呼吸作用,而酒的變質則是有害微生物生長的結果;他進一步證明不同微生物種類各有獨特的代謝機能,各自需要不同的生活條件並引起不同的作用;他提出了防止酒變質的加熱滅菌法,後來被人稱為巴斯德滅菌法,使用這一方法可使新生產的葡萄酒和啤酒長期保存。
後來,他開始研究人、禽、畜的傳染病(狂犬病、炭疽病和雞霍亂等),創立了病原微生物是傳染病因的正確理論,和應用菌苗接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巴斯德在微生物學各方面的科學研究成果,促進了醫學、發酵工業和農業的發展。
與巴斯德同時代的德國微生物學家科赫對新興的醫學微生物學作出了巨大貢獻。科赫首先論證炭疽桿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苗,接著又發現結核病和霍亂的病原細菌,並提倡採用消毒和殺菌方法防止這些疾病的傳播;他的學生們也陸續發現白喉,肺炎、破傷風、鼠疫等的病原細菌,導致了當時和以後數十年間人們對細菌給予高度的重視;他首創細菌的染色方法,採用了以瓊脂作凝固培養基培養細菌和分離單苗落而獲得純培養的操作過程;他規定了鑒定病原細菌的方法和步驟,提出著名的科赫法則。
1860年,英國外科醫生利斯特應用葯物殺菌,並創立了無菌的外科手術操作方法。1901年,著名細菌學家和動物學家梅契尼科夫發現白細胞吞噬細菌的作用,對免疫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俄國出生的法國微生物學家維諾格拉茨基於1887年發現硫磺細菌,1890年發現硝化細菌,他論證了土壤中硫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學過程以及這些細菌的化能營養特性。他最先發現嫌氣性的自生固氮細菌,並運用無機培養基、選擇性培養基以及富集培養等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壤細菌各個生理類群的生命活動,揭示土壤微生物參與土壤物質轉化的各種作用,為土壤微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892年,俄國植物生理學家伊萬諾夫斯基發現煙草花葉病原體是比細菌還小的、能通過細菌過濾器的,光學顯微鏡不能窺測的生物,稱之為過濾性病毒。 1915~1917年,特沃特和埃雷爾觀察細菌苗落上出現噬菌斑以及培養液中的溶菌現象,發現了細菌病毒——噬菌體。病毒的發現使人們對生物的概念從細胞形態擴大到了非細胞形態。
20世紀以來,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向微生物學滲透,再加上電子顯微鏡的發明和同位素示蹤原子的應用,推動了微生物學向生物化學階段的發展。1897年德國學者畢希納發現酵母菌的無細胞提取液能與酵母一樣具有發酵糖液產生乙醇的作用,從而認識了酵母菌酒精發酵的酶促過程,將微生物生命活動與酶化學結合起來。
諾伊貝格等人對酵母菌生理的研究和對酒精發酵中間產物的分析,克勒伊沃對微生物代謝的研究以及他所開拓的比較生物化學的研究方向,其他許多人以大腸桿菌為材料所進行的一系列基本生理和代謝途徑的研究,都闡明了生物體的代謝規律和控制其代謝的基本原理,並且在控制微生物代謝的基礎上擴大利用微生物,發展酶學,推動了生物化學的發展。從20世紀30年代起,人們利用微生物進行乙醇、丙酮、丁醇、甘油、各種有機酸、氨基酸、蛋白質、油脂等的工業化生產。
1929年,弗萊明發現青黴菌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長,揭示了微生物間的拮抗關系,並發現了青黴素。1949年,瓦克斯曼在他多年研究土壤微生物所積累資料的基礎上,發現了鏈黴素。此後陸續發現的新抗生素越來越多。這些抗生素除醫用外,也應用於防治動植物的病害和食品保藏。
1941年,比德爾和塔特姆用X射線和紫外線照射鏈孢霉,使其產生變異,獲得營養缺陷型。他們對營養缺陷型的研究不僅可以進一步了解基因的作用和本質,而且為分子遺傳學打下了基礎。1944年,埃弗里第一次證實了引起肺炎球菌形成莢膜遺傳性狀轉化的物質是脫氧核糖核酸(DNA)。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和核酸半保留復制學說。
富蘭克爾-康拉特等通過煙草花葉病毒重組試驗,證明核糖核酸(R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為奠定分子生物學基礎起了重要作用。其後,又相繼發現轉運核糖核酸(tRNA)的作用機制、基因三聯密碼的論說、病毒的細微結構和感染增殖過程、生物固氮機制等微生物學中的重要理論,展示了微生物學廣闊的應用前景。
1957年,科恩伯格等成功地進行了DNA的體外組合和操縱。近年來,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組的研究不斷獲得進展,胰島素已用基因轉移的大腸桿菌發酵生產,干擾素也已開始用細菌生產。現代微生物學的研究將繼續向分子水平深入,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發展。
在微生物學的發展過程中,按照研究內容和目的的不同,相繼建立了許多分支學科:研究微生物基本性狀的有關基礎理論的有微生物形態學、微生物分類學、微生物生理學、微生物遺傳學和微生物生態學;研究微生物各個類群的有細菌學、真菌學、藻類學、原生動物學、病毒學等;研究在實踐中應用微生物的有醫學微生物學、工業微生物學、農業微生物學、食品微生物學、乳品微生物學、石油微生物學、土壤微生物學、水的微生物學飼料微生物學、環境微生物學、免疫學等。
由於微生物學各分支學科的相互配合、互相促進,以及與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相互滲透,使其在基礎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兩方面都有了迅速的發展。
㈨ 請問微生物考研方向的專業是怎麼劃分的
研究方向:
微生物學學科方向:中國是世界上微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微生物資源研究反映了微生物學基礎研究的水平,是國情調查、資源保護、開發和可持續利用的基礎,是生物多樣性研究和瀕危物種保護的基礎,也是包括微生物分子生物學和生物技術在內的微生物學各分支學科的基礎。
微生物學專業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真菌及地衣學、微生物資源、分類、系統學、多樣性、群體遺傳與演化、協同代謝分子機理、環境微生物學、工業微生物學、系統生物技術、微生物生理學、微生物生理學、微生物代謝學、微生物生態學、微生物生化工程、分子病毒學、分子免疫學。
(9)微生物學有哪些主要的分支學科擴展閱讀:
一,微生物學的作用:
1.在自然界物質循環中作用
2.空氣與水凈化,污水處理
3.工農業生產:菌體,代謝產物,代謝活動
4.對生命科學的貢獻
二,微生物學的具體應用
現代臨床微生物學是一門由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和預防醫學相結合的交叉學科,又是檢驗醫學中重要和成熟的專業之一。這門新興的學科需要微生物醫師和實驗技術人員聯合進行工作,具體任務有四項:
(1)對微生物標本做出快速、准確的檢驗報告,及時滿足臨床需要;
(2)進行有關抗菌葯物耐葯性方面的各種試驗,受理抗菌葯物合理應用的咨詢;
(3)密切結合臨床,與臨床醫師討論、研究及處理有關感染性疾病的問題;
(4)參與抗菌葯物臨床合理應用的管理和醫院感染監測、控制和管理。這就要求臨床微生物學工作者不僅要完成實驗室工作,還要完成有關的臨床工作,成為感染控制和抗菌葯物臨床應用的參謀和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