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幼兒教學 課本多樣的生物世界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生物教學中,保護生物多樣性是重點內容。本節內容是上一節《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後續,目的是讓學生在認識了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去了解許多瀕危動植物的生存現狀,促使學生從內心產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緊迫感和使命感,並且知道如何採取措施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為此,上課前一天我首先布置各小組學習任務:收集珍稀動植物的照片及相關資料、收集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的文字圖片資料、收集有關生物資源保護的法規、調查當地重要的生物資源並提出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建議等等。學生很容易通過報紙、雜志、網路等途徑獲得資料,上課時就通過學生取得的這些資料去實現本節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舉例說明生物的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 2.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說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 二、能力目標: 1.參與一種珍稀動物或植物保護的辯論和協商活動,提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公民意識。 2.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使命感,積極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 學習重點、難點: 1.了解生物的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 2.樹立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並能夠落實到行動中。 3.提高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及合作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准備: 1.學生准備:5個學習小組分別收集和整理珍稀動植物的照片及相關資料、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生物資源保護的法規、當地生物資源的破壞及合理開發利用的建議。 2.教師准備:有關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的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自然界里多種多樣的生物讓我們這個世界充滿了生機,但目前很多生物的生存正面臨很大的威脅。下面讓我們一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壯美及這種美被破壞時的無奈。(播放多媒體課件里的影視資料並配以音樂) 二、學習新課: (一)學生展示課前收集和整理的資料 教師: 不知道大家對剛才看到的視頻資料有何感想?我 相信很多同學都熱愛大自然、關心動物,課前我們也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下面請各小組把准備好的資料和大家交流分享。 第一小組: 我們組收集和整理了珍稀動植物的有關資料,(出示大熊貓的圖片)在我國四川盆地西部一帶的高山深谷中和青藏高原東部生活著舉世聞名的稀世珍寶——大熊貓,它雖然是我國特有的野生動物,但卻是全世界的動物明星,是全球野生生物保護的標志和旗幟。據調查如今有不到1000隻大熊貓分別在幾個不同的山系中,並且被分割成近20塊孤立的種群。由於森林不斷被砍伐,大熊貓的棲息地被吞噬,這對大熊貓的生存構成了極大的威脅,這是我們人類濫砍亂伐的結果。不止在陸地上,還有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動物——大鯢(展示圖片)的生存現狀也令人擔憂,大鯢又叫娃娃魚,它的祖先比我們人類還古老,至今在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和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區人跡罕至的山林溪流中,娃娃魚依然以王者的姿態盤踞在水域生態食物鏈的頂端。它是水生到陸生過度的典型兩棲動物,在生物進化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並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葯用價值,正因為它有如此多的功用,所以它的命運就比較悲慘了,人類的濫捕濫殺使它的數量急劇減少。不僅如此,藏羚羊(展示藏羚羊生活的圖片)是我國青藏高原特有的動物,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現存種群數量約在7——10萬只,由於它獨特的棲息環境和生活習性,目前全世界還沒有一個動物園或其它地方人工飼養過,是瀕危動物的典型。但在可可西里藏羚羊卻飽受人類慾望的蹂躪,(展示藏羚羊被屠殺的圖片)那裡似乎已經變成了野生動物的屠場,如果再不採取得力措施,藏羚羊的滅絕就在眼前!藏羚羊的悲慘命運正在得到世人的關注。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捕殺野生動物,讓美麗的可可西里變成了藏羚羊等生物的地獄。 第二小組: 我們小組收集的是「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這方面的資料。其實剛才第一小組的資料里我們已經看到了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兩個原因,那就是人類亂砍濫伐和濫捕濫殺的貪欲造成了生物多樣性面臨巨大的威脅。除此之外,環境污染也是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又一大原因,比如中華白鰭豚這一海中的大熊貓,(展示圖片)它是世界范圍內瀕危的一類海洋生物。香港海洋公園鯨豚保護基金聯合會指出,近年來漁船捕撈,海上工程以及水質污染等原因對白鰭豚的生存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使白鰭豚每年的死亡數目介於9至11條之間,這個結果不能說不是人類影響帶來的。除了這些原因,外來物種的入侵是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像水葫蘆、薇甘菊、歐洲鰻等
『貳』 幼兒和嬰兒的年齡劃分是怎樣的
寶寶的年齡分段是:
新生兒0~1個月
嬰兒期1~12個月
幼兒期1~3歲
學齡前3~6歲
少兒期:幼升小,一~六年級,小升初 嬰兒--(習慣中認為是哺乳期的兒童)
是指1周歲以內的孩子。嬰兒在這個階段生長發育特別迅速,是人一生中生長發育最旺盛的階段。
兒童--(兒童的定義是包含嬰兒的)
眼下按照社會和人們公認兒童的年齡段為0-12歲,因為此類人群都是正處學齡前和小學階段,而且年齡比較幼小。一些兒童活動都是針對這個年齡段的人群的。
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給出的定義是: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紀比「少年」小)。其中「少年」指「人十歲左右到十五六歲的階段。」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的規定是0-18歲,中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的規定是0-18歲,醫學界以0~14歲的兒童為兒科的研究對象,中國的兒童組織少先隊的隊員年齡在14歲以下,而共青團員的入團年齡為14歲以上
『叄』 什麼是生物
生物是具有動能的生命體,也是一個物體的集合,而個體生物指的是生物體,與非生物相對。
1、生物具備合成代謝以及分解代謝,這是互相相反的兩個過程,並且可以繁殖下去, 這是生命現象的基礎。
2、生物由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非細胞生物組成,包括動物、植物、細菌、真菌、病毒等,其特徵是可以進行新陳代謝。
3、自然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組成的,無生命的(包括物質和能量)叫做非生物,新陳代謝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本質的區別。
(3)什麼是生物幼兒擴展閱讀:
1、生物是一門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它是農學、林學、醫學和環境科學的基礎。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個人生活質量的提高,都要靠生物學的發展和應用。
2、生物體的共同物質基礎是:在基本組成物質中都含有蛋白質和核酸。 生物體的結構基礎是:除病毒等少數種類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3、生物的個體發育是指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有絲分裂)、組織分化和器官形成,直到發育成性成熟個體的過程。
4、生物多樣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們所擁有的基因和生存環境。它包含三個層次: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肆』 什麼是生物
生物是有生命的個體,包括病毒、細菌、真菌、植物、動物等,生物的最基本特徵是新陳代謝。可分為三大類,動物、植物、微生物。
一、動物
動物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兩大類。科學家已經鑒別出46900多種脊椎動物。包括鯉魚、黃魚等魚類動物,蛇、蜥蜴等爬行類動物,青蛙、娃娃魚等兩棲類動物,鳥類以及紅熊貓等哺乳類動物等。
科學家們還發現了130多萬種無脊椎動物。這些動物中多數是昆蟲,昆蟲中多數是甲蟲。鼻涕蟲、蚯蚓,烏賊、牡蠣、紅海星、水母,蜘蛛,珊瑚蟲、放射蟲、蛔蟲、豬肉絛蟲、沙蠶、蝸牛、蛞蝓等都屬於無脊椎動物。
二、植物
植物共有六大器官:根、莖、葉、花、果實、種子。莖是植物體中軸部分。直立或匍匐於水中,莖上生有分枝,分枝頂端具有分生細胞,進行頂端生長。莖一般分化成短的節和長的節間兩部分,莖具有輸導營養物質和水分以及支持葉、花和果實在一定空間的作用。有的莖還具有光合作用、貯藏營養物質和繁殖的功能。
葉是維管植物營養器官之一,功能為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並有蒸騰作用提供根系從外界吸收水和礦質營養的動力。花是具有繁殖功能的變態短枝。果實主要是作為傳播種子的媒介。種子具有繁殖和傳播的作用,種子還有種種適於傳播或抵抗不良條件的結構,為植物的種族延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三、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它們是一些個體微小、構造簡單的低等生物。大多為單細胞,少數為多細胞,還包括一些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
在中國,微生物被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伍』 怎樣幫助幼兒認識生物和環境的相互作用
為幼兒創設與環境互動的機會
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需要出發,為創設與環境互動的機會。在教室牆面的裝飾上注意突破以往單一的裝飾,強調教育性和幼兒的參與性。教育性是指牆面設計與幼兒的年齡特點、開展的主題活動要相聯系。
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生物能適應環境,老虎的保護色、雷鳥的羽毛顏色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竹節蟲的體色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生物能影響環境,蚯蚓的鬆土、植被完好的黃土高原,植被遭到砍伐的黃土高原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