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能源問題是全球面臨的問題,生物工程將如何解決
人類使用的三大主要能源是原油、天然氣和煤炭,但它們都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據國際能源機構的統計,這三種能源還能供開採的年限,分別只有40年、50年和240年。開發新能源已成為人類發展中的緊迫課題,核能還將有所發展,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波浪能和氫能這五種新能源,今後將會優先獲得開發利用。另一個值得重視的新能源是可再生的生物能源。
數百年來在燃料王國里唱「主角」的煤和石油都是遠古時代的動植物生成的,那麼能否種植能源作物,直接從能源作物生產燃料?這是21世紀普遍關注的一個新問題。理想的生物燃料作物應具有高效光合能力,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已發現了40多種能夠生產「石油」的植物。正在進行品種的選擇和質量的優化,並准備盡快實行商業化生產。下面介紹幾種理想的生物燃料作物。
芒——原產於中國華北和日本。其優點:1.生長迅速:一季可長3米高,人稱「象草」。 2.生長潑辣:可在從亞熱帶到溫帶的廣闊地區生長,在強日照和高溫條件下生長茂盛,肥水利用率高。生長期間不施化肥和農葯,憑它根狀莖上的強大根系能有效地吸取養料。 3.燃燒完全:「芒」在收割時植株只含20%-30%水分,它在生長過程中從大氣吸收多少二氧化碳,燃燒時就釋放多少二氧化碳,不增加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4.成本低:其投入小於種植油菜的1/3。5.產量高:每公頃產量高達44噸。公頃平均年收獲12噸石油,比其他現有任何能源植物都高,而且可連續收獲多年。
海帶和巨藻——原產美國加利福尼亞。從這種巨型海帶中,可提取大量合成天然氣,還可提取氯化鉀和化妝品中的乳化劑。其特點:生長迅速,每天可長2英尺(l英尺= 0. 3048米),在不到 5個月的時間內,它可以長到200英尺(即60.96米)。美國政府在加州外海開辟了一片面積400平方公里的海底農場,專門種植巨型海帶,以特殊的採收船採收,經自然發酵或人工加速發酵,一年可產生合成天然氣達220多億立方英尺,可供5萬人口的城市一年之用。我國台灣科學家的試驗結果,投資和操作成本都較低:每立方米的「海帶天然氣」價格為台幣1.5元,而工業天然氣是每立方米台幣9元。僅此就可說:巨型海帶夠資格成為能源救星。巨型海帶生長溫度在15一20℃之間,且需要海流不大。我國澎湖及馬祖附近的海灣適合巨型海帶的生長。但因為巨型海帶需要在海水深度為150-300米處才能得到足夠的養分,矛盾是採收不易,陽光無法穿透而使光合作用難以進行。只有突破這個難題巨型海帶的前途才能勝過其他各種生物能源。
巨型海帶還可用來年產氯化鉀、肥料,提煉出化妝品用乳化劑,並使魚類和蚝類養殖增產。
美國西海岸附近海域盛產的一種巨型海藻,可提煉汽油和柴油作為石油的代用品。美國能源科學家正在試驗,如試驗成功,這海生植物的汽油的售價將低於一般汽油。巨藻一般有70-80米長,最長的可達到500米。巨藻還可提煉藻膠,製造塑料、纖維板,也是制葯工業的原料。它含有豐富的甲烷成分,可以用來製造煤氣。這一新的綠色能源具有誘人的前景。巨藻可以在大陸架海域大規模養殖。葉片較集中於海水表面,便於機械化收割。其生長速度驚人,每晝夜可長30厘米,一年可收割3次。
日本出光興產中央研究所的生物化學研究所等成功地從一種淡水藻類中提取出了石油。這種藻類在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的過程中體內蓄集了石油。在研究過程中發現,這種藻類不僅二氧化碳的吸收率高,而且其石油生成能力遠遠超過預想的程度。這種淡水藻類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湖泊沼澤中。2克重的藻塊在10天內就可增生到10克,其中約含5克的石油。與特殊的溶劑攪拌混合然後除去溶劑剩下石油。其發熱量可與重油相當,其氮的含量只是重油的1/2,硫的含量僅為重油的1/190。燃燒後的灰中含有豐富的鉀,可用來作肥料。但其對雜菌敏感,提取較為困難。科研負責人打算用湖泊進行大量培養等方法進一步探索實用化的途徑。
生物燃料作物作為未來的一種新能源,與其他能源比有許多優點:l)它是一種綠色潔凈能源,在當今全世界環境污染嚴重的情況下,應用它對保護環境十分有利。2)分布面積廣,能因地制宜地進行種植,不需勘探、鑽井、采礦,也減少了長途運輸,成本低廉,易於普及推廣。3)可以迅速生長,能通過規模化種植,保證產量,而且是一種可再生的種植能源,而非一次能源。4)使用起來要比核電等能源安全得多,不會發生爆炸,泄漏等安全事故。5)開發生物燃料作物,將逐步加強世界各國在能源方面的獨立性,減少對石油市場的依賴,可以在保障能源供應、穩定經濟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歐洲一些國家已在大規模種植芒屬植物,英國擬種植150萬英畝的芒屬植物;德國已興建了一座發電能力為12萬千瓦的發電廠,其燃料就是芒屬植物、白楊、柳的混合物和秸稈。
發達國家推廣種植能源作物,不僅是國際環保的大勢所趨,使能源可再生和綜合利用,而且也為農業經濟的復甦和改善土壤的要求所致。現代農業的高度生產、單一作物的種植以及過度機械化的結果,導致嚴重的土壤流失,在某些發展中國家,不當的耕種方式、種植對土壤有害的作物,造成對環境的不良影響。種植能源作物,不僅可阻止土壤的流失,還可幫助土壤建立新土壤層。科學家們認為:普通植物對於陽光的利用效率不到4%,如果通過研究使新型能源作物的陽光利用率提高到5%,那麼只要世界農田面積的1/10,就可提供相當於目前人類使用的全部化石燃料的能源。到10-20年後,農民很有可能轉而生產能源作物並在農場里建立發電站,廣泛利用「生物燃料」。生物燃料作物的開發,是解決未來能源的有效新途徑之一。
『貳』 生物工程專業是幹嘛的有什麼工作能做
生物工程專業簡介:
生物工程專業是以生命科學、食品科學和工程學為基礎,培養具備從事食品科學基礎研究、食品生物高新技術創新、功能食品開發、食品原輔料生產、農產品綜合利用、食品生物工程產業管理等方面能力的「生物技術 食品工程」復合型高級專業人才。
旨在強調學生專業知識、基本技能、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的培養,注重應用研究、工程設計和產業管理的基本訓練。生物工程專業涉及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蛋白質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和生物反應工程等生物工程教學和研究內容。
生物工程專業要求學生掌握生物學、生化工程、化學工程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知識,掌握基因工程、酶工程、生化反應與催化工程、細胞培養和微生物發酵工程、生物分離工程和工程計算等方面的基本技術。
就業方向:
適宜於醫葯、食品、環保、商檢等部門中生物產品的技術開發、工程設計、生產管理及產品性能檢測分析等工作及教學部門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2)農田生物工程怎麼做擴展閱讀:
生物工程主要研究基因工程、遺傳工程、蛋白質工程、酶工程、細胞工程和發酵工程的理論及其在工、醫、農、環境保護等部門中的開發和應用,如研究改變遺傳因子組合,生產出有強抗病性的小麥;利用微生物的作用發酵香蕉、製作甜酒。
還有大家熟知的克隆羊多利,就是由生物工程技術創造的;根據國際植物基因工程發展的新趨勢,還可以利用轉基因植物生產各種蛋白類葯物,吃了這類含葯物基因的食物,就可以起到治病防病的作用等等。
國家、社會對這個專業的需求很大,從發展趨勢來看,就業前景十分廣闊。同時,生物工程是一個高新技術產業,對人才的要求也很高。
『叄』 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控制生態工程類型有哪些各有什麼作用其技術要點是什麼
1 農田生態系統管理措施
農田生態系統是指不同作物的種植制度、耕作方式、農葯化肥施用方法、灌溉制度等土地利用管理措施相互組合共同形成的生態系統。控制農業非點源污染最有效和最經濟的方法是採取適當的農田管理方式,如農作物間作套種、少耕、免耕、噴滴灌、控制農葯化肥的用量用法及施用時間等。
1.1 種植措施
採取合理密植、間作、套作和輪作等作物種植體系的科學布局,提高復種指數,減少土地全年和單位面積裸露率,能有效控制土壤侵蝕的強度。農作物種植密度和種植體系視作物品種、播種時間、生育期長短、土壤肥力狀況等而異。平原農區一般種植水稻、麥類、玉米、棉花等,以前兩者密度最高,地面裸露面積小。玉米植株高,株行距大,地面裸露面積大,同時要考慮根系固結土壤的能力。總之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在保證作物穩產高產的基礎上千方百計提高作物復種指數,以減輕土壤侵蝕。
1.2 耕作措施
不同的農田耕作方式對土壤養分和農葯流失產生重要影響。在傳統耕作農田中泥沙和養分流失明顯高於免耕農田,由於翻耕,農田土壤中礦化作用強烈,硝酸鹽的淋失明顯大於免耕農田。保護性耕作(如少、免耕)可以改善土壤的入滲性能、土壤物理結構和土壤生產潛力,減少農田土壤及養分流失。特別是在平原高沙土區,頻繁耕翻會加速有機質的消耗,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和養分耗竭。因此在高沙土地區宜採取以少免耕為主體與傳統耕作相配套的輪耕制。
1.3 土壤培肥措施
為了提高生產力,現今的農戶已基本棄用天然肥料而改用化肥,大量施用化肥加上耕作頻繁,土壤的結構狠容易被破壞,加劇水土流失和淋溶的發生,肥料和養分隨水土流入河道和地下水中,形成非點源污染[4]。因此農田土壤有效的培肥措施可增加農田有機肥源,,不僅可培肥地力,提高化肥利用率和作物產量,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和理化性狀,增加土壤保肥保水性能,增強土壤的抗沖抗蝕能力,進而減弱地表徑流的流量和流速,提高水體環境質量。其主要技術途徑有:採用漚、堆、牲畜過腹等多種形式的秸桿還田技術;畜禽廢棄物集中處理還田技術;吸噴河泥還田技術,結合疏浚河道,開發利用豐富的河泥資源,彌補農田土肥流失所造成的損失。平原高沙土區從實踐中總結出一套利用河道疏浚棄土填塞低塘坑窪,改造中低產田的技術措施,推廣應用獲得較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1.4 灌溉措施
平原農區農業用水利用率約為10%,而發達國家如日本為30%。由於地表徑流中養分和農葯流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徑流強度和徑流量,農田使用合理的灌溉措施,可以減少流入水體的養分和農葯。稻田實行淺濕干灌溉,稻田施肥耕翻後,放水泡田,要避免大水猛灌,控制水量,耕耙後待土壤沉實再栽插秧苗,水稻生長期間根據不同生育期需要,保持田間乾乾濕濕,生長期間,除暴雨漫溢外,農田不排水。這些田間灌溉措施可以減少農田中氮磷的外排污染量。
1.5 化肥控制技術
1.5.1 控制化肥的用量和用法
化肥施用形成的非點源污染的原因之一在於化肥的利用率不高,設法控制化肥使用量和提高其利用率是減少養分流失,降低非點源污染負荷最有效的途經。當化肥使用量達到最佳使用量時,農作物對化肥的吸收達到最高,其產量也最高;當使用超過作物吸收能力時,將導致過量養分在土壤中富集、流失,形成非點源污染。按照限氮公式和試驗結果,平原高沙土地區氮肥的平均適宜用量(純氮計)早稻為105kg/hm2,單季稻為120kg/hm2,與當前施肥水平相比較,每季水稻可以節約氮肥75-90kg/hm2。同時也相應減少氮素的流失,降低了農業非點源氮素污染負荷量。研究發現土壤中氮素的利用率與使用的深度和方式具有密切關系[5]。液態施肥迅速為植物生長提供有效養分,但容易淋失,且持續時間短,在作物生長後期會導致養分匱乏,嚴格禁止在暴雨前施肥。
1.5.2 調整肥料施用結構,解決好三個適宜比例
通過合理的N:P:K比例、有機肥與無機肥配合施用比例、揮發性氮肥與非揮發性氮肥的比例。為使這三個比例趨於合理化可採取的技術措施有:因此因土因作物施肥,特別是氮肥的適宜用量,應適當減少氮肥用量,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優化氮磷鉀肥和有機肥之間的比例,適當增加鉀肥和有機肥的比重;實行氮肥深施特別是氨水和碳酸氫銨,防止其揮發損失;選用化肥新品種,如合適的復合肥和長效肥。根據平原農區的經驗,在有機肥保證的情況下,每公頃耕地減少75-150kg氮肥是可行的,其減少量占總使用量的17.22%-34.33%。
1.5.3 使用抑制劑抑制硝化作用
我國水稻對氮肥的利用率平均只有33-38%,主要是施入稻田的氮肥大量損失的結果。目前使用較多的硝化抑制劑是氮肥增效劑,如在德國施用尿素和銨態氮時要加入一定量的石灰氮(CaCN2)以控制硝化作用的進行。因為石灰氮轉化為碳酸銨需要一定時間,在此過程中產生的雙氰胺對硝化細菌有特殊的抑製作用。
1.5.4 合理施用磷肥
磷肥很容易被土壤所固定,淋溶損失很少。但當土壤受到侵蝕時,表土中相當數量的磷將被帶進水體。因此,能防治土壤侵蝕的所有技術和管理措施都將減少磷素的損失。在水旱輪作中磷肥在旱作上流失量小,旱作因施磷肥增加的磷排出量只佔當年施磷的0.03-0.17%。若磷肥施在稻田,則流失量增至1.31-1.91%。旱作施用磷肥後被土壤固定的磷和形成磷酸鐵鹽的磷素,在稻田淹水後土壤處於還原條件下,磷的溶解度有所增加,有效磷可比旱田提高2-3倍。而田面水中含量不增加,可減少磷的損失。
1.6 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
通過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合理用葯、保護天敵等綜合性防治措施減輕病蟲害的危害,減少農葯使用量,從而減輕農葯對水環境的污染負荷。綜合防治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生物防治為重點、使用農葯為輔助。生物防治包含誘導與性外激素、生物農葯、絕育等方法,其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符合生態系統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規律。根據病蟲害情況、作物種類和生長狀況選用農葯,嚴格控制農葯的使用范圍、施用量和次數,改進施葯方法。開發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葯,發展微生物農葯,取代原有劇毒、高殘留農葯,爭取提高生物農葯比例,如用新的昆蟲生長調節劑取代氨基甲酸酯類農葯,每畝僅需用5-6g,效益可觀。
2 建立植被緩沖帶
利用不同植被對土壤養分吸收能力的互補性和對農業非點源污染的截留、過濾能力,在農田與水體之間建立合理的林帶或草地過濾帶將農田與水體隔開,可以有效地減少農田地表和地下徑流帶來的非點源污染物。在平原地區建立植被緩沖帶最常見的模式是農田防護林帶,合理的林帶不僅可以固岸護坡滯緩地表徑流,固持土壤顆粒,同時可大量吸收地表和地下徑流中氮、磷等營養元素,減少農田生態系統養分流失及由此而產生的水質污染。國外研究發現,氮在岸邊植被帶的截留率為89%,而農田作物的截留率僅為8%,磷的截留率分別為80%和41%,可見喬木植被帶截留和調節控制氮、磷的能力比農作物強得多。因此,在農田防護林帶規劃和設計中,在考慮其防風固沙、改善氣候、防禦自然災害等宏觀生態功能的同時,還要結合當地農業非點源污染的特點和規律,在樹種選擇、林帶寬度、范圍以及林帶模式設計中,應盡量選擇多吸收、過濾、截留農業非點源污染的樹種和模式,達到生態調節功能、污染防治功能、景觀功能與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
3 濕地生態工程
在農田生態系統增加一些濕地面積,可以有效地消減農業非點源的污染負荷。廣大農村地區存在的多水塘景觀(在農村和農田中人工修建許多面積不大的水塘)在截留農田中氮、磷及農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150個人工水塘的巢湖水流域,水塘面積不到5%,但可以截留該區域徑流中90%的養分。自然濕地系統還能豐富生境與景觀的多樣性,在維持農田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穩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也可利用廢窪地、坑塘建立人工濕地系統,特別適用於村鎮生活污水、畜禽廢棄物以及農田非點源污染物的凈化,既節約土地,又節約成本。
人工濕地是一種由人工建造和監督控制的類似沼澤的系統,在一定長寬比、一定坡度的地塊中,由土壤和填料組成填料床,使污水在床體的填料縫中或在床體表面流動,床體表面可種植蘆葦或鳳眼蓮等植物,形成一個獨特的動植物生態系統,它利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來實現污水的凈化,如在表面種植蘆葦則稱蘆葦人工濕地處理系統。
根據河海大學研究提出的濕地生態工程產業化開發模式,蘆葦人工濕地生態工程:日處理廢污水量1萬噸,污水停留時間7天,佔地面積25.7hm2,基建投資1690萬元(其中征地費用1540萬元),年產蘆葦816.7噸(乾重),蘆葦收購價300元/噸(乾重),COD、總氮、總磷去除率分別為80%、60%、和50%,管理費用0.02元/m3。
總的來說,濕地作為陸地釋放某些物質的過濾器的功能已備受關注,利用濕地處理污水和污泥已取得一定成果[6]。濕地生態工程投資少,運行費用低,易於維護管理,運行比較穩定,處理效果好,不僅能吸納大量有機物,還能除去農業非點源污染帶來的氮、磷等植物營養類污染物質。
[參考文獻]
[1]. 張水龍等,流域農業非點源污染的控制對策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2,9(4)38-40
[2]. 賀纏生等,非點源污染的管理及控制,環境科學,1998,19(5)87-91
[3]. 鮑全盛等,我國水環境非點源污染研究進展,環境科學進展,1995,3(3)31-36
[4]. 伍世良,香港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1,8(4)86-90
[5]. 艾應偉等,N肥深施深度對小麥吸收利用N的影響,土壤學報,1997,34(2)146-151
[6]. 李貴寶等,濕地植物及其根孔在非點源污染治理中的展望,中國水利,2003,4A 51-52
『肆』 生物工程是干什麼的
生物工程,是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興起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應用學科,90年代誕生了基於系統論的生物工程,即系統生物工程的概念。
所謂生物工程,一般認為是以生物學(特別是其中的微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和細胞學)的理論和技術為基礎,結合化工、機械、電子計算機等現代工程技術,充分運用分子生物學的最新成就,自覺地操縱遺傳物質,定向地改造生物或其功能,短期內創造出具有超 遠緣性狀的新物種,再通過合適的生物反應器對這類「工程菌」或「工程細胞株」進行大規模的培養,以生產大量有用代謝產物或發揮它們獨特生理功能一門新興技術。1994年系統生物工程(中科院Zeng BJ)的概念提出,基於系統生物學的生物工程技術成為了21世紀的前沿技術。
生物工程包括五大工程,即遺傳工程(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發酵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和生物反應器工程。在這五大領域中,前兩者作用是將常規菌(或動植物細胞株)作為特定遺傳物質受體,使它們獲得外來基因,成為能表達超遠緣性狀的新物種——「工程菌」或「工程細胞株」。後三者的作用則是這一有巨大潛在價值的新物種創造良好的生長與繁殖條件,進行大規模的培養,以充分發揮其內在潛力,為人們提供巨大的經濟效益 和社會效益。
生物工程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包括農業、工業、醫學、葯物學、能源、環保、冶金、化工原料等。它必將對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生活等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為世界面臨的資源、環境和人類健康等問題的解決提供美好的前景。
主要課程:無機化學與化學分析、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化工原理、生化工程、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術、發酵工程設備等。
『伍』 生物工程在農業方面的應用
轉基因農作物
『陸』 田園綜合體該怎麼做
1.農業生產種植區
大田園農業生產空間
定位:生產性主要功能部分,為綜合體發展和運行提供產業支撐和發展動力的核心區域。
功能:農業生產區主要從事種植養殖的生產活動,具有調節田園綜合體微型氣候、增加休閑空間的作用。
選址:通常選在田間水利設施完善,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的區域。
規劃:結合我國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遴選合適的種養品種,形成自己的特色農業生產內容。農業生產片區的規劃要有規模效應,能最大化的尊重場地肌理,滿足農作物四季種植的要求;盡量滿足機械化種植的需求;同時考慮機耕道的要求與四季產業的耕作規劃。讓遊人認識農業生產全過程,在參與農事活動中充分體驗農業生產的樂趣。還可以開展生態農業示範、農業科普教育示範、農業科技示範、市民/團體認種田等項目。點擊藍色字體查看這才是田園綜合體!
2.休閑農業景觀區
吸引人氣提升財氣的核心田園空間
定位:吸引人流、提升土地價值的關鍵,以田園景觀、農業生產和優質農產品為基礎的主題觀光區域。
功能:農業景觀區是以農業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產品為休閑吸引物,開發不同特色的主題觀光活動的區域。
要素:利用當地資源環境開發特色園圃等農事景觀,讓遊客觀看綠色景觀,親近自然。此外現代農業設施、農業生產過程、農產品展示等也是構成農業特色景觀要素。
規劃:核心景觀片區的規劃布局要突出的景觀主題,規劃主體性景觀及特殊的游覽方式(線路、節點),依託觀賞型農田、名優瓜果園,觀賞苗木、花卉展示區,濕地風光區,山水風光區等自然景觀區,使遊人身臨其境地感受田園風光和體會田園鄉村休閑農業的魅力。點擊藍色字體查看第一批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獲批,最高補貼2億!
3.現代農業產業園區
農業產業鏈現代化延伸
定位:以農業產業園區的方式發展現代化農業,實現農業現當代和規模化經營。
功能:農業產業園主要從事種植養殖生產,及農產品加工、推介、銷售,農產品研發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一般面積較大。農業產業園是田園綜合體形成的基礎。
規劃: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應發展循環農業、設施農業、特色農業、無土農業、外向型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等新型農業,發展生物工程技術。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可包括現代農業產業園、現代農業科技園、現代農業創業園等。現代農業產業園以生產為主,也可包含部分農業科普教育及現代農業觀光的內容。點擊藍色字體查看田園綜合體項目規劃的重要性。
4.生活居住區
城鎮化得以實現的核心承載片區
定位:城鎮化主要功能部分,農民、工人、旅行者等人口相對集中的居住生活區域。
功能:生活居住區是田園綜合體邁向新型城鎮化結構的重要支撐。農民在田園綜合體平台上參與農業生產勞動、休閑項目經營,承擔相應的分工,又生活於其中,不搬遷異地居住。
規劃:重點考量由於田園綜合體各要素的延伸,帶動休閑產業發展,形成以農業為基礎,休閑為支撐的綜合產業平台,通過產業融合與產業聚集,引導人員聚集,形成當地農民社區化居住生活、產業工人聚集居住生活、外來休閑旅遊居住生活等3類人口相對集中的居住生活區域,從而形成了依託田園綜合體的新人口聚集區,構建了鄉村的人口基礎。點擊藍色字體查看一個成功的田園綜合體,有哪些關鍵要素呢?
5.農耕文化體驗區
承載文化內涵與教育功能
規劃:可劃出專門的區域,設置現代農業博物館、現代農業示範區、傳統農業體驗區、動植物園、環境自然教育公園、市民農場、創意農業展示區等。上述園區均與休閑遊憩體驗相結合。其中傳統農業體驗區有鄉野田園風光、傳統農業生產活動、手工作坊、農家生活和習俗等,可利用保留的古村落。點擊藍色字體查看2018年田園綜合體項目這樣申報,才能得到千萬級項目補貼。
6.休閑康養度假區
滿足遊客農業創意活動的休閑空間
定位:創意農業休閑片區是遊人能夠深入體驗農業創意的特色生活空間。
功能:滿足客源各種需要,使城鄉居民能夠更深入的體驗鄉村風情活動,享受休閑創意農業帶來的生活樂趣。
規劃:主要利用鄉村的山地、森林、溪流、水庫、湖泊、濕地、居民點及鄉村文化等,開展各種各樣的戶外活動及娛樂活動,如登山、徒步、山地自行車、漂流、野營、垂釣、劃船、園藝、拓展、CS及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可設立專門的鄉村自然遊憩公園及戶外運動公園。有條件的地區可建鄉村度假村,包括鄉村文化民宿、鄉村酒店、小木屋、別墅、農業庄園等。農業庄園應體現「崇尚自然、高端文化、優雅生活、獨立空間」的特點。鄉村度假村應滿足人們回歸自然,歸隱田園的需求。點擊藍色字體查看田園綜合體是農業還是地產,還是旅遊呢?
7.產城一體服務配套區
提供服務、保障的核心區域
功能:產城一體服務配套區是田園綜合體必須具備的配套支撐功能區,為綜合體各項功能和組織運行提供服務和保障的功能區域。
8.衍生產業區
田園綜合體高級發展模式試點區
創新規劃理念:田園綜合體同樣可以在關注農業基礎、關注農民利益的基礎上,發展衍生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大造多元產業融合。
可發展的產業要具有農業及區域文化相關性,如旅遊產業、文化創意產業、養生養老產業、農業相關文化地產業等,並可發展一些新興產業,如互聯網農業、體育產業、影視產業、科教產業等。
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如今,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就要在城鄉融合發展中創造「現代田園」,關鍵的平台就是「田園綜合體」。
『柒』 農田有害生物綜合防治的原理和方法是什麼
農田有害生物綜合防治的原理:農田以農作物群體為核心部分,與其他植物、動物、微生物等構成農田環境中的生物因素。此外,還有土壤、光照、溫度、雨水和空氣等構成農田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在生物因素中,某些有益生物,包括昆蟲、蟎類、蜘蛛、脊椎動物、細菌、真菌、線蟲和病毒等,能抑制病、蟲、草的危害,是病、蟲、草的天敵。在人們一系列農業生產活動影響下,生物因素與生物因素之間,各生物因素與非生物因素之間的聯系,構成了一個相互依賴和互相制約的農田生態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農作物與病、蟲、草、鼠和天敵,是通過取食和被取食而建立鏈鎖式關系,形成食物鏈和食物網。南於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各因素之間建立了一種動態平衡 合理栽培的作物群體,受有限數量有害生物的傷害時,通過自身的補償能力而得到恢復。只有當病、蟲、草的發生數量超過農作物的補償能力時,才會造成經濟上的損失.亦有防治的必要。如果使病、蟲、草的數量保持在一個低密度的范圍,既不造成經濟上的損失,又有利於天敵的繁衍,使之成為控制病、蟲、草發展的有利因素,這將是十分理想的狀態。如果僅局限於消滅病、蟲、草害,不管發生的數量是否已達到可能造成經濟損失的程度,見病蟲就冶,就會破壞農田生態系統的平衡,特別對天敵的生存繁衍產生很不利的影響,勢必引發某些病蟲害的猖獗發生的危害 因此,我們從事農業生產和植物保護工作,就應本著眼於農業生產的全局需要,從農田生態系統的整體觀念出發,綜合分析各種因素之間的依存制約關系,使農田生態系統向著有利於作物生長發育,有利於保護利用天敵,而不利於有害生物群體蔓延擴展的方向發展。保護農作物的高產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相統一,充分利用這些控制病、蟲、草的有利因素,限制不利因素,防止和減少防治措施的有害副作用,實現高產高效。
綜合防治的方法:(1)農田作物,作物是農田有害生物重要的影響因素,在實際生產中應該根據此點選育出抗有害生物的作物品種,使其不喜食或拒食。
(2)環境因素,農田有害生物完成生長、發育、繁殖等生活史都有其最適溫度和濕度,田間通過人工調節小氣候、調整播種方式等創造不適於有害生物適生的環境,可以有效控制病蟲害。
(3)天敵,病蟲草是它們的寄生或取食的對象,天敵的繁衍無疑對病蟲草的發生發展起著抑製作用。
(4)人為因素,由於農田生態系統受到人類很大的影響,人們可以通過農業措施、物理措施、化學防治措施壓低有害生物的為害源,阻斷有害生物的生活史,從而降低有害生物的發生數量。
我簡單的找了一下,不知道是否有用,我們選修課也有這一門,但我學的不好,懂的不多。
『捌』 生物工程是做什麼的
生物工程專業通過掌握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化的科學原理、工藝技術過程和工程設計等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培養能在生物技術與工程領域從事設計生產管理和新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的工程技術人才。本專業培養具備生物學與工程學方面的基本知識以及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基礎知識,能在生物技術與工程等相關領域從事生物工程產品生產、工藝設計、生產管理、新技術研究和新產品開發的學科交叉應用型人才。學生物工程以後適宜於醫葯、食品、環保、商檢等部門中生物產品 的技術開發、工程設計、生產管理及產品性能檢測分析等工作及教學部門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本科生直接從事科研方面工作的可能性不大,部分畢業生轉向其它行業,部分畢業生從事相關專業的下游技術工作
畢業直接在醫葯,食品等方向就業,工作內容一般較單調的技術工作,且需要進一步的經驗積累和實踐操作能力培養
『玖』 試舉例說明生物工程技術對於解決人類面臨的危機有何幫助
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物科學的新進展,新成就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從總體上看,當代生物科學主要朝著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發展:在微觀方面,生物學已經從細胞水平進入到分子水平去探索生命的本質;在宏觀方面,生態學的發展正在為解決全球性的資源和環境等問題發揮著重要作用.下面僅通過生物工程和生態學方面的幾個實例來說明.
生物工程方面 生物工程(也叫生物技術)是生物科學與工程技術有機結合而興起的一門綜合性的科學技術.也就是說,它是以生物科學為基礎,運用先進的科學原理和工程技術手段來加工或改造生物材料,如DNA、蛋白質、染色體、細胞等,從而生產出人類所需要的生物或生物製品.生物工程在近些年來迅猛發展,碩果累累.
生物工程在醫葯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長期以來,預防乙型肝炎的疫苗是從乙肝病毒攜帶者的血液中提取和研製的,這樣的疫苗生產周期長,產量低,價格昂貴.現在,採用生物工程的方法,將乙肝病毒中的有關基因分離出來,引人細菌的細胞中,再採用發酵的方法,或者引人哺乳動物的細胞中,再採用細胞培養的方法,就能讓細菌或哺乳動物的細胞生產出大量的疫苗.我國研製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已經在1992年投放市場,在預防乙型肝炎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除乙肝疫苗以外,還有抑制病毒在細胞內增殖的干擾素等多種生物工程葯物已經問世.我們知道,人類的許多疾病都與基因有關.在基因水平上對人類的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是科學家們正在探求的另一個重大課題.為了弄清人類約10萬個基因的結構和功能,美國從1988年開始實施「人類基因組計劃」,目前這項研究已經成為國際間合作的一項重大科研課題.
生物工程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前景更為誘人,1988年,我國科學家人工合成了抗黃瓜花葉病毒的基因,並且將這種基因導人煙草等作物的細胞中,得到了抵抗病毒能力很強的作物新系,1989年,我國科學家成功地將人的生長激素基因導人鯉魚的受精卵中,培育成轉基因鯉魚.與非轉基因鯉魚相比,轉基因鯉魚的生長速度明顯加快,1993年,我國研製的兩系法雜交水稻開始大面積試種,與原來普遍種植的三系法雜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頃增產15%,1995年,我國科學家將某種細菌的抗蟲基因導人棉花,培育出了抗棉鈴蟲效果明顯的棉花新品種.
生物工程在開發能源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同樣有著廣泛的應用.我們知道,煤炭、石油等能源終將枯竭,目前全世界已經面臨著能源危機.使用煤炭、石油等能源,還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因此,科學家們正在努力探索開發新的能源,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用生物工程開發生物能源.美國科學家在1978年成功地培育出能直接生產能源物質的植物新品種——「石油草」,這種植物的莖稈被割開後,就會流出白色乳狀的液體,經提煉就得到石油.在利用細菌治理石油污染方面,由於石油中的不同組成成分往往需要用不同的細菌來分解,科學家就將不同細菌的基因分離出來,集中到一種細菌內,從而得到了「超級菌」.這種「超級菌」分解石油的速度比普通細菌快得多,凈化石油污染的能力得到明顯的提高.
生態學方面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社會面臨的人口爆炸、環境污染、資源匱乏、能源短缺和糧食危機等問題日益突出.要解決這些問題,都離不開生態學.因此,生態學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視,並且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基本原理,已經成為人類謀求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實現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運用生態學原理,我國推行生態農業的建設,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涌現了一批生態村、生態農場和生態林場,為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積累了經驗.例如,安徽省穎上縣小張庄,從前是個窮地方,生態環境惡劣,旱澇災害頻繁,農業結構單一,糧食產量很低.70年代中期,小張庄開始進行生態農業的建設,整治土地,興修水利,大力營造防護林,使當地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小張庄在大力發展種植業和林業的同時,還利用當地的飼草資源和魚塘,大力發展養殖業.養殖業為農田提供了大量的有機肥,從而改良了土壤.這個村還利用人畜糞便生產沼氣,發展沼氣能源.沼氣池的渣液用來喂養魚,塘泥肥田,從而建立起了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
上面舉例說明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物科學的新進展.當然,生物科學的新進展遠不止這些.除了在生物工程和生態學領域以外,生物科學在其他許多領域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進展,向人們展示出美好的前景.例如,腦科學的研究已經深入到分子水平,這不僅對腦病的防治和智力的開發有重要意義,而且將為研究生物計算機提供理論基礎.光合作用和生物固氮的研究,細胞生物學的研究,等等,也都獲得一系列的成就,在21世紀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由於生物科學的迅猛發展和它對人類社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許多科學家都認為,生物科學將是21世紀領先的學科之
『拾』 生物工程專業的就業方向是什麼
生物學的領域是一個新發展起來的行業,它有很多不同的專業組成,所以就業面還是比較廣的,總體來說有幾大類。
科研崗位的工作是比較對口的選擇,畢業後可以考慮進高校或者研究所。當大學老師也可以繼續帶學生做實驗,一般搞科研就需要你能耐得住寂寞啦,還得細心認真沉得住氣,科研崗雖然有些單調,對於想專心搞科研,出成果的人來說是最好的去處了,比較與世無爭,平時可能會帶帶學生、上上課、寫寫文章、拿拿項目,享受實驗成果還是很自豪的!
生物專業的就業選擇還是很多的的,我們經常調侃道,生物專業培養的是全方面的人才,為各行各業輸送新鮮力量!還可以成為科學家哦(驕傲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