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生物中的實驗方法哪些
(1)顯微觀察法,如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流動、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等。
(2)觀色法,如觀察動物毛色和植物花色的遺傳等。
(3)原子示綜法,如噬菌體浸染細菌的實驗,用18O2和14CO2追蹤光合作用中氧原子和碳原子轉移途徑的實驗等。
(4)等組實驗法,如小麥澱粉酶催化澱粉水解的實驗,發現生長素的燕麥胚芽鞘實驗等。
(5)加法創意法,如用飼喂法研究甲狀腺激素,用注射法研究動物胰島素和生長激素,用移植法研究性激素等。
(6)減法創意法,如用閹割法、摘除法研究性激素、甲狀腺激素和生長激素的實驗,雌蕊受粉後除去正在發育著的種子等。
(7)雜交實驗法,如孟德爾發現遺傳定律的植物雜交、測交的實驗,小麥的雜交等。
(8)化學分析法,如番茄和水稻對Ca和Si選擇性吸收,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等。
(9)理論分析法,如大、小兩種草履蟲競爭的實驗,植物根向地生長、莖背地生長的實驗,植物向光性實驗等。
(10)模擬實驗法,如滲透作用的實驗裝置,分離定律的模擬實驗等。
⑵ 求高中生物所有的實驗(要求各個實驗的步驟)
生物實驗總結
實驗一 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實驗原理:DNA 綠色,RNA 紅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和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實驗結果: 細胞核呈綠色,細胞質呈紅色.
實驗二 物質鑒定
還原糖 + 斐林試劑 磚紅色沉澱 脂 肪 + 蘇丹III 橘黃色
脂 肪 + 蘇丹IV 紅色 蛋白質 + 雙縮脲試劑 紫色反應
1、還原糖的檢測
(1)材料的選取:還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於白色,如蘋果,梨,白蘿卜。
(2)試劑:斐林試劑(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現配現用。
(3)步驟:取樣液2mL於試管中→加入剛配的斐林試劑1mL(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勻後再加入)→水浴加熱2min左右→觀察顏色變化(白色→淺藍色→磚紅色)
★模擬尿糖的檢測
1、取樣: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檢測方法:斐林試劑(水浴加熱)或班氏試劑或尿糖試紙
3、結果:(用斐林試劑檢測)試管內發生出現磚紅色沉澱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現磚紅色沉澱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還原糖,與斐林試劑發生反應產生磚紅色沉澱,而正常人尿液中無還原糖,所以沒有發生反應。
2、脂肪的檢測
(1)材料的選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組織越好,如花生的子葉。
(2)步驟: 製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將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載玻片中央
↓
染色(滴蘇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後吸去染液→滴體積分數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餘的酒精)
↓
製作裝片(滴1~2滴清水於材料切片上→蓋上蓋玻片)
↓
鏡檢鑒定(顯微鏡對光→低倍鏡觀察→高倍鏡觀察染成橘黃色的脂肪顆粒)
3、蛋白質的檢測
(1)試劑:雙縮脲試劑(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驟:試管中加樣液2mL→加雙縮脲試劑A液1mL,搖勻→加雙縮尿試劑B液4滴,搖勻→觀察顏色變化(紫色)
考點提示:
(1)常見還原性糖與非還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麥芽糖都是還原性糖;澱粉、蔗糖、纖維素都是非還原性糖。
(2 )還原性糖植物組織取材條件?
含糖量較高、顏色為白色或近於白色,如:蘋果、梨、白色甘藍葉、白蘿卜等。
(3)研磨中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對實驗有何影響?
加石英砂是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會使組織樣液中還原性糖減少,使鑒定時溶液顏色變化不明顯。
(4)斐林試劑甲、乙兩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為何要現混現用?
混合後使用;產生氫氧化銅;氫氧化銅不穩定。
(5)還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試劑後,溶液顏色變化的順序為? 淺藍色 棕色 磚紅色
(6)花生種子切片為何要薄? 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於顯微鏡的觀察。
(7)轉動細准焦螺旋時,若花生切片的細胞總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麼?
切片的厚薄不均勻。
(8)脂肪鑒定中乙醇作用? 洗去浮色。
(9)雙縮脲試劑A、B兩液是否混合後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樣通過對比看顏色變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鹼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組織樣液做對比。
實驗三 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流動
1、材料:新鮮蘚類葉、黑藻葉或菠菜葉,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
2、原理:葉綠體在顯微鏡下觀察,綠色,球形或橢球形。
用健那綠染液染色後的口腔上皮細胞中線粒體成藍綠色,細胞質接近無色。
知識概要:
取材 製片 低倍觀察 高倍觀察
考點提示:
(1)為什麼可直接取用蘚類的小葉,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葉?
因為蘚類的小葉很薄,只有一層細胞組成,而菠菜葉由很多層細胞構成。
(2)取用菠菜葉的下表皮時,為何要稍帶些葉肉?
表皮細胞除保衛細胞外,一般不含葉綠體,而葉肉細胞含較多的葉綠體。
(3)怎樣加快黑藻細胞質的流動速度?最適溫度是多少? 進行光照、提高水溫、切傷部分葉片;25℃左右。
(4)對黑藻什麼部位的細胞觀察,所觀察到的細胞質流動的現象最明顯? 葉脈附近的細胞。
(5)若視野中某細胞中細胞質的流動方向為順時針,則在裝片中該細胞的細胞質的實際流動方向是怎樣的? 仍為順時針。
(6)是否一般細胞的細胞質不流動,只有黑藻等少數植物的細胞質才流動?
否,活細胞的細胞質都是流動的。
(7)若觀察植物根毛細胞細胞質的流動,則對顯微鏡的視野亮度應如何調節?
視野應適當調暗一些,可用反光鏡的平面鏡來採光或縮小光圈。
(8)在強光照射下,葉綠體的向光面有何變化?葉綠體的受光面積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
實驗四 觀察有絲分裂
1、材料:洋蔥根尖(蔥,蒜)
2、步驟:(一)洋蔥根尖的培養
(二)裝片的製作
製作流程:解離→漂洗→染色→製片
1. 解離: 葯液: 質量分數為15%的鹽酸,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1 : 1混合液).
時間: 3~5min .目的: 使組織中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
2. 漂洗: 用清水漂洗約3min. 目的: 洗去葯液,防止解離過度,並有利於染色.
3. 染色: 用質量濃度為0.01g / mL或0.02g / mL的龍膽紫溶液(或醋酸洋紅液)染色3~ 5min
目的: 使染色體著色,利於觀察.
4. 製片: 將根尖放在載玻片上,加一滴清水,並用鑷子把根尖弄碎,蓋上蓋玻片,在蓋玻片上再加一片載玻片. 然後用拇指輕輕地按壓載玻片. 目的: 使細胞分散開來,有利於觀察.
(三)觀察
1、先在低倍鏡下找到根尖分生區細胞: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有的細胞正在分裂。
2、換高倍鏡下觀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後、末期→分裂間期。(注意各時期細胞內染色體形態和分布的特點)。其中,處於分裂間期的細胞數目最多。
考點提示:
(1)培養根尖時,為何要經常換水? 增加水中的氧氣,防止根進行無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爛。
(2)培養根尖時,應選用老洋蔥還是新洋蔥?為什麼? 應選用舊洋蔥,因為新洋蔥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為何每條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時間是何時?為何?
因為根尖分生區的細胞能進行有絲分裂;上午10時到下午2時;因為此時細胞分裂活躍。
(4)解離和壓片的目的分別是什麼?壓片時為何要再加一塊載玻片? 解離是為了使細胞相互分離開來,壓片是為了使細胞相互分散開來;再加一塊載玻片是為了受力均勻,防止蓋玻片被壓破。
(5)若所觀察的組織細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麼? 壓片時用力過大。
(6)解離過程中鹽酸的作用是什麼?丙酮可代替嗎? 分解和溶解細胞間質;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為何要漂洗? 洗去鹽酸便於染色。
(8)細胞中染色最深的結構是什麼? 染色最深的結構是染色質或染色體。
(9)若所觀察的細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麼?
因為在根尖只有分生區的細胞能夠進行細胞分裂;分生區的特點是: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有的細胞處於分裂狀態;不能用高倍鏡找分生區,因為高倍鏡所觀察的實際范圍很小,難以發現分生區。
(10)為何要找分生區?分生區的特點是什麼?用高倍物鏡找分生區嗎?為什麼?
染液濃度過大或染色時間過長。
(11)分生區細胞中,什麼時期的細胞最多?為什麼? 間期;因為在細胞周期中,間期時間最長。
(12)所觀察的細胞能從中期變化到後期嗎?為什麼?
不能,因為所觀察的細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時期的死細胞。
(13)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能否看到染色體?為什麼? 不能,因為洋蔥表皮細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觀察時不能看到染色體,其原因是什麼?
沒有找到分生區細胞;沒有找到處於分裂期的細胞;染液過稀;染色時間過短。
實驗五 比較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考點提示:
(1)為何要選新鮮的肝臟?因為在不新鮮的肝臟中,過氧化氫酶的活性會由於細菌的破壞而降低。
(2)該實驗中所用試管應選較粗的還是較細的?為什麼?應選用較粗的,因為在較細的試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氣泡,而影響衛生香的復燃。
(3)為何要選動物的肝臟組織來做實驗,其他動植物的組織的研磨液能替代嗎?因為肝臟組織中過氧化氫酶含量較豐富;其它動植物組織也含有少量的過氧化氫酶,所以能夠替代。
(4)相同質量的塊狀肝臟和肝臟研磨液,哪一個催化效果好?為什麼?研磨液效果好;因為它增加過氧化氫酶與過氧化氫的接觸面積。
(5)滴入肝臟研磨液和氯化鐵溶液時,可否共用下個吸管?為什麼?不可共用,防止過氧化氫酶與氯化鐵混合,而影響實驗效果。
實驗六 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1、原理:葉綠體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機溶劑丙酮或無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速度不同——分離色素
2、步驟:
(1)提取色素
研磨
(2)制備濾紙條
(3)畫濾液細線:均勻,直,細,重復若干次
(4)分離色素:不能讓濾液細線觸及層析液
(5)觀察和記錄: 結果濾紙條上從上到下依次為:橙黃色(胡蘿卜素)、黃色(葉黃素)、藍綠色(葉綠素a)、黃綠色(葉綠素b).
考點提示:
(1)對葉片的要求?為何要去掉葉柄和粗的時脈?綠色、最好是深綠色。因為葉柄和葉脈中所含色素很少。
(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對實驗有何影響?
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會使濾液和色素帶的顏色變淺。
(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麼來替代?用水能替代嗎?
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機溶劑來代替,但不能用水來代替,因為色素不溶於水。
(4)碳酸鈣的作用?不加碳酸鈣對實驗有何影響?
保護色素,防止在研磨時葉綠體中的色素受到破壞。不加碳酸鈣,濾液會變成黃綠色或褐色。
(5)研磨為何要迅速?要充分?過濾時為何用布不用濾紙? 研磨迅速,是為了防止丙酮大量揮發;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來。色素不能通過濾紙,但能通過尼龍布。
(6)濾紙條為何要剪去兩角? 防止兩側層析液擴散過快。
(7)為何不能用鋼筆或圓珠筆畫線? 因為鋼筆水或圓珠筆油中含有其它色素,會影響色素的分離結果。
(8) 濾液細線為何要直?為何要重畫幾次? 防止色素帶的重疊;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帶的顏色更深一些。
(9) 濾液細線為何不能觸到層析液? 防止色素溶解到層析液中。
(10)濾紙條上色素為何會分離?
由於不同的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們隨層析液在濾紙條上的擴散速度就不同。
(11)色素帶最寬的是什麼色素?它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麼色素大一些?
最寬的色素帶是葉綠素a,它的溶解度比葉綠素b大一些。
(12)濾紙條上相互間距最大的是哪兩種色素? 胡蘿卜素和葉黃素。
(13)色素帶最窄的是第幾條色素帶?為何?
第一條色素帶,因為胡蘿卜素在葉綠體的四種色素中含量最少。
實驗七 觀察質壁分離和復原
1、條件:細胞內外溶液濃度差,活細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具紫色大液泡),質量濃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步驟:製作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臨時裝片→觀察→蓋玻片一側滴蔗糖溶液,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觀察(液泡由大到小,顏色由淺變深,原生質層與細胞壁分離)→蓋玻片一側滴清水, 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觀察(質壁分離復原)
4、結論: 細胞外溶液濃度 > 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質壁分離
細胞外溶液濃度 < 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質壁分離復原
知識概要:製片 觀察 加液 觀察 加水 觀察
考點提示:
(1)洋蔥為何要選紫色的?若紫色過淡怎麼辦?
紫色的洋蔥有紫色的大液泡,便於觀察液泡的大小變化;讓陽光照射。
(2)洋蔥表皮應撕還是削?為何? 表皮應撕不能削,因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3)植物細胞為何會出現質壁分離? 動物細胞會嗎? 當細胞失去水分時,其原生質層的伸縮性大於細胞壁的伸縮性;動物細胞不會發生質壁分離,因為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
(4)質壁分離時,液泡大小和顏色的變化?復原時呢?
細胞發生質壁分離時,液泡變小,紫色加深;當細胞質壁分離復原時,液泡變大,紫色變淺。
(5)若發生質壁分離後的細胞,不能發生質壁分離復原,其原因是什麼?
細胞已經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濃度過大,細胞失水過多或質壁分離時間過長)
(6)高倍鏡使用前,裝片如何移動?
若要把視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視野的正中心,則要將裝片繼續向上移動。若要把視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視野的正中心,則要將裝片繼續向左方移動,因為顯微鏡視野 中看到的是倒像。
(7)換高倍物鏡後,怎樣使物像清晰?視野明暗度會怎樣變化?如何調亮?換高倍物鏡後,應調節細准焦螺旋使物像變得清晰;視野會變暗,可調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鏡的凹面鏡來使視野變亮。
(8)所用目鏡、物鏡的長度與放大倍數的關系? 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9)物像清晰後,物鏡與載玻片之間的距離和放大倍數的關系?
物鏡與載玻片之間的距離越小,放大倍數越大。
(10)總放大倍數的計算方法?放大倍數具體指面積的放大倍數還是長度的放大倍數?
總放大倍數等於目鏡放大倍數與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放大倍數是指細小物體長度或寬度的放大倍數。
(11)放大倍數與視野中細胞大小、多少、視野明暗的關系?
放大倍數越大,視野中細胞越大、數目越少、視野越暗。
(12) 更換目鏡,若異物消失,則異物在目鏡上;更換物鏡,若異物消失,則異物在物鏡上、移動載玻片,若異物移動,則異物在載玻片上。
(13)怎樣利用質壁分離現象來測定植物細胞液的濃度? ①配製一系列濃度從小到大的蔗糖溶液 ②分別用以上不同濃度的溶液製成某植物細胞的臨時裝片 ③用顯微鏡觀察某植物細胞是否發生質壁分離。某植物細胞液的濃度就介於不能引起質壁分離的濃度和能引起質壁分離的濃度之間。
實驗八 DNA的粗提取與鑒定
考點提示:
(1)雞血能用豬血代替嗎?為什麼? 不能,因為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中沒有細胞核,不能提取DNA。
(2)雞血中為何要加檸檬酸鈉?為何要棄去雞血細胞的上清液?
防止血液凝固;因為上清液是血漿,不含細胞和DNA。
(3)脹破細胞的方法?能用生理鹽水嗎?
向血細胞中加入蒸餾水,使細胞大量吸水而脹破;不能用生理鹽水,因為血細胞在蒸餾水中不能吸收水分。
(4)該實驗中最好應用玻璃燒杯還是塑料燒杯?為什麼? 最好用塑料燒杯,因為玻璃燒杯容易吸附DNA。
(5)前後三次過濾時,所用紗布的層數分別是多少?為什麼?
第一次用一層紗布,有利於核物質透過紗布進入濾液;第二次用多層紗布,能防止DNA絲狀物透過紗布進入濾液;第三次用兩層紗布,既有利於DNA透過紗布,又能防止其它雜質透過紗布。
(6)若實驗中所得黏稠物太少,其原因是什麼? 第一次加蒸餾水過少,細胞未充分脹破;第二次加蒸餾水過多或過少;第一次過濾用了多層紗布;第二次過濾用了一層紗布;使用了玻璃燒杯。
(7)兩次加入蒸餾水的目的分別是什麼?
第一次是為了使血細胞吸水脹破;第二次是為了降低氯化鈉的濃度,有利於DNA有析出。
(8)實驗中攪拌溶液時,為何總要沿一個方向攪拌? 防止DNA分子受到損傷。
(9)兩次析出DNA的方法分別是什麼?原理分別是什麼?
第一次是加蒸餾水,降低氯化鈉的濃度,促使DNA析出;第二次是加入冷酒精,因為DNA不溶於酒精溶液。
(10)三次溶解DNA的液體分別是什麼?原理分別是什麼?
第一次、第二次都是用濃度為2mol/L的氯化鈉溶液,第三次用的是0。015mol/L的氯化鈉溶液。其原理是DNA在氯化鈉中的溶解度,是隨著氯化鈉的濃度的變化而改變的。當氯化鈉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14mol/L時,DNA的溶解度最低。2mol/L的氯化鈉溶液和0。015mol/L的氯化鈉溶液對DNA的溶解度都比較高。
(11)鑒定DNA時為何要用兩支試管?其現象分別是什麼?
其中不加DNA的試管起對照作用。該試管溶液不變色,另一支加有DNA的試管溶液變藍色。
實驗九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條件下進行有氧呼吸,產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 6O2 + 6H2O 6CO2 + 12H2O + 能量
在無氧條件下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 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
2、裝置:(見課本)
3、檢測:(1)檢測CO2的產生: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或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
(2)檢測酒精的產生:橙色的重鉻酸鉀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與酒精發生反應,變成灰綠色。
⑶ 高中生物會考必須掌握的實驗有哪些,實
實驗一: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
一、實驗目的:
1、學會如何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
2、了解細胞的結構;
3、學會製作臨時裝片。
二、實驗材料:(實驗材料可換)松針、動物血液、動物神經細胞永久裝片
三、實驗用具: 載玻片、蓋玻片、蒸餾水、滴管、鑷子、土豆、刀片、顯微鏡(物鏡5X、10X、40X)
四、方法步驟:
1、製作松針的臨時切片:
(1)取干凈的載玻片一個平置於試驗台上,用滴管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蒸餾水。
(2)將土豆切成條狀(截面約:0.5X0.5cm)取兩條,將一根松針夾在兩個土豆條之間,用刀片削成盡量薄的薄片,削時,手腕不動,靠大臂帶動小臂移動刀片。切片數次。從中選取較薄的切片,置於載玻片的水滴上。
(3)從一側輕輕蓋上蓋玻片,不要產生氣泡。用吸水紙輕輕吸去蓋玻片周圍的水滴,即完成臨時切片的製作。
2、觀察切片:
(1)取出顯微鏡,置於試驗台上靠左的位置,打開光源。
(2) 將上步製作好的切片置於顯微鏡的載物台上,調整載物台位置,使蓋玻片對准光源。
(3)使用5X物鏡觀察切片,使松針切片在視野中心,換成10X物鏡,觀察松針葉面橫切結構。
(4)換成40X物鏡觀察,注意細胞及細胞內物質結構,畫圖。
3、 動物血液臨時裝片的製作及觀察(除了不用切片,其他類似)
4、 動物神經細胞永久裝片的觀察。
五、考點提示:
1、松針的葉面結構是什麼樣的?
2、動物細胞的結構是什麼樣的?與植物細胞又什麼不同?
3、顯微鏡的物鏡倍數愈大,視野的亮度如何?物體的大小如何?
4、如何調節焦距?
5、如何才能使切片盡量的薄?切片的厚薄對顯微鏡下觀察的效果有什麼影響。
實驗二: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一、實驗目的:
嘗試用化學試劑檢測生物組織中糖類、脂肪和蛋白質,闡明實驗原理—顏色反應,識記和區分用於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鑒定的試劑及產生的特定顏色,初步掌握鑒定上述化合物的基本方法,學會描述實驗現象,掌握NaOH溶液和CuSO4溶液的使用方法。
二、實驗原理:
某些化學試劑能使生物組織中的有關有機化合物,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
1、生物組織中普遍存在的可溶性糖類較多,有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和蔗糖。前三種糖的分子內都含有游離的具還原性的半縮醛羥基,因此叫做還原糖;蔗糖分子內沒有,為非還原糖。實驗中所用的斐林試劑,只能鑒定生物組織中可溶性還原糖,而不能鑒定可溶性非還原糖。
可溶性還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麥芽糖)與斐林試劑發生作用,可生成磚紅色的Cu 2O沉澱。如:
葡萄糖 + 2Cu2+ + 4OH— 加熱 葡萄糖酸 + Cu 2O↓(磚紅色)+ H 2O
即Cu 2+被還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用斐林試劑鑒定還原糖時,溶液變化過程為:淺藍色→棕色→磚紅色沉澱
澱粉遇碘變藍色(直鏈)或紫(紅)色(支鏈)。
2、脂肪和類脂(磷脂、糖脂、固醇脂等)統稱為脂類。它是構成人體組織的正常成分,不溶於水而易溶於酒精、乙醚、氯仿等脂溶劑中。在化學組成上,脂類屬於脂肪酸的酯或與這些酯有關的物質。脂類的主要功能是氧化供能。
脂肪主要存積於脂肪組織中,並以油滴狀的微粒存在脂肪細胞漿內。
在病理檢驗中,脂類染色法最常用以證明脂肪變性,脂肪栓子以及腫瘤的鑒別。脂類染色使用最廣泛的染料是蘇丹染料,最常用的有蘇丹Ⅲ,蘇丹Ⅳ,蘇丹黑及油紅O等。脂肪被染色,實際上是蘇丹染料被脂肪溶解吸附而呈現染料的顏色。經研究認為組織中脂質在液態或半液態時,對蘇丹染料著色效果最好。根據這一原理,適當提高溫度(37℃-60℃)對組織切片染色效果是有好處的。
脂類染色,用冰凍或石蠟切片,以水溶性封固劑封固,如甘油、明膠和阿拉伯糖膠等。
脂肪可以被蘇丹Ⅲ染液染成橘黃色或橙紅色(或被蘇丹Ⅳ染液染成紅色),膽脂素呈淡紅色,脂肪酸不著色,細胞核呈藍色。
3、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發生作用,產生紫色反應。(蛋白質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鍵,在鹼性NaOH溶液中能與雙縮脲試劑中的Cu2+作用,產生紫色反應。)
三、實驗材料:
1、做可溶性還原性糖鑒定實驗,應選含糖高,顏色為白色的植物組織,如蘋果、梨。(因為組織的顏色較淺,易於觀察。)經試驗比較,顏色反應的明顯程度依次為蘋果、梨、白色甘藍葉、白蘿卜。
2、做脂肪的鑒定實驗。應選富含脂肪的種子,以花生種子為最好,實驗前一般要浸泡3~4小時(也可用蓖麻種子)。
3、做蛋白質的鑒定實驗,可用富含蛋白質的黃豆或雞蛋清。
4、澱粉的鑒定:馬鈴薯勻漿。
四、實驗用具:雙面刀片、試管(最好用刻度試管)、試管夾、試管架、大小燒杯、小量筒、滴管、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火柴、載玻片、蓋玻片、毛筆、吸水紙、顯微鏡
五、實驗試劑:
1.斐林試劑(包括甲液:質量濃度為0.1g/ mL NaOH溶液和乙液:質量濃度為0.05g/ mL CuSO4溶液)
2.蘇丹Ⅲ或蘇丹Ⅳ染液
3.雙縮脲試劑(包括A液:質量濃度為0.1g/ mL NaOH溶液和B液:質量濃度為0.01g/ mL CuSO4溶液)
4.體積分數為50%的酒精溶液
5.碘液
6.蒸餾水
六、方法步驟:
一、可溶性糖的鑒定
操 作 方 法
注 意 問 題
解 釋
1. 制備組織樣液。
(去皮、切塊、研磨、過濾)
蘋果或梨組織液必須臨時制備。
因蘋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組織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將產生的顏色掩蓋。
2. 取1支試管,向試管內注入2mL組織樣液。
3. 向試管內注入1mL新制的斐林試劑,振盪。
應將組成斐林試劑的甲液、乙液分別配製、儲存,使用前才將甲、乙液等量混勻成斐林試劑;
切勿將甲液、乙液分別加入蘋果組織樣液中進行檢測。
斐林試劑很不穩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時,生成的Cu ( OH ) 2在70~ 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甲、乙液分別加入時可能會與組織樣液發生反應,無Cu OH生成。
4. 試管放在盛有50-650C溫水的大燒杯中,加熱約2分鍾,觀察到溶液顏色:淺藍色 → 棕色 → 磚紅色(沉澱)
最好用試管夾夾住試管上部,使試管底部不觸及燒杯底部,試管口不朝向實驗者。
也可用酒精燈對試管直接加熱。
防止試管內的溶液沖出試管,造成燙傷;
縮短實驗時間。
二、脂肪的鑒定
操 作 方 法
注 意 問 題
解 釋
花生種子浸泡、去皮、切下一些子葉薄片,將薄片放在載玻片的水滴中,用吸水紙吸去裝片中的水。
干種子要浸泡3~4小時,新花生的浸泡時間可縮短。
因為浸泡時間短,不易切片;浸泡時間過長,組織較軟,切片不易成形。切片要盡可能薄些,便於觀察。
在子葉薄片上滴2~3滴蘇丹Ⅲ或蘇丹Ⅳ染液,染色1分鍾。
染色時間不宜過長。
用吸水紙吸去薄片周圍染液,用50%酒精洗去浮色,吸去酒精。
酒精用於洗去浮色,不洗去浮色,會影響對橘黃色脂肪滴的觀察。同時,酒精是脂溶性溶劑,可將花生細胞中的脂肪顆粒溶解成油滴。
用吸水紙吸去薄片周圍酒精,滴上1~2滴蒸餾水,蓋上蓋玻片。
滴上清水可防止蓋蓋玻片時產生氣泡。
低倍鏡下找到花生子葉薄片的最薄處,可看到細胞中有染成橘黃色或紅色圓形小顆粒。
裝片不宜久放。
時間一長,油滴會溶解在乙醇中。
三、蛋白質的鑒定
操 作 方 法
注 意 問 題
解 釋
制備組織樣液。
(浸泡、去皮研磨、過濾。)
黃豆浸泡1至2天,容易研磨成漿,也可購新鮮豆漿以節約實驗時間。
鑒定。加樣液約2ml於試管中,加入雙縮脲試劑A,搖勻;再加入雙縮脲試劑B液3~4滴,搖勻,溶液變紫色。
A液和B液也要分開配製,儲存。鑒定時先加A液後加B液。
CuSO4溶液不能多加。
先加NaOH溶液,為Cu2+與蛋白質反應提供一個鹼性的環境。A、B液混裝或同時加入,會導致Cu2+變成Cu ( OH ) 2沉澱,而失效。
否則CuSO4的藍色會遮蓋反應的真實顏色。
可用蛋清代替豆漿。
蛋清要先稀釋。
如果稀釋不夠,在實驗中蛋清粘在試管壁,與雙縮脲試劑反應後會粘固在試管內壁上,使反應不容易徹底,並且試管也不易洗干凈。
附:澱粉的檢測和觀察
用試管取2ml待測組織樣液,向試管內滴加2滴碘液,觀察顏色變化。
碘液不要滴太多
以免影響顏色觀察
七、考點提示:
1、常見還原性糖與非還原性糖有哪些? 答:葡萄糖、果糖、麥芽糖都是還原性糖;澱粉、蔗糖、纖維素都是非還原性糖。
2、還原性糖植物組織取材條件? 答:含糖量較高、顏色為白色或近於白色,如:蘋果、梨、白色甘藍葉、白蘿卜等。
3、研磨中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對實驗有何影響? 答:加石英砂是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會使組織樣液中還原性糖減少,使鑒定時溶液顏色變化不明顯。
4、斐林試劑甲、乙兩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為何要現混現用? 答:混合後使用;產生氫氧化銅;氫氧化銅不穩定。
5、還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試劑後,溶液顏色變化的順序為? 答:淺藍色棕色 磚紅色。
6、花生種子切片為何要薄? 答: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於顯微鏡的觀察。
7、轉動細准焦螺旋時,若花生切片的細胞總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麼? 答:切片的厚薄不均勻。
8、脂肪鑒定中乙醇作用? 答:洗去浮色。
9、雙縮脲試劑A、B兩液是否混合後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樣通過對比看顏色變化? 答: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鹼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組織樣液做對比。
實驗三: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一、實驗原理:
1、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內,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2、甲基綠和吡羅紅兩種染色劑對DNA和RNA的親和力不同,甲基綠對DNA親和力強,使DNA顯現出綠色,而吡羅紅對RNA的親和力強,使RNA呈現出紅色。用甲基綠、吡羅紅的混合染色劑將細胞染色,可同時顯示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3、鹽酸的作用
① 鹽酸能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的跨膜運輸;
② 鹽酸使染色體中的DNA與蛋白質分離,便於DNA與染色劑的結合
二、實驗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細胞、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
三、實驗用具:大小燒杯、溫度計、滴管、消毒牙簽、載玻片、蓋玻片、鐵架台、
石棉網、火柴、酒精燈、吸水紙、顯微鏡
四、方法步驟:
1、取材
① 滴:在潔凈的載玻片上滴一滴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
② 刮:用消毒牙簽在口腔內側壁上輕輕地刮幾下;
③ 塗:將牙簽上的碎屑塗抹在載玻片的生理鹽水中;
④ 烘:將塗有口腔上皮細胞的載玻片在酒精燈的火焰上烘乾。
2、水解
① 解:將烘乾的載玻片放入裝有30ml質量分數為8%的鹽酸的小燒杯中,進行材料的水解;
② 保:將小燒杯放入裝有30℃溫水的大燒杯中保溫5分鍾。
3、沖洗塗片
① 沖:用緩緩的蒸餾水沖洗載玻片10秒鍾;
② 吸:用吸水紙吸去載玻片上的水分。
4、染色
① 染:用2滴吡羅紅甲基綠混合染色劑滴在載玻片上,染色5分鍾;
② 吸:吸去多餘染色劑;
③ 蓋:蓋上蓋玻片。
5、觀察
① 低:在低倍物鏡下,尋找染色均勻,色澤淺的區域,移至視野中央,將物像調節清晰;
② 高:轉到高倍物鏡,調節細准焦螺旋,觀察細胞核和細胞質的染色情況。
五、考點提示:
1、取口腔上皮細胞之前,應先漱口,以避免裝片中出現太多的雜質;
2、取洋蔥表皮細胞時,盡量避免材料上帶有葉肉組織細胞;
3、沖洗載玻片時水的流速要盡量慢,切忌直接用水龍頭沖洗;
4、用酒精燈烘烤載玻片時,不要只集中於材料處,而應將載玻片在火焰上來回移動,使載玻片均勻受熱,以免破裂;
5、烘烤後的載玻片不要馬上放入盛有稀鹽酸的燒杯中,最好先自然冷卻1分鍾。
⑷ 高中生物必修2中的實驗(包括科學家和實驗方法)有哪些
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細菌轉化實驗、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DNA的粗提取實驗,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
⑸ 高中生物學實驗有哪些
高考所考的實驗、實習與研究性學習
(1)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
(2)高倍顯微鏡的使用和觀察葉綠體
(3)細胞質流動的觀察
(4)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
(5)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6)探索澱粉酶對澱粉和蔗糖的作用
(7)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
(8)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9)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
(10)植物向性運動的實驗設計和觀察
(11)設計實驗,觀察生長素或生長素類似物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
(12)DNA的粗提取與鑒定
(13)調查人群中的遺傳病
(14)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
(15)設計並製作小生態瓶,觀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16)調查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
(17)觀察SO2對植物的影響
⑹ 高中生物所有實驗
這是老師整理的!!!
1.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2.檢測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和蛋白質
3.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
4.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
5.通過模擬實驗探究膜的透性
6.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及復原
7.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8.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9.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0.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
11.模擬探究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關系
12.觀察細胞的減數分裂
13.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
14.調查常見人類遺傳病
15.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和扦插枝條生根的作用
16.模擬尿糖的檢測
17.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的動態變化
18.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19.探究水族箱(或魚缸)種群落的演替
這可花了我不少時間找的,分數給我吧~
⑺ 高中生物都有哪些探究性實驗
1.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2.探究酶的活性。3.洋蔥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4.葉綠素的提取和分離。3.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6.洋蔥根尖分生區細胞有絲分裂的觀察。7.人類遺傳病的調查。8.,dna的提取和堅定。9.製作生態瓶。10.探究土壤中小動物的豐富度。11.研究酵母菌,大小草履蟲種群密度的變化。12.研究生長素促進植物扦插生根的最適濃度。
⑻ 高中生物實驗如何分類有幾類
驗證類實驗
1.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
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3.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5.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
6.比較過氧化氫酶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
7.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8.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的關系
9.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
10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固定裝片
11.性狀分離比的模擬
12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
探究性實驗
1.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2.影響酶活性的條件
3.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4.光照強度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
5.低溫誘導植物染色體數目的變化
6.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
7.生物體維持PH穩定的機制
設計類實驗
1.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
2.嘗試製作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
3.利用廢舊物品製作生物膜模型
4.建立減數分裂中染色體變化的模型
5.設計並製作生態缸 觀察其穩定性
6.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⑼ 高中生物常用的實驗方法有哪些
1.實驗方法
實驗方法是整個實驗設計的精髓,是做好實驗設計的關鍵所在.現將與中學實驗有關的一些最常見的經典的實驗方法匯總如下:
(1)化學物質的檢測方法:
①澱粉——碘液
②還原糖——斐林試劑、班氏試劑
③CO2——Ca(OH)2溶液或酸鹼指示劑
④乳酸——pH試紙
⑤O2——余燼復燃
⑥無O2——火焰熄滅
⑦蛋白質——雙縮脲試劑
⑧染色體——龍膽紫、醋酸洋紅溶液
⑨DNA——二苯胺試劑
⑩脂肪——蘇丹Ⅲ或蘇丹Ⅳ染液
(2)實驗結果的顯示方法:
①光合速率——O2釋放量或CO2吸收量或澱粉產生量
②呼吸速率——O2吸收量或CO2釋放量或澱粉減少量
③原子途徑——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法
④細胞液濃度大小——質壁分離
⑤細胞是否死亡——質壁分離
⑥甲狀腺激素作用——動物耗氧量,發育速度等
⑦生長激素作用——生長速度(體重變化,身高變化)
⑧胰島素作用——動物活動狀態
⑨菌量——菌落數或亞甲基藍溶液褪色程度
⑩大腸桿菌——伊紅—美藍瓊脂培養基
(3)實驗條件的控制方法:
①增加水中氧氣——泵入空氣或吹氣或放入綠色植物
②減少水中氧氣——容器密封或油膜覆蓋或用涼開水
③除去容器中CO2——NaOH溶液
④除去葉片中原有澱粉——置於黑暗環境
⑤除去葉片中葉綠素——酒精隔水加熱
⑥除去光合作用對呼吸作用的干擾——給植株遮光
⑦如何得到單色光——棱鏡色散或彩色薄膜濾光
⑧血液抗凝——加入檸檬酸鈉
⑨線粒體提取——細胞勻漿離心
⑩骨的脫鈣——鹽酸溶液
⑾滅菌方法——微生物培養的關鍵在於滅菌,對不同材料,滅菌方法不同:培養基用高壓蒸氣滅菌;接種環用火焰灼燒滅菌;雙手用肥皂洗凈,擦乾後用75%酒精消毒;整個接種過程都在實驗室無菌區進行.
(4)實驗中控制溫度的方法:
①還原糖鑒定:水浴煮沸加熱
②酶促反應:水浴保溫
③用酒精溶解葉中的葉綠素:酒精要隔水加熱
④DNA的鑒定:水浴煮沸加熱
⑤細胞和組織培養以及微生物培養:恆溫培養
2.斐林試劑、班氏試劑與尿糖試紙
這三種物質均可用來檢驗含醛基的有機物的存在,在醫學上用來檢驗糖尿病,其原理均是利用了Cu2+的氧化性把醛基氧化,但成分略有不同:
斐林試劑:即硫酸銅、氫氧化鈉和酒石酸鉀鈉組成的藍色混合溶液.分為斐林試劑A和斐林試劑B,A為CuSO4溶液,B為氫氧化鈉和酒石酸鉀鈉的混合溶液,使用時將A、B等體積混合即成斐林試劑.
班氏試劑:即硫酸銅、碳酸鈉和檸檬酸鈉組成的混合液,又叫本尼迪克特(Benedict)試劑,它與醛反應的結果是與斐林試劑一致的,只是比斐林試劑更穩定,所以在臨床化驗中更常使用.
尿糖試紙:又叫硫酸銅試紙,呈白色,帶藍色斑點,用於糖尿病患者的尿糖測試.每片含硫酸銅20毫克,枸櫞酸300毫克,碳酸鈉80毫克,氫氧化鈉235毫克.尿糖試紙法快速、方便,試紙的正確使用方法為:將試紙條放在尿液中浸濕,一秒鍾後取出,在一分鍾內觀察試紙的顏色,並與標准色板對照,根據不同的顏色來確定尿糖陽性的程度.
3.斐林試劑和雙縮脲試劑的比較
相同點:①都由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構成;
②斐林試劑甲液和雙縮脲試劑A都為0.1g/mLNaOH溶液.
不同點:①CuSO4溶液濃度不一樣:斐林試劑乙液為0.05g/mLCuSO4溶液,
雙縮脲試劑B為0.01g/mLCuSO4溶液.
②配製比例不一樣.
③使用方法不一樣:斐林試劑是甲、乙液一起混合後再使用,
雙縮脲試劑則是先向待鑒定材料加入A試劑搖勻後,再加入試劑B.
④鑒定的對象不一樣:斐林試劑鑒定的是還原糖,雙縮脲試劑鑒定的是蛋白質.
⑤反應本質及顏色反應不一樣.
4.蘇丹Ⅲ染液與蘇丹Ⅳ染液的比較
都是用來鑒定脂肪.蘇丹Ⅳ染液更易溶於脂肪,所以染色更深,同時要求染色時間更短.
生物學中常用的試劑:
1、斐林試劑: 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5g/ml CuSO4(乙液).用法:將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等體積混合,再將混合後的斐林試劑倒入待測液,水浴加熱或直接加熱,如待測液中存在還原糖,則呈磚紅色.
2、班氏糖定性試劑:為藍色溶液.和葡萄糖混合後沸水浴會出現磚紅色沉澱.用於尿糖的測定.
3、雙縮脲試劑: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1g/ml CuSO4(乙液).用法:向待測液中先加入2ml甲液,搖勻,再向其中加入3~4滴乙液,搖勻.如待測中存在蛋白質,則呈現紫色.
4、蘇丹Ⅲ:用法:取蘇丹Ⅲ顆粒溶於95%的酒精中,搖勻.用於檢測脂肪.可將脂肪染成橘黃色(被蘇丹Ⅳ染成紅色).
5、二苯胺:用於鑒定DNA.DNA遇二苯胺(沸水浴)會被染成藍色.
6、甲基綠:用於鑒定DNA.DNA遇甲基綠(常溫)會被染成藍綠色.(甲基綠使DNA呈現綠色,吡羅紅使RNA呈現紅色.)
7、50%的酒精溶液:在脂肪鑒定中,用蘇丹Ⅲ染液染色,再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8、75%的酒精溶液:用於殺菌消毒,75%的酒精能滲入細胞內,使蛋白質凝固變性.低於這個濃度,酒精的滲透脫水作用減弱,殺菌力不強;而高於這個濃度,則會使細菌表面蛋白質迅速脫水,凝固成膜,妨礙酒精透入,削弱殺菌能力.75%的酒精溶液常用於手術前、打針、換葯、針灸前皮膚脫碘消毒以及機械消毒等.
9、95%的酒精溶液:冷卻的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可用於凝集DNA.
10、15%的鹽酸:和95%的酒精溶液等體積混合可用於解離根尖.
11、龍膽紫溶液:(濃度為0.01g/ml或0.02g/ml)用於染色體著色,可將染色體染成紫色,通常染色3~5分鍾.(也可以用醋酸洋紅染色)
12、20%的肝臟、3%的過氧化氫、3.5%的氯化鐵:用於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新鮮的肝臟中含有過氧化氫酶)
13、3%的可溶性澱粉溶液、3%的蔗糖溶液、2%的新鮮澱粉酶溶液:用於探索澱粉酶對澱粉和蔗糖的作用實驗.
14、碘液:用於鑒定澱粉的存在.遇澱粉變藍.
15、丙酮:用於提取葉綠體中的色素.
16、層析液:(成分:20份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也可用93號汽油)可用於色素的層析,即將色素在濾紙上分離開.
17、二氧化硅:在色素的提取的分離實驗中研磨綠色葉片時加入,可使研磨充分.
18、碳酸鈣:研磨綠色葉片時加入,可中和有機酸,防止在研磨時葉綠體中的色素受破壞.
19、0.3g/mL的蔗糖溶液:相當於30%的蔗糖溶液,比植物細胞液的濃度大,可用於質壁分離實驗.
20、0.1g/mL的檸檬酸鈉溶液:與雞血混合,防凝血.
21、氯化鈉溶液:①可用於溶解DNA.當氯化鈉濃度為2mol/L、 0.015mol/L時DNA的溶解度最高,在氯化鈉濃度為0.14 mol/L時,DNA溶解度最低.②濃度為0.9%時可作為生理鹽水.
呼呼大被乙058 2014-10-08
⑽ 高中生物高考必考4個實驗,你都會了嗎
高中化學實驗的方法有哪些?做實驗的注意事項
我們從到了七年級就開始學習化學,但是學過的孩子們應該都知道,在初中只是先接觸一下,到了高中化學才開始真正的學習,但是學習化學就會做實驗,做實驗的方式都有什麼?
化學實驗儀器
在上面的文章當中我給你們說了很多關於高中化學實驗有哪些方法的類別,我相信大家應該也都知道了,每個實驗都有它適合的方法,你們一定要擇選適宜他的方式,還要注意一些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