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生物群落 種群 生態系統
一、生物群落:指相同時間聚集在同一區域或環境內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它雖由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各種生物有機體構成,但仍是一個具有一定成分和外貌比較一致的組合體。一個群落中不同種群不是雜亂無章地散布,而是有序協調的生活在一起。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徵包括群落中物種的多樣性、群落的生長形式(如森林、灌叢、草地、沼澤等)和結構(空間結構、時間組配和種類結構)、優勢種(群落中以其體大、數多或活動性強而對群落的特性起決定作用的物種)、相對豐盛度(群落中不同物種的相對比例)、營養結構等。
二、種群:種群與群落不是相同概念。種群是指同一時間生活在一定自然區域內,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種群中的個體並不是機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並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傳給可育後代。種群是進化的基本單位,同一種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個基因庫。對種群的研究主要是其數量變化與種內關系,種間關系的內容已屬於生物群落的研究范疇。
三、生態系統: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環境共同組成的動態平衡系統。生物群落由存在於自然界一定范圍或區域內並互相依存的一定種類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組成。生物群落內不同生物種群的生存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非生物環境又稱無機環境、物理環境,如各種化學物質、氣候因素等,生物環境又稱有機環境,如不同種群的生物。生物群落同其生存環境之間以及生物群落內不同種群生物之間不斷進行著物質交換和能量流動,並處於互相作用和互相影響的動態平衡之中。這樣構成的動態平衡系統就是生態系統。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並在一定時期內處於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生態系統的范圍可大可小,相互交錯,太陽系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太陽就像一台發動機,源源不斷給太陽系提供能量。
⑵ 種群和生物群落
群落結構是組成群落的各種生物或種群在長期的進化發展中形成的一種穩定的相互適應的有機整體,不是各生物間或種群的偶然組合。所以說群落是一定的自然區域內各種生物種群的總和,從生態系統的成分上看,要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群落,是由生活於某一區域中的所有生物組成的。這些生物分別構成許多種群,而每個生物種群都有其特定的食物、棲所及資源等生存條件的需求,這些具有不同生態需求的種群在該區域中必定構成不同的空間配置狀況,從而使各種群間能有機結合,進行物質及能量的流通。這種空間配置可分兩個方面: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垂直結構是指在垂直方向上,群落中的各種群具有分層分布特點。如在森林中,高大的喬木占據森林的上層,再往下依次是灌木層、草本層和地被物層。某些動物如鳥類、魚類等也有明顯的垂直分層分布現象,它們有些生活於區域的上層,吃上層的食物,有些生活於中層,而有些則生活於底層。水平結構是指由於地形起伏、光照明暗及濕度大小等因素的影響,使不同種群依據各自的生態需求分布在不同地段上,如山坡陰暗面與陽面生物分布有區別,濕潤及乾燥處生物種類也有差異等。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生物種群如何配置,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鏈接•聚集
從生態學角度分析,生態系統中流動的能量最初來源於何處?
提示:生態系統的功能是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就能量流動來說,其能量最初都是來自生產者固定的太陽光能。
⑶ 森林生態系統中有哪些生物
森林生態系統分布在濕潤或較濕潤的地區,其主要特點是動物種類繁多,群落的結構復雜,種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結構能夠長期處於穩定的狀態。
森林中的植物以喬木為主,也有少量灌木和草本植物。森林中還有種類繁多的動物。森林中的動物由於在樹上容易找到豐富的食物和棲息產所,因而營樹棲和攀緣生活的種類特別多,如犀鳥、避役、樹蛙、松鼠、貂、蜂猴、眼鏡猴和長臂猿等。
森林不僅能夠為人類提供大量的木材和都中林副業產品,而且在維持生物圈的穩定、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森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每天都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釋放出大量的氧,這對於維持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氧含量的平衡具有重要意義。又如,在降雨時,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植物層都能夠截留一部分雨水,大大減緩雨水對地面的沖刷,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表徑流。枯枝落葉層就像一層厚厚的海綿,能夠大量地吸收和貯存雨水。因此,森林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有「綠色水庫」之稱。
⑷ 生態系統有哪些組成成分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分解者、消費者。其中生產者為主要成分。
1、無機環境是生態系統的非生物組成部分,包含陽光以及其它所有構成生態系統的基礎物質,如水、無機鹽、空氣、有機質、岩石等。陽光是絕大多數生態系統直接的能量來源,水、空氣、無機鹽與有機質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
2、生產者是是綠色植物,它們能進行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變為化學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不僅供自身生長發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類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還有一些能利用化學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的, 自養微生物也是生產者。
3、分解者是異養生物。指生態系統中細菌、真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異養生物。它們能把動、植物殘體中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有機物,釋放在環境中,供生產者再一次利用,其作用與生產者相反。
4、消費者是以動植物為食的異養生物,消費者的范圍非常廣,包括幾乎所有動物和部分微生物。它們通過捕食和寄生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傳遞能量。以生產者為食的消費者被稱為初級消費者,以初級消費者為食的被稱為次級消費者,其後還有三級消費者與四級消費者。
(4)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群有哪些擴展閱讀: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按循環途徑分類為
1、氣體型循環,元素以氣態的形式在大氣中循環。氣態循環把大氣和海洋緊密連接起來,具有全球性。(吳人堅141頁)碳-氧循環和氮循環以氣態循環為主。
2、水循環,大自然的水通過蒸發,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等環節,在水圈,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進行連續運動的過程。水循環是生態系統的重要過程,是所有物質進行循環的必要條件。
3、沉積型循環發生在岩石圈,元素以沉積物的形式通過岩石的風化作用和沉積物本身的分解作用轉變成生態系統可用的物質,沉積循環是緩慢的、非全球性的、不顯著的循環。沉積循環以硫、磷、碘為代表,還包括硅以及鹼金屬元素。
⑸ 什麼是種群什麼是群落
1、種群(population)指在一定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種群中的個體並不是機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並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傳給後代。種群是進化的基本單位,同一種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個基因庫。對種群的研究主要是其數量變化與種內關系,種間關系的內容已屬於生物群落的研究范疇。
2、群落 community 亦稱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一定空間內上的分布各物種的種群集合,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各個物種的種群,共同組成生態系統中有生命的部分。
組成群落的各種生物種群不是任意地拼湊在一起的,而有規律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個穩定的群落。如在農田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種群是根據人們的需要組合在一起的,而不是由於他們的復雜的營養關系組合在一起,所以農田生態系統極不穩定,離開了人的因素就很容易被草原生態系統所替代。
(5)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群有哪些擴展閱讀:
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間結構。構成群落的每個生物種群都需要一個較為特定的生態條件;在不同的結構層次上,有不同的生態條件,如光照強度、溫度、濕度、食物和種類等。所以群落中的每個種群都選擇生活在群落中的具有適宜生態條件的結構層次上,就構成了群落的空間結構。
群落的結構有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之分。群落的結構越復雜,對生態系統中的資源的利用就越充分,如森林生態系統對光能的利用率就比農田生態系統和草原生態系統高得多。群落的結構越復雜,群落內部的生態位就越多,群落內部各種生物之間的競爭就相對不那麼激烈,群落的結構也就相對穩定一些。
⑹ 生物學中種群、群落的區別,我要具體的,最好有一些例子。謝了!
種群、群落、生態系統和生物圈
1.基本概念:
(1)種群:生活在一定區域內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種群特徵參數包括種群密度、年齡結構、性別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2)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多種生物種群的有規律的組合,具有復雜的種間關系。組成群落的各種生物種群不是任意地拼湊在一起的,而有規律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個穩定的群落。
(3)生態系統:指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組成的系統。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2.生物的結構層次:
個體→ 種群 → 群落 → 生態系統。
三、生態系統的類型、組成、結構、功能和穩定性
1.生態系統的類型:
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等。
2.生態系統的組成:
(1)生產者:植物,為自身和其它生物提供營養,是生態系統中最主要的成分。
(2)消費者:各種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
(3)分解者:細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動植物屍體,是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4)非生物因素:陽光、空氣、水、溫度、礦物質等。
3.食物鏈和食物網:
(1)食物鏈: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由於食物而形成的一種關系。
食物鏈的模式: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如:草→鼠→蛇→鷹。
(2)食物網: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許多條食物鏈,它們彼此交錯連接成網狀的形式。
4.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物質流動是循環不息的,即組成生物體的元素如碳、氫、氧等,在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反復出現和循環。
5.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生態系統有自動調節的能力,生態系統成分越復雜,生物種類越多,自動調節能力越強;成分越單純,生物種類越少,自動調節能力越弱。
四、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1.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生物要適應生活環境,另一方面生物會通過各自的活動影響環境。
2.生物的分布、形態等受環境的影響,如陽光、溫度、水分等。
3.生物與生物的關系:同一群落中的各種生物一定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如捕食、競爭、共生、寄生、腐生等。
五、生態系統的穩定及保護
人類的活動正在改變著自然界中各種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導致出現了全球性的環境危機,如酸雨、溫室效應等。人類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應當針對各種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特點,採取相應的保護對策,保護各種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這樣才能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才能避免自毀家園的厄運。
例如,草原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較低,在草原上適當栽種防護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風沙的侵蝕,提高草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再比如避免對森林過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護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有效措施。
六、生物圈與可持續發展
1.生物圈的組成:生物圈是由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們生活的環境組成的。
2.生物圈中的各個生態系統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組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生物圈,它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只有保護環境,維護生物圈的穩定,才能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做到可持續發展。
⑺ 森林草原農田和海洋等生態系統中作為生產者的生物有哪些
森林:各種植物,苔蘚、蕨類、裸子、被子植物
草原:主要是草、灌木、喬木(被子植物)
農田:各種農作物(被子植物)
海洋生態系統中作為生產者的生物有:主要是藻類
⑻ 生態平衡概念養殖水體生態系中所涉及的生物群落有哪些
生態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也就是說當生態系統處於平衡狀態時,系統內各組成成分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能量、物質的輸入與輸出在較長時間內趨於相等,結構和功能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在受到外來干擾時,能通過自我調節恢復到初始的穩定狀態。在生態系統內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能量與物質輸入、輸出動態的相對穩定狀態。
⑼ 種群、生物群落、生態系統
第一題:B。
在一個比較復雜的生態系統中,由於生物種類較多,各種生物間形成的食物關系十分復雜。這種復雜的食物關系構成了生態系統的食物網結構,使生態系統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中。
第二題:C。
種群(population)生態學上把在一定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稱為種群。例如同一魚塘內的鯉魚或同一樹林內的楊樹。
大自然中約有200萬種生物。它們之間互相結合成生物群落,靠地球表層的空氣、水、土壤中的營養物質生存和發展。這些生物群落在一定范圍和區域內相互依存,在同一個生存環境中組成動態平衡系統,就叫做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及其周圍的非生物環境(又稱無機環境、物理環境)四大部分,這就是四位一體的自然界。
自然界的生態系統有大有小。小的如一滴水、一片草地、一個池塘等;大的有湖泊、海洋、森林、草原等等。池塘是一個典型的生態系統:池塘里有各種水生植物、水生動物和細菌、真菌以及這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水、底泥、陽光、溫度等非生物環境。水生植物利用太陽能進行光合作用,把水和底泥中的營養物質和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貯存在植物體內;小型浮游動物以浮游植物為食;浮游動物和有根植物又被魚類作食物;水生植物和水生動物的殘體最終被水和底泥中的細菌、真菌及腐食性動物分解成無機物,釋放到環境中,供植物重新利用。這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成為自然界的基本活動單元,它的功能就是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生態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都是互相聯系的。如果人類活動干預某一部分,整個系統可以自動調節,以保持原有狀態不受破壞。比如,池塘里的魚被捕撈後,水生植物和浮游動物的天敵減少,水生植物、浮游動物就會迅速繁殖起來,這又對魚類繁殖大有好處。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越多樣,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途徑就越復雜,調節能力就越強。但是,生態系統本身的調節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類大規模地干擾,自動調節就變得無濟於事,生態平衡會遭到破壞。
第三題:A。
注意前半句"平衡狀態的封閉生態系統"
一個封閉生態系統要平衡基本條件就是要有
O2
H2O
足夠的有機物
再給他足夠能能量
它就能繼續保持穩定
太陽能
就是這個能量
⑽ 怎樣分辨生物中的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 ,能舉例子的最好
簡單的說,
種群——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如:一個池塘里所有的鯉魚
群落——同一地點的所有生物,如:一個池塘里所有的生物,包括各種魚、
蝦、螺、水生植物.....
生態系統——同一地點的所有生物以及它們所生活的無機環境,如:一個池塘里所有生物,以及水,陽光,空氣.......
解釋用語不是特別科學嚴謹,但是會比較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