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把什麼比做活的生物

把什麼比做活的生物

發布時間:2022-06-08 19:13:30

『壹』 活的和生物有什麼區別

【答案】D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生物在表現為多樣性的同時也具有共性: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徵,在此基礎上生物才有生長、繁殖和應激性等生命特徵。 考點:生物的基本特徵

『貳』 (各種光亮,彩色等)互相照應()形容盛大壯觀的景象()形容生物逼真,像活的一樣()

交相輝映,蔚然大觀,栩栩如生

『叄』 生長激素的比活到底是什麼

比活性是指單位毫克蛋白質的生物學活性單位,這是重組蛋白質葯物不同於化學葯的一項重要指標。
進行比活性項目的檢測,不僅可以反映產品生產工藝的穩定情況,而且可以比較不同表達體系、不同生產廠家生產同一產品的質量情況。比活性高說明產品的生產工藝更先進、純度更高、質量更優。
1993年之前,比活性的測定是採用動物實驗法,誤差很大,一定量的生長激素成品不能對應固定的活性,只能用國際單位IU來衡量活性。隨著基因工程技術的提升,能夠做到一定量的生長激素成品對應固定的活性,而定量測定更精準,所以國際上在1993年就規定用含量(mg)來衡量活性,並用毫克(mg)標示替換原有的IU標示,同時將比活性統一固定為3.0。
隨著國內技術的進步,並與國際接軌,我國2010版葯典規定生長激素成品只用毫克標示,比活性均固定為3.0,所以說,比活性3.0是生長激素產品上市的及格線,只能代表合格品,不能代表最高品質。值得一提的是金賽生長激素粉劑早在2000年比活性就達到3.0,比其它國產生長激素粉劑早10年達到這一標准。因國家未做強制修改說明書的要求,所以金賽2000年前上市的規格一直沿用1998年批準的說明書。
隨著對於產品的不斷研究推進,賽增水劑也隨後面世了,經中檢院多批次抽樣實測比活性高達3.87,顯著高於粉劑,起效更快,葯效更好。2009年羅小平等發表在《中華兒科雜志》的文獻顯示:使用賽增水劑治療GHD患兒3個月年生長速率達最大,計算年生長速率為16厘米/年;治療12個月後,身高改善明顯,年生長速率達12.87厘米。數以萬計的孩子通過注射水劑擺脫了個矮的陰影。

『肆』 把什麼樹和什麼動物稱為活化石

把【銀杏樹】和【熊貓】動物稱為活化石

『伍』 活化生物是什麼意思

托瑪琳又叫電氣石,英文名叫tourmaline,長期以來作為一種珍貴的寶石材料被開發利用。如中國的碧璽、外國的祖母綠等都屬於托瑪琳材料。科學家研究發現,托瑪琳是一種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和礦物質,具有壓電效應和熱電效應的天然永久的電極晶體材料。在溫度和壓力變化的情況下,會引起晶體兩極產生一定的電壓,在世界上250多種的礦物質中,僅有托瑪琳晶體同時具有壓電效應和熱電效應。近十年來,隨著保健科技的不斷進步,托瑪琳因其科技含量高、保健功能強、作用持久、應用范圍廣而日益受到國內外專家們的重視,在健康產業、食品業、建築裝飾業、家電業、農業、畜牧業等方面有著巨大發展前景,被喻為21世紀的環保健康新材料。托瑪琳主要生產於巴西及我國的新疆、西藏等地,由鐵(Fe)、錳(Mn)、鎂(Mg)、鋰(Li)等微量元素組成,由於主要化學成分的不同而呈現出黑、粉紅、綠、紫等不同的顏色。化學式為Na(Mg,Fe,Mn,Li,Al)3Al6[Si6O18](Bo3)3(OH,F)4。托瑪琳是一種晶體狀的天然礦物質,帶有永久性電極(該性能是目前被發現的大自然礦物中極少數之一),具有壓電效應和熱電效應。壓電效應是指給晶體施加一定的壓力,晶體既產生帶電現象。熱電效應是指給晶體一定的熱量,即能使晶體出現帶電現象。托瑪纖維素是以托瑪琳等純天然燃料經高科技手段加工而成的環保健康新材料。以托瑪琳纖維素為主要原料,經高科技加工製作的健康功能寢具產品,具有高效的遠紅外健康負離子、舒爽的生物電、豐富的礦物質、理想的抑菌力等五大功能,可對人體起到全方位的保健作用。二.托瑪琳的保健作用1.高效的遠紅外紅外線是指波長在0.76---1000微米的電磁波。電磁波波譜的波長由短至長依次排列為:Y射線、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毫米波、微波、無線電波等。醫學上把波長在2.5微米以上的紅外線稱之為遠紅外線。介於4---14微米的遠紅外線與人體輻射相匹配,能產生溫熱效應,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被「稱為生命之光」。遠紅外線對人體健康有以下特殊作用:改善微循環:微循環是指微動脈與微靜脈之間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環。其基本功能是實現血液與組織細胞的物質交換、運送養料(包括營養物質和氧氣)以及排瀉廢物(包括二氧化碳和代謝產物),所以微循環是人體的「第二心臟」。正常情況下,微循環血流量與人體組織、器官代謝水平相適應,使人體內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運行。當微循環功能障礙或微循環血液量灌注減少時,由於不能滿足組織氧化代謝的需要而引起組織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這是許多疾病發生和發展的重要原因。現在醫學證明,人體的衰老、高血壓、糖尿病及許多心腦血管疾病都與微循環有著密切的關系。人體在遠紅外的作用下,皮膚和皮下組織溫度升高,導致微血管擴張。血液中大部分物質都是水,隨著大分子團的水變成小分子團的水,大大提高了水分子在微血管中的流動性。血粘度、血脂降低使血管內部光滑。也是微循環改善的重要因素。活化組織細胞,當人體接受紅外光的照射以後,可以把體內某些締和的大分子團(30到40個水分子)的長鏈切斷,形成5到6水分子構成的小分子團,使水分子是水分子透入細胞膜的數量和速度大為增加。一方面對細胞進行清洗,加強有毒物質的排出。另一方面,加強氧和養料等物質的能量的交換,使細胞膜及細胞內鈣離子活性增強。2.健康的負離子空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外界環境之一。然爾隨著人類的活動,特別是工業程度日益發展,空氣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常識告訴我們,當你在噴泉、瀑布、風景優美的海邊、湖泊駐足時,你會感覺到呼吸舒暢,心曠神怡,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里的空氣中含有大量的負離子致使空氣特別新鮮。既然空氣負離子能使空氣新鮮,有沒有用人工的法獲取空氣負離子呢?經過科學家們的多年的努力,發現並應用高頻電場、紫外線、放射線、利用水壓撞擊、高壓靜電場等方法使空氣電離,以達到獲得空氣負離子的目的。科學家們把托瑪琳能量寶石稱之為「天然負離子發生器」,因而有「環境警察」、「空氣維生素」、「大氣長壽素」三大美名。負離子對人類健康的維持及促進極其有效。負離子有鎮定、促使人精神安定、提高呼吸器官功能和對於構成人體單元的細胞吸收營養及排泄廢物的新陳代謝都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一般細胞內的負離子繳細胞外的正離子多,細胞膜的活動變得活躍,新陳代謝旺盛。而負離子變少時,新陳代謝不能正常順利的話,就會成為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疾病發生的根源。科學家們的大量研究證實,空氣中的正離子增加,會使人的血液之中增加大量的血清素,有的還促使腎上腺素分泌過多患上一種「腎上腺衰竭綜合症」。與此相反,增加人體生活空間中負離子的數量,可直接給人體帶來自然保健和機病醫療的作用。負離子的生物學效應有以下三個方面:自由基無毒化自由基也叫游離基,就是指原子、離子、分子或其他基團的外曾軌道上具有不配對的電子,這種原子、離子、分子及其基團都稱為自由基。過量的自由基對人體的危害是:A破壞蛋白質B加速人體衰老C破壞碳水化合物D破壞細胞膜E加速動脈硬化F抑制免疫功能G致癌作用空氣負離子以呼吸為18%、皮膚為82%的比率被人體吸收,進入血管和淋巴,運送到全身。氧自由基是一種及不穩定的物質,外圍電子比普通狀態少,而負離子的外圍電子比普通狀態多,負離子多出來的電子,剛好可以供給缺少電子的氧自由基,使氧自由基獲得了剛好缺少的電子進行中和達到無毒化的作用。使液體成弱鹼性所謂體液,是指人體內部的液體,可分為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兩大部分。細胞外液包括血漿、淋巴、腦積髓及一般組織液。體液恆定的酸鹼平衡是保持細胞正常代謝的重要條件。血液PH值恆定在7、38---7、44這個范圍內,平均7、4呈弱鹼性。體液呈弱鹼性身體狀況良好;反之體液呈弱酸性,內臟功能就不會正常,新陳代謝遲鈍,各種疾病也就產生。決定體液酸鹼度的一個重要條件是氫離子濃度,氫離子越多,體液的酸性愈強;氫離子愈少,體液呈鹼性。負離子的一個特殊功能就是能使體液中的氫離子濃度降低,使體液呈弱鹼性。改善空氣質量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認為由於空氣嚴重污染,造成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肺結核逐年增加。據最新統計,世界上有70%的城市居民呼吸著污染的空氣,每天至少有800人,由於空氣污染而過早死亡。托瑪素改善空氣的作用原理是:釋放的負離子能還原來自大氣的污染物質、氮氧化合物、香煙等產生的活氧:由於大氣中的污染物質如灰塵、工廠、汽車廢氣的排出、病毒、等懸浮污染物大多是帶有正電荷的離子,空氣負離子與其中和,直至無電荷後沉降,使空氣得到凈化。負離子能有效的十室內附著在牆壁、天花板上的臭氣源分子發生反應,如苯、甲醛、酮、氨等刺激氣體,使其臭氣不在產生。

『陸』 科學家把什麼叫做活化石

科學家把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叫做「活化石」。
活化石,可以模糊的講叫孑遺生物,是指任何生物其類似種只存在於化石中,而沒有其他現存的近似種類。這些種類曾經從主要的滅絕事件中存活下來,並保留過去原始的特性。現存的一些古老的生物種類,屬非科學術語。
活化石定義是一般先發現化石再發現活體,或活體與確認的化石屬同一種且同時存在。
活化石是指物種起源久遠,在新生代第三紀或更早有廣泛的分布,而大部分物種已經因地質、氣候的改變而滅絕,這些現存生物的形狀和在化石中發現的生物基本相同,保留了其遠古祖先的原始形狀。且其近緣類群多數已滅絕,比較孤立,進化緩慢的生物便可稱為孑遺生物或活化石。
於是相應地就形成了一些延續了上千萬年的古老生物,同時代的其它生物早已絕滅,只有它們獨自保留下來,適應了現代的環境,生活在一個極其狹小的區域,被稱為「活化石」。

『柒』 世界上有哪些生物被稱為活化石

1、銀杏

銀杏樹分雌雄,雄的銀杏樹,只長雄性的花,雌的銀杏樹,只長雌性的花,受精後才會結出圓圓的白果。

銀杏是裸子植物銀杏綱惟一存留下來的一個種。浙江天目山一帶尚可見到野生銀杏。因此,銀杏有「活化石」、植物中的「熊貓」之稱。

2、水杉

水杉為落葉、針葉大喬木。它以樹姿優美,枝葉繁茂,葉色多變而獨具一格,被列為古稀名貴植物之一,為我國一級保護植物。

3、珙桐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葉互生,紙質,寬卵形,邊緣有尖鋸齒。花雜性,由多數雄花和一朵兩性花組成頂生頭狀花序。花期4月~5月。花形似鴿子展翅,白色的大苞片似鴿子的翅膀,暗紅色的頭狀花序如鴿子的頭部,綠黃芭的柱頭像鴿子的嘴喙,盛花時猶如滿樹群鴿棲息,被世界上譽稱為「中國鴿子樹」。

4、香果樹

落葉喬木。葉對生,有柄;葉片寬橢圓形或寬卵狀橢圓形,全緣;托葉三角狀卵形,早落。聚傘花序排成項生的圓錐花序狀;花大,淡黃色,有柄。

5、中華鱘

中華鱘生命周期較長,最長壽命可達40齡。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貓」之稱。具有很高的科研、葯用和觀賞價值。分布於中國、日本、韓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和朝鮮。

『捌』 物候觀測用的是」活的儀器」說明方法是什麼

物候觀測用的是」活的儀器」說明方法是打比方。 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物候觀測的儀器 ,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物候觀測依靠生物來完成的特點。
打比方是通過比喻的修辭方法來說明事物特徵的一種方法。利用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作比較,以突出事物的形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的說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1、打比方的第一個關鍵是要抓住問題的核心。換句話說,原問題和所打的比方必須具有共同的關鍵問題。很多比方,看似巧妙,實際上是錯誤的。比如說,關於經濟發展中的泡沫,曾經有非常著名的經濟學家認為,它就像喝啤酒時的泡沫,有了泡沫喝起來才有味道,這不是一個好的比方。啤酒有泡沫才好喝,但經濟發展有泡沫永遠都是不好的。再是同一位經濟學家,在別人問到他對經濟發展的看法時說,經濟發展就像騎自行車,太快了會摔跤,太慢了會倒,所以要不快不慢,這是個比較好的比方。因為經濟增長太慢,社會問題就容易累積爆發出來。經濟增長太快,就容易產生投資過熱和通貨膨脹等問題。
2、打比方的第二個關鍵是必須用簡單的東西來比喻復雜的問題,而不是用復雜的東西來比喻簡單的問題。
3、一種說明文的說明方法
打比方是通過比喻的修辭方法來說明事物特徵的一種方法。
一般用於文章中和語句中。
但是要注意一點,打比方和比喻不同。比喻是把人物或者其他物品比喻成另一種物品,而打比方是有舉例子的意思。
打比方在說明文中是一種可以形象生動地體現出事物某方面的特徵的說明方法。

『玖』 人類是什麼什麼生物呢人類又是什麼呢為什麼人類會活著的呢

人類(human):人的總稱。人類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具智慧的生物,也是地球目前居於統治者地位的物種。人:「能製造精緻的工具、並能熟練使用工具進行勞動,有豐富的思維能力,有判斷對和錯的能力,有呵護、愛護地球的能力,有創造能力和控制修復能力,「人」頭頂著天,腳踩著地,中國有句成語是這樣形容人的——頂天立地。「進化論」認為人類起源於類人猿,從靈長類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粒線體DNA與化石證明人類大約於20萬年前起源於東非。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具有高度發達的大腦,復雜的抽象思維、語言、自我意識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類直立的身體構造使得人類的前肢可以自由活動,這讓富有智慧的人類掌握了遠超出其它任何物種的工具使用能力並最終發展出強大的勞動性和創造力。
中文名
人類
外文名
human
拉丁學名
Homo sapiens

哺乳綱

人種

地球上智能最發達的生命體

1人類進化編輯
應該說明的是,由於出土的化石數量有限,而且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都是不連續的,所以到2013年8月1日為止,我們對人類進化過程的了解,還只是初步的,相當概括性的。然而,即使從這個相當粗略的輪廓當中,已經足可以得出一些令人驚嘆不已、相當確切的結論和認識。那麼,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一些怎樣的啟示呢?

人類進化
首先,可以肯定人類確實是由類人猿、原始人和現代人類這樣一步步的進化而來的,而不是像聖經上所說的那樣,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間造出來的。對於這一點,除了那些狂熱的宗教信仰者之外,大概已經沒有什麼異議。為什麼會有一部分猿類能從動物群體中分化出來,最終進化成人呢?這完全是由於氣候變化所致。也就是說,氣候的變化是人類進化,當然也是其他生物進化的原動力之一。或者說,氣候變化正是人類進化的催化劑。在人和猿之間之所以會產生巨大的分化,正是因為它們的祖先寧肯跟著熱帶森林遷移,而我們的祖先卻勇敢地從茂密的森林走向了空曠的草地。
另外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是,人和動物都在進化之中,為什麼人類進化得如此之快,而動物進化得卻如此之慢呢?其根本的區別在於,動物在接近10億年的漫長時期中,是僅僅通過突變和自然淘汰而進化的。而人類在這短短的1400萬年的瞬息時刻卻發展和演化出了非遺傳性的繼承和演變系統,即通過獨一無二的文化媒介,把知識和傳統留給了後代。這完全是由於人類的大腦比其他任何動物都要發達得多,因而能有日益增強的對環境的控制力量,例如利用穿獸皮、烤火、住山洞來造小氣候以利於自己的生存等。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日益發達的文化,從而使遺傳進化退居於次要的位置。由此可見,人類在控制本身進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僅次於生命的起源。
然而,有其利也必有其弊,大概正因為人類有了文化媒介可以把信息傳遞給後代,所以通過本身遺傳系統所傳遞的信息也就愈來愈少,例如人生下來不會蓋房子,必須要靠後天去學習。總之,動物有許多生存的本領是通過遺傳系統直接傳遞給後代的,而人除了吃喝哭叫之外,絕大部分生存本領卻只有靠後天去學習。

人是自然物質,順應著自己本身的運動規律運動。人類今後會變成什麼樣?
專家觀點
悲觀論者:人類的進化已經走到盡頭
英國倫敦大學教授斯蒂夫·瓊斯聲稱,現代人種的正面和負面突變都已經結束。照他看來,人類進化過程是建立在基因能改變活生物體去適應外部周圍環境的性能的基礎上,可現代人不僅幾乎喪失了對生物圈的依賴性,而且自己去改變它。
俄羅斯國立羅斯托夫大學的科研人員、哲學博士奧列格·瓦西里耶夫也認為,人類具有一些能導致其滅絕的弱點,比如低下的免疫性。瓦西里耶夫還認為,從生物學觀點來看這是很自然的事,因為猛獁就已經滅絕。而為了使人類消亡,如今有的是理由,有氣候變化因素,也有微生物突變因素,抗葯性。
樂觀主義者:我們的身上還會有所變化
變化之一:基因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喬納森·普里查德認為,人類已經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近1.5萬年來出現許多新的基因,比如說那些能保證吸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以及消化奶類的基因。正是由於有了它們,我們才能適應新的食物。順便說說,白皮基因也是新的,人們在遷居北部地區之後才開始有它們。
變化之二:面孔
全俄人類學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生物學博士韋尼阿明·普列沙科夫斷言,人的臉孔在縮小,比1萬年前小了三分之一。最大的變化在頜骨和牙齒的布局與結構,這可能是因為人類再不用咀嚼堅硬東西的緣故,但與此同時,人類的腦顱變得更加突出。為什麼會這樣,科學家說到現在仍沒有弄清楚。
變化之三:身高
俄羅斯醫學科學院青少年衛生與健康研究所科研人員、生物學副博士尤利婭·雅姆波爾斯卡婭說:「中世紀騎士的盔甲今天只有半大孩子能穿。不過,從19世紀末人們的個子在長,到1960年長高了20厘米,半大孩子長170~178厘米成了家常便飯。只是從1985年起,全世界的人都在縮個子,高個兒都變得矮小,今天30歲的人平均身高只有165厘米。」
科學家還以俄羅斯人為例比較了一番,說明俄羅斯人的祖先一個個都長得高大魁偉,而現在的人則長得小柔弱和矮。
變化之四:大腦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生物學博士布魯斯·蘭認為,大腦在發生突變,這可能會導致出現一種新的更理性的人種。計算表明,頭小畸形基因從3.7萬年前的馬魯克農人起就開始變化,正是這些馬魯克農人首先在洞穴的四壁上畫畫。而第二個為人們所熟悉的ASPM基因,大約於5500年前開始在我們的大腦里演變,那時候人們已經識字,開始建造都市。
變化之五:繁殖
俄羅斯老年學研究所實驗部主任弗洛爾基斯認為,年輕姑娘的經期在提前,而女人的絕經期拖後5~6年,婦女的生育年齡在拉長,結果,人的壽命也在變長。

2生命周期編輯
人的生命開始於受精卵。男性通常通過性交的方式使得女性受精,有時也可能以人工受精。人在生長初期稱為受精卵,受精卵在女性的子宮歷時38周經過各種生長時期,最後終於變成胚胎,再變成胎兒。變成胎兒後,就可以准備出生,胎兒被女性從體內娩出後第一次靠自己呼吸的同時改稱為嬰兒。一直到成為嬰兒後,人才開始受到法律保護,少數某些地區可能由子宮內的胎兒時期就開始保護。直至生命的結束於死亡。

胎兒
與其他生物相比,人類的生產過程顯得復雜許多。長達24小時以上的痛苦分娩並不少見,有時甚至可能造成小孩或母親的傷害或死亡。直到20世紀在某些發達國家才有比較高的生產成功率。在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生產是否真的比較容易失敗還有爭議,因為這些地區的婦女聲稱她們所採用的自然分娩法不但較安全也較不容易對產婦與小孩造成傷害。
死亡往往帶來不舒服的感覺或是懼怕(參看瀕死經驗)。葬禮是人類社會的特色之一,通常也起因於對死後世界的信仰。但一個人長生的方式往往只能透過後人的膜拜與繼承。
3種族概念編輯
最早記載種族的文學作品,為古埃及的《地獄之書》,其中將人類分為「埃及人」、「亞洲人」、「利比亞人」和「努比亞人」四類,可看出這個分類融合了「種族」、「民族」、「國家」等概念。後來的中國、羅馬等文化比較注重於氏族,對於以外觀劃分的「民族」的認知則較少(Dikötter 1992Goldenberg 2003)。中國及周邊居住的是黃種人,古代往往認為華夏和四夷的人都是炎帝或者黃帝的子孫。不過古代中國後來也曾記載到白種人,一般稱其為「黃毛人」,唐朝以後也記載了黑種人。希臘、羅馬、中國等文化對外觀不同的「種族」也有一定的認識,同時也導致其古代文獻中(如中國的《山海經》)出現許多在遙遠地方所存在的奇異種族的描寫。同時也有一些羅馬作家認為種族的特徵是由居住環境決定的(Isaac 2004)。但在許多古代文明中,外表不同的人仍然可以通過採納所在社會的文化標准而成為該社會完全的一員(Snowden 1983;Lewis 1990)。古代猶太人以及歐洲中世紀根據《聖經》認為人類是挪亞三子閃、含以及雅弗的後代,地球由三洲組成,其中閃族為亞洲人,含族為非洲人,雅弗族為歐洲人。
近現代對於種族的理解是歐洲地理大發現時代的產物(Smedley 1999)。歐洲人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接觸到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民族,對於這些民族之間外表上的、行為上的、以及文化上的差異產生了許多猜想。同時由於非洲奴隸貿易使歐洲人的奴隸來源漸漸地由歐洲、中東轉變成非洲,歐洲也因此產生了將人類分類的動力,以作為奴役並虐待非洲人的理由(Meltzer 1993)。
通過借鑒希臘羅馬的文獻以及當時歐洲內部的關系,例如英格蘭人與愛爾蘭人之間的不和(Takaki 1993),歐洲人開始將自己以及其他民族劃分為外表、行為、能力皆有分別的群體,並把可以遺傳的外表特徵和內在的智力、行為、甚至道德水平互相聯系(Banton 1977)。雖然其他文化也有相似的觀點(Lewis 1990;Dikötter 1992),但是這種觀點開始影響社會的構造,主要是在歐洲及其殖民地開始的。
由於人類演化的各大區域內在直立人階段已經出現的一些地區性形態分化到了早期智人階段開始逐漸明顯起來,加上各地區不同的自然選擇作用,使得各地區的晚期智人在形態上出現了一些明顯的差異,人種分化形成了我們這種情況,即由於皮膚顏色、頭發的形狀與顏色、眼鼻唇等方面的不同,可將全世界的人類分為黃種人(又稱蒙古人種或亞美人種)、白種人(又稱高加索人種或歐羅巴人種)、黑種人(又稱尼格羅人種或赤道人種)和棕種人(又稱澳大利亞人種)這樣四大人種。
中國最先發現的化石晚期智人就是著名的周口店山頂洞人。這些化石是1933年在龍骨山的山頂洞中發掘出來的,包括完整的頭骨三個、頭骨殘片三塊、下頜骨四件、下頜殘片三塊、零星牙齒數十枚、脊椎骨及肢骨若干件。但是由於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以及後來的太平洋戰爭,這些材料和當時所有的北京猿人化石一起在幾個美國人手中被弄得不知去向。幸而在這批珍貴材料失蹤前他們被作成了模型,這些模型成為我們今天重新研究這一時間段人類發展狀況的重要依據。
在繼承從中國直立人到中國早期智人一脈相傳的黃種人所擁有的一系列獨特性狀的基礎上,中國的晚期智人已經基本上奠定了現代黃種人的特徵,雖然,在他們身上還或多或少地保存著一些原始性狀。在確定是屬於原始黃種人的前提下,山頂洞人與現代的中國人、愛斯基摩人和美洲印地安人特別接近,而柳江人則與發現於澳大利亞的凱洛頭骨有明顯的相似性狀。
澳大利亞所發現的人類化石都屬於現代智人,年代最早的也只有3萬多年,因此估計人類最早到達澳洲的時間不會早於5萬年前。
澳大利亞發現的人類化石明顯地分為兩種類型。一類骨骼粗壯、身材魁梧,例如科薩克人、塔爾蓋人、莫斯吉爾人、科阿沼澤人等;另一類骨骼較為輕巧、身材較為纖細,例如凱洛人、芒戈湖人等。他們的文化也不一樣。
這些骨骼粗壯的類型與爪哇發現的直立人及早期智人(昂棟人)在形態上有明顯的的相似性;另一方面,那些骨骼輕巧纖細的類型則與中國柳江人在頭骨上有明顯相似的性狀,顯示他們之間存在一定的親緣關系。此外,爪哇全新世的瓦賈克人類頭骨、菲律賓塔邦洞發現的人類頭骨化石,以及加里曼丹的尼亞頭骨和新幾內亞的艾塔普頭骨,都表現出一方面與澳大利亞土著人相似、另一方面又和中國晚期智人所代表的原始黃種人相似的性狀。
上述這些事實說明,澳大利亞土著人的起源可能有兩個來源。許多學者在分析了上面這些情況尤其是澳大利亞兩類不同的古人類化石的地理分布後相信,人類從亞洲向澳大利亞散布時曾經發生過兩次互不相關的遷徙:一次是南路,一批來自東南亞的骨骼粗大身材魁梧的人,從爪哇經過蒂汶遷入澳大利亞的西北部,然後沿其西海岸南下;另一次是北路,一批來自華南的骨骼輕巧身材纖細的人,經過印度支那、加里曼丹和新幾內亞遷入澳大利亞的東北部,然後沿其東海岸南下,其中的一部分還經過陸橋遷到塔斯馬尼亞。後來,這兩批來源不同的人群互相混居雜交,結果產生了現代澳洲土著人,他們的形態則介於兩種祖先類型之間。
在距今1萬多年以前的末次冰期,地球上溫度很低、冰川大規模發育,因而海平面較低,現代的白令海峽海底露出海面,形成了連接亞洲東北部和北美洲西北部的陸橋。一批生活在西伯利亞一帶的黃種人追趕著他們的獵物,穿過這個陸橋勇敢地踏上了北美大陸,並在隨後的歲月里逐漸發展散布到了整個美洲。
美洲土著人(包括印地安人和因紐特人)在形態上與西伯利亞和其它東亞地區的黃種人非常一致,因此他們與東亞黃種人分離的時間不會太長,估計最多不過1萬4千年~2萬年。
美洲大陸所發現,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物為距今1萬1千5百年的尖狀器,1932年出土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克洛維斯附近;同時出土的有猛獁象的骨骼。在此之前,1926年曾在該州的福爾索姆附近,發現過時代稍晚的另一種尖狀器,伴有現已絕滅的一種野牛骨骼。
4人類研究史編輯
東非的發現
20世紀50年代後期,在非洲尋找人類化石的活動,逐漸轉移到東非的衣索比亞、肯亞和坦尚尼亞。東非的地質特點是,存在一條由南到北的大裂谷,其地表為一系列峽谷和湖泊。這個地區有幾百萬年以來大量火山噴發造成的火山沉積,這為同位素年代測定提供了良好材料。因而,埋藏在這些火山層中的化石的年代,可以被准確地測定出來。

路易斯.利基
1959年7月17日,經過30年的尋找,古人類學家路易斯·利基(Louis Leakey)及其妻子瑪麗·利基(Mary Leakey),終於在坦尚尼亞的奧杜威峽谷,發現了一個粗壯型南方古猿近乎完整的頭骨和一根小腿骨。頭骨特別粗壯,牙床上帶有碩大的臼齒。利基夫婦將這個頭骨所屬個體的種命名為鮑氏東非人(Zinjanthropus boisei),後又改為南方古猿鮑氏種(Australopithecus boisei)。他們認為,鮑氏種是粗壯種的東非變體。屬名Zinjanthropus的意思是「東非的人」,而boisei這個種名則緣於鮑伊斯(Charles Boise)。他曾支持過利基一家在東非的工作。用鉀-氬法測定化石的年代,確定「東非人」生活在175萬年前。在這次發掘中,還發現了石器和滅絕動物的被打碎的骨片(似乎是為取食營養高的骨髓而造成的)。「東非人」是否已能夠製造石器,甚至狩獵動物呢?從頭骨來判斷,要完成這樣復雜的技術操作和勞動,其腦子還是太小了。如果這些石器不是「東非人」製造的,那麼又是誰製造的?
1960年,在發現「東非人」頭骨地點的附近,路易斯·利基的兒子喬納森·利基(Jonathan Leakey)發現了一個10~11歲小孩的部分頭蓋骨和下頜骨,不同年齡人的手骨,一根成年人的鎖骨和近乎完整的足骨。1963年,在同一地點又發現了一件頭骨和附有大部分牙齒的下頜骨。對這些化石的研究表明,這是一種比「東非人」更進步的人。其腦量比「東非人」幾乎大出50%,頭骨的形狀更為進步,牙齒比「東非人」小,生活於178萬年前。根據達特的建議,路易斯·利基等將其命名為「能人」(Homo habilis),作為人屬的第一個早期成員。Homo habilis 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手巧的人」或「有技能的人」。
路易斯·利基相信,那些在「東非人」的發掘中找到的石器是「能人」製造的,破骨片也是「能人」打碎的。他認為,雖然南方古猿是人類早期祖先的一部分,但只有「能人」才繼續向後一階段的人類演化,並最終產生現代人。「東非人」和東非「能人」的發現,也是兩種類型的人科成員同時生活於同一地區的最早的證據。此後,在衣索比亞和肯亞,又發現了一批「能人」化石。其中最重要的,是1972年路易斯·利基的另一個兒子理查德·利基(Richard Leakey),在肯亞的圖爾卡納湖東岸發現的編號為KNM-ER1470的頭骨。
從60年代開始,在衣索比亞的奧莫河谷和阿法地區的哈達爾,發現了大量的南方古猿化石,包括從約350萬年前到150萬年前的人科化石。其中,1973年在哈達爾發現的構成一個膝關節的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的兩段骨頭,已顯示出具有直立行走功能。這些化石的年代為350萬年前。1974年,美國古人類學家約翰松(Donald Johanson)在同一地區發現了一具女人的大部分骨架,命名為「露西(Lucy)」。根據對她的骨盆、脊柱和膝蓋骨的研究,可以肯定她是兩足直立行走的,生存年代測定為340萬年前。
1976年,瑪麗·利基在坦尚尼亞的萊托里地區,發現了一組凝結於火山灰中的人類足跡。這組370萬年前留下的足跡相當完好,對其進行的年代測定也相當可靠。根據對足弓形態和步態的分析,可以認定是直立行走時留下的。上述發現是人類兩足直立行走最早的證據。
根據對哈達爾和萊托里化石的對比研究,約翰松等認為,這兩個地點的標本非常相似,即都能完全兩足直立行走,且都有較小的腦子和大的犬齒,故屬一類,應歸入一個新種--南方古猿阿法種(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他們認為,阿法種的一些性狀介於猿與人之間,但其似猿的性狀在明顯向人的方向轉變。因而,阿法種既是南方古猿非洲種的祖先,又是「能人」的祖先。阿法種一方面經過南方古猿非洲種變成粗壯種和鮑氏種,最終滅絕,另一方面發展成「能人」,再到直立人和智人。
到90年代初,在非洲發現的南方古猿已達5個種,即非洲種、阿法種、粗壯種、鮑氏種和衣索比亞種。這五種南方古猿分別歸類為前面所述的南方古猿纖細型和粗壯型。非洲種和阿法種屬於纖細型。其中,阿法種年代較早,以「露西」為代表;非洲種則年代稍晚,並且只在南非有發現。其餘3個種屬於粗壯型的南方古猿。衣索比亞種是根據一塊250萬年前的下頜骨命名的。這塊化石1967年發現於衣索比亞南部。許多古人類學家不承認這個種,認為應將其歸入鮑氏種。
90年代以後,東非的早期人類化石研究又獲得了新的突破。1994年,美國古人類學家懷特(Tim White)等宣布,他們在衣索比亞阿法盆地發現了440萬年前的大量人科化石,並命名為南方古猿始祖種(Australopithecus ramis)。Ramid在阿法語(當地的一種部落語言)中是「根」的意思。以此命名所發現的化石,表示這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直接祖先。在此之後,理查德·利基的妻子梅亞維·利基(Meave Leakey),與美國古人類學家沃克(Alan Walker),在肯亞圖爾卡納湖西岸,又發現了42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化石,定名為南方古猿湖畔種(Australopithecus anamensis)。由於學術界對始祖種的人科地位還有不同看法,因此通常都認為湖畔種是最早能直立行走的人科成員。
人類演化
自1924年達特首次發現南方古猿化石起,至今發現的南方古猿化石已達7個種。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新的南方古猿化石的不斷發現,以及對所發現的化石進行的多學科研究,使學術界對涉及早期人類起源與演化的過程有了新的理解。首先,確立了南方古猿在整個人類演化系統上的地位。使得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與遺傳學家通過DNA研究計算出的人猿分離時間更為接近;其次,南方古猿屬內各個種,在化石特徵、生存年代、與後期的人屬在演化上的關系等方面的特點,使得人類學家認識到,人類的演化過程比原來想像的要復雜得多。在相同的時間范圍內,南方古猿的幾個種同時生存,但只有一個種群向人屬的方向演化,而其餘的種群最終都滅絕了。這說明人類的演化是按照「樹叢(bush)」的方式進行的,而不是按照傳統的直線狀方式進化的。這一點對於豐富生物進化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南方古猿的發現與研究,加深了人類對自身起源與演化過程的了解,推動了古人類學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利基家族對東非古人類的發現和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東邊的故事
學術界一般將人科分為南方古猿屬、能人屬、直立人屬和智人屬。南方古猿已知最早的人科成員。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促使南方古猿腦子擴大、並逐漸獲得直立行走和製造工具的能力,從而向人屬的方向轉化的呢?
1500萬年前的非洲,從西到東覆蓋著茂密的森林,居住著形形色色的靈長類動物,其中包括很多種類的猴子和古猿。可是在隨後的幾百萬年裡,那裡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致使生物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當時,非洲大陸東部下面的地殼沿著紅海,經過今天的衣索比亞、肯亞、坦尚尼亞一線裂開。結果,衣索比亞和肯亞的陸地像起泡那樣地上升,形成了海拔270米以上的高地。這些高大的隆起不僅改變了非洲的地貌,也改變了非洲的氣候。它破壞了以前從西到東一貫的氣流,使東部成為少雨的地區,喪失了森林生存的條件。連續的森林開始斷裂成一片片的小樹林,形成片林、疏林和灌木叢。大約在1200萬年前,持續的地質構造力量使這里的環境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形成了一條從北到南長而彎曲的峽谷。大峽谷的存在造成了兩種生物學效應:一是形成了妨礙峽谷東西兩側動物群交流的屏障;二是進一步促進了鑲嵌型生態環境的發展。有的專家認為,這種東西向的屏障對於人和猿的分支進化是極為重要的--使人和猿的共同祖先的群體分成兩部分。大峽谷西部的群體生活在濕潤的樹叢環境,最終成為現代的非洲猿類。而大峽谷東部的群體,為了適應開闊環境中的生活,發展了一套全新的技能(兩足直立行走、解放上肢、開始使用和製造工具),從而經過南方古猿向人屬方向轉化。法國古人類學家科龐(Yves Coppens)將這種演化的模式叫做「東邊的故事」。
考古新發現
據英國《每日郵報》2010年12月27日報道,以色列考古學家近日在該國一個洞穴中發現了距今約40萬年的數顆現代人的牙齒化石和其他遺跡。這是截止2010年發現的最早的此類遺跡,因此可能徹底推翻現代人起源於非洲的進化史理論,對人類史和考古學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特拉維夫大學的阿維·戈福爾教授和拉恩·巴爾卡伊博士在以色列中部格什姆山洞中發現了這些牙齒化石,該洞穴於2000年被發現,此後便一直是考古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以色列一個洞穴中發現的牙齒
這些牙齒化石形狀大小均和現代人的牙齒極為類似。經過X光和斷層掃描測定,它們距今約40萬年,世界上已知年代最早的現代人化石,而此前在非洲找到的現代人化石僅有20萬年歷史。這項發現把現代人的起源年代往前推了15萬到20萬年。
除此以外,考古學家們還發現了人類打磨過的石刀石斧以及火石等人類活動遺跡。據此,他們認為當時的人類已經開始製作並使用石制工具、開始人工取火並且從事打獵和采礦活動。
根據這次重大發現,戈福爾教授和巴爾卡伊博士上周在著名的期刊《人類學》上共同發表文章稱:現代人的祖先不是起源於非洲,而是起源於中東地區。

『拾』 為什麼生物是活的

活著就是為了生存,讓物種延續;更進一步,與其說活著是為了延續,不如說沒有延續就沒有活著,生物的一切行為和特點都是為了延續而存在的,如果不能延續就只能滅絕

閱讀全文

與把什麼比做活的生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