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海洋生物有哪些
最大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體型最大的當屬鯨,鯨類中又以藍鯨(也稱剃刀鯨)的體型最大。
藍鯨
成體藍鯨的平均體長雄性可達25米,雌性則可超過26米。國外曾捕獲過一條體長34.6米、體重154噸的雌性藍鯨,這也是人類有記載以來所記錄到的個體最大的生物,據說僅其舌頭的重量就超過陸地上的最大生物——大象的體重。藍鯨不僅是最龐大的海洋生物,也是迄今地球上所有生物中體型最大的。即使是一頭剛出生的小藍鯨,體長也有7米,體重接近3噸。鯨的妊娠期約11~13個月,最長壽命80年以上。雖然鯨的體型龐大但並不笨拙,游泳能力和潛水本領都很強:最快游速可達37千米/小時,並可數小時內一直保持在28千米/小時以上的游動速度;其潛水深度最深可超過1,000米。其中屬抹香鯨的潛水本領最強,最大潛水深度可達2,200米,潛入水下的時間可長達1小時。
各類海洋生物的「巨無霸」
鯨雖然體型龐大但並非魚類,魚類中體型最大的應是鯨鯊。根據報道最大鯨鯊體長達21米,體重超過40噸。而體型最小的魚為生活在菲律賓呂宋島及馬紹爾群島的一種緞虎魚,其體長一般只有1~1.5厘米,體重僅幾十毫克,這種魚需要幾萬條才有1千克重。
緞虎魚
軟體動物頭足類中體型最大的是大王烏賊,其最大個體體長可達17米,其中頭和軀體長6米,腕長11米;而體型最小的細烏賊體長則僅有1厘米左右。某些種類的章魚個體也很大,1973年在美國華盛頓州附近海域捕到的一隻太平洋章魚腕長達7.8米,體重53.6千克。章魚腕上生有許多吸盤,具有非常大的吸力,體型大的章魚腕上吸盤多達2000個,每個吸盤的吸力約100克,總吸力可達200千克。
貝類中體型最大的是生活在熱帶海洋的硨磲,其最大個體殼徑達1.2米,體重100千克;海藻中體型最大的種類是太平洋巨藻,全長可達60米,能從幾十米深的海底一直生長到海面;水母類中體型最大的為霞水母,最大個體傘徑可達2.4米,腕長則可達36米;有一種被稱為絲帶蟲的蠕蟲類的海洋生物,其體長平均約4.6米,最大者可達30米。這些也都稱得上是同類當中的「巨無霸」。
游得最快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游得最快的當屬旗魚,最快游速可達110千米/小時,相當於高速公路上快速奔跑的小汽車。旗魚常年生活在大洋中,身體呈流線型,背鰭長而高,口吻部向前突出為箭狀,尾鰭發達有力,游動非常迅速。
旗魚
海洋哺乳動物中以海豚游得最快,最高游速可超過50千米/小時。
企鵝是海洋鳥類中的游泳高手,最快時可達35千米/小時。
烏賊是無脊椎動物中的游泳冠軍,當它遇到緊急情況時,可以用胴體部的噴管噴射海水來產生推進力,短時游速可達32千米/小時。
表中列出部分海洋生物的最快游速,從中可以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
海洋生物游速簡表種類旗魚箭魚金槍魚海豚鯨鯊魚企鵝烏賊燕鰩魚鯉魚游速(千米/小時)109978050373635323212會飛的魚
魚不僅會在水中游泳,有些還會離開水在空中飛翔,這種會飛的魚被人們稱為飛魚。飛魚的種類多達上百種,例如在我國南北沿海比較常見的燕鰩魚就屬於會飛的魚。燕鰩魚的體長一般只有20~30厘米,身體呈流線型,胸鰭寬大,展開後呈翼狀。當其在水中遇到敵害攻擊或者受到驚嚇時,能以每小時30千米以上的游速迅速沖出海面,並展開寬大的胸鰭,像鳥兒那樣展翅在低空飛翔。有時為了增加前進的動力,延長飛行時間,燕鰩魚還經常用尾不停地擊打水面。據記載,燕鰩的最長飛行距離達396米,離開海面的最大高度6米。燕鰩魚位於北美洲加勒比海的島國多米尼加以盛產飛魚而聞名,據說其周圍的海洋中飛魚的種類多達數十種,最大的種類體長可超過1米,最大飛行距離近千米。
燕鰩魚
飛魚看似會飛,但實際上只是在海面上空滑翔,因為在整個飛行過程中,其鰭既不能像鳥翅那樣上下扇動來產生飛行動力,也不能像昆蟲翅膀那樣不停地快速抖動來產生動力,而只能像滑翔飛機那樣,依靠在水中快速游泳產生的原動力,沖出海面滑翔,飛行一段距離後仍要再落回大海繼續游泳。
能上樹的魚
魚不僅有會飛的,還有會跑的,甚至會爬樹的。在我國東南沿海潮間帶生活著一種小型海水魚,學名叫彈塗魚,體長一般只有10厘米左右,其胸鰭和腹鰭的肌肉非常發達,能用胸鰭和腹鰭支撐起身體跳躍前進,有點像陸地動物的四肢那樣。退潮後,彈塗魚常用其胸鰭和腹鰭支撐起身體,在海灘上活潑地跳動,因而也被當地群眾稱為跳跳魚或跳魚。彈塗魚有時還能利用其胸腹鰭攀爬到水邊的蘆葦上或樹叢上捕食昆蟲。
彈塗魚
會發電的魚
魚類中還有少數種類體內生長著可以產生電流的器官,能釋放出電流,用以擊退敵人,保護自己。有的種類可產生比較強大的電流。例如:電鰩的放電電壓最高可達200伏(V),完全可以擊退一些體型較大的侵犯者;而電鰻的放電電壓最高時可達600伏,甚至可以擊昏一頭大水牛。雖然它們的放電電壓都比較高,但儲存的電量有限,經幾次放電便消耗殆盡,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後才能再次放電。
電鰩
據測量,電鰻在放電時的平均電壓約350伏,電流可大於1安培(A),瞬時放電電壓可達500~600伏、電流近2安培,功率約1千瓦(kw),最高放電電壓可以達到650伏。電鰻和電鰩釋放的雖然都是直流電,但放電頻率可達每秒300個脈沖。
電鰩的自然分布較廣,我國海域有時也可以發現。電鰻則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電鯰主要分布在非洲尼羅河一帶。
懂得「免費旅行」的魚
海洋中有一種魚叫做魚,其頭頂上生有一個形狀像膠鞋底的大吸盤,它可以用該吸盤吸附到鯊魚等大型魚類的身上或者航行中的船舶上,進行免費旅行,被人們戲稱為「免費旅行家」。但是,魚並不是白白地利用被吸附魚的勞動力,而是與被吸附魚之間存在一定的共生關系,因為它可以吃掉被吸附魚身上的寄生蟲和食物殘渣,起到免費清潔工的作用。
魚
凍不死的海洋生物
有些海洋生物為了適應特殊的生活環境,必須具備特殊的本領。例如,生活在南極海域的一種魚非常耐寒冷,即使在冰冷的海水中其血液也不會凝固,而普通魚的血液在0.8℃左右就開始凝固了。研究發現,這種魚的血液中血紅素比普通魚少96%,但卻含有大量含羥基的特殊物質,而含羥基物質常被人們作為汽車散熱器防凍劑的重要成分。在美國阿拉斯加海域還生活著一種鮭魚,即使被凍入冰塊中也不會死亡,在冰塊融化後還能照樣生活。當地人在捕到這種魚後常將其放到籃子里然後在戶外凍起來,想吃時再拿到屋裡解凍,解凍後的魚仍然是活魚。此外,生活在高緯度海域潮間帶的貝類耐寒能力也非常強。例如,我國北方沿海冬季的氣溫可降至0℃以下,生活在沿海潮間帶灘塗的文蛤和褶牡蠣經常被凍入冰中。這些貝類被凍到冰中3~5天,解凍後照樣還可以存活。
被稱為「活化石」的海洋生物
1938年12月22日,在南非的東倫敦港近海曾捕到一條名為「空棘魚」,也稱腔棘魚、矛尾魚或者拉蒂邁魚的特殊魚類,曾引起海洋生物界的轟動。因為空棘魚類的化石最早出現於泥盆紀至白堊紀,至今已有4億多年的歷史,並且被認為在2億年前就已滅絕,其中的一支——骨鱗魚,還被認為是兩棲動物的祖先。空棘魚的形態結構仍保留著古魚類的某些特徵,例如,其胸鰭骨骼與古代兩棲動物相似,能向各個方向轉動,可以在水底爬行;體內有一個類似肺的氣囊;尾鰭呈矛形,由3葉組成;鰭條不分枝;鰭與身體之間的空棘魚骨骼連接方式與古魚類相似。因而這種魚被人們稱為海洋魚類中的「活化石」。其後該種魚又曾在南非、葛摩等海域被捕獲過數條,其中1999年發現的那條還被認為是一個新種。
空棘魚
產於熱帶太平洋海域的鸚鵡螺則被人們稱為貝類中的「活化石」。鸚鵡螺最早出現於晚寒武紀,在奧陶紀、志留紀和早泥盆紀最繁盛,延續至今已有4~5億年。其外形與現代其他螺類有些相似,但鸚鵡螺貝殼的盤旋方向是沿著同一個平面,而其他螺類的盤旋方向則是三維的。此外,鸚鵡螺的殼內還被橫隔片分隔為許多個小室,稱為氣室,橫隔的中部有一個小孔,使各氣室相互連通。它的軟體部生活在最外側的一個室內,這個室稱住室。鸚鵡螺可以通過調節氣室內的氣量,使其在海水中呈漂浮狀態,因而既可以在海底適應匍匐生活,也可以適應半浮游型生活。鸚鵡螺的頭部生有許多腕狀觸手,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上與烏賊和章魚等同屬一大類。
鸚鵡螺
鱟也是一種古老的海洋生物,其出現時間比恐龍還要早,最早見於泥盆紀,同期出現的三葉蟲等均滅絕,成為化石生物,而鱟的繁衍卻一直延續至今,大約已延續了4億多年。因而鱟也被人們稱為海洋生物中的「活化石」。
鱟
鱟的某些形態結構及幼體發育仍保留著古老的面貌,其幼體發育過程中有一個階段的形態與古老的化石生物三葉蟲非常相似,被稱為三葉蟲幼體。鱟的外形比較怪異,在我國東南沿海被當地群眾稱為海怪,有些地方也稱馬蹄蟹。鱟的軀體由頭胸甲、腹部、尾三部分組成。頭胸甲呈半月形,外覆厚厚的「盔甲」,背面生有單眼和復眼各一對。腹部較小,呈六角形,兩側生有6對銳棘,鱟腹面有片狀游泳肢6對,其中的後5對肢基部各生有書鰓一對;尾細長而堅硬,劍狀,可以自由擺動。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中,鱟屬於節肢動物,與蝦蟹同屬一大類。目前全世界僅存在5種,比較局限地分布在我國東南沿海、北美洲、中美洲3個區域。分布在我國東南沿海的學名為中國鱟,也稱東方鱟或三刺鱟,多棲息於沙質海底,並可潛入沙層內,過著晝伏夜出式生活,有時也能爬到海灘上活動。鱟生長緩慢,大約需要8年才能達到性成熟,成熟後的鱟常常像鴛鴦那樣雌雄成雙成對地生活,雄鱟可利用其帶鉤的附肢匍匐在雌鱟背上,隨雌鱟一起行動。鱟的雌雄個體的體型大小差異比較明顯,雌大雄小。鱟的血液比較特殊,一般動物的血大多為紅色,而鱟血卻呈藍色,這是因為大多數動物的血液中都含有鐵離子,鐵離子與氧結合後形成血紅蛋白,因而血液顯紅色。而鱟的血液中含有銅離子,銅離子與氧結合後形成血藍蛋白,因而鱟血顯藍色。鱟血對細菌的反應非常敏感,受傷後其血液能在傷口處很快凝結,起保護作用。用鱟血製成的試劑可以用於檢驗內毒素,其檢驗速度快,靈敏度高,是一種非常珍貴的生化指示劑。
只見雌性不見雄性的魚
沿海的漁民常常會感到奇怪,為什麼所捕到的魚全都是雌魚,雄魚都到哪兒去了呢?原來魚的雌魚與雄魚個體大小差別非常大,其中有的種類雌雄個體大小相差上千倍。雄不僅個體小,而且外形與雌也不太一樣,大多都附著在雌的身上,當雌魚被捕獲時它們大多都偷偷地溜走了,不被人們注意。還有的種類雄魚發育不完全,只能寄生在雌魚的身上,僅起著產生雄性配子的作用。例如,角的雄魚就寄生在雌魚的身上,宛如雌魚身上的一條角刺,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因而人們捕獲的魚便只能全都是雌魚了。
魚
靠爸爸養大的海洋生物
海馬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上也隸屬於魚類,但其外形與魚類幾乎沒有相似之處。其頭部像馬,與軀體呈90°彎曲;腹部突出;體外被覆有一層堅硬的環狀骨片,好似盔甲;尾鰭消失,尾細長,可以捲曲,平時可用尾卷附在海藻等物體上。雄海馬的腹部生有一個育兒袋,繁殖季節雌海馬把卵產在育兒袋中,孵化出的幼海馬就在育兒袋中生長發育,直到能獨立生活後才離開育兒袋。這點雖然有些像陸地上的袋鼠,但海馬看起來似乎是由爸爸生的。海馬是一味比較名貴的中葯材,有「南方人參」之稱,有舒筋通絡、補腎壯陽、散結消腫等功效。
海馬
鮃與鰈
鮃鰈魚有時也稱比目魚,地方名偏口魚,是鮃類和鰈類兩大類魚的總稱。鮃鰈魚的外形比較特殊,身體扁平,如同一片平放的樹葉。上側體色較深,多呈棕黃色至棕褐色,下側色淺,多為白色或黃白色;比目魚
兩隻眼睛皆生在色深的一側,其中一隻眼位於頭的中間部位,另一隻則偏向頭的一側;口雖然也生在頭的前端,但開裂方向卻不像其他魚那樣呈水平方向而是以近乎垂直的方向傾斜開裂,偏口魚的地方名大概就是由此而得的。鮃類與鰈類在外形上十分相似,一般人不太容易區分。一個最簡單的區分方法就是:將魚體側立起來,使其頭朝向前方、偏向頭一側的那隻眼朝向上方,若兩隻眼均生在身體的左側(即體色深的一側在身體的左方)則為鮃,若在身體的右方則為鰈,也即人們常說的「左鮃右鰈」。常見的鮃類魚有牙鮃、大菱鮃、漠斑牙鮃等,常見的鰈類魚有黃蓋鰈(地方名小嘴)、高眼鰈(地方名長脖)、石鰈(地方名石礓子)、星鰈等。
鮃鰈魚一生多數時間都匍匐在海底,色淺的一側朝下,色深的一側朝上,而且上側的體色還可以隨著環境的改變而變化,有時體色可變得深一些,有時可變得淺些,有時還能出現一些深淺不同的小斑點,使之與周圍的環境色澤一致,起保護色作用。鮃鰈魚在小時候形狀與普通魚相似,身體也是呈側扁形,兩隻眼分別生在頭的兩側,在海水中自由游動。
石鰈
但長至1厘米左右時鮃鰈魚開始下沉至海底,鮃類身體右側朝下側卧於海底,鰈類則左側朝下側卧於海底。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鮃鰈魚體型也隨之逐漸改變,身體開始向背腹方向伸展變寬,貼近海底的一側體色變淺,而朝上的一側體色變深,同時頭部朝下的一側也逐漸向背方扭轉,眼和嘴都隨之扭轉移位,向下一側的眼移向背側,嘴扭轉成斜向,經過一段時間的變態發育即變成形態基本與成魚相同的怪樣子了。鮃鰈魚體形與體色的改變是為了更好適應底棲的生活方式,是海洋生物中身體結構與環境相適應的典型例子。
鰩與
鰩與,地方名有時通稱為老闆魚,也是經常棲息在海底的魚類。鰩與是兩大不同類的魚,兩者的外形比較相似,魚體皆為扁平的團扇形,後部生有一條長長的尾,游動時身體的兩側上下扇動,好似蝴蝶飛翔。兩者的主要區別是:鰩的尾為細長的棒狀,末端生有一片不太大的圓片狀尾鰭,尾的上側還有兩片不大的背鰭;而的尾為鞭狀,末端細長,沒有尾鰭,背鰭大多變異為尖銳的棘刺狀。
鰩
鰩和與鮃鰈魚一樣,也是長到一定時候身體逐漸伸展而變成扁平形,不同的是鮃鰈類用身體的一側著底,體形變寬的伸展方向為背腹向;而鰩類與魟類則是腹部向下著底,伸展方向是向兩側,體形變寬,因而其兩隻眼都移至背側居中位置,而不像鮃鰈魚那樣一隻眼居中而另一隻眼偏向頭的一側。太平洋海鰩是鰩類中體型最大的種類,最大個體體寬可達7.6米,重1,300千克。
鯨魚、鮑魚、魷魚、章魚為什麼都不屬於魚類
鯨魚、鮑魚、魷魚、章魚等雖然都被人們稱為「魚」,但實際上它們都不是魚,而是其他類別的海洋生物,被冠以「魚」的稱呼只是人們的習慣叫法罷了。
鯨魚學名鯨,因其外形與魚十分相似,而且又需要長年生活在水中,離開水就不能生存,因而人們習慣上將其稱為鯨魚。其實鯨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上並不屬於魚類,而屬於哺乳動物。鯨的呼吸器官為肺,需要經常浮上水面進行呼吸,幼仔為胎生,幼鯨需要雌鯨的乳汁喂養,這些特徵與陸地上的哺乳動物相似,與魚類則完全不同。外觀上,鯨與魚最明顯的區別是魚類尾鰭呈垂直方向,而鯨類的尾鰭呈水平方向,魚類頭部兩側有鰓裂,而鯨的頭部兩側無鰓裂,但在頭部上側有呼吸孔。
雜色鮑
鮑魚學名鮑,是一種非常名貴的海產貝類。其體外被覆有一枚扁平的耳狀貝殼,屬單殼貝類。鮑的足部肥大,肉細嫩鮮美,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滋補保健作用,深受廣大群眾青睞,在我國,自古就被列入「海產八珍」之中,與海參、干貝、燕窩、魚翅等齊名。全世界共有鮑100多種,全都生活在海洋中,主要分布在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太平洋沿岸,主要生產國有澳大利亞、墨西哥、美國、日本、中國等。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養鮑國,近幾年的鮑魚產量中有2/3以上為養殖產量。我國沿海自然分布有8種鮑,其中有一定產量和經濟價值的種類只有兩種,分別是皺紋盤鮑和雜色鮑。前者主要分布在江蘇以北的北方沿海,後者則主要分布在浙江以南沿海。兩種鮑中以皺紋盤鮑的味道最鮮,肉質最好,價格也最貴,為鮑中的上品。但是,兩種鮑的外形又比較相似,一般人不易區分。其主要區分方法是:皺紋盤鮑的殼孔數(即貝殼右側的一列小突起頂端的開孔數目)一般為3~5個,而雜色鮑的殼孔數一般為7~9個;前者個體較大,野生個體貝殼表面大多為綠褐色,養殖個體一般為綠色或翠綠色;而後者的最大個體一般不超過8厘米,殼色大多為紅褐色至暗褐色。
皺紋盤鮑
魷魚也稱柔魚或烏賊,章魚的學名為蛸,它們均屬軟體動物中的頭足類。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都有一個圓筒狀或者橢圓形的胴體,胴體的前部為頭,頭的兩側生有一對大眼睛,頭前部還生有10條或8條長長的腕狀足。腕足都生在頭上,這也是它們被統稱為頭足類的主要原因。魷魚的胴體一般多呈圓筒狀,頭上生有10條腕,其中的8條腕的長度略短於胴體,另外兩條腕在捕食時可迅速伸長,伸展時大約為胴體長度的3~5倍以上,但不用時則可縮至與其他腕基本等長。魷魚的游泳方式也很有趣,前進與後退靈活自如,有時簡直使人分不清它到底哪邊是頭哪邊是尾。章魚也稱八爪魚,其胴體多為橢圓形,頭上生有8條等長的腕,腕的長度大約為胴體長度的2~5倍,因而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上前者為十腕目而後者為八腕目。
有毒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有些種類生有毒腺,可以分泌毒液,人類不小心被其咬傷或者蜇傷後會引起中毒。例如:生活在澳大利亞北部海域有一種被稱為「海黃蜂」的水母,其體內所含的毒液是已知天然毒素中毒性最強的,毒性超過陸地生物中毒性最強的眼鏡蛇毒的毒性。該毒液被稀釋1萬倍再注入實驗生物體內,幾秒鍾即可致其死亡,游泳者一旦被其蜇傷往往是致命的。我國沿海一些常見的大型水母類,如海蜇等,其觸手上也生有刺細胞,能分泌毒素,若被其蜇傷,輕者能引起紅腫劇痛,重者則可能導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海蛇全都是有毒的,一旦被其咬傷,大多也是致命的。貝類中的芋螺受刺激後能噴射出有毒的棘刺,人被其刺傷後能引起紅腫劇痛。我國南方海域生長的刺冠海膽的殼上的棘也能分泌毒素,人被其刺傷也能引起紅腫劇痛。
海黃蜂水母
此外,還有一些有毒海洋生物的組織器官中含有毒素,人一旦誤食後很容易造成中毒。河豚魚恐怕是海洋生物中致死人命最多的有毒魚類了。該魚的肝臟、卵巢、血液、皮膚、眼球等均含有劇毒,被稱為「河豚毒素」,人食用後會很快引起麻痹並致死。
河魨
魚的肉白嫩細滑,味道非常鮮美,因而吸引部分人河豚不惜冒生命危險而食之,在日本甚至還有「拚死吃河豚」之說。中國、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等地幾乎每年都有人因吃河豚而致死的事件發生。除河豚之外,鮁魚(馬鮫)、草魚(鯇魚)等的肝臟中也含有毒素,鮐魚(鯖)等紅肉魚類儲存不當還容易產生一種被稱為「組胺」的有毒物質。某些貝類,如貽貝、毛蚶等,有時體內會積蓄一種被稱為「貝毒」的有毒物質,人們一旦食入這些毒素後,輕者可出現嘔吐、腹瀉、昏迷等症狀,重者則可造成死亡。
致病海洋生物
有些海洋生物的體內,特別是鰓上及消化道內,容易積聚致病的微生物,人食用後則會因致病微生物感染而引發疾病。例如,發生在我國江蘇如東沿海的甲肝事件,就是由毛蚶攜帶病原菌而引發的甲型肝炎爆發的重大事件。一些人在夏秋季吃了水產品後容易引發上吐下瀉等消化系統疾病,大多也是由於食用了不幹凈的海洋生物而造成的。
毛蚶
噬人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可直接攻擊人類,並造成人身傷害事故最多的魚類是鯊魚。
噬人鯊
全世界鯊魚約有350種,其中只有某些大型種類才可能襲擊游泳者和沖浪者,對人類造成危害。噬人的鯊魚中以大白鯊對人類危害最大,因其多生活在溫暖的淺水域,對游泳者的威脅最大。此外,噬人鯊、虎鯊、雙髻鯊、長尾鯊等也能對人類安全構成威脅。在澳大利亞、美國以及東南亞沿海,鯊魚襲擊人的事件時有發生,游泳者經常是「談鯊色變」。
⑵ 海里有什麼動物最少十二種
海里的動物有海馬、鯊魚、水母、金槍魚、螃蟹、烏賊、章魚、海龜、牡蠣、鯨魚、鮑魚、帶魚、白鰷魚、壓鰷魚、紅翅魚、丁鉤魚、海豚、海獅、翻車魚、海蛇等;
海里有植物有藍藻、紅藻、褐藻、綠藻、珊瑚、海帶、海綿、螺旋藻、輪藻等。
經過幾十年來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調查研究,已在我國管轄海域記錄到了20278 種海洋生物。這些海洋生物隸屬於5個生物界、44個生物門。其中動物界的種類最多(12794種),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種)。我國的海洋生物種類約佔全世界海洋生物總種數的10%,數量佔50%。
(2)海水常見生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海里的動物大約有三萬種。它們各有各的活動方法:
1、海參 靠肌肉伸縮爬行,每小時只能前進四米。
2、梭子魚每小時能游幾十千米,攻擊其他動物的時候,速度比普通火車還快。
3、烏賊、章魚突然向前方噴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後退。
4、貝類自己不動,巴在輪船底下做免費的長途旅行。
5、會爬樹的魚
魚類在水中生活的主要呼吸器官是鰓。魚兒離開水,鰓絲乾燥,彼此粘結,阻止呼吸,生命也就停止了。然而,在我國沿海卻生活著-種能夠適應兩棲生活的彈塗魚。
⑶ 海洋動物的種類劃分主要有哪些
按生活方式劃分海洋動物主要有海洋浮游動物、海洋游泳動物和海洋底棲動物三個生態類型。
按分類系統劃分海洋動物共有幾十個門類,可分為海洋無脊椎動物和海洋脊椎動物兩大類,或分為海洋無脊椎動物、海洋原索動物和海洋脊椎動物三大類。
海洋無脊椎動物海洋無脊椎動物是背側沒有脊柱的動物,其種類數占動物總種類數的95%。無脊椎動物是動物的原始形式,是動物界中除原生動物界和脊椎動物亞門以外全部門類的通稱。BBC主持人大衛·阿登堡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所言:「如果一夜之間所有的脊椎動物從地球上消失了,世界仍會安然無恙,但如果消失的是無脊椎動物,整個陸地生態系統就會崩潰。」一切無脊柱的動物占現存動物的90%以上。它分布於世界各地,在體形上,小至原生動物,大至龐然巨物的魷魚。無脊椎動物一般身體柔軟,無堅硬的能附著肌肉的內骨骼,但常有堅硬的外骨骼(如大部分軟體動物、甲殼動物及昆蟲),用以附著肌肉及保護身體。除了沒有脊椎這一點外,無脊椎動物內部並沒有多少共同之處。無脊椎動物這個分類學名詞以前用於與脊椎動物(該詞至今仍為一個亞門的名稱)相對,但在現代分類法上已經不用。
分類情況 分類依據(1)無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呈索狀,位於消化管的腹面;而脊椎動物為管狀,位於消化管的背面。
(2)無脊椎動物的心臟位於消化管的背面;脊椎動物的位於消化管的腹面。
(3)無脊椎動物無骨骼或僅有外骨骼,無真正的內骨骼和脊椎骨;脊椎動物有內骨骼和脊椎骨。
1822年J.B.de拉馬克將動物界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1877年德國學者E.海克爾將柱頭蟲、海鞘和文昌魚等動物與脊椎動物合稱脊索動物門,與無脊椎動物的各門並列,使脊椎動物在分類系統中降為脊索動物門中的一個亞門,與半索動物亞門(柱頭蟲)、尾索動物亞門(海鞘)和頭索動物亞門(文昌魚)並列。70年代以來半索動物已獨立成門,由於後3個類群屬於無脊椎動物范疇,這樣,無脊椎動物實際上包括了除脊椎動物亞門以外所有的動物門類,是動物學中的一個一般名稱,而不是正式的分類階元。
(2)種類劃分無脊椎動物的種類非常龐雜,現存約100餘萬種(脊椎動物約5萬種),已絕滅的種則更多。它包括的門數因動物學的發展而不斷增加。由於對動物的各個方面研究得愈加詳盡,人們對其彼此間親緣關系的認識也愈加深入,因而各門的分類地位常有改動。
無脊椎動物中的門一般把動物界分為十門。
包括:原生動物門、多孔動物門、腔腸動物門、扁形動物門、線形動物門、環節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和棘皮動物門。
脊索動物門有:尾索,頭索,脊索和脊椎動物四個亞門。除脊椎動物亞門外,其它的便都是無脊椎動物。
形態特徵無脊椎動物多數體小,但軟體動物門頭足綱大王烏賊屬的動物體長可達18米,腕長11米,體重約2噸。無脊椎動物多數水生,大部分海產,如有孔蟲、放射蟲、缽水母、珊瑚蟲、烏賊及棘皮動物等,部分種類生活於淡水,如水螅、一些螺類、蚌類及淡水蝦蟹等。蝸牛、鼠婦等則生活於潮濕的陸地。而蜘蛛、多足類和昆蟲則絕大多數是陸生動物。無脊椎動物大多自由生活。在水生的種類中,體小的營浮游生活;身體具外殼的或在水底爬行(如蝦、蟹),或埋棲於水底泥沙中(如沙蠶蛤類),或固著在水中外物上(如藤壺、牡蠣等)。無脊椎動物也有不少寄生的種類,它們寄生於其他動物和植物體表或體內(如寄生原蟲、吸蟲、絛蟲和棘頭蟲等)。有些種類如蚓蛔蟲和豬蛔蟲等會給人類帶來危害。
運動系統運動系統包括身體支撐和前進兩部分。
(1)骨骼無脊椎動物沒有脊椎動物那一根背側起支撐作用的脊柱和狹義的骨骼。廣義的骨骼包括外骨骼(保護作用,不使水分蒸發),內骨骼和水骨骼三種。而無脊椎動物擁有的正是這三種骨骼。
外骨骼指的是甲殼等堅硬組織,如蝸牛的殼,螃蟹的外殼和昆蟲的角質層都屬於外骨骼。
內骨骼存在於脊椎動物,半脊椎動物,棘皮動物和多孔動物中,在內起支撐作用。多孔動物的內骨骼並不是中胚層起源的。棘皮動物的內骨骼是由CaCO3和蛋白質組成的,這些化學物品體按同一方向排列。
水骨骼是動物體內受微壓的液體(無體腔動物的扁形動物也不例外)和與之拈拮的肌肉,加上表皮及其附屬的角質層的總稱。水骨骼是無脊椎動物的主要骨骼形式。除了上述的軟體動物,棘皮動物和節肢動物外的其他無脊椎動物都擁有水骨骼。
(2)運動無脊椎動物的運動方式有多種:
①藉助纖毛的擺動前進。
②沒有剛毛,沒有環形肌的線形動物通過兩側縱肌的交替收縮實現的蛇行。
③有剛毛有環形肌有縱肌的蚯蚓的蠕動。這是通過不同節段縱,環肌肉交替收縮實現的。
④在海底沉積物中,通過膨脹身體某節段實現固定,身體的另外部分收細前鑽。
⑤有爪動物的爬行。
⑥昆蟲的飛行(只是少數)。
排泄系統並不是所有的無脊椎動物都有排泄器官的。例如扁形動物,它們靠的是位於下表皮向內伸出的表皮突起的排泄細胞完成排泄的。而無脊椎動物常見的排泄器官則是原腎管和後腎管。
神經系統尤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沒有脊椎動物的那麼復雜多樣。從最原始的神經細胞,到神經細胞集合成為神經節,到後來大腦的形成,其形式由彌散的神經網到有序的神經鏈,到中樞和梯狀神經系統的出現,也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
感覺器官由刺胞動物的感覺棍(有視覺和重力覺),經過扁形動物頭部神經細胞群集形成的「眼」,到昆蟲的復眼和頭足動物,例如烏賊的眼(是由外胚層形成的),解析度不斷上升。這更有利於動物逃避敵害和捕食。
消化系統刺胞動物是桶形的,口和肛門是同一個開口。其消化系統被稱為胃管系統,它和扁形動物分支的腸一樣,行使消化和運輸功能,因為刺胞動物沒有循環系統。
內寄生的線形動物已經退化,它們靠頭節吸取宿主小腸內的營養。
而大部分的真後生動物都有貫穿身體全長的消化管道以及與之配合的消化腺和循環系統,行細胞外消化。消化管道通常由口、咽、食道(有如蚯蚓者,它還有膨大的嗉囊)、(肌肉)胃、腸和肛門構成。而雙殼綱動物甚至用鰓過濾食物。
循環系統無脊椎動物不一定有循環系統,例如上述的刺胞動物、扁形動物、緩步動物和線形動物。而有循環系統的動物,又有如軟體動物的開放式循環系統(頭足動物的循環系統有向閉合式發展的趨向)和環節動物的閉合循環系統。在昆蟲和蜘蛛等動物身體里有的是血淋巴。
循環系統的任務是運輸。它將呼吸系統里的氧氣和消化系統的營養物質運輸到身體的其他地方,而將代謝廢物運輸到排泄器官。
呼吸系統無脊椎動物和其他生物一樣,需要氧化能源物質以獲得能量,這個過程需要呼吸系統提供氧氣。無脊椎動物最常見的呼吸器官是鰓。但昆蟲的呼吸器官卻是氣管,它們開口於體表的可關閉的氣門,往體內不斷細分,不經過循環系統直接將氧氣運輸到細胞的線粒體旁邊,是非常有效的一套呼吸系統。
生殖情況 無脊椎動物的繁殖形式多樣。首先分為有性跟無性兩種。有些動物,如刺胞動物和寄生蟲線形動物,有世代交替現象。如果動物是雌雄同體,還會出現自體交配現象。
無性生殖常見的形式是出芽生殖,見於刺胞動物的無性世代。
有性生殖的特點是,生殖通過生殖細胞的結合完成。生殖過程可以是由一者單獨完成,但更常見是兩個個體通過各自提供不同的交配類型的生殖細胞去共同完成。前者見於豬肉絛蟲,它後部性成熟的體節會受精於後一節體節。蚯蚓也會偶爾出現自身交配現象。
世代交替,以缽水母為例,水母會通過精卵融合的有性生殖方式生育出水螅。水螅然後經過無性生殖,即旁支出芽分裂,經過疊生體和蝶狀幼體階段再次成為水母。
發展歷史地球上無脊椎動物的出現至少早於脊椎動物1億年。大多數無脊椎動物化石見於古生代寒武紀,當時已有節肢動物的三葉蟲及腕足動物。隨後發展出古頭足類及古棘皮動物的種類。到古生代末期,古老類型的生物大規模絕滅。中生代還存在軟體動物的古老類型(如菊石),到末期即逐漸絕滅,軟體動物現代屬、種大量出現。到新生代演化成現代類型眾多的無脊椎動物,而在古生代盛極一時的腕足動物至今只殘存少數代表(如海豆芽)。
因為無脊椎動物體內沒有調溫乏統,隨外界溫度的變化,其代謝速度也發生變化。直到高等的軟骨魚類,如鯊魚出現調溫機制,為溫血動物。真正意義上的恆溫動物應該從鳥類開始。
海洋原索動物原索動物是原索動物亞門(如海鞘、樽海鞘)和頭索動物亞門(如文昌魚)動物的統稱。原索動物與脊索動物的另一個亞門(脊椎動物亞門)相似,有一中空的背神經索、鰓裂以及脊索(一條質硬的支持身體縱軸的棒狀結構,脊柱的前身)。原索動物與脊椎動物的主要區別是沒有脊柱骨。現生的原索動物與脊椎動物由同一祖先演化而來。關於脊椎動物如何演化,普遍接受的理論主要有兩種。一種理論推測其祖先衍演生活,可以像羽鰓類,但幼體不特化,適於在大洋中浮游而達到性成熟,由此演化出的類型喪失隨後的固著階段,脊椎動物即由這一自由游泳的動物演化而來。另一種相近的理論出現較晚,是假設脊索動物由一小類化石種類無脊椎屬演化而來。
脊索動物是動物界最高等的一門。其成體或幼體背側有一脊索,故名。分口索動物、尾索動物、頭索動物和脊椎動物等四亞門。其中前三個亞門合稱「原索動物」。
原索動物是脊索動物門原始的一群。其幼體或成體保留著脊索。脊索具有彈性,能彎曲,不分節,是構成骨胳的最原始中軸。原索動物種類少,全部海生,分為口索動物、尾索動物和頭索動物三亞門。
口索動物也稱「半索動物」,是脊索動物門的一亞門。口索動物體呈蠕蟲狀,左右對稱,僅接近口部有脊索的形跡。其身體前端吻部有起源於體腔的水腔。例如柱頭蟲和玉鉤蟲。
柱頭蟲殖翼柱頭蟲科。柱頭蟲身體,呈長柱形,分吻、領和軀干三部分,長達40厘米。全身黃色,極柔軟,容易切斷。柱頭蟲定居海灘泥沙中,穴外堆土,常有碘臭,產於我國青島一帶。
玉鉤蟲也稱「黃島長吻柱頭蟲」屬於玉鉤蟲科。玉鉤蟲與柱頭蟲相似,但體較短,吻較長。它產於我國青島一帶海中,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尾索動物也稱「被囊動物」,是脊索動物門的一亞門。尾索動物有少數自由生活的,終生具有脊索的尾部,如海樽、紐鰓樽等;也有固著生活的,僅幼體具有脊索的尾部,成體尾部退化消失,如海鞘等。
海樽屬海樽科。海樽體小呈桶狀,被囊透明,可通過被囊看到內部構造。海樽的生殖形式有有性生殖或出芽生殖。它多為單體,在海面營漂浮生活。
海鞘的排泄孔在口的附近。海鞘呈單體或由無性出芽而成群體。海鞘有性生殖的幼體形似蝌蚪,游泳時期極短,固著外物後尾部退化,遂成固著生活的成體。
頭索動物也稱「無頭動物」,是脊索動物門的一亞門。頭索動物體呈魚形,頭部分化不明顯,終生具有脊索。其咽部的壁貫穿許多鰓裂,由同鰓腔孔與外界相通。它種類少,代表動物是文昌魚。
文昌魚別稱「蛞蝓魚」,是文昌魚科。文昌魚形似小魚側扁,兩端尖。它頭端有眼點,下為前庭及口,前庭外緣有須多條。文昌魚有背鰭、尾鰭和臀鰭,身體腹面有一對皮褶。它棲息海底,通常鑽在泥沙里,僅露出頭端。以浮游生物為食。分布於我國廈門、青島和煙台沿海,以廈門為最多。文昌魚是無脊椎動物進化至脊椎動物的過渡類型,在學術上有重要意義。它可供生物學教學和研究用,也供食用。
海洋脊椎動物海洋脊椎動物包括有海洋魚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其中,海洋魚類有圓口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海洋爬行動物有棱皮龜科,如棱皮龜;海龜科,如螭龜和玳瑁;海蛇科,如青環海蛇和青灰海蛇等。海洋鳥類的種類不多,僅佔世界鳥類種數的0.02%,如信天翁、鸌、海燕、鰹鳥、軍艦鳥和海雀等都是人們熟知的典型海洋鳥類。分布於中同的海洋鳥類約有20多種,它們一部分為留鳥,大部分為候鳥。中國常見的海洋鳥類有:鸌形目的白額鸌和黑叉尾海燕等,鵜形目的褐鰹鳥和紅腳鰹鳥,雨燕目的金絲燕和短嘴金絲燕等。海洋哺乳動物包括鯨目、鰭腳目和海牛目等。
海洋脊椎動物中的門脊椎動物是指有脊椎骨的動物,是脊索動物的一個亞門。這一類動物一般體形左右對稱,全身分為頭、軀干、尾三個部分,軀干又被橫膈膜分成胸部和腹部,有比較完善的感覺器官、運動器官和高度分化的神經系統。脊椎動物包括魚類、兩柄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等五大類。
脊椎動物數量最多,結構最復雜,進化地位最高,由軟體動物進化而來。它們形態結構彼此懸殊,生活方式千差萬別。脊椎動物除具脊索動物的共同特徵外,其他特徵還有:①出現明顯的頭部,中樞神經系統成管狀,前端擴大為腦,其後方分化出脊髓。②大多數種類的脊索只見於發育早期(圓口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例外),以後即為由單個的脊椎骨連接而成的脊柱所代替。③原生水生動物用鰓呼吸,次生水生動物和陸棲動物只在胚胎期出現鰓裂,成體則用肺呼吸。④除圓口綱外,都具備上、下頜。⑤循環系統較完善,出現能收縮的心臟,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提高生理機能。⑥用構造復雜的腎臟代替簡單的腎管,提高排泄機能,由新陳代謝產生的大量廢物能更有效地排出體外。⑦除圓口綱外,水生動物具偶鰭,陸生動物具成對的附肢。脊椎動物亞門包括:圓口綱、軟骨魚綱、硬骨魚綱、兩柄綱、爬行綱、鳥綱和哺乳綱。各綱的特徵雖然有顯著差別,但組成軀體的器官系統及其功能基本一致。
盾皮類盾皮類是戴盔披甲的魚類,它們是甲胄,和化石無頜類不同,是由覆蓋頭部的頭甲和包裹軀乾的軀甲兩個單元組成,東生清鱗魚就是很好的例子。盾皮類是一支古老的有頜脊椎動物,和其它魚類及高等脊椎動物一樣,最前面的鰓弓發展成攝取食物的頜,頜上裝備了牙齒。頜的出現是脊椎動物進化中的一次重大革命,無頜類只能被動地過濾水中的細小有機體,而有頜類可用頜主動攝取食物。盾皮類是一個種類紛繁的家族,泥盆紀為其全盛時期,但隨著泥盆紀的結束而趨於消亡。雲南魚、武定魚和般溪魚,是部分不同種類的盾皮類。
魚類魚類中獲得最大成功的要屬硬骨魚和軟骨魚類,二者在泥盆紀時雖在種類和數量上還遠不能與無頜類的盾皮類匹比,在隨後的時間里它們日益繁盛,現生的魚類都屬於這兩類。
硬骨魚類的一支,稱為肉鰭類,包括終鰭類的肺魚。因為終鰭類的鰭具有發達的肉質柄,棲內的骨骼和高等脊椎動物的四肢骨相似,所以科學家們相信它們中的一支是四足脊椎動物的祖先,在泥盆紀晚期發展出兩棲類,因此早期終鰭魚類特別受到古生物學家的青睞。發現於中國雲南早泥盆世的著名的揚氏先驅魚乃是當前所知最早的終鰭類代表。肉鰭類在中晚泥盆世甚是繁盛,以後逐漸衰落,現在殘存的僅有南美洲肺魚、澳洲肺魚和極為罕見的終鰭類拉蒂曼魚。
另一支硬骨魚類在古生代時身體都覆蓋厚重的菱形鱗片,因為鱗片表面敷以發亮的名為硬質的物質,所以它們被稱為硬鱗魚類。像吐魯番鱈、長興魚、重慶魚和中華弓鰭魚都是這類的代表。至中生代後期,硬鱗魚類日趨衰落,現在還生存的硬鱗魚極為稀少,生活在中國長江的中華鱘堪你硬鱗魚類中的活化石,被列為同家一級保護動物。
在生存競爭、優勝劣汰的自然規律下,到中生代後期硬鱗魚逐漸被它們的後裔真骨魚取代。真骨魚類的鱗片由於硬質退化只保留骨質基屑,因此薄而富有韌性,既不失女鱗片保護作用,又擺脫了硬鱗的沉重負擔,增加了靈活性。所以從中生代後期至今,真骨魚類在進化中不斷完善自己,長盛不衰,由海洋到江湖河流無處不在,成為世界上最寵大的脊椎動物。狼鰭魚和昆都倫魚都是原始的真骨魚類代表。
軟骨魚類除了覆蓋身體的細小盾鱗,所有骨骼都是由軟骨組成,從不骨化,現海洋中的各種鯊魚和銀鮫就是這類魚的代表。軟骨魚類從泥盆紀出現至今,在數量上一直沒有大起大落,只有少數種類在古生代後期至中生代早期曾入侵到淡水中,大多數軟骨魚類局限於海洋。軟骨魚類之所以能夠一直延續下來,是得益於它們內受精和富含蛋黃的卵,這是繁衍後代的有力保證。因為軟骨魚類骨骼為軟骨性,在化石中不易保存,所以常見的化石是牙齒和鱗片。中華旋齒鯊化石,乃是其齒旋的一部份,這類牙齒在西藏珠峰也有發現。
海洋脊椎動物起源脊椎動物起源可能分五步。
高階元生物類別的起源歷來是進化生命科學的核心命題。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譜系總根底起源涉及到脊椎動物兩大類群間的演化關系,因而不僅是學術界長期探索的一個焦點問題,也是大眾普遍關注的一個科學熱點。現代動物學從各個不同層次進行探索,近年來取得了較為廣泛認同的脊椎動物起源分「四步走」的假說。該假說認為,在動物演化大樹的兩大基本分支潛系中,位於後口動物譜系頂端的脊椎動物與原口動物譜系沒有直接聯系。脊椎動物根植於後口動物脊椎系的演化輪廓是:從現在最低等的後口動物棘皮動物和半索動物為始點,先後經由僅在尾部具有脊索的尾索動物和脊索縱貫全身的頭索動物,最後通過脊椎和頭部構造的出現,誕生出該譜系的終端產物脊椎動物。然而學術界的共識是,這一基於現代動物學信息間接推測出來的假說到底是否可靠,還必須得到真實歷史資料的檢驗、修正和補充。
要在古生物學上進行有效的脊椎動物起源研究,應該以現代動物學信息為重要線索,在盡可能靠近脊椎動物起源的「源頭」時段探尋時做好兩件工作——首先是力求發現最古老、最原始的脊椎動物;接著便是以這些脊椎動物始祖為起點,向前逐步追溯它們在無脊椎後口動物中的完善的祖先序列。我國保存了五億三千萬年前的眾多精美後口動物軟軀體構造化石的澄江化石庫,恰好靠近這樣的「源頭」,為中國學者揭開這一謎團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
年昆明魚和海口魚的發現被英國《自然》雜志評論為「逮住第一魚」,為難題的破解投進了一縷曙光。2003年初,舒德乾等人再度在《自然》雜志著文,他們通過對數百枚海口魚標本的深入研究,揭示出它們一方面已經開始演化出原始脊椎骨和眼睛等重要頭部感官,另一方面卻仍保留著無頭類的原始性器官,從而證實了它們不僅是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而且還屬於地球上一類最原始的脊椎動物。早期後口動物的系列性發現,不僅與現代動物學關於脊椎動物起源分「四步走」假說相一致,更重要的是添加了比這「四步走」更為原始的「第一步」,從而首次提出了脊椎動物起源至少分「五步走」的新假說。這些始見於澄江化石庫地層最底部的「第一步」動物群古蟲類和雲南蟲類,是一些創生出咽腔型鰓系統的原始分節後口動物,極可能代表著學術界期盼已久的原口動物和後口動物分節的共同祖先與由於軀體特化而喪失分節性的後口動物(包括棘皮動物和半索動物)之間的過渡類型。十分有趣的是,盡管它們由於咽鰓的出現而引發了動物體在取食、呼吸等新陳代謝方式的重大革新而成為真正的後口動物,但其軀體卻仍保留著其祖先的分節性特徵。舒德干解釋說:「實際上,既出現創新特徵又繼承祖先某些原始性狀的鑲嵌演化是生物界一種十分常見的現象。」在這分「五步走」的演化系列中,「第一步」的動物類群十分奇特。對1400多枚海口蟲標本進行比較解剖學研究表明,它們不僅缺少脊索構造,而且在皮膚、肌肉、呼吸、循環和神經等器官系統上與脊索動物存在著根本區別;其中最為獨特的是其由6對外鰓組成的呼吸系統,這與較為高等的後口動物的內鰓迥然有別。海口蟲與同處「第一步」的古蟲動物門在軀體構型上卻相當一致——兩者皆明顯分節,而且軀體也都呈獨特的「雙重二分型」,即身體沿縱軸分為前體和後體兩大部分,而前體又被一個能自由擴張的「中帶」構造分為背、腹兩個單元。所不同的是,海口蟲兼具背神經索和腹神經索,這顯示出它比占蟲動物門稍略進步些,從而更靠近「第二步」中的半索動物。
舒德干指出,盡管我們提出了脊椎動物起源分「五步走」的新假說,但這仍只給出了一個演化輪廓,在其相鄰演化步驟之間仍缺乏中間環節的證據。
海洋脊椎動物大家族——魚綱板鰓亞綱:鰓裂5對,鰓間隔寬大,板狀,如各種鯊、鰩。
全頭亞綱:頭大而側扁,鰓裂4對,上頜骨與腦顱癒合,故稱全頭類,如我國產的黑線銀鮫。
硬骨魚系:骨骼一般為硬骨,體被骨鱗,少數種類為硬鱗或無鱗。口位於頭部前端,有骨質鰓蓋,腸內常無螺旋瓣,多數有鰾。一般體外受精,卵生。海淡水均產。常分三個亞綱:
肺魚亞綱具有內鼻孔,除用鰓呼吸外,還能以鰾代替肺呼吸。現存的種類全世界僅三屬,如分布在南美洲、非洲和澳洲的肺魚。
總鰭亞綱的偶鰭為帶鱗的肉葉,內部骨骼的排列與陸生脊椎動物肢骨的排列極為近似,是動物界「活化石」之一,如矛尾魚。
輻鰭亞綱占現代魚類的90%以上,它的骨骼系統幾乎全由硬骨組成,鰭條呈輻射狀,無內鼻孔,體被圓鱗或櫛鱗。現將我國重要經濟魚類及名貴珍稀魚類所屬的目,簡介如下:
鯡形目:頭骨骨化不完全,尚保留軟骨,背鰭無硬棘,鰭條柔軟分節,所以也稱軟鰭類;因所有的椎骨構造都相同,故又稱等椎類。鯡形日鰾管發達,體被圓鱗,如鰣魚、鯡魚、鱭、大銀魚和大麻哈魚等,均為名貴魚類。
鰻鱺目:體呈棍棒形,體前部圓而後部側扁,一般無腹鰭,背、臀和尾三鰭完全相連。鱗小或無,如鰻鱺。鰻鱺為降河洄遊性魚類,在淡水中生長,入海產卵,是一種食用價值較高的經濟魚類,在我國和日本成為養殖對象。
鱸形目:為魚綱中最大的一個目,絕大多數生活在海水中,通常有兩個背鰭,多數被櫛鱗,無鰾管。我國海產食用魚類多屬本目,如大黃(花)魚、小黃(花)魚、帶魚,連同軟體動物中的烏賊合稱「四大海產」。其他還有鱸魚、鱖魚(淡水產)、鮐魚、銀鯧以及引入的尼羅羅非魚等。
此外,常見的經濟魚類還有:鱧形目的烏鱧、合鰓目的黃鱔、鰈形目的牙鮃和魨形目的蟲紋東方魨等。
⑷ 海里的動植物有哪些
一、藻類植物
1、綠藻:它的藻體為草綠色,它有高度六千多個種類,少數是發育在海水中的,有一小部分是發育在岩石上的。
2、紅藻:它普通都是在陸地里發育的,有較多的種。藻體為玫瑰紅色、紫紅色,要有部分為暗紅色,有許多紅藻另有很好的經濟代價。
3、褐藻: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海帶,它是能夠食用的海藻。呈扁平的帶狀,長度有時候能夠到達20m左右,褐色。
二、紅樹林
它是發育在海里的一個樹種,發育的高度也都不一,偶然高度可到達5m左右。它們的根系發育才能很好,也非常的興旺,有著綠色的樹冠,退潮的時分就會將其吞沒,只會顯露樹冠在海面上。
三、海草
大夥都曉得海草,它是在海水上面發育的被子植物,根系也很興旺,能夠很好的維護海底的棲生物。它和許多的陸生草木類似,假如沒有太陽它就很難生活。
烏賊,魷魚,藍鯨,虎鯨,藍環章魚,座頭鯨,抹香鯨,海豚,海牛,海象,海獅,海狗,海參,僧帽水母,海蛞蝓,雀尾螳螂蝦,小丑魚,劍魚,金槍魚,鮟鱇魚,虎鯊,鯨鯊,大白鯊,黑鰭白眼鮫,網紋貓砂鯊,獨角鯨。
⑸ 不同50個海洋動物的名字有哪些
藍鯨、抹香鯨、灰海豹、環海豹、珊瑚魚、蝴蝶魚、羅斯海豹、豹海豹、冠海豹、象海豹、鞍紋海豹、環斑海豹、膨腹海馬、電鰩、蝦蟹、彈塗魚、蝠鱝、海獅、海象 、珊瑚 、 海膽 、海星 、 海豚 、海蜇、海蛇、虎鯨、齒鯨、鯊魚 、 墨魚 、水母 、招潮蟹、 琵琶魚 、 牡蠣 、 水虎魚 、 海龜 、龍蝦、 比目魚、 飛魚 、 香魚、 海螺 、石斑魚 、海鰻 、海蛇 、獅子魚 、刺河豚 、鰩魚 、神仙魚 、蝶魚 、企鵝、鯨鯊、儒艮。
1、藍鯨是人類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全身呈藍灰色。目前捕到最大藍鯨的時間是1904年,地點在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附近。這條藍鯨長33.5米,體重195噸相當於35頭大象的重量。
2、抹香鯨頭重尾輕,宛如一頭巨大的蝌蚪,頭部佔去全身的三分之一,看上去像個大箱子。它最喜歡吃的食物是深海大王烏賊。
3、海獅吼聲如獅,且個別種頸部長有鬃毛,又頗像獅子,故而得名。它的四腳像鰭,很適於在水中游泳。海獅的後腳能向前彎曲,使它既能在陸地上靈活行走,又能像狗那樣蹲在地上。雖然海獅有時上陸,但海洋才是它真正的家,只有在海里它才能捕到食物、避開敵人,因此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它們都在海上巡遊覓食。
4、海蛇是一類終生生活於海水中的毒蛇。海蛇的鼻孔朝上,有瓣膜可以啟閉,吸入空氣後,可關閉鼻孔潛入水下達10分鍾之久。它們棲息於沿岸近海,特別是半鹹水河口一帶,以魚類為食。除極少數海蛇產卵外,其餘均產仔,為卵胎生。
5、海龜是海洋龜類的總稱。生活在我國海洋中的海生龜類有5種(全世界也只有7種),主要分布在西沙群島和廣東省惠東縣港口,其次在海南省三亞市郊沿海和陵水縣沿海。中國海記錄的海龜有棱皮龜、海龜、蠵龜、玳瑁和麗龜等5種,都是國家級保護動物。
⑹ 海洋里的生物分為哪幾類它們的種類一共是多少種
一、海洋生物種類
我國管轄海域已記錄到了20278 種海洋生物。這些海洋生物隸屬於5個生物界、44個生物門。其中動物界的種類最多(12794種),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種)。
全球海域數據的調查報告中提出,已經登錄的海洋魚類有15304種,最終預計海洋魚類大約有2萬種。而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萬種,預計實際的數量則在這個數字的10倍以上,即210萬種。
二、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動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動物包括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
1、海洋動物
海洋動物是海洋中異養型生物的總稱。海洋是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統,海洋動物是生物界重要的組成部分。門類繁多,各門類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可以有很大差異。微小的有單細胞原生動物,大的有長可超過30米、重可超過190 噸的鯨類。從海面上至海底,從岸邊或潮間帶至最深的海溝底,都有海洋動物。
2、海洋植物
海洋植物是海洋中利用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以生產有機物的自養型生物。海洋植物屬於初級生產者。海洋植物門類甚多,從低等的無真細胞核藻類(即原核細胞的藍藻門和原綠藻門),到具有真細胞核(即真核細胞)的紅藻門、褐藻門和綠藻門,及至高等的種子植物等13個門,共 1萬多種。
3、海洋微生物及病毒
海洋微生物來自(或分離自)海洋環境,其正常生長需要海水,並可在寡營養、低溫條件(或高壓、高溫、高鹽等極端環境)下長期存活並能持續繁殖子代的微生物均可稱為海洋微生物。海洋微生物主要包括真核微生物(真菌、藻類和原蟲)、原核微生物(海洋細菌、海洋放線菌和海洋藍細菌等)和無細胞生物 (病毒)。
(6)海水常見生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常見的海洋動物有:虎鯨、抹香鯨、海豹、海豚、海獅;
爬行動物:海蛇、海龜;
海魚:鯊魚、珊瑚魚、章魚、電鰩、蝴蝶魚等;
軟體動物:海兔、海星、石鱉;
腸腔動物:水母、海葵、珊瑚等。
⑺ 海里有什麼生物
包括海洋動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動物包括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包括各種螺類和貝類。有脊椎動物包括各種魚類和大型海洋動物。
⑻ 海里有哪些動物
海里動物有蝦、螃蟹、鯨魚、章魚、海星等等。
1.蝦
蝦(Shrimp),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節肢動物,屬節肢動物甲殼類,種類很多,包括南極紅蝦、青蝦、河蝦、草蝦、對蝦、明蝦、龍蝦等。 蝦具有很高的食療營養價值,可以有蒸、炸等做法,並可以用做於中葯材。
蝦是甲殼亞門十足目游泳亞目動物,有近2000個品種,大都生活在江湖中。都有胡須鉤鼻,背弓呈節狀,尾部有硬鱗腳多善於跳躍。許多種為重要食物。大小從數米到幾毫米,平均4~8厘米。
2.螃蟹
螃蟹(páng xiè):動物界,節肢動物門,甲殼亞門,軟甲綱,真軟甲亞綱,十足目,腹胚亞目,短尾下目。是甲殼類動物(crustacean),身體被硬殼保護著,靠鰓呼吸。在生物分類學上,它與蝦、龍蝦、寄居蟹是同類動物。
絕大多數種類的螃蟹生活在海里或近海區,也有一些棲於淡水或陸地。它們靠母蟹來生小螃蟹,每次母蟹都會產很多的卵,數量可達數百萬粒以上。螃蟹是依靠地磁場來判斷方向的。這類生物遺傳物質數目復雜且有著很大的差異性,常多達 100 多對。常見的螃蟹有大閘蟹(河蟹、毛蟹、清水蟹)、梭子蟹等。我國螃蟹的資源十分豐富,其中以長江下游的固城湖大閘蟹、太湖大閘蟹、高郵湖大閘蟹、陽澄湖大閘蟹、蟹樓大閘蟹、興化大閘蟹、洪澤湖大閘蟹出產的大閘蟹為上品。
3.鯨魚
鯨分為兩類,一類是須鯨,一類是齒鯨。鯨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包含了大約98種生活在海洋、河流中的胎生哺乳動物。中國海域就有30餘種。鯨的所有種類中除幾種生活在淡水外,其他均棲息於海洋。鯨本身定義比較模糊,鯨可以包含所有鯨類,還有特定科的鯨類。鯨中還包括所有海豚。
鯨主要分為兩個種類:須鯨(Mysticeti)和齒鯨(Odontoceti)。須鯨的種類較少,但體型巨大,目前已知最小的種類體長也超過6米,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藍鯨也屬於須鯨。然而齒鯨類的體形差異比較大,最小的種類體長僅有30cm左右,最大的抹香鯨體長在20米以上。鯨並不屬於魚類,而是屬於哺乳動物類。
4.章魚
章魚(Octopus):為章魚科26屬252種海洋軟體動物的通稱。為頭足綱最大科,可分為深海多足蛸亞科(Bathypolypodinae)、愛爾斗蛸亞科(Eledoninae)、谷蛸亞科(Graneledoninae)和蛸亞科(Octopodinae)。
體卵形或卵圓形,肌肉強健,外套腔開口窄,體表一般不具水孔。腕吸盤1列或2列。雄性左側或右側第3腕莖化,腕腹緣具精溝,末端具勺狀舌葉;莖化腕不能自斷。漏斗外套鎖退化。具1對退化針狀內殼或無內殼。若具齒舌,齒舌側齒一般單尖。胃和盲腸位於消化腺後部。
該科是重要的商業性頭足類,中國南部沿海的真蛸(普通章魚)和北部沿海的短蛸均有一定產量。蛸的干製品稱「八蛸干」或「章魚干」,除食用外,在醫葯上尚有補血益氣、收斂生肌的作用。
5.海星
海星,是棘皮動物中結構生理最有代表性的一類。體扁平,多為五輻射對稱,體盤和腕分界不明顯。生活時口面向下,反口面向上。腕腹側具步帶溝,溝內伸出管足。內骨骼的骨板以結締組織相連,柔韌可曲。體表具棘和叉棘,為骨骼的突起。從骨板間突出的膜質泡狀突起,外覆上皮,內襯體腔上皮,其內腔連於次生體腔,稱為皮鰓,有呼吸和使代謝產物擴散到外界的作用。水管系發達。個體發育中經羽腕幼蟲和短腕幼蟲。
輻徑1-65厘米,多數20-30厘米。腕中空,有短棘和叉棘覆蓋。下面的溝內有成行的管足(有的末端有吸盤),使海星能向任何方向爬行,甚至爬上陡峭的面。低等海星取食沿腕溝進入口的食物粒。高等種類的胃能翻至食餌上進行體外消化,或整個吞入。內骨骼由石灰骨板組成。通過皮膚進行呼吸。腕端有感光點。多數雌雄異體,少數雌雄同體;有的可以無性分裂生殖。
參考資料網路-螃蟹
網路-蝦
網路-鯨魚
網路-章魚
網路-海星
⑼ 生活在海里的動物有哪些
太多了。。
只要是生物都有在水中生活得條件..
答案補充
1、海洋哺乳動物,我國現有各種海獸39種。如:各種鯨類、海豚、海豹、海獅、儒艮等。2、海洋爬行動物,爬行動物是體被角質鱗片,在陸上繁殖的變溫動物。3、海洋鳥類,海洋鳥類的種類不多,在中國海共記錄了183種海鳥。如紅喉潛鳥、黑腳信天翁、海燕、小軍艦鳥、海雀、白鷺、海鷗等等。4、海洋魚類,魚類是脊椎動物中最低級的一個類群。在我國海域里,目前已記錄到海洋魚類3023種,其中軟骨魚類237種、硬骨魚類2786種,約占我國全部海洋生物種類的1/7。5、海洋節肢動物,目前,在中國海共記錄節肢動物4362種,約佔中國海全部海洋生物物種的1/5。如鱟、蝦類、蟹類等。6、海洋軟體動物,在中國海共記錄到各類軟體動物2557種,約佔中國海全部海洋生物種的1/8。如石鱉、貽貝、珍珠貝、扇貝、牡蠣、文蛤、烏賊、章魚等。7、海洋腔腸動物,腔腸動物因其特有刺細胞,故又被稱作為刺胞動物。目前,在中國海記錄到各種海洋腔腸動物,共計是1010種,它們分屬於腔腸動物門的三個綱。8、海洋植物,海洋植物可以簡單分為兩大類:低等的藻類植物和高等的種子植物。
⑽ 常見的海洋生物有哪些
海洋生物是指海洋里有生命的物種,包括海洋動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動物包括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包括各種螺類和貝類。脊椎動物包括各種魚類和大型海洋動物,如紅海星,鯨魚,鯊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