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實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行動有何作用政治答案
實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行動,作用在於進一步加強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有效應對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包括生態系統、物種和基因三個層次。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的保障。
近年來,隨著轉基因生物安全、外來物種入侵、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共享等問題的出現,生物多樣性保護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目前,我國生物多樣性下降的總體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資源過度利用、工程建設以及氣候變化嚴重影響著物種生存和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生物物種資源流失嚴重的形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所以需要實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行動。
❷ 調查報告-調查我國生物多樣性現狀
樓上的人都是白痴
中國國土遼闊,海域寬廣,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加之有較古老的地質歷史(早在中生代末,大部分地區已抬升為陸地),孕育了極其豐富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物種,及其繁復多彩的生態組合,是全球12個「巨大多樣性國家」之一。中國是地球上種子植物區系起源中心之一,承襲了北方第三紀、古地中海古南大陸的區系成分;動物則匯合了古北界和東洋界的大部分種類。中國的種子植物有30000餘種,僅次於世界種子植物最豐富的巴西和哥倫比亞,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裸子植物250種,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國家。中國有脊椎動物6300餘種,其中鳥類1244種,佔世界總數的13.7%,中國有魚類3862種,佔世界總數的20.0%,都居世界前列。不僅如此,特有類型之多,更是中國生物區系的特點。已知脊椎動物有667個特有種,為中國脊椎動物總種數的10.5%,種子植物有5個特有科,247個特有屬,17300種以上的特有種。中國擁有眾多有「活化石」之稱的珍稀動、植物,如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白鰭豚(Lipotes vexillifer)、文昌魚(Branchiostoma belcheri)、鸚鵡螺(Nautilus pompilius)、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銀杏(Ginkgo biloba)、銀杉(Cathaya argyrophylla)和攀枝花蘇鐵(Cycas panhuaensis)等等,是人所共知的。
植物多樣性:藻類 地衣 苔蘚 蕨類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動物多樣性:無脊椎動物 昆蟲 脊椎動物
微生物多樣性:原核微生物 極端環境下的微生物 病毒 真核微生物
中國真菌的特有性和高度多樣性地區
微生物受威脅狀況 中國微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❸ 我國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上採取了那些措施
就地保護,易地保護,法制教育和管理。
生物多樣性是指在一定時間和一定地區所有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物種及其遺傳變異和生態系統的復雜性總稱。它包括遺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生物多樣性四個層次。
就地保護:是指以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包括風景名勝區的方式,對有價值的自然生態系統和野生生物及其棲息地予以保護,以保持生態系統內生物的繁衍與進化,維持系統內的物質能量流動與生態過程。建立自然保護區和各種類型的風景名勝區是實現這種保護目標的重要措施。
某些野生動物因為棲息環境不復存在、種群數量極少或難以找到配偶等原因,使物種生存和繁衍收到嚴重威脅。為了保護這些野生動物,把它們從棲息環境中轉移到瀕危繁育中心等地,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繁殖管理,然後向已經滅絕的原有分布區實施"再引入",以恢復野生種群,稱為易地保護。他的首要工作包括引種、馴養、繁育及野化等環節。
法制教育和管理是加強民主與法制教育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艱巨的任務。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法制教育,越來越顯示出它在思想政治工作實踐中的重要位置。首先從穩定局勢看,需要深入普法,進行法制教育。當前,我們全國各地政治形勢、經濟形勢是穩定的,社會治安也是基本穩定的,這是主流,是必須充分肯定的。
❹ 怎樣看待生物經濟發展
生物經濟呈現十大趨勢 2020年市場達3萬億美元 據有關部門初步估計,我國現代生物技術產業的年產值達到600億元,傳統生物技術產業的年產值達到3000多億元,而到2020年,全球生物技術市場將達到30000億美元。 比爾·蓋茨曾預言,超過他的下一個世界首富必定出自生物經濟領域。 記者從日前在北京召開的「2006生物經濟高峰論壇」上了解到,生物技術和生物經濟已經成為高技術及其產業中最有活力、最有潛力的領域之一,也是成長最快的領域,未來15年到20年有可能形成和信息產業並駕齊驅、充滿活力的生物產業,其市場空間可能是信息產業的10倍。 生物經濟呈現十大趨勢 參加此次論壇的生物技術領域的專家們認為,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發力度不斷加大,生物技術產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被譽為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的生物經濟將逐步形成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信息經濟相對應的新經濟形態。其發展呈現十大趨勢: 一是生物經濟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其市場空間可能是信息產業的10倍。發展生物技術及產業已經是世界許多國家不約而同的共同行動,全球生物技術及產業呈現明顯的加速發展態勢。 二是農業生物技術將推動第二次綠色革命。農業生物技術將創造動植物新品種,創造新肥料(生物肥料)、新農葯(生物農葯)、新地膜(可降解地膜)、新食品與飼料添加劑,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力,推動第二次綠色革命。 三是醫葯生物技術將推動第四次醫學革命,人均壽命將進一步提高。醫葯生物技術將從疾病預防、疾病診斷、葯物研製、生物治療、器官移植等方面,推進第四次醫學科技革命,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延長人類壽命。 四是發展生物質能,僅中國就能夠再造一個「綠色大慶」。全球生物質能的儲量為18000億噸,相當於640億噸石油。我國生物質能至少有相當於7個大慶的能源產出量。發展生物質能,有效利用部分生物質能,至少能夠形成一個「綠色大慶」,有效地緩解能源短缺的壓力。國外燃料酒精、生物柴油已經進入產業化階段。在當前石油價格高位運行以及我國石油資源短缺的形勢下,發展生物質能是一個戰略的選擇。 五是工業生物技術將推進「綠色製造業」,促進化學工業的第三次革命。我國已經進入高速工業化的階段,正在成為世界工廠,但是資源過度消耗,大量廢物、廢水、廢氣的排放,導致資源與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利用現代工業生物技術,能夠有效地改造傳統產業,提高經濟效益,減少環境污染。 六是環境生物技術將為再造「秀美山川」提供技術支撐。生物技術對解決環境污染、土地沙化、草地退化、氣候變暖等環境問題具有獨特的作用。通過微生物對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降解,提高污水處理的技術已經進入應用階段。抗旱、抗鹽草類、樹木等新品種,防風固沙植物、環境指示植物的應用,將大幅度改變生態環境。 七是生物資源的深度開發將培育一批新的生物產業。主要包括培育具有特殊用途的植物,如能源植物、纖維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等新品種,為能源、化工提供重要的原料和制劑;大規模篩選和提取微生物活性物質,研製抗腫瘤、抗真菌等葯物,開發新型生物肥料、生物農葯;發展海洋生物產業,開發一批海洋食物、葯物及保健品,開發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生物酶等新產品。 八是生物技術在保障生物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世界有數十種生物制劑、數百種危險生物,對人類安全構成巨大威脅,必須依靠現代生物技術建立健全防禦生物恐怖、防治重大疫病的應急技術體系,研製針對主要生物恐怖因子的疫苗與治療葯物,研製生物晶元、生物感測器等生物檢測技術,為國家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九是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將使人類對生物世界的認識水平和改造能力發生質的飛躍。2001年6月人類基因組工作圖的完成,被稱為是人類科技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短短的幾年裡,人類已經完成和正在進行對266種動植物和380種微生物的全基因組測序。蛋白質組學將進一步揭示生命的奧秘,對葯物設計與研製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人類對生命規律的認識,對人類自身的了解與調控能力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十是人類傳統倫理觀念將受到強烈沖擊。基因診斷技術將能夠揭示人的基因密碼,將影響個人的隱私權的保護。組織工程、器官移植等技術與產品的應用,將對傳統的人體觀念、倫理觀念產生強烈的沖擊。 迎頭趕上的重點 科技部黨組成員吳忠澤說,當前生物技術已經成為許多國家政府研究開發的重點,生物技術和生物經濟已經成為國際科技和經濟競爭的焦點。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生物技術和產業提出了十分迫切的需求,生物科技將成為我國高技術產業迎頭趕上的重點,科技部將採取有力措施推動生物技術和生物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力爭使我國成為生物技術強國、生物產業大國。 據了解,目前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已經處於發展中國家的前列,為生物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國疫苗、青黴素、維生素C、味精、啤酒、氨基酸等傳統生物技術產品的生產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一,轉基因植物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三,P53注射液是世界上第一個批准上市的基因治療和細胞治療葯物,SARS疫苗在世界上第一個完成了I期臨床試驗。 近年來,我國在傳統生物技術產業繼續保持優勢的同時,現代生物技術產業迅速崛起,新興生物技術企業不斷涌現。據初步統計,2003年全國生物技術企業達到 7300多家,其中以現代生物技術為核心的企業2800多家。據有關部門初步估計,我國現代生物技術產業的年產值達到600億元,傳統生物技術產業的年產值達到3000多億元。 據測算,到2020年,全球生物技術市場將達到30000億美元。專家們認為,把握住未來5-10年的契機,大力推動我國生物技術和生物產業的發展,必將推動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穩定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專家建議,政府應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採取有力措施推動生物技術與生物經濟快速發展。一是實施人才戰略,打造一支國際一流人才隊伍;二是實施基地戰略,建設國際一流的產學研基地;三是大幅度增加資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投資體系;四是實施企業創新主體戰略,切實支持和鼓勵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五是加強生物技術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力爭使我國成為世界葯物後期研發中心和葯物製造中心。 在此次論壇上,專家們還就有關生物技術與生物經濟、生命科學基礎研究、農業生物技術、醫葯生物技術、人類蛋白質組計劃、食品葯品安全、工業生物技術、生物能源等技術與產業化問題,與來自全國各地80餘位生物醫葯企業的負責人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
❺ 生物的多樣化危機
有以下幾點原因
(1)生境喪失和片斷化
在過去幾十年,當人口資源消耗增長時,相對未受干擾的生態系統面積已縮小。沿著中美洲太平洋海岸,98%的熱帶乾性林已經消失。在1961的至1985年之間,泰國失去了22%的紅樹林,事實上剩下的能一處未受干擾。在淡水生態系統中,大壩破壞了大部分的江河與溪流生境。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海岸的發展破壞了珊瑚和近海群落。在熱帶森林中,森林損失的主要原因是邊緣農業(marginal agriculture)的擴張,雖然三些特殊的地區,商用木材採伐可能是一個更大的問題。
(2)引入物種
引入物種與很多有記錄物種的滅絕有關,島嶼上尤其如此,在這些孤立的生態系統里,一個新的捕食者、競爭者或病原體會對不能與其共同進物種很快造成危害。在夏威夷,大約86種引種植物嚴重地危害了當的生物多樣性;一種引進樹種現在已經取代了超過3萬元英畝的當森林。
6.中國酸雨問題嚴重的成因分析及危害
(3)植物和動物種的過度利用
大量的森林、魚類和野生生物資源已經遭到過度開發,有時達到了滅絕的程度。厴史上,大海雀和旅人鴿(passengerpigeon)屈從此等壓力;黎巴嫩雪輥經覆蓋50萬公頃的土地,而今只有零星分布的小塊森林。在1958年至1970年間,秘魯鰻的過分利用使其種群大小和捕獲率急劇地減少了。今天,蘇門答臘和爪哇犀牛已經被捕殺到這絕種的邊緣,大量的椎動物不於這樣一種狀況。許多滅絕物種成了人們的盤中餐,而搜尋珍稀商品(明顯的例子有牙)和用作寵物、獵奇、收藏品也危及了某些種群,是使另一些群慘遭滅絕。
(4)土壤、水和大氣污染
污染物脅近生態系統,如污染沿著食物鏈地產生危害,使一些敏感種種群減少或消失。自從引用新的滅鼠劑以後,英國的谷倉貓頭鷹(barnowl)種群減少了10%;1985年,用來控制西班牙考塔道納拿(Cota Donana)國家公園邊界小龍蝦的非法殺蟲劑殺死了大約3萬只鳥。部分由於嚴重空氣污染,波蘭奧吉考(Qjcow)國家公園的大約43個物種消失了。由於工業排放重金屬和農業灌溉帶來的鹽漬化,土壤微生物也受到危害。酸雨使得斯堪的那維亞和北美幾千個湖泊和池塘處於真正的無生命狀態,並與其他類型的空氣污染耦合,損害了整個歐洲的森林。海洋污染,尤其是來自非點源的(non-point sources),污染了地中海和世界上許多港灣和近海區。
(5)全球氣候變化
(6)工業化農業和林業
直到本世紀,世界上農場主和牧場主培育和保存了大量的作物和牲畜品種。但由於現代育種程序及提高生產力的方式(即種植少量的對水、肥和農葯有良好的作物品種),使得農業上的作物多樣性迅速減少。與此相似,許多森林生態系統向高產的單一樹種人工林轉變,看上去很像一塊玉米地而非自然林。甚至比農作物基因更少的樹木基因被遷地保護,作為防止病蟲害的保險策略
❻ 中國生物多樣性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生物多樣性現狀:
統計表明,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位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同時,也是生物多樣性受到最嚴重威脅的國家之一。原始森林長期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生態系統大面積大面積破壞和退化,結構和功能降低或喪失使生存其中的許多物種已變成瀕危物種或受威脅物種。
存在的問題:
1、野生動物消費問題
野生動物消費,那些大型的、緩慢繁殖、容易被發現的物種面臨著由於過度利用所導致的威脅。
2、外來物種入侵的問題
外來物種入侵問題是除了棲息地之外第二大造成破壞生物多樣性的原因之一。淡水系統被引入的外來雜草所破壞;引進的某些魚種對當地的特有魚類資源造成極大的危害等等
3、法律體系建立問題
現有的整個法律體系還在需要修改的階段。
4、相關資金缺乏問題
用於自然保護區管理的資金非常少,很大一部分用於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用於申請經費做日常的資源維護和調查較為困難。
❼ 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目前主要具有哪些特徵,存在哪些形式,面臨哪些挑戰
生物多樣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他們所擁有的基因和生存環境。它包含三個層次: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是指一定范圍內多種多樣活的有機體(動物、植物、微生物) 有規律地結合所構成穩定的生態綜合體。 這種多樣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物種的遺傳與變異的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其中,物種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它既體現了生物之間及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又體現了生物資源的豐富性。我們目前已經知道大約有200萬種生物,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種就構成了生物物種的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由遺傳(基因 )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等部分組成。遺傳(基因)多樣性是指生物體內決定性狀的遺傳因子及其組合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在物種上的表現形式,可分為區域物種多樣性和群落物種(生態)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遺傳(基因)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基礎,生態系統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點。
❽ 我國生物多樣性減少的狀況,應採取哪些措施或方法解決該問題
建立生態保護區
將野生動物遷移到好的環境(如:動物園.海洋公園~)
制定法規保護野生動物
❾ 我國的生物多樣性有哪些特點
中國具有豐富和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它有如下特點:
(1)物種豐富。中國有高等植物3萬余種,其中在全世界裸子植物15科850種中,中國就有10科,約250種,是世界上裸上植物最多的國家。中國有脊椎動物6347種,佔世界種數近14%。
(2)特有屬、種繁多。高等植物中特有種最多,約17300種,佔中國高等植物總種數的57%以上。6347種脊椎動物中,特有種667種,佔10.5%。
(3)區系起源古老。由於中生代末中國大部分地區已上升為陸地,第四紀冰期又未遭受大陸冰川的影響,許多地區都不同程度保留了白堊紀、第三紀的古老殘遺部分。如松杉類世界現存7個科中,中國有6個科。動物中大熊貓、白鰭豚、揚子鱷等都是古老孑遺物種。
(4)栽培植物、家養動物及其野生親緣的種質資源非常豐富。中國是水稻和大豆的原產地,品種分別達5萬個和2萬個。中國有葯用植物11000多種,牧草4215種,原產中國的重要觀賞花卉超過30屬2238種。中國是世界上家養動物品種和類群最豐富的國家,共有1938個品種和類群。
(5)生態系統豐富多彩。中國具有地球陸生生態系統,如森林、灌叢、草原和稀樹草原、草甸、荒漠、高山凍原等各種類型,由於不同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又分各種亞類型599種。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類型也很齊全,目前尚無統計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