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是生物學的什麼知識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是生物學的什麼知識

發布時間:2022-06-09 13:49:56

⑴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是生物的()A.領地行為B.繁殖行為C.取食行為D.競爭行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體現了生物與生物之間的捕食關系,螳螂和蟬,螳螂吃蟬是為了獲取食物維持生存,屬於捕食關系;黃雀和螳螂,黃雀吃螳螂是為了獲取食物維持生存,屬於捕食關系.
取食行為:是動物通過各種方式獲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為,因此「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是生物的捕食行為.
故選:C.

⑵ 下列諺語中描述的是生物的什麼知識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橘逾淮北而為之 千里之提潰於蟻穴

1.「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是一條食物鏈:植物-蟬-螳螂-黃雀(短線應該是箭頭,里邊共有四個營養級,四種生物分處於第一、二、三、四四個營養級)。這條食物鏈描述的知識,往近了說是生物之間存在捕食關系;往遠了說就是藉助於捕食來調節種間關系,以便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2.「橘逾淮北而為枳」說的是橘樹越過淮河以北就會變成枳子。本句應該包含著變異的知識(橘和枳同屬於植物分類學的一「科」,但不一「屬」),說明的是環境對生物產生的影響。
3.「千里之提潰於蟻穴」是說螞蟻打洞時會分泌一種叫做蟻酸的物質,酸性較強有很好的腐蝕,就算是水泥也會被腐蝕,可以會造成原有建築松動,蟻穴本身也很復雜通道較多,造成相對面積下的承受的壓力變大,二者原因結合堤壩就會崩潰。這裡面主要包含著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可以改造環境(也可以說是生物對環境可以產生影響,與「橘逾淮北而為枳」體現的觀點恰好相反)。

⑶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說明了生物之間的什麼關系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說明了生物之間的什麼關系
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常見有: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寄生關系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體現了生物與生物之間的捕食關系,螳螂和蟬,螳螂吃蟬是為了獲取食物維持生存,屬於捕食關系;黃雀和螳螂,黃雀吃螳螂是為了獲取食物維持生存,屬於捕食關系.其食物鏈是:樹→蟬→螳螂→黃雀.
分析: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解答時可以從環境因素方面來切入.
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叫環境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環境中影響某種生物個體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種和不同種的生物個體.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常見有: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寄生關系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體現了生物對生物的影響.螳螂吃蟬、黃雀吃螳螂屬於捕食關系;體現了生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的捕食關系.
故選d.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運用所學知識對某些自然現象做出科學的解釋.

⑷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所蘊含的科學知識

A、「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該食物鏈中蟬取食樹的汁液,而螳螂以蟬為食,黃雀又捕食螳螂,它們之間有吃與被吃的關系,中間用箭頭連接起來就是一條食物鏈.樹→蟬→螳螂→黃雀.故A錯誤.
B、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樹必須種植耐旱樹種沙棘、沙棗才能容易成活,若種植需水較多的水蓮在很難成活.生物也能影響環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形象地說明生物影響環境.故B正確.
C、分解者指的是細菌、真菌等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們將動植物殘體等含有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歸還到無機環境中,促進了物質的循環.故C正確.
D、『豆苗與草,相互爭奪陽光、水分、無機鹽和生存的空間,屬於競爭關系;草盛,草多了,吸收的水、無機鹽、陽光就多、還競爭生存的空間,影響豆苗的生長,因此有了「草盛豆苗稀」景象.故D正確.
故選:A

⑸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從生物學角度理解,螳螂、蟬、黃...

【答案】B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句諺語中,存在著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吃與被吃的關系,蟬吃植物,螳螂吃蟬,麻雀吃螳螂,從而形成一條食物鏈:植物→蟬→螳螂→麻雀,所以三者之間的關系是食物鏈,不是生態系統、食物網、生物圈,A、C、D錯誤,B正確,選D
考點:本題考查食物鏈知識,解答此題需要學生理解食物鏈的概念,具備較強的分析理解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⑹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描述的現象,體現的生物基本特徵是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描述的現象,體現的生物基本特徵是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體現了捕食關系,螳螂捕蟬,是為了獲取營養,維持生存;黃雀捕食螳螂也是為了獲取營養物質,維持生存.因此「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中描述的現象體現了生物的基本特徵是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生物具有以下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夠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夠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5、生物能夠生長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6)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是生物學的什麼知識擴展閱讀:

生物具有基本相似的特徵:需要營養、呼吸、排泄以及應激性、生長、繁殖等。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礎,也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病毒和細胞有很多差異。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也缺少細胞中那些復雜的結構,並且只顯示生物的某些特徵。

通常的觀點認為病毒是一種微小的顆粒,它只包含足夠的遺傳信息感染宿主細胞,並且利用宿主細胞的結構和物質復制更多的病毒顆粒。

⑺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說明了生物之間的什麼關系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體現了生物對生物的影響,屬於捕食關系。

概念詳解:

捕食關系指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種間關系。前者謂之捕食者,後者謂被捕食者。在通常情況下,捕食者為大個體,被捕食者為小個體,以大食小。捕食的結果,一方面能直接影響於被捕食者的種群數量,另一方面也影響於捕食者本身的種群變化。

大個體螳螂(捕食者)捕小個體蟬(被捕食者),大個體黃雀(捕食者)捕小個體螳螂(被捕食者),螳螂影響了蟬的數量減,黃雀影響了螳螂的數量,所以兩者是捕食關系。

(7)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是生物學的什麼知識擴展閱讀:

生物間關系按性質可歸並為兩類。

一是種間互助性的相互關系,如原始合作(寄居蟹)、共棲(海鏡和小蟹)、共生(鞭毛蟲)等;

二是種間對抗性的相互關系,如寄生(噬菌體)、捕食(狼和羊)、競爭(麥娘和狐茅)等。

所有這些關系,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既非偶然相遇,也非臨時湊合,而是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有規律重復出現的現象,生物界長期進化的結果。

⑻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是生物學的什麼知識

在本生態系統中,蟬取食柳樹的汁液,而螳螂以蟬為食,黃雀又捕食螳螂,它們之間有吃與被吃的關系,中間用箭頭連接起來就是一條食物鏈.柳樹→蟬→螳螂→黃雀.故選:B

⑼ 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反映了生物基本特徵中的什麼

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反映了生物基本特徵中的營養。

螳螂捕蟬,黃雀捕食螳螂,都是為了獲取營養物質維持生存,因此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反映了生物基本特徵中的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生態系統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環境共同組成的動態平衡系統。生物群落由存在於自然界一定范圍或區域內並互相依存的一定種類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組成。

生物群落內不同生物種群的生存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非生物環境又稱無機環境、物理環境,如各種化學物質、氣候因素等,生物環境又稱有機環境,如不同種群的生物。

(9)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是生物學的什麼知識擴展閱讀:

一、營養結構

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最本質的聯系是通過營養來實現的,食物鏈和食物網構成了物種間的營養關系。

生態系統類型眾多,一般可分為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還可進一步分為水域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人工生態系統則可以分為農田、城市等生態系統。

二、營養關系

主條目:食物鏈、食物網、營養級

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通過捕食、寄生等關系構成的相互聯系被稱作食物鏈;多條食物鏈相互交錯就形成了食物網。

食物鏈(網)是生態系統中能量傳遞的重要形式,其中,生產者被稱為第一營養級,初級消費者被稱為第二營養級,以此類推。由於能量有限,一條食物鏈的營養級一般不超過五個。

⑽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描述的是什麼生物現象

因此「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中描述的現象體現了生物的基本特徵是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體現了捕食關系,螳螂捕蟬,是為了獲取營養,維持生存;黃雀捕食螳螂也是為了獲取營養物質,維持生存。

閱讀全文

與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是生物學的什麼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