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微生物常見疾病有哪些

微生物常見疾病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09 17:54:20

Ⅰ 你所知道的疾病中,哪些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其病原體是什麼

病原體(pathogen)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蟲的統稱。可造成人或動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立克次氏體、寄生蟲、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組體包括雜交體或突變體)。傳染病是由各種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感染所引起的一組具有傳染性的疾病。

Ⅱ 微生物可以引起哪些疾病

微生物是指那些個體體積直徑一般小於1mm的生物群體,它們結構簡單,大多是單細胞,還有些甚至連細胞結構也沒有。人們通常會藉助顯微鏡或者電子顯微鏡才能看清它們的形態和結構。需要說明的是微生物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界線有時會非常模糊。如單細胞藻類和一些原生動物也應算是微生物,但通常它們並不放在微生物中進行研究。 沒有微生物,植物就不能新陳代謝,而人類和動物也將無法生存.微生物引起的呼吸道疾病有
流感、麻疹、流腦、水痘、腮腺炎、白喉、百日咳、肺炎、肺結核、軍團病。

Ⅲ 醫學微生物學中垂直傳播的疾病,病原體有哪些

垂直傳播病原體以病毒多見,是病毒感染的特點之一,很多病毒都可通過垂直方式由母體傳染給胎(嬰)兒,如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IV等10餘種病毒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引起死胎、流產、早產或先天畸形。

垂直傳播可分為經胎盤傳播、上行性傳播和分娩引起的傳播三種。

1、經胎盤傳播:指受感染的孕婦經胎盤血液將病原體傳給胎兒引起宮內感染。常見的有風疹、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等。

2、上行性傳播:病原體從孕婦陰道到達絨毛膜或胎盤引起胎兒宮內感染,如鏈球菌、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肺炎鏈球菌、白色念珠菌、單純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等。

3、分娩時傳播:分娩過程中由於胎兒從無菌的羊膜腔內產出而暴露於嚴重感染的產道而致皮膚、黏膜、呼吸道或腸道等被感染。如淋球菌、結膜炎包涵體、皰疹病毒等可通過這種方式傳播。

(3)微生物常見疾病有哪些擴展閱讀

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預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工作規范(2020年版)》,明確了下一階段重點工作任務和工作要求。

《規范》提出,要全面、規范落實預防母嬰傳播綜合干預服務,減少相關疾病母嬰傳播,至2025年年底,孕產婦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檢測率要達95%以上,艾滋病病毒感染孕產婦抗艾滋病病毒用葯率達95%以上,梅毒感染孕產婦梅毒治療率達95%以上,乙肝感染孕產婦所生兒童首劑乙肝疫苗及時接種率達95%以上。

《規范》提出,為所有孕產婦(包括流動人口)盡早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檢測與咨詢服務。對於疫情相對較重地區或感染風險較高的孕產婦,在孕晚期再次進行檢測。對分娩前未能明確感染狀況的孕產婦,原則上按照感染者處理,及時實施預防母嬰傳播干預措施。

Ⅳ 高分在線等!!七類病原微生物都引起什麼疾病

1.真菌:引起皮膚病。深部組織上感染。
2放線菌:皮膚,傷口感染。
3螺旋體:皮膚病,血液感染 如梅毒,鉤端螺旋體病。
4細菌:皮膚病化膿,上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食物中毒,敗血壓症,急性傳染病等。
5立克次氏體:斑疹傷寒等。
6衣原體: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
7病毒:肝炎,乙型腦炎,麻疹,艾滋病等。
8支原體:肺炎,尿路感染。
生物界的微生物達幾萬種,大多數對人類有益,只有一少部份能致病。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環境下能引起感染稱條件致病菌。 能引起食品變質,腐敗,正因為它們分解自然界的物體,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質循環。

Ⅳ 列舉20種病原微生物求答

病原微生物只有11個分類,分別是:

1、細菌:屬於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漿和原始核,但無核膜和核仁,缺乏細胞器,其繁殖是簡單無性二分裂法;可引起各種化膿性感染及傷寒、痢疾、百日咳等傳染性疾病;用普通光學顯微鏡可見,可被高溫、乾燥、紫外線、多種化學毒劑和抗菌素殺滅或抑制。

2、病毒:是非細胞型微生物,體積微小,能通過濾菌器,一般在光學顯微鏡下不可見,主要由核酸和包在核酸外的蛋白質殼組成,以復制形式增殖,只能在活細胞內生長增殖,可以引起麻疹、流感、小兒麻痹症、腦炎等病疾;絕大多數病毒對磺胺及抗生素不敏感。

3、立克次氏體:是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的微生物,有相似細菌的形態結構和繁殖方式,雖義寄生在各種節肢動物體內(恙蟲、虱、蚤),並通過這些節肢動物為媒介進行傳播,能引起斑疹傷寒、恙蟲病等疾病;必須在活細胞內寄生,繁殖方式為二分裂,對一些抗生素如氯黴素、四環素敏感,對磺胺不敏感。

4、螺旋體:是食亍細菌與原蟲之間的一類微生物,體形細長、彎曲,呈螺旋狀,具有細菌所有的基本結構,二分裂繁殖,可引起梅毒、回歸熱及鉤端螺旋體等病。

5、真菌:為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細膽餐分化程度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體,具有完整的細胞器,以出芽形成菌絲,產生孢子:及菌絲分枝斷裂等方式繁殖,可引起各種皮膚癬、白色念珠菌病等。

6、革蘭陽性球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可引起免疫缺陷者、老年人、嬰幼兒敗血症。B群鏈球菌常可引起新生兒敗血症。炭疽芽胞桿菌(肺型、腸型、皮膚型)均可引發敗血症。

7、革蘭陰性桿菌: 常見的細菌有大腸桿菌、肺炎克雷伯菌、假單胞菌(主要是銅綠假單胞菌)、變形桿菌、產單核細胞李氏菌、沙門菌屬、坂畸腸桿菌、空腸彎麴菌、鼠疫耶氏菌。

8、厭氧菌:無芽胞厭氧菌(脆弱類桿菌),產氣莢膜梭菌。

9、非細胞生物:主要包括病毒和朊粒等。病毒無細胞結構,僅由蛋白質外衣包裹核酸構成,如甲型肝炎病毒、SARS冠狀病毒等。朊粒是一種感染性蛋白質分子,能夠引起動物和人類腦組織慢性海綿體變性,如瘋牛病及...

10、原核細胞型生物:由裸露的DNA盤繞形成原始核質,沒有核膜和細胞器,包括細菌、立克次體、衣原體、支原體、螺旋體,屬於廣義的細菌范疇。

11、真核細胞型生物:包括真菌、原蟲等。

病毒性質分析

病毒它是沒有細胞結構的,但是它比細菌還小,它是有遺傳有這種復制能力的這樣一種微生物。所以說它的這種產生和它的致病性。

它的這種特點,比如這幾年出現的一些病毒性肝炎,像各種病毒的這樣一些感染它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它的這種變異性很快,所以對於病毒性的這種特別,在發明這種疫苗生產比較難,跟這個是有關系的。

Ⅵ 人類常見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名稱,傳播途徑

題目太大了。

經空氣傳播

經空氣傳播(airborne transmission)包括下列三種方式:

1.經飛沫傳播(droplet transmission)呼吸道傳染病的病原體存在於呼吸道粘膜表面的粘液中或纖毛上皮細胞的碎片里,當病人呼氣、大聲說話、嚎哭、打鼾、咳嗽、打噴嚏時,可從鼻咽部噴出大量含有病原體的粘液飛沫,體積較小(約15~100μm),在空氣中懸浮的時間不久(通常不超過幾秒鍾)。飛沫傳播的范圍僅限於病人或攜帶者周圍的密切接觸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均可經此方式傳播。擁擠的臨時工棚、看守所或監獄、旅客眾多的船艙、車站候車室是發生此類傳播的常見場所。

2.經塵埃傳播含有病原體的分泌物以較大的飛沫散落在地上,乾燥後成為塵埃。落在衣服、床單、手帕或地板上。當整理衣服或清掃地面時,帶有病原體的塵埃飛揚而造成呼吸道傳播。凡耐乾燥的病原體,皆可經此方式傳播,如結核桿菌、炭疽芽孢等。

經空氣傳播的傳染病大多有季節性升高的特點,一般多見於冬春季。在缺乏免疫預防的人群中,人們常在兒童時期感染而獲得免疫力,對免疫力持久的疾病,以兒童多見,故常稱為「兒童傳染病」。影響空氣傳播的因素很多,與人口密度、居住條件及易感者在人群中所佔的比例三者有關。

(二)經水傳播

經水傳播(water-borne transmission)包括兩種傳播方式。一類是由飲用糞便污染的水之後而引起的疾病,另一類是由於與「疫水」(感染的水體)接觸而引起的疾病。

經飲水傳播的疾病有霍亂、傷寒、細菌性痢疾及甲型肝炎等。它的流行強度取決於水源類型、供水范圍、水受污染的強度及頻度、病原體在水中存活時間的長短、飲水衛生管理是否完善及居民衛生習慣等。

經飲水傳播常呈爆發或流行,病例分布與供水范圍相一致,有飲用同一水源的歷史,除哺乳嬰兒外,不拘年齡、性別、職業,凡飲用生水率相似者其發病率無差異,暴飲生水者,發病尤多。在水型流行中很難從水中檢出病原體。如停止使用被污染的水源或經凈化後,流行或爆發即可平息。如水源經常被污染時,病例可終年不斷,發病呈地方性特點。

經接觸疫水(感染水體)傳播的疾病,如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等,其病原體主要經皮膚粘膜侵入體內。此類疾病的流行特徵是病人有接觸疫水的歷史,如在流行區游泳、洗澡、捕魚、收獲、搶險救災等暴露於疫水而遭受感染。呈地方性或季節性特點,一般在水網地區較常見,若大量人群在流行區與疫水接觸後,可呈爆發或流行。

(三)經食物傳播

所有腸道傳染病、某些寄生蟲病及個別呼吸道病(如結核病、白喉等)可經食物傳播(food-borne transmission)。

引起食物傳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食物本身含有病原體,另一種是食物在不同條件下被污染。

食物本身含有病原體的情況:如感染絛蟲囊蟲的牛、豬,患炭疽的牛、羊,患結核或布魯菌的乳牛所產的奶,沙門菌感染的家畜、家禽和蛋,攜帶甲型肝炎病毒的毛蚶、牡蠣、蛤、貝殼等水生物等。如食用未煮熟或未經消毒的上述食物,即可受到感染。如1988年1至3月,上海市發生大規模肝炎流行,急性肝炎病人達20餘萬人。從病人糞便中分離出甲型肝炎病毒,故證實這次流行為甲型肝炎流行。調查發現,這次流行是由於當地居民有生吃或半生吃毛蚶的飲食習慣。毛蚶等貝類水生物養殖區水體因受污染而引起這次大規模甲型肝炎流行。

食物在生產、加工、運輸、貯存、飼養與銷售的各個環節均可被污染。常見的原因有:①污染的手直接接觸而使之污染,如痢疾桿菌、傷寒桿菌、沙門菌及葡萄球菌等;②用污染的水洗滌水果、蔬菜、食具等;③經空氣、飛沫、塵埃使食品污染;④攜帶病原體的昆蟲、鼠類及其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⑤生吃經含有病原體的糞便施肥、灌溉而未洗凈的瓜果、蔬菜及水生動植物等。

食物傳播與食物性質、污染程度、飲食習慣及食品生產、加工、運輸、貯存有關。

經食物傳播的傳染病的流行特徵:①發病者吃過污染的食物,不吃者不發病;②易形成爆發,累及人數與吃污染食物的人數有關;③停止供應污染食物後,爆發即可平息。

(四)接觸傳播

接觸傳播(contact transmission)包括兩類傳播方式:

1.直接接觸傳播(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指傳染源與易感者接觸而未經任何外界因素所造成的傳播。例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熱等。

2.間接接觸傳播(in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又稱日常生活接觸傳播,是指易感者接觸了被傳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而造成的傳播。被污染的手在間接接觸傳播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例如,接觸被腸道傳染病患者的手污染了的食品經口可傳播痢疾、傷寒、霍亂、甲型肝炎;被污染的衣服、被褥、帽子可傳播疥瘡、癬等;兒童玩具、食具、文具可傳播白喉、猩紅熱;洗臉用被污染的毛巾可傳播沙眼、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便器可傳播痢疾、滴蟲病;動物的皮毛可傳播炭疽、布魯菌病等。

間接接觸傳播所引起的傳染病,病例多呈散發、亦可形成家庭或同室內傳播;無明顯季節性,流行亦較緩慢;通常多見於個人衛生習慣不良、衛生條件不佳者。如切實改善公共衛生條件及個人衛生習慣後,可以減少或制止發病。

(五)經媒介節肢動物傳播

經媒介節肢動物傳播(arthropod-borne transmission),指經節肢動物叮咬吸血或機械攜帶而傳播的傳染病。

1.經節肢動物的機械攜帶而傳播如蒼蠅、蟑螂攜帶腸道傳染病病原體,後者一般只能存活2~5天。當它們覓食時接觸食物、反吐或隨其糞便將病原體排出體外,使食物污染,人們吃了這種被污染的食物或使用這些食具時而感染。

2.經吸血節肢動物傳播指吸血節肢動物叮咬處於菌血症、立克次體血症、病毒血症、原蟲血症的宿主,使病原體隨宿主的血液進入節肢動物腸腔或體腔內經過發育及(或)繁殖後,才能感染易感者。病原體在節肢動物內有的經過繁殖,如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在蚊體內;有的經過發育,如絲蟲病的微絲蚴在蚊體內數量上不增加,但需經過一定的發育階段;有的既經發育又經繁殖,如瘧原蟲在按蚊體內。節肢動物自吸入病原體至能夠感染易感者,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稱為外潛伏期(extrinsic incubation period)。換言之,吸血節肢動物感染病原體後,不立即具有傳染性,必須經過一個外潛伏期後,方有傳播能力。

經吸血節肢動物傳播的疾病為數極多,其中除包括鼠疫、瘧疾、絲蟲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等疾病外,還包括200多種蟲媒病毒傳染病

節肢動物的孳生繁殖和活動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因而它的媒介作用也受後者的影響。所以節肢動物傳播的傳染病的發病一般均具有地區性和季節性升高;有些節肢動物傳播的傳染病具有明顯的職業特點(例如森林腦炎多見於伐木工人),發病年齡有差異,新疫區各年齡組發病無差異,老疫區多集中於兒童。

(六)經土壤傳播

土壤受污染的機會很多,如人糞施肥使腸道病病原體或寄生蟲蟲卵污染土壤,如鉤蟲卵、蛔蟲卵等;某些細菌的芽孢可以長期在土壤中生存,如破傷風、炭疸、氣性壞疽等,若遇皮膚破損,可以經土壤引起感染。

經土壤傳播(soil-borne transmission)的病原體的意義大小,取決於病原體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與土壤的接觸機會及個人衛生習慣。皮膚傷口被土壤污染易發生破傷風和氣性壞疽;赤腳下地在未加處理的人糞施肥土地上勞動,易被鉤蚴感染;兒童在泥土中玩耍,易感染蛔蟲病。

(七)醫源性傳播

醫源性傳播(iatrogenic transmission)是指在醫療、預防工作中,人為地造成某些傳染病傳播,稱為醫源性傳播。

醫源性傳播有兩種類型,一類是指易感者在接受治療、預防或檢驗(檢查)措施時,由於所用器械、針筒、針頭、針刺針、采血器、導尿管受醫護人員或其他工作人員的手污染或消毒不嚴而引起的傳播;另一類是葯廠或生物製品生產單位所生產的葯品或生物製品受污染而引起傳播,如用第Ⅷ因子引起的艾滋病。從廣義上說,這兩類傳播方式均屬於間接接觸傳播,是由於消毒不嚴、管理不善所造成的。目前,第一種傳播方式以乙型肝炎多見,此外,丙型肝炎、艾滋病亦可通過此方式傳播;第二種傳播方式與第一種相比,雖較少見,但一旦發生,往往波及人群數量較多,故危害也較大。此種情況在國內外曾有報道,值得注意。

(八)垂直傳播

在產前期內孕婦將病原體傳給她的後代,稱為垂直傳播(vertical transmission)。此種傳播是孕婦與胎兒兩代之間的傳播。垂直傳播與水平傳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是相應的。從廣義上說,垂直傳播可包括下列幾種方式:

1.經胎盤傳播受感染的孕婦經胎盤血液使胎兒受感染,稱為經胎盤傳播。經胎盤傳播的有風疹、乙型肝炎、腮腺炎、麻疹、水痘、巨細胞病毒感染及蟲媒病毒感染、梅毒等病。如孕婦在懷孕早期患風疹往往使胎兒遭受危害,使胎兒發生畸形、先天性白內障。

2.上行性傳播病原體經孕婦陰道通過子宮頸口到達絨毛膜或胎盤引起胎兒感染,稱為上行性傳播。如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肺炎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等。

3.分娩引起的傳播胎兒從無菌的羊膜腔穿出而暴露於母親嚴重污染的產道內,胎兒的皮膚、呼吸道、腸道均存在受病原體感染的機會。如孕婦產道存在淋球菌、結膜炎包涵體及皰疹病毒等疾病的病原體時,則有可能導致相應的感染。

Ⅶ 微生物包括哪幾類,試舉例說明並說出其所致疾病

微生物是指那些個體體積直徑一般小於1mm的生物群體,它們結構簡單,大多是單細胞,還有些甚至連細胞結構也沒有。人們通常會藉助顯微鏡或者電子顯微鏡才能看清它們的形態和結構。需要說明的是微生物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界線有時會非常模糊。如單細胞藻類和一些原生動物也應算是微生物,但通常它們並不放在微生物中進行研究。 按我國學者提出的分類法將生物分成六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不難看出微生物在六界中佔了四界,因此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是顯而易見的,其研究的對象也是十分廣泛而豐富的。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見,必須藉助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放大數百倍、數千倍甚至數萬倍才能觀察到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它們具有體形微小、結構簡單、繁殖迅速、容易變異及適應環境能力強等優點。 微生物種類繁多,至少有十萬種以上。按其結構、化學組成及生活習性等差異可分成三大類。

Ⅷ 常見微生物有哪些

常見微生物有:細菌、放線菌、藍細菌。

1、細菌:

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如接觸、消化道、呼吸道、昆蟲叮咬等在正常人體間傳播疾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對社會危害極大。

2、放線菌:

放線菌(Actinomycetes)是原核生物中一類能形成分枝菌絲和分生孢子的特殊類群,呈菌絲狀生長,主要以孢子繁殖,因菌落呈放射狀而得名。

3、藍細菌:

藍細菌是一類進化歷史悠久、革蘭氏染色陰性、無鞭毛、含葉綠素a,但不含葉綠體(區別於真核生物的藻類)、能進行產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單細胞原核生物。

(8)微生物常見疾病有哪些擴展閱讀

微生物為生物中一群重要的分解代謝類群,缺少了它們,生物圈的物質能量循環將中斷,地球上的生命將難以繁衍生息。微生物為地球上最為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其的種類僅次於昆蟲,是生命世界裡的第二大類群。

微生物與人類生活密切不可分。病原微生物是導致人類諸多疾病的罪魁禍首。致病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即傳染病種類繁多,如2003年爆發的SARS和近兩年的禽流感,以及每年成倍增長的艾滋病病例。盡可能地減小病原微生物所帶來的危害已經成為微生物研究工作者的首要任務。

Ⅸ 在所學的微生物中,試列舉哪些可以引起人類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主要有結核分枝桿菌,白喉棒狀桿菌,嗜肺軍團菌等.
一,結核分枝桿菌
分枝桿菌屬是一類細長微彎曲的桿菌.偶見有分枝生長而得名.能抵抗鹽酸酒精脫色,又稱抗酸桿菌.
分類
結核分枝桿菌,麻風分枝桿菌和非結核分枝桿菌三類.
特點
1)細胞壁含大量脂質.
2)一般不易著色.
3)無鞭毛,芽胞和莢膜.
俗稱結核桿菌,是引起結核病的病原菌.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以肺結核最常見.結核病至今仍為重要的傳染病之一.

Ⅹ ~!!!!一些簡單的微生物疾病問題 高分進~!!

食物中毒是指吃了不潔或有毒食物而導致的疾病。通常在吃了有問題的食物1至72小時內發病,病情嚴重者可以致命。
食物中毒一般分為微生物性(包括細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化學性、有毒動植物中毒。
一、細菌性食物中毒
細菌性食物中毒是指進食含有細菌或細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各類食物中毒中,細菌性食物中毒最多見。其中又以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最為常見,其次為蠟樣芽胞桿菌。
細菌性食物中毒發病率較高而病死率較低,多發生在氣候炎熱的季節。
(一)幾種常見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特點
1.沙門氏菌食物中毒:沙門氏菌常存在於被感染的動物及其糞便中。進食受到沙門氏菌污染的禽、肉、蛋、魚、奶類及其製品即可導致食物中毒。一般在進食後12-36小時出現症狀,主要有腹痛、嘔吐、腹瀉、發熱等,一般病程3-4天。
2.金黃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金黃色葡萄球菌存在於人或動物的化膿性病灶中。進食受到金黃色葡萄球菌污染的奶類、蛋及蛋製品、糕點、熟肉類即可導致食物中毒。一般在進食後1-6小時出現症狀,主要有惡心、劇烈的嘔吐(嚴重者呈噴射狀)、腹痛、腹瀉等。一般在1-3天痊癒,很少死亡。
3.蠟樣芽孢桿菌食物中毒:蠟樣芽孢桿菌主要存在於土壤、空氣、塵埃、昆蟲中。進食受到蠟樣芽孢桿菌污染的剩米飯、剩菜、涼拌菜、奶、肉、豆製品即可導致食物中毒。嘔吐型中毒一般在進食後1-5小時出現症狀,主要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型中毒一般在進食後8-16小時出現症狀,主要有腹痛、腹瀉。預後較好。
(二)預防措施
1.嚴格食品的采購關。禁止采購腐敗變質、油脂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狀異常的食品以及未經獸醫衛生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肉類及其製品(包括病死牲畜肉)。
2.注意食品的貯藏衛生,防止塵土、昆蟲、鼠類等動物及其他不潔物污染食品。
3.食堂從業人員每年必須進行健康檢查。凡患有痢疾、傷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包括病原攜帶者),活動性肺結核,化膿性或者滲出性皮膚病以及其他有礙食品衛生的疾病的,不得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4.食堂從業人員有皮膚潰破、外傷、感染、腹瀉症狀等不要帶病加工食品。
5.食堂從業人員工作前、處理食品原料後、便後用肥皂及流動清水洗手。
6.加工食品的工具、容器等要做到生熟分開。加工後的熟製品應當與食品原料或半成品分開存放,半成品應當與食品原料分開存放。
7.加工食品必須做到燒熟熟透,需要熟制加工的大塊食品,其中心溫度不低於70℃。
8.剩餘食品必須冷藏,冷藏時間不得超過24小時,在確認沒有變質的情況下,必須經高溫徹底加熱後,方可食用。
9.帶奶油的糕點及其他奶製品要低溫保藏。
10.儲存食品要在5。C以下。若做到避光、斷氧,效果更佳。生、熟食品分開儲存。
二、化學性食物中毒
化學性食物中毒是指誤食有毒化學物質,如鼠葯、農葯、亞硝酸鹽等,或食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發病率和病死率均比較高。
毒鼠強中毒:毒鼠強毒性極大,對人致死量5—12毫克。一般在誤食10-30分鍾後出現中毒症狀。輕度中毒表現頭痛、頭暈、乏力、惡心、嘔吐、口唇麻木、酒醉感。重度中毒表現突然暈倒,癲癇樣大發作,發作時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小便失禁、意識喪失。
亞硝酸鹽中毒:俗稱「工業用鹽」。攝入亞硝酸鹽0.2-0.5克就可以引起食物中毒,3克可導致死亡。發病急,中毒表現為口唇、舌尖、指尖青紫等缺氧症狀,重者眼結膜、面部及全身皮膚青紫。自覺症狀有頭暈、頭痛、無力、心率快等。
預防措施:
1.嚴禁食品貯存場所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個人生活物品。鼠葯、農葯等有毒化學物要標簽明顯,存放在專門場所並上鎖。
2.不隨便使用來源不明的食品或容器。
3.蔬菜加工前要用清水浸泡5-10分鍾後,再用清水反復沖洗。一般要洗三遍,溫水效果更好。
4.水果宜洗凈後削皮食用。
5.手接觸化學物後要徹底洗手。
6.加強亞硝酸鹽的保管,避免誤作食鹽或鹼麵食用。
7.苦井水勿用於煮粥,尤其勿存放過夜。
8.食堂應建立嚴格的安全保衛措施。嚴禁非食堂工作人員隨意進入學校食堂的食品加工操作間及食品原料存放間。廚房、食品加工間和倉庫要經常上鎖,防止壞人投毒。
三、有毒動植物中毒
有毒動植物中毒是指誤食有毒動植物或攝入因加工、烹調方法不當未除去有毒成分的動植物食物引起的中毒。發病率較高,病死率因動植物種類而異。
近幾年學校常見的集體有毒動植物中毒有四季豆中毒、生豆漿中毒、發芽馬鈴薯中毒等。因學生誤食有毒動植物導致的中毒有河豚魚中毒、毒蕈中毒、蓖麻籽中毒、馬桑果中毒等。
1.四季豆中毒
未熟四季豆含有的皂貳和植物血凝素可對人體造成危害,如進食未燒透的四季豆可導致中毒。
一般在進食未燒透的四季豆後1-5小時出現症狀,主要惡心、嘔吐、胸悶、心慌、出冷汗、手腳發冷、四肢麻木、畏寒等,一般病程短,恢復快,預後良好。
預防措施:烹調時先將四季豆放入開水中燙煮10分鍾以上再炒。
2.生豆漿中毒
生大豆中含有一種胰蛋白酶抑制劑,進入機體後抑制體內胰蛋白酶的正常活性,並對胃腸有刺激作用。
進食後0.5-1小時出現症狀。主要有惡心、嘔吐、腹痛、腹脹和腹瀉等。一般無須治療,很快可以自愈。
預防措施:將豆漿徹底煮開後飲用。生豆漿燒煮時將上涌泡沫除凈,煮沸後再以文火維持煮沸5分鍾左右。
3.發芽馬鈴薯中毒
馬鈴薯發芽或部分變綠時,其中的龍葵鹼大量增加,烹調時又未能去除或破壞掉龍葵鹼,食後發生中毒。尤其是春末夏初季節多發。
一般在進食後10分鍾至數小時出現症狀。先有咽喉抓癢感及灼燒感,上腹部灼燒感或疼痛,其後出現胃腸炎症狀,劇烈嘔吐、腹瀉。此外,還可出現頭暈、頭痛、輕度意識障礙、呼吸困難。重者可因心臟衰竭、呼吸中樞麻痹死亡。
預防措施:馬鈴薯應低溫貯藏,避免陽光照射,防止生芽;不吃生芽過多、黑綠色皮的馬鈴薯;生芽較少的馬鈴薯應徹底挖去芽的芽眼,並將芽眼周圍的皮削掉一部分。這種馬鈴薯不易炒吃,應煮、燉、紅燒吃。烹調時加醋,可加速破壞龍葵鹼。
4.河豚魚中毒
河豚魚的某些臟器及組織中均含河豚毒素,其毒性穩定,經炒煮、鹽淹和日曬等均不能被破壞。
誤食後10分鍾至3小時出現症狀。主要表現為感覺障礙,癱瘓,呼吸衰竭等。死亡率高。
預防措施:加強宣傳教育,防止誤食。
5.毒蕈(有毒蘑菇)中毒
我國有可食蕈300餘種,毒蕈80多種,其中含劇毒素的有10多種。常因誤食而中毒,夏秋陰雨季節多發。
一般在誤食後0.5-6小時出現症狀。胃腸炎型中毒主要表現為惡心、劇烈嘔吐、腹痛、腹瀉等,病程短,預後良好;神經精神型中毒主要症狀有幻覺、狂笑、手舞足蹈、行動不穩等,也可有多汗、流涎、脈緩、瞳孔縮小等,病程短,無後遺症;溶血型中毒發病3-4天出現黃疸、血尿、肝脾腫大等溶血症狀,死亡率高。
預防措施:加強宣教,防止誤食。
6.蓖麻籽中毒
蓖麻籽含蓖麻毒素、蓖麻鹼和蓖麻血凝素3種毒素,以蓖麻毒素毒性最強,1mg蓖麻毒素或160mg蓖麻鹼可致成人死亡,兒童生食1-2粒蓖麻籽可致死,成人生食3-12粒可導致嚴重中毒或死亡。
食用蓖麻籽的中毒症狀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出血,嚴重的可出現脫水、休克、昏迷、抽風和黃疸,如救治不及時,2-3天出現心力衰竭和呼吸麻痹。目前對蓖麻毒素無特效解毒葯物。
蓖麻籽無論生熟都不能食用。但由於蓖麻籽外觀漂亮飽滿,易被兒童誤食。
預防措施:加強宣傳教育,防止誤食。
7.馬桑果
馬桑果,又名毒空木、馬鞍子、黑果果、扶桑等。馬桑果有毒,其有毒成分為馬桑內酯、吐丁內酯等。
誤食後0.5-3小時出現頭痛、頭昏、胸悶、惡心、嘔吐、腹痛等,常可自行恢復。嚴重者遍身發麻、心跳變慢、血壓上升、瞳孔縮小、呼吸增快、反射增強,常突然驚叫一聲,隨即昏倒,接著出現陣發性抽搐。嚴重者可於多次反復發作性驚厥後終於呼吸停止。一次服大量者可由於迷走神經中樞過度興奮而致心搏驟停。
因外形似桑椹,所以常被當作桑椹而誤食,許多小孩特別是農村的小孩在外玩耍時因採食而引起中毒。
預防措施:加強宣傳教育,防止誤食。

閱讀全文

與微生物常見疾病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