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微生物學中,病毒與細菌有什麼區別
細菌和病毒分屬於兩個物種,它們的區別和特性如下:
在繁衍時細菌主要採用二團結的辦法,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個變兩,兩變四的方式。病毒則必需侵入到宿主體內,應用宿主的合成機制來合成它們本人所需的蛋白質等物質來構建本人的「身體」。
總之,細菌是單細胞生物。在人體內適宜的條件下,如各種粘膜上就可能自我繁衍使人致病。只需改動細菌的繁衍條件就可能殺死細菌把病治好。而病毒則是非細胞微生物,缺乏完好的酶系統,不能獨立停止代謝活動,因此不能像細菌一樣停止自我繁衍。
㈡ 病毒和其他的微生物有什麼區別
病毒沒有細胞結構而且不能自己生產養料、不需要進行呼吸,有些微生物雖然是寄生類,但它是利用寄生得到的物質製造養料,病毒是侵染宿主細胞而利用它來製造病毒感染方式也與其他微生物不同,病毒是將核酸注入到寄主細胞而逆轉錄進行生命活動
㈢ 病毒區別於其他微生物的主要特徵是
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其他微生物都有細胞結構(雖然有些微生物的細胞結構也不太完善,如立克次氏體).
病毒組成簡單,只有內部的DNA(或RNA)和外面的保護性的外殼蛋白組成.而其他微生物組成復雜,具有細胞膜、細胞壁、DNA、RNA、線粒體等各種細胞器.
病毒不能自主生存和繁殖,必須藉助其他細胞或微生物才能繁殖.而其他微生物均能夠自主生存和繁殖.
㈣ 試述病毒有哪些不同於其他微生物之處
體積非常微小,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放大幾萬至幾十萬倍後方可觀察;結構簡單,無完整細胞結構,僅有一種核酸(RNA或DNA);嚴格的細胞內寄生性,只能在一定種類的活細胞中增殖;對抗生素不敏感,但對干擾素敏感。
【基本結構】有核心和衣殼,二者構成核衣殼。有的病毒核衣殼外有包膜和刺突,稱為包膜病毒;有的病毒核衣殼外則沒有包膜和刺突,這些沒有包膜的病毒稱為裸病毒。
①病毒核心:成分為核酸,病毒基因組,控制病毒的遺傳性狀。
②病毒衣殼:包繞在核酸外面的蛋白質外殼。具有抗原性,可以刺激機體發生免疫應答;具有保護核酸免受外界環境的破壞,比如核酸酶等;介導病毒進入宿主細胞。
③病毒包膜:病毒出芽釋放時從宿主細胞膜獲得,有些包膜表面有刺突。有包膜的病毒對脂溶劑敏感。
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和代謝系統,必須在活的易感細胞內進行增值,由宿主細胞為其提供酶系統、能量、原料、和生物合成的場所,以病毒的核酸為模板進行核酸復制和蛋白質合成,再裝配成子代病毒,稱病毒的復制(病毒獨有的增殖方式)。
【增殖條件】合適的宿主細胞、病毒進入細胞的能力(足夠)、宿主細胞狀態(生長良好、代謝旺盛)
【復制周期】吸附、穿入、脫殼、生物合成、組裝與成熟、釋放
㈤ 病毒與其它微生物在生理學特徵上有何不同
微生物生理學是微生物學的分支學科之一。它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態與發生、結構與功能、生長與繁殖、代謝與調控等的作用機理節。
㈥ 病毒與其他微生物相比有什麼特點
病毒和病毒以外的其他微生物的主要區別是,病毒沒有細胞結構,而病毒以外的其他微生物有細胞結構。
㈦ 細菌和病毒的特徵。
細菌和病毒區別較大,不僅僅是定義上,其實從大小,形狀,進化,生物活性,治療手段等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1、細菌
1.1定義:廣義的細菌即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類細胞核無核膜包裹,只存在稱作擬核區(nuclear region)(或擬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單細胞生物,包括真細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兩大類群。人們通常所說的即為狹義的細菌,狹義的細菌為原核微生物的一類,是一類形狀細短,結構簡單,多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廣、個體數量最多的有機體,是大自然物質循環的主要參與者。
1.2大小及分類
1.2.1大小
目前已知最小的細菌只有0.2微米長,因此大多隻能在顯微鏡下看到它們;而世界上最大的細菌可以用肉眼直接看見,有0.2-0.6毫米大,是一種叫納米比亞嗜硫珠菌的細菌。
1.2.1分類
細菌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分類。細菌具有不同的形狀。大部分細菌是如下三類:桿菌是棒狀;球菌是球形(例如鏈球菌或葡萄球菌);螺旋菌是螺旋形。另一類,弧菌,是逗號形。
細菌的結構十分簡單,原核生物,沒有膜結構的細胞器例如線粒體和葉綠體,但是有細胞壁。根據細胞壁的組成成分,細菌分為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來源於丹麥細菌學家漢斯·克里斯蒂安·革蘭,他發明了革蘭氏染色。
這是一般情況下細菌的結構
這是眾多細菌的形狀
1.3代謝特徵繁殖方式及進化
1.3.1代謝
細菌的營養方式有自養及異養,其中異養的腐生細菌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環能順利進行。部分細菌會進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轉換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細菌也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包括肺結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細菌所引發。然而,人類也時常利用細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釀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在生物科技領域中,細菌有也著廣泛的運用。
1.3.2繁殖
細菌以無性方式進行繁殖,最主要的方式是以二分裂法這種無性繁殖的方式:一個細菌細胞細胞壁橫向分裂,形成兩個子代細胞,在分裂的時候可以產生遺傳重組。單個細胞也會通過如下幾種方式發生遺傳變異:突變(細胞自身的遺傳密碼發生隨機改變),轉化(無修飾的DNA從一個細菌轉移到溶液中另一個細菌中,並成功整合到該細菌DNA或質粒上,使之具有新的特徵),轉染(病毒的或細菌的DNA,或者兩者的DNA,通過噬菌體這種載體轉移到另一個細菌中),細菌接合(一個細菌的DNA通過兩細菌間形成的特殊的蛋白質結構,接合菌毛,轉移到另一個細菌)。細菌可以通過這些方式獲得基因片段,通過分裂,將重組的基因組傳給後代。許多細菌都含有異源的DNA片段。
當細菌處於溫度、濕度、空氣、營養等豐富的環境中時,會快速繁殖,呈指數級增長,可以形成肉眼可見的集合體,例如菌落(colony)。
有些細菌可以形成芽孢結構,芽孢能夠耐受高溫、乾旱、強輻射等極端惡劣,有利於其度過嚴峻的環境,保持自身的延續。
1.3.3進化(演化)
現今的細菌是從40億年前的單細胞生物演化而來。在此後的30億年間,細菌和古細菌都是主要的生物。雖然細菌有化石存在,如疊層石等,但這些化石缺乏有效的形態學證據,很難與現生的細菌共同建構出細菌的演化史。幸運的是,日益成熟的基因定序技術讓我們有機會建立演化的樹狀圖,這些研究使我們明了了細菌演化的第一次大分歧是在真核及原核之間
之後,細菌又發生了第二次的劇烈演化,有一部分的古細菌與其他細菌內共生,成為了現今真核生物的祖先。真核生物的祖先吞下了一種α-變形菌門的細菌,成為後來的線粒體,或是氫酶體。之後,有些已經擁有線粒體的生物,吞下了類似藍菌類的生物,形成了後來的葉綠體,這一支後來演化成了藻類和植物。另外,有些藻類還有可能再吞入其他藻類進行內共生,此現象稱為二次內共生。
1.4治療手段及頑強程度
1.4.1治療手段
很多治病細菌均可通過抗生素治療,現階段人類經常用的青黴素,頭孢類,萬古黴素,紅黴素,四環素……都屬於抗生素類
1.4.2頑強程度(適應環境的能力)
細菌耐高溫,耐高壓,耐鹽鹼(嗜鹽菌),對於極端惡劣環境適應能力極強,有人發現火山口,海底熱泉附近都有細菌存在,細菌分布極為廣泛,從大氣層上界到海底均有分布。甚至外太空及外星球都有細菌分布。一般來說滅菌徹底要這樣做:在121攝氏度,0.1兆帕的環境下滅菌21分鍾才能殺死細菌芽孢,或者直接在火焰上炙烤才能徹底滅菌。
2、病毒
2.1病毒的定義
病毒(virus)是由一個核酸分子(DNA或RNA)與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形態,靠寄生生活的介於生命體及非生命體之間的有機物種,它既不是生物亦不是非生物,目前不把它歸於五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菌物、植物和動物)之中。
看見了吧,這是比較科學的病毒的定義,病毒是不是生物還沒確定!
另外該定義來自維基網路,是比較老的定義,現在人們已經發現了只有蛋白質的病毒種類——朊病毒。
2.2大小形狀及分類
2.2.1大小
大多數病毒的直徑在10-300納米(nm)。一些絲狀病毒的長度可達1400nm,但其寬度卻只有約80nm。大多數的病毒無法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到,而掃描或透射電子顯微鏡是觀察病毒顆粒形態的主要工具,常用的染色方法為負染色法。病毒比細菌小多了。二者相差約1000倍。
這是正在感染的噬菌體(病毒的一種),看得出來,就是戰斗機和航母的差別。(實際比這還要大)。
2.2.2形狀(具體不再詳述,看看圖吧)
2.2.2.1螺旋形
2.2.2.2正十二面體
大多數動物病毒
2.2.2.3包膜型
流感,HIV,帶狀皰疹
2.2.2.4復合型
噬菌體
一個典型的有尾噬菌體的結構:①頭部,②尾部,③核酸,④頭殼,⑤頸部,⑥尾鞘,⑦尾絲,⑧尾釘,⑨基板
2.2.3分類
按照感染源不同分為:
2.2.3.1、DNA病毒
以單鏈或雙鏈DNA為基礎加蛋白質外殼組成的病毒,如天花,登革熱
2.2.3.2、RNA病毒
以單鏈或雙鏈RNA為基礎加蛋白質外殼組成的病毒,如煙草花葉,HIV
2.2.3.3、蛋白質病毒
只有蛋白質為基礎,如朊病毒
2.2.3.4、純感染性RNA
後來人們發現某些裸露的小片段RNA也有感染能力,後來發明了RNAi
還有其它分類方法,參見《微生物學》沈萍著
2.3進化(演化)
對於病毒是如何演化或者說進化而來的,科學界存在廣泛爭議,甚至對於病毒是否能歸為生物也說法不一,目前有代表的假說認為:(只是假說,沒有事實證據或證據很少)
逆向理論(Regressive theory):病毒可能曾經是一些寄生在較大細胞內的小細胞。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在寄生生活中非必需的基因逐漸丟失。這一理論的證據是,細菌中的立克次氏體和衣原體就像病毒一樣,需要在宿主細胞內才能復制;而它們缺少了能夠獨立生活的基因,這很可能是由於寄生生活所導致的。這一理論又被稱為退化理論(degeneracy theory)。
細胞起源理論(有時也稱為漂盪理論):一些病毒可能是從較大生物體的基因中「逃離」出來的DNA或RNA進化而來的。逃離的DNA可能來自質粒(可以在細胞間傳遞的裸露DNA分子)或轉座子(可以在細胞基因內不同位置復制和移動的DNA片斷,曾被稱為「跳躍基因」,屬於可移動遺傳元件)。轉座子是在1950年由巴巴拉·麥克林托克在玉米中發現的。
共進化理論:病毒可能進化自蛋白質和核酸復合物,與細胞同時出現在遠古地球,並且一直依賴細胞生命生存至今。
看見了吧,連病毒怎麼來的都不知道。病毒起源於何時尚不清楚,因為病毒不形成化石,也就沒有外部參照物來研究其進化過程,同時病毒的多樣性顯示它們的進化很可能是多條線路的而非單一的。 分子生物學技術是目前可用的揭示病毒起源的方法;但這些技術需要獲得遠古時期病毒DNA或RNA的樣品,而目前儲存在實驗室中最早的病毒樣品也不過90年。
另外關於命名也沒有細菌系統:
病毒的命名並無絕對的規則,常依病毒的型態、感染對象、最初發現地點。例如感染動植物的病毒可能依感染的對象、病徵來命名,例如麻疹病毒、狂犬病毒,以發現地點命名的包括埃博拉病毒。噬菌體的命名常依實驗室內編號命名,例如T1噬菌體。
2.4繁殖(增殖)方式
由於病毒是非細胞的,無法通過細胞分裂的方式來完成數量增長;它們是利用宿主細胞內的代謝工具來合成自身的拷貝,並完成病毒組裝。病毒並不是嚴格生物學意義上的繁殖,而且每次釋放個體數量巨大,故而稱其為——增殖。不同的病毒之間生命周期的差異很大,但大致可以分為六個階段:附著,入侵,脫殼,合成,組裝,釋放。詳細不再贅述,前面已有人回答。
2.5頑強程度
因為就是蛋白質等大分子,所以體外很脆弱,怕熱不怕冷,怕濕不怕干,一般55~60攝氏度,加熱1~3分病毒就會變性死亡(參考煮雞蛋,雞蛋清變性),表面活性劑(洗衣粉),氧化劑(84消毒液)亦能有效抑制或殺死病毒。一般病毒可保存於零下196度的液氮環境中,數年後依然有感染能力。濕度達到50%~60%基本病毒就會被水氣沉降。所以冬天下場雪流感就少很多,乾冷就容易爆發流感。
2.6治療手段
2.6.1絕大多數病毒的感染我們束手無策!
2.6.2已知的有效手段
2.6.2.1鹽酸嗎啉胍(病毒靈)
本品能抑制病毒的DNA和RNA聚合酶,從而抑制病毒繁殖。在人胚腎細胞上,1%濃度對DNA病毒(腺病毒,皰疹病毒)和RNA病毒(埃可病毒)都有明顯抑製作用,對病毒增殖周期各個階段均有抑製作用。對游離病毒顆粒無直接作用。
2.6.2.2利巴韋林(病毒唑)
利巴韋林為合成的核苷類抗病毒葯。利巴韋林對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具有選擇性抑製作用。利巴韋林是一種前體葯物 ,當微生物遺傳載體類似於嘌呤RNA的核苷酸時,它會干擾病毒復制所需的RNA的代謝。它究竟如何影響病毒的復制,尚不清楚。
看見了吧,基本都是抑制,根本就不能幹掉!還有過程不明。
PS:為什麼感冒輸液能好?
細菌病毒經常組團到來,感冒其實是復合感染。抗生素幹掉了細菌,幫您節約了彈葯,抗體自己幹掉了病毒。自身抗體是幹掉病毒的唯一有效途徑!
PS:感冒吃葯有什麼用?
相當於暫時性吸毒,緩解各種症狀,使你不那麼痛苦!我沒危言聳聽!鹽酸布洛偽麻片(康泰克)本質是神馬?就是大麻(類似物)!磷酸可待因本質是神馬?就是海洛因(不成熟提取物)!只不過量少罷了。甘草片是神馬?阿片粉,本質就是大煙粉!所謂止咳緩解鼻塞的道理明白了吧~
3、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
其實除了細菌和病毒還有一些介於二者之間無法歸類的原核生物,有時他們的致病性一點兒也不比二者差。
支原體:支原體是1898年Nocard等發現的一種類似細菌但不具有細胞壁的原核微生物,能在無生命的人工培養基上生長繁殖,直徑50-300nm,能通過細菌濾器。過去曾稱之為類胸膜肺炎微生物(pleuropneumonia-like organism,PPLO)。1967年正式命名為支原體。
支原體(mycoplasma):又稱霉形體,為目前發現的最小的最簡單的原核生物。基因數量為480。支原體細胞中唯一可見的細胞器是核糖體(支原體是原核細胞,原核細胞的細胞器只有核糖體)。
衣原體:衣原體為革蘭氏陰性病原體,是一類能通過細菌濾器、在細胞內寄生、有獨特發育周期的原核細胞性微生物。過去認為是病毒,現認為是介於立克次體和病毒之間的微生物。衣原體廣泛寄生於人類、鳥類及哺乳動物。能引起人類疾病的有沙眼衣原體、肺炎衣原體、鸚鵡熱肺炎衣原體。
立克次氏體:
1909年,美國病理學家霍華德·泰勒·立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s)(1871-1910年)首次發現洛基山斑疹傷寒的獨特病原體並被它奪取生命,故名。
+++++++++++++
參考
微生物學是一門很廣博的知識學科,前面是最簡單的概括。
維基網路相關詞條
《微生物學》沈萍著
《伯傑氏鑒定細菌學手冊》(1923年第1版,後於1925、1930、1934、1939、1948、1957、1974年相繼出版了第2至第8版,每個版本都反映了當時細菌學發展的新成就。其中第8版有美、英、德、法等14個國家的細菌學家參加了編寫工作,對系統內的每一屬和種都做了較詳細的屬性描述。近年來,由於細胞學、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滲透,大大促進了細菌分類學的發展,使分類系統與真正反映親緣關系的自然體系日趨接近。第8版(1984,1986)中實質性的變化,象徵著細菌分類學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第一,手冊更名,原書名為《伯傑氏鑒定細菌學手冊》(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第8版由於內容增加,范圍擴大,提高了手冊的實用性,同時指出各類細菌間的關系,所以改名為《伯傑氏系統細菌學手冊》;第二,由1卷分成4卷,這是考慮到能及時反映新進展和使用者的方便;第三,細菌在生物界的地位,8、9版間無變動,但它們的高級分類單位有很大變化(見下表),尤其嗜鹽細菌和產甲烷細菌,根據胞壁分析和DNA序列分折,另列疵壁菌門,古細菌綱;第四,趨近自然體系,在各級分類單位中全面應用核酸研究;在表型特徵的基礎上,以DNA資料給予決定性的判斷。使人為的分類體系過渡到自然體系的理想進一步付諸實現。)
㈧ 病毒與其他微生物相比有什麼特點
病毒與其他微生物相比,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只是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核酸組成。
病毒是一種非細胞生命形態,它由一個核酸長鏈和蛋白質外殼構成,病毒沒有自己的代謝機構,沒有酶系統。因此病毒離開了宿主細胞,就成了沒有任何生命活動、也不能獨立自我繁殖的化學物質。一旦進入宿主細胞後,它就可以利用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以及復制、轉錄和轉譯的能力,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遺傳信息產生和它一樣的新一代病毒。
下面是一種病毒的結構圖:
㈨ 病毒是一類什麼樣的微生物它與一般生物相比有什麼特點
病毒是沒有細胞結構,專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體內,可通過細菌過濾器,大小在0.2微米以下的超微小微生物。
特點:大小在0.2微米以下,故在光學顯微鏡下看不見,你必須在電子顯微鏡下方可合成蛋白質的機構——核糖體,也沒有合成細胞物質和繁殖所必備的酶系統,不具獨立的代謝能力,必須專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細胞內,依靠宿主細胞合成病毒的化學組成和繁殖新個體。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細胞內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然而,在宿主體外卻呈現不具生命特徵的大分子物質,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潛在能力,一旦重新進入活的宿主細胞內又具有生命特徵,重新感染新的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