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生物肽的功效與作用是什麼
生物活性多肽:具有代謝和生理調節、易消化吸收、有促進免疫、調節激素、抑菌等功能。
肽是人體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須的表現形式,人體吸收蛋白質的形式是以小肽的形式吸收,肽能直接進入細胞膜,和細胞膜結合,形成抗體。提高人體抗病毒的能力。
功效:活性肽具有人體代謝和生理調節功能,易消化吸收,有促進免疫、激素、酶抑制劑、抗菌、抗病毒、降血脂等功效,食用安全性及高,是當前國際食品界最熱門的研究課題和極具發展前景的功能因子。
(1)什麼是脂肪轉移生物肽擴展閱讀:
生物活性肽對生物機體的生命活動有益或是具有生理作用的肽類化合物, 是一類相對分子質量小於6000Da , 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的多肽。
其分子結構復雜程度不一,是介於氨基酸與蛋白質之間的分子聚合物,小至由兩個氨基酸組成,大至由數十個氨基酸通過肽鍵連接而成,而且這些多肽可通過磷酸化、糖基化或醯基化而被修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生物活性肽
② 傣族俏的
減月巴原理
1、加大脂肪消耗:它所含的綠茶素、脂肪轉移生物肽、可迅速激活腎上腺素加大脂肪消耗,分解燃燒大量的脂肪。
2、阻止脂肪吸收:所含的膳食纖維、與食物中的脂肪相結合成不易吸收的復合物,通過腸胃蠕動排除體外,減少食物中的脂肪被人體吸收利用造成脂肪堆積。
3、加速分解:甲殼素可促進腺體分解酶的活性,尤其對分解腰、肚腩、臀部的效果更明顯。
4、排毒、美容:服用它不會出現頭暈、委靡、皮膚變差的現象,因為紅色膠囊中含有大量的枸杞和緩解便秘,排毒,美容滋養皮膚等保健功效的。
③ 高中生物關於脂肪的問題
【脂肪的概念】
脂類是油、脂肪、類脂的總稱。食物中的油脂主要是油和脂肪,一般把常溫下是液體的稱作油,而把常溫下是固體的稱作脂肪。脂肪所含的化學元素主要是C、H、O。
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組成的三醯甘油酯,其中甘油的分子比較簡單,而脂肪酸的種類和長短卻不相同。因此脂肪的性質和特點主要取決於脂肪酸,不同食物中的脂肪所含有的脂肪酸種類和含量不一樣。自然界有40多種脂肪酸,因此可形成多種脂肪酸甘油三酯。脂肪酸一般由4個到24個碳原子組成。脂肪酸分三大類: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
脂肪在多數有機溶劑中溶解,但不溶解於水。
【脂類的分類】
脂肪是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組成的甘油三酯。
(1)中性脂肪:即甘有三脂,是豬油,花生油,豆油,菜油,芝麻油的主要成分
(2)類脂包括磷脂:卵磷脂、腦磷脂、肌醇磷脂。
糖脂:腦苷脂類、神經節昔脂。
脂蛋白:乳糜微粒、極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類固醇:膽固醇、麥角因醇、皮質甾醇、膽酸、維生素D、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
在自然界中,最豐富的是混合的甘油三酯,在食物中占脂肪的98%,在身體中占如%以上。所有的細胞都含有磷脂,它是細胞膜和血液中的結構物,在腦、神經、肝中含量特別高,卵磷脂是膳食和體內最豐富的磷脂之一。四種脂蛋白是血液中脂類的主要運輸工具。
【脂肪的生物功能】
脂類是指一類在化學組成和結構上有很大差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特性,即不溶於水而易溶於乙醚、氯仿等非極性溶劑中的物質。通常脂類可按不同組成分為五類,即單純脂、復合脂、萜類和類固醇及其衍生物、衍生脂類及結合脂類。
脂類物質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脂肪是生物體的能量提供者。
脂肪也是組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如磷脂是構成生物膜的重要組分,油脂是機體代謝所需燃料的貯存和運輸形式。脂類物質也可為動物機體提供溶解於其中的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維生素。某些萜類及類固醇類物質如維生素A、D、E、K、膽酸及固醇類激素具有營養、代謝及調節功能。有機體表面的脂類物質有防止機械損傷與防止熱量散發等保護作用。脂類作為細胞的表面物質,與細胞識別,種特異性和組織免疫等有密切關系。
概括起來,脂肪有以下幾方面生理功能:
1. 生物體內儲存能量的物質並供給能量 1克脂肪在體內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並產生38KJ(9Kcal)能量,比1克蛋白質或1克碳水化合物高一倍多。
2. 構成一些重要生理物質,脂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 是人體內的三大組成部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之一。 磷脂、糖脂和膽固醇構成細胞膜的類脂層,膽固醇又是合成膽汁酸、維生素D3和類固醇激素的原料。
3. 維持體溫和保護內臟、緩沖外界壓力 皮下脂肪可防止體溫過多向外散失,減少身體熱量散失, 維持體溫恆定。也可阻止外界熱能傳導到體內,有維持正常體溫的作用。內臟器官周圍的脂肪墊有緩沖外力沖擊保護內臟的作用。減少內部器官之間的摩擦 。
4. 提供必需脂肪酸。
5. 脂溶性維生素的重要來源 魚肝油和奶油富含維生素A、D,許多植物油富含維生素E。脂肪還能促進這些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6.增加飽腹感 脂肪在胃腸道內停留時間長,所以有增加飽腹感的作用。
【脂肪的生物降解】
在脂肪酶的作用下,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甘油經磷酸化和脫氫反應,轉變成磷酸二羥丙酮,納入糖代謝途徑。脂肪酸與ATP和CoA在脂醯CoA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脂醯CoA。脂醯CoA在線粒體內膜上肉毒鹼:脂醯CoA轉移酶系統的幫助下進入線粒體襯質,經β-氧化降解成乙醯CoA,在進入三羧酸循環徹底氧化。β-氧化過程包括脫氫、水合、再脫氫和硫解四個步驟,每次β-氧化循環生成FADH2、NADH、乙醯CoA和比原先少兩個碳原子的脂醯CoA。此外,某些組織細胞中還存在α-氧化生成α羥脂肪酸或CO2和少一個碳原子的脂肪酸;經ω-氧化生成相應的二羧酸。
萌發的油料種子和某些微生物擁有乙醛酸循環途徑。可利用脂肪酸β-氧化生成的乙醯CoA合成蘋果酸,為糖異生和其它生物合成提供碳源。乙醛酸循環的兩個關鍵酶是異檸檬酸裂解酶和蘋果酸合成酶前者催化異檸檬酸裂解成琥珀酸和乙醛酸,後者催化乙醛酸與乙醯CoA生成蘋果酸。
【脂肪的生物合成】
脂肪的生物合成包括三個方面:飽和脂肪酸的從頭合成,脂肪酸碳鏈的延長和不飽和脂肪酸的生成。脂肪酸從頭合成的場所是細胞液,需要CO2和檸檬酸的參與,C2供體是糖代謝產生的乙醯CoA。反應有二個酶系參與,分別是乙醯CoA羧化酶系和脂肪酸合成酶系。首先,乙醯CoA在乙醯CoA羧化酶催化下生成,然後在脂肪酸合成酶系的催化下,以ACP作醯基載體,乙醯CoA為C2受體,丙二酸單醯CoA為C2供體,經過縮合、還原、脫水、再還原幾個反應步驟,先生成含4個碳原子的丁醯ACP,每次延伸循環消耗一分子丙二酸單醯CoA、兩分子NADPH,直至生成軟脂醯ACP。產物再活化成軟脂醯CoA,參與脂肪合成或在微粒體系統或線粒體系統延長成C18、C20和少量碳鏈更長的脂肪酸。在真核細胞內,飽和脂肪酸在O2的參與和專一的去飽和酶系統催化下,進一步生成各種不飽和脂肪酸。高等動物不能合成亞油酸、亞麻酸、花生四烯酸,必須依賴食物供給。
3-磷酸甘油與兩分子脂醯CoA在磷酸甘油轉醯酶作用下生成磷脂酸,在經磷酸酶催化變成二醯甘油,最後經二醯甘油轉醯酶催化生成脂肪。
【脂肪的供給量和來源】
脂肪的供給量
脂肪無供給量標准。不同地區由於經濟發展水平和飲食習慣的差異,脂肪的實際攝入量有很大差異。我國營養學會建議膳食脂肪供給量不宜超過總能量的30%,其中飽和、單不飽和、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應為1:1:1。亞油酸提供的能量能達到總能量的1%~2%即可滿足人體對必需脂肪酸的需要。
脂肪的來源
脂肪的主要來源是烹調用油脂和食物本身所含的油脂。表5是幾種食物中的脂肪含量。從下表內的數字可見,果仁脂肪含量最高,各種肉類居中,米、面、蔬菜、水果中含量很少。
【脂肪營養價值的評定】
營養學上根據以下三項指標評價一種脂肪的營養價值:
1. 消化率 一種脂肪的消化率與它的熔點有關,含不飽和脂肪酸越多熔點越低,越容易消化。因此,植物油的消化率一般可達到100%。動物脂肪,如牛油、羊油,含飽和脂肪酸多,熔點都在40℃以上,消化率較低,約為80%~90%。
2. 必需脂肪酸含量 植物油中亞油酸和亞麻酸含量比較高,營養價值比動物脂肪高。
3. 脂溶性維生素含量 動物的貯存脂肪幾乎不含維生素,但肝臟富含維生素A和D,奶和蛋類的脂肪也富含維生素A和D。植物油富含維生素E。這些脂溶性維生素是維持人體健康所必需的。
【脂肪有關疾病】
脂肪肝是肝臟內的脂肪含量超過肝臟重量(濕重)的5%。近幾年來,脂肪肝發病率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已成為一種臨床常見病。
【脂肪的測定方法】
第一法 索氏抽提法
1 原理
樣品用無水乙醚或石油醚等溶劑抽提後,蒸去溶劑所得的物質,在食品分析上稱為脂肪或粗脂肪。因為除脂肪外,還含色素及揮發油、蠟、樹脂等物。抽提法所測得的脂肪為游離脂肪。
2 試劑
2.1 無水乙醚或石油醚。
2.2 海砂:食品中水分的測定
3 儀器
索氏提取器。
4 操作方法
4.1 樣品處理
4.1.1 固體樣品:精密稱取2~5g(可取測定水分後的樣品),必要時拌以海砂,全部移入濾紙筒內。
4.1.2 液體或半固體樣品:稱取5.0~10.0g,置於蒸發皿中,加入海砂約20g於沸水浴上蒸干後,再於95~105℃乾燥,研細,全部移入濾紙筒內。蒸發皿及附有樣品的玻棒,均用沾有乙醚的脫脂棉擦凈,並將棉花放入濾紙筒內。
4.2 抽提
將濾紙筒放入脂肪抽提器的抽提筒內,連接已乾燥至恆量的接受瓶,由抽提器冷凝管上端加入無水乙醚或石油醚至瓶內容積的2/3處,於水浴上加熱,使乙醚或石油醚不斷迴流提取,一般抽取6~12h。
4.3 稱量
取下接受瓶,回收乙醚或石油醚,待接受瓶內乙醚剩1~2mL時在水浴上蒸干,再於,95~105℃乾燥2h,放乾燥器內冷卻0.5h後稱量。
4.4 計算
m1-m0
X = ——————— × 100
m2
式中,X--樣品中脂肪的含量,%;
m1--接受瓶和脂肪的質量,g;
m0--接受瓶的質量,g;
m2--樣品的質量(如是測定水分後的樣品,按測定水分前的質量計),g。
第二法 酸水解法
1 原理
樣品經酸水解後用乙醚提取,除去溶劑即得游離及結合脂肪總量。
2 試劑
2.1 鹽酸
2.2 95%乙醇。
2.3 乙醚。
2.4 石油醚。
3 儀器
100mL具塞刻度量筒。
4 操作方法
4.1 樣品處理
4.1.1 固體樣品:精密稱取約2g,置於50mL大試管內,加8mL水,混勻後再加10mL鹽酸。
4.1.2 液體樣品:稱取10.0g,置於50mL大試管內,加10mL鹽酸。
4.2 將試管放入70~80℃水浴中,每隔5~10min以玻璃棒攪拌一次,至樣品消化完全為
止,約40~50min。
4.3 取出試管,加入10mL乙醇,混合。冷卻後將混合物移於100mL具塞量筒中,以25mL乙
醚分次洗試管,一並倒入量筒中。待乙醚全部倒入量筒後,加塞振搖1min,小心開塞,放
出氣體,再塞好,靜置12min,小心開塞,並用石油醚-乙醚等量混合液沖洗塞及筒口附著
的脂肪。靜置10~20min,待上部液體清晰,吸出上清液於已恆量的錐形瓶內,再加5mL乙
醚於具塞量筒內,振搖,靜置後,仍將上層乙醚吸出,放入原錐形瓶內。將錐形瓶置水浴
上蒸干,置95~l05℃烘箱中乾燥2h,取出放乾燥器內冷卻0.5h後稱量。
4.4 計算
【脂肪的臨床意義】
正常人每天從糞便中排出的脂肪占乾燥糞便量的10%~15%其中含有結合脂肪酸(5%~15%)、游離脂肪酸(5%~13%)、中性脂肪(1%~5%)正常乳兒的糞便較成人糞便中脂肪含量高50%,幼兒糞便中的脂肪含量也高30%,且以中性脂肪為主。 脂肪正常值: 約2~5g/24h 。
中性脂肪在顯微鏡下呈大小不一的光亮圓形小球狀腹瀉病人的糞便中的脂肪排出增多,鏡下超過6個脂肪滴/HP。當脂肪消化吸收不良時糞便中脂肪滴大量增多。
在阻塞性黃疸時因腸道中膽汁缺乏,有脂肪吸收障礙時,糞便中出現大量的脂肪酸。胰液分泌機能不全,致使消化功能障礙時,則糞便中可出現大量的中性脂肪(脂肪瀉)。
【脂肪過量表現】
脂肪攝入過量將產生肥胖,並導致一些慢性病的發生;膳食脂肪總量增加,還會增大某些癌症的發生幾率。
缺乏症
必需脂肪酸缺乏,可引起生長遲緩、生殖障礙、皮膚受損等;另外,還可引起肝臟、腎臟、神經和視覺等多種疾病。
食物來源
除食用油脂含約100%的脂肪外,含脂肪豐富的食品為動物性食物和堅果類。動物性食物以畜肉類含脂肪最豐富,且多為飽和脂肪酸;一般動物內臟除大腸外含脂肪量皆較低,但蛋白質的含量較高。禽肉一般含脂肪量較低,多數在10%以下。魚類脂肪含量基本在10%以下,多數在5%左右,且其脂肪含不飽和脂肪酸多。蛋類以蛋黃含脂肪最高,約為30%左右,但全蛋僅為10%左右,其組成以單不飽和脂肪酸為多。
除動物性食物外,植物性食物中以堅果類含脂肪量最高,最高可達50%以上,不過其脂肪組成多以亞油酸為主,所以是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重要來源。
④ 生物體內糖和脂肪是怎麼轉化的
多餘的糖能大量轉化為脂肪,而脂肪只有在糖大量消耗後才能少量的轉化為脂肪。
脂肪的生物合成包括三個方面:飽和脂肪酸的從頭合成,脂肪酸碳鏈的延長和不飽和脂肪酸的生成。脂肪酸從頭合成的場所是細胞液,需要CO2和檸檬酸的參與,C2供體是糖代謝產生的乙醯CoA。反應有二個酶系參與,分別是乙醯CoA羧化酶系和脂肪酸合成酶系。首先,乙醯CoA在乙醯CoA羧化酶催化下生成,然後在脂肪酸合成酶系的催化下,以ACP作醯基載體,乙醯CoA為C2受體,丙二酸單醯CoA為C2供體,經過縮合、還原、脫水、再還原幾個反應步驟,先生成含4個碳原子的丁醯ACP,每次延伸循環消耗一分子丙二酸單醯CoA、兩分子NADPH,直至生成軟脂醯ACP。產物再活化成軟脂醯CoA,參與脂肪合成或在微粒體系統或線粒體系統延長成C18、C20和少量碳鏈更長的脂肪酸。在真核細胞內,飽和脂肪酸在O2的參與和專一的去飽和酶系統催化下,進一步生成各種不飽和脂肪酸。高等動物不能合成亞油酸、亞麻酸、花生四烯酸,必須依賴食物供給。
3-磷酸甘油與兩分子脂醯CoA在磷酸甘油轉醯酶作用下生成磷脂酸,在經磷酸酶催化變成二醯甘油,最後經二醯甘油轉醯酶催化生成脂肪
脂肪的生物降解在脂肪酶的作用下,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甘油經磷酸化和脫氫反應,轉變成磷酸二羥丙酮,納入糖代謝途徑。脂肪酸與ATP和CoA在脂醯CoA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脂醯CoA。脂醯CoA在線粒體內膜上肉毒鹼:脂醯CoA轉移酶系統的幫助下進入線粒體襯質,經β-氧化降解成乙醯CoA,在進入三羧酸循環徹底氧化。β-氧化過程包括脫氫、水合、再脫氫和硫解四個步驟,每次β-氧化循環生成FADH2、NADH、乙醯CoA和比原先少兩個碳原子的脂醯CoA。此外,某些組織細胞中還存在α-氧化生成α羥脂肪酸或CO2和少一個碳原子的脂肪酸;經ω-氧化生成相應的二羧酸。
萌發的油料種子和某些微生物擁有乙醛酸循環途徑。可利用脂肪酸β-氧化生成的乙醯CoA合成蘋果酸,為糖異生和其它生物合成提供碳源。乙醛酸循環的兩個關鍵酶是異檸檬酸裂解酶和蘋果酸合成酶前者催化異檸檬酸裂解成琥珀酸和乙醛酸,後者催化乙醛酸與乙醯CoA生成蘋果酸。
⑤ 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是怎麼轉化的
1、糖類-->血糖(葡萄糖),主要用於氧化分解,過量轉化為糖原,再過量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也可將分解中間產物通過氨基轉換作用形成氨基酸——>蛋白質。
2、脂類在機體能量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氧化分解,或轉化為血糖(葡萄糖)。
3、蛋白質在機體能量供應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或病變情況下,氧化分解,轉化為糖類和脂肪,或者蛋白質攝取過多也會轉化為糖類和脂肪儲存起來。
(5)什麼是脂肪轉移生物肽擴展閱讀:
糖類(carbohydrate)是由C、H、O三種元素組成的生物大分子,可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等。
糖類是自然界中廣泛分布的一類重要的有機化合物。日常食用的蔗糖、糧食中的澱粉、植物體中的纖維素、人體血液中的葡萄糖等均屬糖類。糖類在生命活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一切生命體維持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植物中最重要的糖是澱粉和纖維素,動物細胞中最重要的多糖是糖原。
蛋白質是由C(碳)、H(氫)、O(氧)、N(氮)組成,一般蛋白質可能還會含有P(磷)、S(硫)、Fe(鐵)、Zn(鋅)、Cu(銅)、B(硼)、Mn(錳)、I(碘)、Mo(鉬)等。
這些元素在蛋白質中的組成百分比約為:碳50% 氫7% 氧23% 氮16% 硫0~3% 其他微量。
(1)一切蛋白質都含N元素,且各種蛋白質的含氮量很接近,平均為16%;
(2)蛋白質系數:任何生物樣品中每1g元N的存在,就表示大約有100/16=6.25g蛋白質的存在, 6.25常稱為蛋白質常數。
參考資料:網路-蛋白質
⑥ 生物多肽是做什麼用的
肽涉及人體的激素、神經、細胞生長和生殖各領域,其重要性在於調節體內各個系統和細胞的生理功能,激活體內有關酶系,促進中間代謝膜的通透性,或通過控制DNA轉錄或影響特異的蛋白合成,最終產生特定的生理效應。
肽是涉及人體內多種細胞功能的重要物質。肽可以合成細胞,並調節細胞的功能活動。肽在人體作為神經遞質,傳遞信息。肽可在人體作為運輸工具,將人體所食的各種營養物質與各種維生素、生物素、鈣及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輸送到人體各細胞、器官和組織。
(6)什麼是脂肪轉移生物肽擴展閱讀:
在不同的年齡時期,各種活性肽的分泌量也有很大差別,按分泌量劃分,人的一生一般可分為:
1、分泌充足期(25歲以前的青年期)這個時期內分泌量均衡、免疫功能強勁,人體一般不易出現疾病;
2、分泌不足期(失衡期)(30—50歲壯年和中年期)這一時期如果活性肽分泌不足或失衡會出現各種相關的亞健康狀態和輕微疾病症狀(40歲以上的人群常見);
3、分泌匱乏期(嚴重不足期)(50歲以上中年和老年期)這一時期嚴重如果活性肽嚴重不足和嚴重失衡,可能出現非常突出的衰老症狀,或會引起各種相關疾病發生(50歲以上人群比較明顯);
4、分泌終止期(衰老期),這一時期很短,由於控制人體內分泌的「司令官」活性肽不分泌或分泌減少,從而導致細胞功能衰退,引發器官功能衰竭和喪失,最後導致生命終結。
⑦ 脂肪瘤被神經線包住了.有什麼辦法解決
恕我直言 沒有一家能治好你的病 給你資料自己看 以下是簡介
生物肽涉及激素、神經、細胞生長、生殖 及排除毒性、重金屬各領域,其重要性在於調節體內各個系統器官和細胞。
生物肽的生理和葯理作用主要是啟動體內有關酶系,促進中間代謝膜的通透性,或通過控制DNA轉錄或翻譯而影響特異的蛋白合成,最終產生特定的生理效應或發揮其葯理作用。
生物肽在生物體內作為神經遞質,傳遞資訊;肽具有極強的活性和多樣性,可全面調節人體生理功能,增強人體生理活性。
日本東京大學名取俊二教授在小鼠身上腫瘤實驗中,驚奇地發現被注射生物肽免疫蛋白的小鼠身上腫瘤組織竟然有縮小並逐漸消失的跡象。
他平均每隔一天給腫瘤小鼠投用50微克的抗菌肽,結果給葯後的第20天腫瘤縮小到直徑8mm,30天後腫瘤完全消失。而沒有投用抗菌肽的小鼠,30天後腫瘤直徑為35mm。
同時發現其中所含的外源性凝集素能促進哺乳動物體內腫瘤細胞相互粘接並抑制其增殖。他們在用小白鼠做實驗的過程中發現,添加了這種外源性凝集素後,本來不會相互粘接的癌細胞相互粘接在一起,而細胞的增殖也得到抑制,這樣對腫瘤細胞的轉移便可起到抑製作用。
生物肽免疫蛋白營養活性源具有降低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脂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能提高NK細胞活性,巨噬細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數,對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均有增強作用;能抑制動物S180實體瘤的生長,延長EAC腹水瘤動物的平均生存時間。
天然免疫營養蛋白活性源具有輔助抑制腫瘤、免疫調節、調節血脂等保健作用。蛋白質成份中含有豐富的特徵蛋白及抗菌蛋白,包含:抗菌肽、外源性凝集素、免疫蛋白、彈力蛋白、金屬硫蛋白等等,為人體所需及珍貴的營養元素。
生物肽中的免疫蛋白,可有效增強人體免疫力,修復機體內環境,提高自身清除癌細胞能力,配合手術及放化療的治療,可以提高患者的耐受力,加快機體恢復,提高生活品質。
165例患者跟蹤資料統計報告2004年起,對165例腫瘤患者進行產品服用情況定期隨訪,統計資料如下:165例患者均為接受常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102例從手術、放化療結束時服用產品,63例在放化療期間就開始服用產品。
患者中男性72例,女性93例,最低年齡20歲,最高年齡85歲。其中肝癌12例,胃癌29例,腸癌35例,肺癌16例,乳腺癌34例,卵巢癌8例,宮頸癌3例,惡性淋巴癌7例,骨癌5例,鼻咽癌8例,膀胱癌3例,白血病1例,肉瘤4例。(患者中有39例服用前經診斷已發生轉移)。服用3年來,僅7例發生復發轉移,3年以上生存率高達98%。
現在只有這個葯能至你的病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⑧ 生物肽是什麼
肽是涉及生物體內多種細胞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質。生物體內已發現幾百種肽,是機體完成各種復雜的生理活性必不可少的參與者。所有細胞都能合成多肽物質,其功能活動也受多肽的調節。 肽涉及人的激素、神經、細胞生長和生殖各領域,其重要性在於調節體內各個系統和細胞的生理功能,激活體內有關酶系,促進中間代謝膜的通透性,或通過控制DNA轉錄影響特異的蛋白合成。最終產生特定的生理效應,或發揮其葯力作用。科學家把超過10個氨基酸的「牽手」稱之為多肽,而通過生物技術提取的肽通稱「生物活性肽」簡稱「活性肽」。
⑨ 生物多肽作用是什麼
活性多肽的作用是:參與了人體的生長發育和蛋白質、脂肪、糖三大物質的代謝,正是因為它在體內分泌量的增多或減少,控制著蛋白質的正常合成速度,質量,控制著細胞的正常復制和合成。常見作為細胞內部或細胞間傳輸化學信號的信使,調控細胞間或器官間的行動。包括神經、免疫、衰老等許多最新的研究方向都與小小的活性肽有關。
常見而重要的活性多肽包括:谷胱甘肽gsh、催產素、腦肽等等。
拓展資料
活性多肽又稱活性肽,指在生物體內有著特殊功能的肽。小到只含有兩個氨基酸,大到由上百個氨基酸組成。
活性肽廣泛分布於生物界。起著許多各種各樣的作用。常見作為細胞內部或細胞間傳輸化學信號的信使,調控細胞間或器官間的行動。包括神經、免疫、衰老等許多最新的研究方向都與小小的活性肽有關。
常見而重要的活性多肽包括:谷胱甘肽gsh、催產素、腦肽等等。
活性多肽是人體內的一種物質,它在人體內發揮著巨大而神奇的作用,它能促進細胞的分裂,調整細胞的新陳代謝,確保基因的表達和復制,保證細胞內蛋白質合成的數量、質量和速度處在正常狀態,提高蛋白質的合理利用率。進而控制人體的生長和發育,衰老與疾病。活性多肽,是人體細胞調理的總工程師
有人說,大自然最優美的作品是人的身體,而組成這一作品的是由成千上萬的用肉眼看不到的細胞,單個細胞並不存在智慧成分,但它們構成的生命為什麼卻能做出很復雜的事情呢?在這些數以億計的細胞之間存在著極其復雜的調控制機制。正是這個調控機制使得人體能夠用相對較少的細胞數量,以最佳的細胞搭檔和最精確的聯絡反饋方式演繹著大自然最精彩的樂章,而演奏這個精彩樂章的每一個音符就是有不同分子鏈組成的成千上萬的互相協調工作的活性肽。
在人體內所有的細胞以及由細胞組成的組織、器官都受活性肽的控制。它決定著人的長相和得什麼樣的疾病。活性肽控制著人體蛋白質的合成,而蛋白質是生命的表現形式。
參考資料:搜狗網路:活性多肽
⑩ 脂肪代謝的必要物質是什麼
脂肪俗稱油脂。按來源可分動物和植物油脂兩大類。按化學結構又可分為脂肪(亦稱中性脂肪)和類脂兩種。類脂包括磷脂、糖脂、固醇和固醇脂幾大類。
1、供給熱能。脂肪所含的碳和氫比碳水化合物多。因此在氧化時可釋入出較多熱量。1克脂肪可釋入9.3千卡的熱能,是營養素中產熱量最高的一種。
2、構成人體組織。脂肪中的磷脂和膽固醇是人體細胞的主要成分,腦細胞和神經細胞中含量最多。一些固醇則是製造體內固醇類激素的必需物質,如腎上腺皮質激素、性激素等。
3、供給必需脂肪酸。人體所需的必需脂肪酸是靠食物脂肪提供的。它主要用於磷脂的合成,是所有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保持皮膚微血管正常通透性,以及對精子形成,前列腺素的合成方面的作用等,都是必需脂肪酸的重要功能。
4、增加食慾,促進一些維生素的吸收。沒有脂肪或脂肪少的食物不好吃,脂肪性食物可增加風味,還可促進一些溶解在脂肪中的維生素A、D、E、K的吸收與利用。
5、調節體溫和保護內臟器官。脂肪大部分貯存在皮下,用於調節體溫,保護對溫度敏感的組織,防止熱能散失。脂肪分布填充在各內臟器官間隙中,可使其免受震動和機械損傷,並維持皮膚的生長發育。
6、增加飽腹感。脂肪在胃內消化較緩停留時間較長,可增加飽腹感,使人不易感到飢餓。
(10)什麼是脂肪轉移生物肽擴展閱讀
脂肪代謝是體內重要且復雜的生化反應,指生物體內脂肪,在各種相關酶的幫助下,消化吸收、合成與分解的過程,加工成機體所需要的物質,保證正常生理機能的運作,對於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脂類是身體儲能和供能的重要物質,也是生物膜的重要結構成分。脂肪代謝異常引發的疾病為現代社會常見病。
脂肪的消化主要在小腸上段經各種酶及膽汁酸鹽的作用,水解為甘油、脂肪酸等。 脂類的吸收有兩種:中鏈、短鏈脂肪酸構成的甘油三酯乳化後即可吸收,經由門靜脈入血;長鏈脂肪酸構成的甘油三酯與載脂蛋白、膽固醇等結合成乳糜微粒,最後經由淋巴入血。
脂肪吸收後在體內代謝的生化過程主要分成:甘油三酯、磷脂、膽固醇、血漿脂蛋白四類脂類物質的代謝,受胰島素、胰高血糖素、飲食營養、體內生化酶活性等復雜而精密的調控,轉變成身體各種精細生化反應所需要的物質成分。肝、脂肪組織、小腸是合成脂肪的重要場所,以肝的合成能力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