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高中生物免疫細胞包括哪些

高中生物免疫細胞包括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10 05:30:10

㈠ 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的免疫細胞有哪些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是機體在種系發育和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防禦功能,即出生後就已具備的非特異性防禦功能,也稱為非特異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是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禦機制。天然免疫是機體對多種抗原物質的生理性排斥反應。與此相對應的是適應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指出生後通過與抗原物質接觸所產生的一系列防禦功能。固有免疫細胞主要有以下幾種:
1.吞噬細胞:包括單核吞噬細胞、中性粒細胞;
2.樹突狀細胞;
3.NK細胞;
4.NKT細胞;
5.γδT細胞;
6.B-1細胞;
7.肥大細胞;
8.嗜酸性粒細胞;
9.嗜鹼性粒細胞。
適應性免疫應答細胞主要包括:
T細胞和B細胞。

㈡ 免疫細胞有哪些它們的功能是什麼

免疫細胞包括淋巴細胞、樹突狀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粒細胞、肥大細胞等。

免疫細胞(immune cell)俗稱白細胞,包括淋巴細胞和各種吞噬細胞等,也特指能識別抗原、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的淋巴細胞等。淋巴細胞是免疫系統的基本成分,在體內分布很廣泛,主要是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而被活化(activation),分裂增殖、發生特異性免疫應答。

除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外,還有K淋巴細胞和NK淋巴細胞,共四種類型。T淋巴細胞是一個多功能的細胞群。除淋巴細胞外,參與免疫應答的細胞還有漿細胞、粒細胞、肥大細胞、抗原呈遞細胞及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細胞。

1、T淋巴細胞

即胸腺依賴淋巴細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亦可簡稱T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胚胎期則來源於卵黃囊和肝)。目前認為,在人體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幹細胞或前T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的誘導下分化成熟,成為具有免疫活性的T細胞。

2、B淋巴細胞

亦可簡稱B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在禽類是在法氏囊內發育生成,故又稱囊依賴淋巴細胞(bursa dependent lymphocyte)/骨髓依賴性淋巴細胞簡稱B細胞,是由骨髓中的淋巴幹細胞分化而來。與T淋巴細胞相比,它的體積略大。

這種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後,會增殖分化出大量漿細胞。漿細胞可合成和分泌抗體並在血液中循環。B細胞淋巴瘤是一種最常見的淋巴細胞白血病,有關這種疾病的研究不斷涌現。

3、K淋巴細胞

又稱抗體依賴淋巴細胞,直接從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衍化而來,表面無抗原標志,但有抗體IgG的受體。發揮殺傷靶細胞的功能時必須有靶細胞的相應抗體存在。靶細胞表面抗原與相應抗體結合後,再結合到K細胞的相應受體上,從而觸發K細胞的殺傷作用。

4、NK淋巴細胞

NK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自然殺傷細胞)是與T、B細胞並列的第三類群淋巴細胞。NK細胞數量較少,在外周血中約占淋巴細胞總數的15%,在脾內約有3%~4%,也可出現在肺臟、肝臟和腸粘膜,但在胸腺、淋巴結和胸導管中罕見。

NK細胞較大,含有胞漿顆粒,故稱大顆粒淋巴細胞。NK細胞可非特異直接殺傷靶細胞,這種天然殺傷活性既不需要預先由抗原致敏,也不需要抗體參與,且無MHC限制。

(2)高中生物免疫細胞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免疫細胞的原理機制

同體液免疫一樣,細胞免疫的產生也分為感應、反應和效應三個階段。其作用機制包括兩個方面:⑴致敏T細胞的直接殺傷作用。當致敏T細胞與帶有相應抗原的靶細胞再次接觸時,兩者發生特異性結合,產生刺激作用,使靶細胞膜通透性發生改變。

引起靶細胞內滲透壓改變,靶細胞腫脹、溶解以致死亡。致敏T細胞在殺傷靶細胞過程中,本身未受傷害,可重新攻擊其他靶細胞。參與這

種作用的致敏T細胞,稱為殺傷T細胞。⑵通過淋巴因子相互配合、協同殺傷靶細胞。如皮膚反應因子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使吞噬細胞易於從血管內游出。

巨噬細胞趨化因子可招引相應的免疫細胞向抗原所在部位集中,以利於對抗原進行吞噬、殺傷、清除等。由於各種淋巴因子的協同作用,擴大了免疫效果,達到清除抗原異物的目的。

在抗感染免疫中,細胞免疫主要參與對胞內寄生的病原微生物的免疫應答及對腫瘤細胞的免疫應答,參與遲發型變態反應和自身免疫病的形成,參與移植排斥反應及對體液免疫的調節。也可以說,在抗感染免疫中,細胞免疫既是抗感染免疫的主要力量,參與免疫防護;又是導致免疫病理的重要因素。

T細胞是細胞免疫的主要細胞。其免疫源一般為:寄生原生動物、真菌、外來的細胞團塊(eg:移植器官或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細胞)。細胞免疫也有記憶功能。

㈢ 高中生物免疫系統的知識點

1.免疫調節的功能:消滅入侵的病原體,清除體內出現的衰老、壞死或癌變的細胞。
2.免疫系統包括
(1)免疫器官:免疫細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場所,如胸腺、骨髓、扁桃體、淋巴結、脾等。
(2)免疫細胞:包括吞噬細胞和淋巴細胞,期中前者沒有特異性,後者包括T細胞和B細胞,分別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質:由淋巴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的具有免疫作用的物質,如淋巴因子、抗體、溶菌酶等。
人教版必修三免疫調節的內容。

㈣ 免疫細胞包括哪些細胞

免 疫 細 胞 是指與 免 疫應 答 有 關 的所 有 細 胞 , 主要包括T 細 胞、 B細 胞 、 殺 傷 細胞( K 細胞)、 自 然 殺 傷細胞 (M K 細 胞 )、 單 核吞噬 細 胞 等 。 ( 生物 書 上 看 到 的) 目 前 的 話, 使 用 免 疫細 胞治 療腫 瘤 取 得 蠻多 好效果 的, 比如 上 海 斯 丹 賽公 司治癒 案例 就 有 很 多。

㈤ 主要的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有哪些

一。

免疫細胞是指參與免疫應答或與免疫應答相關的細胞。包括淋巴細胞、樹突狀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粒細胞、肥大細胞等。免疫細胞可以分為多種,在人體中各種免疫細胞擔任著重要的角色。免疫細胞(immune cell)是白細胞的俗稱,包括淋巴細胞、APSC多能細胞和各種吞噬細胞等,也特指能識別抗原、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的淋巴細胞等。

T淋巴細胞:

  1. T淋巴細胞即胸腺依賴淋巴細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亦可簡稱T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胚胎期則來源於卵黃囊和肝)。目前認為,在人體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幹細胞或前T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的誘導下分化成熟,成為具有免疫活性的T細胞。成熟的T細胞經血流分布至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賴區定居,並可經淋巴管、外周血和組織液等進行再循環,發揮細胞免疫及免疫調節等功能。T細胞的再循環有利於廣泛接觸進入體內的抗原物質,加強免疫應答,較長期保持免疫記憶。T細胞的細胞膜上有許多不同的標志,主要是表面抗原和表面受體。這些表面標志都是結合在細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2. T細胞是相當復雜的不均一體、又不斷在體內更新、在同一時間可以存在不同發育階段或功能的亞群,但目前分類原則和命名比較混亂,尚未統一。按免疫應答中的功能不同,可將T細胞分成若干亞群,一致公認的有:輔助性T細胞(TH),具有協助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功能;抑制性T細胞(TS),具有抑制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的功能;效應T細胞(TE),具有釋放淋巴因子的功能;細胞毒T細胞(TC),具有殺傷靶細胞的功能;遲發性變態反應T細胞(TD),有參與Ⅳ型變態反應的作用;放大T細胞(TA),可作用於TH和TS,有擴大免疫效果的作用;記憶T細胞(TM),有記憶特異性抗原刺激的作用。T細胞在體內存活的時間可數月至數年。其記憶細胞存活的時間則更長。

  3. T細胞是淋巴細胞的主要組分,它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如直接殺傷靶細胞,輔助或抑制B細胞產生抗體,對特異性抗原和促有絲分裂原的應答反應以及產生細胞因子等,是身體中抵禦疾病感染、腫瘤形成的英勇鬥士。T細胞產生的免疫應答是細胞免疫,細胞免疫的效應形式主要有兩種:與靶細胞特異性結合,破壞靶細胞膜,直接殺傷靶細胞;另一種是釋放淋巴因子,最終使免疫效應擴大和增強。

  4. 腫瘤細胞T細胞,是由胸腺內的淋巴幹細胞分化而成,是淋巴細胞中數量最多,功能最復雜的一類細胞。按其功能可分為三個亞群:輔助性T細胞、抑制性T細胞和細胞毒性T細胞。它們的正常功能對人類抵禦疾病非常重要。到目前為止,有關T細胞的演化以及它與癌症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進展。造血幹細胞又稱多能幹細胞,是存在於造血組織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細胞。其最大特點是能自身復制和分化,通常處於靜止期,當機體需要時,分裂增殖,一部分分化為定向幹細胞,受到一定激素刺激後,進一步分化為各系統的血細胞系。其中淋巴幹細胞進一步分化有兩條途徑。一些幹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影響下,大量增殖分化成為成熟淋巴細胞的一個亞群,被稱之為T淋巴細胞。T細胞的"T"字,是採用"胸腺"的拉丁文第一個字母命名的。第二個細胞群在類似法氏囊的器官或組織內受激素作用,成熟並分化為淋巴細胞的另一個亞群,被稱為B淋巴細胞。B細胞的"B"字,是採用"囊"的拉丁文第一個字母命名的。法氏囊是鳥類特有的結構,位於泄殖腔後上方,囊壁充滿淋巴組織。人和哺乳動物無法氏囊,其類似的結構可能是骨髓或腸道中的淋巴組織(集合淋巴結,闌尾等),亦有法氏囊作用。

  5. T細胞不產生抗體,而是直接起作用。所以T細胞的免疫作用叫作"細胞免疫"。B細胞是通過產生抗體起作用。抗體存在於體液里,所以B細胞的免疫作用叫作"體液免疫"。大多數抗原物質在刺激B細胞形成抗體過程中;需T細胞的協助。在某些情況下,T細胞亦有抑制B細胞的作用。如果抑制性T細胞因受感染、輻射、胸腺功能紊亂等因素的影響而功能降低時,B細胞因失去T細胞的控制而功能亢進,就可能產生大量自身抗體,並引起各種自身免疫病。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慢性活動性肝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同樣,在某些情況下,B細胞也可控制或增強T細胞的功能。由此可見,身體中各類免疫反應,不論是細胞免疫還是體液免液,共同構成了一個極為精細、復雜而完善的防衛體系。

  6. B淋巴細胞

  7. B淋巴細胞亦可簡稱B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在禽類是在法氏囊內發育生成,故又稱囊依賴淋巴細胞(bursa dependent lymphocyte)/骨髓依賴性淋巴細胞簡稱B細胞,是由骨髓中的淋巴幹細胞分化而來。與T淋巴細胞相比,它的體積略大。這種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後,會增殖分化出大量漿細胞。漿細胞可合成和分泌抗體並在血液中循環。B細胞淋巴瘤是一種最常見的淋巴細胞白血病,有關這種疾病的研究不斷涌現。在哺乳類是在類囊結構的骨髓等組織中發育的。又稱骨髓依賴淋巴細胞。從骨髓來的幹細胞或前B細胞,在遷入法氏囊或類囊器官後,逐步分化為有免疫潛能的B細胞。成熟的B細胞經外周血遷出,進入脾臟、淋巴結,主要分布於脾小結、脾索及淋巴小結、淋巴索及消化道粘膜下的淋巴小結中,受抗原刺激後,分化增殖為漿細胞,合成抗體,發揮體液免疫的功能。B細胞在骨髓和集合淋巴結中的數量較T細胞多,在血液和淋巴結中的數量比T細胞少,在胸導管中則更少,僅少數參加再循環。B細胞的細胞膜上有許多不同的標志,主要是表面抗原及表面受體。這些表面標志都是結合在細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8. 2.B1細胞為T細胞非依賴性細胞。B2為T細胞依賴性細胞。B細胞在體內存活的時間較短,僅數天至數周,但其記憶細胞在體內可長期存在。


  9. K淋巴細胞

1. 又稱抗體依賴淋巴細胞,直接從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衍化而來,表面無抗原標志,但有抗體IgG的受體。發揮殺傷靶細胞的功能時必須有靶細胞的相應抗體存在。靶細胞表面抗原與相應抗體結合後,再結合到K細胞的相應受體上,從而觸發K細胞的殺傷作用。凡結合有IgG抗體的靶細胞,均有被K細胞殺傷的可能性。因此,也可以說K細胞本身的殺傷作用是非特異性的,其對靶細胞的識別完全依賴於特異性抗體的識別作用。K細胞約占人外周血中淋巴細胞總數的5~10%,但殺傷效應卻很高。當體內僅有微量特異性抗體,雖可與抗原結合,但不足以激活補體系統破壞靶細胞時,K細胞即可發揮其殺傷作用。K細胞在腹腔滲出液、脾臟中較多,淋巴結中較少,胸導管淋巴液中沒有,表明K細胞不參加淋巴細胞的再循環。但K細胞的殺傷作用在腫瘤免疫、抗病毒免疫、抗寄生蟲免疫、移植排斥反應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有重要作用,產生的免疫應答有免疫防護及免疫病理兩種類型。如靶細胞過大(寄生蟲或實體瘤),吞噬細胞不能發揮作用或靶細胞表面被抗體覆蓋,T細胞不能接近時,K細胞仍能發揮作用。腎移植中的排斥反應,機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受累器官或組織的破壞,都可能與K細胞有關。

  1. NK淋巴細胞

    1 .NKNK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自然殺傷細胞)是與T、B細胞並列的第三類群淋巴細胞。NK細胞數量較少,在外周血中約占淋巴細胞總數的15%,在脾內約有3%~4%,也可出現在肺臟、肝臟和腸粘膜,但在胸腺、淋巴結和胸導管中罕見。

    2. NK細胞較大,含有胞漿顆粒,故稱大顆粒淋巴細胞。NK細胞可非特異直接殺傷靶細胞,這種天然殺傷活性既不需要預先由抗原致敏,也不需要抗體參與,且無MHC限制。

    3 .NK細胞殺傷的靶細胞主要是腫瘤細胞、病毒感染細胞、較大的病原體(如真菌和寄生蟲)、同種異體移植的器官、組織等。

    4.NK細胞表面受體(NKR)可以識別被病毒感染的細胞表面表達的多糖分子。NK細胞的殺傷效應是由其活化後釋放出的毒性分子介導,如穿孔素、顆粒酶和TNF-α(腫瘤壞死因子)等。

  2. 折疊肥大細胞

    1.鹼性細胞在結締組織和粘膜上皮內時,稱肥大細胞,其結構和功能與嗜鹼性細胞相似。

    2.肥大細胞mast cell是和血液的嗜鹼粒細胞同樣,具有強嗜鹼性顆粒的組織細胞。存在於血液中的這種顆粒,含有肝素、組織胺、5-羥色胺,由細胞崩解釋放出顆粒以及顆粒中的物質,可在組織內引起速發型過敏反應(炎症)。由於在肥大細胞上結合的IgE抗體和抗原的接觸,使細胞多陷於崩壞。

    3.肥大細胞:細胞呈圓形或卵圓形,細胞核小,呈圓形或橢圓形,染色淺,位於細胞中央。細胞常成堆或單個分布於血管附近。細胞呈圓形或卵圓形,細胞質中充滿大小一致,染成藍紫色的顆粒,均勻分布在核周圍。

    4.肥大細胞白血病(Mast cell leukemia,MCL)又稱為組織嗜鹼細胞白血病,1957年Efrati首先提出MCL的診斷,以後陸續有報道。MCL約占惡性肥大細胞腫瘤的15%。不少病例先有系統性肥大細胞增生症(SMCD),以後轉變為白血病,少數開始即以肥大細胞白血病發病。

    5.MCL是肥大細胞在體內惡性增殖的晚期表現,一般症狀與急性白血病相似,還有較特異的表現:由於肥大細胞顆粒內16性物質(組胺、肝素、a-TNF等的釋放,可引起一系列變態反應,如面色潮紅、低血壓、瘙癢或骨痛、頭痛,支氣管痙攣、呼吸困難,消化性潰瘍和消化道出血。胃腸道浸潤時可有腹痛、惡心、嘔吐、腹瀉;發熱,肝、脾、淋巴結腫大常見;皮膚色素性蕁麻疹少見。

    6.患者一般有貧血、血小板減少;白細胞總數(10-15)x109/L,肥大細胞佔5%~90%。骨髓活檢示肥大細胞明顯增多,有時可達90%(26.2%-91.8%),白血病性肥大細胞呈圓形或類圓形,染色質較細致,核仁清或不清,胞漿藍色、充滿或多或少的深紫紅色顆粒並覆蓋於核上,並易見偽足和吞噬紅細胞現象。MCL的肥大細胞超微結構:核1個或多個,偶見明顯核仁。細胞漿中含有線粒體、脂質體,顆粒內容物缺乏或顆粒中充滿小粒子及典型的卷軸樣特徵。A顆粒可見,嗜鹼粒細胞的0粒不見。

7.細胞化學特點:SBB和甲苯胺藍可著色,特異性酯酶、酸性磷酸酶染色陽性,溶菌酶弱陽性;過氧化物酶和。非特異性酯酶陰性。

8.免疫表型:惡性肥大細胞表達CD9、CD33、CD44和CDll7,而不表達單核細胞相關 抗原CDl4、CDl5及嗜鹼粒細胞相關抗原CDll6、CDwl7、CDl23/IL-3RCK。同樣也缺 乏0116(CM-CSm)及皮膚肥大細胞標記抗原CD88。HLA-D、DR和CDl、Cm、 CD4、07、CDl0、CDl9、TdT均陰性,MCG-35對肥大細胞顆粒有較高特異性,培養 後的肥大細胞呈強陽性。

9.Travis等1986年提出了MCL的診斷標准:①外周血肥大細胞》10%;②白血病細胞有非 典型肥大細胞(幼稚肥大細胞)的特點;③白血病細胞有肥大細胞的組化特徵(出現異染顆 粒、特異性酯酶陽性,Pox陰性等)。臨床有肥大細胞增生及白血病的表現。鑒別診斷: 主要應與系統性肥大細胞增生症、惡性肥大細胞增生症鑒別。

治療:目前尚無成功的治療方案,生存期很短(中位生存期5個月)。脾切除可暫時緩解症狀,血象可暫時回升,但患者生存期明顯縮短(平均2月)。21世紀初,人類開始的生命方舟計劃,對系統性肥大細胞增生症的研究和治療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1. 單核吞噬細胞系統

    1. 單核吞噬細胞系統(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亦稱巨噬細胞系統(macrophage system)體內具有強烈吞噬及防禦機能的細胞系統。包括分散在全身各器官組織中的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及幼稚單核細胞。共同起源於造血幹細胞,在骨髓中分化發育,經幼單核細胞發育成為單核細胞,在血液內停留12~102小時後,循血流進入結締組織和其他器官,轉變成巨噬細胞。

    2. 細胞質內含豐富溶酶體、線粒體及粗糙內質網,細胞表面形成小突起和胞膜皺褶。靜止時稱固著巨噬細胞,有趨化因子時便成為遊走巨噬細胞,能進行變形運動及吞噬活動。人的巨噬細胞能生活數月至數年。許多疾病能引起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大量增生,表現為肝、脾淋巴結腫大。功能為吞噬清除體內病菌異物及衰老傷亡細胞;活化T.B.淋巴細胞免疫反應。在細菌或其他因子刺激下能分泌酸性水解酶、中性蛋白酶、溶菌酶和其他內源性熱原等。

二.

  1. 免疫分子並不是具有免疫能力的分子,而是廣義上具有免疫能力的物質,包括免疫細胞、免疫蛋白、免疫因子、干擾素等等

    免疫分子主要指抗原及抗體,是現代分子免疫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免疫分子的種類很多,其中有些具有結構和進化上的同源性,主要的有以下幾類:膜表面抗原受體、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抗原、白細胞分化抗原、粘附分子、抗體、補體、細胞因子、抗原等。

  2. B淋巴細胞在抗原刺激下變為漿細胞所產生的免疫分子--抗體。抗體後經科學證實是免疫球蛋白。由於抗原性質不同,免疫球蛋白又分為五類,分別稱為IgG、IgM、IgA、IgD、IgE。每種免疫球蛋白對相應的抗原有特異性的結合作用,使抗原(病原體)凝集、沉澱或溶解,從而消滅它們。

  3. 抗 體:構成人體的體液免疫功能。

  4. T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後所產生的免疫分子--細胞因子和補體。通過這些細胞因子(淋巴因子)發揮效應。例如移植排斥反應,遲緩過敏反應,清除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及變異的細胞等。抗體與抗原結合後,可激活補體,補體是免疫系統中的重要的免疫分子,能發揮溶解細菌和使被病毒感染的細胞膜破裂的作用。

  5. 淋巴因子:能促進T效應細胞的分化成熟,活化B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發揮抗病毒和抗腫瘤等免疫功能。

  6. 補 體:能溶解被感染的細胞和殺菌,中和與溶解病毒,從而加強和調節抗體的免疫功能。

  7. 巨噬細胞受抗原刺激以後也能產生免疫分子--單核因子。單核因子能發揮抗病毒、抗腫瘤,促進免疫反應等作用。

  8. 單核因子:能促進白介素-1(IL-1)產生,調節淋巴細胞表面標志,如:E花環受體、補體受體、Ⅱ類抗原的表達,促進炎症反應和免疫的應答等。干擾素有抗病毒和抗腫瘤等功能。

  9. 所以免疫分子主要由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受抗原刺激後所產生的。免疫分子主要有:抗體、淋巴因子、補體和單核因子。

  10. 免疫分子在抗原的刺激下,還能產生其它種類的免疫分子。隨著免疫分子醫學的研究和發展,人們將更多認識和了解免疫分子。

  11. 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細胞因子、補體和HLA分子。

㈥ 人體中的免疫細胞有哪些

在骨髓中造血幹細胞以每分鍾8000萬個的速度形成著,隨所在部位不同而名字有所不同。

巨噬細胞在末梢血中以單核細胞的形態存在,進入組織內後經原粒細胞、粒細胞轉化成巨噬細胞。

巨噬細胞的特點是具有吸取小顆粒(吞飲)或整吞東西(吞噬)的功能。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認識和處理抗原。對結合在細胞表面的抗原進行分解,把抗原信息傳給輔助T細胞從而開始免疫應答,即作為抗原呈遞細胞進行工作。

粒細胞沒有抗原特異性,在白細胞中佔60%~70%,但在血管外也存在。當急性炎症反應或變態反應時,受到抗體和補體的作用對微生物發揮重要的防禦作用。

中性粒細胞也稱為多形核白細胞,占循環中粒細胞的90%以上,其直徑為10~20微米,壽命為6~20小時。成為中性粒細胞的遊走因子(使其在組織內自由移動)有補體成分、血小板、淋巴集結及細菌產物等。中性粒細胞中有一級顆粒和二級顆粒。一級顆粒中含有酸性水解酶、髓過氧化物酶、溶菌體等;二級顆粒含有乳肝褐質和溶菌酶。中性粒細胞的吞噬作用與這些酶類有關。

嗜酸粒細胞與中性粒細胞一樣,能吞噬並殺死微生物,在正常非過敏性個體的末梢血中約佔2%~5%。另外,與嗜鹼粒細胞一樣,可因適當的刺激而引起脫顆粒。所謂脫顆粒是把粒細胞中的顆粒釋放到細胞外的作用。此外,嗜酸粒細胞還具有被T細胞或肥大細胞、嗜鹼粒細胞放出的因子所誘導,或使肥大細胞的產物組織胺及白三烯等失去活性的作用,有反過來抑制炎症反應(過敏反應)的功能。

嗜鹼粒細胞在循環血液中很少,占白細胞的0.2%以下,其功能尚不清楚。

㈦ 免疫細胞的分類及其功能有哪些

一、分類:

免疫細胞俗稱白細胞,包括淋巴細胞和各種吞噬細胞等,也特指能識別抗原、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的淋巴細胞等。淋巴細胞是免疫系統的基本成分,在體內分布很廣泛,主要是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而被活化,分裂增殖、發生特異性免疫應答。

除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外,還有K淋巴細胞和NK淋巴細胞,共四種類型。

二、各種免疫細胞簡介及其功能:

1、T淋巴細胞

即胸腺依賴淋巴細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亦可簡稱T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胚胎期則來源於卵黃囊和肝)。目前認為,在人體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幹細胞或前T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的誘導下分化成熟,成為具有免疫活性的T細胞。

2、B淋巴細胞

亦可簡稱B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在禽類是在法氏囊內發育生成,故又稱囊依賴淋巴細胞(bursa dependent lymphocyte)/骨髓依賴性淋巴細胞簡稱B細胞,是由骨髓中的淋巴幹細胞分化而來。與T淋巴細胞相比,它的體積略大。

這種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後,會增殖分化出大量漿細胞。漿細胞可合成和分泌抗體並在血液中循環。B細胞淋巴瘤是一種最常見的淋巴細胞白血病,有關這種疾病的研究不斷涌現。

3、K淋巴細胞

又稱抗體依賴淋巴細胞,直接從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衍化而來,表面無抗原標志,但有抗體IgG的受體。發揮殺傷靶細胞的功能時必須有靶細胞的相應抗體存在。靶細胞表面抗原與相應抗體結合後,再結合到K細胞的相應受體上,從而觸發K細胞的殺傷作用。

4、NK淋巴細胞

NK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自然殺傷細胞)是與T、B細胞並列的第三類群淋巴細胞。NK細胞數量較少,在外周血中約占淋巴細胞總數的15%,在脾內約有3%~4%,也可出現在肺臟、肝臟和腸粘膜,但在胸腺、淋巴結和胸導管中罕見。

NK細胞較大,含有胞漿顆粒,故稱大顆粒淋巴細胞。NK細胞可非特異直接殺傷靶細胞,這種天然殺傷活性既不需要預先由抗原致敏,也不需要抗體參與,且無MHC限制。

(7)高中生物免疫細胞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人體免疫系統的三道防線:

1、第一道防線是由皮膚黏膜等組成的。作為人體最直接接觸外界的部分,第一道防線就像一堵圍牆,擁有很強大的阻擋病原體進入機體的能力。比如能抵抗艾滋病病毒的唯一防線就是皮膚,當皮膚破潰,體液接觸時,HIV病毒就會侵入人體。

2、第二道防線是由吞噬細胞、體液殺菌物質等非特異性免疫細胞組成的。

這些免疫細胞並不能特異性的識別入侵機體的外來物,但可以識別異物和本體的區別,然後包裹吞噬異物,釋放自身細胞內的消化酶,希望能溶解消滅異物。就像我們常見的保安,可能本事沒有警察厲害,但是他們可以識別外來者,盡可能地阻止其進門。

3、第三道防線是特異性免疫。

特異性免疫是獲得性免疫或適應性免疫,是獲得免疫經後天感染或人工預防接種(如疫苗、免疫球蛋白等),是人體獲得抵抗感染的能力。需要微生物、化學物質等抗原物質刺激後才能夠形成,並與該抗原特異性結合,也就是說特異性免疫只針對一種病原或有害物質。

網路-免疫細胞

㈧ 免疫細胞包括哪些

免疫細胞包括:淋巴細胞(T細胞與B細胞)、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白細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補體、細胞因子、(干擾素、白介素、腫瘤壞死因子)等.

㈨ 免疫細胞有哪些,它們的功能是什麼

免疫細胞有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K淋巴細胞、NK淋巴細胞。

一、T淋巴細胞

1、即胸腺依賴淋巴細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亦可簡稱T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胚胎期則來源於卵黃囊和肝)。目前認為,在人體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幹細胞或前T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的誘導下分化成熟,成為具有免疫活性的T細胞。成熟的T細胞經血流分布至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賴區定居,並可經淋巴管、外周血和組織液等進行再循環,發揮細胞免疫及免疫調節等功能。T細胞的再循環有利於廣泛接觸進入體內的抗原物質,加強免疫應答,較長期保持免疫記憶。T細胞的細胞膜上有許多不同的標志,主要是表面抗原和表面受體。這些表面標志都是結合在細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2、T細胞是相當復雜的不均一體、又不斷在體內更新、在同一時間可以存在不同發育階段或功能的亞群,但目前分類原則和命名比較混亂,尚未統一。按免疫應答中的功能不同,可將T細胞分成若干亞群,一致公認的有:輔助性T細胞(TH),具有協助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功能;抑制性T細胞(TS),具有抑制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的功能;效應T細胞(TE),具有釋放淋巴因子的功能;細胞毒T細胞(TC),具有殺傷靶細胞的功能;遲發性變態反應T細胞(TD),有參與Ⅳ型變態反應的作用;放大T細胞(TA),可作用於TH和TS,有擴大免疫效果的作用;記憶T細胞(TM),有記憶特異性抗原刺激的作用。T細胞在體內存活的時間可數月至數年。其記憶細胞存活的時間則更長。

3、T細胞是淋巴細胞的主要組分,它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如直接殺傷靶細胞,輔助或抑制B細胞產生抗體,對特異性抗原和促有絲分裂原的應答反應以及產生細胞因子等,是身體中抵禦疾病感染、腫瘤形成的英勇鬥士。T細胞產生的免疫應答是細胞免疫,細胞免疫的效應形式主要有兩種:與靶細胞特異性結合,破壞靶細胞膜,直接殺傷靶細胞;另一種是釋放淋巴因子,最終使免疫效應擴大和增強。

4、T細胞,是由胸腺內的淋巴幹細胞分化而成,是淋巴細胞中數量最多,功能最復雜的一類細胞。按其功能可分為三個亞群:輔助性T細胞、抑制性T細胞和細胞毒性T細胞。它們的正常功能對人類抵禦疾病非常重要。到目前為止,有關T細胞的演化以及它與癌症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進展。造血幹細胞又稱多能幹細胞,是存在於造血組織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細胞。其最大特點是能自身復制和分化,通常處於靜止期,當機體需要時,分裂增殖,一部分分化為定向幹細胞,受到一定激素刺激後,進一步分化為各系統的血細胞系。其中淋巴幹細胞進一步分化有兩條途徑。一些幹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影響下,大量增殖分化成為成熟淋巴細胞的一個亞群,被稱之為T淋巴細胞。

5、T細胞的「T」字,是採用「胸腺」的拉丁文第一個字母命名的。第二個細胞群在類似法氏囊的器官或組織內受激素作用,成熟並分化為淋巴細胞的另一個亞群,被稱為B淋巴細胞。B細胞的「B」字,是採用「囊」的拉丁文第一個字母命名的。法氏囊是鳥類特有的結構,位於泄殖腔後上方,囊壁充滿淋巴組織。人和哺乳動物無法氏囊,其類似的結構可能是骨髓或腸道中的淋巴組織(集合淋巴結,闌尾等),亦有法氏囊作用。

6、T細胞不產生抗體,而是直接起作用。所以T細胞的免疫作用叫作「細胞免疫」。B細胞是通過產生抗體起作用。抗體存在於體液里,所以B細胞的免疫作用叫作「體液免疫」。大多數抗原物質在刺激B細胞形成抗體過程中;需T細胞的協助。在某些情況下,T細胞亦有抑制B細胞的作用。如果抑制性T細胞因受感染、輻射、胸腺功能紊亂等因素的影響而功能降低時,B細胞因失去T細胞的控制而功能亢進,就可能產生大量自身抗體,並引起各種自身免疫病。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慢性活動性肝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同樣,在某些情況下,B細胞也可控制或增強T細胞的功能。由此可見,身體中各類免疫反應,不論是細胞免疫還是體液免液,共同構成了一個極為精細、復雜而完善的防衛體系。

二、B淋巴細胞

1、亦可簡稱B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在禽類是在法氏囊內發育生成,故又稱囊依賴淋巴細胞(bursa dependent lymphocyte)/骨髓依賴性淋巴細胞簡稱B細胞,是由骨髓中的淋巴幹細胞分化而來。與T淋巴細胞相比,它的體積略大。這種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後,會增殖分化出大量漿細胞。漿細胞可合成和分泌抗體並在血液中循環。B細胞淋巴瘤是一種最常見的淋巴細胞白血病,有關這種疾病的研究不斷涌現。在哺乳類是在類囊結構的骨髓等組織中發育的。

2、又稱骨髓依賴淋巴細胞。從骨髓來的幹細胞或前B細胞,在遷入法氏囊或類囊器官後,逐步分化為有免疫潛能的B細胞。成熟的B細胞經外周血遷出,進入脾臟、淋巴結,主要分布於脾小結、脾索及淋巴小結、淋巴索及消化道粘膜下的淋巴小結中,受抗原刺激後,分化增殖為漿細胞,合成抗體,發揮體液免疫的功能。B細胞在骨髓和集合淋巴結中的數量較T細胞多,在血液和淋巴結中的數量比T細胞少,在胸導管中則更少,僅少數參加再循環。B細胞的細胞膜上有許多不同的標志,主要是表面抗原及表面受體。這些表面標志都是結合在細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3、B1細胞為T細胞非依賴性細胞。B2為T細胞依賴性細胞。B細胞在體內存活的時間較短,僅數天至數周,但其記憶細胞在體內可長期存在。

三、K淋巴細胞

1、又稱抗體依賴淋巴細胞,直接從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衍化而來,表面無抗原標志,但有抗體IgG的受體。發揮殺傷靶細胞的功能時必須有靶細胞的相應抗體存在。靶細胞表面抗原與相應抗體結合後,再結合到K細胞的相應受體上,從而觸發K細胞的殺傷作用。凡結合有IgG抗體的靶細胞,均有被K細胞殺傷的可能性。因此,也可以說K細胞本身的殺傷作用是非特異性的,其對靶細胞的識別完全依賴於特異性抗體的識別作用。K細胞約占人外周血中淋巴細胞總數的5~10%,但殺傷效應卻很高。

2、當體內僅有微量特異性抗體,雖可與抗原結合,但不足以激活補體系統破壞靶細胞時,K細胞即可發揮其殺傷作用。K細胞在腹腔滲出液、脾臟中較多,淋巴結中較少,胸導管淋巴液中沒有,表明K細胞不參加淋巴細胞的再循環。

3、但K細胞的殺傷作用在腫瘤免疫、抗病毒免疫、抗寄生蟲免疫、移植排斥反應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有重要作用,產生的免疫應答有免疫防護及免疫病理兩種類型。如靶細胞過大(寄生蟲或實體瘤),吞噬細胞不能發揮作用或靶細胞表面被抗體覆蓋,T細胞不能接近時,K細胞仍能發揮作用。腎移植中的排斥反應,機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受累器官或組織的破壞,都可能與K細胞有關。

四、NK淋巴細胞

1、NK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自然殺傷細胞)是與T、B細胞並列的第三類群淋巴細胞。NK細胞數量較少,在外周血中約占淋巴細胞總數的15%,在脾內約有3%~4%,也可出現在肺臟、肝臟和腸粘膜,但在胸腺、淋巴結和胸導管中罕見。

2、NK細胞較大,含有胞漿顆粒,故稱大顆粒淋巴細胞。NK細胞可非特異直接殺傷靶細胞,這種天然殺傷活性既不需要預先由抗原致敏,也不需要抗體參與,且無MHC限制。

3、NK細胞殺傷的靶細胞主要是腫瘤細胞、病毒感染細胞、較大的病原體(如真菌和寄生蟲)、同種異體移植的器官、組織等。

4、NK細胞表面受體(NKR)可以識別被病毒感染的細胞表面表達的多糖分子。NK細胞的殺傷效應是由其活化後釋放出的毒性分子介導,如穿孔素、顆粒酶和TNFα(腫瘤壞死因子)等。

㈩ 免疫系統有那些結構組成 高中生物

免疫系統包括:
1、免疫器官——包括脾臟、骨髓、胸腺、淋巴結、扁桃體等
2、免疫細胞——包括淋巴細胞,吞噬細胞
3、免疫活性物質——包括淋巴因子、抗體、溶菌酶
另外補充:淋巴細胞包括——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均在骨髓中發育,T淋巴細胞轉移到胸腺中成熟,B淋巴細胞在骨髓中成熟。
脾臟為人體最大免疫器官。
抗體由效應B細胞分泌,淋巴因子由效應T細胞分泌。

人體共有三道免疫防線:
第一道防線是由皮膚和黏膜構成的,他們不僅能夠阻擋病原體侵入人體,而且它們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還有殺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線是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這兩道防線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天然防禦功能,特點是人人生來就有,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禦作用,因此叫做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先天性免疫)。

第三道防線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結和脾臟等)和免疫細胞(淋巴細胞,是白細胞中的一種)組成的。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在出生以後逐漸建立起來的後天防禦功能,特點是出生後才產生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異性免疫(又稱後天性免疫)。

特異性免疫反應分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並各有感應,反應,效應三個階段。
體液免疫中,感應階段是識別和處理抗原的階段;反應階段是B細胞分化增殖為效應B細胞與記憶細胞,效應B細胞分泌抗體的階段(抗原再次入侵時還有記憶細胞分化為效應B細胞);效應階段是抗體對抗原異物發揮免疫作用的階段。
細胞免疫中,感應階段是識別和處理抗原的階段;反應階段是B細胞分化增殖為效應T細胞與記憶細胞,效應T細胞分泌淋巴因子的階段(抗原再次入侵時還有記憶細胞分化為效應B細胞);效應階段是效應T細胞與靶細胞作用,使靶細胞裂解,釋放抗原。
在抗感染免疫中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免疫作用。一般病原體是含有多種抗原決定簇的復合體,不同的抗原決定簇刺激機體不同的免疫活性細胞,因而常能同時形成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但不同的病原體所產生的免疫反應,常以一種為主。例如細菌外毒素需有特異的抗毒素與之中和,故以體液免疫為主;結核桿菌是胞內寄生菌,抗體不能進入與之作用,需依賴細胞免疫將其殺滅。而在病毒感染中,體液免疫可阻止病毒的血行播散,要徹底消滅病毒卻需依賴細胞免疫。

閱讀全文

與高中生物免疫細胞包括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