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海有多深深海中黑暗寒冷,還有哪些奇形怪狀的生物
人類已知的最深的海底深度大約是11千米深,有些不見光日的生物還沒被發現。
Ⅱ 深海的生物分別有哪些
深海生物按其生活方式可分為浮游、游泳和底棲三大類。
浮游生物
由細菌、原生動物、腔腸動物、甲殼動物、毛顎動物等的一些種類組成,種類和生物數量均較少。生物數量通常隨水深增加而明顯降低。深海浮游動物多為雜食或肉食性。
游泳生物
深海中的游泳生物主要是魚類,其次為烏賊、章魚和蝦等。
底棲生物
深海底棲生物是指生活在深海底部不能長時間在水中游泳的生物,主要包括個體大小在2~40μm之間的微型底棲生物、個體大小在42~1000μm之間的小型底棲生物和個體大小在1000μm以上的大型底棲生物,深海底棲生物量隨水深而降低,在水深2000~3000m處底棲生物種類較多,在萬米以上的深淵仍有底棲生物,已發現的種類有孔蟲、海葵、多毛類、等足類、端足類、瓣鰓類和海參類等。
Ⅲ 海底中存在什麼形態詭異的生物它們是怎麼生活的
海洋是一個神秘莫測的世界,它比宇宙還要復雜,由於海洋內部充滿凶險,人類的能力有限,所以都不敢貿然前往,我們無法知道海洋中有哪些奇形怪狀的生物,或許這些生物隨時隨地都會威脅人類的安全。自科技水平有所提升之後,各種海上設備也漸漸涌現。人類對海洋這塊尚未踏足的領域,充滿了好奇心。
5
它在海洋中就像是幽靈般的存在,在游動的時候更像是一個絲帶,動作優美,看起來沒有任何的攻擊性。它的生活習性科學家尚未了解,像這樣的一種生物肯定有更強的狩獵能力,不然也不會在這么深的深海處生存,勢必有鮮為人知的能力,世界上有很多人類尚不知道的生物,它們的生活習性特徵都很神秘,需要不斷挖掘和探索,你們對冥河水母有怎樣的看法呢?
Ⅳ 海底深處都有哪些魚類的存在,它們是如何在黑暗中生存、覓食
找到了一些參考:
深海底面的面積無比遼闊,1000米以深的海底,占整個海底面積的80%以上,相當於海平面以上陸地面積的近2倍。隨著海水深度的增加,那裡的光線越來越暗,水溫越來越低、生物了越來越少。深海的溫度隨海域緯度及海水深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別,例如,從接近兩極海域的-1.8℃到低緯度區1000米深處的7℃-8℃不等,再往深去還要低一些。鹽度穩定為35。溶解的氧氣量相對要高。水的壓力巨大,例如,在10000萬米深處,動物體表的每平方厘米面積上,就要受到1000千克的壓力,這對深海動物的生理、生化不能不產生很大影響。那裡除了生物發出的幽幽熒光之外,到處是永恆的黑暗,沒有白天黑夜之分,也無春夏秋冬這不同,甚至千年百年都沒有什麼變化。
所以深海的生物稀少。海洋的生物量80%都是分布於1000米以淺的水層中,隨著深度的增加,底棲動物的數量漸少。例如,在富饒的淺海參,底棲生物量可達每平方米5500克,在大陸架,即水深200米以淺的大陸沿岸海域,生物量為每平方米200克,而在海洋深淵帶每平方米只有0.001克。當然海底熱泉附近,發現有特殊的生物群落,那裡生物非常豐富,有待人們進一步去研究。
一、深海游泳生物有節肢動物、蝦、烏賊、章魚和魚等。深海頭足類,沒有它的淺海兄弟那麼神氣,它們身上的肌肉少,比較脆弱,運動慢得多。蝦不多見,佔主導位置的是魚,已發現150多種,只佔中層魚種數的10%,其中70%屬於角(魚安)(魚康)類。這類魚口大得驚人,身體扁扁的,頭大尾小,樣子非常難看。它們都不大愛活動,只張開大口,靠擬鉺誘捕獵物。這擬餌由背鰭前部鰭條衍生而成,即為一根長長的柄上有一個圓形膨大部,狀如燈籠,內有發光器。發光器發出幽幽的光,「燈籠」在長柄上不停地擺動,狀如游動的小動物。有些魚誤以為這是可口的美食,游過去剛要去咬,早被一直在守株待兔的(魚安)(魚康)一口吞進肚裡。不管是魚還是別的什麼動物它統統能吃。這類魚還有一個特點,特別雄魚都長在雌魚身上,永遠不離不棄。當它們孵化出來不久就忙著找配偶,雌魚發出一種特殊香氣吸引雄魚,雄魚一日找到雌魚緊緊咬住不放,至於咬到什麼地方它滿不在乎。時間一久,雄魚的口就和雌魚皮膚吻合在一起,消化系統全部退化,全靠雌魚供養,所以身體越來越小。雌魚可以長到6-8千克重,雄魚只有幾克重,到了生殖季節就用不著再到處尋找配偶了。
二、由於深海食物供應匱乏,所以深海動物在生殖上往往只產為數不多且帶有大卵黃的卵,孵化出的幼體依靠卵黃的營養就能很快發育成小的成體狀幼體,無脊椎動物和多數魚類都是這樣繁殖的。
在這遼闊、寒冷、黑暗的深海環境中生活的浮游動物、底棲動物和游泳生物,都有一系列適應環境的手段和能力,尤以游泳生物最明顯。例如,深海魚最突出的特點是嘴巴大,因深海的食物稀少,一旦碰到食物,口越大,一口吃進的食物就越多,生存的機會就越大。像巨喉魚的巨大口部成了魚的主體,其餘部分倒像是口的附屬部分了。有的魚能吞下和自己身體一樣大的食物,有些(魚安)(魚康)魚甚至能吃下相當於自身大3倍大的食物。有些動物比淺海的相近種要小,但也有一些動物反而比淺海種大,如深海多毛類蟲有2米多長,浮游動物身體也趨於增大,如撓足類在2000米深處最大,可達17毫米,糠蝦在深海可達10厘米。
深海動物的代謝率很低,為相近的淺海動物的1/100,連細菌分解有機物的速度也很慢,魚和無脊椎動物的耗氧量比淺海相近動物低100倍。深海動物身體組織中含的水分多,含的蛋白質和類脂物質少,這也是代謝率低的原因之一。由於代謝率低,其壽命反而長,如一種雙殼貝類,50年才性成熟,100年長到最大,充其量不過幾毫米長。
深海動物的嗅覺還是很敏感的,例如深海鰻魚靠嗅覺來找到並鑒別雌雄,另一些深海動物靠嗅覺找到食物,一些食腐肉的魚、端足類和蝦靠氣味能很快找到食物。有人把誘餌沉到1800米深的海底,不到1個小時就誘捕了800個端足類動物,到9600深還能誘捕到端足類。一般是端足類先找到食物,然後魚和蝦很快就被吸引過來。
許多深海動物包括魚、蝦、頭足類等都能發光,在漫漫長夜的深海之中,發出點點星光,一閃一閃,彷彿是在遙遠的天際閃爍的小星星。發光的目的是恐嚇敵害,誘捕食物,吸引異性,找到同伴。在中上層的魚魚眼往往很大,且像望遠鏡一樣成筒狀,方向朝上,因光是從上方來,這樣可以充分接受上方來的微弱光。而在中下層,除了生物發的光以外無任何光線,即使視力再好也無用武之地,所以許多魚索性眼都退化,成了瞎子。但它們的側線發達,許多鰭條延長成絲狀,其作用像盲人探路用的竹竿一樣,可以察知周圍的微弱動靜。因深海的水很穩定,任何動物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水的振動,都會被發覺。
1000米以淺的動物體色鮮艷,有不少呈紅色或紫紅色;千米以深的動物,體色多為深褐色或黑色,這種顏色能最大限度在吸收生物發的光,又不易被捕食者發現。
總之,深海的惡劣生活環境,也造就出了特殊的深海生物。
Ⅳ 海洋究竟有多深海洋深處又存在著什麼生物呢
地球表面約70%被水覆蓋,最深的地方是馬里亞納海溝,深達1萬多米。海洋可以說是地球上人類足跡最少的地方。甚至人類對太空的探索也比海洋探索更加全面和深入。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可以上天入地,可以上九天攬月,可以下五洋捉鱉。科學潛水器可以下潛到10000米,是人類已知的最深的地方。海洋孕育了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調節著地球的氣候,為人類帶來了豐富的海產品資源。已知人類最深的水下深度約為11公里,它位於馬里亞納群島附近的馬里亞納海溝深處。
以上就是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Ⅵ 大海到底有多深,裡面會有什麼生物存在
大海平均三千多米深,最深處是馬里壓納海溝,有一萬一千多米深,就是把西馬拉雅山填進馬里壓納海溝,還需要近三百米才能露出西馬拉雅山的山頂,而西馬拉雅山卻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板塊碰撞後從海底隆起來的一座山脈,由於板塊運動,海底處於不斷變化之中,所以人們說:「人類對海底的了解,遠遠沒有人們對月球表面了解的多。"對海底的探索是任何國家都感興趣的事情,我國蛟龍號的橫空出世,標志著我國步入了海底探索的先進行列。
我個人猜測,很可能並沒有什麼。
就整個地球而言,生命體其實只有它的一小部分,深海下就像地殼底下一樣,那是地球在生物出現之前就存在的東西,是一個穩定而龐大的存在,是地球的本體。那不是生物可以碰到的地方。
當然考慮到不同區域的地殼厚度不一樣,有的地殼厚度高達65公里,而海洋所在的區域厚度約5至10公里,這樣我們可以大約估算一個。當然只能用平均值了,也就是地球平均的地殼厚度17公里,減去海洋下的地殼厚度5至10公里,那麼最大值就是12公里,雖然不算嚴謹,但這樣我們可以簡單地認為,海洋大概最深的厚度就是12公里左右吧,也就是12000米左右。
在大陸架的邊緣通常會出現一個坡度很陡,深度越來越深的陡坡,稱為大陸坡,其深度從200米一直加深到2000米,甚至更深的大洋底部。海溝是海底最深的地方,可以理解為海底的溝槽,其深度一般在5000米以上,世界上最深的海溝是馬里亞納海溝,其深度達到了11034米。
Ⅶ 海底深處的生物是什麼
深海生物指生活在大洋帶以下的生物。深海地區終年黑暗,陽光難以透入,鹽度高,壓力大,水溫低而恆定,動物種類和數量非常貧乏,且大多屬碎屑性動物,只有少量肉食性動物。深海生物按生活方式可分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棲生物三大類。
深海中的游泳生物主要是魚類,其次為烏賊、章魚和蝦等。
Ⅷ 海洋最深處會有什麼生物
首先可以100%肯定的是有很多微生物,因為微生物才能再那麼極端的環境下生存,但也不能否定存在大王烏賊那樣子很龐大的海洋生物,或許它們有我們人類無法得知的方式,在如此極端艱難的深海中,以龐大的身軀存活,或許它們也早已經有比我們人類更高的智慧來解決一系列的問題,只是因為環境問題,無法來到淺海區展現他們的強大而已。具體如下:
1、簡介
海洋(SEA)是地球上最廣闊的水體的總稱,海洋的中心部分稱作洋,邊緣部分稱作海,彼此溝通組成統一的水體。地球表面被各大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稱為海洋,其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里,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平均水深約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千米的水,約佔地球上總水量的97%,而可用於人類飲用只佔2%。地球四個主要的大洋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目前為止,人類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還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2、海水溫度
因海洋風光為地球海洋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里)遠遠大於陸地面積,故有人將地球稱為一個"大水球"。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別佔地球海洋總面積的46%、24%和20%。重要的邊緣海多分布於北半球,它們部分為大陸或島嶼包圍。最大的是北冰洋及其近海、歐洲的地中海、加勒比海及紅海其附近水域、白令海、鄂霍次克海、黃海、東海和日本海。
3、影響氣候
海洋是地球上決定氣候發展的主要的因素之一。海洋本身就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儲熱體。海流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熱能傳送帶。海洋與空氣之間的氣體交換(其中最主要的有水汽、二氧化碳和甲烷)對氣候的變化和發展有特別大的影響。
Ⅸ 大海的最深處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生物
萬物生長靠太陽。陽光是生物的能量來源,假如沒有太陽,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類在內,都沒法生存下去。但是,這種看法現在似乎需要改變,因為在深海底下沒有陽光的黑暗世界裡,目前已發現存在著生命的綠洲。
不靠陽光生存的動物 前不久,科學家通過深海考察,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島之東南320千米,深度為2600米的海底火山附近,發現有不靠陽光生存的動物。陽光最多能到達海平面下100至300米,那裡是一片漆黑,但卻有大量長達1米的蠕蟲(像水族箱的管蟲)和30厘米大的巨蛤。另外,還有一些淡黃色的貽貝和白蟹。
在另一次深海科學考察中,在離南加利福尼亞150海里的海底火山口,深度同是2600米的地方,科學家除了再次發現上述各種生物外,還發現了一種長得很像白鰻的魚,這便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完全不依靠陽光生存的脊椎動物。這兩次驚人的發現,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極大興趣:在沒有陽光的深海世界裡,這些生物為什麼能生存下來,而且長得越來越旺盛呢?
海底火山口生物存在的奧秘 幾經科學家研究,揭開了這個奧秘。原來,在海底的地殼移動時,產生了海底裂縫,當海水滲入這些裂縫,並在裡面循環流動時,水溫便升高到350攝氏度左右。熱水把附近岩石中的礦物質(主要是硫磺)溶解出來,在高熱和壓力的作用下,和水反應合成硫化氫,培育惡臭和有毒的東西,這就是火山口附近一些生物的能量來源。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無論是蠕蟲、巨蛤或是貽貝,其消化系統大部分已退化,取而代之的是體內寄生著大量的硫細菌。這些深海生物和硫細菌兩者互相依賴,共同生存。一方面,深海生物為硫細菌提供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以及合成營養的原料(硫化氫、二氧化碳和氧氣);另方面,硫細菌則通過一連串的化學作用合成營養(碳水化合物)來回報深海生物。這個情況,就好像陸地上植物的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一樣。不同之處,只是高能量的硫化氫取代了陽光。
生物「解毒」之謎 但是,最令科學家迷惑不解的是,那些深海生物的體內存在著大量硫化氫,卻仍能正常生長。硫化氫對生物的毒性並不亞於我們熟悉的氰化物,它能取代氧而和進行呼吸作用的酵素結合,因而能使生物窒息致死。不過,研究人員已查出蠕蟲血液里的血紅素,它除了有運載氧氣作用外,同時對硫化氫亦有極強的吸附力,從而防止硫化氫與進行呼吸作用的酵素結合,直接把硫化氫運往硫細菌寄生的器官中。巨蛤體內則有一種特別分子去運載硫化氫,消除其毒性。至於其他深海生物的硫化氫「解毒」機制,則仍有待研究。
目前,對有關深海火山附近生物的了解,雖然仍未完全,但已引起科學家的聯想:在一些擁有高能量物質的環境里,例如含硫化氫和甲烷的沼澤,可能存在著類似的生物。由此看來,隨著科學的發展,這個沒有陽光的黑暗世界,終有一天會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摘自http://biodiv.coi.gov.cn/sw/dgy/swzm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