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微生物至2015年出現了多少年
地球生命起源於約36億年前,最早存在於原始海洋中,是所有生物的祖先。
Ⅱ 微生物的體積是多少
微生物早在32億年前就存在於地球上了。只是由於它們個頭小,直到19世紀中期列文·虎克發明了顯微鏡以後,微生物世界才向人類展示出它們迷人的無窮奧秘。
說它們個頭小,一點都沒有誇大其辭。它們小,小到連肉眼都看不見,因為我們肉眼只能看到1/10毫米以上的東西。而幾萬萬個微生物堆在一起,也只有一粒小米粒那麼大,可見它們體積之小了。
雖然微生物的體積是如此之小,但還是可以被測量。當然,測量的工具就不能是現在一般家庭或學生使用的普通的尺了。因為這些尺的最小單位是毫米,用毫米作為微生物的長度單位,實在是大材小用。一般來說,測量微生物,我們使用微米(0.001毫米)或者納米(10-6毫米)。微米到底有多大呢?將1毫米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一份才是1微米。再將這一丁點兒分成1000份,取其中的一份,才是1納米。
微生物能腐朽木材,僅在英國,每年給木材造成的損失就達三、四億美元!而且,它還能在計算機電子迴路的塑料表面繁殖,使整個系統出現故障、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Ⅲ 微生物到底是什麼東東啊
什麼是微生物
到目前為止,綠色的地球是唯一為人類所認知的一塊生命的棲息地。在地球的陸地和海洋,與人類相依相存的是另一個繽紛多彩的生命世界。在這個目前對人類仍有太多未知的生命世界裡,除了我們熟知的動物、植物,還有一個神秘的群體。它們太微小了,以至用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楚,它們的名字叫微生物。
下一個科學的定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它們是一些個體微小、構造簡單的低等生物。大多為單細胞,少數為多細胞,還包括一些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主要有古菌;屬於原核生物類的細菌、放線菌、藍細菌、枝原體、立克次氏體;屬於真核生物類的真菌、原生動物和顯微藻類。以上這些微生物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見。蘑菇和銀耳等食、葯用菌是個例外,盡管可用厘米表示它們的大小,但其本質是真菌,我們稱它們為大型真菌。而屬於非細胞生物類的病毒、類病毒和朊病毒(又稱朊粒)等則需藉助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
其實,微生物「出生」最早,地球誕生至今已有46億多年,最早的微生物35億年前就已出現在地球上,人類出現在地球上則只有幾百萬年的歷史。但微生物與人類"相識"甚晚,人類認識微生物只有短短的幾百年。1676年荷蘭人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到了細菌,從而揭示出一個過去從未有人知曉的微生物世界。
雖然我們用肉眼看不到單個的微生物細胞,但是當微生物大量繁殖在某種材料上形成一個大集團時,或是把微生物培養在某些基質上,我們就能看到它們了。我們把這一團由幾百萬個微生物細胞組成的集合體稱為菌落。例如腐敗的饅頭和麵包上長的毛,爛水果上的斑點,皮鞋上的霉點,皮膚上的蘚塊等就是許多微生物形成的菌落。
微生物雖小,但它們和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有些對人類有益,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夥伴;有些對人類有害,對人類生存構成了威脅;有的雖然和人類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但在生物圈的物質循環和能流中具有關鍵作用。
微生物的生物多樣性
微生物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資源。微生物的種類僅次於昆蟲,是生命世界裡的第二大類群。然而由於微生物的微觀性,以及研究手段的限制,許多微生物的種群還不能分離培養,其已知種占估計種的比例仍很小。從下面的兩張統計表中可以看出。
中國微生物已知物種數與世界已知物種數的比較
類群 中國的物種數 世界的物種數 中國/世界(%)
病毒 400 5000 8.0
細菌 500 4760 10.5
真菌 8000 72000 11.6
微生物的已知種數和估計總種數
類群 已知種數 估計總種數 已知種百分數(%)
病毒 5000 130000 4
細菌 4760 40000 12
真菌 72000 1500000 5
微生物是生物中一群重要的分解代謝類群,沒有微生物的活動地球上的生命是不可能存在的。它們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命形式,其生物多樣性在維持生物圈和為人類提供廣泛而大量的未開發資源方面起著主要的作用。
微生物的多樣性包括所有微生物的生命形式、生態系統和生態過程以及有關微生物在遺傳、分類和生態系統水平上的知識概念。
物種是生物多樣性的表現形式,與其它生物類群相比,人類對微生物物種多樣性的了解最為貧乏。以原核生物界為例,除少數可以引起人類、家畜和農作物疾病的物種外,對其它物種知之甚少。人們甚至不能對世界上究竟存在多少種原核生物作出大概的估計。真菌是與人類關系比較密切的生物類群,目前已定名的真菌約有8萬種,但據估計地球上真菌的數量約為150萬種,也就是說人們已經知道的真菌僅為估計數的5%。
微生物的多樣性除物種多樣性外,還包括生理類群多樣性、生態類型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
微生物的生理代謝類型之多,是動植物所不及的。微生物有著許多獨特的代謝方式,如自養細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厭氧生活、不釋放氧的光合作用、生物固氮作用、對復雜有機物的生物轉化能力、分解氰、酚、多氯聯苯等有毒物質的能力,抵抗熱、冷、酸、鹼、高滲、高壓、高輻射劑量等極端環境的能力,以及病毒的以非細胞形態生存的能力等。微生物產生的代謝產物種類多,僅大腸桿菌一種細菌就能產生2000-3000種不同的蛋白質。天然抗生素中,2/3(超過4000種)是由放線菌產生的。微生物所產酶的種類也是極其豐富的,從各種微生物中發現,僅II型限制性內切酶就有1443種。
微生物與生物環境間的相互關系也表現出多樣性,主要有互生(和平共處,平等互利或一方受益,如自生固氮菌與纖維分解細菌)、共生(相依為命,結成整體,如真菌與藍細菌共生形成地衣)、寄生(敵對,如各種植物病原菌與宿主植物)、拮抗(相剋、敵對,如抗生素產生菌與敏感微生物)和捕食(如原生動物吞食細菌和藻類)等關系。
與高等生物相比,微生物的遺傳多樣性表現的更為突出,不同種群間的遺傳物質和基因表達具有很大的差異。全球性的微生物基因組計劃已經展開,截止2000年4月的統計,已有27個原核生物的全基因組序列全部完成發表,另有95個正在進行中;4個真核生物的全基因組序列已完成發表,21個正在進行中。基因組時代的到來,必然將一個嶄新的、全面的和內在的微生物世界展現在人們面前。
微生物資源的開發,是21世紀生命科學生命力之所在。由於動植物物種消失是可以估計的,這就意味著微生物多樣性的消失現象也在發生,如何利用和保護微生物多樣性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已對此做了許多努力,並提出了一項微生物多樣性行動計劃,隨著這項計劃的逐步實施,人類將從微生物生物多樣性的利用和保護中受益。這項計劃包括:
建立推動微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國際組織;
召開關於微生物「種」的概念和分類指征研討會;
提出已知種的目錄;
發展微生物分離、培養和保藏的技術;
發展微生物群落取樣的標准;
提出選擇自然保護區和其它需要長期保護的生態系等。
微生物在整個生命世界中的地位
人類在發現和研究微生物之前,把一切生物分成截然不同的兩大界-動物界和植物界。隨著人們對微生物認識的逐步深化,從兩界系統經歷過三界系統、四界系統、五界系統甚至六界系統,直到70年代後期,美國人Woese等發現了地球上的第三生命形式-古菌,才導致了生命三域學說的誕生。該學說認為生命是由古菌域(Archaea)、細菌域(Bacteria)和真核生物域(Eucarya)所構成。在圖示「生物的系統進化樹」中,左側的黃色分枝是細菌域;中間的褐色和紫色分枝是古菌域;右側的綠色分枝是真核生物域。
古菌域包括嗜泉古菌界(Crenarchaeota)、廣域古菌界(Euryarchaeota)和初生古菌界(Korarchaeota);細菌域包括細菌、放線菌、藍細菌和各種除古菌以外的其它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域包括真菌、原生生物、動物和植物。除動物和植物以外,其它絕大多數生物都屬微生物范疇。由此可見,微生物在生物界級分類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生命進化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Brown等依據平行同源基因構建的「Cenancestor」生命進化樹,認為生命的共同祖先Cenancestor是一個原生物。原生物在進化過程中產生兩個分支,一個是原核生物(細菌和古菌),一個是原真核生物,在之後的進化過程中細菌和古菌首先向不同的方向進化,然後原真核生物經吞食一個古菌,並由古菌的DNA取代寄主的RNA基因組而產生真核生物。
從進化的角度,微生物是一切生物的老前輩。如果把地球的年齡比喻為一年的話,則微生物約在3月20日誕生,而人類約在12月31日下午7時許出現在地球上。
Ⅳ 微生物是多少年前出現的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舍普夫在1993年報告說,他們從西澳大利亞州的岩石里發現了一些長幾十微米的黑色曲線痕跡,這可能是一種古老藍藻的化石,年齡為35億年,比其他被證實的最古老細菌化石還要早10億年。
他們指出,科學界發現的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35億年前的細菌,但真正的多細胞生物只有到近6億年才出現,
Ⅳ 人類最開始是在一滴水裡發現了微生物對嗎
是的。
微生物學作為一門科學誕生於1674年.當時,一個充滿好奇心的荷蘭的布料商人Antony Van Leeuwenhoek(1632-1723)用一個經過他精心打磨的玻璃鏡片去觀察一滴湖水.盡管幾個世紀以來,人們知道彎曲的鏡片能放大物體,但只有當一雙靈巧的工匠之手和一個業余科學家的探索精神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對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理解才從此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透過這個簡單的放大鏡,他看到的無疑是當時人類所能看到的最驚奇的景象——人類對微生物世界的最初一瞥.後來,在給倫敦皇家學會的信中,他這樣描述自己所見:
「(鏡片下有)很多微小的生物,一些是圓形的,而其它大一點兒的是橢圓形的.我看見在近頭部的部位又兩個小腿,在身體的後面有兩個小鰭.另外的一些比橢圓形的還大一些,它們移動的很慢,數量也很少.這些微生物有各種顏色,一些白而透明;一些是綠色的帶有閃光的小鱗片;還有一些中間是綠色,兩邊是白色的;還有灰色的.大多數的這些微生物在水中能自如運動,向上或向下,或原地打轉兒.它們看上去真是太奇妙了.」
盡管Antony Van Leeuwenhoek是第一個看到的細菌和原蟲的人,另一個英國的微生物學家Robert Hooke(1635-1703)成為第一個看到真菌的人.在1665年,他發表了關於真菌的描述,他叫它們「微小的蘑菇」.他對樣本的描述非常精確以至後來被確認為麵包霉.Hooke也描述了如何製作顯微鏡,它和十年後Leeuwenhoek製作的顯微鏡很相近.因為Leeuwenhoek和Hooke幾乎同時發現了微生物世界,他們因此在人類科學史上這個偉大的發現中享有同等的崇高榮譽.
Ⅵ 微生物是什麼時候開始存在的以及它有什麼作用
微生物的存在比人類早得多,化石記錄表明,早在32億年前,地球上就有微生物了。
人類雖然用肉眼看不見這些小生命,但它們卻始終伴隨著人類,對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Ⅶ 科學家復活的這種生物,距今竟有一億年了
是的,據說在恐龍滅絕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是生活在深海裡面的,科學家是希望復活之後它們能夠承擔分解者的角色,平衡生態系統。
Ⅷ 46億年前地球剛剛誕生就已經有了微生物對嗎
地球上的水在大約46億年前地球剛剛誕生時就已經存在了,這一點從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中存有堆積岩上可以得到證實.太陽系中惟一有水的行星是地球,關於地球上的水是如何產生的這一問題有以下兩種說法:.
第一,在地球誕生的最初階段,原有的以水蒸氣形式存在的水就已經同氮等大氣成分一起形成了海洋.
第二,地球上的惰性重氣體氙比太陽系中其他大氣要少得多.這就是說,地球上原有的太陽系大氣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地球內部噴出的氣體又組成了地球的大氣.可以說地球上的水就是由這種噴發出來的水蒸氣形成的.
總之,無論哪種說法都可排除地球之水來自宇宙恩賜的說法.就算是有來自宇宙的水,也會被紫外線分解成氫和氧,而根本無法降到地球上來.
Ⅸ 微生物什麼時候發現的
真正看見和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是荷蘭人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1674年,他用自製的顯微鏡清楚地看見了細菌(bacteria),首次揭示了一個嶄新的微生物世界。
微生物包括細菌(真細菌&古細菌)、真菌(酵母菌、黴菌&蕈)、原生生物(單細胞藻類、原生動物&黏菌)以及病毒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分布廣,營養方式多樣,生長繁殖快。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食品、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
Ⅹ 人們最早是在什麼時候發現微生物的
雖然早在人類出現以前,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已經在地球上活動有幾十億年了,但人類第一次真正發現它,還只是三百多年前的事。
第一個發現微生物的人叫列文虎克(1632~1723),他是荷蘭一個小鎮上經營布匹和干貨的小商人,業余愛好磨製鏡片。他磨製了很多鏡片,還自己動手製作了一架能把原物放大二百多倍的簡單的顯微鏡。他用這架顯微鏡觀察了雨水、井水等,發現了其中都有許多微小的生物在活動。這是人們第一次看到了微生物世界,在當時引起了人們極大的注意。後來他被推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當時歐洲最著名的科學團體)的會員,在以後的幾十年裡他通過書信往來,不斷將自己的發現報告給這個學會。
有一次,他興奮地報告,他將自己牙縫里的牙垢混進一滴雨水,在顯微鏡下看到了一個令他眼花緣亂的微生物世界。他在給英國皇家學會的信中寫道:「……我非常驚奇地看到了在水中有許多極小的活的微生物,十分漂亮而又會動,有的如矛槍穿水直射,有的像陀螺團團打轉,還有的靈巧地徘徊前進,成群結隊,你簡直可以把它們想像成一大群蚊納或蒼蠅。」又有一次,他在剛剛大口大口喝過熱燙的咖啡以後,又挑出牙垢來觀察時,卻發現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只是一片一動不動的微生物的屍體,於是他機敏地作出了判斷:熱燙的咖啡把那些小生物殺死了。還有一次,他詼諧地報告說:「我家裡的幾位女眷想要看醋里的線蟲,可是看了以後,發誓說再也不用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