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兩顆樹中間一個黃太陽是什麼生物

兩顆樹中間一個黃太陽是什麼生物

發布時間:2022-06-10 20:32:58

Ⅰ 太陽是什麼

太陽
【天文學釋義】

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太陽系的中心天體。銀河系的一顆普通恆星。與地球平均距離14960萬千米,直徑139萬千米,平均密度1.409克/厘米�3,質量1.989×10^33克,表面溫度5770開,中心溫度1500萬開。由里向外分別為太陽核反應區、太陽對流層、太陽大氣層。其中心區不停地進行熱核反應,所產生的能量以輻射方式向宇宙空間發射。其中二十二億分之一的能量輻射到地球,成為地球上光和熱的主要來源。

詳解:

太陽(Sun)是一顆普通的恆星,目前在赫-羅圖上度過了主序生涯的一半左右。它是一個質量為1989.1億億億噸(約為地球質量的33萬倍)、直徑139.2萬km(約為地球直徑的109倍)的熱氣體(嚴格說是等離子體)球。其平均密度為水的1.4倍,但這一平均密度隱含著很寬的密度范圍,從超高密的核心到稀薄的外層。

作為一顆恆星太陽,其總體外觀性質是,光度為383億億億瓦,絕對星等為4.8,他是一顆黃色G2型矮星,有效溫度等於開氏5800度。太陽與在軌道上繞它公轉的地球的平均距離為149597870km(499.005光秒或1天文單位)。按質量計,它的物質構成是71%的氫、26%的氦和少量重元素。太陽圓面在天空的角直徑為32角分,與從地球所見的月球的角直徑很接近,是一個奇妙的巧合(太陽直徑約為月球的400倍而離我們的距離恰是地月距離的400倍),使日食看起來特別壯觀。由於太陽比其他恆星離我們近得多,其視星等達到-26.8,成為地球上看到最明亮的天體。太陽每25.4天自轉一周(平均周期;赤道比高緯度自轉得快),每2億年繞銀河系中心公轉一周。太陽因自轉而呈輕微扁平狀,與完美球形相差0.001%,相當於赤道半徑與極半徑相差6km(地球這一差值為21km,月球為9km,木星9000km,土星5500km)。差異雖然很小,但測量這一扁平性卻很重要,因為任何稍大一點的扁平程度(哪怕是0.005%)將改變太陽引力對水星軌道的影響,而使根據水星近日點進動對廣義相對論所做的檢驗成為不可信。

太陽基本物理參數

半徑: 696295 千米.
質量: 1.989×10^30 千克
溫度: 5800 ℃ (表面) 1560萬℃ (核心)
總輻射功率: 3.83×10^26 焦耳/秒
平均密度: 1.409 克/立方厘米
日地平均距離: 1億5千萬 千米
年齡: 約50億年

對於人類來說,光輝的太陽無疑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體。萬物生長靠太陽,沒有太陽,地球上就不可能有姿態萬千的生命現象,當然也不會孕育出作為智能生物的人類。太陽給人們以光明和溫暖,它帶來了日夜和季節的輪回,左右著地球冷暖的變化,為地球生命提供了各種形式的能源。

在人類歷史上,太陽一直是許多人頂禮膜拜的對象。中華民族的先民把自己的祖先炎帝尊為太陽神。而在古希臘神話中,太陽神則是宙斯(萬神之王)的兒子。

太陽,這個既令人生畏又受人崇敬的星球,它究竟由什麼物質所組成,它的內部結構又是怎樣的呢?

其實,太陽只是一顆非常普通的恆星,在廣袤浩瀚的繁星世界裡,太陽的亮度、大小和物質密度都處於中等水平。只是因為它離地球最近,所以看上去是天空中最大最亮的天體。其它恆星離我們都非常遙遠,即使是最近的恆星,也比太陽遠27萬倍,看上去只是一個閃爍的光點。

組成太陽的物質大多是些普通的氣體,其中氫約佔71%, 氦約佔27%, 其它元素佔2%。太陽從中心向外可分為核反應區、輻射區和對流區、太陽大氣。太陽的大氣層,像地球的大氣層一樣,可按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性質分成各個圈層,即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我們平常看到的太陽表面,是太陽大氣的最底層,溫度約是6000攝氏度。它是不透明的,因此我們不能直接看見太陽內部的結構。但是,天文學家根據物理理論和對太陽表面各種現象的研究,建立了太陽內部結構和物理狀態的模型。這一模型也已經被對於其他恆星的研究所證實,至少在大的方面,是可信的。

太陽的核心區域雖然很小,半徑只是太陽半徑的1/4,但卻是太陽那巨大能量的真正源頭。太陽核心的溫度極高,達1500萬℃,壓力也極大,使得由氫聚變為氦的熱核反應得以發生,從而釋放出極大的能量。這些能量再通過輻射層和對流層中物質的傳遞,才得以傳送到達太陽光球的底部,並通過光球向外輻射出去。

太陽光球就是我們平常所看到的太陽園面,通常所說的太陽半徑也是指光球的半徑。光球的表面是氣態的,其平均密度只有水的幾億分之一,但由於它的厚度達500千米,所以光球是不透明的。光球層的大氣中存在著激烈的活動,用望遠鏡可以看到光球表面有許多密密麻麻的斑點狀結構,很象一顆顆米粒,稱之為米粒組織。它們極不穩定,一般持續時間僅為5~10分鍾,其溫度要比光球的平均溫度高出300~400℃。目前認為這種米粒組織是光球下面氣體的劇烈對流造成的現象。

光球表面另一種著名的活動現象便是太陽黑子。黑子是光球層上的巨大氣流旋渦,大多呈現近橢圓形,在明亮的光球背景反襯下顯得比較暗黑,但實際上它們的溫度高達4000℃左右,倘若能把黑子單獨取出,一個大黑子便可以發出相當於滿月的光芒。日面上黑子出現的情況不斷變化,這種變化反映了太陽輻射能量的變化。太陽黑子的變化存在復雜的周期現象,平均活動周期為11.2年。

緊貼光球以上的一層大氣稱為色球層,平時不易被觀測到,過去這一區域只是在日全食時才能被看到。當月亮遮掩了光球明亮光輝的一瞬間,人們能發現日輪邊緣上有一層玫瑰紅的絢麗光彩,那就是色球。色球層厚約8000千米,它的化學組成與光球基本上相同,但色球層內的物質密度和壓力要比光球低得多。日常生活中,離熱源越遠處溫度越低,而太陽大氣的情況卻截然相反,光球頂部接近色球處的溫度差不多是4300℃,到了色球頂部溫度竟高達幾萬度,再往上,到了日冕區溫度陡然升至上百萬度。人們對這種反常增溫現象感到疑惑不解,至今也沒有找到確切的原因。

在色球上人們還能夠看到許多騰起的火焰,這就是天文上所謂的「日珥」。日珥是迅速變化著的活動現象,一次完整的日珥過程一般為幾十分鍾。同時,日珥的形狀也可說是千姿百態,有的如浮雲煙霧,有的似飛瀑噴泉,有的好似一彎拱橋,也有的酷似團團草叢,真是不勝枚舉。天文學家根據形態變化規模的大小和變化速度的快慢將日珥分成寧靜日珥、活動日珥和爆發日珥三大類。最為壯觀的要屬爆發日珥,本來寧靜或活動的日珥,有時會突然"怒火沖天",把氣體物質拚命往上拋射,然後回轉著返回太陽表面,形成一個環狀,所以又稱環狀日珥。

在日全食時的短暫瞬間,常常可以看到太陽周圍除了絢麗的色球外,還有一大片白里透藍,柔和美麗的暈光,這就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 日冕。日冕的范圍在色球之上,一直延伸到好幾個太陽半徑的地方。日冕里的物質更加稀薄,它還會有向外膨脹運動,並使得熱電離氣體粒子連續地從太陽向外流出而形成太陽風。

太陽看起來很平靜,實際上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劇烈的活動。太陽表面和大氣層中的活動現象,諸如太陽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質噴發等,會使太陽風大大增強,造成許多地球物理現象——例如極光增多、大氣電離層和地磁的變化。太陽活動和太陽風的增強還會嚴重干擾地球上無線電通訊及航天設備的正常工作,使衛星上的精密電子儀器遭受損害,地面電力控制網路發生混亂,甚至可能對太空梭和空間站中宇航員的生命構成威脅。因此,監測太陽活動和太陽風的強度,適時作出"空間氣象"預報,越來越顯得重要。

在銀河系內一千多億顆恆星中,太陽只是普通的一員,它位於銀河系的對稱平面附近,距離銀河系中心約26000光年,在銀道面以北約26光年, 它一方面繞著銀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轉,另一方面又相對於周圍恆星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朝著織女星附近方向運動。

太陽的年齡約為46億年,它還可以繼續燃燒約50億年。在其存在的最後階段,太陽中的氦將轉變成重元素,太陽的體積也將開始不斷膨脹,直至將地球吞沒。在經過一億年的紅巨星階段後,太陽將突然坍縮成一顆白矮星--所有恆星存在的最後階段。再經歷幾萬億年,它將最終完全冷卻,然後慢慢地消失在黑暗裡。

萬物之源——太陽

清晨,當太陽從漫天紅霞中噴薄而出,把萬丈金光灑向大地,一種蓬勃向上的激情,就會油然而生。看到這個充滿生機的世界,人們不能不熱愛和贊美賜予我們生命和力量的萬物主宰——太陽。

中華民族的先民把自己的祖先炎帝尊為太陽神。而在絢麗多彩的希臘神話中,太陽神被稱為「阿波羅」。他右手握著七弦琴,左手托著象徵太陽的金球,讓光明普照大地,把溫暖送到人間,是萬民景仰的神靈。在天文學中,太陽的符號「⊙」和我們的象形字「日」十分相似,它象徵著宇宙之卵。

太陽的質量相當於地球質量的33萬多倍,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30萬倍,半徑約為70萬公里,是地球半徑的109倍多。雖然如此,她在宇宙中也只是一個普通的恆星。

太陽的內部,從里向外,由核反應區、輻射區、對流區三個層次組成。

關於太陽的傳說

希臘太陽神話

太陽神阿波羅是天神宙斯和女神勒托(Leto)所生之子。神後赫拉(Hera)由於妒忌宙斯和勒托的相愛,殘酷地迫害勒托,致使她四處流浪。後來總算有一個浮島德羅斯收留了勒托,她在島上艱難地生下了日神和月神。於是赫拉就派巨蟒皮托前去殺害勒托母子,但沒有成功。後來,勒托母子交了好運,赫拉不再與他們為敵,他們又回到眾神行列之中。阿波羅為替母報仇,就用他那百發百中的神箭射死了給人類帶來無限災難的巨蟒皮托,為民除了害。阿波羅在殺死巨蟒後十分得意,在遇見小愛神厄洛斯(Eros)時譏諷他的小箭沒有威力,於是厄洛斯就用一枝燃著戀愛火焰的箭射中了阿波羅,而用一枝能驅散愛情火花的箭射中了仙女達佛涅(Daphne),要令他們痛苦。達佛涅為了擺脫阿波羅的追求,就讓父親把自己變成了月桂樹,不料阿波羅仍對她痴情不已,這令達佛涅十分感動。而從那以後,阿波羅就把月桂作為飾物,桂冠成了勝利與榮譽的象徵。每天黎明,太陽神阿波羅都會登上太陽金車,拉著韁繩,高舉神鞭,巡視大地,給人類送來光明和溫暖。所以,人們把太陽看作是光明和生命的象徵。

北歐太陽神話

弗蕾 豐僥、興旺、愛情、和平之神,美麗的仙國阿爾弗海姆的國王。一說他與巴爾德爾同為光明之神,或稱太陽神。他屬下的小精靈在全世界施言行善。他常騎一隻長著金黃色鬃毛的野豬出外巡視。人人都享受著他恩賜的和平與幸福。他有一把寶劍,光芒四射,能騰雲駕霧。他還有一隻袖珍魔船,必要時可運載所有的神和他們的武器。

中國太陽神話傳說:

關於後羿的神話傳說很多。相傳後羿生來就有射箭的天才,長大後更是臂力驚人,箭法超群。原先天空中有10個太陽,強烈的陽光烤焦了大地,莊稼枯死了,甚至連石頭都快要熔化了,海水如同開水一樣沸騰起來。人們在灼熱的陽光下幾乎喘不過氣來,兇狠的毒蛇野獸乘機出來殘害人類。羿十分同情處於痛苦煎熬的民眾,決心冒著生命危險,為民除害。這位擅長射箭的好漢,選擇一處高地,張弓搭箭,對准天空一箭射去,只聽「轟隆」一聲巨響,一個太陽被射中了。後羿一連射了9箭,9個太陽一個個地掉落下來。當他還想再射時,突然想到,如果沒有太陽,大地將一片黑暗,人類難以生存,便留下最後一個太陽,讓它造福於人類。

《山海經》中關於太陽的神話傳說

在遙遠的東南海外,有一個羲和國,國中有一個異常美麗的女子叫羲和,她每天都在甘淵中洗太陽。太陽在經過夜晚之後就會被污染,經過羲和的洗滌,那被污染了的太陽,在第二天升起的時候仍會皎潔如初。這個羲和,實際上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帝俊的妻子,她生了十個太陽,並且讓這十個太陽輪流在空中執勤,把光明與溫暖送到人間。這十個太陽的出發地十分荒涼偏僻,那地方有座山,山上有棵扶桑樹,樹高三百里,但它的葉子卻像芥子一般大小。樹下有個深谷叫湯谷,這是太陽洗浴的地方。它們洗浴完了,就藏在樹枝上擦摩身子。每天由最上邊的那一個騎著鳥兒巡遊天空,其他的便依次上登,准備出發……

太陽黑子

通過一般光學望遠鏡觀測太陽,觀測到的是光球層(太陽大氣層的最里層)的活動。在光球上經常可以看到許多黑色斑點,叫太陽黑子。太陽黑子在日面上的大小、多少、位置和形態等,每日都不一樣。太陽黑子是光球層物質劇烈運動形成的局部強磁場區域,是光球層活動的重要標志。長期觀測太陽黑子就會發現,有的年份黑子多,有的年份黑子少,有時甚至幾天,幾十天日面上都沒有黑子。天文學家們早已注意到,太陽黑子從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到下一次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大約相隔11年。也就是說,太陽黑子有平均11的活動周期,這也是整個太陽的活動周期。天文學家把太陽黑了最多的年份稱為「太陽活動峰年」,把太陽黑子最少的年份稱為「太陽活動寧靜年」。

太陽

太陽系的中心天體,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太陽從中心向外可分為核反應區、輻射區、對流層和大氣層。我們直接觀測到的是太陽大氣層,從內向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3層。核反應區半徑約是太陽半徑的1/4,其間進行的氫核聚變提供了太陽經久不衰的巨大輻射的能源。在輻射區內,通過光子的多次吸收、再發射過程把核反應區發射的高能γ射線變成低能的可見光和其他形式向外傳送到對流層。對流層里物質的對流、湍流(及湍流產生的雜訊)和大尺度的環流把太陽內部的能量傳輸到太陽表面,並通過光球輻射出去。日面許多現象,如米粒、超米粒、黑子等都產生於對流層。而外層大氣里的一些劇烈活動(耀斑、沖浪、日珥的變化等)及太陽風等的動力也來自對流層。
太陽是一個發光的等離子體球。它的年齡約50億年,現正處於「中年階段」。太陽離地球的平均距離為1.49598×10^8千米。太陽主要的參數是:半徑為6.96×10^5千米,質量為1.989×10^30千克;表面有效溫度為5770K,中心溫度約1.5×10^7K;平均密度1.409×10^3千克/米^3,中心密度約1.6×10^5千克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是太陽系裡唯一的一顆恆星,也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恆星。太陽位於銀河系的對稱平面附近,距離銀河系的中心約33000光年,在銀道面以北約26光年,它一方面繞著銀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轉,另一方面又相對於周圍恆星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朝著織女星附近方向運動。

太陽的直徑為139.2萬千米,是地球的109倍;太陽的體積為141億億立方千米,是地球的130萬倍;太陽的質量約為2000億億億噸,是地球的33萬倍。它集中了太陽系99.865%的質量,是個絕對至高無上的「國王」。然而,在宇宙中,它還只是一顆質量中等的普通恆星。

太陽是一個熾熱的氣體星球,沒有固體的星體或核心。太陽從中心到邊緣可分為核反應區、輻射區、對流區和大氣層。其能量的99%是由中心的核反應區的熱核反應產生的。太陽中心的密度和溫度極高。太陽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質量約佔71%)與氦(質量約佔27%)。太陽的大氣層從內到外可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

太陽的內部結構

太陽的內部主要可以分為三層,核心區,輻射區和對流區.

太陽的能量來源於其核心部分。太陽的核心溫度高達1500萬攝氏度,壓力相當於2500億個大氣壓。核心區的氣體被極度壓縮至水密度的150倍。在這里發生著核聚變,每秒鍾有七億噸的氫被轉化成氦。在這過程中,約有五百萬噸的凈能量被釋放(大概相當於38600億億兆焦耳,3.86後面26個0)。聚變產生的能量通過對流和輻射過程向外傳送。核心產生的能量需要通過幾百萬年才能到達表面。

輻射區包在核心區外面.
這一層的氣體也處在高溫高壓狀態下(但低於核心區),粒子間的頻繁碰撞,使得在核心區產生的能量經過很久(幾百萬年)才能穿過這一層到達對流區.

輻射區的外面是對流區
能量在對流區的傳遞要比輻射區快的多.這一層中的大量氣體以對流的方式向外輸送能量.(有點像燒開水,被加熱的部分向上升,冷卻了的部分向下降.)對流產生的氣泡一樣的結構就是我們在太陽大氣的光球層中看到的"米粒組織"。

太陽是自己發光發熱的熾熱的氣體星球。它表面的溫度約6000攝氏度,中心溫度高達1500萬攝氏度。太陽的半徑約為696000公里,約是地球半徑的109倍。它的質量為1.989×10^27噸,約是地球的332000倍。太陽的平均密度為1.4克每立方厘米,約為地球密度的1/4。太陽與我們地球的平均距離約1.5億公里。

太陽是銀河系中的一顆普通恆星,位於銀道面之北的獵戶座旋臂上,距銀心約2.3光年,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繞銀心轉動,公轉一周約需2.5億年。太陽也在自轉,其周期在日面赤道帶約25天;兩極區約為35天。

通過對太陽光譜的分析,得知太陽的化學成分與地球幾乎相同,只是比例有所差異。太陽上最豐富的元素是氫,其次是氦,還有碳、氮、氧和各種金屬。

太陽的結構

太陽的結構從里向外主要分為:中心為熱核反應區,核心之外是輻射層,輻射層外為對流層,對流層之外是太陽大氣層。

從核物理學理論推知,太陽中心是熱核反應區。太陽中心區占整個太陽半徑的1/4,約為整個太陽質量的一半以上。這表明太陽中心區的物質密度非常高。每立方厘米可達160克。太陽在自身強大重力吸引下,太陽中心區處於高密度、高溫和高壓狀態。是太陽巨大能量的發祥地。

太陽中心區產生的能量的傳遞主要靠輻射形式。太陽中心區之外就是輻射層,輻射層的范圍是從熱核中心區頂部的0.25個太陽半徑向外到0.86個太陽半徑,這里的溫度、密度和壓力都是從內向外遞減。從體積來說,輻射層占整個太陽體積的絕大部分。

太陽內部能量向外傳播除輻射,還有對流過程。即從太陽0.86個太陽半徑向外到達太陽大氣層的底部,這一區間叫對流層。這一層氣體性質變化很大,很不穩定,形成明顯的上下對流運動。這是太陽內部結構的最外層。太陽對流層外是太陽大氣層。太陽大氣層從里向外又可分光球、色球和日冕。我們看到耀眼的太陽,就是太陽大氣層中光球發出的強烈的可見光。光球層位於對流層之外,屬太陽大氣層中的最低層或最里層,光球層的厚度約500公里,與約70萬公里的太陽半徑相比,好似人的皮膚和肌肉之比。我們說太陽表現的平均溫度約6000攝氏度,指的就是這一層。光球之外便是色球。平時由於地球大氣把強烈的光球可見散射開,色球便被淹沒在藍天之中。只有在日全食的時候才有機會直接飽覽色球紅艷的姿容。太陽色球是充滿磁場的等離子體層,厚約2500公里。其溫度從里向外增加,與光球頂銜接的部分約4500攝氏度,到外層達幾萬攝氏度。密度則隨高度增加而減低。整個色球層的結構不均勻,由於磁場的不穩定性,太陽高層大氣經常產生爆發活動,產生耀斑現象。

日冕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日冕中的物質也是等離子體,它的密度比色球層更低,而它的溫度反比色球層高,可達上百萬攝氏度。日全食時在日面周圍看到放射狀的非常明亮的銀白色光芒即是日冕。

太陽的能量

地球上除原子能和火山、地震以外,太陽能是一切能量的總源泉。那麼,整個地球接收的有多少呢?太陽發射出大的能量呢?科學家們設想在地球大氣層外放一個測量太陽總輻射能量的儀器,在每平方厘米的面積上,每分鍾接收的太陽總輻射能量為8.24焦。這個數值叫太陽常數。如果將太陽常數乘上以日地平均距離作半徑的球面面積,這就得到太陽在每分鍾發出的總能量,這個能量約為每分鍾2.273×10^28焦。而地球上僅接收到這些能量的22億分之一。太陽每年送給地球的能量相當於100億億度電的能量。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又無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

太陽耀斑

太陽耀斑是一種最劇烈的太陽活動。一般認為發生在色球層中,所以也叫「色球爆發」。其主要觀測特徵是,日面上(常在黑子群上空)突然出現迅速發展的亮斑閃耀,其壽命僅在幾分鍾到幾十分鍾之間,亮度上升迅速,下降較慢。特別是在太陽活動峰年,耀斑出現頻繁且強度變強。

別看它只是一個亮點,一旦出現,簡直是一次驚天動地的大爆發。這一增亮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0萬至100萬次強火山爆發的總能量,或相當於上百億枚百噸級氫彈的爆炸;而一次較大的耀斑爆發,在一二十分鍾內可釋放10~25焦耳的巨大能量,

除了日面局部突然增亮的現象外,耀斑更主要表現在從射電波段直到X射線的輻射通量的突然增強;耀斑所發射的輻射種類繁多,除可見光外,有紫外線、X射線和伽瑪射線,有紅外線和射電輻射,還有沖擊波和高能粒子流,甚至有能量特高的宇宙射線。

耀斑對地球空間環境造成很大影響。太陽色球層中一聲爆炸,地球大氣層即刻出現繚繞餘音。耀斑爆發時,發出大量的高能粒子到達地球軌道附近時,將會嚴重危及宇宙飛行器內的宇航員和儀器的安全。當耀斑輻射來到地球附近時,與大氣分子發生劇烈碰撞,破壞電離層,使它失去反射無線電電波的功能。無線電通信尤其是短波通信,以及電視台、電台廣播,會受到干擾甚至中斷。耀斑發射的高能帶電粒子流與地球高層大氣作用,產生極光,並干擾地球磁場而引起磁暴。

此外,耀斑對氣象和水文等方面也有著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正因為如此,人們對耀斑爆發的探測和預報的關切程度與日俱增,正在努力揭開耀斑迷宮的奧秘。

傳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一天,德國前線戰事吃緊,後方德軍司令部報務員布魯克正在繁忙地操縱無線電台,傳達命令。突然,耳機里的聲音沒有了。他檢查機器,電台完整無損;撥動旋鈕,改變頻率,仍然無濟於事。結果,前線推動聯系,像群龍無首似的陷入一片混亂,戰役以失敗而告終。布魯克因此受到軍事法庭判處死刑。他仰天呼喊「冤枉!冤枉!」 後來查清,這次無線電中斷,「罪魁禍首」是耀斑。布魯克的死,實在冤枉。他的死,在於人們當時對耀斑還不了解。

光斑(譜斑)

太陽光球層上比周圍更明亮的斑狀組織。用天文望遠鏡對它觀測時,常常可以發現:在光球層的表面有的明亮有的深暗。這種明暗斑點是由於這里的溫度高低不同而形成的,比較深暗的斑點叫做「太陽黑子」,比較明亮的斑點叫做「光斑」。光斑常在太陽表面的邊緣「表演」,卻很少在太陽表面的中心區露面。因為太陽表面中心區的輻射屬於光球層的較深氣層,而邊緣的光主要來源光球層較高部位,所以,光斑比太陽表面高些,可以算得上是光球層上的「高原」。

光斑也是太陽上一種強烈風暴,天文學家把它戲稱為「高原風暴」。不過,與烏雲翻滾,大雨滂沱,狂風卷地百草折的地面風暴相比,「高原風暴」的性格要溫和得多。光斑的亮度只比寧靜光球層略強一些,一般只大10%;溫度比寧靜光球層高300℃。許多光斑與太陽黑子還結下不解之緣,常常環繞在太陽黑子周圍「表演」。少部分光斑與太陽黑子無關,活躍在70°高緯區域,面積比較小,光斑平均壽命約為15天,較大的光斑壽命可達三個月。

光斑不僅出現在光球層上,色球層上也有它活動的場所。當它在色球層上「表演」時,活動的位置與在光球層上露面時大致吻合。不過,出現在色球層上的不叫「光斑」,而叫「譜斑」。實際上,光斑與譜斑是同一個整體,只是因為它們的「住所」高度不同而已,這就好比是一幢樓房,光斑住在樓下,譜斑住在樓上。

米粒組織

米粒組織是太陽光球層上的一種日面結構。呈多角形小顆粒形狀,得用天文望遠鏡才能觀測到。米粒組織的溫度比米粒間區域的溫度約高300℃,因此,顯得比較明亮易見。雖說它們是小顆粒,實際的直徑也有1000公里--2000公里。

明亮的米粒組織很可能是從對流層上升到光球的熱氣團,不隨時間變化且均勻分布,且呈現激烈的起伏運動。米粒組織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時,很快就會變冷,並馬上沿著上升熱氣流之間的空隙處下降;壽命也非常短暫,來去匆匆,從產生到消失,幾乎比地球大氣層中的雲消煙散還要快,平均壽命只有幾分鍾,此外,近年來發現的超米粒組織,其尺度達3萬公里左右,壽命約為20小時。

有趣的是,在老的米粒組織消逝的同時,新的米粒組織又在原來位置上很快地出現,這種連續現象就像我們日常所見到的沸騰米粥上不斷地上下翻騰的熱氣泡。

【醫學釋義】

太陽 Taiyang

常用針灸穴位。屬經外奇穴。國際標准代號為EX-HN5。
取穴 眉梢與目外眥連線中點向後約1寸。
刺灸法 向後斜刺0.3~0.5寸,也可用點刺出血的方法;一般不灸。
主治 頭痛,目赤(疏風解熱,清熱明目)。

Ⅱ 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有哪些

1、西方神話: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說,各民族都相當豐富,其中有些說法頗為相似,當然不同的也不少,在這些神話里頭,很有趣的,我們可以發現有和進化論不謀而合之處。

歸納各種神話,人類的起源可以分為「呼喚而出」、「原本存在」、「植物變的」、「動物變的」和「動物變的」五種,現就分別敘述。

2、原本存在:人類原本就存在著的神話,散見於北美印第安人和紐西蘭毛利人。印第安人神話中說到神創造天地,然後從地下帶領人類上來,生活在大地上。

毛利人的神話說「蘭奇「和「巴巴「是天和地,是萬物源頭,當時天和地未分開,四下漆黑,其兒子渴望得到光明,便用力將天地推開,光明於是出現,一向藏在黑暗中的人類便被發現,原來他們也是天地所生。

3、植物變的:認為人類是植物所變的為日耳曼神話,它說天神歐丁 (ODIN) 有一天和其他的神在海邊散步,看到沙洲上長了兩棵樹,其中一棵姿態雄偉,另一棵姿態綽約,於是下令把兩棵樹砍下,分別造成男人和女人,歐丁首先賦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別賦予理智、語言、血液、膚色等,成為日耳曼的祖先。

4、動物變的:人類是由動物變的之神話相當常見。在澳洲神話中說人是蜥蜴變的;美洲神話則說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變的;希臘神話也說某族人是天鵝變的,某族人是牛變的。

我們由這種「動物變人「的神話中,可以發現很接近進化論的說法,尤其是美洲神話中說人是猿猴變的,就完全與進化論相吻合,這種巧合,很耐人尋味。

5、中國神話:神話論及人類起源的有數種,比較早的說法是《淮南子精神篇》:「有二神(陰、陽二神)混生,經天營地,類氣為蟲(混濁的氣體變成蟲魚鳥獸),精氣為人(清純的氣體變成人)。「這種說法並未受多大重視。

(2)兩顆樹中間一個黃太陽是什麼生物擴展閱讀

在探索人類起源時首先要確立一個前提,即人類是一個生物物種,他只能有一個祖先,不可能是多個祖先。不能說黑人有一個祖先,而白人又有另一個祖先。

因為不同的物種之間雖能婚配,卻不能生育後代,只有同種能育。如果我們主張人類多祖論,就會在生物學上犯常識性的錯誤,已證實了人類多祖或多元論是違背科學常理的。

一個多世紀以來,人類起源於非洲還是亞洲,一直是古人類學家爭論不休的話題。自1924年在非洲找到首個幼年南猿頭骨以來的70餘年,在非洲發現了一系列的人類化石,這一系列的化石構成了一個相當完整的體系。

Ⅲ 靠太陽傳播種子的有什麼植物(寫二個)

1、鳳仙花的果實太陽曬干會彈裂,把種子彈向四方。

2、豌豆 是靠豆莢太陽曬干炸開的瞬間彈射出去傳播。

靠太陽傳播中西的植物有油菜、芥菜、豌豆、大豆、綠豆、酢漿草、鳳仙花等,這些植物的種子成熟後乾燥而堅硬的果皮在似火驕陽的烘烤下常常「啪」的一聲爆裂,種子就會像飛出槍膛的子彈被彈射到遠處。

其中最為有趣的是一種名為「噴瓜」的植物,當瓜成熟時只要稍有觸動便會脫落,並在瞬間從頂端將瓜內的種子噴射出去。

(3)兩顆樹中間一個黃太陽是什麼生物擴展閱讀:

植物傳播種子的其他方法:

1、動物傳播

靠動物傳播種子的植物有蒼耳、蒺藜、鬼針草、山葡萄、松樹、櫻桃、松子、板栗等。如鬼針草、蒼耳等種子的外面生有刺毛、倒鉤,只要輕輕一碰就會粘附到動物的毛皮上。

而櫻桃、野葡萄等植物大部份都有肉質的果實,這些植物的果實被鳥類採食後,種子經過消化道後隨意排泄各地。板栗、松子等會被松鼠搬回家儲存起來,一部分會被吃掉,剩下的來年就生根發芽了。

2、風傳播

靠風傳播種子的植物有蒲公英、柳樹、楊樹、楓樹等,這些植物種子的質量通常較輕,能懸浮在空氣中,風輕輕一吹就能把它們帶到海角天涯。

有些植物的種子還長出一些適合於藉助風力飛翔的特殊構造,如棉、柳種子上的細絨毛,蒲公英果實上的傘狀冠毛,松樹、槭樹、榆樹種子翅狀結構等。

3、水傳播

生長在水裡或水邊的植物通常會借著水力來傳播種子,如椰子樹、睡蓮等。椰子樹的果實成熟以後,外殼堅硬,像一艘小船隨海水漂到遠方,被浪潮沖上岸後就會長出新的椰子樹。

睡蓮的果實成熟後會落在水裡慢慢腐爛,包有海綿狀外種皮的種子就會浮起來,在水面隨波逐流,最後沉入水底生根發芽。

Ⅳ 有一部科教片,好像是3D做的,講的是以後出現的奇異的動物,出現的一個比一個厲害,中間穿插著有科學家解

中文名稱:異形星球 / 外星生物

英文名稱:Alien Planet

發行時間:2005年05月14日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和英國生物學界的科學家們,用計算機模擬出了兩個可能在銀河系中存在的外星天體———它們分別被命名為「奧里里亞」和「藍月亮」。模擬結果顯示,這樣的行星如同「第二地球」 ,上面完全有條件孕育外星生命!在美國《國家地理頻道》5月30日播出的特別節目《外星生物》中,將首次披露科學家眼中的「外星生物」是什麼模樣。 奧里里亞:血肉動物以太陽能量為食 在實驗中,科學家先用超級計算機模擬了一顆圍繞紅矮星(紅矮星是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星體,尺寸約有太陽的8倍大)運轉的虛擬行星———「奧里里亞」,它是最適合孕育生命的銀河系行星的代表。「奧里里亞」的一面永遠面對著它的太陽———紅矮星,而它的另一 面則永遠處於黑暗之中。黑暗的一面永遠被冰層覆蓋,而朝著紅矮星的一面則有廣闊的河流和洪水肆虐的平原,雲彩和閃電風暴主宰著天空。 通過計算機模擬,生物學家們構想了一些從理論上可以在「奧里里亞」上生存的外星生物———它們包括像巨大植物般的動物「刺激扇」(StingerFans)、長頸鹿般的掠食者「大胃豬」(gulphogs)以及可以消融肉食的蝌蚪狀生物「歇斯底里」( hysteria)。「刺激扇」的頂部長有巨大的扇狀物,它們是血肉動物,以太陽能量為食;巨大的觸須使它們能在淤泥上光滑移動,從而尋找更好的地方吸收太陽能。「大胃豬」則在「刺激扇」叢林中生活,它有15英尺高,體型像水牛,但脖子卻像長頸鹿,盡管它 相貌醜陋,但科學家相信它奔跑的速度不亞於一匹賽馬。而「歇斯底里」則以消化瀉湖中的小生物為生。科學家認為,該行星最主要的動物還包括一種犰狳狀的生物———「mudpod」,它具有三雙腿,能像鱷魚一樣在水中游泳。 藍月亮:樹近千米高,鯨魚能飛翔 而計算機模擬的「藍月亮」,則圍繞著一顆巨大的行星運轉,那顆行星所處的太陽系有兩顆太陽。「藍月亮」上一天有240小時,它的大氣層濃度是地球的三倍,像懸浮的海洋。由於大氣層密度高,地心引力輕,在「藍月亮」上飛翔將是輕而易舉的事。 「藍月亮」上長著茂密的「寶塔樹」森林,「寶塔樹」的頂部具有碗狀的凹口,用來收集雨水。為了能夠支持水的重量,「寶塔樹」下面會互相糾結,像建築結構一樣交疊在一起。由於該星球上的二氧化碳比地球濃上30倍,因此巨大的平頂「寶塔樹」可以長到800 米高。 「藍月亮」上的食肉動物是一種類似風箏的動物,它們垂下的觸須如同「死亡陷阱」,能將地面上的生物消融在噴射出的酸液里。「藍月亮」上還有一種可以在天空中飛翔的「飛鯨」,它們很像地球上的鯨魚,惟一不同的是,它擁有33英尺長的翅膀,可以在「藍月亮 」數千英尺高的天空中翱翔。如果它們飛得太低,將會遭到另一種黃蜂狀生物的攻擊,這種尺寸像鷹般大的黃蜂狀生物名叫「斗篷幽靈」,它們具有三隻360度視角的眼睛,它們的鋒利鳥喙可以撕裂「飛鯨」的堅肉。 「這是一個尋找外星生命的世紀!」 近幾年來,科學家發現銀河系中的很多地方都可以成為生命的避風港。「尋找外星生物」SETI計劃科學家肖斯塔克說:「銀河系中的行星就像蟲子一樣普遍,如果銀河系中的多數行星都像木星一般大,並且所有行星都無法孕育生命,那將是非常奇怪的事情,這太不 合情理了。我想我們最遲到2025年,就可能找到外星生物。」 盡管沒有排除生命會產生於其他一些外星化學物質的可能性,但科學家仍相信,外星生命最可能還是基於二氧化碳和水,就像地球上一樣。科學家還相信,在外星生命間,達爾文的「進化論」依然有效,自然選擇將決定著一切。英國劍橋大學進化生物學家莫里斯說:「 進化證據顯示,盡管外星生物可能會非常古怪,但往深處看,它們可能會和地球生物非常相似。」 據悉,歐洲宇航局的「達爾文計劃」將採用NASA未來的「陸地行星發現者」太空望遠鏡掃描太空,搜尋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化學信號,譬如二氧化碳、氧氣、甲烷和水蒸汽等。雖然「陸地行星發現者」到2015年左右才能投入使用,科學家們仍為這一計劃可能帶 來的發現激動不已。劍橋大學生物學家莫里斯滿懷信心地預言說:「這是一個尋找外星生命的世紀,這是最令人激動的時代。」

Ⅳ 在這棵樹上有許多鳥。

是廣東省的一個聞名中外的旅遊風景區。在距廣州市100公里外的新會縣天馬河的河心沙洲上,有一株500多年歷史的奇特的大榕樹。這棵樹的樹枝垂到地上,扎入土中,成為新的樹干。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棵大榕樹竟獨木成林。林中棲息著成千上萬只鳥雀。白鶴、灰麻鶴朝出晚歸,灰鶴則夜作晝息,它們相互更替,井然有序,構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鳥的世界」。1924年,著名作家巴金來到這里游覽後,有感而發,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散文——《鳥的天堂》。鳥的天堂,原名「鳥墩」,婆娑的榕葉籠罩著20多畝的河面,樹高約15米,榕樹枝幹上長著美髯般的氣溫根,著地後木質化,抽枝發葉,長成新枝幹。新幹上又長成新氣生根,生生不已,變成一片根枝錯綜、撲朔迷離的榕樹叢。在這樹叢上,棲息著十多種小鳥,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鶴和灰麻鶴(即夜鷺,俗稱診游鳥)。白鶴朝出晚歸,灰鶴暮出晨歸,一早一晚,鶴群一出一歸,盤旋飛舞,掩映長空,嘎嘎而鳴,蔚為奇觀。
1924年,著名作家巴金來到這里游覽後,有感而發,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散文——《鳥的天堂》。如今,「鳥的天堂」已成為一個著名的風景點,吸引了千千萬萬的遊客。鳥的天堂」是指一株有500年樹齡的古榕樹,位於廣東省新惠縣天馬河上。它的樹冠大得出奇,濃陰覆蓋著天馬河心上的二十多畝地。
「鳥的天堂」是廣東省的一個聞名中外的旅遊風景區。在距廣州市100公里外的新會縣天門河的河心沙洲上,有一株500多年歷史的奇特的大榕樹。這棵樹的樹枝垂到地上,扎入土中,成為新的樹干。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棵大榕樹竟獨木成林。林中棲息著成千上萬只白鶴、麻鶴、灰鶴和其它鳥雀。白鶴、麻鶴朝出晚歸,灰鶴則夜作晝息,它們相互更替,井然有序,構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鳥的世界」。

1924年,著名作家巴金來到這里游覽後,有感而發,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散文——《鳥的天堂》。如今,「鳥的天堂」已成為一個著名的風景點,吸引了千千萬萬的遊客。

鳥的天堂,原名「鳥墩」,位於廣東新會市南部七公里的天馬村天馬河。在天馬河的沙洲上,長有一棵500多年樹齡的古榕樹,婆娑的榕葉籠罩著20多畝的河面,樹高約15米,榕樹枝幹上長著美髯般的氣溫根,著地後木質化,抽枝發葉,長成新枝幹。新幹上又長成新氣生根,生生不已,變成一片根枝錯綜、撲朔迷離的榕樹叢。在這樹叢上,棲息著十多種小鳥,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鶴和灰麻鶴(即夜鷺,俗稱診游鳥)。白鶴朝出晚歸,灰鶴暮出晨歸,一早一晚,鶴群一出一歸,盤旋飛舞,掩映長空,嘎嘎而鳴,蔚為奇觀。

景點特色

小鳥天堂是廣東新會聞名中外的生態旅遊景點,天然賞鳥勝地,它位於新會城區以南10公里的天馬村。
380多年前,河中一個泥墩、一棵榕樹長期繁衍,形成枝葉覆蓋1萬多平方米,樹上棲鳥千萬只,鳥類樹相依,人鳥相處,和諧奇特,世間罕有的一道天然美麗風景線。1933年,文學大師巴金先生乘船游覽後嘆為觀止,寫下優美散文《鳥的天堂》,「小鳥天堂」從此得名。大師這篇經典作品被鐫刻在景區入口廣場上供遊人品味,美文贊美景,美景更多嬌,使人更加熱愛美,嚮往美。

歷來深受遊客贊譽的小鳥天堂,2002年重新規劃擴建,並對動、值物自然生態群落加以悉心保護和優化,形成佔地面積40萬平方米,以獨特的鳥類生態風景為主題,集生態旅遊、文化游泳、健康旅遊、休閑游泳於一體,充分展現旅遊新時尚的園林化,多功能大型景區。

小鳥天堂的鳥類以野生鷺鳥居多,還有毛雞、麻鶴……白鷺晨出暮歸,灰鷺墓出朝回,他們依時有序,互不幹擾,極有風度。每於清晨薄霧中,萬千靈鳥嘎嘎呼喚,翩翩起舞,凌空翱翔,野趣盎然,蔚為半觀;那一片和鳴諧調的天籟之聲,「人間那得幾回聞」。除了觀鳥聽鳥,還可欣賞綠樹碧水與藍天白鳥相映成趣的優美景緻和享受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河上休閑東趣,給你一種全新感受……「人間畢竟有天堂」!

遠離法囂,走進天堂,擁抱自然,親近小鳥,凈化心靈,充實生命,請到小鳥天堂來。它是鳥的天堂,也是你的樂園!

美麗傳說
500多年前,天馬村年年鬧乾旱,農田乾涸,莊稼歉收。鄉親們為了抗旱,開了一條人工河——天馬河,引進珠江的水灌溉農田。可是年景不見好轉,當地有權有勢的人硬說是天馬河開壞了,把風水給破了,強迫村民把這條河堵上。村民們含著淚水,把挑來的泥土用船載著倒在河心,不久堆起了一個土墩,成了河心小島。當時有個村民在土堆上插了一根榕樹枝,用來系住船隻,想不到第二年這根榕樹枝長出根兒,發出新芽。由於水分充足,榕樹越長越高,每年從枝上長出了許多氣根倒垂下來,鑽進泥土裡。過些日子,入土的根兒長成了新的枝幹,枝幹長粗了又垂下許多氣根來……這樣年復一年的不斷生長,樹干多得不可計數。經歷數百年生長,一棵樹長成了一片林子,覆蓋全島,佔地達18畝,近看像原始森林,遠望像浮在水面上的綠洲,真是南國奇觀!
景點特色
鳥的天堂是廣東新會聞名中外的生態旅遊景點,天然賞鳥勝地,它位於新會城區以南10公里的天馬村。
380多年前,河中一個泥墩、一棵榕樹長期繁衍,形成枝葉覆蓋1萬多平方米,樹上棲鳥千萬只,鳥類樹相依,人鳥相處,和諧奇特,世間罕有的一道天然美麗風景線。1933年,文學大師巴金先生乘船游覽後嘆為觀止,寫下優美散文《鳥的天堂》,「鳥的天堂」從此得名。大師這篇經典作品被鐫刻在景區入口廣場上供遊人品味,美文贊美景,美景更多嬌,使人更加熱愛美,嚮往美。
歷來深受遊客贊譽的鳥的天堂,2002年重新規劃擴建,並對動、值物自然生態群落加以悉心保護和優化,形成佔地面積40萬平方米,以獨特的鳥類生態風景為主題,集生態旅遊、文化游泳、健康旅遊、休閑游泳於一體,充分展現旅遊新時尚的園林化,多功能大型景區。
鳥的天堂的鳥類以野生鷺鳥居多,還有毛雞、麻鶴……白鷺晨出暮歸,灰鷺暮出朝回,他們依時有序,互不幹擾,極有風度。每於清晨薄霧中,萬千靈鳥嘎嘎呼喚,翩翩起舞,凌空翱翔,野趣盎然,蔚為半觀;那一片和鳴諧調的天籟之聲,「人間那得幾回聞」。除了觀鳥聽鳥,還可欣賞綠樹碧水與藍天白鳥相映成趣的優美景緻和享受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河上休閑東趣,給你一種全新感受……「人間畢竟有天堂」!
遠離法囂,走進天堂,擁抱自然,親近小鳥,凈化心靈,充實生命,請到的鳥天堂來。它是小鳥的天堂,也是你的樂園!

「鳥的天堂」是廣東省的一個聞名中外的旅遊風景區。在距廣州市100公里外的新會縣天門河的河心沙洲上,有一株500多年歷史的奇特的大榕樹。這棵樹的樹枝垂到地上,扎入土中,成為新的樹干。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棵大榕樹竟獨木成林。林中棲息著成千上萬只白鶴、麻鶴、灰鶴和其它鳥雀。白鶴、麻鶴朝出晚歸,灰鶴則夜作晝息,它們相互更替,井然有序,構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鳥的世界」。

景點特色

小鳥天堂是廣東新會聞名中外的生態旅遊景點,天然賞鳥勝地,它位於新會城區以南10公里的天馬村。
380多年前,河中一個泥墩、一棵榕樹長期繁衍,形成枝葉覆蓋1萬多平方米,樹上棲鳥千萬只,鳥類樹相依,人鳥相處,和諧奇特,世間罕有的一道天然美麗風景線。1933年,文學大師巴金先生乘船游覽後嘆為觀止,寫下優美散文《鳥的天堂》,「小鳥天堂」從此得名。大師這篇經典作品被鐫刻在景區入口廣場上供遊人品味,美文贊美景,美景更多嬌,使人更加熱愛美,嚮往美。

歷來深受遊客贊譽的小鳥天堂,2002年重新規劃擴建,並對動、值物自然生態群落加以悉心保護和優化,形成佔地面積40萬平方米,以獨特的鳥類生態風景為主題,集生態旅遊、文化游泳、健康旅遊、休閑游泳於一體,充分展現旅遊新時尚的園林化,多功能大型景區。

遠離法囂,走進天堂,擁抱自然,親近小鳥,凈化心靈,充實生命,請到小鳥天堂來。它是鳥的天堂,也是你的樂園!

「鳥的天堂」是指一株有500年樹齡的古榕樹,位於廣東省新惠縣天馬河上。它的樹冠大得出奇,濃陰覆蓋著天馬河心上的二十多畝地。現在大榕樹南面的50米處建有觀鳥樓,可川觀賞「鳥的天堂」、熱帶植物、農舍風光。天馬河中有潛艇,可供遊客觀鳥和遊玩。

氣生根是生箕空氣中的一種變態根,如榕樹的枝幹上長出許多不定根,可以一直垂入到土壤。此種氣生根沒有根毛的根冠,不能吸收養分,但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也有呼吸的功能。由於氣生根扎入土內,起了支持作用,使榕樹冠得以發展,故有「獨木成林」之感。熱帶森林中的許多植物也有發達的氣生根,氣生根因作用不同,又可分為呼吸根、支柱根、攀根和吸器根。

江門新會的「小鳥天堂」,名氣很大。記得孩童時代,便知道這里因我國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鳥的天堂》一文而名聲大震,使此後的「小鳥天堂」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景點。只要一提起它,腦海里便會構築起一幅美好的畫圖,想像著新會那一棵很出名的榕樹,樹上每天有數不清的小鳥。

而人們最近前往「小鳥天堂」觀鳥,卻頗感失望,繞小島兩圈,沒有見到小鳥群飛的盛景。據當地人介紹,由於小鳥生存的生態大環境發生了改變:即小鳥周邊被開發,原有的農田、水塘被破壞,環繞小島的天馬河的水質遭到污染,小鳥不斷地飛到其他地方覓食,不再回來,護鳥措施也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鳥的天堂指的是一株約500年樹齡的大榕樹,它位於廣東省新會市南部天馬村天馬河上的一座小島上。榕樹的樹冠大得出奇,濃陰覆蓋著天馬河河心島上約20多畝土地,獨木成林。乘小艇從近處看,枯藤交錯,猶如原始森林;從遠處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綠洲,景色奇特迷人。

大樹上棲息著成千上萬只各種各樣的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鶴和灰麻鶴。白鶴在早晨飛出覓食,至傍晚歸巢;而灰麻鶴正好相反,是晚上飛出覓食,天亮時歸巢休息。它們每天早晚一進一出,盤旋飛舞,交互更替,很有規律,場面頗為壯觀。

1933年,巴金到新會訪友時,路過此處,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鳥的天堂》(一說是《小鳥的天堂》),更使鳥的天堂美名傳揚四海。現在大榕樹已成了一處旅遊勝地,它的南面50米處建有觀鳥樓,可以觀賞「鳥的天堂」、熱帶植物、農舍風光等。天馬河中有遊艇,可供遊客觀鳥和遊玩。

榕樹常綠喬木,樹干分枝多,樹冠大。葉子橢圓形或卵形,花黃色或淡紅色。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多年生的榕樹,樹枝可長出黑色的根須直垂地下,當它扎入土中時,又成為樹干。榕樹的葉、根、樹皮均可入葯。

畫眉鳥身體棕褐色,腹部灰白色,頭、後頸和背部有黑色斑紋,有白色的眼圈,叫的聲音很好聽。
「小鳥天堂」四面環水,有一株巨大古榕樹,樹冠的覆蓋面積達一公頃,數以千計的白的、灰的鷺鷥棲息其間。白天,白鷺飛出覓食,夜間歸來。傍晚,灰鷺飛出,晨早歸來。鳥群悠閑自樂,見了人也不受驚。

著名作家巴金曾來此游歷後寫了一篇游記《鳥的天堂》,因而這棵榕樹便有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名稱——「小鳥天堂」。相傳,此樹植於明代景泰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小鳥天堂位於新會城區以南10公里的天馬村河中。

這里是全國最大的天然賞鳥樂園。這里是人們心馳神往的旅遊勝地。小鳥天堂是僑鄉廣東新會著名的國際級生態旅遊景點,位於距城區10公里的天馬村。她以數百年的悠久歷史,佔地達18 畝,遠看像一片浮動綠洲的古獨榕,堪稱南國奇觀。而每天棲息在這棵美麗大樹上數以萬計的各種野生鷺鳥,暮出晨歸,嘎嘎而鳴,翩翩起舞,更蔚為壯觀。這一自然景象出現在人口稠密區,生生不息,已延續了384年(明萬曆戌午年公元老派1618年始於「雀墩」),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典範,實屬罕見。歷年來,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慕名而至。

「一株榕樹便天堂」,一句詩概括了小鳥天堂的特點。三百八十多年前,這里原是一個水中泥墩,一棵榕樹經長期繁衍,成為覆蓋面積達一公頃的「獨木林」,泥墩也成為綠島。島上的榕樹長期棲息著數萬只的十多種小鳥,尤以白鷺和灰鷺最多。白鷺朝出晚歸,灰鷺暮出晨歸,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盤旋飛翔,嘎嘎而鳴,蔚為奇觀,形成「獨木成林古榕樹、百鳥出巢、百鳥歸巢」三大自然奇觀。380多年來,天馬人一直用「愛樹護鳥,愛護自己,愛護子孫」的祖訓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後人,用各種各樣方式保護這個賴以生存的環境,使這個自然奇觀完好無損地保護至今。1933年,著名作家巴金游後寫了散文《鳥的天堂》

回答者: 119.87.150.* 2009-9-7 18:06

鳥的天堂的鳥類以野生鷺鳥居多,還有毛雞、麻鶴……白鷺晨出暮歸,灰鷺暮出朝回,他們依時有序,互不幹擾,極有風度。每於清晨薄霧中,萬千靈鳥嘎嘎呼喚,翩翩起舞,凌空翱翔,野趣盎然,蔚為半觀;那一片和鳴諧調的天籟之聲,「人間那得幾回聞」。除了觀鳥聽鳥,還可欣賞綠樹碧水與藍天白鳥相映成趣的優美景緻和享受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河上休閑東趣,給你一種全新感受……「人間畢竟有天堂」!
遠離法囂,走進天堂,擁抱自然,親近小鳥,凈化心靈,充實生命,請到的鳥天堂來。它是小鳥的天堂,也是你的樂園!

參考資料: 「鳥的天堂」是廣東省的一個聞名中外的旅遊風景區。
回答者: 113.64.136.* 2009-9-7 18:48

鳥的天堂,原名「鳥墩」,位於廣東新會市南部七公里的天馬村天馬河。在天馬河的沙洲上,長有一棵500多年樹齡的古榕樹,婆娑的榕葉籠罩著20多畝的河面,樹高約15米,榕樹枝幹上長著美髯般的氣溫根,著地後木質化,抽枝發葉,長成新枝幹。新幹上又長成新氣生根,生生不已,變成一片根枝錯綜、撲朔迷離的榕樹叢。在這樹叢上,棲息著十多種小鳥,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鶴和灰麻鶴(即夜鷺,俗稱診游鳥)。白鶴朝出晚歸,灰鶴暮出晨歸,一早一晚,鶴群一出一歸,盤旋飛舞,掩映長空,嘎嘎而鳴,蔚為奇觀。
美麗傳說
500多年前,天馬村年年鬧乾旱,農田乾涸,莊稼歉收。鄉親們為了抗旱,開了一條人工河——天馬河,引進珠江的水灌溉農田。可是年景不見好轉,當地有權有勢的人硬說是天馬河開壞了,把風水給破了,強迫村民把這條河堵上。村民們含著淚水,把挑來的泥土用船載著倒在河心,不久堆起了一個土墩,成了河心小島。當時有個村民在土堆上插了一根榕樹枝,用來系住船隻,想不到第二年這根榕樹枝長出根兒,發出新芽。由於水分充足,榕樹越長越高,每年從枝上長出了許多氣根倒垂下來,鑽進泥土裡。過些日子,入土的根兒長成了新的枝幹,枝幹長粗了又垂下許多氣根來……這樣年復一年的不斷生長,樹干多得不可計數。經歷數百年生長,一棵樹長成了一片林子,覆蓋全島,佔地達18畝,近看像原始森林,遠望像浮在水面上的綠洲,真是南國奇觀。
景點特色

小鳥天堂的鳥類以野生鷺鳥居多,還有毛雞、麻鶴……白鷺晨出暮歸,灰鷺墓出朝回,他們依時有序,互不幹擾,極有風度。每於清晨薄霧中,萬千靈鳥嘎嘎呼喚,翩翩起舞,凌空翱翔,野趣盎然,蔚為半觀;那一片和鳴諧調的天籟之聲,「人間那得幾回聞」。除了觀鳥聽鳥,還可欣賞綠樹碧水與藍天白鳥相映成趣的優美景緻和享受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河上休閑東趣,給你一種全新感受……「人間畢竟有天堂」!

【作者】巴金

【課文】
我們在陳的小學校里吃了晚飯。熱氣已經退了。太陽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燦爛的紅霞在天邊,在山頭,在樹梢。

「我們劃船去!」陳提議說。我們正站在學校門前池子旁邊看山景。

「好!」別的朋友高興地介面說。

我們走過一段石子路,很快地就到了河邊。那裡有一個茅草搭的水閣。穿過水閣,在河邊兩棵大樹下我們找到了幾只小船。

我們陸續跳在一隻船上。一個朋友解開繩子,拿起竹竿一撥,船緩緩地動了,向河中間流去。

三個朋友劃著船,我和葉坐在船中望四周的景緻。

遠遠地一座塔聳立在山坡上,許多綠樹擁抱著它。在這附近很少有那樣的塔,那裡就是朋友葉的家鄉。

河面很寬,白茫茫的水上沒有波浪。船平靜地在水面流動。三隻槳有規律地在水裡撥動。

在一個地方河面變窄了。一簇簇的綠葉伸到水面來。樹葉綠得可愛。這是許多棵茂盛的榕樹,但是我看不出樹干在什麼地方。

我說許多棵榕樹的時候,我的錯誤馬上就給朋友們糾正了,一個朋友說那裡只有一棵榕樹,另一個朋友說那裡的榕樹是兩棵。我見過不少的大榕樹,但是像這樣大的榕樹我卻是第一次看見。

我們的船漸漸地逼近榕樹了。我有了機會看見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樹,有著數不清的椏枝,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一直垂到地上,進了泥土裡。一部分的樹枝垂到水面,從遠處看,就像一棵大樹躺在水上一樣。

現在正是枝葉繁茂的時節(樹上已經結了小小的果子,而且有許多落下來了)。這棵榕樹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覽給我們看。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翠綠的顏色明亮地在我們的眼前閃耀,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船在樹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濕,我們沒有上去。朋友說這里是「鳥的天堂」,有許多隻鳥在這棵樹上做窩,農民不許人捉它們。我彷彿聽見幾只鳥撲翅的聲音,但是等到我的眼睛注意地看那裡時,我卻看不見一隻鳥的影子。只有無數的樹根立在地上,像許多根木樁。地是濕的,大概漲潮時河水常常沖上岸去。「鳥的天堂」里沒有一隻鳥,我這樣想道。船開了。一個朋友撥著船,緩緩地流到河中間去。

在河邊田畔的小徑里有幾棵荔枝樹。綠葉叢中垂著累累的紅色果子。我們的船就往那裡流去。一個朋友拿起槳把船撥進一條小溝。在小徑旁邊,船停住了,我們都跳上了岸。

兩個朋友很快地爬到樹上去,從樹上拋下幾枝帶葉的荔枝,我同陳和葉三個人站在樹下接。等到他們下地以後,我們大家一面吃荔枝,一面走回船上去。

第二天我們劃著船到葉的家鄉去,就是那個有山有塔的地方。從陳的小學校出發,我們又經過那個「鳥的天堂」。

這一次是在早晨,陽光照在水面上,也照在樹梢。一切都顯得非常明亮。我們的船也在樹下泊了片刻。

起初四周非常清靜。後來忽然起了一聲鳥叫。朋友陳把手一拍,我們便看見一隻大鳥飛起來,接著又看見第二隻,第三隻。我們繼續拍掌。很快地這個樹林變得很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

我注意地看。我的眼睛真是應接不暇,看清楚這只,又看漏了那隻,看見了那隻,第三隻又飛走了。一隻畫眉飛了出來,給我們的拍掌聲一驚,又飛進樹林,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地唱著,它的歌聲真好聽。

「走罷。」葉催我道。

小船向著高塔下面的鄉村流去的時候,我還回過頭去看留在後面的茂盛的榕樹。我有一點的留戀的心情。昨天我的眼睛騙了我。「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1933年6月在廣州�
[人教版第十一冊課文]
我們吃過晚飯,熱氣已經退了。太陽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燦爛的紅霞在天邊。
我們走過一條石子路,很快就到了河邊。在河邊大樹下,我們發現了幾只小船。
我們陸續跳上一隻船。一個朋友解開了繩,拿起竹竿一撥,船緩緩地動了,向河中心移去。
河面很寬,白茫茫的水上沒有一點波浪。船平靜地在水面移動。三支槳有規律地在水裡劃,那聲音就像一支樂曲。
在一個地方,河面變窄了。一簇簇樹葉伸到水面上,樹葉真綠得可愛。那是許多株茂盛的榕樹,看不出主幹在什麼地方。
當我說許多株榕樹的時候,朋友們馬上糾正我的錯誤,一個朋友說那裡只有一株榕樹,別一個朋友說是兩侏。我見過不少榕樹,這樣大的還是第一次看見。
我們的船漸漸逼近榕樹了。我有機會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樹,枝乾的數目不可計數,枝乾的數目不可計數。枝乾的數目不可計數,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裡。一部分樹枝垂到水面,從遠處看,就像一株大樹卧在水面上。
榕樹正在茂盛的時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船在樹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濕,我們沒有上去。朋友說這里是「鳥的天堂」,有許多鳥在這樹上做巢,農民不許人去捉它們。我彷彿聽見幾只鳥撲翅的聲音,根立在地上,像許多根木樁。土地是濕的,大概漲潮的時候河水會沖上岸去。鳥的天堂里沒有一隻鳥,我不禁這樣想。於是船開了,一個朋友撥著槳,船緩緩地移向河中心。
第二天,我們劃著船到一個朋友的家鄉去那是個有山有塔的地方,從學校出發,我們又經過那「鳥的天堂」。
4

Ⅵ 兩只駱駝,兩棵樹,一個太陽,猜成語

適者生存
------------------------------------------
圖中駱駝、仙人掌在沙漠能生存,

Ⅶ 核桃樹上有一種黃色的毛毛蟲,蟄人不是一版的疼,那個叫什麼啊

常說的核桃樹上的「蜇手蟲」學名叫黃刺蛾,近幾年由次要害蟲發展成為核桃樹的主要害蟲。

7月上旬至8月下旬為黃刺蛾幼蟲發生高峰期,3齡以前幼蟲群集一處,取食葉片的下表皮和葉肉,不食上表皮,形成透明圓斑,葉片呈網狀;4齡時取食葉片成孔洞,5齡以上幼蟲能將葉片吃光,僅留葉脈,葉片呈網眼狀。

洋辣子是黃刺蛾的幼蟲,在管理和採摘過程中與樹木不慎接觸,很容易被蟄傷,雖說沒有生命危險,那「火燒火燎」的疼痛讓人難以忍受,嚴重時夜裡都睡不安穩。

蜇人後處理

1、蟄後立即用膠帶粘受傷部位,可以把刺入皮膚的細毛給清理掉。如受傷部位有汗水,需先用紙巾吸干,然後再粘。這是最直接的方法。

2、洋辣子的毒是酸性的。可以用鹼面、濃肥皂水塗患處,中和酸毒。一般十分鍾左右疼痛就會減輕。

3、被蜇後可用棒棍挑破洋辣子的身體,會發現一綠(或青)和黑的經脈。將其中綠(或者青)的一條取出搗碎,敷在被蟄除立馬有奇效。千萬別動黑色那條,這是他毒液所在處。

4、被蟄後可在患處抹上一些牙膏,抹過牙膏後患處會感覺清涼,大約5分鍾後疼痛感就會減輕,牙膏迅速凝固後,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左右,把凝固的牙膏剝落,即可將毒刺給帶出。

Ⅷ 人類起源

按時間先後(非專業回答):
1、亞洲起源說(20世紀以前)
2、早期的「非洲起源」理論
3、「多地區起源說」(或稱直接演化說)
4、「夏娃假說」
5、「非洲起源假說」(或稱單一地區起源說)
6、「地區連續性」的現代人類起源新理論

以下來自《北京與歷史》:

一、人類的起源
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也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這些看法的改變涉及到人對自身認識的變化。誕生於兩百年前的達爾文以博物學者的身份完成漫長的環球旅行後,提出了他的關於物種起源的理論。他在《物種起源》的緒論中寫道:「我堅信物種不是不變的;那些所謂同屬的物種都是另一個通常已滅絕物種的直系後代,正如某一物種的變種都公認是該種的後代一樣。此外,我還認為,自然選擇是變異最重要的途徑,雖然不是惟一的途徑。」達爾文相信他的理論是符合真理的。而實際上,到今天,自然選擇的進化理論已經成為生命科學中不朽的基本思想。這個理論對人們來說也成了顯而易見的真理。
進化論為科學家探究人類的起源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論基礎。而對人類起源這個問題的探索的動力可能就來自人的好奇心了。人類幾乎是最具好奇心的動物。我們從哪裡來?誰是人類的祖先?這些問題可能是最令人感興趣的問題。然而,自然界的任何奧秘都並不輕易的展示在人們面前。為了解開人類起源的奧秘,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在為尋找新的證據而努力。他們像偵探一樣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不斷尋找人類的祖先和他們的足跡。這就像大塊的拼圖一樣,不過大部分的片段永遠失落了。人們希望得到人類進化的完整畫面,但是現在我們知道的還只是一些殘缺的片段,對人類起源的故事仍然感覺像霧里看花般朦朧和難以捉摸。
對人類起源的探索已經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了。在20世紀以前,人類對於自己的起源問題知之甚少,而到現在,人們在人類學、考古學、生物學和地質學等領域的科學研究成果讓我們的有關人類的早期祖先的知識越來越豐富。這些知識告訴我們,人類與其他動物一樣也是自然選擇的產物,是由一種更新世靈長類動物進化而來的。一般認為,這種靈長類動物最早出現在400多萬年前非洲東部和南部的熱帶草原上。二十世紀90年代,一組美國科學家在衣索比亞發現了大約440萬年前的化石,這被認為是南方古猿始祖種,是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了。所以,人們得出人類的祖先出現在400多萬年前這個結論。不過,2000年的時候,法國科學家在非洲發現了一些可能是更早的人類祖先的化石。這些化石中的大腿骨表明,這個種類可能能夠兩條腿直立行走。這些化石的年代十分古老,大約距今六、七百萬年。因此,我們的祖先已經經歷了幾百萬年的漫長時期,正是在這個漫長的進化之路上,人類的祖先逐漸進化形成了現代人類。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本身就像一粒毫不起眼的塵埃。科學家告訴我們,地球已經有大約46億年的歷史了,地球上的生命誕生於約40億年前,並在約3億年前開始從海洋向陸地發展,從6000萬年前開始,哺乳動物占據了生物界的統治地位。科學家認為,人類在動物界屬於哺乳綱的靈長類這一目。靈長目還包括狐猴、眼鏡猴、猴子及類人猿(包括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等)等動物。人類學家對人類化石的研究表明,人類是由普通的類人猿逐步進化而來的,這些化石能連續的顯示出人類的進化過程。
20世紀初期,科學界認為人類起源的搖籃在亞洲,但後來的發現改變了這種看法。現在,科學界普遍接受的觀點是,人類起源於非洲,這就是早期的「非洲起源」理論。這一理論認為最早的人類起源於非洲,然後遷徙到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大陸。
一般認為,人類最早的祖先生活在非洲東部和南部的熱帶草原上。對人類化石的研究是人類學家揭示人類起源奧秘的重要而且直接的辦法,而分子生物學家則在實驗室用試管和其它儀器來推斷人類進化的具體年代。分子生物學家提供的分析表明,人類起源於數百萬年前生活於非洲的猿類而且與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有共同的祖先;發展成猩猩的那一系在1500萬年前與進化成人類的那個分支發生分離;下一個分離發生在五百萬年以前,這就是大猩猩那一分支;與人類關系最為接近的是黑猩猩,黑猩猩和人類可能直到四、五百年萬年前才開始分離進化。
因此,400多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已經出現在非洲東部和南部的熱帶草原上,它們屬於那個時期的靈長類動物。又在非洲平原上漫遊200多萬年後,這種靈長類動物開始從非洲向其他大陸擴散。一般認為,人類的祖先最早走出非洲的時間大約在200萬年前,而且這時直立人出現了。人類學家對這些時間的推測基於這樣一個事實:200萬年以前的人類化石目前僅發現於非洲,而距今200萬年以後的人類化石則在其他大陸出現了。早期的「非洲起源」理論即認為最早的人類起源於非洲,然後從這里遷徙到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大陸。到現在,人們已經普遍接受了最早的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觀點。因此,人們認為分布於亞洲、歐洲和大洋大洋洲的直立人起源於非洲,他們的祖先大約在200萬年前走出非洲,遷移到其他大陸,後來這些直立人可能有的在當地一直進化到早期智人階段。
現在,人們對於早期人類的遷徙情況還不是很清楚,但人類學家發現這樣一個事實:200萬年以前的人類化石目前僅發現於非洲,而距今200萬年以後的人類化石則在其他大陸出現了。在非洲大陸以外的很多地方都發現了200萬年以後的人類化石。例如,20世紀2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北京城西南約50公里處)發現的「北京猿人(直立人北京亞種)」化石。北京猿人是生活在大約50萬年前,屬於直立人。雖然一般認為北京猿人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個旁支,最後滅絕,不是現代人的直接祖先,但在人類學里,北京猿人一般還是被認為屬於人的范疇。
那麼,現代人類是如何發展而來的呢?那些200萬年前從非洲遷徙出來後在當地進化的早期人類到底有沒有最後進化為現代人呢?
雖然現代人類有種族(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上的差別,即在膚色、發型和面型上各有顯著的特點,但是,實際上人種差別的出現發生的很晚。一般認為,種族差別的形成主要是由於不同種族在遷徙中各自適應了不同的環境。因此,種族的出現是在完全意義上的人類形成之後發生的,也就是說現代人類源自時間上非常晚的同一祖先。也正是由於這一點,世界上的不同人種都可以通婚;各個種族在天生的智力方面也沒有很大的差別。實際上,人類學家基本上一致認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原始人或當代的澳大利亞土著人與其他任何種族一樣,只要能有機會接受教育,也都有希望從大學畢業」。
最近數十年來,分子生物學的介入為人類起源的研究注人了新鮮的活力。1987年,美國遺傳學家卡恩(Rebecca Cann)等人研究了來自世界各地屬於不同人種的147個婦女的胎盤中提取出來的線粒體DNA後,發現來自非洲婦女的線粒體DNA變異特別大,因而是最古老的人種,於是提出所有現代各人種都起源於非洲的共同祖先。他們根據線粒體DNA突變的速率計算出那位非洲的女祖先生活在大約距今14-29萬年前,平均為20萬年前,她的後裔在大約13萬年前走出非洲,分散到世界各地,完全取代了原來生活在當地的人群。這就是所謂的「夏娃假說」。夏娃假說是運用遺傳學方法探索人類起源與進化的一個開始。
對於現代人的起源,夏娃假說和其他一些遺傳學分析結果都支持「非洲起源假說」。非洲起源假說(或稱單一地區起源說)認為具有現代人解剖特徵的人類最早出現於非洲,隨後向世界各地擴散並取代當地的直立人或早期智人,在擴散過程中幾乎沒有與當地居民發生溶合或基因交流,不存在解剖或遺傳上的連續性。如歐洲的白種人是從非洲侵入並消滅了土著的尼人而形成的;侵人亞洲的也一樣,替代該地區的早期人類並演化成現代的黃種人。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結果確實更多地支持非洲起源假說,這使該假說的支持者倍受鼓舞,他們認為分子生物學為現代人類的單一地區起源說提供了遺傳學上的證據。
不過,總的來說,對於現代人的起源,是有爭議的。對於這個問題,與非洲起源假說針鋒相對的觀點是「多地區起源說」(或稱直接演化說)。這種假說認為現代人是由當地的早期智人以至猿人演化而來的,他們之間存在解剖或遺傳上的連續性,但不同地區間互有基因交流。如歐洲的白種人是由當地的尼人逐漸演變來的,亞洲的黃種人是由當地的早期智人和猿人演變來的。對多地區起源說的支持主要來自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出土的人類化石的延續性和在地域分布上的廣泛性使得他們認為亞洲與非洲一樣存在著「直立人→早期智人→現代人」的進化演變歷程,即認為現代人類起源是多地區的。
出來以上兩種理論外,還有人提出名為「地區連續性」的現代人類起源新理論。該理論認為,起源於非洲的直立人在過去150萬年間不斷遷徙到非洲以外的其它地區,並形成不同分支,這些分支通過混血繁衍,在10萬到15萬年前分別在非洲、歐洲、東亞和西亞等地進化為現代人。
科學家還在為弄清「誰是我們的祖先」這個問題,而不斷探索。在目前的各種觀點中,關於現代人起源的非洲起源假說似乎更多的被人們接受。這一假說是由分子生物學家和遺傳學家提出來的。他們認為,現代人是單一的物種,而各地發現的早期猿人差異卻很大,屬於不同的物種,並非都進化成為現代人,只有東非的猿人走上了向現代人進化的道路。具體來說,非洲起源學說認為現代人大約起源於25萬-20萬年前的非洲(最可能在東非地區),然後大約在10萬年前,部分現代人走出非洲,遷移到亞歐地區,並完全取代了當地的其他古人群。按照這個假說,中國所有早於10萬年前的早期人類(包括北京猿人)都被認為遭到絕滅的命運,沒有留下後代,不屬於中國人的祖先的行列,而現在的中國人都是那位非洲婦女「夏娃」的後代。
上個世紀末,中國一些遺傳學家與外國學者合作,他們通過對我國現生人類群體DNA的研究,提出夏娃學說適用於中國的歷史情況,還進一步提出非洲移民是在大約6萬年前到達華南,然後向華北擴展,並完全取代了當時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類。
因此,現在我們可以概括一下人類的進化過程了。人類是由更新世靈長類動物進化而來的,最早出現在400多萬年前或更早的非洲。大約在20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最早走出非洲,而且這時直立人出現了。由非洲擴散到亞洲、歐洲和大洋大洋洲的直立人有的在當地一直進化到早期智人階段,但他們沒有進化為現代人。現代人起源於約20萬年前的非洲,他們於大約在10萬年前擴散到歐、亞地區。到約4萬年以前,具有思維能力的智人終於出現了。距今大約1萬年時,在最後一次冰河期的冰川退去後,人類各種族的分布基本形成,各種族在地球上的分布已經和現在大致一樣了。

Ⅸ 這是什麼動物

外形特徵

長鼻猴(學名 Nasalis larvatus),為猴科、長鼻猴屬下唯一一種。長鼻猴的主要特徵是其又大又長的鼻子,其用途並不是很清楚,有可能是性選 擇的結果。公猴要比母猴大許多,一般為72厘米長,尾長75厘米,體重24公斤。母猴則只有60厘米長,體重12公斤。長鼻猴的腹部較大,其消化系統分為好幾部分,有助於其消化樹葉。它的食物除樹葉外,也包括水果和種子。長鼻猴主要產於婆羅洲岸邊的紅樹林、沼澤及河畔的森林。為東南亞加里曼丹的特有動物。它們的鼻子大得出奇,其中雄性猴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鼻子越來越大,最後形成像茄子一樣的紅色大鼻子。它們激動的時候,大鼻子就會向上挺立或上下搖晃,樣子十分可笑。而雌性的鼻子卻比較正常。長鼻猴喜群居,常10-30隻集為一群,活動范圍不到2平方公里。善游泳,常在河中一邊找東西吃,一邊打鬧著玩樂,但有時它們也能靜下來一動不動地呆上好幾個小時。雄性的鼻子可以發出獨特的喇叭般的叫聲。雄長鼻猴的體重可達25公斤,雌的不足雄的一半。在猴類中,長鼻猴是對飲食非常講究的一種,它們的胃口也很大。幼猴很調皮,常戲弄父母,一會兒擰它們的鼻子,一會兒搖它們的尾巴。它們被人類捉住往往過不了一周就會死去,目前已經瀕臨絕種。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長鼻猴它 們的鼻子大得出奇,其中雄性猴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鼻子越來越大,最後形成像茄子一樣的紅色大鼻子。它們激動的時候,大鼻子就會向上挺立或上下搖晃,樣子十分可笑。而雌性的鼻子卻比較正常。歲大的雄猴,鼻子可垂過下頜。但能上下動,左右搖晃,不影響吃食。(吻部突出,兩顎粗壯,生有32顆牙齒,鼻孔朝前向下緊靠)
手足均有5個指、趾,具扁平的指甲,都能直立起來。雄長鼻猴的體重可達25公斤,雌的不足雄的一半。據說,長鼻猴是世界上體重最重的猴子。
長鼻猴與其他猴類最大的區別,是成年雄獸的鼻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越來越大,最終長度竟達到7—8厘米,由於顏色紅艷,遠遠望去,就像掛在臉上的一個茄子狀的紅氣球。由於這條大鼻子一直懸垂到嘴的前面,晃晃盪盪,在吃東西的時候,就不得不先將它歪到一邊。更為有趣的是,在長鼻猴感情激動的時候,這條大鼻子還能向前挺直,並且上下晃動著,樣子十分滑稽,令人捧腹。此外,長鼻猴的雄獸還長著一個與眾不同的、脹鼓鼓的大肚皮,使得不熟悉長鼻猴特點的人往往將它誤認為是即將臨產的雌獸。
相比之下,長鼻猴的雌獸顯得十分纖小,它的體型還不到雄獸的一半大,體重僅有11千克,既沒有巨大的懸垂狀的鼻子,也沒有特別膨大的肚子,只是全身上下被著鮮艷的紅色體毛,表現出獨特的風韻。
長鼻猴群體也有嚴格的社群制度,每個典型的社會群體由1隻成年雄獸為首領,與1—8隻成年雌獸以及它們的後代共同組成,一般為10—30隻不等,每日在一起生活。不過,時常也可能有部分個體在其他群體附近活動,雌獸還可能為了避免近親繁殖或者為了能夠接近食物更多的地方,在兩個社群中游動。在晚上,有時幾個社群還會聚集在一起活動、休息或睡覺,這時常常發生相互吵鬧,甚至斗毆的情況,十分熱
長鼻猴鬧。當本社群的個體受到欺負時,成年雄獸常常用它的大鼻子向對方發出吼叫,這是鼻子中的氣流會使下垂的鼻子鼓脹,並且高高挺起。長鼻猴的社會群體比其他大多數靈長類動物的群體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每過一段時間,一個群體中的成員就將發生一些變化。社會群體成員發生變化的部分原因是由於首領不斷驅逐尚未成熟但已能夠進行獨立生活的年青雄獸所造成的,這些被逐出群體的年青雄獸會自發地集合成一個新的群體,稱為「純雄性群體」,大多以它們中間的一隻年齡較大但仍未成年的雄獸為首,加上十多隻年齡相差不多的年青雄獸組成,有時會被人們誤認為一個新的社會群體,但事實上,這種「純雄性群體」是極不穩定的,其成員幾乎每天都在變更,不僅常常有新的年青雄獸因被逐出社會群體而加入進來,而且有些還進入到其他社會群體中,通過競爭,取代原來的首領。 每隻「純雄性群體」中的年青雄獸成熟了,就要向社會群體中的首領挑戰,發生激烈的搏鬥,如果獲得成功,新的首領就產生了,它將接管這一社群的雌獸和其他成員。但是,如果社群中的雌獸對新的首領沒有好感,也可能會加入到另一個社群中去。有時還會發生一種奇怪的現象,有些雌獸會在哺育幼仔的時期離開了它們原來的社會群體,加入到「純雄性群體」中,幾個星期後,再轉到其他社群。這種行為的動機目前還不十分清楚,一種推測是,原來社會群體中的首領已經被新的首領所取代了,新的首領佔有這個群體後,有時為了除掉原來的競爭對手的後代,便要殺死這個社群中的所有幼仔。雌獸此時將極力保護它們的幼仔,但面對身強體壯的新首領,與之相爭往往是十分困難的。在這種形勢下,雌獸只能或者接受這種無法躲避的殘酷現實,或者離開這個社會群體,冒險加入一個新的社會群體,同擔任首領的另一隻陌生的雄獸在一起生活,但也許會有同樣的遭遇。另外一個較為安全的選擇,就是先到「純雄性群體」中,與年青的雄獸們暫時生活在一起,因為這個臨時群體中的雄獸們還沒有成年,對雌獸還構不成威脅,但這僅僅是權益之計而已。
到了求偶的時候,雄獸也主要是依靠碩大的鼻子來向討雌獸的歡心。雌獸的懷孕期約為166天,每胎僅產1仔。幼仔的形態與成年個體大不相同,出生以後具有一張深藍色的臉,上面有眼環和一個又小又扁的朝天鼻子,3個月後顏色轉為灰色,9個月後又變為棕色。幼仔全身的被毛均為黑色,十分稀疏,半年以後則逐步為赭黃色的體毛所替代。
食性特點:以樹葉為生。
在加里曼丹島上,由於土壤貧瘠,體型較大的長鼻猴的食物並不豐富,很多植物的樹葉都很粗糙,根本無法消化,因此在樹上的果實尚未成熟的季節里,要找到可吃的食物也是很困難的,迫使其每天要走幾公里的路才能尋找到足夠的食物。所幸的是,長鼻猴的大肚子中有著一個很大的、袋狀的胃,在解剖和生理上都與反芻動物的胃十分近似,在胃中生存著大量可以發酵食物的多種微生物,使長鼻猴能夠消化含有大量纖維素的植物葉子,因此它所吃的植物種類要比其他靈長類動物更多。此外,生長在它胃中的微生物還能分解某些毒素,萬一吃到有毒的食物,在被吸收進入血液中以前就會被微生物分解而失效。
[編輯本段]分布情況

長鼻猴[1]在世界上僅產於亞洲東南部的加里曼丹島上,過去這個地方被稱為婆羅洲,現在北部為汶萊和馬來西亞的沙撈越、沙巴,南部屬於印度尼西亞的一個部分。這里氣候炎熱,土地貧瘠,而且經常有蚊子、白蛉騷擾,生存環境並不理想。不過長鼻猴對於它唯一的家園獨有情鍾,尤其喜歡棲息於生長著紅樹林、水椰林和棕櫚林的沿海或河邊沼澤附近的森林中,因為這里的食物比島上其他森林多。同其他猴類一
長鼻猴樣,它也是一種群居的動物,晝行性,活動范圍大約在9平方公里左右。每天清晨就在林中的樹梢上曬太陽,然後開始在水邊附近活動,採食各種水生植物的嫩芽、嫩葉等,以及少量果實,特別是一種名叫海桑的植物是它最愛吃的食物,午後大多躲藏在樹陰下乘涼。群體中的成員也常常打鬧、嬉戲,特別是在黃昏前,常從四面八方向水邊一帶移動,並且發出尖叫、怒吼、呼嚕、呻吟等各種各樣的怪叫聲,以及從一棵樹向另一棵樹騰躍的響聲。晚上就在沿河的樹上歇息,有時可以見到好幾群長鼻猴全部聚集在沿著河邊分布的幾百米長的林帶的樹上睡覺。它還是游泳的好手,可以泅渡較大的河流。在海邊的淺水地帶,它也能夠像人一樣,伸開雙臂涉水而行。
[編輯本段]生長繁殖

長鼻猴群體也有嚴格的社群制度,每個典型的社會群體由1隻成年雄獸為首領,與1—8隻成年雌獸以及它們的後代共同組成,一般為10—30隻不等,每日在一起生活。不過,時常也可能有部分個體在其他群體附近活動,雌獸還可能為了避免近親繁殖或者為了能夠接近食物更多的地方,在兩個社群中游動。在晚上,有時幾個社群還會聚集在一起活動、休息或睡覺,這時常常發生相互吵鬧,甚至斗毆的情況,十分熱鬧。當本社群的個體受到欺負時,成年雄獸常常用它的大鼻子向對方發出吼叫,這是鼻子中的氣流會使下垂的鼻子鼓脹,並且高高挺起。長鼻猴的社會群體比其他大多數靈長類動物的群體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每過一段時間,一個群體中的成員就將發生一些變化。社會群體成員發生變化的部分原因是由於首領不斷驅逐尚未成熟但已能夠進行獨立生活的年青雄獸所造成的,這些被逐出群體的年青雄獸會自發地集合成一個新的群體,稱為「純雄性群體」,大多以它們中間的一隻年齡較大但仍未成年的雄獸為首,加上十多隻年齡相差不多的年青雄獸組成,有時會被人們誤認為一個新的社會群體,但事實上,這種「純雄性群體」是極不穩定的,其成員幾乎每天都在變更,不僅常常有新的年青雄獸因被逐出社會群體而加入進來,而且有些還進入到其他社會群體中,通過競爭,取代原來的首領。
每隻「純雄性群體」中的年青雄獸成熟了,就要向社會群體中的首領挑戰,發生激烈的搏鬥,如果獲得成功,新的首領就產生了,它將接管這一社群的雌獸和其他成員。但是,如果社群中的雌獸對新的首領沒有好感,也可能會加入到另一個社群中去。有時還會發生一種奇怪的現象,有些雌獸會在哺育幼仔的時期離開了它們原來的社會群體,加入到「純雄性群體」中,幾個星期後,再轉到其他社群。這種行為的動機目前還不十分清楚,一種推測是,原來社會群體中的首領已經被新的首領所取代了,新的首領佔有這個群體後,有時為了除掉原來的競爭對手的後代,便要殺死這個社群中的所有幼仔。雌獸此時將極力保護它們的幼仔,但面對身強體壯的新首領,與之相爭往往是十分困難的。在這種形勢下,雌獸只能或者接受這種無法躲避的殘酷現實,或者離開這個社會群體,冒險加入一個新的社會群體,同擔任首領的另一隻陌生的雄獸在一起生活,但也許會有同樣的遭遇。另外一個較為安全的選擇,就是先到「純雄性群體」中,與年青的雄獸們暫時生活在一起,因為這個臨時群體中的雄獸們還沒有成年,對雌獸還構不成威脅,但這僅僅是權益之計而已。
到了求偶的時候,雄獸也主要是依靠碩大的鼻子來向討雌獸的歡心。雌獸的懷孕期約為166天,每胎僅產1仔。幼仔的形態與成年個體大不相同,出生以後具有一張深藍色的臉,上面有眼環和一個又小又扁的朝天鼻子,3個月後顏色轉為灰色,9個月後又變為棕色。幼仔全身的被毛均為黑色,十分稀疏,半年以後則逐步為赭黃色的體毛所替代。
食性特點:以樹葉為生。
[編輯本段]保護措施

盡管生境
件較為惡劣,但長鼻猴棲息的沿海低窪地帶還是屬於加里曼丹島上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也是該島經濟最為發達的地方,集中了島上較大的城鎮和大多數農業區。在沙撈越和沙巴,沿海紅樹林等森林的大批採伐利用已經嚴重毀壞了所剩不多的長鼻猴棲息地。有些地區,特別是在沙撈越,盡管長鼻猴在當地是被法律嚴格保護的動物,但僅僅出於娛樂目的所進行的非法捕殺,仍然是使其瀕臨滅絕的嚴重威脅。因此,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長鼻猴被列入附錄I。
長鼻猴分布最多的地區是加里曼丹島上屬於印度尼西亞的區域,但由於沒有進行過長鼻猴數量的調查,具體情況尚不十分清楚。在沙撈越、沙巴和汶萊,長鼻猴的數量已經迅速下降,為了保護這種世界著名的珍奇動物和它的棲息地,1977年在沙撈越建立起一個面積為60平方公里的長鼻猴自然保護區,這是一塊靠近海岸的混交林帶,薩門撒河穿過整個森林的中部,紅樹林環繞著河口一帶,並且漸漸地延伸至沿岸的森林之中,一直通往加里曼丹島的腹地。盡管已經採取了許多措施,設法保護這些僅存的種群和棲息地,但這些措施是否真正有效還有待於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
滿意請採納。

閱讀全文

與兩顆樹中間一個黃太陽是什麼生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