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學中有哪些理論

生物學中有哪些理論

發布時間:2022-06-11 05:39:44

⑴ 初一生物學原理有哪些

包括: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古生物學等;依研究內容,分為分類學、解剖學、生理學、細胞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進化生物學、生態學、生物進化學等;從方法論分為實驗生物學與系統生物學等體系。

生物學(Biology),簡稱生物,是自然科學六大基礎學科之一。研究生物的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的規律。以及生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等的科學。生物學源自博物學,經歷實驗生物學、分子生物學而進入了系統生物學時期。

在自然科學還沒有發展的古代,人們對生物的五光十色、絢麗多彩迷惑不解,他們往往把生命和無生命看成是截然不同、沒有聯系的兩個領域,認為生命不服從於無生命物質的運動規律。不少人還將各種生命現象歸結為一種非物質的力,即「活力」的作用。這些無根據的臆測,隨著生物學的發展而逐漸被拋棄,在現代生物學中已經沒有立足之地了。20世紀特別是40年代以來,生物學吸收了數學、物理學和化學等的成就,逐漸發展成一門精確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層次的科學。人們已經認識到生命是物質的一種運動形態。生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它是由蛋白質、核酸、脂質等生物大分子組成的物質系統。生命現象就是這一復雜系統中物質、能和信息三個量綜合運動與傳遞的表現。生命有許多為無生命物質所不具備的特性。例如,生命能夠在常溫、常壓下合成多種有機化合物,包括復雜的生物大分子;能夠以遠遠超出機器的生產效率來利用環境中的物質和能製造體內的各種物質,而不排放污染環境的有害物質;能以極高的效率儲存信息和傳遞信息;具有自我調節功能和自我復制能力;以不可逆的方式進行著個體發育和物種的演化等等。揭露生命過程中的機制具有巨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現代生物學是一個有眾多分支的龐大的知識體系,本文著重說明生物學研究的對象、分科、方法和意義。關於生命的本質和生物學發展的歷史,將分別在「生命」、「生物學史」等條目中闡述。

⑵ 生物的進化在科學界都有哪些理論

1、拉馬克的獲得性狀遺傳學說

1809年發表了《動物哲學》一書,系統地闡述了他的進化理論,即通常所稱的拉馬克學說。書中提出了用進廢退與獲得性遺傳兩個法則,並認為這既是生物產生變異的原因,又是適應環境的過程。

2、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曾經乘坐貝格爾號艦作了歷時5年的環球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出版《物種起源》,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以及物種不變論。

3、直生論

直生論一種反對自然選擇學說的進化理論。主張生物進化是有方向的,不論環境條件如何,生物總是沿著既定的方向進化;而決定進化方向的動力,完全來自生物體內部的潛在力量,與自然選擇無關。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又有各不相同的名稱。

4、生物進化的「突變論」

突變論是研究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連續漸變如何引起突變或飛躍,並力求以統一的數學模型來描述,預測並控制這些突變或飛躍的一門學科。它把人們關於質變的經驗總結成數學模型,表明質變既可通過飛躍的方式,也可通過漸變的方式來實現,並給出了兩種質變方式的判別方法。

5、新達爾文主義和綜合進化學說

新達爾文主義是對達爾文主義流行的修正學說。新達爾文主義在原則上仍然是達爾文的。通過孟德爾遺傳學所允許的對遺傳因子加以重新組合和重新分類來規定遺傳變異,自然選擇現在則成為生存或復制率差異的全稱,或更通常地用來指不同生物對幾代的祖先所做的貢獻的差異。

6、中性學說

1968 年,日本遺傳學家木村資生(1924--1995)根據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資料,首先提出了分子進化的中性學說,簡稱「中性學說」或「中性突變的隨機漂變理論」。1969年美國學者J·L·金和T·H·朱克斯又用大量分子生物學的資料肯定了這一學說。

7、「間斷平衡」學說

間斷平衡論1972年由美國古生物學家N. 埃爾德雷奇和 S.J.古爾德提出後,在歐美流傳頗廣。

認為新種只能通過線系分支產生,只能以跳躍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種一旦形成就處於保守或進化停滯狀態,直到下一次物種形成事件發生之前,表型上都不會有明顯變化;進化是跳躍與停滯相間,不存在勻速、平滑、漸變的進化。

8、進化「四因說」

進化「四因說」認為,基因是遺傳的質料,基因組儲存了生命形成的原則(形式),個體在初生動因和次生動因的聯合驅動下,通過求生,推動著種族的延綿與分化。進化「四因說」學說對現代各種進化論進行了一種本質意義上的綜合。

⑶ 高中生物學史理論總結科學家做了什麼實驗,驗證了什麼

詳細的總結:

一、細胞學說:

維薩里 揭示了人體在器官水平的結構。

比夏 指出器官低一層次的結構-組織。

羅伯特·虎克 通過顯微鏡觀察植物的木栓組織,細胞的發現者、命名者。 列文·虎克 用自製顯微鏡觀察了不同形態的細菌、紅細胞和精子等。

馬爾比基 用顯微鏡廣泛觀察了動植物微細結構。

施萊登& 施旺 通過研究植物的生長發育,首先提出了細胞是構成植物體的基

本單位。 提出「細胞學說」

魏爾肖 總結出「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修正「細胞學說」

細胞學說的意義:揭示了細胞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統一性。

二、細胞世界探微三例

克勞德 採用不同的轉速對破碎的細胞進行離心的方法,將細胞內的不

同組分分開。

德迪夫 發現某種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內,當膜破裂後,酶得以釋放。這

層膜經其他科學家證實存在,並命名此細胞器為「溶酶體」。

帕拉德 發現了核糖體、線粒體的結構,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的合成、 運輸到細胞外的過程(同位素示蹤)。

上述事例說明:科學研究離不開探索精神、理性思維和技術手段的結合。

三、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歐文頓 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質比非

脂溶性物質更易進入細胞膜。由此提出膜是脂質組成的。

兩位荷蘭科學家 提出細胞中脂質分子必然排列為連續的兩層。

羅伯特森 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質-脂質-蛋白質三層結構構成,

描述生物膜為「靜態統一結構」。

桑格、尼克森 提出「流動鑲嵌模型」。

四、酶的本質

巴斯德 提出釀酒中的發酵是由於酵母菌的存在,沒有活細胞的參

與,糖類是不可能變成酒精的。

李比希 提出引起發酵的是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但只有在酵母菌

死亡並被裂解後才能發揮作用。

畢希納 證實酵母菌中存在引起發酵的物質,稱之為「釀酶」。

薩姆納 認為酶是蛋白質、並證明脲酶是蛋白質。

切赫、奧特曼 發現少數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五、光合作用

薩克斯 在法國科學家首次分離出葉綠素後發現葉綠素集中在一個更小的

結構中,後來人們稱之為「葉綠體」。

普利斯特 通過實驗證實植物可以更新因蠟燭燃燒或小鼠呼吸而變得

污濁的空氣,但忽略了光對植物更新空氣的作用。

英格豪斯 發現普利斯特的實驗只有在光照下才能成功;植物體只有

綠葉才能更新污濁的空氣。

梅耶 根據能量轉化與守恆定律,提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把

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起來。

薩克斯 葉片半遮光處理實驗證明光合作用的產物除了氧氣還有澱粉。

魯賓、卡門 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證實了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來自水。

卡爾文 同位素標記法&對照法研究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探明了二氧化碳在 光合作用中轉化成有機物中碳的途徑,即「卡爾文循環」。

六、植物細胞全能性:

斯圖爾德 對胡蘿卜韌皮部細胞進行植物組培,形成新植株,證實了高度分化

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這就是細胞全能性。

七、豌豆雜交實驗:

孟德爾 用統計學的方法、假說演繹法提出了基因分離定律和基因自由組合

定律。

1、在觀察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對性狀分離現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說:

(1)生物性狀由遺傳因子決定。

(2)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是成對存在的,包括純合子、雜合子。

(3)生物體形成配子時遺傳因子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對遺傳因

子中的一個。

(4)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

2、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

設計了測交實驗,驗證了他的假說。

3、設計了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對性狀自由組合現象的解釋,並設計測交實驗

驗證,提出了基因自由組合定律。

基因分離定律: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不相融合;在形

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發生分離,分離後的遺傳因子分別進入不同配

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基因自由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的分離和組合是互不幹擾的;在形成配子時,

決定同一性狀的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決定不同性狀 的遺傳因子

自由組合。

註:丹麥生物學家約翰遜給孟德爾的「遺傳因子」起了一個新名字,叫做「基因」,並提出了表現形和基因型的概念。基因在染色體上的證明:

薩頓 用蝗蟲細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發現基因與染

色體的行為有驚人的一致性。因此得出推論:「基因是由染色體攜

帶著從親代傳遞給下一代的。也就是說,基因在染色體上,因為基

因和染色體行為存在著明顯的平行關系。」這是典型的「類比推理

法」。

摩爾根 此人不相信孟德爾的遺傳理論,也對薩頓假說持懷疑態度。

他以果蠅為實驗材料,發現果蠅眼色和性染色體相關。通過假說演繹、

實驗(測交)的方法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他還發明了測定基因位

於染色體上相對位臵的方法,並繪出了第一個果蠅各種基因在染色體

上的相對位臵,說明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現代解釋:

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雜合體內,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

在減數分裂生成配子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

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 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幹擾的,

在減數分裂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分離的同時,非

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八、紅綠色盲症:

道爾頓 發表了《論色盲》,成為第一個發現色盲症的人。

九、探究DNA的本質:

格里菲斯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得出推論:被加熱殺死的S型菌中,必然有

某種促成這一轉化的活性物質-「轉化因子」。這種轉化因子將無

毒性的R型活菌轉化為有毒的S型活菌。

艾弗里 將S型菌內物質進行提純鑒定,將不同物質分別放入R型活菌培養

基內,發現只有加入DNA的培養基內長有S型活菌。如果用DNA

酶分解從S型菌內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型細菌發生轉化。由此

得出結論:DNA才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定遺傳變化的物質。(因為

DNA提純度不是很高,故有人對實驗結論表示懷疑。)

赫爾希、蔡斯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實驗表明:噬菌體侵染細菌時,DNA進入

到細菌的細胞中,而蛋白質外殼仍留在外邊。因此,子代噬菌體的各

種性狀,是通過親代的DNA遺傳的。DNA才是真正的遺傳物質。

註:後來的研究表明,RNA也可作為遺傳物質。因此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沃森 &克里克 通過物理模型法構建了DNA分子的模型:將磷酸-脫氧核糖骨架

安排在螺旋外部,鹼基安排在螺旋內部的雙鏈螺旋。根據查哥夫(奧

地利)的信息,A=T,C=G。



十、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拉馬克 1、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來的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漸進化的

3、生物各種適應性特徵的形成都是由於用盡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斷進化的,並且對生物進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釋。它揭示了生命現象的統一性是由於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樣性是進化的結果;生物界千差萬別的種類間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從而大大促進了生物

學各個分支學科的發展。他著有《物種起源》一書。

和獲得性遺傳的觀點,未能正確解釋遺傳變異的本質,這是他提出的進化論的局限性。

註:(1)遺傳與變異的作用:

遺傳:微小變異得到積累加強

變異:具有不定向性,為自然選擇提供大量原材料。

(2)達爾文對生物進化的解釋:

遺傳變異是自然選擇的內因:變異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

生存斗爭是生物進化的動力

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自然選擇是一個長期、緩慢、連續的過程。

(3)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意義與不足:

意義:能夠解釋生存進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 不足:不能對遺傳變異本質做出科學解釋

對進化的解釋局限在個體;

強調物種形成是漸變的結果,不能很好解釋物種大爆發等現象。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

(1)(2)生物進化的研究以種群為單位

註:(1)突變和重組是隨機的,不定向的,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2)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

定的方向不斷進化。

(3)能夠在自然條件下進行基因交流(交配)並產生可育後代的一群生物

稱為物種。

(4)不同種群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現象叫隔離。隔離是物種

形成的必要條件。

(5)不同物種間、生物與無機環境間在相互影響中(競爭、互助)不斷進化和發展,

這就是共同進化。

(6)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

(7)有人主張:中性突變(無利也無害)的積累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

十一、激素的發現:

沃泰默 通過實驗發現:把稀鹽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腸腸腔內,會引起胰腺分泌胰

液。若直接將稀鹽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則不會引起胰液的分泌。他進而切

除了通向該段小腸的神經,只留下血管,再向腸內注入稀鹽酸時,發現

這樣仍能促進胰液分泌。他的解釋是:這是一個十分頑固的神經反射。

(因小腸上微小的神經難以剔除干凈)

斯他林&貝利斯 提出假設:這不是神經反射而是化學調節-在鹽酸的作用下,小腸黏膜

可能產生了一種化學物質,這種物質進入血液後,隨血流到達胰腺,引

起胰液的分泌。為此做的實驗是:將黏膜與稀鹽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

成提取液。將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條狗的靜脈中,發現能促進胰腺分泌胰液。這證實他們的假設是正確的。他們將這種物質稱為「促胰液素」,這是人們發現的第一種激素。

十二、植物生長素的發現:

達爾文 結論:單側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產生某種刺激,當這種刺激傳遞到下

部的伸長區時,會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長快。

詹森 實驗證明,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刺激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

拜爾 實驗證明,胚芽鞘的彎麴生長,是因為尖端產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分布

不均勻造成的。

註:這些實驗初步證明尖端產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種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的分布不 均勻造成了胚芽鞘的彎麴生長。

溫特 通過實驗進一步證明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刺激確實是一種化學物質。他認

為這可能是一種和動物激素類似的物質,並把這種物質命名為生長素。

1934年 科學家首先從人尿中分離出生長素,命名為吲哚乙酸(IAA)

十三、能量流動特點的發現:

林德曼 對一個結構相對簡單的天然湖泊-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進行了定量

分析,發現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⑷ 現代生命科學的四大理論支柱是什麼

網路
一分鍾了解生物學00:54
生物學上的現代人類01:14
秒懂生命科學-來畫出品01:14
初中生物學中的動物類群,掌握各個動物類群的形態結構特徵06:55
教授買下12000㎡山谷,一個人住04:54
生物學[shēng wù xué]
自然科學六大基礎學科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生物學是研究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部分。目的在於闡明和控制生命活動,改造自然,為農業、工業和醫學等實踐服務。幾千年來,中國在農、林、牧、副、漁和醫葯等實踐中,積累了有關植物、動物、微生物和人體的豐富知識。1859年,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物種起源》的發表,確立了唯物主義生物進化觀點,推動了生物學的迅速發展。[1]
中文名
生物學
外文名
Biology
類別
自然科學
學科分類
細胞學、遺傳學、生理學、生態學
研究內容
生物體生命活動規律
快速
導航
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意義學科分支主幹課程其它相關發展前景
學科起源
在自然科學還沒有發展的古代,人們對生物的五光十色、絢麗多彩迷惑不解,他們往往把生命和無生命看成是截然不同、沒有聯系的兩個領域,認為生命不服從於無生命物質的運動規律。不少人還將各種生命現象歸結為一種非物質的力,即「活力」的作用。這些無根據的臆測,隨著生物學的發展而逐漸被拋棄,在現代生物學中已經沒有立足之地了。
約公元前15000年在隨後的5000年中,法國人在拉斯考克斯(Lascaux)製作了山洞畫,這些畫表明我 們的祖先已在觀察生物世界。這些畫上有野牛、鹿和其他動物。
約公元前2650年人們確認,埃及醫生伊姆荷太普(Imhotep)從自然現象中尋找疾病的原因。[2]
約公元前2000年在尼羅河流域發現的紙草文獻中,已記錄了治療創傷和疾病的信息。
約公元前1750年巴比倫國王漢莫拉比(Hammurabi)制定了與行醫相關的法律,並雕刻在石柱上。這些法律詳述了有關費用的規定和對於治療失誤的嚴厲懲罰,如因治療事故使1位患者死亡而被切掉雙手。
約公元前1500年中國人為生產精美的衣服而養蠶。農民將裝有螞蟻的包放在柑橘樹上,以保護果實不被昆蟲侵害,這是有關使用生物防治的最早記錄。
約公元前802年歐洲首次從亞洲引入和種植玫瑰樹。
公元前570年古希臘哲學家阿納克西曼德(Anaximander)提出,動物最早生產於水中,然後變成陸地動物。
公元前500年愛菲斯(Ephesos,在今土耳其)的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提出:對於生命來說,相反力之間的張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他相信火是基本的元素。
約公元前460年此後的90多年,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希臘的柯斯(Cos)島 上生活和教學。
20世紀特別是40年代以來,生物學吸收了數學、物理學和化學等的成就,逐漸發展成一門精確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層次的科學,人們已經認識到生命是物質的一種運動形態。生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由蛋白質、核酸、脂質等生物大分子組成的物質系統)。生命現象就是這一復雜系統中物質、能量和信息三個量綜合運動與傳遞的表現。生命有許多為無生命物質所不具備的特性。例如,生命能夠在常溫、常壓下合成多種有機化合物,包括復雜的生物大分子;能夠以遠遠超出機器的生產效率來利用環境中的物質和能製造體內的各種物質,而很少排放污染環境的有害物質;能以極高的效率儲存信息和傳遞信息;具有自我調節功能和自我復制能力;以不可逆的方式進行著個體發育和物種的演化等等,揭露生命過程中的機制具有巨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現代生物學是一個有眾多分支的龐大的知識體系,本文著重說明生物學研究的對象、分科、方法和意義。關於生命的本質和生物學發展的歷史,將分別在「生命」、「生物學史」等條目中闡述。
研究對象
地球上現存的生物估計有200萬~450萬種;已經滅絕的種類更多,估計至少也有1500萬種。從北極到南極,從高山到深海,從冰雪覆蓋的凍原到高溫的礦泉,都有生物存在。它們具有多種多樣的形態結構,它們的生活方式也變化多端。
從生物的基本結構單位──細胞的水平來考察,有的生物尚不具備細胞形態,在已具有細胞形態的生物中,有的由原核細胞構成,有的由真核細胞構成。從組織結構水平來看,有的是單生的或群體的單細胞生物,有的是多細胞生物,而多細胞生物又可根據組織器官的分化和發展而分為多種類型。從營養方式來看,有的是光合自養,有的是吸收異養或腐食性異養,有的是吞食異養。從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來看,有的是有機食物的生產者,有的是消費者,有的是分解者,等等。
生物學家根據生物的發展歷史、形態結構特徵、營養方式以及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等,將生物分為若干界。當前比較通行的是美國R.H.惠特克於1969年提出的 5界系統。他將細菌、藍菌等原核生物劃為原核生物界,將單細胞的真核生物劃為原生生物界,將多細胞的真核生物按營養方式劃分為營光合自養的植物界、營吸收異養的真菌界和營吞食異養的動物界。中國生物學家陳世驤於1979年提出 6界系統。這個系統由非細胞總界、原核總界和真核總界3個總界組成,代表生物進化的3個階段。非細胞總界中只有1界,即病毒界。原核總界分為細菌界和藍菌界。真核總界包括植物界、真菌界和動物界,它們代表真核生物進化的3條主要路線。

⑸ 高中生物學史理論總結

。。。。。考的。。。。

施萊登和施旺;提出了細胞學說,指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
維爾肖:德國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出「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
歐文頓;提出了膜由脂質組成的假說。
羅伯特森:提出了生物膜結構的「單位膜」模型。
桑格和尼克森:在「單位膜」模型的基礎上提出「流動鑲嵌模型」。強調膜的流動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對稱性。
光合作用
普里斯特利,通過實驗發現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薩克斯,通過實驗證明光合作用產生了澱粉。
恩格爾曼,通過實驗證明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魯賓和卡門;用同位素標記法證明光合作用中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
卡爾文;開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研究光合作用,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轉化成有機物中的碳的途徑,這一途徑稱為卡爾文循環。
遺傳
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發現了生物遺傳的規律。提出了遺傳學的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和遺傳因子學說。
薩頓:遺傳因子(基因)位於染色體上
摩爾根: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格里菲思;通過實驗推想,已殺死的S型細菌中,含有某種「轉化因子」,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
艾弗里;;通過實驗證明上述「轉化因子」為DNA,也就是說DNA才是遺傳物質。
赫爾希和蔡斯;通過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在噬菌體中,親代和子代之間具有連續性的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
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
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則
進化
拉馬克;生物進化的學說,認為生物是不斷進化的,生物進化的原因是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達爾文;明確提出自然選擇學說來說明進化機理。必修三:
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達爾文;通過實驗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會產生某種物質,這種物質在單側光的照射下,對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會產生某種影響。
詹森;他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頂尖產生的刺激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
拜爾;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的彎麴生長,是因為頂尖產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勻造成的。
溫特;用實驗證明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刺激是一種化學物質,他認為這可能是和動物激素類似的物質,並把這種物質命名為生長素。
郭葛:從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 — 生長素。

⑹ 19世紀末提出了哪些重要的生物學學說和理論

縱觀19世紀,生物學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大事件:
1,細胞生物學——細胞學說的提出 1838~1839 年間由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施旺所提出,直到 1858 年才較完善。它是關於生物有機體組成的學說。細胞學說論證了整個生物界在結構上的統一性,以及在進化上的共同起源。這一學說的建立地推動了生物學的發展,並為辯證唯物論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學依據。革命導師 恩格斯 曾把細胞學說與能量守恆和轉換定律、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等並譽為 19 世紀最重大的自然科學發現之一。

2,生物進化——達爾文1859年發表《物種起源》, 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除了生物學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及哲學的發展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恩格斯將「進化論」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3,遺傳學——1866年奧地利學者孟德爾根據他的豌豆雜交實驗結果發表了《植物雜交試驗》的論文,揭示了現在稱為孟德爾定律的遺傳規律,奠定了遺傳學的基礎。 1875~1884年弗萊明、施特拉斯布格、貝內登、赫特維希等的發現為遺傳的染色體學說奠定了基礎。
若要說19世紀末的生物學學說和理論,主要是後兩項:生物進化理論的提出及孟德爾遺傳規律的發現。

⑺ 社會生物學的主要理論

社會生物學家認為,物種群體的各種組織形式(如有的鬆散,有的等級嚴明),與組織形式相適應的群內個體之間的各種聯系(如支配與服從,親與子的各種關系,各種類型的配偶制),以及所使用的交往手段的特異性質都是在一定的生存條件下進化而來的,或者說是自然選擇的產物。例如,在一定的生態環境中,一個物種的群體的大小常常受到食源的限制和獵食者的影響,因此種內就會有相應的限制繁殖和進行防禦的行為。有些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為了保護食源,占域的習性。生存於食源貧乏或易遭獵食的環境中的鳥類在繁殖時多為一夫一妻制,而且雌雄共同照料後代;在猴群中,特別象生活在開闊地區的狒狒群中,嚴格的等級組織以及與等級關系相應的個體之間的各種儀式化的交往行為(如猴王昂首闊步的顯示行為,等級低者對等級高者表示討好的呈現臀部的行為,以及表示友好的理毛行為)都具有維持群內和平團結的功能。群體的團結有利於抵禦侵犯者和保護幼小者,所以這些行為對種群的生態有著重要的意義。
社會生物學家認為,生物的進化過程就是基因的選擇和繁殖的過程。一個種的個體只不過是繁殖基因的機器。能夠生存和產生後代的個體才能給種的基因庫貢獻適合的基因。然而,在有些物種中,某些個體具有為種群生存而犧牲自己繁殖機會的行為,最典型的如蜜蜂群中的工蜂和蟻群中的工蟻,它們的一生都是為種群的生存而工作的,但它們自己不能生殖。研究這種利他行為的基因如何繁衍是社會生物學中很重要的課題。W.漢密爾頓提出所謂親族選擇的理論和包括適應的概念。他認為,動物所表現的犧牲行為或利他行為,多是為了保護其兄弟姊妹或近親的生存,因為它們攜帶的基因有一部分是和它的基因相同的。越是近親,共同的基因越多,因此越存在為之犧牲的傾向。這樣的犧牲能夠保存更多的自己所具有的那種基因。
社會生物學家也曾觀察到,有的物種個體也為無親屬關系的其他個體作出犧牲。他們用交互利他原則來解釋這類行為的適應意義。交互利他行為實現的基礎是在一種情況下一個動物幫助了另一個動物,指望在它處於同樣情況下那個動物也會來幫助它。但也可能得不到報答或受騙,因此需要有防止被欺騙的強制手段。社會生物學家相信,實現交互利他的行為只有在具有復雜的社會結構和個體之間彼此能夠認識的種群中才有可能。社會生物學家的這種見解帶有濃厚的擬人論色彩,很難為持嚴格的客觀態度和遵循實驗研究方法的比較心理學家所接受。
有的社會生物學家試圖以動物的社會行為的原則來解釋人類行為;而有些人則比較謹慎,他們承認人類雖然也屬於動物界,但人類已經有了高度發展的社會和文化。制約著動物行為的那些生物因素在人類的社會行為中未必仍起同樣的作用。因此,社會生物學研究本身雖然有一定的價值,但它所發現的原則,絕非人類社會生活和人類的具有高度自我意識的行為所遵循的原則。

⑻ 生物學的主要研究方法都有哪些

生物學家對於生命現象的研究通常採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通常這兩種方法是一起使用的。

1、 觀察是按生物的物理性狀來描述生物的狀況。通常是先對其外形及行為進行觀察和描述,再把生物體解剖藉助光學儀器對其內部結構進行觀察。觀察是多種多樣的,有個體的觀察也有群體的觀察;有靜態的觀察也有動態的觀察;有相同種類的觀察也有不同種類的對比觀察。

2、 實驗是人為地改變一些條件來觀測生物的變化和反應,以探究生命內在的因果關系,是認識生命活動的方法。

實驗方法是人為地干預、控制所研究的對象,並通過這種干預和控制所造成的效應來研究對象的某種屬性。17世紀前後生物學中出現了最早的一批生物學實驗,如英國生理學家威廉·哈維關於血液循環的實驗,揚·巴普蒂斯塔·范·海爾蒙特關於柳樹生長的實驗等。

到了19世紀,物理學、化學比較成熟了,生物學實驗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因而首先是生理學,然後是細菌學和生物化學相繼成為明確的實驗性的學科。19世紀80年代,實驗方法進一步被應用到了胚胎學,細胞學和遺傳學等學科。

系統的方法:

系統科學源自對還原論、機械論反省提出的有機體、綜合哲學,從克洛德·貝爾納與沃爾特·布拉福德·坎農揭示生物的穩態現象、諾伯特·維納與威廉·羅斯·艾什比的控制論到卡爾·路德維希·馮·貝塔郎非的一般系統論。

最早建立的是系統心理學,系統生態學、系統生理學等先後建立與發展,20世紀70-80年代系統論與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等概念發表。

從克勞德·香農的資訊理論到伊利亞·普里高津的耗散結構理論,將生命看作自組織化系統。細胞生物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發展,曼弗雷德·艾根提出細胞、分子水平探討的超循環(化學)理論。

(8)生物學中有哪些理論擴展閱讀:

研究領域

生物學家從很多面向研究生物,因此產生很多研究領域。例如:

1、 面向原子和分子: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

2、 面向細胞: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病毒學。

3、 面向多細胞:生理學、發育生物學、組織學。

4、 面向宏觀:生態學、演化生物學。

生物學本身不斷的快速發展,與其他學科的關聯整合也越來越多。一大原因是分子生物學在近代突飛猛進,終於導致人類基因序列定序基本完成。

由此,為了解讀巨大數量的基因信息,促成了基因組學。為了探究基因和蛋白質的交互作用,開創出蛋白質組學。這些新的研究領域幫助解決疾病、糧食、環境生態等問題。其眾多的研究信息和積累海量研究數據則需要新的電腦演算法來處理。

⑼ 生物分類學的分類理論

知識存在於比較分類之間。對生物的分類叫做系統學(systematics)或分類學(taxonomy),這種分類應該反映不同生物體間的進化樹關系(evolutionary tree)。分類學把生物劃分為不同的群,而系統學試圖尋找生物之間的關系。佔主導地位的分類法是林奈氏分類系統(Linnaean),它包括一個屬名和種加詞。關於如何為生物命名的原則有很多國際協議,例如《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簡稱ICBN)、《國際動物命名法規》(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簡稱ICZN)以及《國際細菌命名法規》(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簡稱ICNB)。第四版的生物命名法規(BioCode)草案在1997年出版,它試圖在三個領域標准化命名,但還沒有被正式採納。《國際病毒命名和分類法規》(International Code of Virus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簡稱ICVCN)是不屬於生物命名法規的。
生物分類學
傳統上,生物被劃分為五界,它是由Sahn等於1949年提出的: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動物界
Copeland提出過四界說:
菌界(細菌和藍藻)——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動物界
也有人使用三域說。這種分類方法反映了細胞是否有核以及細胞膜和細胞壁的差異。
古細菌——真性細菌——真核生物
區別生物和非生物是困難的,因為存在一些細胞內的寄生蟲(即病毒),而它們在細胞外並不表現出活躍的生命形式。
病毒——類病毒——朊病毒
在生物學中,雙名法是為生物命名的標准。正如雙所說的,為每個物中命名的名字有兩部分構成:屬名和種加詞。屬名通常大寫,種加詞則不用。在印刷時使用斜體。例如:Homo sapiens。通常屬名可以縮寫,例如E. coli。屬名通常使用拉丁文名詞,如果引用其它語言的名詞,則必須拉丁化。種加詞大多為形容詞,也可以為名詞的所有格或為同位名詞。當形容詞作種加詞時,要求其性、數、格與屬名一致。例如板栗Castanes millissima BL.,Castanes 栗屬(陰性、單數、第一格)。
這個命名法的好處是,即使在不同的語言中一個物種有很多不同的命名,但是它們在科學上的命名都是唯一一致的。最理想的情況是,科學家在向其他科學家描述他們的工作時可以准確明白的表達他們想表達的物種。命名法試圖穩定物種的命名,但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一些物種根據不同的分類法的不同分類和位置存在有幾個名字,這取決於不同的看法。傳統的可以根據命名法,新的發現可以根據分子系統發生。
林奈發明了這種分類,但是一個普遍的誤解是他發明了雙名法。事實上這個命名法可以上溯到Bauhins。林奈只是把它普及開來。
生物主要分類等級是門(phylum)、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species)。種以下還有亞種(subspecies,縮寫成subsp.),植物還有變種(variety,縮寫成var.)。有時還有一些輔助等級,實在主要分類等級術語前加前綴超(super-)、亞(sub-).在亞綱、亞目之下有時還分別設置次綱(infraclass)和次目(infraorder)等。
以大家熟知的Felis domesticus(家貓)這一種的名稱為例,其分類系統和名稱如下:
界 Animalia 動物界
門 Chordata 脊索動物門
亞門 Vertebrata 脊椎動物亞門
綱 Mammalia 哺乳綱
目 Carnivora 食肉目
科 Felidae 貓科
屬 Felis 貓
種 Felis domesticus 家貓

⑽ 分子生物研究中存在哪些學說理論

分子生物研究中存在以下學說理論:

生物進化的「突變論」

突變論是研究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連續漸變如何引起突變或飛躍,並力求以統一的數學模型來描述,預測並控制這些突變或飛躍的一門學科。它把人們關於質變的經驗總結成數學模型,表明質變既可通過飛躍的方式,也可通過漸變的方式來實現,並給出了兩種質變方式的判別方法。

一是40年代Avery等人通過肺炎球菌轉化試驗證明了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而且證明了通過DNA可以把一個細菌的性狀轉移給另一個細菌,這一發現被譽為現代生物科學的開端,也是基因工程技術的理論先導;

二是50年代Watson和Crick發現了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及DNA半保留復制機理,確立了核酸作為信息分子的物質和結構基礎,提出了鹼基配對是核酸復制、遺傳信息傳遞的基本方式,為認識核酸與蛋白質的關系及其在生命中的作用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礎;

三是60年代關於遺傳信息中心法則的確立,即生物體中遺傳信息是按DNA→RNA→蛋白質的方向進行傳遞的。

Avery等人關於DNA是遺傳物質的發現和遺傳信息中心法則的闡述,表明決定生物體具有不同性狀的關鍵物質——蛋白質分子的產生是由生物體中DNA所決定的。

可以通過對DNA分子的修飾改造改變生物的性狀,根據DNA半保留復制的機理、對DNA分子的修飾改造可以通過DNA的復制進行傳遞,因此,三大理論的發現為基因工程技術的誕生奠定了理論基礎。

閱讀全文

與生物學中有哪些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