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微生物實驗中,大腸桿菌試驗中,將乳糖膽鹽培養瓊脂倒入有小倒管的試管中,如何避免倒入時氣泡的產生
我以前做這個實驗時 先將培養液分裝試管後 再將一些乳糖膽鹽培養液倒入一個平板中 把杜氏小管慢慢斜放其中 在放平 待小管中充滿培養液後 再把小管沿試管壁滑到試管底 這樣小管中就沒有氣泡
B. 微生物大腸菌群實驗時雙料管中的lst培養基是10毫升加小導管是嗎還有單料管中加入的是多少呢
單料和雙料lst都是分裝10mL,都需要加入小倒管(用來收集氣體),然後滅菌。使用時,單料里加1mL樣品稀釋液,如果加入多於1mL就得用雙料。通常雙料里加10mL,原因就在於MPN表裡是三個連續的加樣量。舉例說明,對於固體樣品如果用雙料加入10mL0.1的樣品稀釋液,就相當加入了1,後面單料有1mL 0.1的和1mL 0.01的,就查1,0.1,0.01那個。液體的10mL原液就是10,1mL原液就是1,後面那個加0.1的,查10,1,0.1那個。以上僅僅是舉例,完全可以根據需要調節加入哪個稀釋度,然後根據MPN表注釋2自行加倍或減倍。
9mL的生理鹽水是用來稀釋樣品用的,1mL樣品加到9mL生理鹽水裡就變成原來的十分之一了,逐級稀釋就行。
C. 大腸桿菌的管子中裡面玻璃小導管怎麼放
首先糾正你的一個錯誤,放倒管的項目是「大腸菌群」或「耐熱大腸菌群」,兩者所指的都是一類菌,是水或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指標,而「大腸桿菌」指的是一種菌,包含在大腸菌群中。
只要在高壓蒸汽滅菌前,把小管口朝下放在培養液中,在滅菌過程中隨著倒管內空氣不斷被置換,滅菌完並冷卻後倒管會自動被培養液充滿。(不過這個過程也有很多注意事項的,如果實在不能被充滿,可以事先在消毒前用堵住大試管口,然後倒立,讓倒管充滿培養液再滅菌。當然這樣加大勞動強度了。)
培養後如果在倒管內出現氣泡,則是細菌在該培養液中產氣的確切證據。
D. 微生物檢測中的大腸菌群實驗,請問有什麼好辦法排氣
微生物檢測中的大腸菌群實驗,請問有什麼好辦法排氣
現行國標《GB 47893-2010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菌群計數》中對試管規格沒有具體要求,但一般採用18×180mm的會多一些,或者雙料18*180mm,單料15*150mm。還有產氣實驗要用到小導管,也沒有具體型號,一般試管里裝得下就行,建議不要太細,不然不好排氣。
進入無菌操作室前應更換無菌實驗服,戴帽子、口罩、無菌手套。進入無菌操作室後,首先用鑷子夾取適量酒精棉全面擦拭雙手,然後才能進行實驗操作。
酒精易燃,因此在擦拭雙手的過程中應離開酒精燈火焰一定距離,防止出現危險,待手上的酒精揮發完全後,再進行實驗操作。
樣品的稀釋
取一潔凈無菌均質袋於自動稀釋儀上,用酒精棉充分擦拭樣品袋,將剪刀置於酒精燈外焰上充分灼燒,小心剪開樣品袋。將稱樣勺於酒精燈外焰灼燒片刻,准確稱取25g樣品於無菌均質袋中。用酒精燈外焰灼燒注水口片刻,在盛有樣品的均質袋中注入225mL無菌生理鹽水或磷酸鹽緩沖液。取下均質袋,將均質袋放入拍擊式均質器中,用均質器拍打1min~2min,製成1:10的樣品勻液。
注意:樣品勻液的pH值應在6.5~7.5之間,必要時可用1 mol/L無菌氫氧化鈉或1mol/L無菌鹽酸溶液調節。
E. 如何清洗微生物實驗中的小導管
洗液里泡一泡吧,保證能洗干凈。
F. 微生物做大腸桿菌lst肉湯如何把氣泡趕出
大腸菌群(大腸桿菌)檢測實驗培養基(LST)滅菌時,偶爾會有小氣泡留在小導管內,現做出以下幾種原因分析及解決的辦法。
原因一:過早打開滅菌鍋
當滅菌鍋壓力表示數為0而溫度表示數還高與室溫時,不要打開滅菌鍋。因為打開鍋蓋瞬間,鍋內大量熱量散出,溫度突然降低,試管內溫度也隨著降低,導致管內氣減小,沸點降低,部分水會汽化留在小導管內。
解決辦法:等滅菌鍋內氣壓和溫度都降到與室溫一致或相差不大時再打開滅菌鍋。
原因二:試管塞塞得太緊(使用硅膠塞的時候)
試管塞塞得太緊在滅菌時會導致試管內與滅菌鍋內壓力不一致。在滅菌鍋升溫升壓時,鍋內壓力會大於管內壓力;滅菌鍋降溫降壓時,鍋內壓力小於管內壓力。鍋內壓力大於管內壓力時,試管內壓力不夠,不能將小導管內氣體排盡,就留有氣泡;鍋內壓力小於管內壓力時,可能會使試管塞和培養基崩出,培養基報廢。
解決辦法:改用透氣性好的棉花塞,切勿使用橡皮塞。
原因三:小導管口太小
我們可以把一根毛細管一端封口,另一端插進水裡,毛細管里怎麼都不會進水。同樣把一個燒杯倒扣進水裡就很容易進水了。小導管在加壓後一方面水要進去,另外裡面的空氣要出來,如果口太小的話,空氣不容易出去,水也不容易進來,就會導致氣泡留在裡面了。
解決辦法:改用內空較大的導管,盡量使用V型管,不要使用錐型管。
原因四:培養基質量引起
由培養基質量引起的氣體不能排盡或培養基含有高溫高壓分解產氣的成分。滅菌時用水做培養基組的對照試驗,若培養基組有氣泡,而對照組沒有氣泡,可確定是有此原因引起。
解決辦法:改用其它培養基。
原因五:滅菌鍋工作壓力不夠,使氣體不能排盡
滅菌鍋最大壓力不夠不能使管內液體強行把氣體擠出,最後還留有小氣泡,還會使溫度上升緩慢,或達不到滅菌溫度。此原因的可能性較小,我們可以在排除原因一、二、三、四的情況下,用不加試管塞、大口導管做試驗,若還仍不能達到效果,就要檢查滅菌鍋了。
解決辦法:修理滅菌鍋。
資料來源:食品夥伴網
G. 微生物培養多管法小到管中的氣體充滿小到管多少 還沒有發酵小導管就有氣體為何
沒發酵就有氣體可能是因為滅菌過程中試管塞子按的太緊,也可能由於滅菌鍋壓力表降下來之後,沒有等到溫度降低就開蓋,打開後溫度迅速降低導致氣體留在倒管里.工作中有氣體也沒關系,可以無菌條件下將試管按緊塞子,倒著將氣泡排出倒管即可,但一定要在加樣之前進行.加樣完畢後確保倒管中無氣體,這樣培養的時候只要有氣體產生就可以證明發酵產氣.
H. 做微生物大腸菌群實驗的時候,單,雙料管是怎麼樣加
現行國標《GB 47893-2010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菌群計數》中對試管規格沒有具體要求,但一般採用18×180mm的會多一些,或者雙料18*180mm,單料15*150mm。還有產氣實驗要用到小導管,也沒有具體型號,一般試管里裝得下就行,建議不要太細,不然不好排氣。
先把小管放進大管,然後再把大管傾斜,加入培養基。塞上棉花塞,煮沸滅菌。實驗的時候打開棉花塞,接入樣品。至於36正負1攝氏度恆溫箱中培養,24,48,72小時各觀察一次。遲緩反應者14-30天或補做5%乳糖發酵試驗。
I. 做微生物實驗時那個叫「槍」的東西的全名及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移液槍/移液器,根據規格型號及用法不同,有手動可調式、全消毒(可調式)及電動可調式等
移液槍的操作方法:
用拇指和食指旋轉取液器上部的旋鈕,使數字窗口出現所需容量體積的數字,在取液器下端插上一個塑料吸頭,並旋緊以保證氣密,然後四指並攏握住取液器上部,用拇指按住柱塞桿頂端的按鈕,向下按到第一停點,將取液器的吸頭插入待取的溶液中,緩慢松開按鈕,吸上液體,並停留1~2秒鍾(粘性大的溶液可加長停留時間),將吸頭沿器壁滑出容器,用吸水紙擦去吸頭表面可能附著的液體,排液時吸頭接觸傾斜的器壁,先將按鈕按到第一停點,停留一秒鍾(粘性大的液體要加長停留時間),再按壓到第二停點,吹出吸頭尖部的剩餘溶液,如果不便於用手取下吸頭,可按下除吸頭推桿,將吸頭推入廢物缸。
使用注意事項是:
① 吸取液體時一定要緩慢平穩地松開拇指,絕不允許突然松開,以防將溶液吸入過快而沖入取液器內腐蝕柱塞而造成漏氣。
② 為獲得較高的精度,吸頭需予先吸取一次樣品溶液,然後再正式移液,因為吸取血清蛋白質溶液或有機溶劑時,吸頭內壁會殘留一層「液膜」,造成排液量偏小而產生誤差。
③ 濃度和粘度大的液體,會產生誤差,為消除其誤差的補償量,可由試驗確定,補償量可用調節旋鈕改變讀數窗的讀數來進行設定。
④ 可用分析天平稱量所取純水的重量並進行計算的方法,來校正取液器,1mL 蒸餾水20℃時重0.9982g。
J. 微生物實驗室的安全操作規程
抄的哦
1 實驗室安全
1.1 微生物實驗室的生物安全性
1.2 科室安全文檔
(a)生物危害防護:實際操作規程見(《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GB19489-2004。2004-01-05發布,2004-10-01實施。)
(b)實驗室安全:原則和措施見(《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准WS 233-2002。2002-12-03發布,2003-08-01實施。)
1.3 應用:
以上的操作規程應用於微生物科室的所有部門。工作人員或訪問人員必須遵守各項規定。
1.4 關於新規定或現行規定的修改案:
任何新規定或現行規定的修改案必須通知負責科室安全的人員及相關人員,他們將建議科室主任考慮實施。
1.5 生物性危害
1.5.1 與各種操作有關的生物危害水平取決於:
a.處理的傳染性物質的本身:
按照傳染性物質對個人和社區和潛在危險性以及經空氣傳播的可能性,其劃分成不同等級。所採用的等級劃分詳見」《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原則和措施(見《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則》)。
b.使用的設備和設施:
處理不同等級的傳染性物質的要求在」實驗室安全」中已規定。這些符合要求的設備都要承擔重要臨床工作,科室負責人必須保證中應污染物水平。
c.培訓,特別是員工的安全性培訓和安全性經驗積累。所有員工應該接受一定訓練,能安全處理任何實驗室可能碰到的物質,避免將實驗不能處理或規定之外的傳染性物質暴露在實驗室,即使暴露事故在實驗室,即使暴露事故發生也要會正確處理。
1.5.2 傳染性物質的分類
1.5.2.1分類系統
生物危害防護:〔見1.2 (a)〕,根據生物因子對個體和群體的危害程度將其分為4級,危害等級Ⅳ最具危害性。
1.5.2.2危險群/生物安全水平:1-4
a.危險群/生物安全水平:1——對健康成人無致病性,對社區無危害性。通常一般微生物操作就足夠,不需特殊安全設備,工作的附近要有洗手設施。培養基上包含未鑒定物,因此,妥善處理對各級安全水平都至著重要。
b.危險群/生物安全水平:2——人類疾病相關物質,這種物質對實驗室工作人員有中度危險,並具有一定程度社區危險性。醫院微生物室所涉及的絕大多數物質屬此安全水平,生物危害警告應張貼,並且限制接近,應用醒目標語,若是能產生空氣傳播或飛濺的I,II類物質都就使用相就的操作台。實驗室就提供類似防護衣和手套,眼罩尤其是配戴隱形眼鏡者,也應提供類似安全水平的洗手設施,並且臨近工作區也應有高壓滅菌裝置。所有廢物和反復使用設備的去污染應有特定的程序。
c.危險群/生物安全水平:3——人類疾病相關物質,具有潛在空氣傳播性,能引起嚴重,致命疾病,對實驗室工作人員高度危險,並具有一定程度社區危險性。所有含有或懷疑含有生物案的標本必須標以」小心污染」標簽,並且同時標於盛放標本容器和申清單。然而作為預防保護還不足夠。應對所有血液,體液,分離的人體組織等有普通防護意識,它們都應視作傳染源。在此生物安全級,實驗室應控制對其接近。凡涉及該類物質都應使用I或II類工作台操作,也可以遵循II級操作注意事項,對所有廢物進行去污染處理,包括工作服和重復使用設備。
d.危險群/生物安全水平:4——對個人的危險如生物安全3級,但對社區有高度危險性。這些傳染性物質包括:
蜱源性腦炎病毒
支里半亞-剛果牛血熱病毒
Marburg Virus
艾波拉病毒
Lagsa fever Virus
Junin HF Virus
Machupo HF Virus
Guanaruto HF Virus
Herpesvirus simiae (B Virus)
1.6 以下預防措施,所有實驗工作人員必須遵守:
1.6.1 工作服
a.所有實驗室成員在工作期間必須始終穿著所提供的工作服。離開實驗室時,工作服須掛在指定地方,不得在實驗室外冼工作服。
b.在處理含有或懷疑含有生物安全3級物質的標本時,必須在工作服外穿隔離衣。
c.在生物安全操作台內處理標本和培養基時,必須戴手套。
1.6.2 洗手池
洗手池須供應洗潔劑和紙巾。
1.6.3 洗手
所有工作人員在離開工作區必須洗手,並且要先脫去工作服和手套。
1.6.4 食物,飲水,吸煙,化妝品
食物和飲料不允許帶入任何處理標本的房間.不允許在處理標本的任何地方吸煙.不允許在處理標本的任何地方使用化妝品。
1.6.5 傷口和擦傷
手上的傷口和擦傷必須覆蓋保護物。
1.6.6 個人衣物
個人衣物不允許帶入實驗室,並且必須保存在帶鎖的櫃子里。
1.6.7 口吸移液管
這是禁用的。要求使用機械移液裝置。
1.7 常規預防措施應用於所有血液、體液、組織標本的操作中:
1> 無論何時都應盡可能避免使用注射器,針頭或其它銳器。
2> 使用過的針頭和一次性切割器必須丟入專門的帶有蓋子和桶內,以備安全處理、防止容器過滿盛裝。
3> 使用過的針頭不許重新使用或再用手操作。
4> 打爛的玻璃必須放入堅硬的容器(不要用手),然後再放入黑色垃圾袋,如果是污染的,使用黃色垃圾袋。
5> 在接觸具有潛在性傳染性標本培養基、組織,必戴保護性手套,防止皮膚直接接觸。如果手套有可見的污染,必須先除去污染,再更換。手上有皮炎或傷口的工作人員的需要間接接觸傳染性物質的人員應戴保護性手套。
6> 在處理完標本、結束工作,甚至在上述規定帶手套時,應常規洗手。
7> 當血液、血液製品或其它體液污染發生時,應停止工作洗手,戴一次性手套再清除污染區。建議用含有效氯1000ppm的次氯酸鈉溶液。如果污染區較大用浸有次氯酸鈉溶液的濕布覆蓋10min去污染,並標示相應的警告,丟棄廢物及手套到生物安全級物理容器。注意飛濺的水滴和流淌會將污染帶到主污染區以外。
8> 所有在實驗室使用的具有潛在污染性的物質都需去污染,最好先高壓,再做處理。
9> 任何可能產生飛濺或氣霧的操作都應在生物安全操作台里進行。這些操作包括離心,分離血清,混合,超聲,收集組織受精卵,以及處理含有濃集的感染物質標本。
1.8 實驗室物質處理
a> 黑色塑料袋用來收集未污染或經高壓過需處理的廢物。
b> 廢紙屢用來收未污染的廢紙,用過的紙巾等。
c> 所有可能傳染的物質必須高壓或焚化。
d> 所有丟棄的標本,培養基和實驗室廢物必須放在專門容器里
e> 用白色聚丙烯罐盛裝2%新鮮配置次氯酸液,以供工作中丟棄標本,污染吸頭,棉拭子臨時處理待一天工作結束之後,再經高壓處理。
f> 黃色塑料袋用來處理污染的實驗室廢物。它們應封口再由工人拿去焚燒。
g> 帶蓋,帶標簽硬質容器用來盛裝針頭的銳器。
1.9 實驗室傳染性物的消毒
高壓
a.所有培養基的傳染性物質都要高壓,除非准備焚燒的,高壓的最大好處是使傳染性物質離開實驗室可保證安全。
b.用作此目的的高壓設備應在醫學技師監督下由實驗室工人操作。
c.高壓設備應定期由醫院設備組測試,檢修。這些測試包括商業使有的芽胞試紙實驗。多個高壓設備應有使用記錄,並自使用之日起由醫學技師連續記錄。任何不符都要向安全人員報告。
1.10 去污染
去污染劑:
1> 次氯酸溶液:用白色聚丙烯罐裝新鮮配置的含有效氯1000ppm的2%次氯酸溶液,放在多個工作室。
2> 5%的Printol:其50%水溶液用來處理濺在地板和傢具上的污染。
3> 戊二醛:新鮮配製成一定濃度,主要用於不能使用次氯酸鈉的儀器去污染,如離心機等。
4> 75%乙醇:主要用於對清潔表面的快速去污染。
1.11 離心機
1.11.1 注意事項:
a> 使離心機用的試管應具是厚管或塑料的,離心前應仔細檢查是否缺損。
b> 離心機需放置在合適的位置,操作都應能看見離心缸,以便能正確地將離心架放在轉子上。
c> 離心桶和離心架配對使用,負載後需仔細平衡。
d> 為避免脫架和試管內溶液濺出,開始採用低轉速,然後逐漸升高。
e> 離心機內缸應由高級人員定期檢索,內壁必須用戊二醛定期清潔,去污染。
f> 在對含有或懷疑含有生物安全操作3級標本離心時,必須加蓋密封,密封蓋只有在一級生物安全操作台內才能打開。
1.11.2 離心時,試管破裂
a> 如果正在離心時,發生或懷疑發生試管破裂,電動機應立即斷電,並在30min後才能打開離心機蓋。
b> 如離心後發現破裂,應立刻關閉機蓋,保持至少30min。
c> 立即通知安全員。
d> 戴厚手套,使用鑷子或用鑷子夾棉鑒清除破碎玻璃碎片。
e> 所有破裂試管,玻璃碎片,離心桶和轉子必須放在專門消毒劑中去污染,要求消毒劑不具腐蝕性,對浸生物安全物質有效。然後,或者浸泡至24小時,或者高壓。
f> 未破裂,帶蓋的試管也應放在另一含有消毒劑的容器中1後,再對其內容物處理。
i> 離心缸必須用戊二醛棉拭子清潔,過夜,再重復擦拭,再用水清潔洗凈並乾燥。
g> 含有生物安全3級物質的密封離心桶必須在密封狀態下取出,在一級生物安全操作台內打開。如果試管破裂,離心桶密封蓋應鬆鬆地蓋上,對離心桶高壓。
1.12 破裂和溢出
任何重要的破裂的溢出都應通知安全人員。在處理含有或懷疑含有生物案例的溢出物,應先得到安全人員的建議。
1.12.1 病毒培養基的泄漏
a> 用浸有20%次氯酸鈉的紙巾覆蓋濺灑出的污染物用容器碎片。
b> 覆蓋10-15min。
c> 戴一次性手套,清掃紙巾和碎片於合適的容器(如塑料袋,但不包括含有碎玻璃或其它銳利物體),用一片硬紙板去清掃,不能用刷子或塵撣,除非它們適於高壓。手指遠離碎玻璃。
d> 將碎片和使用後的廢物放在實驗室廢物箱。
e> 用常規工作消毒劑擦拭污染區及其周圍可能飛濺區。
1.13 泄漏的標本
實驗室不泄漏的標本,但要以塑料密封後退還到病房。
1.14 紫外線消毒:培養基,試劑分裝和病人血清應存放-70°C和-30°C冰箱。操作存放於-30°C或以下溫度冰箱物質,應戴手套,例如當標本從低溫冰箱取出或放入時。
1.15 生物安全櫃(台)
實驗室應配備II級生物安全櫃。
1.15.1 級別
I :基本要求:定向流動保護,要求氣流從外流入安全櫃,並且遠離操作者,指向傳染物。經HEPA過濾排後,緊好由導管引向室外,以便清除去污染後的各種蒸汽。
II:基本要求:經過濾氣體垂直流向,既保護操作者也要保護工作不受污染。
IIA:70%的過濾氣體重新循環至工作區,廢氣導向室外經HEPA過濾。和內流經式工作區的氣流速度平均0.4m/s或略高。
IIB:流進氣體流速平均0.5m/s或更好。按照不同型別(IIB1,IIB2,IIB3),氣體排出比例從70%到100%。根據工作選擇不同型。如有毒化學物質和放射線同位素不能再循環至工作區。
III :基本要求:操作者與傳染物安全隔離,並且整個操作過程都要提高。安全櫃所在的環境也要一定程度隔離,以防手套破裂。
1.15.2 生物安全櫃的安裝
安全櫃要發揮某安全防護功能必須注意安裝位置,廢氣應通過管道以保護環境不受污染。如果需購置這類設備應聯系CUHK安全辦公室,在種類,牌子,樣式,安裝位置和安裝以及與其它設施的相鄰關繫上獲得指導。
1.15.3 常規檢查和安全操作以及工作區的消毒
有一份操作規程詳盡地敘安全櫃的常規使用也應包括安全櫃發生意外時應採取的行動。每一個使用者必須閱讀規程使後簽名。
1.15.4 注意:
安全櫃應盡可能避免使其處於不安全狀態,但有時因為安全櫃的意外,使用者被迫這樣做。此時,應張貼注意以警告其它人不得再使用。
1.15.5 去污染和再認證
由受過訓練的人員,配戴個人防護用具,來做污染工作。要求:安全櫃在密閉條件下用乾燥多聚甲醛蒸汽醺蒸,使用濃度8500ppm。(安全櫃的體積應包括外周供應和廢氣過濾設備。)在溫度20-25°c,相對溫度不低於60%環境保持4h,甲醛蒸汽,如果允許,可直接抽出室外,若不允許可在安全櫃內用氨基重碳鹽吸收。
因為空氣有限的穿透力,在處理潛在傳染性物質時最好使用HEPA過濾器,以及高壓或焚化後再丟棄。
1.17.5.2 再認證
這項工作由專門人員進行,去污染後安全櫃性能再認證定,及過濾器的更換,測試是否有漏氣,調試空氣流速是否合規定,以及檢測過濾器的性能。再認證應至少一年做一次,或是裝置移動,過濾器維修後。應備有去污染,維修和再認證的記錄,並且應方便使用者的查閱。
2. 實驗安全操作程序:
2.1 工作人員在採集標本過程中應當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和感染,並對標本的來源、採集過程和方法等作詳細記錄。
2.3 實驗過程中絕對禁止吸煙、飲食等,不要以手撫頭面部等。
2.4 處理樣本的過程中易產生高危害氣溶膠時,要求同時使用適當的個人防護裝備、生物安全櫃和/或其它物理防護設備。如可產生含生物因子的氣溶膠,應在適當的生物安全櫃中操作。細菌的分離培養、菌種開封、轉種、研磨、稀釋等操作,均應在生物安全櫃中進行。
2.5 使用接種環進行操作時,接種環應在工作燈的內焰中燃燒,以避免菌液或菌塊飛濺。
2.6 稀釋菌液時,吸管、針管要緩慢插入試管或燒瓶底部,小心操作避免產生氣泡或氣溶膠。
2.7 使用注射器加樣時,用過的針頭切勿再重新入套或拔開注射器與針頭,應直接放入銳器收集器,以免劃破皮膚造成接種感染。
2.8 菌株庫要設專人管理,並按照國家微生物菌毒種管理辦法執行。2.9進行毒菌操作過程中,不要穿戴巳經污染的防護性手套觸摸門柄、儀器或毒菌區以外區域,避免由於粗心擴大污染范圍。
2.10 試驗結束後,操作過程中所有可能與生物危險物接觸或被污染的試驗器械和物品,能夠高壓消毒的必須高壓消毒,不能進行高壓消毒的設備、儀器,應使用有效的消毒劑擦洗後再以紫外燈近距離長時間消毒。
2.11 實驗中發生意外污染情況,應立即通知主管人員並做好處理污染物和相應區域的准備,不得擅自採用其它禁止的方法進行消毒處理。
2.12 實驗室內任何微生物的樣本,廢棄物都必須經高溫高壓滅菌後,方可按一般垃圾處理。
2.13 實驗室所用任何個人防護裝備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的要求。實驗室應確保具備足夠的有適當防護水平的清潔防護服供使用。還應穿戴其它的個人防護裝備,如手套、防護鏡、面具、頭部面部保護罩等。
3. 實驗室污物處理及消毒操作程序:
3.1 實驗室含有生物危險物的臨床標本及被污染的一次性用品,試驗完成後,應在操作台或實驗區域內以紫外燈近距離照射消毒 2小時以上,再經高壓消毒後方可丟棄或焚燒。
3.2 可重復使用的實驗用品及器材,完成實驗後,應在操作台或實驗區域內經紫外燈近距離照射消毒2小時以上後,再交有關人員進行高壓消毒和煮沸洗刷。
3.3 實驗用的試管、吸管、注射器,須裝在加蓋不漏的容器內,經高壓滅菌後取出。
3.4 培養物或實驗室垃圾,在丟棄前必須經高壓消毒和紫外燈近距離長時間照射處理。不允許積存垃圾和實驗室廢棄物。已裝滿的容器應定期運走。在去污染或最終處置之前,應存放在指定的安全地方,通常在實驗室區內。
3.5 實驗室廢棄物應置於適當的密封且防漏容器中安全運出實驗室。有害氣體、氣溶膠、污水、廢液應經適當的無害化處理後排放,應符合國家相關的要求。
3.6 實驗過程中,如標本或含標本的前消化處理液被打翻污染了操作台或地面,應以吸滿70%酒精的衛生紙覆蓋污染區,15分鍾以後衛生紙方可移去。
3.7實驗室內未經消毒的污水,禁止直接排入公共排水系統,更不允許混入居民生活垃圾。
4. 意外事故處理程序:
4.1 如果發生意外,必須立即通知實驗室主管人員和醫院生物安全辦公室,並在有關人員的指導監督下對出事現場進行處理,絕對禁止未經報告而私自對出事現場給予非規范的處理。
4.2 實驗過程中,如污染物濺落到身體表面,或有割傷、刺傷、燒傷、燙傷等情況發生,應立即停止實驗工作進行緊急處理,更換被污染的實驗服,皮膚表面用消毒液清洗,傷口以碘酒或酒精消毒,眼睛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
4.3 如果發生菌液溢出,含菌種的培養管破碎等,造成中 、小面積污染,可用比污染面積大25%以上的紗布覆蓋污染區域,邊緣用脫脂棉圍住,向紗布傾倒5%苯酚溶液或70%的酒精,浸泡2小時以上(其間適量加溶液防止乾燥),再經紫外燈近距離(1米內)照射2小時以上;被污染的器械、容器等立即浸泡於70%酒精中2小時以上,再次著防護衣進入房間,將污染溢出物和用於清潔的紗布放入可耐受高壓的雙層塑料袋內並盡快高壓。
4.4 如果發生氣溶膠污染或大面積污染,應立即停止實驗並關閉實驗室,對污染區域進行紫外燈照射消毒過夜;第二天對污染區進行24小時封閉空氣熏蒸消毒(乙醛消毒法:5ml乙醛+2g高錳酸鉀/m3空間)。
4.5 臨床醫務人員應對事故受害者和消毒人員進行醫學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