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述T細胞表位和B細胞表位的主要特點
T細胞表位
TCR僅能識別約10~20個氨基酸左右的小分子多肽。這些表位由序列上相連的氨基酸組成,主要存在於抗原分子的疏水區,稱為線性表位或序列表位。此類表位一般並不位於抗原分子表面,須由抗原呈遞細胞將抗原加工處理為小分子多肽並與MHC分子結合,然後才能被TCR識別。由於T細胞僅能識別經加工處理的表位,故一般不識別天然抗原的構象型表位。
B細胞表位
BCR或抗體能與未經抗原呈遞細胞加工的抗原發生反應,其識別的靶結構主要是位於抗原分子表面的表位。這些表位由序列上相連或不相連、但在空間結構上相互臨近的氨基酸或多糖組成,稱為構象表位。此類表位大小不一,約由4~6個氨基酸殘基或者糖基組成。B細胞表位一般存在於天然抗原分子表面,不經加工處理即可直接被B細胞識別
Ⅱ 高中生物學中B淋巴細胞和T淋巴細胞什麼區別
在體液免疫中:T細胞主要負責呈遞抗原釋放淋巴因子增強免疫,B細胞主要是分化產生漿細胞(效應B細胞:產生抗體)產生記憶B細胞。在細胞免疫中:起作用的是T細胞分化產生效應T細胞用於裂解靶細胞,而效應B細胞不起作用。
Ⅲ 簡述T、B淋巴細胞有哪些重要的表面標志,各有何重要的生物學意義。
T淋巴細胞(又名T細胞),B淋巴細胞(又名B細胞)
T細胞隨血循環到胸腺,在胸腺激素等的作用下成熟,B細胞則到脾臟或腔上囊發育成熟。然後再隨血循環到周圍淋巴器官,在各自既定的區域定居、繁殖。
T淋巴細胞可以在體液免疫中起呈遞抗原的作用,在細胞免疫中起識別抗原、增殖分化形成記憶細胞和效應T細胞的作用。此外,還可以在特異性免疫中分泌淋巴因子。
B淋巴細胞可以在體液免疫中識別抗原,可以增殖分化形成記憶細胞和漿細胞。
Ⅳ B細胞 B淋巴細胞 效應B細胞,3者如何區分
樓上說的基本對 有2處不對
B細胞和B淋巴細胞其實是一樣的,只是不同的說法而已,效應B細胞也叫漿細胞,是B淋巴細胞遇到抗原 增殖分化而來的 ,而後漿細胞也就是效應B細胞會分泌抗體來消滅抗原
(體液免疫)
T細胞和T淋巴細胞其實是一樣的,只是不同的說法而已,效應T細胞是T淋巴細胞遇到抗原 增殖分化而來的 ,直接接觸 被感染細胞表面受體使受感染細胞裂解死亡。(細胞免疫)
Ⅳ 簡述t,b細胞常見的重要表面標志及其功能
B細胞重要的表面標志有B細胞抗原受體復合物,B細胞共受體,共刺激分子和其他表面分子(CD19,CD20,CD22,CD32)。B細胞抗原受體復合物由識別和結合抗原的mIg和傳遞抗原刺激信號異二聚體組成。B細胞共受體能促進BCR對抗原的識別及B細胞的活化。共刺激分子中CD40與CD40L的結合是B細胞活化的最重要的第二信號,對B細胞分化成熟和抗體產生起重要作用,黏附分子在Th細胞對B細胞的輔助以及活化B細胞向T細胞提呈抗原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T細胞表面標志有TCR-CD3復合物,CD4和CD8,共刺激分子,絲裂原受體。TCR-CD3復合物的功能TCR識別抗原所產生的活化信號由CD3轉導至T細胞內,CD3轉導TCR識別抗原所產生的活化信號。CD4和CD8的主要功能是輔助TCR識別抗原和參與T細胞活化信號的轉導。共刺激分子為T細胞完全活化提供共刺激信號。絲裂原受體可非特異性直接誘導產生靜息T細胞活化和增殖。
Ⅵ t細胞,b細胞,nk細胞,單核細胞的主要生物學標志是什麼
標志性表面抗原:T細胞是CD3,B細胞是CD19,NK細胞是CD2,單核細胞好像是CD14.
Ⅶ T細胞與B細胞的區別
一、參與不同
1、T細胞參與細胞免疫。
T淋巴細胞(T lymphocyte)簡稱T細胞,是由來源於骨髓的淋巴幹細胞,在胸腺中分化、發育成熟後,通過淋巴和血液循環而分布到全身的免疫器官和組織中發揮免疫功能。
2、B細胞參與體液免疫。
漿細胞(PC) 成熟B細胞可在周圍淋巴器巴接受抗原刺激,在TH細胞及抗原呈遞細胞的協助下,及其產生的細胞因子作用下可使B細胞活化,增殖並分化為合成和分泌抗體的漿細胞。
二、形成不同
1、T細胞形成於胸腺。
T淋巴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胚胎期則來源於卵黃囊和肝)。在人體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幹細胞或前T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的誘導下分化成熟,成為具有免疫活性的T細胞。
2、B細胞形成於骨髓。
B淋巴細胞亦可簡稱B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B淋巴細胞的祖細胞存在於胎肝(胚胎小鼠14天或通順兒8-9周)的造血細胞島(island of hematopoietic cells)中,此後B淋巴細胞的產生和分化場所逐漸被骨髓所代替。
三、主要功能不同
1、T細胞主要功能是吞噬外來侵襲物
2、B細胞主要功能是產生各類抗體。
四、數量形態不同
1、T細胞數量比B細胞少。
2、B細胞形態比T細胞形態大。
Ⅷ 分別闡述T、B細胞膜上重要的膜分子及其作用
簡單來說,兩者都是免疫細胞,膜上的受體會與抗原結合,識別抗原,從而做出免疫反應
Ⅸ 血液中數量最多的白細胞是什麼 簡述B2細胞的主要生物學功能
白細胞分為5類。中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主要成分,所以中性粒細胞減少常導致白細胞減少。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在成人低於2.0×10^9/l時,在兒童≥10歲低於1.8×10^9/l或﹤10歲低於1.5×10^9/l時,稱為中性粒細胞減少(neutropenia);嚴重者低於0.5×10^9/l時,稱為粒細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本病根據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白細胞減少症。一般輕度減少的患者臨床上不出現特殊症狀,多表現為原發病症狀。中度和重度減少者易發生感染和出現疲乏、無力、頭暈、食慾減退等非特異性症狀。
一是中性粒細胞(gran),正常為0.50~0.70,增高或減少的原因與白細胞計數相同;
*增高:
細菌感染,炎症;
降低:
病毒性感染*
二是淋巴細胞(lym),正常為0.20~0.40,增多時常見於中性白細胞減少、結核、百日咳等;其減少常見於中性白細胞增多;
*增高:
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降低:
免疫缺陷
*
三是嗜酸性粒細胞,正常為0.005~0.05,增多見於寄生蟲病、過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膚病;
*
增高: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貧血.*
四是嗜鹼性粒細胞,正常為0~0.01,臨床意義不大;
五是單核細胞,正常為0.03~0.08,增多時見於急性傳染病恢復期。
*增高:
結核,傷寒,瘧疾,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e.
血小板(plt):正常情況:(100-300)%
*
升高: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症狀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惡性腫瘤,缺鐵性貧血,外傷,手術,出血,脾切除後的脾靜脈血栓形成,運動後.
降低: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播散性紅斑狼瘡,葯物過敏性血小板減少症,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血小板破壞增多,血小板生成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造血機能障礙,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進.
*
f.
紅細胞沉降率:
westergren法
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iahinhkob法
男性0-8mm/h,
女性0-12mm/h。
*
增快:
急性炎症,結締組織病,嚴重貧血,惡性腫瘤,結核病.
減慢:
紅細胞增多症,脫水.
g.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情況:(00.5-1.5)%
*增高:
溶血性貧血,大量出血,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應用維生素b12時.
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
Ⅹ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中t細胞和b細胞的區別
免疫細胞大致可分為二大類:T細胞與B細胞,二者都來自於骨髓,但T細胞形成於胸腺,它的主要功能是吞噬外來侵襲物.
B細胞最主要的功能是生產各種各類的抗體,就像軍隊裡面的武器,以便讓我們抵禦外來的入侵物.人類B細胞可生產超過十億以上不同種類的抗體.
造血幹細胞又稱多能幹細胞,是存在於造血組織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細胞.其最大特點是能自身復制和分化,通常處於靜止期,當機體需要時,分裂增殖,一部分分化為定向幹細胞,受到一定激素刺激後,進一步分化為各系統的血細胞系.其中淋巴幹細胞進一步分化有兩條途徑.一些幹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影響下,大量增殖分化成為成熟淋巴細胞的一個亞群,被稱之為T淋巴細胞.T細胞的「T」字,是採用「胸腺」的拉丁文第一個字母命名的.第二個細胞群在類似法氏囊的器官或組織內受激素作用,成熟並分化為淋巴細胞的另一個亞群,被稱為B(法氏囊的)淋巴細胞.B細胞的「B」字,是採用「囊」的拉丁文第一個字母命名的.法氏囊是鳥類特有的結構,位於泄殖腔後上方,囊壁充滿淋巴組織.人和哺乳動物無法氏囊,其類似的結構可能是骨髓或腸道中的淋巴組織(集合淋巴結,闌尾等),亦有法氏囊作用.
T細胞不產生抗體,而是直接起作用.所以T細胞的免疫作用叫作「細胞免疫」.B細胞是通過產生抗體起作用.抗體存在於體液里,所以B細胞的免疫作用叫作「體液免疫」.大多數抗原物質在刺激B細胞形成抗體過程中;需T細胞的協助.在某些情況下,T細胞亦有抑制B細胞的作用.如果抑制性T細胞因受感染、輻射、胸腺功能紊亂等因素的影響而功能降低時,B細胞因失去T細胞的控制而功能亢進,就可能產生大量自身抗體,並引起各種自身免疫病.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慢性活動性肝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同樣,在某些情況下,B細胞也可控制或增強T細胞的功能.由此可見,身體中各類免疫反應,不論是細胞免疫還是體液免液,共同構成了一個極為精細、復雜而完善的防衛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