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般腸道中大約有多少微生物(數量),可培養到大約多少種
人的腸胃中一般有500多種細菌,總體分為3類:有益菌,對身體健康有益處的細菌,如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條件性有害菌,在一定條件下對人體有害,但在一般情況下,對人體稍微有點好處,如大腸桿菌;致病菌,對人產生危害的細菌,如產氣夾膜桿菌、綠膿桿菌等。實驗證明,在人的腸道里保持較多數量的有益菌群,將非常有利於維持身體健康,而且雙歧桿菌能延長人的壽命,像長壽老年人的腸道內,雙歧桿菌數量都比較多。 大約200種,其中約80種生活在人的口腔里。我們的身體是一座微生物工廠,每天生產出一千億到一百萬億個細菌。在每平方厘米腸子表面上生活著一百億微生物,而在每平方厘米皮膚表面生活著一千萬個細菌。 在人的牙齒、咽喉和消化道里細菌的數量最多,數量超過皮膚表面一千倍。
Ⅱ 水中常見的微生物有哪些
水中常見的微生物有細菌、真菌、噬菌體、病毒、原生動物、藻類等。
1、細菌
細菌(學名: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5×10^30個。細菌的形狀相當多樣,主要有球狀、桿狀,以及螺旋狀。
2、真菌
真菌,是一種真核生物。最常見的真菌是各類蕈類,另外真菌也包括黴菌和酵母。現在已經發現了七萬多種真菌,估計只是所有存在的一小半。大多真菌原先被分入動物或植物,現在成為自己的界,分為四門。
3、噬菌體
噬菌體(phage)是侵襲細菌的病毒,也是賦予宿主菌生物學性狀的遺傳物質。噬菌體必須在活菌內寄生,有嚴格的宿主特異性,其取決於噬菌體吸附器官和受體菌表面受體的分子結構和互補性。噬菌體是病毒中最為普遍和分布最廣的群體。通常在一些充滿細菌群落的地方,如:泥土、動物的腸道里,都可以找到噬菌體。
4、原生動物
原生動物是單細胞,細胞內有特化的各種胞器,具有維持生命和延續後代所必需的一切功能,如行動、營養、呼吸、排泄和生殖等。每個原生動物都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
5、藻類
藻類是原生生物界一類真核生物(有些也為原核生物,如藍藻門的藻類)。主要水生,無維管束,能進行光合作用。體型大小各異,小至長1微米的單細胞的鞭毛藻,大至長達60公尺的大型褐藻。一些權威專家繼續將藻類歸入植物或植物樣生物,但藻類沒有真正的根、莖、葉,也沒有維管束。這點與苔蘚植物(bryophyte)相同。
Ⅲ 蟹腸道微生物菌群有哪些
放線菌門和鐵還原桿菌門是三疣梭子蟹腸道微生物群落中的優勢菌門。
甲殼類是我國重要的海洋經濟物種,腸道菌群對甲殼類宿主的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蝦和螃蟹等甲殼類動物的腸道菌群的研究相對較少,且主要集中在微生物群落結構分析。
Ⅳ 魚得腸炎的症狀
養魚的人都會碰到魚得腸炎病的情況。腸炎一般表現為:肛門處有紅腫,縮鰭,吃食狀態不佳,還有拖便白便,嚴重的還會腹脹腹水。那出現腸炎怎麼辦呢?不要著急,也不要輕易下葯,首先我們得知道引起腸炎的病因,從而確定是哪種性質的腸炎,才好對症下葯。
腸炎分四種
1. 水質問題引起的,水質太差,或者水質波動太大,會使魚產生應激,從而抵抗力下降,引發腸炎;
2. 消化不良,這就是餵食方面的問題,選擇食物不對,或者食物不幹凈,過期等原因,還有就是喂得太多,這些因素都可以導致魚兒硝化不良,從而引起腸炎;
3. 細菌感染,顧名思義,就是腸道收到細菌的侵害,從而感染。這個一般是水質突變,缸內微生物爆發,使得大量細菌滋生,從而感染到魚;
4. 內寄,主要是鞭毛蟲了,健康的魚腸道內原本就存在少量多種鞭毛蟲,由於某些原因導致魚抵抗力下降,讓鞭毛蟲找到機會,大量滋生而引起腸炎。
這四種腸炎的表現有一些共同點,但是仔細觀察,還是會有差別,並且最關鍵的是,治療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如果你沒分清楚腸炎的性質,那你下葯怎麼下得准呢?所以下面就四種腸炎的治療方法分享給大家
腸炎的治療方法
1. 水質問題引起的腸炎,一般不會很嚴重,發現的時候及時調理改善水質,三五天就好了。不需要下什麼葯物。
2. 消化不良引起的腸炎,一般除了肛門紅腫,食慾不佳之外,還會有細長的拖便,注意是拖便,就是沒拉掉,掛在屁股上的。這種情況我推薦使用痢特靈(呋喃唑酮)即可治癒。
用法用量:100公升水下4-6片,葯浴三天,期間停食,一般三天就會有效果,然後逐漸換水直至魚穩定健康。
3. 細菌感染引起的腸炎,最好分辨的特點就是腹脹,穿孔之後會伴有腹水症狀,一般魚體色會發黑,然後縮鰭,狀態極其不佳,缸里魚如果多,還容易扎堆。這個情況拖便是不一樣的,呈膿白狀。這種情況我推薦甲硝唑葯浴。一般100公升水下4-6粒,葯浴3-6天,期間停食,如果有好轉,並且腹水消失就可以停葯了,然後正常換水,逐漸增加餵食量,直至正常。如果惡化甚至出現魚鰭潰爛,那麼就使用土黴素和氟哌酸做成葯餌,直接餵食。用法用量,一般一公斤葯餌配一片土黴素或氟哌酸,一天一次,連喂三天,然後觀察與的情況。
4. 內寄引起的腸炎,吃食正常但是糞便是空心的或分段的,也會有其他並發症狀,例如厭食,狀態不佳。治療推薦痢特靈和甲硝銼。100公升水分別加各五粒,三天為一個療程,根據情況,一般兩個療程都能治癒。
Ⅳ 如何維護魚類的腸道健康防治魚的腸炎病等腸道疾病
夏季魚類腸炎多發,養殖戶如何防治?
腸道是
水生動物
的主要
消化器官
,特別是對無胃魚而言。而腸道往往是餌料當中的
抗營養因子
及
有毒有害物質
進入魚類機體的第一道屏障,是餌料當中的抗營養因子對魚類相關
組織器官
的損傷的「始發點」。
腸道的健康與否,直接影響了一個養殖周期的
餌料系數
,對養殖成本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魚類的腸道在生理活動中的作用:
消化:對於魚類而言,腸道是最主要的消化器官,餌料當中
三大營養物質
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的消化均在腸道內完成,分解成能夠被動物機體吸收利用的營養成分,在腸道內被吸收。在腸道內,通過腸道內自身的
機械運動
,在
消化腺
分泌的
消化酶
,腸道內黏膜上皮上棲息的有益微生物分泌的
胞外酶
以及腸道內壁的
杯狀細胞
分泌的消化酶的參與下,被分解成氨基酸、
小肽
、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等可以被直接吸收的物質,通過腸道的黏膜上皮細胞,經過機體的循環系統運送到機體相關的組織器官被利用。
免疫:腸道的免疫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3
個方面:
(1)腸道內壁的黏膜本身就是一道「屏障」,選擇性通過的系統能夠有效阻止腸道內的有害物質通過腸道黏膜進入動物機體的組織器官和
血液循環系統
。
(2)在水生動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定植到腸道內壁黏膜的有益
微生物菌群
不斷地演化、增殖,依附腸道內壁黏膜形成的有益微生物菌群,與腸道黏膜一起,通過區位競爭等方式,抑制病原菌的增殖,阻止
病原微生物
在腸道內壁的定植。
(3)腸道內壁的與免疫相關的
淋巴組織
及
免疫細胞
對入侵的病原菌的殺滅和清除作用,從而阻止病原菌的對機體的侵入和感染。
魚類腸炎的防治措施:
魚類的腸炎等常見病當下季節多發,腸道是魚類抵禦病原菌的第一道屏障,養魚防病,首先要護腸。那麼,我們如何來養護魚的腸道呢?
1、要多注意觀察
池魚
活動情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用葯時由於大多用戶是高密度養殖,考慮到水環境和魚體肝情況可以選擇受水質透明度、PH等影響小的、刺激性小的葯物,盡量少用化學類殺蟲葯以減輕魚體負擔。
2、選用優質餌料,
定質
定量投喂,有利於腸道保持完整性,減少
有害菌
穿過物理屏障的可能,減少疾病的發生。添加:
膽汁酸
400-600g,連續五天,再接上維生素c千分之二,連續三天拌料,效果直接,魚體情況明顯好轉。膽汁酸能暢通膽道從而保肝利膽,進而起到提高動物免疫力的作用。
3、腸道是否健康跟腸道內有害菌與
有益菌
的數量比例密不可分,要避免
腸道疾病
的發生,需要有益菌定殖,且數量一定要佔據絕對優勢。
4、保持水體環境健康,定期做好水環境的護理。定期使做水質改良;不定期消毒殺滅有害菌。
Ⅵ 魚類的纖毛蟲概念,它包括幾種蟲,如聚縮蟲、累枝蟲等,夜光蟲有是什麼
1.病原:最常見的為聚縮蟲、累枝蟲、鍾形蟲和杯體蟲等。 2.症狀:蟲體成叢寄生於魚類皮膚、鰓,病魚游動緩慢,呼吸困難。 3.危害:危害多種水產動物的卵、幼體、成體,其中尤其對魚苗的危害為大,傳染快,死亡率高。 4.診斷:鏡檢可見大量蟲體。 5.防治方法: 預防: ①徹底清塘,合理施肥,掌握放養密度。 ②定期潑灑有益微生物。 ③放養有用8毫克/升的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浸洗魚種15~20分鍾(15~20℃)。 治療: ①用0.7克/立方水的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全池潑灑。 ②國外用1.5%~2.5%食鹽水浸洗病魚30~50分鍾,再用1/5000醋酸浸洗30~50分鍾;可1/4000福爾馬林浸洗30分鍾,或戊二醛20毫克/升浸泡10分鍾。 ③發病時,可用全池潑灑福爾馬林,濃度為30~50毫升/立方水,或全池潑灑戊二醛,濃度為15毫升/立方水,嚴重時,可隔日再潑灑一次。 ④每畝1米水深,用阿維菌素15~20克全池潑灑。
Ⅶ 魚類食用過程中的微生物
你是說濾食性魚類?
最常見的是四大家魚中的白鰱、花鰱,也就是和鱅。
它們有較緻密的鰓耙,水流從口流入經鰓流出完成呼吸時,浮游動植物就被鰓耙過濾,進入消化道,因此有學者認為,花白鰱以一定比例混養可以治理因富營養化而藻類過盛的較大水體。其中,浮游植物就包含一些水產微生物種類。而浮游動物,主要是輪蟲、枝角類、橈足類,准確的說不能算微生物。
濾食性魚類鰓耙緻密程度不同,所濾出的浮游動植物比例也不相同。
鰱食譜中,浮游動物:浮游植物=1:128;
鱅食譜中,浮游動物:浮游植物=1:4.5;
Ⅷ 腸道微生物知多少,參與American Gut Project發現更多
研究者們發現,那些腸道中微生物善於分解食物的人比較容易發胖,這意味著人體將得到更多的熱量。他們推測,那些低效率的微生物不能有效的消化食物。
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的醫學和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Claire Fraser說:「如果你想保持苗條的身材,那麼你就得指望你腸道里的微生物不那麼勤快。假設我們吃一碗麥片粥,你的微生物消化食物時比我的快,那麼你就會得到95卡路里的熱量,二我只得到70卡路里的熱量,剩餘的將會被排泄掉。那麼你就是那個容易發胖的人。」
我們所吃的食物也會影響腸道里的微生物組成。Fraser說:「高脂肪,低纖維飲食的人和低脂肪高纖維飲食的人腸道中的微生物種類不同。」這些也能影響體重。「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但我們可以通過改變飲食習慣而打斷它。」
最近Cleveland診所的Stanley Hazen進行了一項研究,人們在食用紅色的肉紅肉和蛋後,腸道細菌會打嗝釋放出一種叫就TMAO(化學名稱為氧化三甲胺)的物質。TMAO會增加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這可能能夠解釋為什麼那些吃葷的人比吃素的人更容易患心臟病。
另外一項研究中,Fraser、knight和他們的同事一起研究了賓夕法尼亞州的Old Order Amish社區里的成員,想弄明白腸道中的微生物種類是否和他們社區的普遍肥胖有關。Amish是很理想的研究對象,相似的生活方式,包括很有特點的飲食,Fraser說:「他們吃很多很多肉,土豆和肉汁,非常搞熱量的碳水化合物。」
研究人員收集了310個人體中的腸道微生物數據,發現有26中微生物以不同濃度存在於肥胖人群體內,這些人伴有一定程度的代謝綜合症。代謝綜合症有一系列表現形式包括高血壓、高血糖、膽固醇異常、腰部有多餘脂肪等。有代謝綜合症的患者有更高的幾率患上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
代謝綜合症的特點是在體內有慢性輕度炎症,Fraser說:「一些種類的微生物已經證實具有減輕代謝綜合症症狀的作用,即消炎作用。」
Knight指出,微生物種類的差異可能會影響炎症的表現形式而不是造成炎症的原因,接下來會進行更多的實驗探究這個問題。
Ⅸ 腸道菌群有1000多種大致分哪三類
在人體消化道中,生存著不同的細菌、病毒、真菌及原蟲等多種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共同組成人體腸道的微生態環境。腸道菌群可以主要分為共生菌、致病菌、中性菌三類。
1、共生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所謂「益生菌」的范疇,他們的主要作用是協助胃腸道進行營養物質的分解、代謝、吸收和消化,同時這類菌群還有助於免疫功能的建立和完善,主要包括優桿菌、類桿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及消化球菌。
2、致病菌:也就是我們普遍意義上理解中的「有害菌」,這類菌群是能夠直接導致消化道疾病發生的菌類,在健康狀態下,這類菌群在我們的腸道中比較少,因此不會表現出致病性,但在一定的條件下,例如:身體抵抗力下降或飲食不潔,攝入有害菌超標的食物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這類菌群主要包括韋氏梭菌、變形桿菌、葡萄球菌及假單胞菌等。
3、中性菌:菌如其名,其作用介於共生菌和致病菌之間,在正常情況下,一定數量的中性菌是有益於腸道的消化、代謝的,但在一定條件下,中性菌可能在腸道中積累,使腸道中的某些毒素、腐敗物質或者致癌物質的含量增加,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這一類菌群包括大腸埃希菌、乳桿菌、鏈球菌(屎球菌)及韋榮球菌等。
腸道菌群有哪些功能
腸道菌群的數量龐大,類型復雜,與人體形成了一種「互惠互利」的共生關系。它們的生長依賴於人體提供的豐富營養和相對安全環境,同時它們也在我們的體內形成了一套井井有條的工作網路,在維護人體身體健康,促進人體正常發育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生物拮抗作用:正常菌群是能夠在人體腸道中某一特定部位「安家落戶」,即黏附、定植和繁殖,這個時候,菌群就能夠在定植的部位表面形成一層「菌膜屏障」,這層「菌膜屏障」就像是腸道表面的一層保護傘,對於流經消化道的外源性微生物(包括許多外源性病原體)形成了一種天然的隔絕,通過競爭、消化和分泌各種代謝產物和細菌素等,抵抗外源微生物定植和侵襲。
體內的正常菌群通過這種拮抗作用,抑制並排斥人體不慎食入的病原菌在腸道的「安家落戶」,維持體內微生態的平衡狀態,使人體免於感染致病菌。
2、營養作用:腸道菌群在我們的腸道中不僅扮演著「衛兵」的作用,同時還能夠促進腸道組織的發育、參與腸道營養物質的代謝以及合成人體所需的重要營養物質。腸道細菌參與代謝,產生的短鏈脂肪酸,為腸道上皮細胞的生長發育提供營養支持,促進人體腸道上皮的生長與分化。
同時,腸道菌群還參與合成人體生長發育必需的氨基酸、維生素等,如 B 族維生素、維生素 K、煙酸、泛酸等。此外,腸道中微生物還能夠能促進人體對鈣、鐵、鎂、鋅等多種離子的吸收,這些離子對於促進身體某些結構的生長與發育,如:骨骼、牙齒等,對體內氧的輸送等有重要作用。
3、代謝作用:腸道菌群還能夠為我們機體的某些代謝過程提供了重要的「催化劑」——酶類,通過發酵和降解多糖(澱粉、纖維素、半纖維素、膠質等)以及不能被宿主吸收的寡糖,產生一些短鏈脂肪酸,例如:乙酸、丙酸、丁酸等,這些脂肪酸都是宿主生長、增殖的能量和生化反應的重要底物。此外,腸道菌群還以其他各種各樣的方式協助機體對於糖類、脂類、氨基酸、維生素、膽固醇以及諸多外來化合物的代謝。
4、免疫作用:腸道細胞發揮著類似皮膚的免疫屏障作用,阻止致病因素經過腸道時對機體造成損害,同時,腸道正常菌群發揮著刺激機體免疫系統發育、激活細胞免疫等作用。研究發現,腸道中的兩大代表性有益菌「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他們的活菌體和菌體中的一些成分(破碎液、發酵液)都能夠起到增強機體免疫的作用。
此外,雙歧桿菌能通過刺激免疫細胞產生重要的細胞因子白介素來促進我們機體內重要的免疫細胞——淋巴細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增強免疫細胞的對病原體的殺傷力。
為什麼會出現菌群失調呢?菌群失調的危害有哪些?應該如何識別和治療呢?請關注本公眾號下期講解。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關於腸道菌群的那些事兒(上)------消化病公益科普1588帖
馬醫生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Ⅹ 列舉微生物,動物,植物各20種,分別寫出它們的名稱,產地以及特性
還是一人回答一個吧 太多了。
微生物1: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真核生物總界、子囊菌門、半子囊菌綱、酵母目、酵母科、酵母屬。廣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含糖豐富的偏酸性環境中居多。主要被用來發酵釀酒、製作酵母提取物等。
植物1:彼岸花(manjusaka),植物界、被子植物門、單子葉植物綱、天門冬目、石蒜科、石蒜屬。目前廣泛分布於東亞各地,在越南、馬來西亞等國也有分布。日本現在的品種推測為兩千多年前,自中國運到北九州島。 園林觀賞植物,冬賞其葉,秋賞其花。葯用鱗莖:含有多種生物鹼,如石蒜鹼、石蒜胺鹼、加蘭他敏等。具有祛風消腫、解毒抗癌作用。用於治療胃癌、食管癌、肝癌,並試治肺癌、卵巢癌、宮頸癌、淋巴癌。
動物1:人類(human),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動物綱、獸亞綱、靈長目、簡鼻亞目、人科、人屬。廣泛分別於七大洲,主要為白、黃、黑三類人種。其主要作用時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並最終毀滅世界。(注任何一個系統東不可能永遠長期穩定的存在,必然會出現一些因素導致其從一種狀態向另外一種狀態發展。即地球生態系統也不可能永遠保持穩定,人類的出現使其急劇變化而最終從當前的狀態過渡到另外一種穩定的狀態。)